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造化图小说网>都市青春>逆水行周> 逆水行周 分节阅读 987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逆水行周 分节阅读 987(1 / 1)

d的“开中法”,是否能在中原试行,来个“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而一旁的官员们,看着这浈阳峡栈道沙盘,暗暗下了决心:绝不能让丞相联想到自己。去岭表当官,干出一番政绩来那是绝对不行的从长安去番禹,据说单程要两个月,如果去广州当官,即便是当总管,也意味着从此远离权力中枢,不知猴年马月才能回来,等到回来,台辅之位都和自己无关了。更别说在岭表烟瘴之地当官,和被流放有什么区别所以,大家都做出了取舍:即便在广州当官容易发财,也绝不能去,更别说去交州了交州总管慕容三藏,身为北人,在交州炙热之地待了数年,好不容易熬到头,得朝廷派遣的新任交州总管替换,今年在夏天到来之前,离开岭表返回中原。而广州总管杨济,已经连续两年上陈情表,自陈能力有限,又娶了冼氏女为妻,不合适久任广州总管一职,请求朝廷另派贤能赴任。对此,朝堂诸公意见出奇的一致:杨总管是最适合的人选,还是不要更换了,岭表百废待兴,正需要杨总管这种能臣主持大局,要是换了别人去,坏了岭表好不容易打开的大好局面,那可不妙。一众官员都识相的沉默,生怕让丞相“灵光一闪”,派自己去岭表接替杨济主持大局,而宇文恺看着浈阳峡栈道沙盘,有些激动。他天生对大型工程感兴趣,浈阳峡栈道的规模虽然不能说天下第一,但难度不小,光是修建坚固耐用并且能够确保单向通行马车的栈道,其建筑施工难度就不小。而宇文恺由此联想到蜀道,如果能按照浈阳峡栈道的建筑经验,来个“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将蜀道拓宽,那么蜀地输入关中的粮食,数量增加的同时,成本也会下降。长期来看,这对于缓解关中粮食紧张的局面是很有帮助的。而更让宇文恺关注的是另一项大型工程,那就是翻越大别山的光黄铁路,这是前所未有的交通工程,宇文恺却无法参与其中,因为他还没有掌握“西阳工程术”。现在,看着沙盘旁边堆积如山的“工程资料”,宇文恺只觉斗志满满。不知过了多久,浈阳峡栈道沙盘撤下,被推进来的却是一座岛屿的沙盘,又有几座建筑的木制模型,放在旁边。宇文恺仔细一看,原来这是市舶司所献沙盘和模型,这座岛屿,就是东海之上的耽罗岛,而模型,则是市舶司为耽罗国修建的新王宫,以及在岛上“租界”的建筑模型。新王宫为中原样式,不过虽然名为王宫,其规模实际上和中原普通州署的规模差不多。市舶司之所以做了这些沙盘和建筑模型,是为了向丞相汇报市舶司在耽罗岛的“业绩”,单纯的文字不如沙盘和模型来得直观。宇文恺看着这所谓的“耽罗王宫”,不由得面露鄙夷之色:什么耽罗国,其实力连中原的坞堡豪强都不如,不过是海外岛夷,区区蕞尔小邦第六十二章 蕞尔小邦狂风呼啸,大雨瓢泼,风雨之中的耽罗王宫巍然不动,殿内,正在接见百济使者的耽罗王高立,听着外面的雨声,笑眯眯的示意使者继续看歌舞。舞伎,是中原来的舞伎,舞姿妙曼,跳起舞来宛若天仙下凡,又有中原乐师在一旁奏乐,声音美妙无比,高立每天都看不够、听不够,所以现在要和百济的使者分享自己的喜悦。如今的耽罗王宫,是新落成的宫殿,由中原工匠建造,既坚固又漂亮,还用上了神奇的“玻璃窗”,即便在阴天也能保证一定的光亮,不像旧宫殿那样阴暗。宫殿换新,高立的行头也换了一身新的,他和贵族们身着绫罗绸缎,不再是先前那寒酸的模样。香炉里点的是海外香药,饮食所用是洁白如雪的白瓷餐具,以及晶莹剔透的玻璃杯、玻璃碗,吃的是中原厨子所烹饪的佳肴,喝的是清香扑鼻的茶。睡的,是风情万种的中原侍女。王宫侍卫,一个个都穿上了铁甲,佩戴着锋利的钢刀,全套行头,都是天朝王师的装扮,看上去十分威风。高立很满意如今的生活,贵族们也很满意,所以接见百济来的使者时,大家脸上洋溢的笑容,都是发自内心。但百济使者燕飞连的笑容,纯粹是挤出来的。看着昔日和猴子差不多的耽罗星主高立,如今人模人样,燕飞连想起了中原的一个成语,那就是“沐猴而冠”,若是以前,对方讨好他这个上国使者还来不及,哪里会像如今这样,颐指气使。然而今时不同往日,昔日臣服百济的耽罗,如今换了个宗主国,那就是中原的周国,周国的实力之强,不是百济能够抗衡的。藩属被人强夺,百济再不甘心,也没有办法。前年,百济协防耽罗,结果一场大败,败得干干净净,驻扎耽罗的百济军队几近全军覆没,周国的船队甚至抵达白江口,摆出一副入江逆流而上进攻百济国都的架势。事已至此,百济除了妥协,没有别的办法。两面受敌的百济,招惹不起能够跨海远征的周国,而对于百济来说,生死仇敌是背信弃义的新罗,以及西北面虎视眈眈的高句丽。周国在和倭国接触,往来日趋密切,百济不甘心,如今也只能干看着,不过周国好像一心一意做买卖,那么对于百济来说,倒也是个绝佳的机会。燕飞连举杯,和星主百济对耽罗王的封号高立对饮,放下酒杯之后,嗅着香炉里传出的淡淡香味,不由得失神。燕飞连是百济贵族,知道这种海外香药价值不菲,即便是在国内,也是上流贵族以及王族才用得起,而以前,猴一样的耽罗星主及其国内所谓贵族,哪里用得起。但现在不一样了,耽罗星主和贵族们居然用上了名贵的香药,看样子不仅仅是拿出来充场面,而是平日里就在用,存货充足,不愁用不起。再看看这崭新的宫殿,燕飞连知道,已经可以和百济王宫媲美,若加上那透明的“玻璃窗”,甚至还要比百济王宫要好。百济王知道这一事实,所以急切的想要从中原购买玻璃窗装点王宫,贵族们急切的想要从周国那边购买海外香药,以及各种奇珍异宝,还有已经离不开的白砂糖。周国管理海贸的官署,名为“市舶司”,而市舶司在耽罗岛上有“租界”,租界内的市舶司官署,负责接洽各种买卖。所以百济国内对于海外香药、中原特产的强烈需求,可以通过与耽罗岛租界内的周国市舶司官署联系,借以得到满足。但对于百济来说,最大的需求不是这些,而是希望周国施以援手,帮助他们对抗高句丽,缓解百济所面临的巨大军事压力。所以,燕飞连实际上是奉命出使周国,面见周国皇帝,递交国书,之所以如今停留百济,是因为前往中原之前,必须先来这里“核对身份”。这是周国市舶司新定的规矩,无论是倭国、百济还是新罗,如果有使者前往周国,就必须先到耽罗岛上周国租界,核对身份,办理“入关手续”。只有拿到了市舶司在耽罗国租界官署开具的“身份证明”,前往周国的使者才不会被认为是冒名顶替的“奸商”,可以顺利靠泊中原港口,得到周国官府的正式接待。而在抵达耽罗、前往租界办理手续之前,使者得先觐见耽罗王,以示尊重。周国如此做法,明摆着就是要抬举耽罗国及国王的地位,昔日的蕞尔小邦,如今像模像样起来。而根据这个规定,周国的市舶司要如何核对使者的身份呢毕竟周国市舶司的官员必然不清楚各国国内情形,短时间内很难弄清楚来人的身份真伪。对此,周国采取的办法,是要求百济、新罗、倭国派官员常驻耽罗,是为“公使”,和周国市舶司官员一起,协调处理各国海贸事宜。各国朝廷派出使节前往周国时,必须到租界办理手续,而常驻租界里的各国“公使”,就肩负辨别使者身份真伪的职责。当然,如果明知是假的还说是真的,一旦事发,后果自负。在耽罗设立“公使”,虽然有些奇怪,但确实方便了各国与周国联系,所以即便百济和新罗是敌对关系,两国的“公使”却在耽罗岛上的周国租界内比邻而居。居住地名为“使馆”,。倭国在租界也设了“使馆”,三国的“使馆”靠得很近,“公使”们低头不见抬头见,到也方便相互间联系、吵架,以及向周国市舶司洽谈贸易事宜。小小耽罗国,如今却成了海东各国交流的一个据点,百济丢了一个藩属,却得了个极好的外交、贸易渠道,也不知是该高兴,还是该落泪。想到这里,燕飞连望向殿外,此次暴风来袭,怕是要过几日才能消停,他觉得自己正好可以和倭国的“公使”交流一下,如何加强两国间的交流。然后再商量一下,如何对付新罗。第六十三章 蕞尔小邦续屋檐下,水流成珠帘,周国市舶司提督王頍,看着外面的瓢泼大雨,有些后怕,他刚乘船抵达耽罗,暴风雨就来了,若是半路耽搁些许,恐怕此时他和同行人员就已经葬身鱼腹。房内,周国耽罗租界领事严桦正在交代吏员一些事情,见着王頍转回来,严桦赶紧将手中资料奉上:“提督,这是刚汇总的情报,请过目。”提督,即提调监督之意,为市舶司的武职官,前所未有的一个官职,市舶司对外开展贸易时,提督掌军事,调拨兵马、水师战船,实际上和司马类似。提督的主要职责,主要是保护贸易据点和商队、船队,在国内负责剿匪,保证市舶司商队的安全,在外洋,负责清剿海寇。必要时,也负责指挥作战,教训一下蕞尔小邦。虽然这是个有些奇怪的武职,但对于王頍来说,倒也不错,他知道豳王对市舶司的规划非同小可,所以受此重任,干劲十足。虽然指挥水师不是他的长项,但打仗的道理都差不多,故而“王提督”决心在海东东海有一番作为。此时,严桦交上来的资料,上面是关于百济国内的情报,数百年来,中原历代朝廷对于海东各国的情况不是很了解,也不屑于了解,因为大家都认为,百济、新罗等国,不过蕞尔小邦。但豳王不这么认为,所以市舶司在海东开展海贸的同时,还肩负着收集海东各国国情的任务,譬如绘制舆图、调查风土人情等,以便为朝廷将来进行决策时给出可靠的参考。所谓参考,要搞清楚各国大概的官制、行政区划,以及各国国内的政治态势,如此,朝廷和对方打交道时,才不会两眼一抹黑。以百济为例,王頍翻阅了许多古籍,大概知道晋时,百济就遣使入中原,后来陆续和元魏以及南朝有过联系,但百济国内的情况,中原不甚明了。只能通过使者的自述,大概了解一些百济国内的风土人情。到了现在,周国国内大概知道百济的王族姓氏为“扶余”或“夫余”,其国内有几个豪族大姓,且百济和倭国关系颇为密切。而为了对付北方强敌高句丽,百济曾经和东面毗邻的新罗联盟,但大概在中原陈国初建时期,新罗和百济决裂。这都是前几年入中原的百济使者所说,有司记录在案,所以后人可以查到,但周国从没想过主动打听百济的国内情况如何,因为没必要。对于许多人来说,百济不过是汉四郡故地上的蕞尔小邦,其国内所谓君臣,不过茹毛饮血的土人,哪里值得天朝上国关注但现在不同了,市舶司要和这些蕞尔小邦做买卖,正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打仗是这个道理,做买卖同样是这个道理。市舶司以耽罗为据点,开始收集百济、新罗、倭国的情报,现在,王頍通过资料,就对百济国内的情况有了大概了解。百济王族姓“扶余”,国内还有八大氏族:沙氏、燕氏、劦氏、解氏、真氏、国氏、木氏、苩氏,其主要城池,除了国都居拔或者固麻城,除此之外还有五方五个别都。位于中部中方的叫古沙城,东面东方的叫得安城,南面南方的叫久知下城,西面西方的叫刀先城,北面北方的叫熊津城。五方各有方领一人,似乎称为达率,有方佐为副官。方有十郡,郡有将三到四人,似乎称为德率,郡将的直属兵力在千人左右。国都内居民分为五部,曰:上部、前部、中部、下部、后部,每部首领统兵数百人。因为条件所限,市舶司收集来的百济情报目前仅限于此,但能有如此结果已经殊为不易,王頍对此很满意,因为如今市舶司是要和对方做买卖而不是用兵,所以来日方长。然而在豳王的规划中,市舶司不是单纯的一个管理、经营海贸的机构,王頍知道,日后的市舶司,还承担着更多的重任,那就是在海东东海展开外交和征伐。本来,这是朝廷的事情,不该由市舶司管,但问题在于,“思维正常”的京城官员们,没有谁会愿意常驻东海之上的耽罗岛,当什么“租界领事”,和蕞尔小邦的使者谈笑风生。如果有得选,绝大部分官员都不想远离中枢、远离京城,如果外放当官,也会希望去上州等膏腴之地就任,绝不会有人主动要求去所以,燕飞连实际上是奉命出使周国,面见周国皇帝,递交国书,之所以如今停留百济,是因为前往中原之前,必须先来这里“核对身份”。这是周国市舶司新定的规矩,无论是倭国、百济还是新罗,如果有使者前往周国,就必须先到耽罗岛上周国租界,核对身份,办理“入关手续”。只有拿到了市舶司在耽罗国租界官署开具的“身份证明”,前往周国的使者才不会被认为是冒名顶替的“奸商”,可以顺利靠泊中原港口,得到周国官府的正式接待。而在抵达耽罗、前往租界办理手续之前,使者得先觐见耽罗王,以示尊重。周国如此做法,明摆着就是要抬举耽罗国及国王的地位,昔日的蕞尔小邦,如今像模像样起来。而根据这个规定,周国的市舶司要如何核对使者的身份呢毕竟周国市舶司的官员必然不清楚各国国内情形,短时间内很难弄清楚来人的身份真伪。对此,周国采取的办法,是要求百济、新罗、倭国派官员常驻耽罗,是为“公使”,和周国市舶司官员一起,协调处理各国海贸事宜。各国朝廷派出使节前往周国时,必须到租界办理手续,而常驻租界里的各国“公使”,就肩负辨别使者身份真伪的职责。当然,如果明知是假的还说是真的,一旦事发,后果自负。在耽罗设立“公使”,虽然有些奇怪,但确实方便了各国与周国联系,所以即便百济和新罗是敌对关系,两国的“公使”却在耽罗岛上的周国租界内比邻而居。居住地名为“使馆”,。倭国在租界也设了“使馆”,三国的“使馆”靠得很近,“公使”们低头不见抬头见,到也方便相互间联系、吵架,以及向周国市舶司洽谈贸易事宜。小小耽罗国,如今却成了海东各国交流的一个据点,百济丢了一个藩属,却得了个极好的外交、贸易渠道,也不知是该高兴,还是该落泪。想到这里,燕飞连望向殿外,此次暴风来袭,怕是要过几日才能消停,他觉得自己正好可以和倭国的“公使”交流一下,如何加强两国间的交流。然后再商量一下,如何对付新罗。第六十三章 蕞尔小邦续屋檐下,水流成珠帘,周国市舶司提督王頍,看着外面的瓢泼大雨,有些后怕,他刚乘船抵达耽罗,暴风雨就来了,若是半路耽搁些许,恐怕此时他和同行人员就已经葬身鱼腹。房内,周国耽罗租界领事严桦正在交代吏员一些事情,见着王頍转回来,严桦赶紧将手中资料奉上:“提督,这是刚汇总的情报,请过目。”提督,即提调监督之意,为市舶司的武职官,前所未有的一个官职,市舶司对外开展贸易时,提督掌军事,调拨兵马、水师战船,实际上和司马类似。提督的主要职责,主要是保护贸易据点和商队、船队,在国内负责剿匪,保证市舶司商队的安全,在外洋,负责清剿海寇。必要时,也负责指挥作战,教训一下蕞尔小邦。虽然这是个有些奇怪的武职,但对于王頍来说,倒也不错,他知道豳王对市舶司的规划非同小可,所以受此重任,干劲十足。虽然指挥水师不是他的长项,但打仗的道理都差不多,故而“王提督”决心在海东东海有一番作为。此时,严桦交上来的资料,上面是关于百济国内的情报,数百年来,中原历代朝廷对于海东各国的情况不是很了解,也不屑于了解,因为大家都认为,百济、新罗等国,不过蕞尔小邦。但豳王不这么认为,所以市舶司在海东开展海贸的同时,还肩负着收集海东各国国情的任务,譬如绘制舆图、调查风土人情等,以便为朝廷将来进行决策时给出可靠的参考。所谓参考,要搞清楚各国大概的官制、行政区划,以及各国国内的政治态势,如此,朝廷和对方打交道时,才不会两眼一抹黑。以百济为例,王頍翻阅了许多古籍,大概知道晋时,百济就遣使入中原,后来陆续和元魏以及南朝有过联系,但百济国内的情况,中原不甚明了。只能通过使者的自述,大概了解一些百济国内的风土人情。到了现在,周国国内大概知道百济的王族姓氏为“扶余”或“夫余”,其国内有几个豪族大姓,且百济和倭国关系颇为密切。而为了对付北方强敌高句丽,百济曾经和东面毗邻的新罗联盟,但大概在中原陈国初建时期,新罗和百济决裂。这都是前几年入中原的百济使者所说,有司记录在案,所以后人可以查到,但周国从没想过主动打听百济的国内情况如何,因为没必要。对于许多人来说,百济不过是汉四郡故地上的蕞尔小邦,其国内所谓君臣,不过茹毛饮血的土人,哪里值得天朝上国关注但现在不同了,市舶司要和这些蕞尔小邦做买卖,正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打仗是这个道理,做买卖同样是这个道理。市舶司以耽罗为据点,开始收集百济、新罗、倭国的情报,现在,王頍通过资料,就对百济国内的情况有了大概了解。百济王族姓“扶余”,国内还有八大氏族:沙氏、燕氏、劦氏、解氏、真氏、国氏、木氏、苩氏,其主要城池,除了国都居拔或者固麻城,除此之外还有五方五个别都。位于中部中方的叫古沙城,东面东方的叫得安城,南面南方的叫久知下城,西面西方的叫刀先城,北面北方的叫熊津城。五方各有方领一人,似乎称为达率,有方佐为副官。方有十郡,郡有将三到四人,似乎称为德率,郡将的直属兵力在千人左右。国都内居民分为五部,曰:上部、前部、中部、下部、后部,每部首领统兵数百人。因为条件所限,市舶司收集来的百济情报目前仅限于此,但能有如此结果已经殊为不易,王頍对此很满意,因为如今市舶司是要和对方做买卖而不是用兵,所以来日方长。然而在豳王的规划中,市舶司不是单纯的一个管理、经营海贸的机构,王頍知道,日后的市舶司,还承担着更多的重任,那就是在海东东海展开外交和征伐。本来,这是朝廷的事情,不该由市舶司管,但问题在于,“思维正常”的京城官员们,没有谁会愿意常驻东海之上的耽罗岛,当什么“租界领事”,和蕞尔小邦的使者谈笑风生。如果有得选,绝大部分官员都不想远离中枢、远离京城,如果外放当官,也会希望去上州等膏腴之地就任,绝不会有人主动要求去所以,燕飞连实际上是奉命出使周国,面见周国皇帝,递交国书,之所以如今停留百济,是因为前往中原之前,必须先来这里“核对身份”。这是周国市舶司新定的规矩,无论是倭国、百济还是新罗,如果有使者前往周国,就必须先到耽罗岛上周国租界,核对身份,办理“入关手续”。只有拿到了市舶司在耽罗国租界官署开具的“身份证明”,前往周国的使者才不会被认为是冒名顶替的“奸商”,可以顺利靠泊中原港口,得到周国官府的正式接待。而在抵达耽罗、前往租界办理手续之前,使者得先觐见耽罗王,以示尊重。周国如此做法,明摆着就是要抬举耽罗国及国王的地位,昔日的蕞尔小邦,如今像模像样起来。而根据这个规定,周国的市舶司要如何核对使者的身份呢毕竟周国市舶司的官员必然不清楚各国国内情形,短时间内很难弄清楚来人的身份真伪。对此,周国采取的办法,是要求百济、新罗、倭国派官员常驻耽罗,是为“公使”,和周国市舶司官员一起,协调处理各国海贸事宜。各国朝廷派出使节前往周国时,必须到租界办理手续,而常驻租界里的各国“公使”,就肩负辨别使者身份真伪的职责。当然,如果明知是假的还说是真的,一旦事发,后果自负。在耽罗设立“公使”,虽然有些奇怪,但确实方便了各国与周国联系,所以即便百济和新罗是敌对关系,两国的“公使”却在耽罗岛上的周国租界内比邻而居。居住地名为“使馆”,。倭国在租界也设了“使馆”,三国的“使馆”靠得很近,“公使”们低头不见抬头见,到也方便相互间联系、吵架,以及向周国市舶司洽谈贸易事宜。小小耽罗国,如今却成了海东各国交流的一个据点,百济丢了一个藩属,却得了个极好的外交、贸易渠道,也不知是该高兴,还是该落泪。想到这里,燕飞连望向殿外,此次暴风来袭,怕是要过几日才能消停,他觉得自己正好可以和倭国的“公使”交流一下,如何加强两国间的交流。然后再商量一下,如何对付新罗。第六十三章 蕞尔小邦续屋檐下,水流成珠帘,周国市舶司提督王頍,看着外面的瓢泼大雨,有些后怕,他刚乘船抵达耽罗,暴风雨就来了,若是半路耽搁些许,恐怕此时他和同行人员就已经葬身鱼腹。房内,周国耽罗租界领事严桦正在交代吏员一些事情,见着王頍转回来,严桦赶紧将手中资料奉上:“提督,这是刚汇总的情报,请过目。”提督,即提调监督之意,为市舶司的武职官,前所未有的一个官职,市舶司对外开展贸易时,提督掌军事,调拨兵马、水师战船,实际上和司马类似。提督的主要职责,主要是保护贸易据点和商队、船队,在国内负责剿匪,保证市舶司商队的安全,在外洋,负责清剿海寇。必要时,也负责指挥作战,教训一下蕞尔小邦。虽然这是个有些奇怪的武职,但对于王頍来说,倒也不错,他知道豳王对市舶司的规划非同小可,所以受此重任,干劲十足。虽然指挥水师不是他的长项,但打仗的道理都差不多,故而“王提督”决心在海东东海有一番作为。此时,严桦交上来的资料,上面是关于百济国内的情报,数百年来,中原历代朝廷对于海东各国的情况不是很了解,也不屑于了解,因为大家都认为,百济、新罗等国,不过蕞尔小邦。但豳王不这么认为,所以市舶司在海东开展海贸的同时,还肩负着收集海东各国国情的任务,譬如绘制舆图、调查风土人情等,以便为朝廷将来进行决策时给出可靠的参考。所谓参考,要搞清楚各国大概的官制、行政区划,以及各国国内的政治态势,如此,朝廷和对方打交道时,才不会两眼一抹黑。以百济为例,王頍翻阅了许多古籍,大概知道晋时,百济就遣使入中原,后来陆续和元魏以及南朝有过联系,但百济国内的情况,中原不甚明了。只能通过使者的自述,大概了解一些百济国内的风土人情。到了现在,周国国内大概知道百济的王族姓氏为“扶余”或“夫余”,其国内有几个豪族大姓,且百济和倭国关系颇为密切。而为了对付北方强敌高句丽,百济曾经和东面毗邻的新罗联盟,但大概在中原陈国初建时期,新罗和百济决裂。这都是前几年入中原的百济使者所说,有司记录在案,所以后人可以查到,但周国从没想过主动打听百济的国内情况如何,因为没必要。对于许多人来说,百济不过是汉四郡故地上的蕞尔小邦,其国内所谓君臣,不过茹毛饮血的土人,哪里值得天朝上国关注但现在不同了,市舶司要和这些蕞尔小邦做买卖,正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打仗是这个道理,做买卖同样是这个道理。市舶司以耽罗为据点,开始收集百济、新罗、倭国的情报,现在,王頍通过资料,就对百济国内的情况有了大概了解。百济王族姓“扶余”,国内还有八大氏族:沙氏、燕氏、劦氏、解氏、真氏、国氏、木氏、苩氏,其主要城池,除了国都居拔或者固麻城,除此之外还有五方五个别都。位于中部中方的叫古沙城,东面东方的叫得安城,南面南方的叫久知下城,西面西方的叫刀先城,北面北方的叫熊津城。五方各有方领一人,似乎称为达率,有方佐为副官。方有十郡,郡有将三到四人,似乎称为德率,郡将的直属兵力在千人左右。国都内居民分为五部,曰:上部、前部、中部、下部、后部,每部首领统兵数百人。因为条件所限,市舶司收集来的百济情报目前仅限于此,但能有如此结果已经殊为不易,王頍对此很满意,因为如今市舶司是要和对方做买卖而不是用兵,所以来日方长。然而在豳王的规划中,市舶司不是单纯的一个管理、经营海贸的机构,王頍知道,日后的市舶司,还承担着更多的重任,那就是在海东东海展开外交和征伐。本来,这是朝廷的事情,不该由市舶司管,但问题在于,“思维正常”的京城官员们,没有谁会愿意常驻东海之上的耽罗岛,当什么“租界领事”,和蕞尔小邦的使者谈笑风生。如果有得选,绝大部分官员都不想远离中枢、远离京城,如果外放当官,也会希望去上州等膏腴之地就任,绝不会有人主动要求去所以,燕飞连实际上是奉命出使周国,面见周国皇帝,递交国书,之所以如今停留百济,是因为前往中原之前,必须先来这里“核对身份”。这是周国市舶司新定的规矩,无论是倭国、百济还是新罗,如果有使者前往周国,就必须先到耽罗岛上周国租界,核对身份,办理“入关手续”。只有拿到了市舶司在耽罗国租界官署开具的“身份证明”,前往周国的使者才不会被认为是冒名顶替的“奸商”,可以顺利靠泊中原港口,得到周国官府的正式接待。而在抵达耽罗、前往租界办理手续之前,使者得先觐见耽罗王,以示尊重。周国如此做法,明摆着就是要抬举耽罗国及国王的地位,昔日的蕞尔小邦,如今像模像样起来。而根据这个规定,周国的市舶司要如何核对使者的身份呢毕竟周国市舶司的官员必然不清楚各国国内情形,短时间内很难弄清楚来人的身份真伪。对此,周国采取的办法,是要求百济、新罗、倭国派官员常驻耽罗,是为“公使”,和周国市舶司官员一起,协调处理各国海贸事宜。各国朝廷派出使节前往周国时,必须到租界办理手续,而常驻租界里的各国“公使”,就肩负辨别使者身份真伪的职责。当然,如果明知是假的还说是真的,一旦事发,后果自负。在耽罗设立“公使”,虽然有些奇怪,但确实方便了各国与周国联系,所以即便百济和新罗是敌对关系,两国的“公使”却在耽罗岛上的周国租界内比邻而居。居住地名为“使馆”,。倭国在租界也设了“使馆”,三国的“使馆”靠得很近,“公使”们低头不见抬头见,到也方便相互间联系、吵架,以及向周国市舶司洽谈贸易事宜。小小耽罗国,如今却成了海东各国交流的一个据点,百济丢了一个藩属,却得了个极好的外交、贸易渠道,也不知是该高兴,还是该落泪。想到这里,燕飞连望向殿外,此次暴风来袭,怕是要过几日才能消停,他觉得自己正好可以和倭国的“公使”交流一下,如何加强两国间的交流。然后再商量一下,如何对付新罗。第六十三章 蕞尔小邦续屋檐下,水流成珠帘,周国市舶司提督王頍,看着外面的瓢泼大雨,有些后怕,他刚乘船抵达耽罗,暴风雨就来了,若是半路耽搁些许,恐怕此时他和同行人员就已经葬身鱼腹。房内,周国耽罗租界领事严桦正在交代吏员一些事情,见着王頍转回来,严桦赶紧将手中资料奉上:“提督,这是刚汇总的情报,请过目。”提督,即提调监督之意,为市舶司的武职官,前所未有的一个官职,市舶司对外开展贸易时,提督掌军事,调拨兵马、水师战船,实际上和司马类似。提督的主要职责,主要是保护贸易据点和商队、船队,在国内负责剿匪,保证市舶司商队的安全,在外洋,负责清剿海寇。必要时,也负责指挥作战,教训一下蕞尔小邦。虽然这是个有些奇怪的武职,但对于王頍来说,倒也不错,他知道豳王对市舶司的规划非同小可,所以受此重任,干劲十足。虽然指挥水师不是他的长项,但打仗的道理都差不多,故而“王提督”决心在海东东海有一番作为。此时,严桦交上来的资料,上面是关于百济国内的情报,数百年来,中原历代朝廷对于海东各国的情况不是很了解,也不屑于了解,因为大家都认为,百济、新罗等国,不过蕞尔小邦。但豳王不这么认为,所以市舶司在海东开展海贸的同时,还肩负着收集海东各国国情的任务,譬如绘制舆图、调查风土人情等,以便为朝廷将来进行决策时给出可靠的参考。所谓参考,要搞清楚各国大概的官制、行政区划,以及各国国内的政治态势,如此,朝廷和对方打交道时,才不会两眼一抹黑。以百济为例,王頍翻阅了许多古籍,大概知道晋时,百济就遣使入中原,后来陆续和元魏以及南朝有过联系,但百济国内的情况,中原不甚明了。只能通过使者的自述,大概了解一些百济国内的风土人情。到了现在,周国国内大概知道百济的王族姓氏为“扶余”或“夫余”,其国内有几个豪族大姓,且百济和倭国关系颇为密切。而为了对付北方强敌高句丽,百济曾经和东面毗邻的新罗联盟,但大概在中原陈国初建时期,新罗和百济决裂。这都是前几年入中原的百济使者所说,有司记录在案,所以后人可以查到,但周国从没想过主动打听百济的国内情况如何,因为没必要。对于许多人来说,百济不过是汉四郡故地上的蕞尔小邦,其国内所谓君臣,不过茹毛饮血的土人,哪里值得天朝上国关注但现在不同了,市舶司要和这些蕞尔小邦做买卖,正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打仗是这个道理,做买卖同样是这个道理。市舶司以耽罗为据点,开始收集百济、新罗、倭国的情报,现在,王頍通过资料,就对百济国内的情况有了大概了解。百济王族姓“扶余”,国内还有八大氏族:沙氏、燕氏、劦氏、解氏、真氏、国氏、木氏、苩氏,其主要城池,除了国都居拔或者固麻城,除此之外还有五方五个别都。位于中部中方的叫古沙城,东面东方的叫得安城,南面南方的叫久知下城,西面西方的叫刀先城,北面北方的叫熊津城。五方各有方领一人,似乎称为达率,有方佐为副官。方有十郡,郡有将三到四人,似乎称为德率,郡将的直属兵力在千人左右。国都内居民分为五部,曰:上部、前部、中部、下部、后部,每部首领统兵数百人。因为条件所限,市舶司收集来的百济情报目前仅限于此,但能有如此结果已经殊为不易,王頍对此很满意,因为如今市舶司是要和对方做买卖而不是用兵,所以来日方长。然而在豳王的规划中,市舶司不是单纯的一个管理、经营海贸的机构,王頍知道,日后的市舶司,还承担着更多的重任,那就是在海东东海展开外交和征伐。本来,这是朝廷的事情,不该由市舶司管,但问题在于,“思维正常”的京城官员们,没有谁会愿意常驻东海之上的耽罗岛,当什么“租界领事”,和蕞尔小邦的使者谈笑风生。如果有得选,绝大部分官员都不想远离中枢、远离京城,如果外放当官,也会希望去上州等膏腴之地就任,绝不会有人主动要求去所以,燕飞连实际上是奉命出使周国,面见周国皇帝,递交国书,之所以如今停留百济,是因为前往中原之前,必须先来这里“核对身份”。这是周国市舶司新定的规矩,无论是倭国、百济还是新罗,如果有使者前往周国,就必须先到耽罗岛上周国租界,核对身份,办理“入关手续”。只有拿到了市舶司在耽罗国租界官署开具的“身份证明”,前往周国的使者才不会被认为是冒名顶替的“奸商”,可以顺利靠泊中原港口,得到周国官府的正式接待。而在抵达耽罗、前往租界办理手续之前,使者得先觐见耽罗王,以示尊重。周国如此做法,明摆着就是要抬举耽罗国及国王的地位,昔日的蕞尔小邦,如今像模像样起来。而根据这个规定,周国的市舶司要如何核对使者的身份呢毕竟周国市舶司的官员必然不清楚各国国内情形,短时间内很难弄清楚来人的身份真伪。对此,周国采取的办法,是要求百济、新罗、倭国派官员常驻耽罗,是为“公使”,和周国市舶司官员一起,协调处理各国海贸事宜。各国朝廷派出使节前往周国时,必须到租界办理手续,而常驻租界里的各国“公使”,就肩负辨别使者身份真伪的职责。当然,如果明知是假的还说是真的,一旦事发,后果自负。在耽罗设立“公使”,虽然有些奇怪,但确实方便了各国与周国联系,所以即便百济和新罗是敌对关系,两国的“公使”却在耽罗岛上的周国租界内比邻而居。居住地名为“使馆”,。倭国在租界也设了“使馆”,三国的“使馆”靠得很近,“公使”们低头不见抬头见,到也方便相互间联系、吵架,以及向周国市舶司洽谈贸易事宜。小小耽罗国,如今却成了海东各国交流的一个据点,百济丢了一个藩属,却得了个极好的外交、贸易渠道,也不知是该高兴,还是该落泪。想到这里,燕飞连望向殿外,此次暴风来袭,怕是要过几日才能消停,他觉得自己正好可以和倭国的“公使”交流一下,如何加强两国间的交流。然后再商量一下,如何对付新罗。第六十三章 蕞尔小邦续屋檐下,水流成珠帘,周国市舶司提督王頍,看着外面的瓢泼大雨,有些后怕,他刚乘船抵达耽罗,暴风雨就来了,若是半路耽搁些许,恐怕此时他和同行人员就已经葬身鱼腹。房内,周国耽罗租界领事严桦正在交代吏员一些事情,见着王頍转回来,严桦赶紧将手中资料奉上:“提督,这是刚汇总的情报,请过目。”提督,即提调监督之意,为市舶司的武职官,前所未有的一个官职,市舶司对外开展贸易时,提督掌军事,调拨兵马、水师战船,实际上和司马类似。提督的主要职责,主要是保护贸易据点和商队、船队,在国内负责剿匪,保证市舶司商队的安全,在外洋,负责清剿海寇。必要时,也负责指挥作战,教训一下蕞尔小邦。虽然这是个有些奇怪的武职,但对于王頍来说,倒也不错,他知道豳王对市舶司的规划非同小可,所以受此重任,干劲十足。虽然指挥水师不是他的长项,但打仗的道理都差不多,故而“王提督”决心在海东东海有一番作为。此时,严桦交上来的资料,上面是关于百济国内的情报,数百年来,中原历代朝廷对于海东各国的情况不是很了解,也不屑于了解,因为大家都认为,百济、新罗等国,不过蕞尔小邦。但豳王不这么认为,所以市舶司在海东开展海贸的同时,还肩负着收集海东各国国情的任务,譬如绘制舆图、调查风土人情等,以便为朝廷将来进行决策时给出可靠的参考。所谓参考,要搞清楚各国大概的官制、行政区划,以及各国国内的政治态势,如此,朝廷和对方打交道时,才不会两眼一抹黑。以百济为例,王頍翻阅了许多古籍,大概知道晋时,百济就遣使入中原,后来陆续和元魏以及南朝有过联系,但百济国内的情况,中原不甚明了。只能通过使者的自述,大概了解一些百济国内的风土人情。到了现在,周国国内大概知道百济的王族姓氏为“扶余”或“夫余”,其国内有几个豪族大姓,且百济和倭国关系颇为密切。而为了对付北方强敌高句丽,百济曾经和东面毗邻的新罗联盟,但大概在中原陈国初建时期,新罗和百济决裂。这都是前几年入中原的百济使者所说,有司记录在案,所以后人可以查到,但周国从没想过主动打听百济的国内情况如何,因为没必要。对于许多人来说,百济不过是汉四郡故地上的蕞尔小邦,其国内所谓君臣,不过茹毛饮血的土人,哪里值得天朝上国关注但现在不同了,市舶司要和这些蕞尔小邦做买卖,正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打仗是这个道理,做买卖同样是这个道理。市舶司以耽罗为据点,开始收集百济、新罗、倭国的情报,现在,王頍通过资料,就对百济国内的情况有了大概了解。百济王族姓“扶余”,国内还有八大氏族:沙氏、燕氏、劦氏、解氏、真氏、国氏、木氏、苩氏,其主要城池,除了国都居拔或者固麻城,除此之外还有五方五个别都。位于中部中方的叫古沙城,东面东方的叫得安城,南面南方的叫久知下城,西面西方的叫刀先城,北面北方的叫熊津城。五方各有方领一人,似乎称为达率,有方佐为副官。方有十郡,郡有将三到四人,似乎称为德率,郡将的直属兵力在千人左右。国都内居民分为五部,曰:上部、前部、中部、下部、后部,每部首领统兵数百人。因为条件所限,市舶司收集来的百济情报目前仅限于此,但能有如此结果已经殊为不易,王頍对此很满意,因为如今市舶司是要和对方做买卖而不是用兵,所以来日方长。然而在豳王的规划中,市舶司不是单纯的一个管理、经营海贸的机构,王頍知道,日后的市舶司,还承担着更多的重任,那就是在海东东海展开外交和征伐。本来,这是朝廷的事情,不该由市舶司管,但问题在于,“思维正常”的京城官员们,没有谁会愿意常驻东海之上的耽罗岛,当什么“租界领事”,和蕞尔小邦的使者谈笑风生。如果有得选,绝大部分官员都不想远离中枢、远离京城,如果外放当官,也会希望去上州等膏腴之地就任,绝不会有人主动要求去所以,燕飞连实际上是奉命出使周国,面见周国皇帝,递交国书,之所以如今停留百济,是因为前往中原之前,必须先来这里“核对身份”。这是周国市舶司新定的规矩,无论是倭国、百济还是新罗,如果有使者前往周国,就必须先到耽罗岛上周国租界,核对身份,办理“入关手续”。只有拿到了市舶司在耽罗国租界官署开具的“身份证明”,前往周国的使者才不会被认为是冒名顶替的“奸商”,可以顺利靠泊中原港口,得到周国官府的正式接待。而在抵达耽罗、前往租界办理手续之前,使者得先觐见耽罗王,以示尊重。周国如此做法,明摆着就是要抬举耽罗国及国王的地位,昔日的蕞尔小邦,如今像模像样起来。而根据这个规定,周国的市舶司要如何核对使者的身份呢毕竟周国市舶司的官员必然不清楚各国国内情形,短时间内很难弄清楚来人的身份真伪。对此,周国采取的办法,是要求百济、新罗、倭国派官员常驻耽罗,是为“公使”,和周国市舶司官员一起,协调处理各国海贸事宜。各国朝廷派出使节前往周国时,必须到租界办理手续,而常驻租界里的各国“公使”,就肩负辨别使者身份真伪的职责。当然,如果明知是假的还说是真的,一旦事发,后果自负。在耽罗设立“公使”,虽然有些奇怪,但确实方便了各国与周国联系,所以即便百济和新罗是敌对关系,两国的“公使”却在耽罗岛上的周国租界内比邻而居。居住地名为“使馆”,。倭国在租界也设了“使馆”,三国的“使馆”靠得很近,“公使”们低头不见抬头见,到也方便相互间联系、吵架,以及向周国市舶司洽谈贸易事宜。小小耽罗国,如今却成了海东各国交流的一个据点,百济丢了一个藩属,却得了个极好的外交、贸易渠道,也不知是该高兴,还是该落泪。想到这里,燕飞连望向殿外,此次暴风来袭,怕是要过几日才能消停,他觉得自己正好可以和倭国的“公使”交流一下,如何加强两国间的交流。然后再商量一下,如何对付新罗。第六十三章 蕞尔小邦续屋檐下,水流成珠帘,周国市舶司提督王頍,看着外面的瓢泼大雨,有些后怕,他刚乘船抵达耽罗,暴风雨就来了,若是半路耽搁些许,恐怕此时他和同行人员就已经葬身鱼腹。房内,周国耽罗租界领事严桦正在交代吏员一些事情,见着王頍转回来,严桦赶紧将手中资料奉上:“提督,这是刚汇总的情报,请过目。”提督,即提调监督之意,为市舶司的武职官,前所未有的一个官职,市舶司对外开展贸易时,提督掌军事,调拨兵马、水师战船,实际上和司马类似。提督的主要职责,主要是保护贸易据点和商队、船队,在国内负责剿匪,保证市舶司商队的安全,在外洋,负责清剿海寇。必要时,也负责指挥作战,教训一下蕞尔小邦。虽然这是个有些奇怪的武职,但对于王頍来说,倒也不错,他知道豳王对市舶司的规划非同小可,所以受此重任,干劲十足。虽然指挥水师不是他的长项,但打仗的道理都差不多,故而“王提督”决心在海东东海有一番作为。此时,严桦交上来的资料,上面是关于百济国内的情报,数百年来,中原历代朝廷对于海东各国的情况不是很了解,也不屑于了解,因为大家都认为,百济、新罗等国,不过蕞尔小邦。但豳王不这么认为,所以市舶司在海东开展海贸的同时,还肩负着收集海东各国国情的任务,譬如绘制舆图、调查风土人情等,以便为朝廷将来进行决策时给出可靠的参考。所谓参考,要搞清楚各国大概的官制、行政区划,以及各国国内的政治态势,如此,朝廷和对方打交道时,才不会两眼一抹黑。以百济为例,王頍翻阅了许多古籍,大概知道晋时,百济就遣使入中原,后来陆续和元魏以及南朝有过联系,但百济国内的情况,中原不甚明了。只能通过使者的自述,大概了解一些百济国内的风土人情。到了现在,周国国内大概知道百济的王族姓氏为“扶余”或“夫余”,其国内有几个豪族大姓,且百济和倭国关系颇为密切。而为了对付北方强敌高句丽,百济曾经和东面毗邻的新罗联盟,但大概在中原陈国初建时期,新罗和百济决裂。这都是前几年入中原的百济使者所说,有司记录在案,所以后人可以查到,但周国从没想过主动打听百济的国内情况如何,因为没必要。对于许多人来说,百济不过是汉四郡故地上的蕞尔小邦,其国内所谓君臣,不过茹毛饮血的土人,哪里值得天朝上国关注但现在不同了,市舶司要和这些蕞尔小邦做买卖,正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打仗是这个道理,做买卖同样是这个道理。市舶司以耽罗为据点,开始收集百济、新罗、倭国的情报,现在,王頍通过资料,就对百济国内的情况有了大概了解。百济王族姓“扶余”,国内还有八大氏族:沙氏、燕氏、劦氏、解氏、真氏、国氏、木氏、苩氏,其主要城池,除了国都居拔或者固麻城,除此之外还有五方五个别都。位于中部中方的叫古沙城,东面东方的叫得安城,南面南方的叫久知下城,西面西方的叫刀先城,北面北方的叫熊津城。五方各有方领一人,似乎称为达率,有方佐为副官。方有十郡,郡有将三到四人,似乎称为德率,郡将的直属兵力在千人左右。国都内居民分为五部,曰:上部、前部、中部、下部、后部,每部首领统兵数百人。因为条件所限,市舶司收集来的百济情报目前仅限于此,但能有如此结果已经殊为不易,王頍对此很满意,因为如今市舶司是要和对方做买卖而不是用兵,所以来日方长。然而在豳王的规划中,市舶司不是单纯的一个管理、经营海贸的机构,王頍知道,日后的市舶司,还承担着更多的重任,那就是在海东东海展开外交和征伐。本来,这是朝廷的事情,不该由市舶司管,但问题在于,“思维正常”的京城官员们,没有谁会愿意常驻东海之上的耽罗岛,当什么“租界领事”,和蕞尔小邦的使者谈笑风生。如果有得选,绝大部分官员都不想远离中枢、远离京城,如果外放当官,也会希望去上州等膏腴之地就任,绝不会有人主动要求去所以,燕飞连实际上是奉命出使周国,面见周国皇帝,递交国书,之所以如今停留百济,是因为前往中原之前,必须先来这里“核对身份”。这是周国市舶司新定的规矩,无论是倭国、百济还是新罗,如果有使者前往周国,就必须先到耽罗岛上周国租界,核对身份,办理“入关手续”。只有拿到了市舶司在耽罗国租界官署开具的“身份证明”,前往周国的使者才不会被认为是冒名顶替的“奸商”,可以顺利靠泊中原港口,得到周国官府的正式接待。而在抵达耽罗、前往租界办理手续之前,使者得先觐见耽罗王,以示尊重。周国如此做法,明摆着就是要抬举耽罗国及国王的地位,昔日的蕞尔小邦,如今像模像样起来。而根据这个规定,周国的市舶司要如何核对使者的身份呢毕竟周国市舶司的官员必然不清楚各国国内情形,短时间内很难弄清楚来人的身份真伪。对此,周国采取的办法,是要求百济、新罗、倭国派官员常驻耽罗,是为“公使”,和周国市舶司官员一起,协调处理各国海贸事宜。各国朝廷派出使节前往周国时,必须到租界办理手续,而常驻租界里的各国“公使”,就肩负辨别使者身份真伪的职责。当然,如果明知是假的还说是真的,一旦事发,后果自负。在耽罗设立“公使”,虽然有些奇怪,但确实方便了各国与周国联系,所以即便百济和新罗是敌对关系,两国的“公使”却在耽罗岛上的周国租界内比邻而居。居住地名为“使馆”,。倭国在租界也设了“使馆”,三国的“使馆”靠得很近,“公使”们低头不见抬头见,到也方便相互间联系、吵架,以及向周国市舶司洽谈贸易事宜。小小耽罗国,如今却成了海东各国交流的一个据点,百济丢了一个藩属,却得了个极好的外交、贸易渠道,也不知是该高兴,还是该落泪。想到这里,燕飞连望向殿外,此次暴风来袭,怕是要过几日才能消停,他觉得自己正好可以和倭国的“公使”交流一下,如何加强两国间的交流。然后再商量一下,如何对付新罗。第六十三章 蕞尔小邦续屋檐下,水流成珠帘,周国市舶司提督王頍,看着外面的瓢泼大雨,有些后怕,他刚乘船抵达耽罗,暴风雨就来了,若是半路耽搁些许,恐怕此时他和同行人员就已经葬身鱼腹。房内,周国耽罗租界领事严桦正在交代吏员一些事情,见着王頍转回来,严桦赶紧将手中资料奉上:“提督,这是刚汇总的情报,请过目。”提督,即提调监督之意,为市舶司的武职官,前所未有的一个官职,市舶司对外开展贸易时,提督掌军事,调拨兵马、水师战船,实际上和司马类似。提督的主要职责,主要是保护贸易据点和商队、船队,在国内负责剿匪,保证市舶司商队的安全,在外洋,负责清剿海寇。必要时,也负责指挥作战,教训一下蕞尔小邦。虽然这是个有些奇怪的武职,但对于王頍来说,倒也不错,他知道豳王对市舶司的规划非同小可,所以受此重任,干劲十足。虽然指挥水师不是他的长项,但打仗的道理都差不多,故而“王提督”决心在海东东海有一番作为。此时,严桦交上来的资料,上面是关于百济国内的情报,数百年来,中原历代朝廷对于海东各国的情况不是很了解,也不屑于了解,因为大家都认为,百济、新罗等国,不过蕞尔小邦。但豳王不这么认为,所以市舶司在海东开展海贸的同时,还肩负着收集海东各国国情的任务,譬如绘制舆图、调查风土人情等,以便为朝廷将来进行决策时给出可靠的参考。所谓参考,要搞清楚各国大概的官制、行政区划,以及各国国内的政治态势,如此,朝廷和对方打交道时,才不会两眼一抹黑。以百济为例,王頍翻阅了许多古籍,大概知道晋时,百济就遣使入中原,后来陆续和元魏以及南朝有过联系,但百济国内的情况,中原不甚明了。只能通过使者的自述,大概了解一些百济国内的风土人情。到了现在,周国国内大概知道百济的王族姓氏为“扶余”或“夫余”,其国内有几个豪族大姓,且百济和倭国关系颇为密切。而为了对付北方强敌高句丽,百济曾经和东面毗邻的新罗联盟,但大概在中原陈国初建时期,新罗和百济决裂。这都是前几年入中原的百济使者所说,有司记录在案,所以后人可以查到,但周国从没想过主动打听百济的国内情况如何,因为没必要。对于许多人来说,百济不过是汉四郡故地上的蕞尔小邦,其国内所谓君臣,不过茹毛饮血的土人,哪里值得天朝上国关注但现在不同了,市舶司要和这些蕞尔小邦做买卖,正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打仗是这个道理,做买卖同样是这个道理。市舶司以耽罗为据点,开始收集百济、新罗、倭国的情报,现在,王頍通过资料,就对百济国内的情况有了大概了解。百济王族姓“扶余”,国内还有八大氏族:沙氏、燕氏、劦氏、解氏、真氏、国氏、木氏、苩氏,其主要城池,除了国都居拔或者固麻城,除此之外还有五方五个别都。位于中部中方的叫古沙城,东面东方的叫得安城,南面南方的叫久知下城,西面西方的叫刀先城,北面北方的叫熊津城。五方各有方领一人,似乎称为达率,有方佐为副官。方有十郡,郡有将三到四人,似乎称为德率,郡将的直属兵力在千人左右。国都内居民分为五部,曰:上部、前部、中部、下部、后部,每部首领统兵数百人。因为条件所限,市舶司收集来的百济情报目前仅限于此,但能有如此结果已经殊为不易,王頍对此很满意,因为如今市舶司是要和对方做买卖而不是用兵,所以来日方长。然而在豳王的规划中,市舶司不是单纯的一个管理、经营海贸的机构,王頍知道,日后的市舶司,还承担着更多的重任,那就是在海东东海展开外交和征伐。本来,这是朝廷的事情,不该由市舶司管,但问题在于,“思维正常”的京城官员们,没有谁会愿意常驻东海之上的耽罗岛,当什么“租界领事”,和蕞尔小邦的使者谈笑风生。如果有得选,绝大部分官员都不想远离中枢、远离京城,如果外放当官,也会希望去上州等膏腴之地就任,绝不会有人主动要求去所以,燕飞连实际上是奉命出使周国,面见周国皇帝,递交国书,之所以如今停留百济,是因为前往中原之前,必须先来这里“核对身份”。这是周国市舶司新定的规矩,无论是倭国、百济还是新罗,如果有使者前往周国,就必须先到耽罗岛上周国租界,核对身份,办理“入关手续”。只有拿到了市舶司在耽罗国租界官署开具的“身份证明”,前往周国的使者才不会被认为是冒名顶替的“奸商”,可以顺利靠泊中原港口,得到周国官府的正式接待。而在抵达耽罗、前往租界办理手续之前,使者得先觐见耽罗王,以示尊重。周国如此做法,明摆着就是要抬举耽罗国及国王的地位,昔日的蕞尔小邦,如今像模像样起来。而根据这个规定,周国的市舶司要如何核对使者的身份呢毕竟周国市舶司的官员必然不清楚各国国内情形,短时间内很难弄清楚来人的身份真伪。对此,周国采取的办法,是要求百济、新罗、倭国派官员常驻耽罗,是为“公使”,和周国市舶司官员一起,协调处理各国海贸事宜。各国朝廷派出使节前往周国时,必须到租界办理手续,而常驻租界里的各国“公使”,就肩负辨别使者身份真伪的职责。当然,如果明知是假的还说是真的,一旦事发,后果自负。在耽罗设立“公使”,虽然有些奇怪,但确实方便了各国与周国联系,所以即便百济和新罗是敌对关系,两国的“公使”却在耽罗岛上的周国租界内比邻而居。居住地名为“使馆”,。倭国在租界也设了“使馆”,三国的“使馆”靠得很近,“公使”们低头不见抬头见,到也方便相互间联系、吵架,以及向周国市舶司洽谈贸易事宜。小小耽罗国,如今却成了海东各国交流的一个据点,百济丢了一个藩属,却得了个极好的外交、贸易渠道,也不知是该高兴,还是该落泪。想到这里,燕飞连望向殿外,此次暴风来袭,怕是要过几日才能消停,他觉得自己正好可以和倭国的“公使”交流一下,如何加强两国间的交流。然后再商量一下,如何对付新罗。第六十三章 蕞尔小邦续屋檐下,水流成珠帘,周国市舶司提督王頍,看着外面的瓢泼大雨,有些后怕,他刚乘船抵达耽罗,暴风雨就来了,若是半路耽搁些许,恐怕此时他和同行人员就已经葬身鱼腹。房内,周国耽罗租界领事严桦正在交代吏员一些事情,见着王頍转回来,严桦赶紧将手中资料奉上:“提督,这是刚汇总的情报,请过目。”提督,即提调监督之意,为市舶司的武职官,前所未有的一个官职,市舶司对外开展贸易时,提督掌军事,调拨兵马、水师战船,实际上和司马类似。提督的主要职责,主要是保护贸易据点和商队、船队,在国内负责剿匪,保证市舶司商队的安全,在外洋,负责清剿海寇。必要时,也负责指挥作战,教训一下蕞尔小邦。虽然这是个有些奇怪的武职,但对于王頍来说,倒也不错,他知道豳王对市舶司的规划非同小可,所以受此重任,干劲十足。虽然指挥水师不是他的长项,但打仗的道理都差不多,故而“王提督”决心在海东东海有一番作为。此时,严桦交上来的资料,上面是关于百济国内的情报,数百年来,中原历代朝廷对于海东各国的情况不是很了解,也不屑于了解,因为大家都认为,百济、新罗等国,不过蕞尔小邦。但豳王不这么认为,所以市舶司在海东开展海贸的同时,还肩负着收集海东各国国情的任务,譬如绘制舆图、调查风土人情等,以便为朝廷将来进行决策时给出可靠的参考。所谓参考,要搞清楚各国大概的官制、行政区划,以及各国国内的政治态势,如此,朝廷和对方打交道时,才不会两眼一抹黑。以百济为例,王頍翻阅了许多古籍,大概知道晋时,百济就遣使入中原,后来陆续和元魏以及南朝有过联系,但百济国内的情况,中原不甚明了。只能通过使者的自述,大概了解一些百济国内的风土人情。到了现在,周国国内大概知道百济的王族姓氏为“扶余”或“夫余”,其国内有几个豪族大姓,且百济和倭国关系颇为密切。而为了对付北方强敌高句丽,百济曾经和东面毗邻的新罗联盟,但大概在中原陈国初建时期,新罗和百济决裂。这都是前几年入中原的百济使者所说,有司记录在案,所以后人可以查到,但周国从没想过主动打听百济的国内情况如何,因为没必要。对于许多人来说,百济不过是汉四郡故地上的蕞尔小邦,其国内所谓君臣,不过茹毛饮血的土人,哪里值得天朝上国关注但现在不同了,市舶司要和这些蕞尔小邦做买卖,正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打仗是这个道理,做买卖同样是这个道理。市舶司以耽罗为据点,开始收集百济、新罗、倭国的情报,现在,王頍通过资料,就对百济国内的情况有了大概了解。百济王族姓“扶余”,国内还有八大氏族:沙氏、燕氏、劦氏、解氏、真氏、国氏、木氏、苩氏,其主要城池,除了国都居拔或者固麻城,除此之外还有五方五个别都。位于中部中方的叫古沙城,东面东方的叫得安城,南面南方的叫久知下城,西面西方的叫刀先城,北面北方的叫熊津城。五方各有方领一人,似乎称为达率,有方佐为副官。方有十郡,郡有将三到四人,似乎称为德率,郡将的直属兵力在千人左右。国都内居民分为五部,曰:上部、前部、中部、下部、后部,每部首领统兵数百人。因为条件所限,市舶司收集来的百济情报目前仅限于此,但能有如此结果已经殊为不易,王頍对此很满意,因为如今市舶司是要和对方做买卖而不是用兵,所以来日方长。然而在豳王的规划中,市舶司不是单纯的一个管理、经营海贸的机构,王頍知道,日后的市舶司,还承担着更多的重任,那就是在海东东海展开外交和征伐。本来,这是朝廷的事情,不该由市舶司管,但问题在于,“思维正常”的京城官员们,没有谁会愿意常驻东海之上的耽罗岛,当什么“租界领事”,和蕞尔小邦的使者谈笑风生。如果有得选,绝大部分官员都不想远离中枢、远离京城,如果外放当官,也会希望去上州等膏腴之地就任,绝不会有人主动要求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