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斌现在每秒就可以恢复50多点能量,蠹蛾的这种消耗让他心神得以舒缓,大大缓解了他能量匮乏的压力。
“叮!垂钓场景构建成功,随机鱼种模拟成功。”
“叮!习性提示:该鱼种成群游弋于浅水区。”
王建斌听着提示,观察着垂钓场景周围的环境。
眼前的山间小溪一片浑浊,水流裹挟着泥土从远处上游冲击过来,再看周围树木枝繁叶茂、绿意葱葱却并无果实,大概可以推断为夏季涨水期。
结环境分析习性提示,又可以得到关于该鱼种的四个信息。
一:浅水区活动说明该鱼种分布于中上层水域;
二:成群游弋加上浅水区说明该鱼种个体不会太大;
三:垂钓环境是明显的淡水水域,说明该鱼种为淡水鱼。
四:山间的小溪不同于大江大河,鱼的种类相对来说要少许多,由此至少可以推测出该鱼种分布广泛。
有一种随处可见的淡水鱼,个头不大的中上游水域成群结队的小鱼,这样的鱼能是什么?
淡水鱼种有很多,分布广的鲫鱼、鲤鱼等这属于中下层鱼种,像是白鲢、花鲢等并没有多到随处可见的地步,再能想到的就是翘嘴和餐条了。
它们两个都属于上层水域,生存能力强分布也都极其广泛。
翘嘴在小时候和餐条一样也是成群结队,它俩的样子除了嘴巴以外,相差不是太大,以至于有些不太了解鱼类的朋友,往往会把小翘嘴和餐条搞混肴了。
旁人的想法王建斌无从考究,反正他一瞬间就认定该鱼种为——餐条。
一种大江湖畔,山涧小溪里都随处可见的餐桌美食。
餐条鱼的个体不大,一般只有10-14厘米,大的也就能长到一扎,因为身体和柳叶的样子很相像呈条状,又因为时常出现在人们的餐桌上,故此被称为餐条。
餐条的嘴巴很小,一般二十公分的大个体的嘴巴也不过和豆粒一般,因此垂钓餐条时总是选择钩柄较长的袖钩。
这种钩条细、钩尖锋利的鱼钩,重量很轻,刺鱼又快,非常适合垂钓鱼嘴较小的个体不大的鱼种,比如餐条,比如鲫鱼。
王建斌选用的就是2号无倒刺袖钩,0.6的主线搭配0.2的子线,浮漂选的是快速站立的短尾1号小漂,鱼竿选用方便护线的3.6米的软杆。
接着他又开了一款雾化极快的拉饵,考虑到夏季以素食为主,因此只加了20%的腥饵,用来加强诱鱼的效果。
王建斌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增加浮漂的灵敏度和提高饵料的适口性。
围着周边转了两圈,王建斌找了一个水流相对缓慢的凹窝作为钓点,从岸上隐约可以看见顺着溪流不断起舞的水草。
把钓点选在此处,饵料会顺势落到半水的草叶之上,不至于完全沉入水底,在钓浮时可以起到打窝的效果。
这种食物丰富又便于隐藏的地方,正是餐条经常出没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