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才一秒记住 造化图小说网 (zaohuatu.com) )
“单于大人,汉军没有南遁,而是逃往东部的狼居胥山!”
伊稚斜单于统帅四万匈奴骑兵,包括精锐的单于护卫,从西边追击汉军,发现这支汉军骑兵的行军路线极其诡异。
汉军进攻漠北,走两条路线。其中一条路线,出定襄郡,一路北上,至燕然山而返。第二条路线,出代郡,一路北上,途经狼居胥山,追至瀚海。
但这一支只有万余人的汉军骑兵脱离汉军主力,至燕然山以后竟然向东攻龙城,又向狼居胥山行军,相当于在漠北绕了一个大圈。
他们贪图的是什么?
伊稚斜单于试图判断汉军的行动意图,最终却发现根本无法理解这一支汉军骑兵诡异的行军路线。
本来对自己的智谋有些信心的伊稚斜单于不由头疼:“不管他们的目的是什么,追上,杀死他们!”
四万匈奴骑兵从西边靠近狼居胥山,三万匈奴骑兵从南边接近狼居胥山!
楚天的骑兵已经与一支匈奴骑兵交战!
这是一个匈奴小王统帅的骑兵。他跟随左贤王在与霍去病的东路汉军的决战中战败,好不容易聚拢八千匈奴骑兵,结果又被楚天、曹操的军团正面撞上!
楚天还以为这个匈奴小王与伊稚斜单于联手围剿自己,二话不说,立即猛攻匈奴骑兵!
“命令曹孟德,进行迂回包抄!全歼这支匈奴骑兵!”
楚天既然选择与匈奴在漠北进行死战,就要将他们彻底摧毁!
楚天的骑兵军团负责正面突击,要求曹操军团分兵形成两翼,对匈奴骑兵进行夹击。
“楚子谋还真把我视为部下。”
尽管曹操有些不忿,但还是将自己的军团分成两支部队,他亲自率领四千轻骑兵从左侧迂回,夏侯渊率领三千轻骑兵从右侧迂回。
八千匈奴遭到一万五千汉军骑兵包围夹击,死伤惨重!
薛仁贵、赵云、杨业、太史慈四将联手,在乱军之中直取匈奴小王!
楚天只对匈奴单于、自次王、左贤王、右贤王有兴趣,其他匈奴王侯在楚天眼中没有任何价值,直接杀了即可!
这一支匈奴在不久前已经被霍去病杀破胆,此时遭遇精锐汉军骑兵突击,大为惶恐,成片阵亡!
匈奴小王想要突围,一个武将已经追上,方天画戟刺出,将匈奴小王贯穿!
薛仁贵举着匈奴小王的尸体,威震龙城!
典韦如同人形巨兽,陷于匈奴骑兵之中,手持两支大铁戟,身披沉重的战甲,横冲直撞。他一只胳膊夹住两根刺来的短矛,匈奴骑兵大惊失色,兵器被夹住,难以抽身,典韦拉扯,将两个匈奴骑兵扯落下马,一一刺死!
首领死亡,匈奴骑兵士气大幅度下跌,向四处逃窜,又遭到汉军截杀,几乎全军覆没!
战场上,横尸遍野,绝大部分是匈奴骑兵的尸体。
如果面对人数多于自己的匈奴骑兵,或许楚天和曹操的军团需要付出不小的代价,但眼前的匈奴骑兵只有他们一半的兵力,士气低落,因此,汉军骑兵几乎没有死亡多少人,便全歼八千匈奴。
“耽搁了一段时间,伊稚斜单于很快就会追上,我们必须要加快行军速度了。”
尽管全歼八千匈奴,斩杀一个连名字都不知道的匈奴小王,但楚天没有因此而兴奋。
危机还没有解除。
“报,南边发现匈奴大军,约有三万骑兵,距离我军只有不到六十里!”
楚天即将接近狼居胥山时,铁鹰斥候的战鹰在南边发现匈奴骑兵的踪迹。
歇斯底里比楚天想象中更加可怕,目前已经知道的匈奴骑兵就有七八万,而且匈奴骑兵的数量还在不断增加!
曹操得知这个消息,表情凝重:“当务之急,立即南下,在西路匈奴到来前,击败南路匈奴,夺路而逃。我们有万余人,对方只有三万,我们未必不可以获胜。”
“狼居胥山,必须要冒险前去。”
楚天不愿意错过封狼居胥的机会,尽管他认为曹操的建议不失为一条上策。
“希望你的决定不会害了我。”
曹操见楚天意志坚决,无可奈何。他现在只能被迫跟随楚天一同行动。
曹操的兵力不足,又缺乏视野,离开楚天,他的军团有九成可能会在漠北全军覆没。他们已经在漠北绕了一个大圈子,焚毁龙城,彻底惹怒匈奴。
楚天、曹操继续向狼居胥山行军。
在汉军离开以后,伊稚斜单于率领骑兵赶到,发现汉军骑兵在此地杀八千匈奴骑兵,怒不可遏。
又有一支匈奴生力军遭到汉军摧毁,伊稚斜单于对漠北的统治岌岌可危。
如果身为单于,连自己的族人都无法庇护,大草原上的匈奴又如何相信单于。
“继续追!”
伊稚斜单于一路追杀,途中又有匈奴溃兵和部落被这支只有万余骑兵的汉军所杀。楚天、曹操军团所到之处,寸草不生。
这一切只会将伊稚斜单于逼到极限,导致伊稚斜单于发飙。
狼居胥山,楚天与曹操联手,终于抵达此地!
一路上,他们击杀两万匈奴,摧毁部落十余,冒着被匈奴大军包围的风险,也要封狼居胥!
所有武将的脸上都沾有血渍和沙尘。
如果说龙城是匈奴的圣地,那么狼居胥山就是所有华夏武将的圣地。封狼居胥是古武将所能达到的最高成就之一!
“主公,汉军的旗帜!”
铁鹰斥候发现了霍去病的东路汉军留下的旗帜。
“幸甚至哉!”
楚天率领众人来到霍去病封狼居胥之处,汉军在石碑刻下战功,并留下一面军旗作为标记。
在石碑上不仅有大汉骠骑将军霍去病的名字,而且还有赳赳老秦等异人诸侯的名字。显然他们与霍去病曾在此地并肩作战,大破三十余万匈奴骑兵!
“深入大漠两三千里,转战各处,封狼居胥,此生无憾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