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造化图小说网>都市青春>逆水行周> 逆水行周 分节阅读 544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逆水行周 分节阅读 544(1 / 1)

d袭击,一般会采取设伏的方式,主要武器之中少不了弓箭,那么卫队将士的射术也得跟上去,在对射时至少能压制对方。这是平日里可能遇见的突事件,但西阳王宇文温时常领兵出征,作为卫队自然要跟着上战场,那么将士们也得骑术娴熟,能跟着西阳王冲阵。这年头主帅亲自冲锋很常见,但风险也很大,一个不留神就会陷入乱军之中,所以随从的战斗力要强,还得有胆量跟着主帅去玩命,王府卫队极有可能要用自己的生命,掩护西阳王突围。基于这三个方面的需要,王府卫队的操练强度很高,练体能、练力量、练格斗、练骑射,练三日休一日的强度和虎林军一样,当然伙食待遇也一样。王府卫队是朝廷给的编制,所以军饷、粮草也有相应调拨,但朝廷是按常例拨给物资,如此高强度操练造成的额外后勤负担,那得西阳王府自己负责,不过宇文温承担得起。对于他来说,既然烧钱养了五千兵,那么再加点钱养一千兵无所谓,无非是多卖一些假冒伪劣的黄金饰和山水奇石罢了。校场一侧,宇文温正在观看士兵更换铠甲,这是军器监推出的试作版新款“西阳铠”,王府司马张定则在一旁抱怨。“大王,黄州位于江北,冬冷夏热,尤其夏天又热又闷,穿着戎服动作大些就冒汗,汗水打湿戎服之后都觉得难受,更别说头戴兜帽身穿铠甲了。”“热也没办法,战场之上流矢到处都是,中一箭死了倒也爽快,就怕中箭后当场没死结果伤口溃烂,熬上十来日才死那才痛苦,要命还是要凉快,大家可得想清楚。”说到这里,宇文温有些奇怪:“先前的西阳铠不是以环锁铠为主么按说应当透气,怎么还觉着热”张定苦笑着:“盛夏之际,光着膀子都觉着热,环锁铠即便再透气,日头下晒上一个时辰也会烫的,更别说为了防止铠甲磨身,内里还得穿着戎服。”宇文温双手一摊:“山南就这鬼天气,奈何这么多年不照样熬过来出汗多,就只能多喝水了。”长江流域夏季天气闷热,太阳底下作战时,全身披挂的士兵苦不堪言,若是到了雨天,太阳是没了,可弓弦也没劲了,到处湿漉漉都是水,仗也不用打,就只能在营帐里等着霉。宇文温在黄州带了将近七年,对这里的气候已经习惯,但热天行军打仗确实很辛苦,所以现在手头宽裕之后便想办法要改善。行军打仗,没有铠甲不行,但穿着重甲列阵作战又容易中暑,他想改良的就是铠甲,新样式的铠甲要在兼顾防护力的同时,尽量不那么捂。作为不正常人类,宇文温对许多经典铠甲样式有印象,铠甲展到极致就是板甲,历史上的板甲有全身甲、半身甲、胸甲等样式,但无论哪种,以目前黄州军器监的能力都没办法大批量制作出来。虽然有了水力锻锤,但大面积铁板的制作工艺还不成熟,这是冶炼技术拖了后腿,不是说做不出来,而是无法廉价的做出来:废品率太高。要提升军队的被甲率,就要考虑到多方面因素,价格最关键,所以宇文温退而求其次,所谓西阳铠的样式,依旧是以札甲为主,环锁铠锁甲为辅。其实可以理解为将士内穿环锁铠,外面再穿一件札甲裲裆铠。经过一年多的试用,现一些问题,这种铠甲组合方式容易造成“过度防护”,并且造成材料浪费,所以宇文温要考虑推出新款西阳铠,只是一开始时有些纠结:是对旧款进行改进,还是重新设计杨济的建议是重新设计,宇文温见其如此积极便松了口,让杨济先画出示意图看看,结果图出来之后一看就觉得不对劲:八瓣明铁盔,上有小旗,士兵身着无腿裙的对襟短罩甲,一般将官身着有腿裙的对襟长罩甲,外带一副铁甲臂手,臂手是将铁片用皮带和铆钉连接,可以保护从肩膀开始到手背的一整条手臂。宇文温怎么看都觉得眼熟,后来大概脑补了一下身着此等铠甲的军队是何模样,然后恍然大悟:这不就是明军的装扮血色残阳,黄州府城内,据城死守的湖广总兵宇文温、副总兵杨济,与伤亡惨重的军民一起同破城的清兵肉搏,最后力战而亡以身殉国好嘛,这种场景不可能生,而“大明风”的铠甲其实也没什么,不过那头盔上的避雷针是怎么回事雷雨天野战会不会被雷劈啊杨济的设计还算不错,也说得宇文温动了心,但他考虑到实际情况,在这种明军铠甲样式上做了修改。先,兜鍪头盔样式不变,还是这个时代常见的款式,那个顶部有小旗的八瓣明铁盔免谈,宇文温不想自己的兵头上有个避雷针。其次,明军罩甲是无袖的,西阳的罩甲要加上短袖,并且是环锁铠样式,就如同后世的t恤般,而其开襟方式也得改。明军罩甲其实就是如今裲裆铠的升级版,穿脱也很方便,但对开襟在这个时代就有些惊世骇俗,而且对开襟的话会导致前胸的防御有破绽。所以罩甲的对开襟改为侧开襟,你问我向那边开废话,当然是右衽,这不是理所当然么罩甲改成侧开襟,前胸就是完整的一片,然后在铁链布上用铁丝编缀甲叶,形成一个方形的硬质护甲,前胸后背都有,是为锁甲和札甲的混合体,强化对弓箭和长矛的防御力。配士兵以及基层将官的都是长罩甲,也就是罩甲的下摆长至膝盖处,是为大腿提供保护的腿裙;每人都有臂手一副,如果觉得戴上臂手觉得手沉那就说明锻炼不够。如今王府卫队士兵们试穿的就是这种新款铠甲,而张定也穿了一身试着拉弓放箭,虽然觉得双臂有些受限,但箭的准头还是不错的。“感觉如何”一旁观看的宇文温问道。“大王,右臂的臂臂手,对于弓手来说,久战之下必为累赘。”张定实话实说,“须知百步无轻担,右手要拉弦,少一分累赘总是好的。”“这样啊”宇文温摸了摸自己的小胡须,“看来弓手若要着此甲,右臂无需臂手”“大王,弓手于战阵之上,除非是左撇子,否则必然侧身放箭而且是左侧面敌,所以右手的受创几率会小些,下官认为弓手着甲的话,可以取消右臂手。”见着几名士兵也是如此想法,宇文温点点头:“张司马擅射,不如再提些建议如何”“下官得仔细想想,急切间想不出来。”“无妨,好好想想,既然是试穿,就是要看看大家的意见如何,有问题的话可以改嘛”正议论得起劲间,王府记室刘文静匆匆赶来,面带喜色向宇文温禀告:“大王,好消息”第九十七章 好消息刘文静给宇文温带来了好消息,在黄州州学授业的经学名家刘焯,时人称之为“二刘”之一,而“二刘”的另一位,如今已应刘焯邀请来到西阳,这对于在黄州求学的学子,甚至山南的学子都是好消息。刘炫,字光伯,年少时和好友刘焯字士元一起求学,先后师从刘轨思、郭懋、熊安生等前辈经学名家,两人闭门苦读十年,终于悟出无上神功,破关而出,横扫江湖。“北史儒林有云:惟信都刘士元、河间刘光伯拔萃出类,学通南北,博极今古,后生钻仰。所制诸经义疏,搢绅咸宗之。”“又云:刘炫学实通儒,才堪成务,九流七略,无不该览。虽探赜索隐,不逮于焯;裁成义说,文雅过之。”杨济记忆力颇佳,把北史儒林相关内容背了一遍,宇文温听着不住点头,面带笑容,心情好得不行:“哎呀呀,杨司马记忆力不错嘛,北史背得滚瓜烂熟的”既然心情好,所以宇文温的毒舌毒性也锐减,若不是要保持言行得体,他差点就要称呼杨济为“老杨”,如今他正在自己书房会见杨济,分享这个好消息。“大王,下官当年挑灯夜读,自然是记忆深刻,刘光伯愿意来西阳,真是让人有些意外。”“同窗好友相邀,来西阳开业授课讲学,顺便将自己的著作出版,再顺便校书、勘误、解惑什么的补贴家用,西阳不正好合适么”宇文温如是说,心中美滋滋的:这可是“二刘”不是“二流”,天下无敌的经学双璧都在西阳,这说明什么说明我的文学指数要爆表了这可不是什么虎躯一震,再震、三震把人家给震服的,这可是我苦心经营的出版业带来的丰厚回报凭本事吸引来的级学霸,你们服不服换到后世,二刘那就是诺贝尔奖级别的业内大牛,我的儿子以后有级名师做老师了见着宇文温喜形于色,杨济又开始纠结,他当年饱读史书,记性又好,当然记得这个时代有名人物的大概生平,而这位刚到西阳的刘炫嘛“怎么黑着脸,莫非怕寡人招待不周,把人家给气走了”瞥了一眼宇文温,杨济问道:“大王,可记得刘炫生平”他用的是记得一词,若是外人听了会一头雾水,但两位是不正常人类,所以私下里说起这个时代的人物,两人都是用记得一词。听得杨济这么问,宇文温本能觉得对方在给他下套,不过说实话他真是不记得刘炫生平,所以疑惑道:“寡人不记得,有何不妥”杨济干咳一声,简要的将自己所知一一道来:刘炫和刘焯,年少时便相善,一起求学,一起成名,两人的经历同样坎坷。所谓成也萧何败萧何,二刘成名靠的是出色的学问,而也是因为出色的学问,导致两人仕途不顺,毕竟妒贤嫉能的庸人太多,而这两位年轻气盛不会做人,处事不够圆滑,得罪人而不自知。杨坚以隋代周建立隋国,招纳天下文士,二刘学问出众,却虽然入朝为官却始终未得重用,而刘炫甚至还弄出一桩丑闻,成为他一生最大的污点。原本的历史里,杨坚只用了数月就平定尉迟迥之乱,随后建立的隋国已是中原霸主,杨坚有感于数百年来战乱不断,许多书籍都散落民间不知所踪,为了重振文风便下令广收书籍,献书者有赏。刘炫献连山易、鲁史记共一百多卷,因为他是经学名家,故而朝廷不疑有他,照常放赏钱,然而不久之后有人出,揭刘炫所献书籍均为伪作。也就是说,刘炫为了骗钱故意造假,此事一出朝野哗然,刘炫勉强保住性命,丢了官职灰溜溜回老家喝西北风去了。“造造假”宇文温闻言一愣,差点把自己本来就没多少的小胡须扯下来,这种行为可是道德污点,说难听些,可以此认为刘炫道德败坏。杨济继续说着刘炫生平,这位为了些许赏钱就作假,事之后丢了官,若干年之后朝廷再度启用,却是将他安排给出镇益州的蜀王杨秀做小官。那时的刘炫岁数不小,生怕去了蜀地就客死他乡所以不愿意去,杨秀得知后大怒,派人到长安把刘炫枷了抓去成都当看门小吏。仕途不顺,刘炫只能如同好友刘焯般辞官回家乡,办学授业靠着学生的束脩养家糊口,到了隋末乱世,如同飘萍般随波逐流,最后于饥寒交迫中死去。说到这里,杨济提问:“大王,可知二刘除了学问出众之外,有何相同之处”“都是仕途失意,命途多舛。”宇文温淡淡的说道,不复方才喜形于色的样子,如同被人当头泼了一盆冷水,看上去有些无精打采。他儿子的老师,学问可以稍差,但人品绝对不能有问题,一个道德败坏的老师,只会把他的宝贝儿子们带歪“大王,除此之外呢”“嗯”宇文温闻言眉头紧锁,片刻后说道:“莫非是贪财”见着杨济点点头,宇文温似乎想到了什么,他邀请刘焯来西阳时,已经记起这位的生平,有一个缺点,那就是死要钱。刘焯学问是很好,但是不交束脩学费的话,你别想从他那里学到有用的知识,而刘焯有什么见解,也不会免费与人分享。然后是刘炫,按杨济所说,这位为了些许赏钱,居然敢伪造古籍,为了钱连道德底线都没了,虽然这个时代的隋国在灭亡前未必有心情悬赏收书,刘炫未必就如原先的历史里那样造假骗钱,但毕竟是有前科的。“二刘”贪财,算是各自的一大缺点。想到这里,宇文温有些意兴阑珊,他能理解刘焯“出售知识”的做法,毕竟按照后世的观点,这种做法也没什么,但他不能认同刘炫造假骗钱的行为。好消息狗屁学问好有何用,道德底线都没有,请回来做家教什么的,老子不考虑了见着宇文温臭着脸,杨济却还有话说:“大王,关于刘炫造假之事,大王的看法”“道德败坏”“然则依下官之见,其中必有蹊跷。”第九十八章 你不要骗我“其中必有蹊跷”宇文温回味着这句话,第一反应是后世某梗,不过他很快进入状态开始琢磨起来,杨济和他不同,按照这个时代的眼光来看,确实是读书人。明代,书生要想出人头地就得考科举,每日都在钻研如何将八股文做出花样文章来,按说明代读书人应该只对刘炫,字光伯,年少时和好友刘焯字士元一起求学,先后师从刘轨思、郭懋、熊安生等前辈经学名家,两人闭门苦读十年,终于悟出无上神功,破关而出,横扫江湖。“北史儒林有云:惟信都刘士元、河间刘光伯拔萃出类,学通南北,博极今古,后生钻仰。所制诸经义疏,搢绅咸宗之。”“又云:刘炫学实通儒,才堪成务,九流七略,无不该览。虽探赜索隐,不逮于焯;裁成义说,文雅过之。”杨济记忆力颇佳,把北史儒林相关内容背了一遍,宇文温听着不住点头,面带笑容,心情好得不行:“哎呀呀,杨司马记忆力不错嘛,北史背得滚瓜烂熟的”既然心情好,所以宇文温的毒舌毒性也锐减,若不是要保持言行得体,他差点就要称呼杨济为“老杨”,如今他正在自己书房会见杨济,分享这个好消息。“大王,下官当年挑灯夜读,自然是记忆深刻,刘光伯愿意来西阳,真是让人有些意外。”“同窗好友相邀,来西阳开业授课讲学,顺便将自己的著作出版,再顺便校书、勘误、解惑什么的补贴家用,西阳不正好合适么”宇文温如是说,心中美滋滋的:这可是“二刘”不是“二流”,天下无敌的经学双璧都在西阳,这说明什么说明我的文学指数要爆表了这可不是什么虎躯一震,再震、三震把人家给震服的,这可是我苦心经营的出版业带来的丰厚回报凭本事吸引来的级学霸,你们服不服换到后世,二刘那就是诺贝尔奖级别的业内大牛,我的儿子以后有级名师做老师了见着宇文温喜形于色,杨济又开始纠结,他当年饱读史书,记性又好,当然记得这个时代有名人物的大概生平,而这位刚到西阳的刘炫嘛“怎么黑着脸,莫非怕寡人招待不周,把人家给气走了”瞥了一眼宇文温,杨济问道:“大王,可记得刘炫生平”他用的是记得一词,若是外人听了会一头雾水,但两位是不正常人类,所以私下里说起这个时代的人物,两人都是用记得一词。听得杨济这么问,宇文温本能觉得对方在给他下套,不过说实话他真是不记得刘炫生平,所以疑惑道:“寡人不记得,有何不妥”杨济干咳一声,简要的将自己所知一一道来:刘炫和刘焯,年少时便相善,一起求学,一起成名,两人的经历同样坎坷。所谓成也萧何败萧何,二刘成名靠的是出色的学问,而也是因为出色的学问,导致两人仕途不顺,毕竟妒贤嫉能的庸人太多,而这两位年轻气盛不会做人,处事不够圆滑,得罪人而不自知。杨坚以隋代周建立隋国,招纳天下文士,二刘学问出众,却虽然入朝为官却始终未得重用,而刘炫甚至还弄出一桩丑闻,成为他一生最大的污点。原本的历史里,杨坚只用了数月就平定尉迟迥之乱,随后建立的隋国已是中原霸主,杨坚有感于数百年来战乱不断,许多书籍都散落民间不知所踪,为了重振文风便下令广收书籍,献书者有赏。刘炫献连山易、鲁史记共一百多卷,因为他是经学名家,故而朝廷不疑有他,照常放赏钱,然而不久之后有人出,揭刘炫所献书籍均为伪作。也就是说,刘炫为了骗钱故意造假,此事一出朝野哗然,刘炫勉强保住性命,丢了官职灰溜溜回老家喝西北风去了。“造造假”宇文温闻言一愣,差点把自己本来就没多少的小胡须扯下来,这种行为可是道德污点,说难听些,可以此认为刘炫道德败坏。杨济继续说着刘炫生平,这位为了些许赏钱就作假,事之后丢了官,若干年之后朝廷再度启用,却是将他安排给出镇益州的蜀王杨秀做小官。那时的刘炫岁数不小,生怕去了蜀地就客死他乡所以不愿意去,杨秀得知后大怒,派人到长安把刘炫枷了抓去成都当看门小吏。仕途不顺,刘炫只能如同好友刘焯般辞官回家乡,办学授业靠着学生的束脩养家糊口,到了隋末乱世,如同飘萍般随波逐流,最后于饥寒交迫中死去。说到这里,杨济提问:“大王,可知二刘除了学问出众之外,有何相同之处”“都是仕途失意,命途多舛。”宇文温淡淡的说道,不复方才喜形于色的样子,如同被人当头泼了一盆冷水,看上去有些无精打采。他儿子的老师,学问可以稍差,但人品绝对不能有问题,一个道德败坏的老师,只会把他的宝贝儿子们带歪“大王,除此之外呢”“嗯”宇文温闻言眉头紧锁,片刻后说道:“莫非是贪财”见着杨济点点头,宇文温似乎想到了什么,他邀请刘焯来西阳时,已经记起这位的生平,有一个缺点,那就是死要钱。刘焯学问是很好,但是不交束脩学费的话,你别想从他那里学到有用的知识,而刘焯有什么见解,也不会免费与人分享。然后是刘炫,按杨济所说,这位为了些许赏钱,居然敢伪造古籍,为了钱连道德底线都没了,虽然这个时代的隋国在灭亡前未必有心情悬赏收书,刘炫未必就如原先的历史里那样造假骗钱,但毕竟是有前科的。“二刘”贪财,算是各自的一大缺点。想到这里,宇文温有些意兴阑珊,他能理解刘焯“出售知识”的做法,毕竟按照后世的观点,这种做法也没什么,但他不能认同刘炫造假骗钱的行为。好消息狗屁学问好有何用,道德底线都没有,请回来做家教什么的,老子不考虑了见着宇文温臭着脸,杨济却还有话说:“大王,关于刘炫造假之事,大王的看法”“道德败坏”“然则依下官之见,其中必有蹊跷。”第九十八章 你不要骗我“其中必有蹊跷”宇文温回味着这句话,第一反应是后世某梗,不过他很快进入状态开始琢磨起来,杨济和他不同,按照这个时代的眼光来看,确实是读书人。明代,书生要想出人头地就得考科举,每日都在钻研如何将八股文做出花样文章来,按说明代读书人应该只对刘炫,字光伯,年少时和好友刘焯字士元一起求学,先后师从刘轨思、郭懋、熊安生等前辈经学名家,两人闭门苦读十年,终于悟出无上神功,破关而出,横扫江湖。“北史儒林有云:惟信都刘士元、河间刘光伯拔萃出类,学通南北,博极今古,后生钻仰。所制诸经义疏,搢绅咸宗之。”“又云:刘炫学实通儒,才堪成务,九流七略,无不该览。虽探赜索隐,不逮于焯;裁成义说,文雅过之。”杨济记忆力颇佳,把北史儒林相关内容背了一遍,宇文温听着不住点头,面带笑容,心情好得不行:“哎呀呀,杨司马记忆力不错嘛,北史背得滚瓜烂熟的”既然心情好,所以宇文温的毒舌毒性也锐减,若不是要保持言行得体,他差点就要称呼杨济为“老杨”,如今他正在自己书房会见杨济,分享这个好消息。“大王,下官当年挑灯夜读,自然是记忆深刻,刘光伯愿意来西阳,真是让人有些意外。”“同窗好友相邀,来西阳开业授课讲学,顺便将自己的著作出版,再顺便校书、勘误、解惑什么的补贴家用,西阳不正好合适么”宇文温如是说,心中美滋滋的:这可是“二刘”不是“二流”,天下无敌的经学双璧都在西阳,这说明什么说明我的文学指数要爆表了这可不是什么虎躯一震,再震、三震把人家给震服的,这可是我苦心经营的出版业带来的丰厚回报凭本事吸引来的级学霸,你们服不服换到后世,二刘那就是诺贝尔奖级别的业内大牛,我的儿子以后有级名师做老师了见着宇文温喜形于色,杨济又开始纠结,他当年饱读史书,记性又好,当然记得这个时代有名人物的大概生平,而这位刚到西阳的刘炫嘛“怎么黑着脸,莫非怕寡人招待不周,把人家给气走了”瞥了一眼宇文温,杨济问道:“大王,可记得刘炫生平”他用的是记得一词,若是外人听了会一头雾水,但两位是不正常人类,所以私下里说起这个时代的人物,两人都是用记得一词。听得杨济这么问,宇文温本能觉得对方在给他下套,不过说实话他真是不记得刘炫生平,所以疑惑道:“寡人不记得,有何不妥”杨济干咳一声,简要的将自己所知一一道来:刘炫和刘焯,年少时便相善,一起求学,一起成名,两人的经历同样坎坷。所谓成也萧何败萧何,二刘成名靠的是出色的学问,而也是因为出色的学问,导致两人仕途不顺,毕竟妒贤嫉能的庸人太多,而这两位年轻气盛不会做人,处事不够圆滑,得罪人而不自知。杨坚以隋代周建立隋国,招纳天下文士,二刘学问出众,却虽然入朝为官却始终未得重用,而刘炫甚至还弄出一桩丑闻,成为他一生最大的污点。原本的历史里,杨坚只用了数月就平定尉迟迥之乱,随后建立的隋国已是中原霸主,杨坚有感于数百年来战乱不断,许多书籍都散落民间不知所踪,为了重振文风便下令广收书籍,献书者有赏。刘炫献连山易、鲁史记共一百多卷,因为他是经学名家,故而朝廷不疑有他,照常放赏钱,然而不久之后有人出,揭刘炫所献书籍均为伪作。也就是说,刘炫为了骗钱故意造假,此事一出朝野哗然,刘炫勉强保住性命,丢了官职灰溜溜回老家喝西北风去了。“造造假”宇文温闻言一愣,差点把自己本来就没多少的小胡须扯下来,这种行为可是道德污点,说难听些,可以此认为刘炫道德败坏。杨济继续说着刘炫生平,这位为了些许赏钱就作假,事之后丢了官,若干年之后朝廷再度启用,却是将他安排给出镇益州的蜀王杨秀做小官。那时的刘炫岁数不小,生怕去了蜀地就客死他乡所以不愿意去,杨秀得知后大怒,派人到长安把刘炫枷了抓去成都当看门小吏。仕途不顺,刘炫只能如同好友刘焯般辞官回家乡,办学授业靠着学生的束脩养家糊口,到了隋末乱世,如同飘萍般随波逐流,最后于饥寒交迫中死去。说到这里,杨济提问:“大王,可知二刘除了学问出众之外,有何相同之处”“都是仕途失意,命途多舛。”宇文温淡淡的说道,不复方才喜形于色的样子,如同被人当头泼了一盆冷水,看上去有些无精打采。他儿子的老师,学问可以稍差,但人品绝对不能有问题,一个道德败坏的老师,只会把他的宝贝儿子们带歪“大王,除此之外呢”“嗯”宇文温闻言眉头紧锁,片刻后说道:“莫非是贪财”见着杨济点点头,宇文温似乎想到了什么,他邀请刘焯来西阳时,已经记起这位的生平,有一个缺点,那就是死要钱。刘焯学问是很好,但是不交束脩学费的话,你别想从他那里学到有用的知识,而刘焯有什么见解,也不会免费与人分享。然后是刘炫,按杨济所说,这位为了些许赏钱,居然敢伪造古籍,为了钱连道德底线都没了,虽然这个时代的隋国在灭亡前未必有心情悬赏收书,刘炫未必就如原先的历史里那样造假骗钱,但毕竟是有前科的。“二刘”贪财,算是各自的一大缺点。想到这里,宇文温有些意兴阑珊,他能理解刘焯“出售知识”的做法,毕竟按照后世的观点,这种做法也没什么,但他不能认同刘炫造假骗钱的行为。好消息狗屁学问好有何用,道德底线都没有,请回来做家教什么的,老子不考虑了见着宇文温臭着脸,杨济却还有话说:“大王,关于刘炫造假之事,大王的看法”“道德败坏”“然则依下官之见,其中必有蹊跷。”第九十八章 你不要骗我“其中必有蹊跷”宇文温回味着这句话,第一反应是后世某梗,不过他很快进入状态开始琢磨起来,杨济和他不同,按照这个时代的眼光来看,确实是读书人。明代,书生要想出人头地就得考科举,每日都在钻研如何将八股文做出花样文章来,按说明代读书人应该只对刘炫,字光伯,年少时和好友刘焯字士元一起求学,先后师从刘轨思、郭懋、熊安生等前辈经学名家,两人闭门苦读十年,终于悟出无上神功,破关而出,横扫江湖。“北史儒林有云:惟信都刘士元、河间刘光伯拔萃出类,学通南北,博极今古,后生钻仰。所制诸经义疏,搢绅咸宗之。”“又云:刘炫学实通儒,才堪成务,九流七略,无不该览。虽探赜索隐,不逮于焯;裁成义说,文雅过之。”杨济记忆力颇佳,把北史儒林相关内容背了一遍,宇文温听着不住点头,面带笑容,心情好得不行:“哎呀呀,杨司马记忆力不错嘛,北史背得滚瓜烂熟的”既然心情好,所以宇文温的毒舌毒性也锐减,若不是要保持言行得体,他差点就要称呼杨济为“老杨”,如今他正在自己书房会见杨济,分享这个好消息。“大王,下官当年挑灯夜读,自然是记忆深刻,刘光伯愿意来西阳,真是让人有些意外。”“同窗好友相邀,来西阳开业授课讲学,顺便将自己的著作出版,再顺便校书、勘误、解惑什么的补贴家用,西阳不正好合适么”宇文温如是说,心中美滋滋的:这可是“二刘”不是“二流”,天下无敌的经学双璧都在西阳,这说明什么说明我的文学指数要爆表了这可不是什么虎躯一震,再震、三震把人家给震服的,这可是我苦心经营的出版业带来的丰厚回报凭本事吸引来的级学霸,你们服不服换到后世,二刘那就是诺贝尔奖级别的业内大牛,我的儿子以后有级名师做老师了见着宇文温喜形于色,杨济又开始纠结,他当年饱读史书,记性又好,当然记得这个时代有名人物的大概生平,而这位刚到西阳的刘炫嘛“怎么黑着脸,莫非怕寡人招待不周,把人家给气走了”瞥了一眼宇文温,杨济问道:“大王,可记得刘炫生平”他用的是记得一词,若是外人听了会一头雾水,但两位是不正常人类,所以私下里说起这个时代的人物,两人都是用记得一词。听得杨济这么问,宇文温本能觉得对方在给他下套,不过说实话他真是不记得刘炫生平,所以疑惑道:“寡人不记得,有何不妥”杨济干咳一声,简要的将自己所知一一道来:刘炫和刘焯,年少时便相善,一起求学,一起成名,两人的经历同样坎坷。所谓成也萧何败萧何,二刘成名靠的是出色的学问,而也是因为出色的学问,导致两人仕途不顺,毕竟妒贤嫉能的庸人太多,而这两位年轻气盛不会做人,处事不够圆滑,得罪人而不自知。杨坚以隋代周建立隋国,招纳天下文士,二刘学问出众,却虽然入朝为官却始终未得重用,而刘炫甚至还弄出一桩丑闻,成为他一生最大的污点。原本的历史里,杨坚只用了数月就平定尉迟迥之乱,随后建立的隋国已是中原霸主,杨坚有感于数百年来战乱不断,许多书籍都散落民间不知所踪,为了重振文风便下令广收书籍,献书者有赏。刘炫献连山易、鲁史记共一百多卷,因为他是经学名家,故而朝廷不疑有他,照常放赏钱,然而不久之后有人出,揭刘炫所献书籍均为伪作。也就是说,刘炫为了骗钱故意造假,此事一出朝野哗然,刘炫勉强保住性命,丢了官职灰溜溜回老家喝西北风去了。“造造假”宇文温闻言一愣,差点把自己本来就没多少的小胡须扯下来,这种行为可是道德污点,说难听些,可以此认为刘炫道德败坏。杨济继续说着刘炫生平,这位为了些许赏钱就作假,事之后丢了官,若干年之后朝廷再度启用,却是将他安排给出镇益州的蜀王杨秀做小官。那时的刘炫岁数不小,生怕去了蜀地就客死他乡所以不愿意去,杨秀得知后大怒,派人到长安把刘炫枷了抓去成都当看门小吏。仕途不顺,刘炫只能如同好友刘焯般辞官回家乡,办学授业靠着学生的束脩养家糊口,到了隋末乱世,如同飘萍般随波逐流,最后于饥寒交迫中死去。说到这里,杨济提问:“大王,可知二刘除了学问出众之外,有何相同之处”“都是仕途失意,命途多舛。”宇文温淡淡的说道,不复方才喜形于色的样子,如同被人当头泼了一盆冷水,看上去有些无精打采。他儿子的老师,学问可以稍差,但人品绝对不能有问题,一个道德败坏的老师,只会把他的宝贝儿子们带歪“大王,除此之外呢”“嗯”宇文温闻言眉头紧锁,片刻后说道:“莫非是贪财”见着杨济点点头,宇文温似乎想到了什么,他邀请刘焯来西阳时,已经记起这位的生平,有一个缺点,那就是死要钱。刘焯学问是很好,但是不交束脩学费的话,你别想从他那里学到有用的知识,而刘焯有什么见解,也不会免费与人分享。然后是刘炫,按杨济所说,这位为了些许赏钱,居然敢伪造古籍,为了钱连道德底线都没了,虽然这个时代的隋国在灭亡前未必有心情悬赏收书,刘炫未必就如原先的历史里那样造假骗钱,但毕竟是有前科的。“二刘”贪财,算是各自的一大缺点。想到这里,宇文温有些意兴阑珊,他能理解刘焯“出售知识”的做法,毕竟按照后世的观点,这种做法也没什么,但他不能认同刘炫造假骗钱的行为。好消息狗屁学问好有何用,道德底线都没有,请回来做家教什么的,老子不考虑了见着宇文温臭着脸,杨济却还有话说:“大王,关于刘炫造假之事,大王的看法”“道德败坏”“然则依下官之见,其中必有蹊跷。”第九十八章 你不要骗我“其中必有蹊跷”宇文温回味着这句话,第一反应是后世某梗,不过他很快进入状态开始琢磨起来,杨济和他不同,按照这个时代的眼光来看,确实是读书人。明代,书生要想出人头地就得考科举,每日都在钻研如何将八股文做出花样文章来,按说明代读书人应该只对刘炫,字光伯,年少时和好友刘焯字士元一起求学,先后师从刘轨思、郭懋、熊安生等前辈经学名家,两人闭门苦读十年,终于悟出无上神功,破关而出,横扫江湖。“北史儒林有云:惟信都刘士元、河间刘光伯拔萃出类,学通南北,博极今古,后生钻仰。所制诸经义疏,搢绅咸宗之。”“又云:刘炫学实通儒,才堪成务,九流七略,无不该览。虽探赜索隐,不逮于焯;裁成义说,文雅过之。”杨济记忆力颇佳,把北史儒林相关内容背了一遍,宇文温听着不住点头,面带笑容,心情好得不行:“哎呀呀,杨司马记忆力不错嘛,北史背得滚瓜烂熟的”既然心情好,所以宇文温的毒舌毒性也锐减,若不是要保持言行得体,他差点就要称呼杨济为“老杨”,如今他正在自己书房会见杨济,分享这个好消息。“大王,下官当年挑灯夜读,自然是记忆深刻,刘光伯愿意来西阳,真是让人有些意外。”“同窗好友相邀,来西阳开业授课讲学,顺便将自己的著作出版,再顺便校书、勘误、解惑什么的补贴家用,西阳不正好合适么”宇文温如是说,心中美滋滋的:这可是“二刘”不是“二流”,天下无敌的经学双璧都在西阳,这说明什么说明我的文学指数要爆表了这可不是什么虎躯一震,再震、三震把人家给震服的,这可是我苦心经营的出版业带来的丰厚回报凭本事吸引来的级学霸,你们服不服换到后世,二刘那就是诺贝尔奖级别的业内大牛,我的儿子以后有级名师做老师了见着宇文温喜形于色,杨济又开始纠结,他当年饱读史书,记性又好,当然记得这个时代有名人物的大概生平,而这位刚到西阳的刘炫嘛“怎么黑着脸,莫非怕寡人招待不周,把人家给气走了”瞥了一眼宇文温,杨济问道:“大王,可记得刘炫生平”他用的是记得一词,若是外人听了会一头雾水,但两位是不正常人类,所以私下里说起这个时代的人物,两人都是用记得一词。听得杨济这么问,宇文温本能觉得对方在给他下套,不过说实话他真是不记得刘炫生平,所以疑惑道:“寡人不记得,有何不妥”杨济干咳一声,简要的将自己所知一一道来:刘炫和刘焯,年少时便相善,一起求学,一起成名,两人的经历同样坎坷。所谓成也萧何败萧何,二刘成名靠的是出色的学问,而也是因为出色的学问,导致两人仕途不顺,毕竟妒贤嫉能的庸人太多,而这两位年轻气盛不会做人,处事不够圆滑,得罪人而不自知。杨坚以隋代周建立隋国,招纳天下文士,二刘学问出众,却虽然入朝为官却始终未得重用,而刘炫甚至还弄出一桩丑闻,成为他一生最大的污点。原本的历史里,杨坚只用了数月就平定尉迟迥之乱,随后建立的隋国已是中原霸主,杨坚有感于数百年来战乱不断,许多书籍都散落民间不知所踪,为了重振文风便下令广收书籍,献书者有赏。刘炫献连山易、鲁史记共一百多卷,因为他是经学名家,故而朝廷不疑有他,照常放赏钱,然而不久之后有人出,揭刘炫所献书籍均为伪作。也就是说,刘炫为了骗钱故意造假,此事一出朝野哗然,刘炫勉强保住性命,丢了官职灰溜溜回老家喝西北风去了。“造造假”宇文温闻言一愣,差点把自己本来就没多少的小胡须扯下来,这种行为可是道德污点,说难听些,可以此认为刘炫道德败坏。杨济继续说着刘炫生平,这位为了些许赏钱就作假,事之后丢了官,若干年之后朝廷再度启用,却是将他安排给出镇益州的蜀王杨秀做小官。那时的刘炫岁数不小,生怕去了蜀地就客死他乡所以不愿意去,杨秀得知后大怒,派人到长安把刘炫枷了抓去成都当看门小吏。仕途不顺,刘炫只能如同好友刘焯般辞官回家乡,办学授业靠着学生的束脩养家糊口,到了隋末乱世,如同飘萍般随波逐流,最后于饥寒交迫中死去。说到这里,杨济提问:“大王,可知二刘除了学问出众之外,有何相同之处”“都是仕途失意,命途多舛。”宇文温淡淡的说道,不复方才喜形于色的样子,如同被人当头泼了一盆冷水,看上去有些无精打采。他儿子的老师,学问可以稍差,但人品绝对不能有问题,一个道德败坏的老师,只会把他的宝贝儿子们带歪“大王,除此之外呢”“嗯”宇文温闻言眉头紧锁,片刻后说道:“莫非是贪财”见着杨济点点头,宇文温似乎想到了什么,他邀请刘焯来西阳时,已经记起这位的生平,有一个缺点,那就是死要钱。刘焯学问是很好,但是不交束脩学费的话,你别想从他那里学到有用的知识,而刘焯有什么见解,也不会免费与人分享。然后是刘炫,按杨济所说,这位为了些许赏钱,居然敢伪造古籍,为了钱连道德底线都没了,虽然这个时代的隋国在灭亡前未必有心情悬赏收书,刘炫未必就如原先的历史里那样造假骗钱,但毕竟是有前科的。“二刘”贪财,算是各自的一大缺点。想到这里,宇文温有些意兴阑珊,他能理解刘焯“出售知识”的做法,毕竟按照后世的观点,这种做法也没什么,但他不能认同刘炫造假骗钱的行为。好消息狗屁学问好有何用,道德底线都没有,请回来做家教什么的,老子不考虑了见着宇文温臭着脸,杨济却还有话说:“大王,关于刘炫造假之事,大王的看法”“道德败坏”“然则依下官之见,其中必有蹊跷。”第九十八章 你不要骗我“其中必有蹊跷”宇文温回味着这句话,第一反应是后世某梗,不过他很快进入状态开始琢磨起来,杨济和他不同,按照这个时代的眼光来看,确实是读书人。明代,书生要想出人头地就得考科举,每日都在钻研如何将八股文做出花样文章来,按说明代读书人应该只对刘炫,字光伯,年少时和好友刘焯字士元一起求学,先后师从刘轨思、郭懋、熊安生等前辈经学名家,两人闭门苦读十年,终于悟出无上神功,破关而出,横扫江湖。“北史儒林有云:惟信都刘士元、河间刘光伯拔萃出类,学通南北,博极今古,后生钻仰。所制诸经义疏,搢绅咸宗之。”“又云:刘炫学实通儒,才堪成务,九流七略,无不该览。虽探赜索隐,不逮于焯;裁成义说,文雅过之。”杨济记忆力颇佳,把北史儒林相关内容背了一遍,宇文温听着不住点头,面带笑容,心情好得不行:“哎呀呀,杨司马记忆力不错嘛,北史背得滚瓜烂熟的”既然心情好,所以宇文温的毒舌毒性也锐减,若不是要保持言行得体,他差点就要称呼杨济为“老杨”,如今他正在自己书房会见杨济,分享这个好消息。“大王,下官当年挑灯夜读,自然是记忆深刻,刘光伯愿意来西阳,真是让人有些意外。”“同窗好友相邀,来西阳开业授课讲学,顺便将自己的著作出版,再顺便校书、勘误、解惑什么的补贴家用,西阳不正好合适么”宇文温如是说,心中美滋滋的:这可是“二刘”不是“二流”,天下无敌的经学双璧都在西阳,这说明什么说明我的文学指数要爆表了这可不是什么虎躯一震,再震、三震把人家给震服的,这可是我苦心经营的出版业带来的丰厚回报凭本事吸引来的级学霸,你们服不服换到后世,二刘那就是诺贝尔奖级别的业内大牛,我的儿子以后有级名师做老师了见着宇文温喜形于色,杨济又开始纠结,他当年饱读史书,记性又好,当然记得这个时代有名人物的大概生平,而这位刚到西阳的刘炫嘛“怎么黑着脸,莫非怕寡人招待不周,把人家给气走了”瞥了一眼宇文温,杨济问道:“大王,可记得刘炫生平”他用的是记得一词,若是外人听了会一头雾水,但两位是不正常人类,所以私下里说起这个时代的人物,两人都是用记得一词。听得杨济这么问,宇文温本能觉得对方在给他下套,不过说实话他真是不记得刘炫生平,所以疑惑道:“寡人不记得,有何不妥”杨济干咳一声,简要的将自己所知一一道来:刘炫和刘焯,年少时便相善,一起求学,一起成名,两人的经历同样坎坷。所谓成也萧何败萧何,二刘成名靠的是出色的学问,而也是因为出色的学问,导致两人仕途不顺,毕竟妒贤嫉能的庸人太多,而这两位年轻气盛不会做人,处事不够圆滑,得罪人而不自知。杨坚以隋代周建立隋国,招纳天下文士,二刘学问出众,却虽然入朝为官却始终未得重用,而刘炫甚至还弄出一桩丑闻,成为他一生最大的污点。原本的历史里,杨坚只用了数月就平定尉迟迥之乱,随后建立的隋国已是中原霸主,杨坚有感于数百年来战乱不断,许多书籍都散落民间不知所踪,为了重振文风便下令广收书籍,献书者有赏。刘炫献连山易、鲁史记共一百多卷,因为他是经学名家,故而朝廷不疑有他,照常放赏钱,然而不久之后有人出,揭刘炫所献书籍均为伪作。也就是说,刘炫为了骗钱故意造假,此事一出朝野哗然,刘炫勉强保住性命,丢了官职灰溜溜回老家喝西北风去了。“造造假”宇文温闻言一愣,差点把自己本来就没多少的小胡须扯下来,这种行为可是道德污点,说难听些,可以此认为刘炫道德败坏。杨济继续说着刘炫生平,这位为了些许赏钱就作假,事之后丢了官,若干年之后朝廷再度启用,却是将他安排给出镇益州的蜀王杨秀做小官。那时的刘炫岁数不小,生怕去了蜀地就客死他乡所以不愿意去,杨秀得知后大怒,派人到长安把刘炫枷了抓去成都当看门小吏。仕途不顺,刘炫只能如同好友刘焯般辞官回家乡,办学授业靠着学生的束脩养家糊口,到了隋末乱世,如同飘萍般随波逐流,最后于饥寒交迫中死去。说到这里,杨济提问:“大王,可知二刘除了学问出众之外,有何相同之处”“都是仕途失意,命途多舛。”宇文温淡淡的说道,不复方才喜形于色的样子,如同被人当头泼了一盆冷水,看上去有些无精打采。他儿子的老师,学问可以稍差,但人品绝对不能有问题,一个道德败坏的老师,只会把他的宝贝儿子们带歪“大王,除此之外呢”“嗯”宇文温闻言眉头紧锁,片刻后说道:“莫非是贪财”见着杨济点点头,宇文温似乎想到了什么,他邀请刘焯来西阳时,已经记起这位的生平,有一个缺点,那就是死要钱。刘焯学问是很好,但是不交束脩学费的话,你别想从他那里学到有用的知识,而刘焯有什么见解,也不会免费与人分享。然后是刘炫,按杨济所说,这位为了些许赏钱,居然敢伪造古籍,为了钱连道德底线都没了,虽然这个时代的隋国在灭亡前未必有心情悬赏收书,刘炫未必就如原先的历史里那样造假骗钱,但毕竟是有前科的。“二刘”贪财,算是各自的一大缺点。想到这里,宇文温有些意兴阑珊,他能理解刘焯“出售知识”的做法,毕竟按照后世的观点,这种做法也没什么,但他不能认同刘炫造假骗钱的行为。好消息狗屁学问好有何用,道德底线都没有,请回来做家教什么的,老子不考虑了见着宇文温臭着脸,杨济却还有话说:“大王,关于刘炫造假之事,大王的看法”“道德败坏”“然则依下官之见,其中必有蹊跷。”第九十八章 你不要骗我“其中必有蹊跷”宇文温回味着这句话,第一反应是后世某梗,不过他很快进入状态开始琢磨起来,杨济和他不同,按照这个时代的眼光来看,确实是读书人。明代,书生要想出人头地就得考科举,每日都在钻研如何将八股文做出花样文章来,按说明代读书人应该只对刘炫,字光伯,年少时和好友刘焯字士元一起求学,先后师从刘轨思、郭懋、熊安生等前辈经学名家,两人闭门苦读十年,终于悟出无上神功,破关而出,横扫江湖。“北史儒林有云:惟信都刘士元、河间刘光伯拔萃出类,学通南北,博极今古,后生钻仰。所制诸经义疏,搢绅咸宗之。”“又云:刘炫学实通儒,才堪成务,九流七略,无不该览。虽探赜索隐,不逮于焯;裁成义说,文雅过之。”杨济记忆力颇佳,把北史儒林相关内容背了一遍,宇文温听着不住点头,面带笑容,心情好得不行:“哎呀呀,杨司马记忆力不错嘛,北史背得滚瓜烂熟的”既然心情好,所以宇文温的毒舌毒性也锐减,若不是要保持言行得体,他差点就要称呼杨济为“老杨”,如今他正在自己书房会见杨济,分享这个好消息。“大王,下官当年挑灯夜读,自然是记忆深刻,刘光伯愿意来西阳,真是让人有些意外。”“同窗好友相邀,来西阳开业授课讲学,顺便将自己的著作出版,再顺便校书、勘误、解惑什么的补贴家用,西阳不正好合适么”宇文温如是说,心中美滋滋的:这可是“二刘”不是“二流”,天下无敌的经学双璧都在西阳,这说明什么说明我的文学指数要爆表了这可不是什么虎躯一震,再震、三震把人家给震服的,这可是我苦心经营的出版业带来的丰厚回报凭本事吸引来的级学霸,你们服不服换到后世,二刘那就是诺贝尔奖级别的业内大牛,我的儿子以后有级名师做老师了见着宇文温喜形于色,杨济又开始纠结,他当年饱读史书,记性又好,当然记得这个时代有名人物的大概生平,而这位刚到西阳的刘炫嘛“怎么黑着脸,莫非怕寡人招待不周,把人家给气走了”瞥了一眼宇文温,杨济问道:“大王,可记得刘炫生平”他用的是记得一词,若是外人听了会一头雾水,但两位是不正常人类,所以私下里说起这个时代的人物,两人都是用记得一词。听得杨济这么问,宇文温本能觉得对方在给他下套,不过说实话他真是不记得刘炫生平,所以疑惑道:“寡人不记得,有何不妥”杨济干咳一声,简要的将自己所知一一道来:刘炫和刘焯,年少时便相善,一起求学,一起成名,两人的经历同样坎坷。所谓成也萧何败萧何,二刘成名靠的是出色的学问,而也是因为出色的学问,导致两人仕途不顺,毕竟妒贤嫉能的庸人太多,而这两位年轻气盛不会做人,处事不够圆滑,得罪人而不自知。杨坚以隋代周建立隋国,招纳天下文士,二刘学问出众,却虽然入朝为官却始终未得重用,而刘炫甚至还弄出一桩丑闻,成为他一生最大的污点。原本的历史里,杨坚只用了数月就平定尉迟迥之乱,随后建立的隋国已是中原霸主,杨坚有感于数百年来战乱不断,许多书籍都散落民间不知所踪,为了重振文风便下令广收书籍,献书者有赏。刘炫献连山易、鲁史记共一百多卷,因为他是经学名家,故而朝廷不疑有他,照常放赏钱,然而不久之后有人出,揭刘炫所献书籍均为伪作。也就是说,刘炫为了骗钱故意造假,此事一出朝野哗然,刘炫勉强保住性命,丢了官职灰溜溜回老家喝西北风去了。“造造假”宇文温闻言一愣,差点把自己本来就没多少的小胡须扯下来,这种行为可是道德污点,说难听些,可以此认为刘炫道德败坏。杨济继续说着刘炫生平,这位为了些许赏钱就作假,事之后丢了官,若干年之后朝廷再度启用,却是将他安排给出镇益州的蜀王杨秀做小官。那时的刘炫岁数不小,生怕去了蜀地就客死他乡所以不愿意去,杨秀得知后大怒,派人到长安把刘炫枷了抓去成都当看门小吏。仕途不顺,刘炫只能如同好友刘焯般辞官回家乡,办学授业靠着学生的束脩养家糊口,到了隋末乱世,如同飘萍般随波逐流,最后于饥寒交迫中死去。说到这里,杨济提问:“大王,可知二刘除了学问出众之外,有何相同之处”“都是仕途失意,命途多舛。”宇文温淡淡的说道,不复方才喜形于色的样子,如同被人当头泼了一盆冷水,看上去有些无精打采。他儿子的老师,学问可以稍差,但人品绝对不能有问题,一个道德败坏的老师,只会把他的宝贝儿子们带歪“大王,除此之外呢”“嗯”宇文温闻言眉头紧锁,片刻后说道:“莫非是贪财”见着杨济点点头,宇文温似乎想到了什么,他邀请刘焯来西阳时,已经记起这位的生平,有一个缺点,那就是死要钱。刘焯学问是很好,但是不交束脩学费的话,你别想从他那里学到有用的知识,而刘焯有什么见解,也不会免费与人分享。然后是刘炫,按杨济所说,这位为了些许赏钱,居然敢伪造古籍,为了钱连道德底线都没了,虽然这个时代的隋国在灭亡前未必有心情悬赏收书,刘炫未必就如原先的历史里那样造假骗钱,但毕竟是有前科的。“二刘”贪财,算是各自的一大缺点。想到这里,宇文温有些意兴阑珊,他能理解刘焯“出售知识”的做法,毕竟按照后世的观点,这种做法也没什么,但他不能认同刘炫造假骗钱的行为。好消息狗屁学问好有何用,道德底线都没有,请回来做家教什么的,老子不考虑了见着宇文温臭着脸,杨济却还有话说:“大王,关于刘炫造假之事,大王的看法”“道德败坏”“然则依下官之见,其中必有蹊跷。”第九十八章 你不要骗我“其中必有蹊跷”宇文温回味着这句话,第一反应是后世某梗,不过他很快进入状态开始琢磨起来,杨济和他不同,按照这个时代的眼光来看,确实是读书人。明代,书生要想出人头地就得考科举,每日都在钻研如何将八股文做出花样文章来,按说明代读书人应该只对刘炫,字光伯,年少时和好友刘焯字士元一起求学,先后师从刘轨思、郭懋、熊安生等前辈经学名家,两人闭门苦读十年,终于悟出无上神功,破关而出,横扫江湖。“北史儒林有云:惟信都刘士元、河间刘光伯拔萃出类,学通南北,博极今古,后生钻仰。所制诸经义疏,搢绅咸宗之。”“又云:刘炫学实通儒,才堪成务,九流七略,无不该览。虽探赜索隐,不逮于焯;裁成义说,文雅过之。”杨济记忆力颇佳,把北史儒林相关内容背了一遍,宇文温听着不住点头,面带笑容,心情好得不行:“哎呀呀,杨司马记忆力不错嘛,北史背得滚瓜烂熟的”既然心情好,所以宇文温的毒舌毒性也锐减,若不是要保持言行得体,他差点就要称呼杨济为“老杨”,如今他正在自己书房会见杨济,分享这个好消息。“大王,下官当年挑灯夜读,自然是记忆深刻,刘光伯愿意来西阳,真是让人有些意外。”“同窗好友相邀,来西阳开业授课讲学,顺便将自己的著作出版,再顺便校书、勘误、解惑什么的补贴家用,西阳不正好合适么”宇文温如是说,心中美滋滋的:这可是“二刘”不是“二流”,天下无敌的经学双璧都在西阳,这说明什么说明我的文学指数要爆表了这可不是什么虎躯一震,再震、三震把人家给震服的,这可是我苦心经营的出版业带来的丰厚回报凭本事吸引来的级学霸,你们服不服换到后世,二刘那就是诺贝尔奖级别的业内大牛,我的儿子以后有级名师做老师了见着宇文温喜形于色,杨济又开始纠结,他当年饱读史书,记性又好,当然记得这个时代有名人物的大概生平,而这位刚到西阳的刘炫嘛“怎么黑着脸,莫非怕寡人招待不周,把人家给气走了”瞥了一眼宇文温,杨济问道:“大王,可记得刘炫生平”他用的是记得一词,若是外人听了会一头雾水,但两位是不正常人类,所以私下里说起这个时代的人物,两人都是用记得一词。听得杨济这么问,宇文温本能觉得对方在给他下套,不过说实话他真是不记得刘炫生平,所以疑惑道:“寡人不记得,有何不妥”杨济干咳一声,简要的将自己所知一一道来:刘炫和刘焯,年少时便相善,一起求学,一起成名,两人的经历同样坎坷。所谓成也萧何败萧何,二刘成名靠的是出色的学问,而也是因为出色的学问,导致两人仕途不顺,毕竟妒贤嫉能的庸人太多,而这两位年轻气盛不会做人,处事不够圆滑,得罪人而不自知。杨坚以隋代周建立隋国,招纳天下文士,二刘学问出众,却虽然入朝为官却始终未得重用,而刘炫甚至还弄出一桩丑闻,成为他一生最大的污点。原本的历史里,杨坚只用了数月就平定尉迟迥之乱,随后建立的隋国已是中原霸主,杨坚有感于数百年来战乱不断,许多书籍都散落民间不知所踪,为了重振文风便下令广收书籍,献书者有赏。刘炫献连山易、鲁史记共一百多卷,因为他是经学名家,故而朝廷不疑有他,照常放赏钱,然而不久之后有人出,揭刘炫所献书籍均为伪作。也就是说,刘炫为了骗钱故意造假,此事一出朝野哗然,刘炫勉强保住性命,丢了官职灰溜溜回老家喝西北风去了。“造造假”宇文温闻言一愣,差点把自己本来就没多少的小胡须扯下来,这种行为可是道德污点,说难听些,可以此认为刘炫道德败坏。杨济继续说着刘炫生平,这位为了些许赏钱就作假,事之后丢了官,若干年之后朝廷再度启用,却是将他安排给出镇益州的蜀王杨秀做小官。那时的刘炫岁数不小,生怕去了蜀地就客死他乡所以不愿意去,杨秀得知后大怒,派人到长安把刘炫枷了抓去成都当看门小吏。仕途不顺,刘炫只能如同好友刘焯般辞官回家乡,办学授业靠着学生的束脩养家糊口,到了隋末乱世,如同飘萍般随波逐流,最后于饥寒交迫中死去。说到这里,杨济提问:“大王,可知二刘除了学问出众之外,有何相同之处”“都是仕途失意,命途多舛。”宇文温淡淡的说道,不复方才喜形于色的样子,如同被人当头泼了一盆冷水,看上去有些无精打采。他儿子的老师,学问可以稍差,但人品绝对不能有问题,一个道德败坏的老师,只会把他的宝贝儿子们带歪“大王,除此之外呢”“嗯”宇文温闻言眉头紧锁,片刻后说道:“莫非是贪财”见着杨济点点头,宇文温似乎想到了什么,他邀请刘焯来西阳时,已经记起这位的生平,有一个缺点,那就是死要钱。刘焯学问是很好,但是不交束脩学费的话,你别想从他那里学到有用的知识,而刘焯有什么见解,也不会免费与人分享。然后是刘炫,按杨济所说,这位为了些许赏钱,居然敢伪造古籍,为了钱连道德底线都没了,虽然这个时代的隋国在灭亡前未必有心情悬赏收书,刘炫未必就如原先的历史里那样造假骗钱,但毕竟是有前科的。“二刘”贪财,算是各自的一大缺点。想到这里,宇文温有些意兴阑珊,他能理解刘焯“出售知识”的做法,毕竟按照后世的观点,这种做法也没什么,但他不能认同刘炫造假骗钱的行为。好消息狗屁学问好有何用,道德底线都没有,请回来做家教什么的,老子不考虑了见着宇文温臭着脸,杨济却还有话说:“大王,关于刘炫造假之事,大王的看法”“道德败坏”“然则依下官之见,其中必有蹊跷。”第九十八章 你不要骗我“其中必有蹊跷”宇文温回味着这句话,第一反应是后世某梗,不过他很快进入状态开始琢磨起来,杨济和他不同,按照这个时代的眼光来看,确实是读书人。明代,书生要想出人头地就得考科举,每日都在钻研如何将八股文做出花样文章来,按说明代读书人应该只对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