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是李显脾气再好也忍不住爆粗口了,裴行俭和刘仁轨显然比他涵养功夫好很多,却也气的不行,裴行俭直接下跪伏地申请带队去揍阿史那伏念。
李显当时就同意了,他算是看出来了,很多人在副将的职位上能够干的不错,但是在主将的位置上就等于坑爹。讲真,就算是郑玘带队估计都比曹怀舜靠谱。
只不过李显能做的只能是上书给李显申请让裴行俭去,只不过他的上书还没写完,那边李治的诏书已经来了:天皇陛下已经提前进入了太上皇模式,一切事情都让李显自己去做主了。
如果是以前李显还会担心自己做的太过分会不会引起李治的忌惮,没看到古往今来那么多太子就是因为势力太大了,引起了皇帝的忌惮,然后被弄死了吗?
但是现在他不想去思考那么多了,或者说是在这件事儿上他不想去思考那么多了,二话不说直接就让曹怀舜以及他的那些副手都回来,扔给了三省去判罪,然后他又让裴行俭当回了定襄道行军大总管,带兵去拾突厥以及薛延陀部。
布置完了之后李显看着之前消耗的军需就心头滴血,他算是明白了后世为什么轻易不肯动兵了,一个是核弹之类的攻击范围太大,另外一个就是军队一动就意味着开始烧钱了。
因为这件事儿,后来曹怀舜流放岭南李显都没替他说话,他现在更加深刻的明白了什么叫一将无能累死千军,曹怀舜自己傻就算了,但是这一次不仅仅是烧了钱,还导致大批的军士死于敌手,严格来说这是死罪,只不过看在他之前也曾经为大唐立下汗马功劳的份儿上,直接把他流放了而已。
不得不说,老将不愧是老将,几乎是一决定裴行俭是定襄道行军大总管之后,整个长安城内的气氛就跟之前不一样了,之前曹怀舜兵败消息过来之后,长安城之内惶恐激愤各种情绪满眼,现在裴行俭出马了,大家就都冷静下来了。
这是几十年的军功保证,裴行俭已经打败了阿史那德温傅,那么阿史那伏念也绝对不是裴行俭的对手,这就是招牌。
而李显心里也是松了口气的,作为太子,事情真是太多了,他不可能把所有力都放在战争上面,毕竟那边在打仗别的和平地区也要过日子啊,接手政务之后,李显才知道,想要当个明君真的是不容易,要么知人善任,要么把自己累死。
李显虽然希望大唐越来越好却也没有非要为大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所以他现在想要做的事情就是提拔有能力的官员,废柴们你们就该干嘛干嘛去吧!
能人上庸者下这是李显想法中最简单的选官方式了,而当初郑玘设了长名榜其实也是这个思想。
只可惜他的想法是好的,然而并没有人支持他,对于李显的困惑刘仁轨和郝处俊几乎是掰开了揉碎了跟他讲的。
“殿下的想法固然好,然而却还是太单纯了,世家是不会同意的。”刘仁轨慢悠悠的说道。
李显听了之后微微一笑:“我知道太傅的意思,您是不是想说动摇世家根基他们不愿意?可是我不是针对世家啊,世家有人有本事的话就让他们上,没本事还想占着位置不……不干活,哪儿有那么好的事情?”
郝处俊忍不住说道:“殿下,不是这么说的,世家,世卿世禄,如果没有寒门子弟,那么这些官位就都是他们把持着,这才是他们的目的啊。”
简而言之就是想要让他们把吃到嘴里的好处吐出去,哪有那么简单的事情?
李显自然不觉得自己思虑不周:“可是前朝炀帝起就开始采用科举,如今大唐也在采用科举,我只不过是想将科举的形式变一下而已,他们又能说什么呢?有本事他们也去考啊。”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前面已经有先辈打下基础了,李显在这个基础上想要改变的话已经不是那么困难了,然而这样刘仁轨还是提醒道:“殿下,如今内外战事不断,大唐刚刚平稳,还请殿下三思而后行。”
其实只要是有点眼光的政治家就知道世家是必须受到抑制的,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世家垄断了那么多的资源,那么就势必造成分配不均,那也就别怪下面有人造反了。作为国家统治者层面的人们肯定不希望自己的国家在动荡。
从自身利益出发,一个经济军事实力超强的大国才能带给他们更多的好处,如果这个国家一直在战争一直非常贫瘠,他们也得不到好。
李显认真的看着刘仁轨说道:“我不是想快刀斩乱麻,这种事情太麻烦了,我只是觉得可以以国家的名义建书院,多建一些,从小就培养合格的官员,世家如果不愿意的话,也可以设定更高级的书院,恩,就是私立书院那一种,只不过这种书院就是个人建造,师资力量朝廷不管,但是也可以参加同样的考试。”
刘仁轨和郝处俊对视一眼总觉得有哪里不对,李显这样做的话跟他说的不太一样啊,这不是在维护世家的利益了吗?
要知道同样建书院,世家联合起来出的钱肯定比朝廷给的多啊,他们以数家之力建一座书院,但是朝廷却要负担很多座学院,就老师来看的话,也是世家比较有优势,这年头当老师的人都是喜欢教聪明孩子的,世家的孩子智商平均线就高,因为他生下来看到的东西,学习到的东西就不是寒门子弟能比的,有的时候眼界也限制着智商啊。
李显这样前后矛盾的话让刘仁轨和郝处俊都不明白,到最后就开始讨论这件事情的意义,说实话国家建书院这种事情最难的就是在老师的选拔上,李显提出来的那个系统跟他们认知的系统差太远了。
这年头的师徒规矩是非常严格的,师父下了徒弟就要尽责教育,甚至有的连徒弟的衣食住行都管,反过来徒弟也是要给师父养老送终的,要不然怎么会有那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呢?
李显这个明显是弱化了师父对学生的管理能力,除了教授学问之外,别的一概不管,这个让他们实在是不太放心,这样教出来的学生,品德能好吗?
对此李显十分淡定的表示:“两位能够保证名师教出来的学生就都一定是品德高尚之人?”
谁也说服不了谁的后果就是,李显很淡定的表示:“那干脆就先实验一下吧,先找地方建两所学院,前期如果朝廷不愿意出资,我自己来,老师我也来找,等学业有成之后让他们集体参加科考如何?”
这个方案谁都说不出什么来,但是刘仁轨和郝处俊总觉得有哪里不对,太子殿下不像是一时兴起的样子啊。
实际上,李显的确是有他的谋划的,老师找不到?呵呵呵呵,他的梅花学院辣么多学生呢,只不过因为这些学生大部分来历不明,导致他们哪怕真的是人才朝廷也不予录用,李显一直想办法给他们找事儿干,现在弄出学院来让他们去当老师不是正好?
世家不参与最好啦,到时候学院都是他一个人说了算,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没错,但是李显还年轻,五年十年之后学院里的学生说不定就有所小成了,到时候……人海战术用上,老子怕你们个球啊。
而现在的退缩,其实为的就是将来的反击啊。李显默默的给自己点了个赞,心里高兴的很,并且在看到裴行俭大破突厥残兵,俘虏薛延陀部落酋长以及阿史那伏念之后就更高兴了。
只不过在裴行俭的军报上李显却看到了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贺兰敏之。
李显:咦?这货还活着呢?
第151章 151
李显在看到贺兰敏之的名字的时候,他是非常惊讶的,说实话如果不是重新看到这个名字,他基本上已经把贺兰敏之当成死人了——这些年立太子改元都会大赦天下,贺兰敏之本来就在赦之列,这货也没有再回长安,甚至洛阳什么的也没有他的消息,整个人就跟人间蒸发了一样。
说实话李显都怀疑过这货是不是死在什么地方了,要不然怎么就这么悄无声息了呢?结果没想到人家这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啊。
这次裴行俭的奏疏里有他并不是告状而是请功!是的,年近不惑的贺兰敏之这一次可以说是立下了汉马功劳,这件事儿说来也巧,这货自从被流放之后就开始在各地游荡,哦,人家跟这个叫游历,时不时的去看个热闹。
现在最热闹的大概就是夏州那一带了,夏州那边的平民百姓都在拼死拼活的往关内跑,只有他这个奇葩才会往那边去,结果他沿途遇到了好多散兵游勇,还有一些逃兵。
在仔细询问了之后,贺兰敏之知道了曹怀舜被阿史那伏念和薛延陀联手耍了,当机立断就开始束这些士兵,如果他只是一介平民的话这件事儿还真不好办,只不过他身上到底还有个开国县男的爵位——这是贺兰家的爵位跟武家没有关系,当初武后虽然剥夺了他武家继承人的身份,但是贺兰家的爵位却并没有剥夺。
跟大部队失散的士兵们此时正没有主心骨,有这么一个人站出来顿时就跟看到了生命之火一样,老老实实的就跟着贺兰敏之走了。
贺兰敏之带着人就开始寻找别的散兵,没办法,如果放任那些人不管的话,说不定就要死在这里了,也幸好他带的补给多,而且也有钱,能够支撑这么一队人马的伙食,到最后只他找到的士兵就有数百人之多。
贺兰敏之在问清了大营的所在地点之后,他就开始带着这队人马去寻找大本营所在之地,虽然一直在心里鄙视贺兰敏之,李显也不得不承认贺兰敏之还是有本事的,至少在大家都找不到大本营方位的时候,他能带着人马一路杀回去,是的,杀回去,这一路上他遇到了跟阿史那伏念勾结的薛延陀部落,然后他愣是带着筋疲力尽的一百来人把对方杀了个措手不及。
薛延陀部落并不是什么大部落,否则也不会被阿史那伏念说动,酋长自然也不是什么有骨气的人,他在看到贺兰敏之调兵遣将如有神助之后,就果断开始接触贺兰敏之问贺兰敏之如果他投降的话能不能保住一命。
贺兰敏之当时就答应了,说实话唐军没有杀降将的传统,连吐蕃赞普这样的大敌都留下了,薛延陀部落的首领想要活命也不是不可能。
贺兰敏之没有赶尽杀绝,实际上他也没有那个能力赶尽杀绝,这一百多人虽然是曹怀舜挑选出来的锐,但是因为长时间的跋涉以及缺水缺粮,他们的战斗力已经大打折扣了,也幸好因为他们是锐,否则估计也撑不到贺兰敏之找到他们,自然也就无法跟薛延陀部落打个不可开交,哪怕是偷袭也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