一周后。
砰砰砰~
靶场上硝烟四起,正在打靶的是一群军衔高得吓人的中老年人,他们都是军部的大佬。
这次他们是来做夏塞波步枪定型验的,如果他们觉得还可以,那么001兵工厂就会开始量产。
本来这是驻厂军代表的活,不过毕竟是第一次,为了赢得军部的认同,林诺就把军部的大佬们都请了过来,得将来他们说哪里哪里不好,并且林诺还能借此拍他们的马屁,说他们都是从战场上杀上来的,不存在是坐在办公室里的官僚老爷,什么都不懂的情况。
等大佬们打完靶后,趁着靶场的工作人员去靶纸前算成绩的间隙(林诺再三要求不要把靶纸拿过来,报靶数的时候说高点,得某些人面子上不好看,要是被人拆穿就说算错了),林诺问:“先生们,不知道你们觉得这把枪怎么样?”
一个老人掂了掂手里的夏塞波步枪,用专家的语气说:“威力比我用过的所有火枪都大,重量也轻,我喜欢你说的这种人体工学设计,枪柄能够很好地和我的肩和腮贴合,护木能够让我不容易碰到枪管,而且便于握持,不会因为后坐力而抓不住,从而上仰太大。
同时我很喜欢这样三点一线的缺口式照门设计和宽阔的背带,这比弩箭上的望山和背带要好多了,可以背着它跑步前进,没有勒痛感。
不过美中不足的是我觉得烟太大了,有些刺鼻和熏眼睛,这让我看不清前方的靶子。”
闻言一群军部大佬心想这肯定是待会为他打靶成绩不好而说的借口,他们觉得虽然烟还是很多,但是可以接受,比原先的黑火药要好多了。
虽然波索夫知道林诺看他不顺眼,也知道林诺知道他看他不顺眼,但在这件事上,两人都是站在同一个战壕里的,因此一旁的波索夫立马说:“感谢您的夸奖,我们会尽快开发出威力更大的无烟火药的。”
有人问:“这种纸包定装子弹的火药和底火的安全性如何?”
波索夫说:“请各位放心,我研发的这种新型火药的敏感度不高,它能够耐受120摄氏度以下的高温和不超过65%的相对湿度。
就算士兵们穿着纤维制成的衣物,摩擦产生了大量的静电,或者因为贮存环境过于干燥而产生的静电都不会点燃它,不过从高处跌坠是有可能会走火的。
同时它不易吸附水分而产生水解作用,同时不会因为环境温度低而发生汗析,也不会因为环境温度高而进行热分解,更不会因为温度变化大而引起晶析。”
等军部的大佬们记住了波索夫的话,露出一脸似懂非懂的表情后,林诺解释起了这种纸包定装子弹所采用的底火:“底火的结构是在子弹的设计过程中牵扯了我们最多力的,绝对是目前来说顶尖的设计。
经过我们一个礼拜的探讨,我们一致同意采用无缘式的中央式底火中的拳师式底火,这种底火像是非常迷你的饼干,里面包着底火药,事实上就是个迷你雷管,镶嵌在弹壳的底部,底火被撞针冲击的部位叫做击钻,撞针冲撞击钻而引发爆炸,继而点燃火药,通过气浪将弹头推出去。
拳师式底火的第一个优点是弹壳可以回重新使用,而且弹壳不用受到底火特性的制约,当然,现在我们因为资源有限,使用的还是纸包定装子弹,这只是为将来换装铜壳子弹做准备。
等将来换铜壳子弹的时候,子弹回时只要用冲子对准弹壳底端中央再用槌子一敲就卸下来了,当然,我会尽量不让士兵使用复装子弹。
第二个优点是拳师式底火相对而言要安全和更加通用,凸缘式底火已经证明不适用于大口径或高单位装药量的子弹,因为要让击槌成功击发底火,弹壳不能太厚,然而对于击发大口径或高单位装药量的子弹蚀容易发生弹壳破裂而造成射手烧烫伤的可能。
针式底火则不可能用于弹匣,很可能在将子弹进行装填的时候就引发走火,炸伤射手的手指与手掌,因此中央式底火的安全性和性价比都是要比其他底火结构高的。”
“这种纸包定装子弹容易受潮吧?”
林诺摇头说:“不,它的外表是防水的油纸,我们在内外层都涂了桐油,底火有油漆封口,就算下雨也可以用,不过要是浸进水里那就没办法了,就算晒干了威力也会大幅下降,因为已经发生了水解。”
有人问:“那撞针呢?它和枪管的使用寿命是多少?”
“夏塞波步枪的结构设计是击锤敲击撞针,而撞针撞击底火杯,子弹被击发,然后撞针被弹簧推回。
各位请放心,我们已经进行了初步的渗碳试验,撞针上采用的是全新的高碳钢,足以承担三千次击发不断裂,枪管寿命为4000发左右,当然,这是在用铅弹的情况下。
同时每把枪的枪把上都会有附送的布套,布套上有很多小口袋,里面装了各种枪械零件和保养工具,更换撞针和枪管只要五分钟,另外我们还提供专用于丛林作战的迷喷漆。”
接着林诺又主动说道:“关于它的耐用度大家请不用担心,这种枪的设计十分简单,就算在泥沙里泡了一天或者锈蚀了还能正常击发,而且因为是纸包定装,不需要退弹,不存在卡壳现象,只可能存在哑弹现象,如果是哑弹,只要拉开枪栓往下一甩就出来了。”
这时靶场的工作人员统计完了靶数,每个大佬的靶数都是八十多到九十多,大佬们知道这肯定不是他们的真实成绩,不过他们自然不会去揭穿,那就是给脸不要脸了。
这时一个军衔是少将的中年人拿起放在一旁的刺刀,问:“林诺阁下,刺刀的质量如何?我不希望给士兵们用容易断裂的武器,另外我觉得它有些重,放在枪口上影响握持,从而影响瞄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