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四百多年前,在阿姆斯特丹的股票交易所中,就已经活跃着超过1000名的股票经纪人。他们虽然还没有穿上红马甲,但是固定的交易席位已经出现了。
这个面积不超过1000平方米的院子,成为了当时整个欧洲乃至是整个地球上最活跃的资本市场。前来从事股票交易的不仅有荷兰人,还有许许多多的外国人。大量的股息收入流入了荷兰国库和普通荷兰人的腰包,仅英国国债一项,荷兰每年就可获得超过2,500万荷兰盾的收入,价值相当于200吨白银。
要知道这可是1609年啊~~~什么工业革命,什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什么满清入关,这一切都还没有发生呢!
当郑纪在私下里对陆远等人提出要建立证券交易所时,大家都觉得有些不可理解。但郑纪给出了自己的理由。
远东帝国其实早就已经拥有了股份制企业,当初宋国良的宋记当铺由于陆远等人的入股而改组成为远东当铺,说白了就是股份制的雏形。而后随着商业领域的不断开拓和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类似的工厂、商铺和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已经有了规模化的趋势。在这种前提条件下,在远东帝国建立一家证券交易所,进行相对比较原始的股权置换和资本流转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
结果显而易见,陆远等人被说服了,全票通过建立远东帝国证券股票交易所,大力发展资本经济,为工商业的发展再助助力。与此同时还能证券交易市场再获得一笔交易税收,所谓开源节流,眼下虽然各方面都要花钱,节流是节不了了,但这好歹也算是为帝国的财政增加了一个收税渠道。
时间紧迫,会议的议题又特别的多,为了节省时间,陆远
也顾不上底下这些政府要员们是否真的理解什么股票证券的含义,直接将话题转到了教育上。
迄今为止,作为远东帝国最高教育人才机构的皇家科学院,已有三千余人了。这三千多个人中除了林三、金天功之类的专业技术人才,绝大多数都是从各家学校中选拔进入的,属于这个时代的顶尖人才。
皇家科学院顾名思义是搞科研的,那这一大批人,拿着皇室的科学津贴,他们在搞科学研究吗?不可能嘛!科学研究有现成的,根本用不着他们。这几年他们在皇家科学院只干一件事,就是如海绵吸水一样拼命学习,吸收更高级的知识。
可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他们学习是好事,可这好事仅是对他们个人而言,他们学的再多,会的再多,如果不能将这些知识传授出去,对帝国的好处根本无从谈起,提高的只是他们自己而已。
经过了这几年的时间,陆远等人认为时机到了,平时帝国养着他们让他们不必受累于繁杂的工作,只需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现在到他们反哺帝国,回报皇室的时候了。
因此,陆远决定在原来初级学校,中级技术学校和军校的基础上,开办第一所真正的综合性大学。而那群平时身在皇家科学院享受着津贴的高级知识分子们,自然就成为了在大学中教书育人的老师。并且打算在未来将大学遍布至各府,与大明的府学一样,在各府的府治所在地都办上那么一所大学,为帝国培养人才。
搞教育办大学其实并不难,除了根据当下的情况对学科专业进行一些调整,有的是未来的模板可以照搬照抄,自己唯一要做的无非就是掏钱嘛,大不了多补助,多扶持,毕竟陆远等人都知道教育的重要性,在教育产业上掏钱那是绝对没有二话的。
可接下来所涉及的,可不能就这么一味的掏银子,因为这笔银子涉及到的是财政拨款。
拨款拨款顾名思义是付出去的银子,财政拨款可是个实实在在的无底洞,可多可少,而且方方面面都得花银子,必须得一碗水端平,得平衡各方。但要决定付出去多少银子首先就得看自己收入了多少,毕竟是一个国家,可不能月光年光,甚至欠一屁股网贷和信用卡。
根据前一个自然年,也就是1372年整年的情况来看,远东帝国的整体财政收入折合白银两千八百五十余万两。
看着这笔钱是不少,毕竟目前的远东帝国还只不过偏居一隅,以目前的土地面积看,确实能算得上收入颇丰,但看一件事可不能只流于表面,得看到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