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造化图小说网>都市青春>逆水行周> 逆水行周 分节阅读 786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逆水行周 分节阅读 786(1 / 1)

d些人和吴斗一样,身着破旧的戎服,应该也是厮杀汉,可能是吴斗请来的救兵,泼皮们见势不妙正要从另一边开溜,却见为首之人有些眼熟。“哎哟,这不是大龅牙刘兄么”泼皮们见了熟人,不由得大喜过望,这是化主安排来的打手,今日出发前,特地让这位长着大龅牙的军汉和他们见了一面。“是他,就是他,赖账不还,我们好言相劝,他还动手打人”“行了,你们先走吧。”大龅牙忽然开口说话,这些泼皮闻言愣了一下,刚要还嘴,被对方一瞪,瞬间没了脾气,灰溜溜的跑了。大龅牙停下脚步,也示意同伴停下来,独自走上前,向挡在院门前的吴斗打了声招呼:“我收人钱财,与人消灾,一听对方说的地址,就知道是老吴你了。”“怎么,你今日来这里要债”面对吴斗的问题,大龅牙笑了一声把手摆了摆:“要什么债,都是一起出生入死的同袍,一个釜里吃饭的兄弟,大不了,钱我退回去不要了。”见着吴斗满脸戒备的看着自己,大龅牙将手中木棒一扔,摊开双手:“怎么,兄弟我今日来叙叙旧,商量些事情,不欢迎么”吴斗让开一条路,大龅牙哈哈笑着走了进去,经过站在吴斗身边的几个男子时,还依次拍了拍对方的肩膀,吴斗示意同伴成二去招呼对方的伙伴,自己则跟着对方走进院内一座破茅屋。隆冬季节,天寒地冻,破破茅屋四处漏风,即便拿了些稻草、破布遮挡,依旧有寒风漏了进来,屋内地上摆着几铺发臭的破被褥,就是吴斗等人的栖身之所。屋内破火盆里的火焰几近熄灭,大龅牙直接坐在火盆旁,看着坐在身边的吴斗,用责怪的语气说道:“缺钱,怎么不跟我开口长生库一沾上,几辈子就翻不了身”“你也不容易,拉扯着一大帮人,还有老有小的,我跟你借钱,肯定还不上,这不是祸害你么”吴斗苦笑着,叹了口气:“穷人,何苦为难穷人”“好说的好”大龅牙拍了拍吴斗的肩膀,苦笑起来:“我这次来,是想给你报个信,你这几个月都不还利钱,化主很生气,今天是我来,还好说,老子回去把辛苦钱交出去,他也不敢把我怎么样,可改天来的,就不是我了。”“我烂命一条,他们要来就来,杀一个够本,杀两个值了”吴斗看着火盆,冷冷的抛出几句话。“谁说不是呢老子年初的时候,也没想过在阵上能活下来,更没想过变成人家的走狗,为了收债去欺负老弱妇孺王八蛋,老刘家的脸,都被我丢光了”大龅牙叫骂起来,越说越激动,吴斗默不作声,静静听着。“可我拉扯着一群兄弟,还有一大家子人,没有钱这日子就过不下去,老的小的饿得不行,要脸有何用嗯”“仗,从年初打到秋天,好不容易把北虏赶过江了,说好的封赏,迟迟不发下来”“那帮良心让狗吃了的狗官,压着封赏不发,逼得我们这些当兵的去长生库借高利贷而那些狗官,就是这些长生库的幕后东家,我们借来的钱粮,就是他们扣下来的封赏”“这帮杀千刀的狗官,扣军饷扣封赏,逼得我们去借高利贷,然后利滚利,几世都还不完,最后卖身为奴,签得还是死契”“上官说得比唱得还好听,说我们是什么国之栋梁,要奋力杀敌报效君王,该发的军饷、封赏,成日里找借口拖延,大家上半年玩命换回来的功劳,封赏还没发,又要出征了”吴斗拿着根树枝,拨动着火盆里的余烬,淡淡的问道:“怎么,你听到什么风声了”“没错,我是听到风声了,官军现在要北伐,收复淮南州郡,我们迟早要渡江北上。”大龅牙压低声音,“我们走了,留下一群老弱妇孺,那些讨债的上门,谁护着”“那怎么办”吴斗知道大龅牙想说什么,但他不确定对方是不是官府派来的耳目,要打听谁要闹事,或者挑唆谁闹事,然后引着官军来抓人,所以和对方交谈时,说话不咸不淡。“我知道,你向来谨慎,但不会出卖自己人,所以今日来,是先打声招呼。”大龅牙又拍了拍吴斗的肩膀,冷笑起来,眼睛里似乎有什么情绪在躁动着:“这日子是没法过下了,你和你的兄弟,等我的消息”第二百八十三章 造像青州益都,州治东阳城郊高密村,数名工匠正在雕琢一躯佛像,他们花费了将近一个月时间,才接近完成这躯佛像,待得最终完工,就可以出售了。青齐之地崇佛之风不亚于江南,许多人为了造佛像还愿,自发组成邑义佛社来造像。而许多邑义为了节约时间,经常凑钱买“成品”。正是因为有着强烈的需求,专门制造佛像出售已经成了一门赚钱的行业,在青州,有许多这样的造像组织,被东家召集起来,每月靠制造佛像盈利。在青州,佛像的造型大多固定为几种,十分有利于大批量制作,而其中一种佛像造型,就是“弥勒下生像”。弥勒下生,源于弥勒下生经,据佛经记载,弥勒在兜率天的寿命是四千岁,换算成人间的时间则是五十六亿年,他命终之后,便下生人间成佛。弥勒下生之后,世间劳苦大众不仅生活幸福,还有受度解脱的机会,这对于生活在黑暗的世间的人民来说,吸引力不可谓不大。尽管佛经明文规定要等五十六亿年后弥勒才会下生,但在苦难之中饱受煎熬的百姓们却急盼弥勒早日来临,因而下生信仰很快便取代了上生信仰,成为弥勒信仰的主流。一躯标准大小的弥勒下生像造价不菲,一个邑义需要召集至少上百人才能凑齐买佛像的费用,当然,如果邑义成员囊中羞涩的话,可以亲自动手造像,以便省钱。邑义的组成,有邑主、维那、化主、邑师、邑子等,邑子就是普通成员,每个成员参加邑义,至少要缴纳三百到四百文铜钱,这还是邑义自己造像所需费用,如果是直接购买成品,需要缴纳的铜钱还要多。在青州,寻常百姓为人打短工、出售劳动力,大概每日能挣得三十文左右辛苦钱,而为了参与造像还愿,就得花上十日的收入。换而言之,这些百姓,是为由寺庙牵头设立的邑义服了十日劳役。即便如此,青州百姓参与造像的热情依旧高涨,为官府服劳役,辛苦不说还容易家破人亡,而为邑义服劳役,可以求得佛祖保佑,何乐而不为邑义不光造像,还造塔浮图、造石经、造石室、造寺、设斋等,一个邑义少则数十人,多则上千人,大多由寻常百姓、世俗官僚、僧侣组成,为了造像而产生的邑义,可以持续十余年之久。佛像造成,会立有石碑,上面会刻着邑义所有成员的名字,以便让佛祖感应到信徒们的虔诚之心。而有了成品佛像,邑义从诞生到结束,寿命很短,甚至还可以借此盈利:佛像石碑上留有空白处,那些因故没有加入邑义的信徒,可以花钱在石碑空白处刻上自己的名字。这样的信徒,可能在邑义从成立到解散都不会露面,不参与邑义组织的任何活动,只是花钱在石碑上买个名字而已,一般来说,是以有钱的官员、富商为主。当然,为了和邑子区别开来,这样花钱刻名字的人,其碑文也会有不同,一般而言,其名字会排在邑子之后,文曰“某年某月某日,用钱若干文买佛像一躯,某某某”。而有的邑义在成立后,成员数量变动较大,譬如刚成立时成员有一百人,结果因为各种缘故,最后只剩下七十人,那么石碑上的空白就会有很多。对于出售成品佛像的商家来说,石碑的制作有讲究,既要考虑在邑义成员外会有人花钱买名字,所以要留出足够的空白来刻名字。也要考虑邑义成员减少导致提前刻好的碑文作废,白白亏了一笔钱,所以经常和邑义联系、确定名单是很重要的事情。此时此刻,负责造像的像主正与一名僧人交谈,僧人年纪轻轻,身形消瘦,身着粗布僧衣,脚穿破布鞋,看上去和普通僧人没有多大区别。更有别于那些肥头大耳、油光满面的寺庙寺主。“都邑主,这名单和上次的没区别呀。”“像主有何疑问呢”“呃,我记得,好像有几个人已经离开都邑义了。”像主指着名单上几个名字说道,像主,就是负责牵头造像的人,邑义有像主,而专门制作佛像出售的人,也被成为像主。“啊,这几位檀越家中有事,一时间无法为邑义尽力,无妨,无妨。”像主瞥了一眼对方,心中有些犹豫,这种情况不是没有过,但一般会惹出麻烦,因为若是把那些半路推出邑义的人名刻在碑上,会引来邑义其他成员的不满,因为这不公平。像主经营佛像买卖,见的纠纷多了,一般来说是邑主太好说话,想当好人结果闹到最后两头为难,只能把刻好的石碑砸掉,重新再刻一块。“像主的好意,贫道心领了,还请照着名单刻名字,勿忧。”这个时代的和尚,自称多用“贫道”而不是“贫僧”,像主见着对方心意已决,便没再说什么,这位都邑主年纪不算大,但主持邑务却很有经验,他觉得对方应该有办法平息邑义成员的非议。邑义,其首领为邑主,副首领一般为维那,几个邑义又能构成一个更大的邑义,称为“都邑义”,其首领为都邑主,副首领一般为都维那,能够做到都邑主的人,应该有些本事。而这位都邑主,行事又与别的僧人不同,别的寺庙僧人会设长生库,放僧邸粟也就是高利贷,这位都邑主也设长生库,放的却不是高利贷。或者说,这就是为了让邑义成员相互帮助、救危救急而设立的义库。邑人从长生库借了钱粮,实在还不起也没关系,多来邑义帮忙就行,不像那些寺庙里的和尚,每月派些泼皮去催债,搞得鸡飞狗跳,哪里有出家人与世无争的模样两人又交谈了一会,都邑主告辞,他徒步向村子的另一头走去,那里如今摆了个斋场,有他邑义里的邑师在为百姓讲解佛经。佛经自然是青州流行的弥勒下生经。第二百八十四章 人间净土青齐之地,即以青州为代表的战国之齐国故地,青齐之地崇佛之风旺盛,原因有很多,总而言之是现世让百姓绝望,所以寄希望于弥勒下生,希望弥勒佛能够带来太平盛世。在青州十分流行的弥勒下生经里,对于弥勒下生后的人间净土做出了许多描述,让百姓们为之神往。人间净土的场景有很多,譬如街道干净,城邑聚落无闭门者;无水火、刀兵;无饥谨;庄稼茂盛,不生杂草;一种七收,用功甚少,收获甚多等等。这样的人间净土,和让人绝望的现世一对比,百姓自然向往,比起弥勒上生那虚无缥缈的弥勒净土,平民更愿意相信弥勒下生在人间开创人间净土,大家共享太平盛世。自晋国永嘉之乱后,世家大族跟随司马皇帝衣冠南渡,而普通百姓却无法逃过江南,只能在家乡苦苦熬着,青州之地历经石赵、冉魏、后燕,终于再度归属晋国。在建康的皇帝改了刘姓,国号宋,与北朝以黄河为界,位于黄河以南、泰山以东的青州成了前线,饱受战火摧残。后来刘宋内讧,宋国徐州刺史薛安都反,连带青州刺史沈文秀一起,以青徐之地投奔北朝魏国,青州从此归属北朝统治。大量心向南朝刘宋的青州本地豪族起兵反抗,被魏军镇压,随后魏国将这些豪族及大量百姓迁往国都平城,设平齐郡进行安置。这些人被称为平齐民,以俘虏的身份,在平城过着屈辱的生活,从此背井离乡,不得返回故土。与此同时,魏国又把大量河北豪族迁往青齐之地,以便巩固统治,这些外来户,和本地家族发生了激烈的摩擦和争斗,让青齐之地不得安宁,而青州作为南北交锋的前线,依旧战火连天。无论是萧齐、萧梁都在想办法收复青州,长期的南北战争,让青齐之地的百姓苦不堪言。好不容易熬到周国平齐,长江以北之地尽在一个版图,青齐不再是战争前线,大家好歹松了口气,结果消停了不到三年,周国爆发内战。这仗一打就是七八年,占据青州总管府的尉迟氏,不断进攻南面的徐州总管府等隋国控制的地盘,青州百姓要么被征发上战场,要么被征发去输送粮草当苦力。好不容易熬到隋国灭亡,结果周国又对陈国用兵,青州总管府派出水军经由海路南下,入长江与陈国水军交战,无数青齐百姓再次被征发从军,一去就是大半年。陈国还没拿下,周国又爆发内战,无休止的战争,让青齐百姓对现世愈发绝望,所以对于弥勒下生创造人间净土的念头,愈发渴求起来。佛经说弥勒要过五十六亿年才会下生,百姓等不了那么久,迫切希望弥勒提前下生,所以大造佛像许愿,希望佛祖能够体恤人间疾苦,而这就是青齐之地流行弥勒下生信仰的主要原因。青齐之地的邑义,数量众多,有的邑义人数不过数十,有的邑义人数有数百,而大一些的都邑义,人数逾千都很常见。至于更大的大都邑义,成佛像造成,会立有石碑,上面会刻着邑义所有成员的名字,以便让佛祖感应到信徒们的虔诚之心。而有了成品佛像,邑义从诞生到结束,寿命很短,甚至还可以借此盈利:佛像石碑上留有空白处,那些因故没有加入邑义的信徒,可以花钱在石碑空白处刻上自己的名字。这样的信徒,可能在邑义从成立到解散都不会露面,不参与邑义组织的任何活动,只是花钱在石碑上买个名字而已,一般来说,是以有钱的官员、富商为主。当然,为了和邑子区别开来,这样花钱刻名字的人,其碑文也会有不同,一般而言,其名字会排在邑子之后,文曰“某年某月某日,用钱若干文买佛像一躯,某某某”。而有的邑义在成立后,成员数量变动较大,譬如刚成立时成员有一百人,结果因为各种缘故,最后只剩下七十人,那么石碑上的空白就会有很多。对于出售成品佛像的商家来说,石碑的制作有讲究,既要考虑在邑义成员外会有人花钱买名字,所以要留出足够的空白来刻名字。也要考虑邑义成员减少导致提前刻好的碑文作废,白白亏了一笔钱,所以经常和邑义联系、确定名单是很重要的事情。此时此刻,负责造像的像主正与一名僧人交谈,僧人年纪轻轻,身形消瘦,身着粗布僧衣,脚穿破布鞋,看上去和普通僧人没有多大区别。更有别于那些肥头大耳、油光满面的寺庙寺主。“都邑主,这名单和上次的没区别呀。”“像主有何疑问呢”“呃,我记得,好像有几个人已经离开都邑义了。”像主指着名单上几个名字说道,像主,就是负责牵头造像的人,邑义有像主,而专门制作佛像出售的人,也被成为像主。“啊,这几位檀越家中有事,一时间无法为邑义尽力,无妨,无妨。”像主瞥了一眼对方,心中有些犹豫,这种情况不是没有过,但一般会惹出麻烦,因为若是把那些半路推出邑义的人名刻在碑上,会引来邑义其他成员的不满,因为这不公平。像主经营佛像买卖,见的纠纷多了,一般来说是邑主太好说话,想当好人结果闹到最后两头为难,只能把刻好的石碑砸掉,重新再刻一块。“像主的好意,贫道心领了,还请照着名单刻名字,勿忧。”这个时代的和尚,自称多用“贫道”而不是“贫僧”,像主见着对方心意已决,便没再说什么,这位都邑主年纪不算大,但主持邑务却很有经验,他觉得对方应该有办法平息邑义成员的非议。邑义,其首领为邑主,副首领一般为维那,几个邑义又能构成一个更大的邑义,称为“都邑义”,其首领为都邑主,副首领一般为都维那,能够做到都邑主的人,应该有些本事。而这位都邑主,行事又与别的僧人不同,别的寺庙僧人会设长生库,放僧邸粟也就是高利贷,这位都邑主也设长生库,放的却不是高利贷。或者说,这就是为了让邑义成员相互帮助、救危救急而设立的义库。邑人从长生库借了钱粮,实在还不起也没关系,多来邑义帮忙就行,不像那些寺庙里的和尚,每月派些泼皮去催债,搞得鸡飞狗跳,哪里有出家人与世无争的模样两人又交谈了一会,都邑主告辞,他徒步向村子的另一头走去,那里如今摆了个斋场,有他邑义里的邑师在为百姓讲解佛经。佛经自然是青州流行的弥勒下生经。第二百八十四章 人间净土青齐之地,即以青州为代表的战国之齐国故地,青齐之地崇佛之风旺盛,原因有很多,总而言之是现世让百姓绝望,所以寄希望于弥勒下生,希望弥勒佛能够带来太平盛世。在青州十分流行的弥勒下生经里,对于弥勒下生后的人间净土做出了许多描述,让百姓们为之神往。人间净土的场景有很多,譬如街道干净,城邑聚落无闭门者;无水火、刀兵;无饥谨;庄稼茂盛,不生杂草;一种七收,用功甚少,收获甚多等等。这样的人间净土,和让人绝望的现世一对比,百姓自然向往,比起弥勒上生那虚无缥缈的弥勒净土,平民更愿意相信弥勒下生在人间开创人间净土,大家共享太平盛世。自晋国永嘉之乱后,世家大族跟随司马皇帝衣冠南渡,而普通百姓却无法逃过江南,只能在家乡苦苦熬着,青州之地历经石赵、冉魏、后燕,终于再度归属晋国。在建康的皇帝改了刘姓,国号宋,与北朝以黄河为界,位于黄河以南、泰山以东的青州成了前线,饱受战火摧残。后来刘宋内讧,宋国徐州刺史薛安都反,连带青州刺史沈文秀一起,以青徐之地投奔北朝魏国,青州从此归属北朝统治。大量心向南朝刘宋的青州本地豪族起兵反抗,被魏军镇压,随后魏国将这些豪族及大量百姓迁往国都平城,设平齐郡进行安置。这些人被称为平齐民,以俘虏的身份,在平城过着屈辱的生活,从此背井离乡,不得返回故土。与此同时,魏国又把大量河北豪族迁往青齐之地,以便巩固统治,这些外来户,和本地家族发生了激烈的摩擦和争斗,让青齐之地不得安宁,而青州作为南北交锋的前线,依旧战火连天。无论是萧齐、萧梁都在想办法收复青州,长期的南北战争,让青齐之地的百姓苦不堪言。好不容易熬到周国平齐,长江以北之地尽在一个版图,青齐不再是战争前线,大家好歹松了口气,结果消停了不到三年,周国爆发内战。这仗一打就是七八年,占据青州总管府的尉迟氏,不断进攻南面的徐州总管府等隋国控制的地盘,青州百姓要么被征发上战场,要么被征发去输送粮草当苦力。好不容易熬到隋国灭亡,结果周国又对陈国用兵,青州总管府派出水军经由海路南下,入长江与陈国水军交战,无数青齐百姓再次被征发从军,一去就是大半年。陈国还没拿下,周国又爆发内战,无休止的战争,让青齐百姓对现世愈发绝望,所以对于弥勒下生创造人间净土的念头,愈发渴求起来。佛经说弥勒要过五十六亿年才会下生,百姓等不了那么久,迫切希望弥勒提前下生,所以大造佛像许愿,希望佛祖能够体恤人间疾苦,而这就是青齐之地流行弥勒下生信仰的主要原因。青齐之地的邑义,数量众多,有的邑义人数不过数十,有的邑义人数有数百,而大一些的都邑义,人数逾千都很常见。至于更大的大都邑义,成佛像造成,会立有石碑,上面会刻着邑义所有成员的名字,以便让佛祖感应到信徒们的虔诚之心。而有了成品佛像,邑义从诞生到结束,寿命很短,甚至还可以借此盈利:佛像石碑上留有空白处,那些因故没有加入邑义的信徒,可以花钱在石碑空白处刻上自己的名字。这样的信徒,可能在邑义从成立到解散都不会露面,不参与邑义组织的任何活动,只是花钱在石碑上买个名字而已,一般来说,是以有钱的官员、富商为主。当然,为了和邑子区别开来,这样花钱刻名字的人,其碑文也会有不同,一般而言,其名字会排在邑子之后,文曰“某年某月某日,用钱若干文买佛像一躯,某某某”。而有的邑义在成立后,成员数量变动较大,譬如刚成立时成员有一百人,结果因为各种缘故,最后只剩下七十人,那么石碑上的空白就会有很多。对于出售成品佛像的商家来说,石碑的制作有讲究,既要考虑在邑义成员外会有人花钱买名字,所以要留出足够的空白来刻名字。也要考虑邑义成员减少导致提前刻好的碑文作废,白白亏了一笔钱,所以经常和邑义联系、确定名单是很重要的事情。此时此刻,负责造像的像主正与一名僧人交谈,僧人年纪轻轻,身形消瘦,身着粗布僧衣,脚穿破布鞋,看上去和普通僧人没有多大区别。更有别于那些肥头大耳、油光满面的寺庙寺主。“都邑主,这名单和上次的没区别呀。”“像主有何疑问呢”“呃,我记得,好像有几个人已经离开都邑义了。”像主指着名单上几个名字说道,像主,就是负责牵头造像的人,邑义有像主,而专门制作佛像出售的人,也被成为像主。“啊,这几位檀越家中有事,一时间无法为邑义尽力,无妨,无妨。”像主瞥了一眼对方,心中有些犹豫,这种情况不是没有过,但一般会惹出麻烦,因为若是把那些半路推出邑义的人名刻在碑上,会引来邑义其他成员的不满,因为这不公平。像主经营佛像买卖,见的纠纷多了,一般来说是邑主太好说话,想当好人结果闹到最后两头为难,只能把刻好的石碑砸掉,重新再刻一块。“像主的好意,贫道心领了,还请照着名单刻名字,勿忧。”这个时代的和尚,自称多用“贫道”而不是“贫僧”,像主见着对方心意已决,便没再说什么,这位都邑主年纪不算大,但主持邑务却很有经验,他觉得对方应该有办法平息邑义成员的非议。邑义,其首领为邑主,副首领一般为维那,几个邑义又能构成一个更大的邑义,称为“都邑义”,其首领为都邑主,副首领一般为都维那,能够做到都邑主的人,应该有些本事。而这位都邑主,行事又与别的僧人不同,别的寺庙僧人会设长生库,放僧邸粟也就是高利贷,这位都邑主也设长生库,放的却不是高利贷。或者说,这就是为了让邑义成员相互帮助、救危救急而设立的义库。邑人从长生库借了钱粮,实在还不起也没关系,多来邑义帮忙就行,不像那些寺庙里的和尚,每月派些泼皮去催债,搞得鸡飞狗跳,哪里有出家人与世无争的模样两人又交谈了一会,都邑主告辞,他徒步向村子的另一头走去,那里如今摆了个斋场,有他邑义里的邑师在为百姓讲解佛经。佛经自然是青州流行的弥勒下生经。第二百八十四章 人间净土青齐之地,即以青州为代表的战国之齐国故地,青齐之地崇佛之风旺盛,原因有很多,总而言之是现世让百姓绝望,所以寄希望于弥勒下生,希望弥勒佛能够带来太平盛世。在青州十分流行的弥勒下生经里,对于弥勒下生后的人间净土做出了许多描述,让百姓们为之神往。人间净土的场景有很多,譬如街道干净,城邑聚落无闭门者;无水火、刀兵;无饥谨;庄稼茂盛,不生杂草;一种七收,用功甚少,收获甚多等等。这样的人间净土,和让人绝望的现世一对比,百姓自然向往,比起弥勒上生那虚无缥缈的弥勒净土,平民更愿意相信弥勒下生在人间开创人间净土,大家共享太平盛世。自晋国永嘉之乱后,世家大族跟随司马皇帝衣冠南渡,而普通百姓却无法逃过江南,只能在家乡苦苦熬着,青州之地历经石赵、冉魏、后燕,终于再度归属晋国。在建康的皇帝改了刘姓,国号宋,与北朝以黄河为界,位于黄河以南、泰山以东的青州成了前线,饱受战火摧残。后来刘宋内讧,宋国徐州刺史薛安都反,连带青州刺史沈文秀一起,以青徐之地投奔北朝魏国,青州从此归属北朝统治。大量心向南朝刘宋的青州本地豪族起兵反抗,被魏军镇压,随后魏国将这些豪族及大量百姓迁往国都平城,设平齐郡进行安置。这些人被称为平齐民,以俘虏的身份,在平城过着屈辱的生活,从此背井离乡,不得返回故土。与此同时,魏国又把大量河北豪族迁往青齐之地,以便巩固统治,这些外来户,和本地家族发生了激烈的摩擦和争斗,让青齐之地不得安宁,而青州作为南北交锋的前线,依旧战火连天。无论是萧齐、萧梁都在想办法收复青州,长期的南北战争,让青齐之地的百姓苦不堪言。好不容易熬到周国平齐,长江以北之地尽在一个版图,青齐不再是战争前线,大家好歹松了口气,结果消停了不到三年,周国爆发内战。这仗一打就是七八年,占据青州总管府的尉迟氏,不断进攻南面的徐州总管府等隋国控制的地盘,青州百姓要么被征发上战场,要么被征发去输送粮草当苦力。好不容易熬到隋国灭亡,结果周国又对陈国用兵,青州总管府派出水军经由海路南下,入长江与陈国水军交战,无数青齐百姓再次被征发从军,一去就是大半年。陈国还没拿下,周国又爆发内战,无休止的战争,让青齐百姓对现世愈发绝望,所以对于弥勒下生创造人间净土的念头,愈发渴求起来。佛经说弥勒要过五十六亿年才会下生,百姓等不了那么久,迫切希望弥勒提前下生,所以大造佛像许愿,希望佛祖能够体恤人间疾苦,而这就是青齐之地流行弥勒下生信仰的主要原因。青齐之地的邑义,数量众多,有的邑义人数不过数十,有的邑义人数有数百,而大一些的都邑义,人数逾千都很常见。至于更大的大都邑义,成佛像造成,会立有石碑,上面会刻着邑义所有成员的名字,以便让佛祖感应到信徒们的虔诚之心。而有了成品佛像,邑义从诞生到结束,寿命很短,甚至还可以借此盈利:佛像石碑上留有空白处,那些因故没有加入邑义的信徒,可以花钱在石碑空白处刻上自己的名字。这样的信徒,可能在邑义从成立到解散都不会露面,不参与邑义组织的任何活动,只是花钱在石碑上买个名字而已,一般来说,是以有钱的官员、富商为主。当然,为了和邑子区别开来,这样花钱刻名字的人,其碑文也会有不同,一般而言,其名字会排在邑子之后,文曰“某年某月某日,用钱若干文买佛像一躯,某某某”。而有的邑义在成立后,成员数量变动较大,譬如刚成立时成员有一百人,结果因为各种缘故,最后只剩下七十人,那么石碑上的空白就会有很多。对于出售成品佛像的商家来说,石碑的制作有讲究,既要考虑在邑义成员外会有人花钱买名字,所以要留出足够的空白来刻名字。也要考虑邑义成员减少导致提前刻好的碑文作废,白白亏了一笔钱,所以经常和邑义联系、确定名单是很重要的事情。此时此刻,负责造像的像主正与一名僧人交谈,僧人年纪轻轻,身形消瘦,身着粗布僧衣,脚穿破布鞋,看上去和普通僧人没有多大区别。更有别于那些肥头大耳、油光满面的寺庙寺主。“都邑主,这名单和上次的没区别呀。”“像主有何疑问呢”“呃,我记得,好像有几个人已经离开都邑义了。”像主指着名单上几个名字说道,像主,就是负责牵头造像的人,邑义有像主,而专门制作佛像出售的人,也被成为像主。“啊,这几位檀越家中有事,一时间无法为邑义尽力,无妨,无妨。”像主瞥了一眼对方,心中有些犹豫,这种情况不是没有过,但一般会惹出麻烦,因为若是把那些半路推出邑义的人名刻在碑上,会引来邑义其他成员的不满,因为这不公平。像主经营佛像买卖,见的纠纷多了,一般来说是邑主太好说话,想当好人结果闹到最后两头为难,只能把刻好的石碑砸掉,重新再刻一块。“像主的好意,贫道心领了,还请照着名单刻名字,勿忧。”这个时代的和尚,自称多用“贫道”而不是“贫僧”,像主见着对方心意已决,便没再说什么,这位都邑主年纪不算大,但主持邑务却很有经验,他觉得对方应该有办法平息邑义成员的非议。邑义,其首领为邑主,副首领一般为维那,几个邑义又能构成一个更大的邑义,称为“都邑义”,其首领为都邑主,副首领一般为都维那,能够做到都邑主的人,应该有些本事。而这位都邑主,行事又与别的僧人不同,别的寺庙僧人会设长生库,放僧邸粟也就是高利贷,这位都邑主也设长生库,放的却不是高利贷。或者说,这就是为了让邑义成员相互帮助、救危救急而设立的义库。邑人从长生库借了钱粮,实在还不起也没关系,多来邑义帮忙就行,不像那些寺庙里的和尚,每月派些泼皮去催债,搞得鸡飞狗跳,哪里有出家人与世无争的模样两人又交谈了一会,都邑主告辞,他徒步向村子的另一头走去,那里如今摆了个斋场,有他邑义里的邑师在为百姓讲解佛经。佛经自然是青州流行的弥勒下生经。第二百八十四章 人间净土青齐之地,即以青州为代表的战国之齐国故地,青齐之地崇佛之风旺盛,原因有很多,总而言之是现世让百姓绝望,所以寄希望于弥勒下生,希望弥勒佛能够带来太平盛世。在青州十分流行的弥勒下生经里,对于弥勒下生后的人间净土做出了许多描述,让百姓们为之神往。人间净土的场景有很多,譬如街道干净,城邑聚落无闭门者;无水火、刀兵;无饥谨;庄稼茂盛,不生杂草;一种七收,用功甚少,收获甚多等等。这样的人间净土,和让人绝望的现世一对比,百姓自然向往,比起弥勒上生那虚无缥缈的弥勒净土,平民更愿意相信弥勒下生在人间开创人间净土,大家共享太平盛世。自晋国永嘉之乱后,世家大族跟随司马皇帝衣冠南渡,而普通百姓却无法逃过江南,只能在家乡苦苦熬着,青州之地历经石赵、冉魏、后燕,终于再度归属晋国。在建康的皇帝改了刘姓,国号宋,与北朝以黄河为界,位于黄河以南、泰山以东的青州成了前线,饱受战火摧残。后来刘宋内讧,宋国徐州刺史薛安都反,连带青州刺史沈文秀一起,以青徐之地投奔北朝魏国,青州从此归属北朝统治。大量心向南朝刘宋的青州本地豪族起兵反抗,被魏军镇压,随后魏国将这些豪族及大量百姓迁往国都平城,设平齐郡进行安置。这些人被称为平齐民,以俘虏的身份,在平城过着屈辱的生活,从此背井离乡,不得返回故土。与此同时,魏国又把大量河北豪族迁往青齐之地,以便巩固统治,这些外来户,和本地家族发生了激烈的摩擦和争斗,让青齐之地不得安宁,而青州作为南北交锋的前线,依旧战火连天。无论是萧齐、萧梁都在想办法收复青州,长期的南北战争,让青齐之地的百姓苦不堪言。好不容易熬到周国平齐,长江以北之地尽在一个版图,青齐不再是战争前线,大家好歹松了口气,结果消停了不到三年,周国爆发内战。这仗一打就是七八年,占据青州总管府的尉迟氏,不断进攻南面的徐州总管府等隋国控制的地盘,青州百姓要么被征发上战场,要么被征发去输送粮草当苦力。好不容易熬到隋国灭亡,结果周国又对陈国用兵,青州总管府派出水军经由海路南下,入长江与陈国水军交战,无数青齐百姓再次被征发从军,一去就是大半年。陈国还没拿下,周国又爆发内战,无休止的战争,让青齐百姓对现世愈发绝望,所以对于弥勒下生创造人间净土的念头,愈发渴求起来。佛经说弥勒要过五十六亿年才会下生,百姓等不了那么久,迫切希望弥勒提前下生,所以大造佛像许愿,希望佛祖能够体恤人间疾苦,而这就是青齐之地流行弥勒下生信仰的主要原因。青齐之地的邑义,数量众多,有的邑义人数不过数十,有的邑义人数有数百,而大一些的都邑义,人数逾千都很常见。至于更大的大都邑义,成佛像造成,会立有石碑,上面会刻着邑义所有成员的名字,以便让佛祖感应到信徒们的虔诚之心。而有了成品佛像,邑义从诞生到结束,寿命很短,甚至还可以借此盈利:佛像石碑上留有空白处,那些因故没有加入邑义的信徒,可以花钱在石碑空白处刻上自己的名字。这样的信徒,可能在邑义从成立到解散都不会露面,不参与邑义组织的任何活动,只是花钱在石碑上买个名字而已,一般来说,是以有钱的官员、富商为主。当然,为了和邑子区别开来,这样花钱刻名字的人,其碑文也会有不同,一般而言,其名字会排在邑子之后,文曰“某年某月某日,用钱若干文买佛像一躯,某某某”。而有的邑义在成立后,成员数量变动较大,譬如刚成立时成员有一百人,结果因为各种缘故,最后只剩下七十人,那么石碑上的空白就会有很多。对于出售成品佛像的商家来说,石碑的制作有讲究,既要考虑在邑义成员外会有人花钱买名字,所以要留出足够的空白来刻名字。也要考虑邑义成员减少导致提前刻好的碑文作废,白白亏了一笔钱,所以经常和邑义联系、确定名单是很重要的事情。此时此刻,负责造像的像主正与一名僧人交谈,僧人年纪轻轻,身形消瘦,身着粗布僧衣,脚穿破布鞋,看上去和普通僧人没有多大区别。更有别于那些肥头大耳、油光满面的寺庙寺主。“都邑主,这名单和上次的没区别呀。”“像主有何疑问呢”“呃,我记得,好像有几个人已经离开都邑义了。”像主指着名单上几个名字说道,像主,就是负责牵头造像的人,邑义有像主,而专门制作佛像出售的人,也被成为像主。“啊,这几位檀越家中有事,一时间无法为邑义尽力,无妨,无妨。”像主瞥了一眼对方,心中有些犹豫,这种情况不是没有过,但一般会惹出麻烦,因为若是把那些半路推出邑义的人名刻在碑上,会引来邑义其他成员的不满,因为这不公平。像主经营佛像买卖,见的纠纷多了,一般来说是邑主太好说话,想当好人结果闹到最后两头为难,只能把刻好的石碑砸掉,重新再刻一块。“像主的好意,贫道心领了,还请照着名单刻名字,勿忧。”这个时代的和尚,自称多用“贫道”而不是“贫僧”,像主见着对方心意已决,便没再说什么,这位都邑主年纪不算大,但主持邑务却很有经验,他觉得对方应该有办法平息邑义成员的非议。邑义,其首领为邑主,副首领一般为维那,几个邑义又能构成一个更大的邑义,称为“都邑义”,其首领为都邑主,副首领一般为都维那,能够做到都邑主的人,应该有些本事。而这位都邑主,行事又与别的僧人不同,别的寺庙僧人会设长生库,放僧邸粟也就是高利贷,这位都邑主也设长生库,放的却不是高利贷。或者说,这就是为了让邑义成员相互帮助、救危救急而设立的义库。邑人从长生库借了钱粮,实在还不起也没关系,多来邑义帮忙就行,不像那些寺庙里的和尚,每月派些泼皮去催债,搞得鸡飞狗跳,哪里有出家人与世无争的模样两人又交谈了一会,都邑主告辞,他徒步向村子的另一头走去,那里如今摆了个斋场,有他邑义里的邑师在为百姓讲解佛经。佛经自然是青州流行的弥勒下生经。第二百八十四章 人间净土青齐之地,即以青州为代表的战国之齐国故地,青齐之地崇佛之风旺盛,原因有很多,总而言之是现世让百姓绝望,所以寄希望于弥勒下生,希望弥勒佛能够带来太平盛世。在青州十分流行的弥勒下生经里,对于弥勒下生后的人间净土做出了许多描述,让百姓们为之神往。人间净土的场景有很多,譬如街道干净,城邑聚落无闭门者;无水火、刀兵;无饥谨;庄稼茂盛,不生杂草;一种七收,用功甚少,收获甚多等等。这样的人间净土,和让人绝望的现世一对比,百姓自然向往,比起弥勒上生那虚无缥缈的弥勒净土,平民更愿意相信弥勒下生在人间开创人间净土,大家共享太平盛世。自晋国永嘉之乱后,世家大族跟随司马皇帝衣冠南渡,而普通百姓却无法逃过江南,只能在家乡苦苦熬着,青州之地历经石赵、冉魏、后燕,终于再度归属晋国。在建康的皇帝改了刘姓,国号宋,与北朝以黄河为界,位于黄河以南、泰山以东的青州成了前线,饱受战火摧残。后来刘宋内讧,宋国徐州刺史薛安都反,连带青州刺史沈文秀一起,以青徐之地投奔北朝魏国,青州从此归属北朝统治。大量心向南朝刘宋的青州本地豪族起兵反抗,被魏军镇压,随后魏国将这些豪族及大量百姓迁往国都平城,设平齐郡进行安置。这些人被称为平齐民,以俘虏的身份,在平城过着屈辱的生活,从此背井离乡,不得返回故土。与此同时,魏国又把大量河北豪族迁往青齐之地,以便巩固统治,这些外来户,和本地家族发生了激烈的摩擦和争斗,让青齐之地不得安宁,而青州作为南北交锋的前线,依旧战火连天。无论是萧齐、萧梁都在想办法收复青州,长期的南北战争,让青齐之地的百姓苦不堪言。好不容易熬到周国平齐,长江以北之地尽在一个版图,青齐不再是战争前线,大家好歹松了口气,结果消停了不到三年,周国爆发内战。这仗一打就是七八年,占据青州总管府的尉迟氏,不断进攻南面的徐州总管府等隋国控制的地盘,青州百姓要么被征发上战场,要么被征发去输送粮草当苦力。好不容易熬到隋国灭亡,结果周国又对陈国用兵,青州总管府派出水军经由海路南下,入长江与陈国水军交战,无数青齐百姓再次被征发从军,一去就是大半年。陈国还没拿下,周国又爆发内战,无休止的战争,让青齐百姓对现世愈发绝望,所以对于弥勒下生创造人间净土的念头,愈发渴求起来。佛经说弥勒要过五十六亿年才会下生,百姓等不了那么久,迫切希望弥勒提前下生,所以大造佛像许愿,希望佛祖能够体恤人间疾苦,而这就是青齐之地流行弥勒下生信仰的主要原因。青齐之地的邑义,数量众多,有的邑义人数不过数十,有的邑义人数有数百,而大一些的都邑义,人数逾千都很常见。至于更大的大都邑义,成佛像造成,会立有石碑,上面会刻着邑义所有成员的名字,以便让佛祖感应到信徒们的虔诚之心。而有了成品佛像,邑义从诞生到结束,寿命很短,甚至还可以借此盈利:佛像石碑上留有空白处,那些因故没有加入邑义的信徒,可以花钱在石碑空白处刻上自己的名字。这样的信徒,可能在邑义从成立到解散都不会露面,不参与邑义组织的任何活动,只是花钱在石碑上买个名字而已,一般来说,是以有钱的官员、富商为主。当然,为了和邑子区别开来,这样花钱刻名字的人,其碑文也会有不同,一般而言,其名字会排在邑子之后,文曰“某年某月某日,用钱若干文买佛像一躯,某某某”。而有的邑义在成立后,成员数量变动较大,譬如刚成立时成员有一百人,结果因为各种缘故,最后只剩下七十人,那么石碑上的空白就会有很多。对于出售成品佛像的商家来说,石碑的制作有讲究,既要考虑在邑义成员外会有人花钱买名字,所以要留出足够的空白来刻名字。也要考虑邑义成员减少导致提前刻好的碑文作废,白白亏了一笔钱,所以经常和邑义联系、确定名单是很重要的事情。此时此刻,负责造像的像主正与一名僧人交谈,僧人年纪轻轻,身形消瘦,身着粗布僧衣,脚穿破布鞋,看上去和普通僧人没有多大区别。更有别于那些肥头大耳、油光满面的寺庙寺主。“都邑主,这名单和上次的没区别呀。”“像主有何疑问呢”“呃,我记得,好像有几个人已经离开都邑义了。”像主指着名单上几个名字说道,像主,就是负责牵头造像的人,邑义有像主,而专门制作佛像出售的人,也被成为像主。“啊,这几位檀越家中有事,一时间无法为邑义尽力,无妨,无妨。”像主瞥了一眼对方,心中有些犹豫,这种情况不是没有过,但一般会惹出麻烦,因为若是把那些半路推出邑义的人名刻在碑上,会引来邑义其他成员的不满,因为这不公平。像主经营佛像买卖,见的纠纷多了,一般来说是邑主太好说话,想当好人结果闹到最后两头为难,只能把刻好的石碑砸掉,重新再刻一块。“像主的好意,贫道心领了,还请照着名单刻名字,勿忧。”这个时代的和尚,自称多用“贫道”而不是“贫僧”,像主见着对方心意已决,便没再说什么,这位都邑主年纪不算大,但主持邑务却很有经验,他觉得对方应该有办法平息邑义成员的非议。邑义,其首领为邑主,副首领一般为维那,几个邑义又能构成一个更大的邑义,称为“都邑义”,其首领为都邑主,副首领一般为都维那,能够做到都邑主的人,应该有些本事。而这位都邑主,行事又与别的僧人不同,别的寺庙僧人会设长生库,放僧邸粟也就是高利贷,这位都邑主也设长生库,放的却不是高利贷。或者说,这就是为了让邑义成员相互帮助、救危救急而设立的义库。邑人从长生库借了钱粮,实在还不起也没关系,多来邑义帮忙就行,不像那些寺庙里的和尚,每月派些泼皮去催债,搞得鸡飞狗跳,哪里有出家人与世无争的模样两人又交谈了一会,都邑主告辞,他徒步向村子的另一头走去,那里如今摆了个斋场,有他邑义里的邑师在为百姓讲解佛经。佛经自然是青州流行的弥勒下生经。第二百八十四章 人间净土青齐之地,即以青州为代表的战国之齐国故地,青齐之地崇佛之风旺盛,原因有很多,总而言之是现世让百姓绝望,所以寄希望于弥勒下生,希望弥勒佛能够带来太平盛世。在青州十分流行的弥勒下生经里,对于弥勒下生后的人间净土做出了许多描述,让百姓们为之神往。人间净土的场景有很多,譬如街道干净,城邑聚落无闭门者;无水火、刀兵;无饥谨;庄稼茂盛,不生杂草;一种七收,用功甚少,收获甚多等等。这样的人间净土,和让人绝望的现世一对比,百姓自然向往,比起弥勒上生那虚无缥缈的弥勒净土,平民更愿意相信弥勒下生在人间开创人间净土,大家共享太平盛世。自晋国永嘉之乱后,世家大族跟随司马皇帝衣冠南渡,而普通百姓却无法逃过江南,只能在家乡苦苦熬着,青州之地历经石赵、冉魏、后燕,终于再度归属晋国。在建康的皇帝改了刘姓,国号宋,与北朝以黄河为界,位于黄河以南、泰山以东的青州成了前线,饱受战火摧残。后来刘宋内讧,宋国徐州刺史薛安都反,连带青州刺史沈文秀一起,以青徐之地投奔北朝魏国,青州从此归属北朝统治。大量心向南朝刘宋的青州本地豪族起兵反抗,被魏军镇压,随后魏国将这些豪族及大量百姓迁往国都平城,设平齐郡进行安置。这些人被称为平齐民,以俘虏的身份,在平城过着屈辱的生活,从此背井离乡,不得返回故土。与此同时,魏国又把大量河北豪族迁往青齐之地,以便巩固统治,这些外来户,和本地家族发生了激烈的摩擦和争斗,让青齐之地不得安宁,而青州作为南北交锋的前线,依旧战火连天。无论是萧齐、萧梁都在想办法收复青州,长期的南北战争,让青齐之地的百姓苦不堪言。好不容易熬到周国平齐,长江以北之地尽在一个版图,青齐不再是战争前线,大家好歹松了口气,结果消停了不到三年,周国爆发内战。这仗一打就是七八年,占据青州总管府的尉迟氏,不断进攻南面的徐州总管府等隋国控制的地盘,青州百姓要么被征发上战场,要么被征发去输送粮草当苦力。好不容易熬到隋国灭亡,结果周国又对陈国用兵,青州总管府派出水军经由海路南下,入长江与陈国水军交战,无数青齐百姓再次被征发从军,一去就是大半年。陈国还没拿下,周国又爆发内战,无休止的战争,让青齐百姓对现世愈发绝望,所以对于弥勒下生创造人间净土的念头,愈发渴求起来。佛经说弥勒要过五十六亿年才会下生,百姓等不了那么久,迫切希望弥勒提前下生,所以大造佛像许愿,希望佛祖能够体恤人间疾苦,而这就是青齐之地流行弥勒下生信仰的主要原因。青齐之地的邑义,数量众多,有的邑义人数不过数十,有的邑义人数有数百,而大一些的都邑义,人数逾千都很常见。至于更大的大都邑义,成佛像造成,会立有石碑,上面会刻着邑义所有成员的名字,以便让佛祖感应到信徒们的虔诚之心。而有了成品佛像,邑义从诞生到结束,寿命很短,甚至还可以借此盈利:佛像石碑上留有空白处,那些因故没有加入邑义的信徒,可以花钱在石碑空白处刻上自己的名字。这样的信徒,可能在邑义从成立到解散都不会露面,不参与邑义组织的任何活动,只是花钱在石碑上买个名字而已,一般来说,是以有钱的官员、富商为主。当然,为了和邑子区别开来,这样花钱刻名字的人,其碑文也会有不同,一般而言,其名字会排在邑子之后,文曰“某年某月某日,用钱若干文买佛像一躯,某某某”。而有的邑义在成立后,成员数量变动较大,譬如刚成立时成员有一百人,结果因为各种缘故,最后只剩下七十人,那么石碑上的空白就会有很多。对于出售成品佛像的商家来说,石碑的制作有讲究,既要考虑在邑义成员外会有人花钱买名字,所以要留出足够的空白来刻名字。也要考虑邑义成员减少导致提前刻好的碑文作废,白白亏了一笔钱,所以经常和邑义联系、确定名单是很重要的事情。此时此刻,负责造像的像主正与一名僧人交谈,僧人年纪轻轻,身形消瘦,身着粗布僧衣,脚穿破布鞋,看上去和普通僧人没有多大区别。更有别于那些肥头大耳、油光满面的寺庙寺主。“都邑主,这名单和上次的没区别呀。”“像主有何疑问呢”“呃,我记得,好像有几个人已经离开都邑义了。”像主指着名单上几个名字说道,像主,就是负责牵头造像的人,邑义有像主,而专门制作佛像出售的人,也被成为像主。“啊,这几位檀越家中有事,一时间无法为邑义尽力,无妨,无妨。”像主瞥了一眼对方,心中有些犹豫,这种情况不是没有过,但一般会惹出麻烦,因为若是把那些半路推出邑义的人名刻在碑上,会引来邑义其他成员的不满,因为这不公平。像主经营佛像买卖,见的纠纷多了,一般来说是邑主太好说话,想当好人结果闹到最后两头为难,只能把刻好的石碑砸掉,重新再刻一块。“像主的好意,贫道心领了,还请照着名单刻名字,勿忧。”这个时代的和尚,自称多用“贫道”而不是“贫僧”,像主见着对方心意已决,便没再说什么,这位都邑主年纪不算大,但主持邑务却很有经验,他觉得对方应该有办法平息邑义成员的非议。邑义,其首领为邑主,副首领一般为维那,几个邑义又能构成一个更大的邑义,称为“都邑义”,其首领为都邑主,副首领一般为都维那,能够做到都邑主的人,应该有些本事。而这位都邑主,行事又与别的僧人不同,别的寺庙僧人会设长生库,放僧邸粟也就是高利贷,这位都邑主也设长生库,放的却不是高利贷。或者说,这就是为了让邑义成员相互帮助、救危救急而设立的义库。邑人从长生库借了钱粮,实在还不起也没关系,多来邑义帮忙就行,不像那些寺庙里的和尚,每月派些泼皮去催债,搞得鸡飞狗跳,哪里有出家人与世无争的模样两人又交谈了一会,都邑主告辞,他徒步向村子的另一头走去,那里如今摆了个斋场,有他邑义里的邑师在为百姓讲解佛经。佛经自然是青州流行的弥勒下生经。第二百八十四章 人间净土青齐之地,即以青州为代表的战国之齐国故地,青齐之地崇佛之风旺盛,原因有很多,总而言之是现世让百姓绝望,所以寄希望于弥勒下生,希望弥勒佛能够带来太平盛世。在青州十分流行的弥勒下生经里,对于弥勒下生后的人间净土做出了许多描述,让百姓们为之神往。人间净土的场景有很多,譬如街道干净,城邑聚落无闭门者;无水火、刀兵;无饥谨;庄稼茂盛,不生杂草;一种七收,用功甚少,收获甚多等等。这样的人间净土,和让人绝望的现世一对比,百姓自然向往,比起弥勒上生那虚无缥缈的弥勒净土,平民更愿意相信弥勒下生在人间开创人间净土,大家共享太平盛世。自晋国永嘉之乱后,世家大族跟随司马皇帝衣冠南渡,而普通百姓却无法逃过江南,只能在家乡苦苦熬着,青州之地历经石赵、冉魏、后燕,终于再度归属晋国。在建康的皇帝改了刘姓,国号宋,与北朝以黄河为界,位于黄河以南、泰山以东的青州成了前线,饱受战火摧残。后来刘宋内讧,宋国徐州刺史薛安都反,连带青州刺史沈文秀一起,以青徐之地投奔北朝魏国,青州从此归属北朝统治。大量心向南朝刘宋的青州本地豪族起兵反抗,被魏军镇压,随后魏国将这些豪族及大量百姓迁往国都平城,设平齐郡进行安置。这些人被称为平齐民,以俘虏的身份,在平城过着屈辱的生活,从此背井离乡,不得返回故土。与此同时,魏国又把大量河北豪族迁往青齐之地,以便巩固统治,这些外来户,和本地家族发生了激烈的摩擦和争斗,让青齐之地不得安宁,而青州作为南北交锋的前线,依旧战火连天。无论是萧齐、萧梁都在想办法收复青州,长期的南北战争,让青齐之地的百姓苦不堪言。好不容易熬到周国平齐,长江以北之地尽在一个版图,青齐不再是战争前线,大家好歹松了口气,结果消停了不到三年,周国爆发内战。这仗一打就是七八年,占据青州总管府的尉迟氏,不断进攻南面的徐州总管府等隋国控制的地盘,青州百姓要么被征发上战场,要么被征发去输送粮草当苦力。好不容易熬到隋国灭亡,结果周国又对陈国用兵,青州总管府派出水军经由海路南下,入长江与陈国水军交战,无数青齐百姓再次被征发从军,一去就是大半年。陈国还没拿下,周国又爆发内战,无休止的战争,让青齐百姓对现世愈发绝望,所以对于弥勒下生创造人间净土的念头,愈发渴求起来。佛经说弥勒要过五十六亿年才会下生,百姓等不了那么久,迫切希望弥勒提前下生,所以大造佛像许愿,希望佛祖能够体恤人间疾苦,而这就是青齐之地流行弥勒下生信仰的主要原因。青齐之地的邑义,数量众多,有的邑义人数不过数十,有的邑义人数有数百,而大一些的都邑义,人数逾千都很常见。至于更大的大都邑义,成佛像造成,会立有石碑,上面会刻着邑义所有成员的名字,以便让佛祖感应到信徒们的虔诚之心。而有了成品佛像,邑义从诞生到结束,寿命很短,甚至还可以借此盈利:佛像石碑上留有空白处,那些因故没有加入邑义的信徒,可以花钱在石碑空白处刻上自己的名字。这样的信徒,可能在邑义从成立到解散都不会露面,不参与邑义组织的任何活动,只是花钱在石碑上买个名字而已,一般来说,是以有钱的官员、富商为主。当然,为了和邑子区别开来,这样花钱刻名字的人,其碑文也会有不同,一般而言,其名字会排在邑子之后,文曰“某年某月某日,用钱若干文买佛像一躯,某某某”。而有的邑义在成立后,成员数量变动较大,譬如刚成立时成员有一百人,结果因为各种缘故,最后只剩下七十人,那么石碑上的空白就会有很多。对于出售成品佛像的商家来说,石碑的制作有讲究,既要考虑在邑义成员外会有人花钱买名字,所以要留出足够的空白来刻名字。也要考虑邑义成员减少导致提前刻好的碑文作废,白白亏了一笔钱,所以经常和邑义联系、确定名单是很重要的事情。此时此刻,负责造像的像主正与一名僧人交谈,僧人年纪轻轻,身形消瘦,身着粗布僧衣,脚穿破布鞋,看上去和普通僧人没有多大区别。更有别于那些肥头大耳、油光满面的寺庙寺主。“都邑主,这名单和上次的没区别呀。”“像主有何疑问呢”“呃,我记得,好像有几个人已经离开都邑义了。”像主指着名单上几个名字说道,像主,就是负责牵头造像的人,邑义有像主,而专门制作佛像出售的人,也被成为像主。“啊,这几位檀越家中有事,一时间无法为邑义尽力,无妨,无妨。”像主瞥了一眼对方,心中有些犹豫,这种情况不是没有过,但一般会惹出麻烦,因为若是把那些半路推出邑义的人名刻在碑上,会引来邑义其他成员的不满,因为这不公平。像主经营佛像买卖,见的纠纷多了,一般来说是邑主太好说话,想当好人结果闹到最后两头为难,只能把刻好的石碑砸掉,重新再刻一块。“像主的好意,贫道心领了,还请照着名单刻名字,勿忧。”这个时代的和尚,自称多用“贫道”而不是“贫僧”,像主见着对方心意已决,便没再说什么,这位都邑主年纪不算大,但主持邑务却很有经验,他觉得对方应该有办法平息邑义成员的非议。邑义,其首领为邑主,副首领一般为维那,几个邑义又能构成一个更大的邑义,称为“都邑义”,其首领为都邑主,副首领一般为都维那,能够做到都邑主的人,应该有些本事。而这位都邑主,行事又与别的僧人不同,别的寺庙僧人会设长生库,放僧邸粟也就是高利贷,这位都邑主也设长生库,放的却不是高利贷。或者说,这就是为了让邑义成员相互帮助、救危救急而设立的义库。邑人从长生库借了钱粮,实在还不起也没关系,多来邑义帮忙就行,不像那些寺庙里的和尚,每月派些泼皮去催债,搞得鸡飞狗跳,哪里有出家人与世无争的模样两人又交谈了一会,都邑主告辞,他徒步向村子的另一头走去,那里如今摆了个斋场,有他邑义里的邑师在为百姓讲解佛经。佛经自然是青州流行的弥勒下生经。第二百八十四章 人间净土青齐之地,即以青州为代表的战国之齐国故地,青齐之地崇佛之风旺盛,原因有很多,总而言之是现世让百姓绝望,所以寄希望于弥勒下生,希望弥勒佛能够带来太平盛世。在青州十分流行的弥勒下生经里,对于弥勒下生后的人间净土做出了许多描述,让百姓们为之神往。人间净土的场景有很多,譬如街道干净,城邑聚落无闭门者;无水火、刀兵;无饥谨;庄稼茂盛,不生杂草;一种七收,用功甚少,收获甚多等等。这样的人间净土,和让人绝望的现世一对比,百姓自然向往,比起弥勒上生那虚无缥缈的弥勒净土,平民更愿意相信弥勒下生在人间开创人间净土,大家共享太平盛世。自晋国永嘉之乱后,世家大族跟随司马皇帝衣冠南渡,而普通百姓却无法逃过江南,只能在家乡苦苦熬着,青州之地历经石赵、冉魏、后燕,终于再度归属晋国。在建康的皇帝改了刘姓,国号宋,与北朝以黄河为界,位于黄河以南、泰山以东的青州成了前线,饱受战火摧残。后来刘宋内讧,宋国徐州刺史薛安都反,连带青州刺史沈文秀一起,以青徐之地投奔北朝魏国,青州从此归属北朝统治。大量心向南朝刘宋的青州本地豪族起兵反抗,被魏军镇压,随后魏国将这些豪族及大量百姓迁往国都平城,设平齐郡进行安置。这些人被称为平齐民,以俘虏的身份,在平城过着屈辱的生活,从此背井离乡,不得返回故土。与此同时,魏国又把大量河北豪族迁往青齐之地,以便巩固统治,这些外来户,和本地家族发生了激烈的摩擦和争斗,让青齐之地不得安宁,而青州作为南北交锋的前线,依旧战火连天。无论是萧齐、萧梁都在想办法收复青州,长期的南北战争,让青齐之地的百姓苦不堪言。好不容易熬到周国平齐,长江以北之地尽在一个版图,青齐不再是战争前线,大家好歹松了口气,结果消停了不到三年,周国爆发内战。这仗一打就是七八年,占据青州总管府的尉迟氏,不断进攻南面的徐州总管府等隋国控制的地盘,青州百姓要么被征发上战场,要么被征发去输送粮草当苦力。好不容易熬到隋国灭亡,结果周国又对陈国用兵,青州总管府派出水军经由海路南下,入长江与陈国水军交战,无数青齐百姓再次被征发从军,一去就是大半年。陈国还没拿下,周国又爆发内战,无休止的战争,让青齐百姓对现世愈发绝望,所以对于弥勒下生创造人间净土的念头,愈发渴求起来。佛经说弥勒要过五十六亿年才会下生,百姓等不了那么久,迫切希望弥勒提前下生,所以大造佛像许愿,希望佛祖能够体恤人间疾苦,而这就是青齐之地流行弥勒下生信仰的主要原因。青齐之地的邑义,数量众多,有的邑义人数不过数十,有的邑义人数有数百,而大一些的都邑义,人数逾千都很常见。至于更大的大都邑义,成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