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造化图小说网>都市青春>逆水行周> 逆水行周 分节阅读 996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逆水行周 分节阅读 996(1 / 1)

d思路就会发散得特别快,所以,宇文恺很快就察觉到一个问题:蒸汽动力,只能用来抽水么为什么,为什么不能用来直接推动水轮,省去抽水的环节,直接带动其他的机器想到这里,宇文恺激动得真想放声大喊,看着眼前壮观的抽水机组,听着那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他似乎感受到了强有力的胎动。黄州这个母体,会孕育出怎样一个胎儿第七十七章 问题巴水畔,东西走向的拦河堰坝西侧,一套三级船闸旁浓烟滚滚,蒸汽抽水机轰鸣着,往二级船闸里注水,随着水位提升,二级船闸内的船只也跟着上升,最后,二级船闸的水位和上一级三级船闸的水位持平。三级船闸的水位,和堰坝上游河流水位持平,这就意味着,从堰坝下游而来的船只,上了“三级台阶”,顺利抵达堰坝上游河段,提升的高度超过八丈。这是个惊人的数字,堰坝上下游的高度差,超过寻常城墙的高度,而正是有了三级船闸,让巴水上行驶的船只能够顺利通过拦河堰坝。这座拦河堰坝,同时也是横跨巴水东西两岸官道的一部分,实际上也是一座桥。而三级船闸,在堰坝东西两侧各有一套,分别是“上行”和“下行”船闸,按着“靠左行驶”以行进方向定左右的原则,上行船闸在堰坝左侧西侧,下行船闸在堰坝右侧东侧。之所以设置里两套船闸,是为了方便方便大量船队通过拦河堰坝,若只有一套船闸,航运繁忙时会出现拥堵。巴水,源出大别山南麓,自北向南流淌,在西阳东面巴口入长江,为“西阳五水”之一,千百年来都静静流淌的河流,而现在却繁忙异常。巴水上游的采石场、伐木场,为下游地区源源不断提供石料、石灰、木材、木炭,还有大量源自大别山的山货,全都靠着这条河流来运输。而下游巴口港也有大量物资要沿着巴水北上,运到上游地区,甚至在上游卸货之后,经陆路运往大山里,供应山上各山寨。繁忙的巴水航运,使得船只对航道的要求提高,而巴水在旱季时水位会下降,影响到船只的通行。但到了雨季,爆发的山洪则会让巴水水位暴涨,对下游巴口一带巴东郡地界沿岸百姓的安危造成威胁,故而官府集中人力物力,修筑了拦河堰坝及配套水利设施,其中包括三级船闸。这项耗资不菲的水利工程具备“雨季蓄水、旱季蓄水”的基本能力,充当了沟通东西两岸往来的桥梁作用,还是巴水航道的重要枢纽。但最重要的一点,承担了蒸汽抽水机的实验任务。多级船闸,实际上伴随着漕渠和运河一直存在,古来有之,在河水水量充裕的情况下,无论是上行还是下行,只需要放水即可,不需要用机器抽水。但频繁放水,不利于堰坝上游水位的保持,这在水量紧张的漕渠、运河处表现得比较明显。漕渠、运河的水位,关系到漕船能否顺利通行,所以一旦堰坝上下游水位高差太大,而船只又要频繁通行船闸,这就很容易让上游水位明显下降,影响到整条运河的通行能力。而现在,有了蒸汽抽水机,稳定保持堰坝上游水位不再是困难的事情,但新问题随之而来:蒸汽抽水机的耐用性,以及使用成本。蒸汽抽水机烧煤,也可以烧柴,但无论是烧哪种燃料,对燃料的需求量都是很大的。更关键的是,为了保证多级船闸的正常运转,抽水机的工作强度不小,所以需要备用机,方便轮流检修。种种问题汇集在一起,就是最关键的使用成本问题,如果使用成本太高,就没人能用得起蒸汽抽水机。这个问题,光靠口水仗解决不了问题,所以巴水堰坝的多级船闸,承担了蒸汽抽水机的实验任务,要用长时间的试运行,论证蒸汽抽水机用于保障船闸通行的实用性,以及“经济性”。试运行已经接近一年时间,为蒸汽抽水机用于航运累积了大量的数据,此时,将作大监宇文恺,以及冬官府的几位官员,看着手上的报告,看着上面记录的各项开支,不由得怦然心动:居然亏得不是很多当运河的船队数量达到一定数值时,其往来船闸缴纳的税,可以作为蒸汽抽水机的运营费用,或者至少分担大部分费用,不至于让官府亏得吐血,这就是巴水船闸的运营结果。这就意味着当较为容易获得燃煤时,将蒸汽抽水机用于协助漕运还是颇为可行的。朝廷开凿运河、组织漕运,首要考虑的问题不是盈利,而是大量粮草运输,所以只要成本不是太高,在财政的承担能力范围内,些许亏本不是问题。问题是这蒸汽抽水机需要消耗大量的煤或者柴禾,用起来就有些麻烦了。煤,就是石炭,若煤矿太远,光是运煤的成本就高得惊人;用柴禾倒是方便,问题在于,年复一年的使用蒸汽抽水机,搞不好会把周边的树木都砍光。对于黄州来说,因为距离大冶近,所以有大冶出产的煤,故而燃料不是问题,而繁忙的巴水航运,使得船闸收取的通行费,能够弥补使用蒸汽抽水机造成的巨大开支。可在别的地方,就没有这么好的条件。高昂的使用成本,确定了目前的蒸汽抽水机,无法大面积推广,只能用在特定的地方。但即便如此,也是一件神器。宇文恺如是想,看着试运行报告,对于蒸汽抽水机的兴趣越来越大,他已经能想出抽水机在几个重要漕运枢纽上的使用价值。对于朝廷来说,这些漕运枢纽不需要追求盈利,只需要确保漕运通畅,那么蒸汽抽水机使用成本高的问题,就不是问题。正思考间,宇文恺看着眼前的三级船闸,看着船闸边上的抽水机,又想到一个问题:黄州官署,为什么要在巴水堰坝上对蒸汽抽水机进行“试运行”肯定是在为什么大型工程做准备,不然不可能白白投入大量公帑做什么“试运行”宇文恺望向陪同参观的黄州总管长史郝吴伯,郝吴伯此次陪同参观,还负责讲解,所以,宇文恺直截了当发问,问对方是否豳王有什么大型水利工程的规划。郝吴伯的回答很简单:“是的。”宇文恺的问题随后而至:“那么,石炭煤的问题怎么解决虽说自古以来,煤矿不是没有,但除了大冶,似乎还没有别的地方大规模开采煤矿。”“不,叶城附近,去年勘察出了大矿脉,如今试开采成功,出煤量比预期要多,来年就能开始大规模开采了。”听得郝吴伯这么说,宇文恺和同僚一愣:叶城发现了大煤矿,和大型水利工程有什么关系叶城附近有汝水,莫非豳王要疏通汝水航运叶城,位于叶宛道东端,宇文恺对那一带还算熟悉,只是深入一想,便想明白了。他面如白纸,如同见到鬼一样看着郝吴伯,不顾失礼,一把抓住郝吴伯的手:“这不可能这不可能”“那地方的地势比两端都要要高,宛若门槛一般,两端的河水怎么能”话说到这里,戛然而止,因为宇文恺又想到了两点:蒸汽抽水机,还有大煤矿。郝吴伯笑眯眯的看着宇文恺,为那个正在规划的宏伟工程而自豪:“没错,多级船闸,多级漕渠,有了蒸汽抽水机和大煤矿,那地方不是问题了”第七十八章 好处西阳,总管府署,将作大监宇文恺,以及冬官府的几位官员,此时正围在一座大型沙盘边,拿着手中厚厚一沓资料,听着总管长史郝吴伯的介绍。而郝吴伯要介绍的是一个水利工程,名为“叶宛漕渠”。叶宛道,是连接荆州和中原的一条要道,自从春秋时就存在,当年是楚国出击中原的重要通道,千百年来,这条叶宛道的地位无法取代,是独一无二的。而这条道路,一直都是陆路,所以运输能力达到一定程度后就很难继续提升,因为要想增加陆运的运输能力,就得增加驮马和青壮,而驮马和青壮需要消耗大量粮草。驮马和劳力的大幅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反而得不偿失,因为这会让运输成本大幅增加,出现一个极其荒唐的现象:为了把一斛粮食运到目的地,要消耗七到八斛粮食。如此高成本的运输成本,哪怕朝廷的财力再雄厚也无法长期维持。造成如此问题的原因,是陆地运输的消耗问题,和移动速度有关,一般来说,大队伍出行大量徒步人员时,移动是每日三十到四十里,运粮队的移动速度高不到哪里去。正是陆地运输的速度瓶颈,导致成本上升。参与运输的驮马和青壮,在路上多耗一日,就多消耗一日的粮草,而每一辆马车的载货重量是有限制的,这都制约了陆地运输的效率。所以,漕运才是大宗货物运输较为理想的方式,漕运的运输能力比陆运要强,一艘漕船的载货量动辄上千斛,所需船夫和纤夫,却比同样载货量的马车车队少,粮草消耗小。这也是自古以来历朝历代不断努力开凿漕渠、运河的原因,而叶宛道的东西两端都有河流,若是能沟通东西水系,以漕运为主、陆运为辅,那么就能极大增强叶宛道的运输能力。但古人不是傻瓜,如果这样的构想能够实现,当年意图争霸中原的楚国就会修筑这样一条运河,然而千百年过去了,叶宛漕渠却依旧没有出现,原因何在原因很简单,地形。叶宛道中途有一处要地,其地势较高,形如门槛,隔断了东西两端水系的勾连,而这处门槛,就是方城垭口。方城所处地区,地形狭窄,故而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而此地地势较高,高到无法引水横跨东西,故而千百年来,任何挖掘叶宛漕渠的构想,刚有念头就会胎死腹中。水往低处流,这是常识,当地势起伏的高度差过大,漕渠、运河就会因为没水而变成壕沟,宇文恺知道这一点,所以不会对叶宛漕渠有什么不切实际的梦想。但现在不一样了,因为有了蒸汽抽水机。有了蒸汽抽水机,可以通过逐级提升的方式,将低处的水提升到高处,那么由多级漕渠、船闸构成的新式漕渠,就能越过方城垭口,在叶宛道成功实现漕运。蒸汽抽水机的缺点是耗煤量巨大,如果在距离产煤地较远的地方大规模使用蒸汽抽水机,其高昂的成本谁也承受不起,但如今叶宛道东端的叶城附近发现了大煤矿,并已经进行了试开采,这个问题就不是问题。正是基于这个原因,豳王从黄州总管府抽调能吏,对叶宛道沿途地形进行了重新勘察和测绘,为也许会开工的叶宛漕渠做准备。黄州的巴水堰坝,为蒸汽抽水机用在多级船闸上积累了宝贵的运行经验,根据这些经验汇集而成的试运行报告,可以让人对叶宛漕渠的可行性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宇文恺和几位同僚,此时就为这一前所未有的新式漕渠而震惊,看着沙盘上叶宛漕渠的模型,看着资料上对叶宛道沿途地形的描述,激动万分。他们能拿到这些资料,是因为豳王即将向丞相提出修建“叶宛漕渠”的方案,由于事关重大,所以需要有冬官府的治水能吏来把把关。换句话说,是群策群力,让这构想中的方案,最后能够变成现实。修建如此一条漕渠,牵扯甚广、投资巨大,可能要征发大量百姓服劳役,所以容不得任何闪失,既要保证修建成功,也要保证漕渠修建完毕后,真的可以长期运营下去。为此,需要诸如宇文恺这样的“专家”来参与讨论,事先做足功课,待得一切准备就绪之后,才能开始动工兴建。考虑到连年战乱百姓疲惫不堪,这条规划中的漕渠,不一定马上就会动工开凿,那么这段时间内,足够大家对叶宛道的实际地形进行仔细勘察,以拟定出最佳的施工方案。郝吴伯看着几位看资料看得入神的官员,暗暗松了口气,他监督光黄铁路的修建已经很吃力了,若将来真要修建叶宛漕渠,还是让别人来承担会比较好。想着想着,郝吴伯又有些无奈,因为蒸汽抽水机的出现,导致水利设施又有了新花样,许多原本不可能得到灌溉的旱地,如今却有了可以灌溉的可能。有了水,收成就有了保障,那么一向对于增产增收执着不已的豳王,怕是又要为此大兴土木了。但另一方面,在煤的供应有保障的前提下,如果能够精心策划,修建可靠的水利设施,让更多的田地能够得到灌溉,这对于天下百姓来说,可真是大好事。郝吴伯想到这里,忽然思绪飞到另一边去了,那就是豳王为何策划修建叶宛漕渠荆襄之地出产大量粮食,若要外运,一般是经由武关道输入西北面的长安,如此一来,实际上叶宛道的陆路运输能力不需要大幅增强,至少没有迫切需求。如果皇朝国都定在洛阳,那么修建叶宛漕渠就很有必要,届时荆襄之地的粮食,就能经由叶宛漕渠源源不断输入洛阳。但洛阳不是京城,而长安实际上只需要经由洛阳输入的关东粮食即可,荆襄之地的粮食,如果绕道洛阳输入关中,这也太麻烦了。所以郝吴伯不明白豳王为何要规划建设叶宛漕渠。难道,这能带来什么天大的好处么听得郝吴伯这么说,宇文恺和同僚一愣:叶城发现了大煤矿,和大型水利工程有什么关系叶城附近有汝水,莫非豳王要疏通汝水航运叶城,位于叶宛道东端,宇文恺对那一带还算熟悉,只是深入一想,便想明白了。他面如白纸,如同见到鬼一样看着郝吴伯,不顾失礼,一把抓住郝吴伯的手:“这不可能这不可能”“那地方的地势比两端都要要高,宛若门槛一般,两端的河水怎么能”话说到这里,戛然而止,因为宇文恺又想到了两点:蒸汽抽水机,还有大煤矿。郝吴伯笑眯眯的看着宇文恺,为那个正在规划的宏伟工程而自豪:“没错,多级船闸,多级漕渠,有了蒸汽抽水机和大煤矿,那地方不是问题了”第七十八章 好处西阳,总管府署,将作大监宇文恺,以及冬官府的几位官员,此时正围在一座大型沙盘边,拿着手中厚厚一沓资料,听着总管长史郝吴伯的介绍。而郝吴伯要介绍的是一个水利工程,名为“叶宛漕渠”。叶宛道,是连接荆州和中原的一条要道,自从春秋时就存在,当年是楚国出击中原的重要通道,千百年来,这条叶宛道的地位无法取代,是独一无二的。而这条道路,一直都是陆路,所以运输能力达到一定程度后就很难继续提升,因为要想增加陆运的运输能力,就得增加驮马和青壮,而驮马和青壮需要消耗大量粮草。驮马和劳力的大幅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反而得不偿失,因为这会让运输成本大幅增加,出现一个极其荒唐的现象:为了把一斛粮食运到目的地,要消耗七到八斛粮食。如此高成本的运输成本,哪怕朝廷的财力再雄厚也无法长期维持。造成如此问题的原因,是陆地运输的消耗问题,和移动速度有关,一般来说,大队伍出行大量徒步人员时,移动是每日三十到四十里,运粮队的移动速度高不到哪里去。正是陆地运输的速度瓶颈,导致成本上升。参与运输的驮马和青壮,在路上多耗一日,就多消耗一日的粮草,而每一辆马车的载货重量是有限制的,这都制约了陆地运输的效率。所以,漕运才是大宗货物运输较为理想的方式,漕运的运输能力比陆运要强,一艘漕船的载货量动辄上千斛,所需船夫和纤夫,却比同样载货量的马车车队少,粮草消耗小。这也是自古以来历朝历代不断努力开凿漕渠、运河的原因,而叶宛道的东西两端都有河流,若是能沟通东西水系,以漕运为主、陆运为辅,那么就能极大增强叶宛道的运输能力。但古人不是傻瓜,如果这样的构想能够实现,当年意图争霸中原的楚国就会修筑这样一条运河,然而千百年过去了,叶宛漕渠却依旧没有出现,原因何在原因很简单,地形。叶宛道中途有一处要地,其地势较高,形如门槛,隔断了东西两端水系的勾连,而这处门槛,就是方城垭口。方城所处地区,地形狭窄,故而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而此地地势较高,高到无法引水横跨东西,故而千百年来,任何挖掘叶宛漕渠的构想,刚有念头就会胎死腹中。水往低处流,这是常识,当地势起伏的高度差过大,漕渠、运河就会因为没水而变成壕沟,宇文恺知道这一点,所以不会对叶宛漕渠有什么不切实际的梦想。但现在不一样了,因为有了蒸汽抽水机。有了蒸汽抽水机,可以通过逐级提升的方式,将低处的水提升到高处,那么由多级漕渠、船闸构成的新式漕渠,就能越过方城垭口,在叶宛道成功实现漕运。蒸汽抽水机的缺点是耗煤量巨大,如果在距离产煤地较远的地方大规模使用蒸汽抽水机,其高昂的成本谁也承受不起,但如今叶宛道东端的叶城附近发现了大煤矿,并已经进行了试开采,这个问题就不是问题。正是基于这个原因,豳王从黄州总管府抽调能吏,对叶宛道沿途地形进行了重新勘察和测绘,为也许会开工的叶宛漕渠做准备。黄州的巴水堰坝,为蒸汽抽水机用在多级船闸上积累了宝贵的运行经验,根据这些经验汇集而成的试运行报告,可以让人对叶宛漕渠的可行性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宇文恺和几位同僚,此时就为这一前所未有的新式漕渠而震惊,看着沙盘上叶宛漕渠的模型,看着资料上对叶宛道沿途地形的描述,激动万分。他们能拿到这些资料,是因为豳王即将向丞相提出修建“叶宛漕渠”的方案,由于事关重大,所以需要有冬官府的治水能吏来把把关。换句话说,是群策群力,让这构想中的方案,最后能够变成现实。修建如此一条漕渠,牵扯甚广、投资巨大,可能要征发大量百姓服劳役,所以容不得任何闪失,既要保证修建成功,也要保证漕渠修建完毕后,真的可以长期运营下去。为此,需要诸如宇文恺这样的“专家”来参与讨论,事先做足功课,待得一切准备就绪之后,才能开始动工兴建。考虑到连年战乱百姓疲惫不堪,这条规划中的漕渠,不一定马上就会动工开凿,那么这段时间内,足够大家对叶宛道的实际地形进行仔细勘察,以拟定出最佳的施工方案。郝吴伯看着几位看资料看得入神的官员,暗暗松了口气,他监督光黄铁路的修建已经很吃力了,若将来真要修建叶宛漕渠,还是让别人来承担会比较好。想着想着,郝吴伯又有些无奈,因为蒸汽抽水机的出现,导致水利设施又有了新花样,许多原本不可能得到灌溉的旱地,如今却有了可以灌溉的可能。有了水,收成就有了保障,那么一向对于增产增收执着不已的豳王,怕是又要为此大兴土木了。但另一方面,在煤的供应有保障的前提下,如果能够精心策划,修建可靠的水利设施,让更多的田地能够得到灌溉,这对于天下百姓来说,可真是大好事。郝吴伯想到这里,忽然思绪飞到另一边去了,那就是豳王为何策划修建叶宛漕渠荆襄之地出产大量粮食,若要外运,一般是经由武关道输入西北面的长安,如此一来,实际上叶宛道的陆路运输能力不需要大幅增强,至少没有迫切需求。如果皇朝国都定在洛阳,那么修建叶宛漕渠就很有必要,届时荆襄之地的粮食,就能经由叶宛漕渠源源不断输入洛阳。但洛阳不是京城,而长安实际上只需要经由洛阳输入的关东粮食即可,荆襄之地的粮食,如果绕道洛阳输入关中,这也太麻烦了。所以郝吴伯不明白豳王为何要规划建设叶宛漕渠。难道,这能带来什么天大的好处么听得郝吴伯这么说,宇文恺和同僚一愣:叶城发现了大煤矿,和大型水利工程有什么关系叶城附近有汝水,莫非豳王要疏通汝水航运叶城,位于叶宛道东端,宇文恺对那一带还算熟悉,只是深入一想,便想明白了。他面如白纸,如同见到鬼一样看着郝吴伯,不顾失礼,一把抓住郝吴伯的手:“这不可能这不可能”“那地方的地势比两端都要要高,宛若门槛一般,两端的河水怎么能”话说到这里,戛然而止,因为宇文恺又想到了两点:蒸汽抽水机,还有大煤矿。郝吴伯笑眯眯的看着宇文恺,为那个正在规划的宏伟工程而自豪:“没错,多级船闸,多级漕渠,有了蒸汽抽水机和大煤矿,那地方不是问题了”第七十八章 好处西阳,总管府署,将作大监宇文恺,以及冬官府的几位官员,此时正围在一座大型沙盘边,拿着手中厚厚一沓资料,听着总管长史郝吴伯的介绍。而郝吴伯要介绍的是一个水利工程,名为“叶宛漕渠”。叶宛道,是连接荆州和中原的一条要道,自从春秋时就存在,当年是楚国出击中原的重要通道,千百年来,这条叶宛道的地位无法取代,是独一无二的。而这条道路,一直都是陆路,所以运输能力达到一定程度后就很难继续提升,因为要想增加陆运的运输能力,就得增加驮马和青壮,而驮马和青壮需要消耗大量粮草。驮马和劳力的大幅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反而得不偿失,因为这会让运输成本大幅增加,出现一个极其荒唐的现象:为了把一斛粮食运到目的地,要消耗七到八斛粮食。如此高成本的运输成本,哪怕朝廷的财力再雄厚也无法长期维持。造成如此问题的原因,是陆地运输的消耗问题,和移动速度有关,一般来说,大队伍出行大量徒步人员时,移动是每日三十到四十里,运粮队的移动速度高不到哪里去。正是陆地运输的速度瓶颈,导致成本上升。参与运输的驮马和青壮,在路上多耗一日,就多消耗一日的粮草,而每一辆马车的载货重量是有限制的,这都制约了陆地运输的效率。所以,漕运才是大宗货物运输较为理想的方式,漕运的运输能力比陆运要强,一艘漕船的载货量动辄上千斛,所需船夫和纤夫,却比同样载货量的马车车队少,粮草消耗小。这也是自古以来历朝历代不断努力开凿漕渠、运河的原因,而叶宛道的东西两端都有河流,若是能沟通东西水系,以漕运为主、陆运为辅,那么就能极大增强叶宛道的运输能力。但古人不是傻瓜,如果这样的构想能够实现,当年意图争霸中原的楚国就会修筑这样一条运河,然而千百年过去了,叶宛漕渠却依旧没有出现,原因何在原因很简单,地形。叶宛道中途有一处要地,其地势较高,形如门槛,隔断了东西两端水系的勾连,而这处门槛,就是方城垭口。方城所处地区,地形狭窄,故而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而此地地势较高,高到无法引水横跨东西,故而千百年来,任何挖掘叶宛漕渠的构想,刚有念头就会胎死腹中。水往低处流,这是常识,当地势起伏的高度差过大,漕渠、运河就会因为没水而变成壕沟,宇文恺知道这一点,所以不会对叶宛漕渠有什么不切实际的梦想。但现在不一样了,因为有了蒸汽抽水机。有了蒸汽抽水机,可以通过逐级提升的方式,将低处的水提升到高处,那么由多级漕渠、船闸构成的新式漕渠,就能越过方城垭口,在叶宛道成功实现漕运。蒸汽抽水机的缺点是耗煤量巨大,如果在距离产煤地较远的地方大规模使用蒸汽抽水机,其高昂的成本谁也承受不起,但如今叶宛道东端的叶城附近发现了大煤矿,并已经进行了试开采,这个问题就不是问题。正是基于这个原因,豳王从黄州总管府抽调能吏,对叶宛道沿途地形进行了重新勘察和测绘,为也许会开工的叶宛漕渠做准备。黄州的巴水堰坝,为蒸汽抽水机用在多级船闸上积累了宝贵的运行经验,根据这些经验汇集而成的试运行报告,可以让人对叶宛漕渠的可行性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宇文恺和几位同僚,此时就为这一前所未有的新式漕渠而震惊,看着沙盘上叶宛漕渠的模型,看着资料上对叶宛道沿途地形的描述,激动万分。他们能拿到这些资料,是因为豳王即将向丞相提出修建“叶宛漕渠”的方案,由于事关重大,所以需要有冬官府的治水能吏来把把关。换句话说,是群策群力,让这构想中的方案,最后能够变成现实。修建如此一条漕渠,牵扯甚广、投资巨大,可能要征发大量百姓服劳役,所以容不得任何闪失,既要保证修建成功,也要保证漕渠修建完毕后,真的可以长期运营下去。为此,需要诸如宇文恺这样的“专家”来参与讨论,事先做足功课,待得一切准备就绪之后,才能开始动工兴建。考虑到连年战乱百姓疲惫不堪,这条规划中的漕渠,不一定马上就会动工开凿,那么这段时间内,足够大家对叶宛道的实际地形进行仔细勘察,以拟定出最佳的施工方案。郝吴伯看着几位看资料看得入神的官员,暗暗松了口气,他监督光黄铁路的修建已经很吃力了,若将来真要修建叶宛漕渠,还是让别人来承担会比较好。想着想着,郝吴伯又有些无奈,因为蒸汽抽水机的出现,导致水利设施又有了新花样,许多原本不可能得到灌溉的旱地,如今却有了可以灌溉的可能。有了水,收成就有了保障,那么一向对于增产增收执着不已的豳王,怕是又要为此大兴土木了。但另一方面,在煤的供应有保障的前提下,如果能够精心策划,修建可靠的水利设施,让更多的田地能够得到灌溉,这对于天下百姓来说,可真是大好事。郝吴伯想到这里,忽然思绪飞到另一边去了,那就是豳王为何策划修建叶宛漕渠荆襄之地出产大量粮食,若要外运,一般是经由武关道输入西北面的长安,如此一来,实际上叶宛道的陆路运输能力不需要大幅增强,至少没有迫切需求。如果皇朝国都定在洛阳,那么修建叶宛漕渠就很有必要,届时荆襄之地的粮食,就能经由叶宛漕渠源源不断输入洛阳。但洛阳不是京城,而长安实际上只需要经由洛阳输入的关东粮食即可,荆襄之地的粮食,如果绕道洛阳输入关中,这也太麻烦了。所以郝吴伯不明白豳王为何要规划建设叶宛漕渠。难道,这能带来什么天大的好处么听得郝吴伯这么说,宇文恺和同僚一愣:叶城发现了大煤矿,和大型水利工程有什么关系叶城附近有汝水,莫非豳王要疏通汝水航运叶城,位于叶宛道东端,宇文恺对那一带还算熟悉,只是深入一想,便想明白了。他面如白纸,如同见到鬼一样看着郝吴伯,不顾失礼,一把抓住郝吴伯的手:“这不可能这不可能”“那地方的地势比两端都要要高,宛若门槛一般,两端的河水怎么能”话说到这里,戛然而止,因为宇文恺又想到了两点:蒸汽抽水机,还有大煤矿。郝吴伯笑眯眯的看着宇文恺,为那个正在规划的宏伟工程而自豪:“没错,多级船闸,多级漕渠,有了蒸汽抽水机和大煤矿,那地方不是问题了”第七十八章 好处西阳,总管府署,将作大监宇文恺,以及冬官府的几位官员,此时正围在一座大型沙盘边,拿着手中厚厚一沓资料,听着总管长史郝吴伯的介绍。而郝吴伯要介绍的是一个水利工程,名为“叶宛漕渠”。叶宛道,是连接荆州和中原的一条要道,自从春秋时就存在,当年是楚国出击中原的重要通道,千百年来,这条叶宛道的地位无法取代,是独一无二的。而这条道路,一直都是陆路,所以运输能力达到一定程度后就很难继续提升,因为要想增加陆运的运输能力,就得增加驮马和青壮,而驮马和青壮需要消耗大量粮草。驮马和劳力的大幅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反而得不偿失,因为这会让运输成本大幅增加,出现一个极其荒唐的现象:为了把一斛粮食运到目的地,要消耗七到八斛粮食。如此高成本的运输成本,哪怕朝廷的财力再雄厚也无法长期维持。造成如此问题的原因,是陆地运输的消耗问题,和移动速度有关,一般来说,大队伍出行大量徒步人员时,移动是每日三十到四十里,运粮队的移动速度高不到哪里去。正是陆地运输的速度瓶颈,导致成本上升。参与运输的驮马和青壮,在路上多耗一日,就多消耗一日的粮草,而每一辆马车的载货重量是有限制的,这都制约了陆地运输的效率。所以,漕运才是大宗货物运输较为理想的方式,漕运的运输能力比陆运要强,一艘漕船的载货量动辄上千斛,所需船夫和纤夫,却比同样载货量的马车车队少,粮草消耗小。这也是自古以来历朝历代不断努力开凿漕渠、运河的原因,而叶宛道的东西两端都有河流,若是能沟通东西水系,以漕运为主、陆运为辅,那么就能极大增强叶宛道的运输能力。但古人不是傻瓜,如果这样的构想能够实现,当年意图争霸中原的楚国就会修筑这样一条运河,然而千百年过去了,叶宛漕渠却依旧没有出现,原因何在原因很简单,地形。叶宛道中途有一处要地,其地势较高,形如门槛,隔断了东西两端水系的勾连,而这处门槛,就是方城垭口。方城所处地区,地形狭窄,故而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而此地地势较高,高到无法引水横跨东西,故而千百年来,任何挖掘叶宛漕渠的构想,刚有念头就会胎死腹中。水往低处流,这是常识,当地势起伏的高度差过大,漕渠、运河就会因为没水而变成壕沟,宇文恺知道这一点,所以不会对叶宛漕渠有什么不切实际的梦想。但现在不一样了,因为有了蒸汽抽水机。有了蒸汽抽水机,可以通过逐级提升的方式,将低处的水提升到高处,那么由多级漕渠、船闸构成的新式漕渠,就能越过方城垭口,在叶宛道成功实现漕运。蒸汽抽水机的缺点是耗煤量巨大,如果在距离产煤地较远的地方大规模使用蒸汽抽水机,其高昂的成本谁也承受不起,但如今叶宛道东端的叶城附近发现了大煤矿,并已经进行了试开采,这个问题就不是问题。正是基于这个原因,豳王从黄州总管府抽调能吏,对叶宛道沿途地形进行了重新勘察和测绘,为也许会开工的叶宛漕渠做准备。黄州的巴水堰坝,为蒸汽抽水机用在多级船闸上积累了宝贵的运行经验,根据这些经验汇集而成的试运行报告,可以让人对叶宛漕渠的可行性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宇文恺和几位同僚,此时就为这一前所未有的新式漕渠而震惊,看着沙盘上叶宛漕渠的模型,看着资料上对叶宛道沿途地形的描述,激动万分。他们能拿到这些资料,是因为豳王即将向丞相提出修建“叶宛漕渠”的方案,由于事关重大,所以需要有冬官府的治水能吏来把把关。换句话说,是群策群力,让这构想中的方案,最后能够变成现实。修建如此一条漕渠,牵扯甚广、投资巨大,可能要征发大量百姓服劳役,所以容不得任何闪失,既要保证修建成功,也要保证漕渠修建完毕后,真的可以长期运营下去。为此,需要诸如宇文恺这样的“专家”来参与讨论,事先做足功课,待得一切准备就绪之后,才能开始动工兴建。考虑到连年战乱百姓疲惫不堪,这条规划中的漕渠,不一定马上就会动工开凿,那么这段时间内,足够大家对叶宛道的实际地形进行仔细勘察,以拟定出最佳的施工方案。郝吴伯看着几位看资料看得入神的官员,暗暗松了口气,他监督光黄铁路的修建已经很吃力了,若将来真要修建叶宛漕渠,还是让别人来承担会比较好。想着想着,郝吴伯又有些无奈,因为蒸汽抽水机的出现,导致水利设施又有了新花样,许多原本不可能得到灌溉的旱地,如今却有了可以灌溉的可能。有了水,收成就有了保障,那么一向对于增产增收执着不已的豳王,怕是又要为此大兴土木了。但另一方面,在煤的供应有保障的前提下,如果能够精心策划,修建可靠的水利设施,让更多的田地能够得到灌溉,这对于天下百姓来说,可真是大好事。郝吴伯想到这里,忽然思绪飞到另一边去了,那就是豳王为何策划修建叶宛漕渠荆襄之地出产大量粮食,若要外运,一般是经由武关道输入西北面的长安,如此一来,实际上叶宛道的陆路运输能力不需要大幅增强,至少没有迫切需求。如果皇朝国都定在洛阳,那么修建叶宛漕渠就很有必要,届时荆襄之地的粮食,就能经由叶宛漕渠源源不断输入洛阳。但洛阳不是京城,而长安实际上只需要经由洛阳输入的关东粮食即可,荆襄之地的粮食,如果绕道洛阳输入关中,这也太麻烦了。所以郝吴伯不明白豳王为何要规划建设叶宛漕渠。难道,这能带来什么天大的好处么听得郝吴伯这么说,宇文恺和同僚一愣:叶城发现了大煤矿,和大型水利工程有什么关系叶城附近有汝水,莫非豳王要疏通汝水航运叶城,位于叶宛道东端,宇文恺对那一带还算熟悉,只是深入一想,便想明白了。他面如白纸,如同见到鬼一样看着郝吴伯,不顾失礼,一把抓住郝吴伯的手:“这不可能这不可能”“那地方的地势比两端都要要高,宛若门槛一般,两端的河水怎么能”话说到这里,戛然而止,因为宇文恺又想到了两点:蒸汽抽水机,还有大煤矿。郝吴伯笑眯眯的看着宇文恺,为那个正在规划的宏伟工程而自豪:“没错,多级船闸,多级漕渠,有了蒸汽抽水机和大煤矿,那地方不是问题了”第七十八章 好处西阳,总管府署,将作大监宇文恺,以及冬官府的几位官员,此时正围在一座大型沙盘边,拿着手中厚厚一沓资料,听着总管长史郝吴伯的介绍。而郝吴伯要介绍的是一个水利工程,名为“叶宛漕渠”。叶宛道,是连接荆州和中原的一条要道,自从春秋时就存在,当年是楚国出击中原的重要通道,千百年来,这条叶宛道的地位无法取代,是独一无二的。而这条道路,一直都是陆路,所以运输能力达到一定程度后就很难继续提升,因为要想增加陆运的运输能力,就得增加驮马和青壮,而驮马和青壮需要消耗大量粮草。驮马和劳力的大幅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反而得不偿失,因为这会让运输成本大幅增加,出现一个极其荒唐的现象:为了把一斛粮食运到目的地,要消耗七到八斛粮食。如此高成本的运输成本,哪怕朝廷的财力再雄厚也无法长期维持。造成如此问题的原因,是陆地运输的消耗问题,和移动速度有关,一般来说,大队伍出行大量徒步人员时,移动是每日三十到四十里,运粮队的移动速度高不到哪里去。正是陆地运输的速度瓶颈,导致成本上升。参与运输的驮马和青壮,在路上多耗一日,就多消耗一日的粮草,而每一辆马车的载货重量是有限制的,这都制约了陆地运输的效率。所以,漕运才是大宗货物运输较为理想的方式,漕运的运输能力比陆运要强,一艘漕船的载货量动辄上千斛,所需船夫和纤夫,却比同样载货量的马车车队少,粮草消耗小。这也是自古以来历朝历代不断努力开凿漕渠、运河的原因,而叶宛道的东西两端都有河流,若是能沟通东西水系,以漕运为主、陆运为辅,那么就能极大增强叶宛道的运输能力。但古人不是傻瓜,如果这样的构想能够实现,当年意图争霸中原的楚国就会修筑这样一条运河,然而千百年过去了,叶宛漕渠却依旧没有出现,原因何在原因很简单,地形。叶宛道中途有一处要地,其地势较高,形如门槛,隔断了东西两端水系的勾连,而这处门槛,就是方城垭口。方城所处地区,地形狭窄,故而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而此地地势较高,高到无法引水横跨东西,故而千百年来,任何挖掘叶宛漕渠的构想,刚有念头就会胎死腹中。水往低处流,这是常识,当地势起伏的高度差过大,漕渠、运河就会因为没水而变成壕沟,宇文恺知道这一点,所以不会对叶宛漕渠有什么不切实际的梦想。但现在不一样了,因为有了蒸汽抽水机。有了蒸汽抽水机,可以通过逐级提升的方式,将低处的水提升到高处,那么由多级漕渠、船闸构成的新式漕渠,就能越过方城垭口,在叶宛道成功实现漕运。蒸汽抽水机的缺点是耗煤量巨大,如果在距离产煤地较远的地方大规模使用蒸汽抽水机,其高昂的成本谁也承受不起,但如今叶宛道东端的叶城附近发现了大煤矿,并已经进行了试开采,这个问题就不是问题。正是基于这个原因,豳王从黄州总管府抽调能吏,对叶宛道沿途地形进行了重新勘察和测绘,为也许会开工的叶宛漕渠做准备。黄州的巴水堰坝,为蒸汽抽水机用在多级船闸上积累了宝贵的运行经验,根据这些经验汇集而成的试运行报告,可以让人对叶宛漕渠的可行性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宇文恺和几位同僚,此时就为这一前所未有的新式漕渠而震惊,看着沙盘上叶宛漕渠的模型,看着资料上对叶宛道沿途地形的描述,激动万分。他们能拿到这些资料,是因为豳王即将向丞相提出修建“叶宛漕渠”的方案,由于事关重大,所以需要有冬官府的治水能吏来把把关。换句话说,是群策群力,让这构想中的方案,最后能够变成现实。修建如此一条漕渠,牵扯甚广、投资巨大,可能要征发大量百姓服劳役,所以容不得任何闪失,既要保证修建成功,也要保证漕渠修建完毕后,真的可以长期运营下去。为此,需要诸如宇文恺这样的“专家”来参与讨论,事先做足功课,待得一切准备就绪之后,才能开始动工兴建。考虑到连年战乱百姓疲惫不堪,这条规划中的漕渠,不一定马上就会动工开凿,那么这段时间内,足够大家对叶宛道的实际地形进行仔细勘察,以拟定出最佳的施工方案。郝吴伯看着几位看资料看得入神的官员,暗暗松了口气,他监督光黄铁路的修建已经很吃力了,若将来真要修建叶宛漕渠,还是让别人来承担会比较好。想着想着,郝吴伯又有些无奈,因为蒸汽抽水机的出现,导致水利设施又有了新花样,许多原本不可能得到灌溉的旱地,如今却有了可以灌溉的可能。有了水,收成就有了保障,那么一向对于增产增收执着不已的豳王,怕是又要为此大兴土木了。但另一方面,在煤的供应有保障的前提下,如果能够精心策划,修建可靠的水利设施,让更多的田地能够得到灌溉,这对于天下百姓来说,可真是大好事。郝吴伯想到这里,忽然思绪飞到另一边去了,那就是豳王为何策划修建叶宛漕渠荆襄之地出产大量粮食,若要外运,一般是经由武关道输入西北面的长安,如此一来,实际上叶宛道的陆路运输能力不需要大幅增强,至少没有迫切需求。如果皇朝国都定在洛阳,那么修建叶宛漕渠就很有必要,届时荆襄之地的粮食,就能经由叶宛漕渠源源不断输入洛阳。但洛阳不是京城,而长安实际上只需要经由洛阳输入的关东粮食即可,荆襄之地的粮食,如果绕道洛阳输入关中,这也太麻烦了。所以郝吴伯不明白豳王为何要规划建设叶宛漕渠。难道,这能带来什么天大的好处么听得郝吴伯这么说,宇文恺和同僚一愣:叶城发现了大煤矿,和大型水利工程有什么关系叶城附近有汝水,莫非豳王要疏通汝水航运叶城,位于叶宛道东端,宇文恺对那一带还算熟悉,只是深入一想,便想明白了。他面如白纸,如同见到鬼一样看着郝吴伯,不顾失礼,一把抓住郝吴伯的手:“这不可能这不可能”“那地方的地势比两端都要要高,宛若门槛一般,两端的河水怎么能”话说到这里,戛然而止,因为宇文恺又想到了两点:蒸汽抽水机,还有大煤矿。郝吴伯笑眯眯的看着宇文恺,为那个正在规划的宏伟工程而自豪:“没错,多级船闸,多级漕渠,有了蒸汽抽水机和大煤矿,那地方不是问题了”第七十八章 好处西阳,总管府署,将作大监宇文恺,以及冬官府的几位官员,此时正围在一座大型沙盘边,拿着手中厚厚一沓资料,听着总管长史郝吴伯的介绍。而郝吴伯要介绍的是一个水利工程,名为“叶宛漕渠”。叶宛道,是连接荆州和中原的一条要道,自从春秋时就存在,当年是楚国出击中原的重要通道,千百年来,这条叶宛道的地位无法取代,是独一无二的。而这条道路,一直都是陆路,所以运输能力达到一定程度后就很难继续提升,因为要想增加陆运的运输能力,就得增加驮马和青壮,而驮马和青壮需要消耗大量粮草。驮马和劳力的大幅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反而得不偿失,因为这会让运输成本大幅增加,出现一个极其荒唐的现象:为了把一斛粮食运到目的地,要消耗七到八斛粮食。如此高成本的运输成本,哪怕朝廷的财力再雄厚也无法长期维持。造成如此问题的原因,是陆地运输的消耗问题,和移动速度有关,一般来说,大队伍出行大量徒步人员时,移动是每日三十到四十里,运粮队的移动速度高不到哪里去。正是陆地运输的速度瓶颈,导致成本上升。参与运输的驮马和青壮,在路上多耗一日,就多消耗一日的粮草,而每一辆马车的载货重量是有限制的,这都制约了陆地运输的效率。所以,漕运才是大宗货物运输较为理想的方式,漕运的运输能力比陆运要强,一艘漕船的载货量动辄上千斛,所需船夫和纤夫,却比同样载货量的马车车队少,粮草消耗小。这也是自古以来历朝历代不断努力开凿漕渠、运河的原因,而叶宛道的东西两端都有河流,若是能沟通东西水系,以漕运为主、陆运为辅,那么就能极大增强叶宛道的运输能力。但古人不是傻瓜,如果这样的构想能够实现,当年意图争霸中原的楚国就会修筑这样一条运河,然而千百年过去了,叶宛漕渠却依旧没有出现,原因何在原因很简单,地形。叶宛道中途有一处要地,其地势较高,形如门槛,隔断了东西两端水系的勾连,而这处门槛,就是方城垭口。方城所处地区,地形狭窄,故而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而此地地势较高,高到无法引水横跨东西,故而千百年来,任何挖掘叶宛漕渠的构想,刚有念头就会胎死腹中。水往低处流,这是常识,当地势起伏的高度差过大,漕渠、运河就会因为没水而变成壕沟,宇文恺知道这一点,所以不会对叶宛漕渠有什么不切实际的梦想。但现在不一样了,因为有了蒸汽抽水机。有了蒸汽抽水机,可以通过逐级提升的方式,将低处的水提升到高处,那么由多级漕渠、船闸构成的新式漕渠,就能越过方城垭口,在叶宛道成功实现漕运。蒸汽抽水机的缺点是耗煤量巨大,如果在距离产煤地较远的地方大规模使用蒸汽抽水机,其高昂的成本谁也承受不起,但如今叶宛道东端的叶城附近发现了大煤矿,并已经进行了试开采,这个问题就不是问题。正是基于这个原因,豳王从黄州总管府抽调能吏,对叶宛道沿途地形进行了重新勘察和测绘,为也许会开工的叶宛漕渠做准备。黄州的巴水堰坝,为蒸汽抽水机用在多级船闸上积累了宝贵的运行经验,根据这些经验汇集而成的试运行报告,可以让人对叶宛漕渠的可行性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宇文恺和几位同僚,此时就为这一前所未有的新式漕渠而震惊,看着沙盘上叶宛漕渠的模型,看着资料上对叶宛道沿途地形的描述,激动万分。他们能拿到这些资料,是因为豳王即将向丞相提出修建“叶宛漕渠”的方案,由于事关重大,所以需要有冬官府的治水能吏来把把关。换句话说,是群策群力,让这构想中的方案,最后能够变成现实。修建如此一条漕渠,牵扯甚广、投资巨大,可能要征发大量百姓服劳役,所以容不得任何闪失,既要保证修建成功,也要保证漕渠修建完毕后,真的可以长期运营下去。为此,需要诸如宇文恺这样的“专家”来参与讨论,事先做足功课,待得一切准备就绪之后,才能开始动工兴建。考虑到连年战乱百姓疲惫不堪,这条规划中的漕渠,不一定马上就会动工开凿,那么这段时间内,足够大家对叶宛道的实际地形进行仔细勘察,以拟定出最佳的施工方案。郝吴伯看着几位看资料看得入神的官员,暗暗松了口气,他监督光黄铁路的修建已经很吃力了,若将来真要修建叶宛漕渠,还是让别人来承担会比较好。想着想着,郝吴伯又有些无奈,因为蒸汽抽水机的出现,导致水利设施又有了新花样,许多原本不可能得到灌溉的旱地,如今却有了可以灌溉的可能。有了水,收成就有了保障,那么一向对于增产增收执着不已的豳王,怕是又要为此大兴土木了。但另一方面,在煤的供应有保障的前提下,如果能够精心策划,修建可靠的水利设施,让更多的田地能够得到灌溉,这对于天下百姓来说,可真是大好事。郝吴伯想到这里,忽然思绪飞到另一边去了,那就是豳王为何策划修建叶宛漕渠荆襄之地出产大量粮食,若要外运,一般是经由武关道输入西北面的长安,如此一来,实际上叶宛道的陆路运输能力不需要大幅增强,至少没有迫切需求。如果皇朝国都定在洛阳,那么修建叶宛漕渠就很有必要,届时荆襄之地的粮食,就能经由叶宛漕渠源源不断输入洛阳。但洛阳不是京城,而长安实际上只需要经由洛阳输入的关东粮食即可,荆襄之地的粮食,如果绕道洛阳输入关中,这也太麻烦了。所以郝吴伯不明白豳王为何要规划建设叶宛漕渠。难道,这能带来什么天大的好处么听得郝吴伯这么说,宇文恺和同僚一愣:叶城发现了大煤矿,和大型水利工程有什么关系叶城附近有汝水,莫非豳王要疏通汝水航运叶城,位于叶宛道东端,宇文恺对那一带还算熟悉,只是深入一想,便想明白了。他面如白纸,如同见到鬼一样看着郝吴伯,不顾失礼,一把抓住郝吴伯的手:“这不可能这不可能”“那地方的地势比两端都要要高,宛若门槛一般,两端的河水怎么能”话说到这里,戛然而止,因为宇文恺又想到了两点:蒸汽抽水机,还有大煤矿。郝吴伯笑眯眯的看着宇文恺,为那个正在规划的宏伟工程而自豪:“没错,多级船闸,多级漕渠,有了蒸汽抽水机和大煤矿,那地方不是问题了”第七十八章 好处西阳,总管府署,将作大监宇文恺,以及冬官府的几位官员,此时正围在一座大型沙盘边,拿着手中厚厚一沓资料,听着总管长史郝吴伯的介绍。而郝吴伯要介绍的是一个水利工程,名为“叶宛漕渠”。叶宛道,是连接荆州和中原的一条要道,自从春秋时就存在,当年是楚国出击中原的重要通道,千百年来,这条叶宛道的地位无法取代,是独一无二的。而这条道路,一直都是陆路,所以运输能力达到一定程度后就很难继续提升,因为要想增加陆运的运输能力,就得增加驮马和青壮,而驮马和青壮需要消耗大量粮草。驮马和劳力的大幅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反而得不偿失,因为这会让运输成本大幅增加,出现一个极其荒唐的现象:为了把一斛粮食运到目的地,要消耗七到八斛粮食。如此高成本的运输成本,哪怕朝廷的财力再雄厚也无法长期维持。造成如此问题的原因,是陆地运输的消耗问题,和移动速度有关,一般来说,大队伍出行大量徒步人员时,移动是每日三十到四十里,运粮队的移动速度高不到哪里去。正是陆地运输的速度瓶颈,导致成本上升。参与运输的驮马和青壮,在路上多耗一日,就多消耗一日的粮草,而每一辆马车的载货重量是有限制的,这都制约了陆地运输的效率。所以,漕运才是大宗货物运输较为理想的方式,漕运的运输能力比陆运要强,一艘漕船的载货量动辄上千斛,所需船夫和纤夫,却比同样载货量的马车车队少,粮草消耗小。这也是自古以来历朝历代不断努力开凿漕渠、运河的原因,而叶宛道的东西两端都有河流,若是能沟通东西水系,以漕运为主、陆运为辅,那么就能极大增强叶宛道的运输能力。但古人不是傻瓜,如果这样的构想能够实现,当年意图争霸中原的楚国就会修筑这样一条运河,然而千百年过去了,叶宛漕渠却依旧没有出现,原因何在原因很简单,地形。叶宛道中途有一处要地,其地势较高,形如门槛,隔断了东西两端水系的勾连,而这处门槛,就是方城垭口。方城所处地区,地形狭窄,故而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而此地地势较高,高到无法引水横跨东西,故而千百年来,任何挖掘叶宛漕渠的构想,刚有念头就会胎死腹中。水往低处流,这是常识,当地势起伏的高度差过大,漕渠、运河就会因为没水而变成壕沟,宇文恺知道这一点,所以不会对叶宛漕渠有什么不切实际的梦想。但现在不一样了,因为有了蒸汽抽水机。有了蒸汽抽水机,可以通过逐级提升的方式,将低处的水提升到高处,那么由多级漕渠、船闸构成的新式漕渠,就能越过方城垭口,在叶宛道成功实现漕运。蒸汽抽水机的缺点是耗煤量巨大,如果在距离产煤地较远的地方大规模使用蒸汽抽水机,其高昂的成本谁也承受不起,但如今叶宛道东端的叶城附近发现了大煤矿,并已经进行了试开采,这个问题就不是问题。正是基于这个原因,豳王从黄州总管府抽调能吏,对叶宛道沿途地形进行了重新勘察和测绘,为也许会开工的叶宛漕渠做准备。黄州的巴水堰坝,为蒸汽抽水机用在多级船闸上积累了宝贵的运行经验,根据这些经验汇集而成的试运行报告,可以让人对叶宛漕渠的可行性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宇文恺和几位同僚,此时就为这一前所未有的新式漕渠而震惊,看着沙盘上叶宛漕渠的模型,看着资料上对叶宛道沿途地形的描述,激动万分。他们能拿到这些资料,是因为豳王即将向丞相提出修建“叶宛漕渠”的方案,由于事关重大,所以需要有冬官府的治水能吏来把把关。换句话说,是群策群力,让这构想中的方案,最后能够变成现实。修建如此一条漕渠,牵扯甚广、投资巨大,可能要征发大量百姓服劳役,所以容不得任何闪失,既要保证修建成功,也要保证漕渠修建完毕后,真的可以长期运营下去。为此,需要诸如宇文恺这样的“专家”来参与讨论,事先做足功课,待得一切准备就绪之后,才能开始动工兴建。考虑到连年战乱百姓疲惫不堪,这条规划中的漕渠,不一定马上就会动工开凿,那么这段时间内,足够大家对叶宛道的实际地形进行仔细勘察,以拟定出最佳的施工方案。郝吴伯看着几位看资料看得入神的官员,暗暗松了口气,他监督光黄铁路的修建已经很吃力了,若将来真要修建叶宛漕渠,还是让别人来承担会比较好。想着想着,郝吴伯又有些无奈,因为蒸汽抽水机的出现,导致水利设施又有了新花样,许多原本不可能得到灌溉的旱地,如今却有了可以灌溉的可能。有了水,收成就有了保障,那么一向对于增产增收执着不已的豳王,怕是又要为此大兴土木了。但另一方面,在煤的供应有保障的前提下,如果能够精心策划,修建可靠的水利设施,让更多的田地能够得到灌溉,这对于天下百姓来说,可真是大好事。郝吴伯想到这里,忽然思绪飞到另一边去了,那就是豳王为何策划修建叶宛漕渠荆襄之地出产大量粮食,若要外运,一般是经由武关道输入西北面的长安,如此一来,实际上叶宛道的陆路运输能力不需要大幅增强,至少没有迫切需求。如果皇朝国都定在洛阳,那么修建叶宛漕渠就很有必要,届时荆襄之地的粮食,就能经由叶宛漕渠源源不断输入洛阳。但洛阳不是京城,而长安实际上只需要经由洛阳输入的关东粮食即可,荆襄之地的粮食,如果绕道洛阳输入关中,这也太麻烦了。所以郝吴伯不明白豳王为何要规划建设叶宛漕渠。难道,这能带来什么天大的好处么听得郝吴伯这么说,宇文恺和同僚一愣:叶城发现了大煤矿,和大型水利工程有什么关系叶城附近有汝水,莫非豳王要疏通汝水航运叶城,位于叶宛道东端,宇文恺对那一带还算熟悉,只是深入一想,便想明白了。他面如白纸,如同见到鬼一样看着郝吴伯,不顾失礼,一把抓住郝吴伯的手:“这不可能这不可能”“那地方的地势比两端都要要高,宛若门槛一般,两端的河水怎么能”话说到这里,戛然而止,因为宇文恺又想到了两点:蒸汽抽水机,还有大煤矿。郝吴伯笑眯眯的看着宇文恺,为那个正在规划的宏伟工程而自豪:“没错,多级船闸,多级漕渠,有了蒸汽抽水机和大煤矿,那地方不是问题了”第七十八章 好处西阳,总管府署,将作大监宇文恺,以及冬官府的几位官员,此时正围在一座大型沙盘边,拿着手中厚厚一沓资料,听着总管长史郝吴伯的介绍。而郝吴伯要介绍的是一个水利工程,名为“叶宛漕渠”。叶宛道,是连接荆州和中原的一条要道,自从春秋时就存在,当年是楚国出击中原的重要通道,千百年来,这条叶宛道的地位无法取代,是独一无二的。而这条道路,一直都是陆路,所以运输能力达到一定程度后就很难继续提升,因为要想增加陆运的运输能力,就得增加驮马和青壮,而驮马和青壮需要消耗大量粮草。驮马和劳力的大幅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反而得不偿失,因为这会让运输成本大幅增加,出现一个极其荒唐的现象:为了把一斛粮食运到目的地,要消耗七到八斛粮食。如此高成本的运输成本,哪怕朝廷的财力再雄厚也无法长期维持。造成如此问题的原因,是陆地运输的消耗问题,和移动速度有关,一般来说,大队伍出行大量徒步人员时,移动是每日三十到四十里,运粮队的移动速度高不到哪里去。正是陆地运输的速度瓶颈,导致成本上升。参与运输的驮马和青壮,在路上多耗一日,就多消耗一日的粮草,而每一辆马车的载货重量是有限制的,这都制约了陆地运输的效率。所以,漕运才是大宗货物运输较为理想的方式,漕运的运输能力比陆运要强,一艘漕船的载货量动辄上千斛,所需船夫和纤夫,却比同样载货量的马车车队少,粮草消耗小。这也是自古以来历朝历代不断努力开凿漕渠、运河的原因,而叶宛道的东西两端都有河流,若是能沟通东西水系,以漕运为主、陆运为辅,那么就能极大增强叶宛道的运输能力。但古人不是傻瓜,如果这样的构想能够实现,当年意图争霸中原的楚国就会修筑这样一条运河,然而千百年过去了,叶宛漕渠却依旧没有出现,原因何在原因很简单,地形。叶宛道中途有一处要地,其地势较高,形如门槛,隔断了东西两端水系的勾连,而这处门槛,就是方城垭口。方城所处地区,地形狭窄,故而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而此地地势较高,高到无法引水横跨东西,故而千百年来,任何挖掘叶宛漕渠的构想,刚有念头就会胎死腹中。水往低处流,这是常识,当地势起伏的高度差过大,漕渠、运河就会因为没水而变成壕沟,宇文恺知道这一点,所以不会对叶宛漕渠有什么不切实际的梦想。但现在不一样了,因为有了蒸汽抽水机。有了蒸汽抽水机,可以通过逐级提升的方式,将低处的水提升到高处,那么由多级漕渠、船闸构成的新式漕渠,就能越过方城垭口,在叶宛道成功实现漕运。蒸汽抽水机的缺点是耗煤量巨大,如果在距离产煤地较远的地方大规模使用蒸汽抽水机,其高昂的成本谁也承受不起,但如今叶宛道东端的叶城附近发现了大煤矿,并已经进行了试开采,这个问题就不是问题。正是基于这个原因,豳王从黄州总管府抽调能吏,对叶宛道沿途地形进行了重新勘察和测绘,为也许会开工的叶宛漕渠做准备。黄州的巴水堰坝,为蒸汽抽水机用在多级船闸上积累了宝贵的运行经验,根据这些经验汇集而成的试运行报告,可以让人对叶宛漕渠的可行性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宇文恺和几位同僚,此时就为这一前所未有的新式漕渠而震惊,看着沙盘上叶宛漕渠的模型,看着资料上对叶宛道沿途地形的描述,激动万分。他们能拿到这些资料,是因为豳王即将向丞相提出修建“叶宛漕渠”的方案,由于事关重大,所以需要有冬官府的治水能吏来把把关。换句话说,是群策群力,让这构想中的方案,最后能够变成现实。修建如此一条漕渠,牵扯甚广、投资巨大,可能要征发大量百姓服劳役,所以容不得任何闪失,既要保证修建成功,也要保证漕渠修建完毕后,真的可以长期运营下去。为此,需要诸如宇文恺这样的“专家”来参与讨论,事先做足功课,待得一切准备就绪之后,才能开始动工兴建。考虑到连年战乱百姓疲惫不堪,这条规划中的漕渠,不一定马上就会动工开凿,那么这段时间内,足够大家对叶宛道的实际地形进行仔细勘察,以拟定出最佳的施工方案。郝吴伯看着几位看资料看得入神的官员,暗暗松了口气,他监督光黄铁路的修建已经很吃力了,若将来真要修建叶宛漕渠,还是让别人来承担会比较好。想着想着,郝吴伯又有些无奈,因为蒸汽抽水机的出现,导致水利设施又有了新花样,许多原本不可能得到灌溉的旱地,如今却有了可以灌溉的可能。有了水,收成就有了保障,那么一向对于增产增收执着不已的豳王,怕是又要为此大兴土木了。但另一方面,在煤的供应有保障的前提下,如果能够精心策划,修建可靠的水利设施,让更多的田地能够得到灌溉,这对于天下百姓来说,可真是大好事。郝吴伯想到这里,忽然思绪飞到另一边去了,那就是豳王为何策划修建叶宛漕渠荆襄之地出产大量粮食,若要外运,一般是经由武关道输入西北面的长安,如此一来,实际上叶宛道的陆路运输能力不需要大幅增强,至少没有迫切需求。如果皇朝国都定在洛阳,那么修建叶宛漕渠就很有必要,届时荆襄之地的粮食,就能经由叶宛漕渠源源不断输入洛阳。但洛阳不是京城,而长安实际上只需要经由洛阳输入的关东粮食即可,荆襄之地的粮食,如果绕道洛阳输入关中,这也太麻烦了。所以郝吴伯不明白豳王为何要规划建设叶宛漕渠。难道,这能带来什么天大的好处么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