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造化图小说网>都市青春>逆水行周> 逆水行周 分节阅读 993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逆水行周 分节阅读 993(1 / 1)

d思,就应该把人交出来。但问题在于,对方未必会交,所以想着立功的孔范,必须要等一个消息。他要和周国的豳王联系,看看对方的说法如何,才能对此采取下一步行动。如果豳王说此事没问题,那么出使陈国的重任,孔范自然义不容辞;若豳王说此事棘手,那这个事情孔范就不会沾边,免得羊肉吃不到,反倒弄得一身膻。如今朝廷对于是否遣使入长安还未有定论,大家的担心就是怕周国执政不愿意放人,那么己方遣使不仅徒劳无功,还会徒生变故。官家似乎对如今的现状很满意,所以谁要是打破现状,引得战事起,怕是要倒霉。孔范对如今的现状也很满意,所以他也不想打破现状,至于立功之事,当然要看“机缘”,先看看豳王那边怎么说再定,而他派往洛阳的密使,来回路上需要时间,所以自己在建康急也没有用。想到这里,他又琢磨起时局来,虽然如今风平浪静,一切好得很,但孔范明白,周国迟早会挥师南犯,到时候还有没有什么奇迹,可就很难说了。周国如今的形势,是幼年天子和成年权臣,执政的丞相宇文明,迟早要篡位,这是不言而喻的事情,即便宇文明自己犹豫,其心腹也会撺掇。否则等天子长大了,相互间的矛盾还是会激化,与其那时候决裂,还不如早一些“三禅三让”好一些,省得大家等得太久。那么,在那之前,宇文明必然会要做几件事情,获取巨大的声望,然后才好顺理成章的受禅登基称帝。所以,攻灭陈国,统一天下这种大功劳,就是受禅前最好的礼物,孔范如果连这一点都看不到,那就白混官场数十载。宇文明初执朝政,自然以求稳为主,那么待其稳定了政局,必然会对江南起心思,孔范不太清楚周国目前国内局势如何,但他猜测,不过数年内,周国必然起兵南下。届时,除非有奇迹出现,不然陈国就完蛋了。这一点,孔范相信很多大臣和武将都会想到,但没人会跟官家说,因为官家不喜欢听。孔范若说的话,官家也许会听,但他为什么要说呢说了有何用除非周国再发生内乱,否则陈国是打不过周国的。要想抵御外敌,就得加强军队,这就意味着几个老匹夫势大,孔范可不愿意。万一外敌没来,几个老匹夫起兵逼宫“清君侧”,逼官家杀他们几个奸佞以定人心,那该怎么办对于孔范来说,比起外敌,自家武将的威胁更大,真到了周兵渡江的时候,建康城破又如何他早就有后路了周兵攻破建康,他尚且可以投靠周国的豳王,保得全家安然无恙,若是让几个老匹夫逼宫,他一家就全完了周陈两国无论是相安无事,还是刀兵相见,他都稳如泰山,唯独要提防老匹夫们兵变搞“清君侧”,那才是最要命的。想着想着,孔范心定许多,注意力转移到歌舞上来,看着舞伎们的婀娜多姿,他不由得兴趣大增,哼起歌来。他和周国的豳王宇文温有勾结,但此事干系重大,对方可能不担心走漏风声,但他不行,一旦被官家知道,那就是杀身之祸。所以,这么多年来,他一直小心保守着这个秘密,即便是儿子都不知道。豳王如今坐镇洛阳,位高权重,所以孔范不担心陈国灭亡后,自己会倒霉,当然,对方届时可以选择过河拆桥,不过孔范不担心,因为他之前送去的重礼,想必豳王会很喜欢。宛若天仙的张丽华,貌美如花的宁远公主,这两位尤物必然让血气方刚的豳王宠爱有加,日夜索求之下,两人为豳王生下一儿半女也说不一定。权力和女人,是上位者的最爱,孔范知道这一点,所以认为自己在不产生任何威胁的情况下,宇文温不至于过河拆桥。一想到张丽华和宁远公主,孔范就有些感慨,那时若不是他岁数已大有些力不从心,又有求于宇文温,落入他手中的两位绝色,自己说什么都要好好享用一番才行。孔范把张丽华和宁远公主陈媗当做礼物送人,知道这两位必然会怀恨在心,不过他知道豳王已有佳偶,所以认为两人不过是豳王的玩物,鱼水之欢可以,言听计从就不可能了。正琢磨间,管家入内,在孔范耳边低语几句,他听了之后若有所思。管家来报,说据宫中来人密报,官家已经决定遣使入长安,向周国索要陈伯固、陈方泰二人。看来,官家对这两个人可真是恨之入骨啊。。。。。。。大江之上,数艘大船逆流而上,向西前进,陈国使臣许善心,站在甲板上,感受着迎面吹来的秋风,看着大江两岸的景色,以及护卫左右的周国水师战船,感慨万千。许善心奉命出使周国,这不是他第一次去长安,这十来年间,他多次乘船溯江而上,回程时也经过这段江面,所以对这两岸景色再熟悉不过。这里,本来是陈国的秀丽河山,如今,却被别国占据,距离收复遥遥无期。想到这里,许善心默然,此次他出使周国,并不是向对方要求归还陈国故土,而是面见周国的执政、丞相宇文明,请求对方把逃入周国的逆贼陈伯固、陈方泰交给陈国。陈伯固、陈方泰弑君未遂,潜逃入会稽郡地界,带着党羽数千人躲在山中,躲了数年,顶不住官军的围剿,不久前西逃入周国洪州总管府地界。官家对这两名逆贼恨之入骨,故而派他出使周国,索要陈伯固、陈方泰。这要求合情合理,按理说周国应该交出两人,但实际情况却很复杂,对方若是不给,陈国也没办法,许善心在想自己若届时空手而回,官家面前就不好交代了。他收起思绪,看向前方,前方江面左侧南侧,江岸边耸立着一座高大的山丘,山脚下江边,停泊着大量船只,看样子是一处要津,故而聚集这么多的船只。这座山,许善心知道,就是江防要地西塞山,当年官军在此据守,布下重兵,却没能挡住顺流而下的周军。而现在,周国占据了江州,江州以西的西塞山,不再是前线,如今却聚集了这么多船只,许善心觉得有些奇怪,待得船只渐渐接近西塞山,他发现西塞山下的船只,似乎都是民船。陪同陈国使臣西进的周国江州刺史许绍,见着许善心关注西塞山码头,便开口解惑:“贵使,此为西塞山码头,从大冶而来的铁制品,就是在这里装船,经江州驶入彭蠡湖,售往沿岸各地。”“原来如此。”许善心点点头,和远亲许绍交谈起来。许善心祖籍高阳,而许绍,同样祖籍高阳,他们的祖宗同出高阳许氏,后来陆续南下,在江南开枝散叶。将近三百年时光流逝,高阳许氏,已经在江南有了许多分支,许善心祖上这支,是在永嘉之乱时就定居建康,之后世代在南朝为官。许绍祖上,是在萧梁时定居安陆,所以如今又称安陆许氏。作为江州刺史的许绍,依礼亲自到两国边界迎接陈国使节许善心一行,然后陪同许善心前往上游黄州地界,而现在,过了西塞山,就是黄州总管府的官员,来迎接许善心一行。许善心如今将近三十六岁,而许绍如今二十八岁,两人年纪差距不算大,一见如故,故而一路过来,交谈甚多,许善心不太好跟其他周国官吏问的事情,却愿意向许绍开口。当然,这不涉及军国机密,而若真的涉及,许善心不会问,许绍自然不会说。西塞山码头,如今已是民港,所以没什么好掩盖的,许善心正听着许绍解说,忽然发现前方情况不对,不由得开口问道:“许使君,前方怎么浓烟大作”许绍闻言看去,视线越过西塞山,确见远方山中浓烟大作,看其架势,似乎是一场大规模山火,他却不以为意,答道:“贵使莫要见怪,这不是山火。”许善心闻言觉得有些奇怪:“不是山火那是”许绍微微一笑,答道:“那是大冶监不,大冶制铁所高炉冒出来的浓烟,昼夜不息,白日里那一股股浓烟十分醒目,以至于西塞山处都可望见,到了夜里那边火光闪烁,同样在此可以看见。”第七十三章 蚂蚁早晨,秋风吹拂,钟楼上的时钟走到七点三十分,随后钟声响起,回荡在大冶城上空,原本还算行人寥寥的街道,道路两侧的院落,开始有人走出来,走到大街上。这些人高矮胖瘦身材各不相同,但相同之处都是身着灰色衣裤,这些衣裤的形制相似,上衣都是对襟、窄袖、下摆及臀,裤子不是常见的大口裤,而是直筒裤。每个人的头上,都带着藤编的“安全帽”,脖子上都围着一条用来擦汗的针织巾,这是别处罕见的打扮,只有在大冶,只有大冶制铁所的矿工和冶炼工,才会身着“工作服”,每日里按时“上下班”。七点三十分,距离上班时间八点整还有半个小时,而工人们就要在这时间里告别家人,走上街头,沿着街道前往“单位”去“上班”,开始一天的工作。此时,街道上汇集的工人越来越多,宛若无数的蚂蚁汇集起来,沿着街道,浩浩荡荡向前方行进。站在街口维持“上班秩序”的吏员和士兵,在汹涌的人潮之中,显得渺小许多。人潮之中,有人相互打招呼,有人吃着手上拿着的炊饼,而更多的人,经过街边小摊时,掏出一两枚铜钱,向早餐朝食摊贩购买热腾腾的早餐。在工人上班的必经之路上,街道两旁一字排开一个个早餐铺,小贩们在蒸笼边忙碌着,而热气腾腾的蒸笼里,码着各式各样的面点。有炊饼,有包子,还有各类小糕点,价格便宜量又足,许多上班的工人懒得在家生火,选择上班时顺便买了,边走边吃而许多家属也选择出来买早餐,因为这可比自己生火要省钱,甚至连熟水,都从城内遍布的熟水铺购买,比自己烧水划算。上班的人潮,让早餐铺人满为患,这些小摊贩实际上很多都是工人家属,卖早点时见着老熟人、老主顾,不断的打招呼,摊位前人声鼎沸、热闹非凡。汹涌的人潮继续前进,有些拥挤却拥堵,因为工人们都是靠左行走,街道的右边,则是对向来的人和马车。靠左行走,这是大冶城的规矩,因为每逢上下班时间,街道上都是人满为患,不如此规定,很容易乱成一团。之所以是要靠左而不是靠右,那是因为人大都是从马匹的左侧上马、下马,若是靠右行驶,上下马的人,很容易被道路中间经过的马匹、马车碰到。铃铛声起,街道中间的铁轨上,一列有轨马车缓缓前进,因为工人们都规规矩矩的靠右行走,所以轨道上并没有人在挡路,驾车的车夫不需要大声吆喝“让路”,只需摇响铃铛提醒大家注意马车来了即可。马车缓缓前进,渐渐远离步行上班的工人,轨道前方,是一座门楼,门楼除了主门洞之外,左右还各有两个小门洞。主门洞的上方,挂着一个巨大的牌匾,白底、黑字,上书:大冶制铁所。门楼之后,是一片奇异景象:巨大的矿山,笼罩在黑烟之中,山上坑道纵横,无数矿车沿着铁轨移动,各坑道里时不时有爆炸声传来。而山脚下,无数高炉顶上冒着黑烟,其间有火光闪烁,周边各种建筑此起彼伏,不时传来叮叮当当的敲打声,道路上空又有许多石制高架水渠横贯。整个大冶矿山,如同一座燃烧的香炉,或者一座巨大的火焰山,火光昼夜不熄,不停散发着浓烟,白日浓烟缭绕,夜里火光大作。而围绕大冶矿山,无数工人如同蚂蚁一般忙碌着,每日里“上班”、“下班”的人潮,远远看去就像一群灰色的蚂蚁在移动着。这是天下间最奇异的景象,刚下马车的鄂州刺史、唐国公李渊,看着眼前这景象,感慨着大冶制铁所的庞大规模,以及让天下为之震惊的铁产量。大冶制铁所,拥有新式高炉四十六座,去年铁产量超过三百万斤,居天下之冠。而大冶制铁所雇佣了冶炼工一万余人,矿工两万余人,整个大冶城,都变成了大冶制铁所的家属区,加上驻军、官吏及家属,还有寻常居民及商贾,大冶城内外的居民,超过五万户。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单单一个大冶城的户数,就超过了天下许多州郡,这让鄂州刺史李渊惊叹的同时,也觉得心惊肉跳。身着官服的李渊,换上藤编“安全帽”,在大冶制铁所吏员的陪同下,开始巡视这座巨型冶炼场。前日,李渊在夏口招待了陈国使节许善心一行人,然后处理完几件紧急公务,便乘坐有轨马车到大冶视察。虽然大冶制铁所实际上自成体系,不需要他这个名义上的父母官过问,但大冶城人口太多,李渊若不时常来这里看一下,连觉都睡不好。天下间,人数超过五万户的城池不是没有,但大冶和洛阳、邺城甚至长安比不得,这里聚集的不是寻常百姓,而是大量工人。这些工人能区分左右,会排队,已经养成了服从命令的习惯,具备了所谓的“组织性”和“纪律性”,一旦被别有用心的人挑唆、大规模闹事,那就是不得了的大事。李渊知道,矿工和冶炼工,工作环境很艰苦,所以不满情绪很容易“原来如此。”许善心点点头,和远亲许绍交谈起来。许善心祖籍高阳,而许绍,同样祖籍高阳,他们的祖宗同出高阳许氏,后来陆续南下,在江南开枝散叶。将近三百年时光流逝,高阳许氏,已经在江南有了许多分支,许善心祖上这支,是在永嘉之乱时就定居建康,之后世代在南朝为官。许绍祖上,是在萧梁时定居安陆,所以如今又称安陆许氏。作为江州刺史的许绍,依礼亲自到两国边界迎接陈国使节许善心一行,然后陪同许善心前往上游黄州地界,而现在,过了西塞山,就是黄州总管府的官员,来迎接许善心一行。许善心如今将近三十六岁,而许绍如今二十八岁,两人年纪差距不算大,一见如故,故而一路过来,交谈甚多,许善心不太好跟其他周国官吏问的事情,却愿意向许绍开口。当然,这不涉及军国机密,而若真的涉及,许善心不会问,许绍自然不会说。西塞山码头,如今已是民港,所以没什么好掩盖的,许善心正听着许绍解说,忽然发现前方情况不对,不由得开口问道:“许使君,前方怎么浓烟大作”许绍闻言看去,视线越过西塞山,确见远方山中浓烟大作,看其架势,似乎是一场大规模山火,他却不以为意,答道:“贵使莫要见怪,这不是山火。”许善心闻言觉得有些奇怪:“不是山火那是”许绍微微一笑,答道:“那是大冶监不,大冶制铁所高炉冒出来的浓烟,昼夜不息,白日里那一股股浓烟十分醒目,以至于西塞山处都可望见,到了夜里那边火光闪烁,同样在此可以看见。”第七十三章 蚂蚁早晨,秋风吹拂,钟楼上的时钟走到七点三十分,随后钟声响起,回荡在大冶城上空,原本还算行人寥寥的街道,道路两侧的院落,开始有人走出来,走到大街上。这些人高矮胖瘦身材各不相同,但相同之处都是身着灰色衣裤,这些衣裤的形制相似,上衣都是对襟、窄袖、下摆及臀,裤子不是常见的大口裤,而是直筒裤。每个人的头上,都带着藤编的“安全帽”,脖子上都围着一条用来擦汗的针织巾,这是别处罕见的打扮,只有在大冶,只有大冶制铁所的矿工和冶炼工,才会身着“工作服”,每日里按时“上下班”。七点三十分,距离上班时间八点整还有半个小时,而工人们就要在这时间里告别家人,走上街头,沿着街道前往“单位”去“上班”,开始一天的工作。此时,街道上汇集的工人越来越多,宛若无数的蚂蚁汇集起来,沿着街道,浩浩荡荡向前方行进。站在街口维持“上班秩序”的吏员和士兵,在汹涌的人潮之中,显得渺小许多。人潮之中,有人相互打招呼,有人吃着手上拿着的炊饼,而更多的人,经过街边小摊时,掏出一两枚铜钱,向早餐朝食摊贩购买热腾腾的早餐。在工人上班的必经之路上,街道两旁一字排开一个个早餐铺,小贩们在蒸笼边忙碌着,而热气腾腾的蒸笼里,码着各式各样的面点。有炊饼,有包子,还有各类小糕点,价格便宜量又足,许多上班的工人懒得在家生火,选择上班时顺便买了,边走边吃而许多家属也选择出来买早餐,因为这可比自己生火要省钱,甚至连熟水,都从城内遍布的熟水铺购买,比自己烧水划算。上班的人潮,让早餐铺人满为患,这些小摊贩实际上很多都是工人家属,卖早点时见着老熟人、老主顾,不断的打招呼,摊位前人声鼎沸、热闹非凡。汹涌的人潮继续前进,有些拥挤却拥堵,因为工人们都是靠左行走,街道的右边,则是对向来的人和马车。靠左行走,这是大冶城的规矩,因为每逢上下班时间,街道上都是人满为患,不如此规定,很容易乱成一团。之所以是要靠左而不是靠右,那是因为人大都是从马匹的左侧上马、下马,若是靠右行驶,上下马的人,很容易被道路中间经过的马匹、马车碰到。铃铛声起,街道中间的铁轨上,一列有轨马车缓缓前进,因为工人们都规规矩矩的靠右行走,所以轨道上并没有人在挡路,驾车的车夫不需要大声吆喝“让路”,只需摇响铃铛提醒大家注意马车来了即可。马车缓缓前进,渐渐远离步行上班的工人,轨道前方,是一座门楼,门楼除了主门洞之外,左右还各有两个小门洞。主门洞的上方,挂着一个巨大的牌匾,白底、黑字,上书:大冶制铁所。门楼之后,是一片奇异景象:巨大的矿山,笼罩在黑烟之中,山上坑道纵横,无数矿车沿着铁轨移动,各坑道里时不时有爆炸声传来。而山脚下,无数高炉顶上冒着黑烟,其间有火光闪烁,周边各种建筑此起彼伏,不时传来叮叮当当的敲打声,道路上空又有许多石制高架水渠横贯。整个大冶矿山,如同一座燃烧的香炉,或者一座巨大的火焰山,火光昼夜不熄,不停散发着浓烟,白日浓烟缭绕,夜里火光大作。而围绕大冶矿山,无数工人如同蚂蚁一般忙碌着,每日里“上班”、“下班”的人潮,远远看去就像一群灰色的蚂蚁在移动着。这是天下间最奇异的景象,刚下马车的鄂州刺史、唐国公李渊,看着眼前这景象,感慨着大冶制铁所的庞大规模,以及让天下为之震惊的铁产量。大冶制铁所,拥有新式高炉四十六座,去年铁产量超过三百万斤,居天下之冠。而大冶制铁所雇佣了冶炼工一万余人,矿工两万余人,整个大冶城,都变成了大冶制铁所的家属区,加上驻军、官吏及家属,还有寻常居民及商贾,大冶城内外的居民,超过五万户。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单单一个大冶城的户数,就超过了天下许多州郡,这让鄂州刺史李渊惊叹的同时,也觉得心惊肉跳。身着官服的李渊,换上藤编“安全帽”,在大冶制铁所吏员的陪同下,开始巡视这座巨型冶炼场。前日,李渊在夏口招待了陈国使节许善心一行人,然后处理完几件紧急公务,便乘坐有轨马车到大冶视察。虽然大冶制铁所实际上自成体系,不需要他这个名义上的父母官过问,但大冶城人口太多,李渊若不时常来这里看一下,连觉都睡不好。天下间,人数超过五万户的城池不是没有,但大冶和洛阳、邺城甚至长安比不得,这里聚集的不是寻常百姓,而是大量工人。这些工人能区分左右,会排队,已经养成了服从命令的习惯,具备了所谓的“组织性”和“纪律性”,一旦被别有用心的人挑唆、大规模闹事,那就是不得了的大事。李渊知道,矿工和冶炼工,工作环境很艰苦,所以不满情绪很容易“原来如此。”许善心点点头,和远亲许绍交谈起来。许善心祖籍高阳,而许绍,同样祖籍高阳,他们的祖宗同出高阳许氏,后来陆续南下,在江南开枝散叶。将近三百年时光流逝,高阳许氏,已经在江南有了许多分支,许善心祖上这支,是在永嘉之乱时就定居建康,之后世代在南朝为官。许绍祖上,是在萧梁时定居安陆,所以如今又称安陆许氏。作为江州刺史的许绍,依礼亲自到两国边界迎接陈国使节许善心一行,然后陪同许善心前往上游黄州地界,而现在,过了西塞山,就是黄州总管府的官员,来迎接许善心一行。许善心如今将近三十六岁,而许绍如今二十八岁,两人年纪差距不算大,一见如故,故而一路过来,交谈甚多,许善心不太好跟其他周国官吏问的事情,却愿意向许绍开口。当然,这不涉及军国机密,而若真的涉及,许善心不会问,许绍自然不会说。西塞山码头,如今已是民港,所以没什么好掩盖的,许善心正听着许绍解说,忽然发现前方情况不对,不由得开口问道:“许使君,前方怎么浓烟大作”许绍闻言看去,视线越过西塞山,确见远方山中浓烟大作,看其架势,似乎是一场大规模山火,他却不以为意,答道:“贵使莫要见怪,这不是山火。”许善心闻言觉得有些奇怪:“不是山火那是”许绍微微一笑,答道:“那是大冶监不,大冶制铁所高炉冒出来的浓烟,昼夜不息,白日里那一股股浓烟十分醒目,以至于西塞山处都可望见,到了夜里那边火光闪烁,同样在此可以看见。”第七十三章 蚂蚁早晨,秋风吹拂,钟楼上的时钟走到七点三十分,随后钟声响起,回荡在大冶城上空,原本还算行人寥寥的街道,道路两侧的院落,开始有人走出来,走到大街上。这些人高矮胖瘦身材各不相同,但相同之处都是身着灰色衣裤,这些衣裤的形制相似,上衣都是对襟、窄袖、下摆及臀,裤子不是常见的大口裤,而是直筒裤。每个人的头上,都带着藤编的“安全帽”,脖子上都围着一条用来擦汗的针织巾,这是别处罕见的打扮,只有在大冶,只有大冶制铁所的矿工和冶炼工,才会身着“工作服”,每日里按时“上下班”。七点三十分,距离上班时间八点整还有半个小时,而工人们就要在这时间里告别家人,走上街头,沿着街道前往“单位”去“上班”,开始一天的工作。此时,街道上汇集的工人越来越多,宛若无数的蚂蚁汇集起来,沿着街道,浩浩荡荡向前方行进。站在街口维持“上班秩序”的吏员和士兵,在汹涌的人潮之中,显得渺小许多。人潮之中,有人相互打招呼,有人吃着手上拿着的炊饼,而更多的人,经过街边小摊时,掏出一两枚铜钱,向早餐朝食摊贩购买热腾腾的早餐。在工人上班的必经之路上,街道两旁一字排开一个个早餐铺,小贩们在蒸笼边忙碌着,而热气腾腾的蒸笼里,码着各式各样的面点。有炊饼,有包子,还有各类小糕点,价格便宜量又足,许多上班的工人懒得在家生火,选择上班时顺便买了,边走边吃而许多家属也选择出来买早餐,因为这可比自己生火要省钱,甚至连熟水,都从城内遍布的熟水铺购买,比自己烧水划算。上班的人潮,让早餐铺人满为患,这些小摊贩实际上很多都是工人家属,卖早点时见着老熟人、老主顾,不断的打招呼,摊位前人声鼎沸、热闹非凡。汹涌的人潮继续前进,有些拥挤却拥堵,因为工人们都是靠左行走,街道的右边,则是对向来的人和马车。靠左行走,这是大冶城的规矩,因为每逢上下班时间,街道上都是人满为患,不如此规定,很容易乱成一团。之所以是要靠左而不是靠右,那是因为人大都是从马匹的左侧上马、下马,若是靠右行驶,上下马的人,很容易被道路中间经过的马匹、马车碰到。铃铛声起,街道中间的铁轨上,一列有轨马车缓缓前进,因为工人们都规规矩矩的靠右行走,所以轨道上并没有人在挡路,驾车的车夫不需要大声吆喝“让路”,只需摇响铃铛提醒大家注意马车来了即可。马车缓缓前进,渐渐远离步行上班的工人,轨道前方,是一座门楼,门楼除了主门洞之外,左右还各有两个小门洞。主门洞的上方,挂着一个巨大的牌匾,白底、黑字,上书:大冶制铁所。门楼之后,是一片奇异景象:巨大的矿山,笼罩在黑烟之中,山上坑道纵横,无数矿车沿着铁轨移动,各坑道里时不时有爆炸声传来。而山脚下,无数高炉顶上冒着黑烟,其间有火光闪烁,周边各种建筑此起彼伏,不时传来叮叮当当的敲打声,道路上空又有许多石制高架水渠横贯。整个大冶矿山,如同一座燃烧的香炉,或者一座巨大的火焰山,火光昼夜不熄,不停散发着浓烟,白日浓烟缭绕,夜里火光大作。而围绕大冶矿山,无数工人如同蚂蚁一般忙碌着,每日里“上班”、“下班”的人潮,远远看去就像一群灰色的蚂蚁在移动着。这是天下间最奇异的景象,刚下马车的鄂州刺史、唐国公李渊,看着眼前这景象,感慨着大冶制铁所的庞大规模,以及让天下为之震惊的铁产量。大冶制铁所,拥有新式高炉四十六座,去年铁产量超过三百万斤,居天下之冠。而大冶制铁所雇佣了冶炼工一万余人,矿工两万余人,整个大冶城,都变成了大冶制铁所的家属区,加上驻军、官吏及家属,还有寻常居民及商贾,大冶城内外的居民,超过五万户。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单单一个大冶城的户数,就超过了天下许多州郡,这让鄂州刺史李渊惊叹的同时,也觉得心惊肉跳。身着官服的李渊,换上藤编“安全帽”,在大冶制铁所吏员的陪同下,开始巡视这座巨型冶炼场。前日,李渊在夏口招待了陈国使节许善心一行人,然后处理完几件紧急公务,便乘坐有轨马车到大冶视察。虽然大冶制铁所实际上自成体系,不需要他这个名义上的父母官过问,但大冶城人口太多,李渊若不时常来这里看一下,连觉都睡不好。天下间,人数超过五万户的城池不是没有,但大冶和洛阳、邺城甚至长安比不得,这里聚集的不是寻常百姓,而是大量工人。这些工人能区分左右,会排队,已经养成了服从命令的习惯,具备了所谓的“组织性”和“纪律性”,一旦被别有用心的人挑唆、大规模闹事,那就是不得了的大事。李渊知道,矿工和冶炼工,工作环境很艰苦,所以不满情绪很容易“原来如此。”许善心点点头,和远亲许绍交谈起来。许善心祖籍高阳,而许绍,同样祖籍高阳,他们的祖宗同出高阳许氏,后来陆续南下,在江南开枝散叶。将近三百年时光流逝,高阳许氏,已经在江南有了许多分支,许善心祖上这支,是在永嘉之乱时就定居建康,之后世代在南朝为官。许绍祖上,是在萧梁时定居安陆,所以如今又称安陆许氏。作为江州刺史的许绍,依礼亲自到两国边界迎接陈国使节许善心一行,然后陪同许善心前往上游黄州地界,而现在,过了西塞山,就是黄州总管府的官员,来迎接许善心一行。许善心如今将近三十六岁,而许绍如今二十八岁,两人年纪差距不算大,一见如故,故而一路过来,交谈甚多,许善心不太好跟其他周国官吏问的事情,却愿意向许绍开口。当然,这不涉及军国机密,而若真的涉及,许善心不会问,许绍自然不会说。西塞山码头,如今已是民港,所以没什么好掩盖的,许善心正听着许绍解说,忽然发现前方情况不对,不由得开口问道:“许使君,前方怎么浓烟大作”许绍闻言看去,视线越过西塞山,确见远方山中浓烟大作,看其架势,似乎是一场大规模山火,他却不以为意,答道:“贵使莫要见怪,这不是山火。”许善心闻言觉得有些奇怪:“不是山火那是”许绍微微一笑,答道:“那是大冶监不,大冶制铁所高炉冒出来的浓烟,昼夜不息,白日里那一股股浓烟十分醒目,以至于西塞山处都可望见,到了夜里那边火光闪烁,同样在此可以看见。”第七十三章 蚂蚁早晨,秋风吹拂,钟楼上的时钟走到七点三十分,随后钟声响起,回荡在大冶城上空,原本还算行人寥寥的街道,道路两侧的院落,开始有人走出来,走到大街上。这些人高矮胖瘦身材各不相同,但相同之处都是身着灰色衣裤,这些衣裤的形制相似,上衣都是对襟、窄袖、下摆及臀,裤子不是常见的大口裤,而是直筒裤。每个人的头上,都带着藤编的“安全帽”,脖子上都围着一条用来擦汗的针织巾,这是别处罕见的打扮,只有在大冶,只有大冶制铁所的矿工和冶炼工,才会身着“工作服”,每日里按时“上下班”。七点三十分,距离上班时间八点整还有半个小时,而工人们就要在这时间里告别家人,走上街头,沿着街道前往“单位”去“上班”,开始一天的工作。此时,街道上汇集的工人越来越多,宛若无数的蚂蚁汇集起来,沿着街道,浩浩荡荡向前方行进。站在街口维持“上班秩序”的吏员和士兵,在汹涌的人潮之中,显得渺小许多。人潮之中,有人相互打招呼,有人吃着手上拿着的炊饼,而更多的人,经过街边小摊时,掏出一两枚铜钱,向早餐朝食摊贩购买热腾腾的早餐。在工人上班的必经之路上,街道两旁一字排开一个个早餐铺,小贩们在蒸笼边忙碌着,而热气腾腾的蒸笼里,码着各式各样的面点。有炊饼,有包子,还有各类小糕点,价格便宜量又足,许多上班的工人懒得在家生火,选择上班时顺便买了,边走边吃而许多家属也选择出来买早餐,因为这可比自己生火要省钱,甚至连熟水,都从城内遍布的熟水铺购买,比自己烧水划算。上班的人潮,让早餐铺人满为患,这些小摊贩实际上很多都是工人家属,卖早点时见着老熟人、老主顾,不断的打招呼,摊位前人声鼎沸、热闹非凡。汹涌的人潮继续前进,有些拥挤却拥堵,因为工人们都是靠左行走,街道的右边,则是对向来的人和马车。靠左行走,这是大冶城的规矩,因为每逢上下班时间,街道上都是人满为患,不如此规定,很容易乱成一团。之所以是要靠左而不是靠右,那是因为人大都是从马匹的左侧上马、下马,若是靠右行驶,上下马的人,很容易被道路中间经过的马匹、马车碰到。铃铛声起,街道中间的铁轨上,一列有轨马车缓缓前进,因为工人们都规规矩矩的靠右行走,所以轨道上并没有人在挡路,驾车的车夫不需要大声吆喝“让路”,只需摇响铃铛提醒大家注意马车来了即可。马车缓缓前进,渐渐远离步行上班的工人,轨道前方,是一座门楼,门楼除了主门洞之外,左右还各有两个小门洞。主门洞的上方,挂着一个巨大的牌匾,白底、黑字,上书:大冶制铁所。门楼之后,是一片奇异景象:巨大的矿山,笼罩在黑烟之中,山上坑道纵横,无数矿车沿着铁轨移动,各坑道里时不时有爆炸声传来。而山脚下,无数高炉顶上冒着黑烟,其间有火光闪烁,周边各种建筑此起彼伏,不时传来叮叮当当的敲打声,道路上空又有许多石制高架水渠横贯。整个大冶矿山,如同一座燃烧的香炉,或者一座巨大的火焰山,火光昼夜不熄,不停散发着浓烟,白日浓烟缭绕,夜里火光大作。而围绕大冶矿山,无数工人如同蚂蚁一般忙碌着,每日里“上班”、“下班”的人潮,远远看去就像一群灰色的蚂蚁在移动着。这是天下间最奇异的景象,刚下马车的鄂州刺史、唐国公李渊,看着眼前这景象,感慨着大冶制铁所的庞大规模,以及让天下为之震惊的铁产量。大冶制铁所,拥有新式高炉四十六座,去年铁产量超过三百万斤,居天下之冠。而大冶制铁所雇佣了冶炼工一万余人,矿工两万余人,整个大冶城,都变成了大冶制铁所的家属区,加上驻军、官吏及家属,还有寻常居民及商贾,大冶城内外的居民,超过五万户。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单单一个大冶城的户数,就超过了天下许多州郡,这让鄂州刺史李渊惊叹的同时,也觉得心惊肉跳。身着官服的李渊,换上藤编“安全帽”,在大冶制铁所吏员的陪同下,开始巡视这座巨型冶炼场。前日,李渊在夏口招待了陈国使节许善心一行人,然后处理完几件紧急公务,便乘坐有轨马车到大冶视察。虽然大冶制铁所实际上自成体系,不需要他这个名义上的父母官过问,但大冶城人口太多,李渊若不时常来这里看一下,连觉都睡不好。天下间,人数超过五万户的城池不是没有,但大冶和洛阳、邺城甚至长安比不得,这里聚集的不是寻常百姓,而是大量工人。这些工人能区分左右,会排队,已经养成了服从命令的习惯,具备了所谓的“组织性”和“纪律性”,一旦被别有用心的人挑唆、大规模闹事,那就是不得了的大事。李渊知道,矿工和冶炼工,工作环境很艰苦,所以不满情绪很容易“原来如此。”许善心点点头,和远亲许绍交谈起来。许善心祖籍高阳,而许绍,同样祖籍高阳,他们的祖宗同出高阳许氏,后来陆续南下,在江南开枝散叶。将近三百年时光流逝,高阳许氏,已经在江南有了许多分支,许善心祖上这支,是在永嘉之乱时就定居建康,之后世代在南朝为官。许绍祖上,是在萧梁时定居安陆,所以如今又称安陆许氏。作为江州刺史的许绍,依礼亲自到两国边界迎接陈国使节许善心一行,然后陪同许善心前往上游黄州地界,而现在,过了西塞山,就是黄州总管府的官员,来迎接许善心一行。许善心如今将近三十六岁,而许绍如今二十八岁,两人年纪差距不算大,一见如故,故而一路过来,交谈甚多,许善心不太好跟其他周国官吏问的事情,却愿意向许绍开口。当然,这不涉及军国机密,而若真的涉及,许善心不会问,许绍自然不会说。西塞山码头,如今已是民港,所以没什么好掩盖的,许善心正听着许绍解说,忽然发现前方情况不对,不由得开口问道:“许使君,前方怎么浓烟大作”许绍闻言看去,视线越过西塞山,确见远方山中浓烟大作,看其架势,似乎是一场大规模山火,他却不以为意,答道:“贵使莫要见怪,这不是山火。”许善心闻言觉得有些奇怪:“不是山火那是”许绍微微一笑,答道:“那是大冶监不,大冶制铁所高炉冒出来的浓烟,昼夜不息,白日里那一股股浓烟十分醒目,以至于西塞山处都可望见,到了夜里那边火光闪烁,同样在此可以看见。”第七十三章 蚂蚁早晨,秋风吹拂,钟楼上的时钟走到七点三十分,随后钟声响起,回荡在大冶城上空,原本还算行人寥寥的街道,道路两侧的院落,开始有人走出来,走到大街上。这些人高矮胖瘦身材各不相同,但相同之处都是身着灰色衣裤,这些衣裤的形制相似,上衣都是对襟、窄袖、下摆及臀,裤子不是常见的大口裤,而是直筒裤。每个人的头上,都带着藤编的“安全帽”,脖子上都围着一条用来擦汗的针织巾,这是别处罕见的打扮,只有在大冶,只有大冶制铁所的矿工和冶炼工,才会身着“工作服”,每日里按时“上下班”。七点三十分,距离上班时间八点整还有半个小时,而工人们就要在这时间里告别家人,走上街头,沿着街道前往“单位”去“上班”,开始一天的工作。此时,街道上汇集的工人越来越多,宛若无数的蚂蚁汇集起来,沿着街道,浩浩荡荡向前方行进。站在街口维持“上班秩序”的吏员和士兵,在汹涌的人潮之中,显得渺小许多。人潮之中,有人相互打招呼,有人吃着手上拿着的炊饼,而更多的人,经过街边小摊时,掏出一两枚铜钱,向早餐朝食摊贩购买热腾腾的早餐。在工人上班的必经之路上,街道两旁一字排开一个个早餐铺,小贩们在蒸笼边忙碌着,而热气腾腾的蒸笼里,码着各式各样的面点。有炊饼,有包子,还有各类小糕点,价格便宜量又足,许多上班的工人懒得在家生火,选择上班时顺便买了,边走边吃而许多家属也选择出来买早餐,因为这可比自己生火要省钱,甚至连熟水,都从城内遍布的熟水铺购买,比自己烧水划算。上班的人潮,让早餐铺人满为患,这些小摊贩实际上很多都是工人家属,卖早点时见着老熟人、老主顾,不断的打招呼,摊位前人声鼎沸、热闹非凡。汹涌的人潮继续前进,有些拥挤却拥堵,因为工人们都是靠左行走,街道的右边,则是对向来的人和马车。靠左行走,这是大冶城的规矩,因为每逢上下班时间,街道上都是人满为患,不如此规定,很容易乱成一团。之所以是要靠左而不是靠右,那是因为人大都是从马匹的左侧上马、下马,若是靠右行驶,上下马的人,很容易被道路中间经过的马匹、马车碰到。铃铛声起,街道中间的铁轨上,一列有轨马车缓缓前进,因为工人们都规规矩矩的靠右行走,所以轨道上并没有人在挡路,驾车的车夫不需要大声吆喝“让路”,只需摇响铃铛提醒大家注意马车来了即可。马车缓缓前进,渐渐远离步行上班的工人,轨道前方,是一座门楼,门楼除了主门洞之外,左右还各有两个小门洞。主门洞的上方,挂着一个巨大的牌匾,白底、黑字,上书:大冶制铁所。门楼之后,是一片奇异景象:巨大的矿山,笼罩在黑烟之中,山上坑道纵横,无数矿车沿着铁轨移动,各坑道里时不时有爆炸声传来。而山脚下,无数高炉顶上冒着黑烟,其间有火光闪烁,周边各种建筑此起彼伏,不时传来叮叮当当的敲打声,道路上空又有许多石制高架水渠横贯。整个大冶矿山,如同一座燃烧的香炉,或者一座巨大的火焰山,火光昼夜不熄,不停散发着浓烟,白日浓烟缭绕,夜里火光大作。而围绕大冶矿山,无数工人如同蚂蚁一般忙碌着,每日里“上班”、“下班”的人潮,远远看去就像一群灰色的蚂蚁在移动着。这是天下间最奇异的景象,刚下马车的鄂州刺史、唐国公李渊,看着眼前这景象,感慨着大冶制铁所的庞大规模,以及让天下为之震惊的铁产量。大冶制铁所,拥有新式高炉四十六座,去年铁产量超过三百万斤,居天下之冠。而大冶制铁所雇佣了冶炼工一万余人,矿工两万余人,整个大冶城,都变成了大冶制铁所的家属区,加上驻军、官吏及家属,还有寻常居民及商贾,大冶城内外的居民,超过五万户。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单单一个大冶城的户数,就超过了天下许多州郡,这让鄂州刺史李渊惊叹的同时,也觉得心惊肉跳。身着官服的李渊,换上藤编“安全帽”,在大冶制铁所吏员的陪同下,开始巡视这座巨型冶炼场。前日,李渊在夏口招待了陈国使节许善心一行人,然后处理完几件紧急公务,便乘坐有轨马车到大冶视察。虽然大冶制铁所实际上自成体系,不需要他这个名义上的父母官过问,但大冶城人口太多,李渊若不时常来这里看一下,连觉都睡不好。天下间,人数超过五万户的城池不是没有,但大冶和洛阳、邺城甚至长安比不得,这里聚集的不是寻常百姓,而是大量工人。这些工人能区分左右,会排队,已经养成了服从命令的习惯,具备了所谓的“组织性”和“纪律性”,一旦被别有用心的人挑唆、大规模闹事,那就是不得了的大事。李渊知道,矿工和冶炼工,工作环境很艰苦,所以不满情绪很容易“原来如此。”许善心点点头,和远亲许绍交谈起来。许善心祖籍高阳,而许绍,同样祖籍高阳,他们的祖宗同出高阳许氏,后来陆续南下,在江南开枝散叶。将近三百年时光流逝,高阳许氏,已经在江南有了许多分支,许善心祖上这支,是在永嘉之乱时就定居建康,之后世代在南朝为官。许绍祖上,是在萧梁时定居安陆,所以如今又称安陆许氏。作为江州刺史的许绍,依礼亲自到两国边界迎接陈国使节许善心一行,然后陪同许善心前往上游黄州地界,而现在,过了西塞山,就是黄州总管府的官员,来迎接许善心一行。许善心如今将近三十六岁,而许绍如今二十八岁,两人年纪差距不算大,一见如故,故而一路过来,交谈甚多,许善心不太好跟其他周国官吏问的事情,却愿意向许绍开口。当然,这不涉及军国机密,而若真的涉及,许善心不会问,许绍自然不会说。西塞山码头,如今已是民港,所以没什么好掩盖的,许善心正听着许绍解说,忽然发现前方情况不对,不由得开口问道:“许使君,前方怎么浓烟大作”许绍闻言看去,视线越过西塞山,确见远方山中浓烟大作,看其架势,似乎是一场大规模山火,他却不以为意,答道:“贵使莫要见怪,这不是山火。”许善心闻言觉得有些奇怪:“不是山火那是”许绍微微一笑,答道:“那是大冶监不,大冶制铁所高炉冒出来的浓烟,昼夜不息,白日里那一股股浓烟十分醒目,以至于西塞山处都可望见,到了夜里那边火光闪烁,同样在此可以看见。”第七十三章 蚂蚁早晨,秋风吹拂,钟楼上的时钟走到七点三十分,随后钟声响起,回荡在大冶城上空,原本还算行人寥寥的街道,道路两侧的院落,开始有人走出来,走到大街上。这些人高矮胖瘦身材各不相同,但相同之处都是身着灰色衣裤,这些衣裤的形制相似,上衣都是对襟、窄袖、下摆及臀,裤子不是常见的大口裤,而是直筒裤。每个人的头上,都带着藤编的“安全帽”,脖子上都围着一条用来擦汗的针织巾,这是别处罕见的打扮,只有在大冶,只有大冶制铁所的矿工和冶炼工,才会身着“工作服”,每日里按时“上下班”。七点三十分,距离上班时间八点整还有半个小时,而工人们就要在这时间里告别家人,走上街头,沿着街道前往“单位”去“上班”,开始一天的工作。此时,街道上汇集的工人越来越多,宛若无数的蚂蚁汇集起来,沿着街道,浩浩荡荡向前方行进。站在街口维持“上班秩序”的吏员和士兵,在汹涌的人潮之中,显得渺小许多。人潮之中,有人相互打招呼,有人吃着手上拿着的炊饼,而更多的人,经过街边小摊时,掏出一两枚铜钱,向早餐朝食摊贩购买热腾腾的早餐。在工人上班的必经之路上,街道两旁一字排开一个个早餐铺,小贩们在蒸笼边忙碌着,而热气腾腾的蒸笼里,码着各式各样的面点。有炊饼,有包子,还有各类小糕点,价格便宜量又足,许多上班的工人懒得在家生火,选择上班时顺便买了,边走边吃而许多家属也选择出来买早餐,因为这可比自己生火要省钱,甚至连熟水,都从城内遍布的熟水铺购买,比自己烧水划算。上班的人潮,让早餐铺人满为患,这些小摊贩实际上很多都是工人家属,卖早点时见着老熟人、老主顾,不断的打招呼,摊位前人声鼎沸、热闹非凡。汹涌的人潮继续前进,有些拥挤却拥堵,因为工人们都是靠左行走,街道的右边,则是对向来的人和马车。靠左行走,这是大冶城的规矩,因为每逢上下班时间,街道上都是人满为患,不如此规定,很容易乱成一团。之所以是要靠左而不是靠右,那是因为人大都是从马匹的左侧上马、下马,若是靠右行驶,上下马的人,很容易被道路中间经过的马匹、马车碰到。铃铛声起,街道中间的铁轨上,一列有轨马车缓缓前进,因为工人们都规规矩矩的靠右行走,所以轨道上并没有人在挡路,驾车的车夫不需要大声吆喝“让路”,只需摇响铃铛提醒大家注意马车来了即可。马车缓缓前进,渐渐远离步行上班的工人,轨道前方,是一座门楼,门楼除了主门洞之外,左右还各有两个小门洞。主门洞的上方,挂着一个巨大的牌匾,白底、黑字,上书:大冶制铁所。门楼之后,是一片奇异景象:巨大的矿山,笼罩在黑烟之中,山上坑道纵横,无数矿车沿着铁轨移动,各坑道里时不时有爆炸声传来。而山脚下,无数高炉顶上冒着黑烟,其间有火光闪烁,周边各种建筑此起彼伏,不时传来叮叮当当的敲打声,道路上空又有许多石制高架水渠横贯。整个大冶矿山,如同一座燃烧的香炉,或者一座巨大的火焰山,火光昼夜不熄,不停散发着浓烟,白日浓烟缭绕,夜里火光大作。而围绕大冶矿山,无数工人如同蚂蚁一般忙碌着,每日里“上班”、“下班”的人潮,远远看去就像一群灰色的蚂蚁在移动着。这是天下间最奇异的景象,刚下马车的鄂州刺史、唐国公李渊,看着眼前这景象,感慨着大冶制铁所的庞大规模,以及让天下为之震惊的铁产量。大冶制铁所,拥有新式高炉四十六座,去年铁产量超过三百万斤,居天下之冠。而大冶制铁所雇佣了冶炼工一万余人,矿工两万余人,整个大冶城,都变成了大冶制铁所的家属区,加上驻军、官吏及家属,还有寻常居民及商贾,大冶城内外的居民,超过五万户。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单单一个大冶城的户数,就超过了天下许多州郡,这让鄂州刺史李渊惊叹的同时,也觉得心惊肉跳。身着官服的李渊,换上藤编“安全帽”,在大冶制铁所吏员的陪同下,开始巡视这座巨型冶炼场。前日,李渊在夏口招待了陈国使节许善心一行人,然后处理完几件紧急公务,便乘坐有轨马车到大冶视察。虽然大冶制铁所实际上自成体系,不需要他这个名义上的父母官过问,但大冶城人口太多,李渊若不时常来这里看一下,连觉都睡不好。天下间,人数超过五万户的城池不是没有,但大冶和洛阳、邺城甚至长安比不得,这里聚集的不是寻常百姓,而是大量工人。这些工人能区分左右,会排队,已经养成了服从命令的习惯,具备了所谓的“组织性”和“纪律性”,一旦被别有用心的人挑唆、大规模闹事,那就是不得了的大事。李渊知道,矿工和冶炼工,工作环境很艰苦,所以不满情绪很容易“原来如此。”许善心点点头,和远亲许绍交谈起来。许善心祖籍高阳,而许绍,同样祖籍高阳,他们的祖宗同出高阳许氏,后来陆续南下,在江南开枝散叶。将近三百年时光流逝,高阳许氏,已经在江南有了许多分支,许善心祖上这支,是在永嘉之乱时就定居建康,之后世代在南朝为官。许绍祖上,是在萧梁时定居安陆,所以如今又称安陆许氏。作为江州刺史的许绍,依礼亲自到两国边界迎接陈国使节许善心一行,然后陪同许善心前往上游黄州地界,而现在,过了西塞山,就是黄州总管府的官员,来迎接许善心一行。许善心如今将近三十六岁,而许绍如今二十八岁,两人年纪差距不算大,一见如故,故而一路过来,交谈甚多,许善心不太好跟其他周国官吏问的事情,却愿意向许绍开口。当然,这不涉及军国机密,而若真的涉及,许善心不会问,许绍自然不会说。西塞山码头,如今已是民港,所以没什么好掩盖的,许善心正听着许绍解说,忽然发现前方情况不对,不由得开口问道:“许使君,前方怎么浓烟大作”许绍闻言看去,视线越过西塞山,确见远方山中浓烟大作,看其架势,似乎是一场大规模山火,他却不以为意,答道:“贵使莫要见怪,这不是山火。”许善心闻言觉得有些奇怪:“不是山火那是”许绍微微一笑,答道:“那是大冶监不,大冶制铁所高炉冒出来的浓烟,昼夜不息,白日里那一股股浓烟十分醒目,以至于西塞山处都可望见,到了夜里那边火光闪烁,同样在此可以看见。”第七十三章 蚂蚁早晨,秋风吹拂,钟楼上的时钟走到七点三十分,随后钟声响起,回荡在大冶城上空,原本还算行人寥寥的街道,道路两侧的院落,开始有人走出来,走到大街上。这些人高矮胖瘦身材各不相同,但相同之处都是身着灰色衣裤,这些衣裤的形制相似,上衣都是对襟、窄袖、下摆及臀,裤子不是常见的大口裤,而是直筒裤。每个人的头上,都带着藤编的“安全帽”,脖子上都围着一条用来擦汗的针织巾,这是别处罕见的打扮,只有在大冶,只有大冶制铁所的矿工和冶炼工,才会身着“工作服”,每日里按时“上下班”。七点三十分,距离上班时间八点整还有半个小时,而工人们就要在这时间里告别家人,走上街头,沿着街道前往“单位”去“上班”,开始一天的工作。此时,街道上汇集的工人越来越多,宛若无数的蚂蚁汇集起来,沿着街道,浩浩荡荡向前方行进。站在街口维持“上班秩序”的吏员和士兵,在汹涌的人潮之中,显得渺小许多。人潮之中,有人相互打招呼,有人吃着手上拿着的炊饼,而更多的人,经过街边小摊时,掏出一两枚铜钱,向早餐朝食摊贩购买热腾腾的早餐。在工人上班的必经之路上,街道两旁一字排开一个个早餐铺,小贩们在蒸笼边忙碌着,而热气腾腾的蒸笼里,码着各式各样的面点。有炊饼,有包子,还有各类小糕点,价格便宜量又足,许多上班的工人懒得在家生火,选择上班时顺便买了,边走边吃而许多家属也选择出来买早餐,因为这可比自己生火要省钱,甚至连熟水,都从城内遍布的熟水铺购买,比自己烧水划算。上班的人潮,让早餐铺人满为患,这些小摊贩实际上很多都是工人家属,卖早点时见着老熟人、老主顾,不断的打招呼,摊位前人声鼎沸、热闹非凡。汹涌的人潮继续前进,有些拥挤却拥堵,因为工人们都是靠左行走,街道的右边,则是对向来的人和马车。靠左行走,这是大冶城的规矩,因为每逢上下班时间,街道上都是人满为患,不如此规定,很容易乱成一团。之所以是要靠左而不是靠右,那是因为人大都是从马匹的左侧上马、下马,若是靠右行驶,上下马的人,很容易被道路中间经过的马匹、马车碰到。铃铛声起,街道中间的铁轨上,一列有轨马车缓缓前进,因为工人们都规规矩矩的靠右行走,所以轨道上并没有人在挡路,驾车的车夫不需要大声吆喝“让路”,只需摇响铃铛提醒大家注意马车来了即可。马车缓缓前进,渐渐远离步行上班的工人,轨道前方,是一座门楼,门楼除了主门洞之外,左右还各有两个小门洞。主门洞的上方,挂着一个巨大的牌匾,白底、黑字,上书:大冶制铁所。门楼之后,是一片奇异景象:巨大的矿山,笼罩在黑烟之中,山上坑道纵横,无数矿车沿着铁轨移动,各坑道里时不时有爆炸声传来。而山脚下,无数高炉顶上冒着黑烟,其间有火光闪烁,周边各种建筑此起彼伏,不时传来叮叮当当的敲打声,道路上空又有许多石制高架水渠横贯。整个大冶矿山,如同一座燃烧的香炉,或者一座巨大的火焰山,火光昼夜不熄,不停散发着浓烟,白日浓烟缭绕,夜里火光大作。而围绕大冶矿山,无数工人如同蚂蚁一般忙碌着,每日里“上班”、“下班”的人潮,远远看去就像一群灰色的蚂蚁在移动着。这是天下间最奇异的景象,刚下马车的鄂州刺史、唐国公李渊,看着眼前这景象,感慨着大冶制铁所的庞大规模,以及让天下为之震惊的铁产量。大冶制铁所,拥有新式高炉四十六座,去年铁产量超过三百万斤,居天下之冠。而大冶制铁所雇佣了冶炼工一万余人,矿工两万余人,整个大冶城,都变成了大冶制铁所的家属区,加上驻军、官吏及家属,还有寻常居民及商贾,大冶城内外的居民,超过五万户。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单单一个大冶城的户数,就超过了天下许多州郡,这让鄂州刺史李渊惊叹的同时,也觉得心惊肉跳。身着官服的李渊,换上藤编“安全帽”,在大冶制铁所吏员的陪同下,开始巡视这座巨型冶炼场。前日,李渊在夏口招待了陈国使节许善心一行人,然后处理完几件紧急公务,便乘坐有轨马车到大冶视察。虽然大冶制铁所实际上自成体系,不需要他这个名义上的父母官过问,但大冶城人口太多,李渊若不时常来这里看一下,连觉都睡不好。天下间,人数超过五万户的城池不是没有,但大冶和洛阳、邺城甚至长安比不得,这里聚集的不是寻常百姓,而是大量工人。这些工人能区分左右,会排队,已经养成了服从命令的习惯,具备了所谓的“组织性”和“纪律性”,一旦被别有用心的人挑唆、大规模闹事,那就是不得了的大事。李渊知道,矿工和冶炼工,工作环境很艰苦,所以不满情绪很容易“原来如此。”许善心点点头,和远亲许绍交谈起来。许善心祖籍高阳,而许绍,同样祖籍高阳,他们的祖宗同出高阳许氏,后来陆续南下,在江南开枝散叶。将近三百年时光流逝,高阳许氏,已经在江南有了许多分支,许善心祖上这支,是在永嘉之乱时就定居建康,之后世代在南朝为官。许绍祖上,是在萧梁时定居安陆,所以如今又称安陆许氏。作为江州刺史的许绍,依礼亲自到两国边界迎接陈国使节许善心一行,然后陪同许善心前往上游黄州地界,而现在,过了西塞山,就是黄州总管府的官员,来迎接许善心一行。许善心如今将近三十六岁,而许绍如今二十八岁,两人年纪差距不算大,一见如故,故而一路过来,交谈甚多,许善心不太好跟其他周国官吏问的事情,却愿意向许绍开口。当然,这不涉及军国机密,而若真的涉及,许善心不会问,许绍自然不会说。西塞山码头,如今已是民港,所以没什么好掩盖的,许善心正听着许绍解说,忽然发现前方情况不对,不由得开口问道:“许使君,前方怎么浓烟大作”许绍闻言看去,视线越过西塞山,确见远方山中浓烟大作,看其架势,似乎是一场大规模山火,他却不以为意,答道:“贵使莫要见怪,这不是山火。”许善心闻言觉得有些奇怪:“不是山火那是”许绍微微一笑,答道:“那是大冶监不,大冶制铁所高炉冒出来的浓烟,昼夜不息,白日里那一股股浓烟十分醒目,以至于西塞山处都可望见,到了夜里那边火光闪烁,同样在此可以看见。”第七十三章 蚂蚁早晨,秋风吹拂,钟楼上的时钟走到七点三十分,随后钟声响起,回荡在大冶城上空,原本还算行人寥寥的街道,道路两侧的院落,开始有人走出来,走到大街上。这些人高矮胖瘦身材各不相同,但相同之处都是身着灰色衣裤,这些衣裤的形制相似,上衣都是对襟、窄袖、下摆及臀,裤子不是常见的大口裤,而是直筒裤。每个人的头上,都带着藤编的“安全帽”,脖子上都围着一条用来擦汗的针织巾,这是别处罕见的打扮,只有在大冶,只有大冶制铁所的矿工和冶炼工,才会身着“工作服”,每日里按时“上下班”。七点三十分,距离上班时间八点整还有半个小时,而工人们就要在这时间里告别家人,走上街头,沿着街道前往“单位”去“上班”,开始一天的工作。此时,街道上汇集的工人越来越多,宛若无数的蚂蚁汇集起来,沿着街道,浩浩荡荡向前方行进。站在街口维持“上班秩序”的吏员和士兵,在汹涌的人潮之中,显得渺小许多。人潮之中,有人相互打招呼,有人吃着手上拿着的炊饼,而更多的人,经过街边小摊时,掏出一两枚铜钱,向早餐朝食摊贩购买热腾腾的早餐。在工人上班的必经之路上,街道两旁一字排开一个个早餐铺,小贩们在蒸笼边忙碌着,而热气腾腾的蒸笼里,码着各式各样的面点。有炊饼,有包子,还有各类小糕点,价格便宜量又足,许多上班的工人懒得在家生火,选择上班时顺便买了,边走边吃而许多家属也选择出来买早餐,因为这可比自己生火要省钱,甚至连熟水,都从城内遍布的熟水铺购买,比自己烧水划算。上班的人潮,让早餐铺人满为患,这些小摊贩实际上很多都是工人家属,卖早点时见着老熟人、老主顾,不断的打招呼,摊位前人声鼎沸、热闹非凡。汹涌的人潮继续前进,有些拥挤却拥堵,因为工人们都是靠左行走,街道的右边,则是对向来的人和马车。靠左行走,这是大冶城的规矩,因为每逢上下班时间,街道上都是人满为患,不如此规定,很容易乱成一团。之所以是要靠左而不是靠右,那是因为人大都是从马匹的左侧上马、下马,若是靠右行驶,上下马的人,很容易被道路中间经过的马匹、马车碰到。铃铛声起,街道中间的铁轨上,一列有轨马车缓缓前进,因为工人们都规规矩矩的靠右行走,所以轨道上并没有人在挡路,驾车的车夫不需要大声吆喝“让路”,只需摇响铃铛提醒大家注意马车来了即可。马车缓缓前进,渐渐远离步行上班的工人,轨道前方,是一座门楼,门楼除了主门洞之外,左右还各有两个小门洞。主门洞的上方,挂着一个巨大的牌匾,白底、黑字,上书:大冶制铁所。门楼之后,是一片奇异景象:巨大的矿山,笼罩在黑烟之中,山上坑道纵横,无数矿车沿着铁轨移动,各坑道里时不时有爆炸声传来。而山脚下,无数高炉顶上冒着黑烟,其间有火光闪烁,周边各种建筑此起彼伏,不时传来叮叮当当的敲打声,道路上空又有许多石制高架水渠横贯。整个大冶矿山,如同一座燃烧的香炉,或者一座巨大的火焰山,火光昼夜不熄,不停散发着浓烟,白日浓烟缭绕,夜里火光大作。而围绕大冶矿山,无数工人如同蚂蚁一般忙碌着,每日里“上班”、“下班”的人潮,远远看去就像一群灰色的蚂蚁在移动着。这是天下间最奇异的景象,刚下马车的鄂州刺史、唐国公李渊,看着眼前这景象,感慨着大冶制铁所的庞大规模,以及让天下为之震惊的铁产量。大冶制铁所,拥有新式高炉四十六座,去年铁产量超过三百万斤,居天下之冠。而大冶制铁所雇佣了冶炼工一万余人,矿工两万余人,整个大冶城,都变成了大冶制铁所的家属区,加上驻军、官吏及家属,还有寻常居民及商贾,大冶城内外的居民,超过五万户。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单单一个大冶城的户数,就超过了天下许多州郡,这让鄂州刺史李渊惊叹的同时,也觉得心惊肉跳。身着官服的李渊,换上藤编“安全帽”,在大冶制铁所吏员的陪同下,开始巡视这座巨型冶炼场。前日,李渊在夏口招待了陈国使节许善心一行人,然后处理完几件紧急公务,便乘坐有轨马车到大冶视察。虽然大冶制铁所实际上自成体系,不需要他这个名义上的父母官过问,但大冶城人口太多,李渊若不时常来这里看一下,连觉都睡不好。天下间,人数超过五万户的城池不是没有,但大冶和洛阳、邺城甚至长安比不得,这里聚集的不是寻常百姓,而是大量工人。这些工人能区分左右,会排队,已经养成了服从命令的习惯,具备了所谓的“组织性”和“纪律性”,一旦被别有用心的人挑唆、大规模闹事,那就是不得了的大事。李渊知道,矿工和冶炼工,工作环境很艰苦,所以不满情绪很容易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