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造化图小说网>都市青春>逆水行周> 逆水行周 分节阅读 1057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逆水行周 分节阅读 1057(1 / 1)

d补缺。于是乎,这段时间里,许多官员纷纷上书,就官制改革阐述自己的意见,而丞相则对上书一一进行回复。各方的意见,都将汇总起来,经过主要官员的再次讨论,最后定稿,然后正式实行。刘文起听到这里,觉得有些奇怪:“官制改革是大事,参与的人越多,扯皮就越多,多方意见混杂,反倒会误事,丞相为何如此行事”“你说的没错,商议大事,几个主要官员参与即可,参与的人越多,就越容易扯皮。”刘文静对弟弟的观点表示赞同,但他随后说道:“丞相如此行事,是为了广开言路,让百官知道,丞相,正是用人之际,谁表现好,谁就有机会。”刘文起闻言沉吟起来,片刻后试探着问:“也就是收买人心”刘文静点点头:“对,收买人心。”这不是什么秘密,刘文静知道自己能看出来的事,其他官员同样看得出来,丞相这段日子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收买人心。酝酿大半年,兴许到了年底或明年年初,就该瓜熟蒂落了。第一百八十七章 三省六部烛光下,宇文温看着资料,因为长安王府的沼气系统还未能正常运转,所以书房夜里点的都是蜡烛,光照尚可。而如今还在讨论中的三省六部制,亦尚可。宇文温已经是执政丞相,距离那个位置,不过一步之遥,可谓唾手可得,但他不急,因为他不需要以君臣大义来稳定自己的地位,可以从容做准备。所以,这段时间以来,他一直在认真做准备,要用这大半年时间打基础,待得他的执政班子“优化完毕”,各种“让利”引得民心官心大悦,那件事,自然就能水到渠成。这是明摆着的事情,没什么好扭捏的,天子年幼,懵懵懂懂禅了位,心灵不会受到太大冲击,他也不用演戏演得那么辛苦。届时,群臣劝进,各种肉麻的劝进表堆积如山,满朝文武都盼着他“为天下苍生计”受禅称帝,那才是众望所归。但为了这个众望所归,宇文温就得费一番功夫。这是受禅称帝,不是黑社会争堂口,光靠拳头大没有用,得软硬兼施。一个国家,要靠官僚集团来维持运转,文武官员及其身后的各种利益集团,不要说全部收买,至少要收买过半才行。收买的方式有很多,出让政治权力是其一,譬如东汉末年,魏王曹丕让世家门阀把持体制九品中正制,换来世家出身的高官们拥戴他受汉禅称魏帝。默许腐败也是其一,譬如元魏末年,东魏丞相高欢就是如此,任由武勋们随意贪污,换来大家对他的绝对拥护。封官许愿也是其一,同样是元魏末年,西魏丞相宇文泰,就设八柱国十二大将军,又行府兵制,让他的“等夷”们各居高位,让关陇豪强们进入体制内。而宇文温,选择放出部分经济利益和适当的封官许愿进行收买,这样来,他损失的不过是些许经济利益,增加了一些俸禄开支,负面影响较小。所以宇文温现在不停搞“优惠促销”,就是要把名为“众望所归”的商品卖出去。按套路走完流程,皇宫就会换了主人,届时,他就会达到人生的巅峰。想到这里,宇文温不由得有些小激动,思绪发散起来。按照时髦的套路,到时候,他就要改元“共和”,以井字旗九宫格,代表天下九州为国旗,又有国徽、国歌。设参众两院上下两院,议员经由选举产生,然后召集议员以及权贵、武勋、士族、寒族代表开大会,定大宪章,实行虚君的君主立宪制。政府机构设置一定要遵循喜闻乐见的“三权分立”原则,一定要对皇权严防死守,做到任何一个贱民的茅草房“风能进、雨能进,唯独皇帝不能进”,把皇权牢牢锁在铁笼子里。允许组建政党,各政党首先进行党内竞选,选出候选人参与“全国大选”,由此选举出首相,任期七年,然后由获胜的政党组阁。皇权已经被关进笼子里,首相及内阁也得有人牵制,那就是议会。任何一名参议员上议员都可以提出弹劾首相的议案,只要议会通过弹劾议案,首相就得辞职,内阁变成看守内阁,重新进行大选,选出新首相,重新组阁。如此一来,所有政治斗争都会变成议会斗争,各方势力按照议会的程序进行圆桌博弈,不会再有内战,也不会再有野心家想要推翻皇帝。若有人想掌握大权,走上人生巅峰,只要竞选首相成功即可。至此,江山永固,皇位绵延一代又一代,而大度让权的他,必将会成为天下万民景仰的大英雄。才怪。真要这么搞,不出十年,他就要被新上位的强人干掉,全家男丁死光,那人,会拿走他的江山,建立一个新的王朝。建立在强势皇权上的所谓君主立宪,却是皇权的掘墓人,不断自掘根基,待得皇权变得虚弱,这种君主立宪也就没了依仗,土崩瓦解。他若真敢把大权让出去,自然有人接盘,到时候,顺便连他的妻妾也一起接盘了。所以,在这个时代搞什么君主立宪,是只有政治白痴才会做出的傻事。收起思绪,宇文温重新看起资料,已经进行过修改的官制改革方案,确定的三省六部制,才是最适合这个时代的政治体制。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尚书省下设六部,即吏部、民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之下有二十四司。为什么是民部而不是户部道理很简单,“历史上”本来就是民部,只是后来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才把“民”部改为“户”部。三省的分工,大致如下:中书省主发令,门下省主审核这一命令并正式批准,而尚书省六部负责执行这道命令。万一三省对于一道命令起了争执,那该怎么办三省分权,势必造成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等弊端,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得让三省之间协调行动,三高官官定期在门下省议事。在会上作出决定,然后三省行事按决定来。这个议事的地方,名为“政事堂”。所以,改制后,朝廷的最高行政机构是政事堂,而有资格入政事堂参加议政会议的官员,就是有实无名的宰相。这些官员是谁呢中书省的正长官中书令,二人,副官中书侍郎,数人;门下省的正长官侍中,二人,副长官侍郎,数人;尚书省的正长官尚书令一人,副长官左、右仆射,各一人。这些官员加起来有十余人,是宰相级别的官员,也就是出将入相中的那个“相”。换句话说,自秦汉时起,一直和皇权“相爱相杀”的相权,会被一分为三,变成三省,而丞相宰相这个“人”,分裂为十几个人三省主副长官。三省六部制实行后,不会再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单一权相,相权对皇权的威胁变小。至于皇权,就要面对“程序正义”这个新对手。何为程序正义那就是皇帝的诏令要由中书省先拟定几个版本,呈皇帝御览,皇帝认可后,正式定稿,经门下省核准方可签发,这时,皇帝的诏令才是“合法”的,尚书省才会执行。如果门下省认为中书省拟定的诏书有问题,有权拒绝用印盖章并把诏书封好、驳回,是为“封驳”。如果皇帝不死心,硬要中书省拿着没有门下省用印的诏令,让尚书省执行,尚书省可以认为这是“乱命”,是奸臣瞒着皇帝、绕过忠臣“矫诏”,有权拒绝执行。这就是程序正义。虽然不可能完全防止皇权乱来,但总归是有了一套较为合理的制度来制约皇权,这种制度才是当前时代最合适的制衡手段。说到制衡,既然有三省制衡皇权,那么谁来制衡三省行政机构是御史台。三省掌行政权,御史台掌监察权,监察百官,除此之外,还有掌司法权的大理寺,以及鸿胪寺、光禄寺等官署。三省六部制,不是宇文温自己发明的制度,是数百年来中原政治制度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他手上这份定稿,其上的三省六部制,实际上已经很接近原本历史里初唐的三省六部制。这都是官员们议定吵架的结果,宇文温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旁听,做胸有成竹状,但他并不是当旁观者,而是增加了一些内容。正是这些内容,让如今的三省六部制,和历史上初唐的三省六部制不一样了。第一百八十八章 七种武器作为“不正常人类”,宇文温当然有一个优势,那就是可以根据对历史走向的大概了解,选择“抄作业”,轻轻松松过完自己的“皇帝生涯”,寿终正寝。对内,不要太折腾就行,但有的大型项目,自然是要完成的,毕竟功在千秋。大运河是要修的,但不要急,规划二十年的建设工期,足以让百姓有喘息的余地。高句丽是要解决的,不然辽西、幽燕都不得安生,如果放任不管,一个加强版的后金,会提前出现在辽东,但宇文温可以选择从长计议,来个温水煮青蛙。每年春天和秋天,发精兵进攻高句丽,一路走辽西,是为陆路,一路走海路,直接跨海进攻,骚扰高句丽,让其无法有效开展春耕和秋收。持续十年,高句丽国内必然出现大规模饥荒,粮食缺乏,养不起兵。这就是巧妙利用丰厚的国力和对方耗,耗个二十年,耗得高句丽的国力疲敝,届时再派兵就能一鼓而下。而若是如隋炀帝那样,动不动来个百万大军平辽东,结果顿兵于坚城之下,白白消耗大量粮食,却没有任何作用。高句丽是这样,突厥就要费心许多,但只要不急,机会一样有。譬如,整顿马政,用各种科学的饲养技术、选种育种技术,繁殖、改良战马,然后以二十年时间为期限,争取全国各地马监栏内战马数量超过百万匹。有了充足的战马,就有了机动力强大的骑兵部队,对付突厥,不成问题。这三件事,以二十年甚至三十年为期限,能给百姓充足的休养生息余地,所以,绝不会“重蹈”隋炀帝的覆辙。同样,以二十年甚至三十年为期限,办教育,兴科举,也可以渐渐让门阀政治退出历史舞台。他还年轻,只要不出现意外,保持建康良好的饮食习惯,再活上三十年应该不成问题,三十年磨一剑,届时宝剑出鞘,所向披靡,而这三十年,他大可舒舒服服做个逍遥天子,即便自己活不到宝剑出鞘的时候,但他的儿孙可以收获果实。这是最惬意的选择,他可以选择成为汉文帝或汉景帝,自己的享受不拉下,美人佳肴尽情享受,又能让百姓修生养息,励精图治,给儿孙打下坚实的经济、军事基础。平心而论,这样的选择很正确,宇文温心动不已,但,他要面对一个现实。他的王妃,将来就是皇后,他的世子,将来就是太子。而他的王妃尉迟炽繁,是尉迟氏的女子,他的世子宇文维城,身体里流淌的血液,有一半是尉迟氏的鲜血。这样的女人成了皇后,这样的世子成了太子,会有很多人睡不着觉的。宇文氏和尉迟氏的决裂,爆发了大规模战争,如今朝廷里的许多文武官员,是凭借平定尉迟氏的战功,才有了更高的地位。那么,当尉迟惇的侄女成了皇后,尉迟惇的侄外孙成了太子,这些文武官员,会怎么想在父系社会,子女的姓氏跟着父亲,所以宇文维城也许不会有为外祖家平反的念头,但皇后不一样,谁也不知道她心中是否有恨意,会不会伺机报仇。汉初,吕后去世,勋贵们联合起来,诛杀诸吕,并对吕氏进行斩草除根,吕氏女为刘氏诸王生的儿子,全都未能幸免。如此冷血的斩草除根,未必不会在当世重演。这就是宇文温必须面对的现实,他要受禅称帝,必然立皇后,所以王妃理所当然是皇后,但这样一来,很多权贵会心中惊疑不定。那么,一股股废后的暗流会渐渐汇集起来。宇文温在时,压得住,他若英年早逝,根基不稳的尉迟炽繁和宇文维城,如何面对这些因为害怕被反攻倒算而团结起来的权贵如果宇文温能再活三十年,他完全可以用三十年时间来慢慢化解,届时这个问题不是问题,问题是宇文温不敢确定自己能否百分百活那么久。武帝宇文邕三十五岁就死了,英年早逝,他现在是而立之年,身强体壮,按说再活三十年不是问题,但却很可能因为一次风寒,一次呛水、一次意外就驾鹤西去。到时候,怎么办出于感情,他不会废后、废太子,出于现实考虑,他也不会。很简单,若另立王妃皇后,次年就生子,小家伙一直平平安安,成年也要等二十年后。这期间他若是“崩”了,幼帝和年轻的太后,面对满朝文武,要么重演外戚夺权的故事,要么被权臣架空,江山变色。当然,他不一定要立嫡,为了稳定人心,他可以选择立长,也就是让大几个月的庶长子宇文维翰当太子,算是折中方案。嚯嚯,杨坚的女儿杨丽华在宫里喝茶,杨坚的外孙做太子,就问大这些官员加起来有十余人,是宰相级别的官员,也就是出将入相中的那个“相”。换句话说,自秦汉时起,一直和皇权“相爱相杀”的相权,会被一分为三,变成三省,而丞相宰相这个“人”,分裂为十几个人三省主副长官。三省六部制实行后,不会再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单一权相,相权对皇权的威胁变小。至于皇权,就要面对“程序正义”这个新对手。何为程序正义那就是皇帝的诏令要由中书省先拟定几个版本,呈皇帝御览,皇帝认可后,正式定稿,经门下省核准方可签发,这时,皇帝的诏令才是“合法”的,尚书省才会执行。如果门下省认为中书省拟定的诏书有问题,有权拒绝用印盖章并把诏书封好、驳回,是为“封驳”。如果皇帝不死心,硬要中书省拿着没有门下省用印的诏令,让尚书省执行,尚书省可以认为这是“乱命”,是奸臣瞒着皇帝、绕过忠臣“矫诏”,有权拒绝执行。这就是程序正义。虽然不可能完全防止皇权乱来,但总归是有了一套较为合理的制度来制约皇权,这种制度才是当前时代最合适的制衡手段。说到制衡,既然有三省制衡皇权,那么谁来制衡三省行政机构是御史台。三省掌行政权,御史台掌监察权,监察百官,除此之外,还有掌司法权的大理寺,以及鸿胪寺、光禄寺等官署。三省六部制,不是宇文温自己发明的制度,是数百年来中原政治制度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他手上这份定稿,其上的三省六部制,实际上已经很接近原本历史里初唐的三省六部制。这都是官员们议定吵架的结果,宇文温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旁听,做胸有成竹状,但他并不是当旁观者,而是增加了一些内容。正是这些内容,让如今的三省六部制,和历史上初唐的三省六部制不一样了。第一百八十八章 七种武器作为“不正常人类”,宇文温当然有一个优势,那就是可以根据对历史走向的大概了解,选择“抄作业”,轻轻松松过完自己的“皇帝生涯”,寿终正寝。对内,不要太折腾就行,但有的大型项目,自然是要完成的,毕竟功在千秋。大运河是要修的,但不要急,规划二十年的建设工期,足以让百姓有喘息的余地。高句丽是要解决的,不然辽西、幽燕都不得安生,如果放任不管,一个加强版的后金,会提前出现在辽东,但宇文温可以选择从长计议,来个温水煮青蛙。每年春天和秋天,发精兵进攻高句丽,一路走辽西,是为陆路,一路走海路,直接跨海进攻,骚扰高句丽,让其无法有效开展春耕和秋收。持续十年,高句丽国内必然出现大规模饥荒,粮食缺乏,养不起兵。这就是巧妙利用丰厚的国力和对方耗,耗个二十年,耗得高句丽的国力疲敝,届时再派兵就能一鼓而下。而若是如隋炀帝那样,动不动来个百万大军平辽东,结果顿兵于坚城之下,白白消耗大量粮食,却没有任何作用。高句丽是这样,突厥就要费心许多,但只要不急,机会一样有。譬如,整顿马政,用各种科学的饲养技术、选种育种技术,繁殖、改良战马,然后以二十年时间为期限,争取全国各地马监栏内战马数量超过百万匹。有了充足的战马,就有了机动力强大的骑兵部队,对付突厥,不成问题。这三件事,以二十年甚至三十年为期限,能给百姓充足的休养生息余地,所以,绝不会“重蹈”隋炀帝的覆辙。同样,以二十年甚至三十年为期限,办教育,兴科举,也可以渐渐让门阀政治退出历史舞台。他还年轻,只要不出现意外,保持建康良好的饮食习惯,再活上三十年应该不成问题,三十年磨一剑,届时宝剑出鞘,所向披靡,而这三十年,他大可舒舒服服做个逍遥天子,即便自己活不到宝剑出鞘的时候,但他的儿孙可以收获果实。这是最惬意的选择,他可以选择成为汉文帝或汉景帝,自己的享受不拉下,美人佳肴尽情享受,又能让百姓修生养息,励精图治,给儿孙打下坚实的经济、军事基础。平心而论,这样的选择很正确,宇文温心动不已,但,他要面对一个现实。他的王妃,将来就是皇后,他的世子,将来就是太子。而他的王妃尉迟炽繁,是尉迟氏的女子,他的世子宇文维城,身体里流淌的血液,有一半是尉迟氏的鲜血。这样的女人成了皇后,这样的世子成了太子,会有很多人睡不着觉的。宇文氏和尉迟氏的决裂,爆发了大规模战争,如今朝廷里的许多文武官员,是凭借平定尉迟氏的战功,才有了更高的地位。那么,当尉迟惇的侄女成了皇后,尉迟惇的侄外孙成了太子,这些文武官员,会怎么想在父系社会,子女的姓氏跟着父亲,所以宇文维城也许不会有为外祖家平反的念头,但皇后不一样,谁也不知道她心中是否有恨意,会不会伺机报仇。汉初,吕后去世,勋贵们联合起来,诛杀诸吕,并对吕氏进行斩草除根,吕氏女为刘氏诸王生的儿子,全都未能幸免。如此冷血的斩草除根,未必不会在当世重演。这就是宇文温必须面对的现实,他要受禅称帝,必然立皇后,所以王妃理所当然是皇后,但这样一来,很多权贵会心中惊疑不定。那么,一股股废后的暗流会渐渐汇集起来。宇文温在时,压得住,他若英年早逝,根基不稳的尉迟炽繁和宇文维城,如何面对这些因为害怕被反攻倒算而团结起来的权贵如果宇文温能再活三十年,他完全可以用三十年时间来慢慢化解,届时这个问题不是问题,问题是宇文温不敢确定自己能否百分百活那么久。武帝宇文邕三十五岁就死了,英年早逝,他现在是而立之年,身强体壮,按说再活三十年不是问题,但却很可能因为一次风寒,一次呛水、一次意外就驾鹤西去。到时候,怎么办出于感情,他不会废后、废太子,出于现实考虑,他也不会。很简单,若另立王妃皇后,次年就生子,小家伙一直平平安安,成年也要等二十年后。这期间他若是“崩”了,幼帝和年轻的太后,面对满朝文武,要么重演外戚夺权的故事,要么被权臣架空,江山变色。当然,他不一定要立嫡,为了稳定人心,他可以选择立长,也就是让大几个月的庶长子宇文维翰当太子,算是折中方案。嚯嚯,杨坚的女儿杨丽华在宫里喝茶,杨坚的外孙做太子,就问大这些官员加起来有十余人,是宰相级别的官员,也就是出将入相中的那个“相”。换句话说,自秦汉时起,一直和皇权“相爱相杀”的相权,会被一分为三,变成三省,而丞相宰相这个“人”,分裂为十几个人三省主副长官。三省六部制实行后,不会再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单一权相,相权对皇权的威胁变小。至于皇权,就要面对“程序正义”这个新对手。何为程序正义那就是皇帝的诏令要由中书省先拟定几个版本,呈皇帝御览,皇帝认可后,正式定稿,经门下省核准方可签发,这时,皇帝的诏令才是“合法”的,尚书省才会执行。如果门下省认为中书省拟定的诏书有问题,有权拒绝用印盖章并把诏书封好、驳回,是为“封驳”。如果皇帝不死心,硬要中书省拿着没有门下省用印的诏令,让尚书省执行,尚书省可以认为这是“乱命”,是奸臣瞒着皇帝、绕过忠臣“矫诏”,有权拒绝执行。这就是程序正义。虽然不可能完全防止皇权乱来,但总归是有了一套较为合理的制度来制约皇权,这种制度才是当前时代最合适的制衡手段。说到制衡,既然有三省制衡皇权,那么谁来制衡三省行政机构是御史台。三省掌行政权,御史台掌监察权,监察百官,除此之外,还有掌司法权的大理寺,以及鸿胪寺、光禄寺等官署。三省六部制,不是宇文温自己发明的制度,是数百年来中原政治制度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他手上这份定稿,其上的三省六部制,实际上已经很接近原本历史里初唐的三省六部制。这都是官员们议定吵架的结果,宇文温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旁听,做胸有成竹状,但他并不是当旁观者,而是增加了一些内容。正是这些内容,让如今的三省六部制,和历史上初唐的三省六部制不一样了。第一百八十八章 七种武器作为“不正常人类”,宇文温当然有一个优势,那就是可以根据对历史走向的大概了解,选择“抄作业”,轻轻松松过完自己的“皇帝生涯”,寿终正寝。对内,不要太折腾就行,但有的大型项目,自然是要完成的,毕竟功在千秋。大运河是要修的,但不要急,规划二十年的建设工期,足以让百姓有喘息的余地。高句丽是要解决的,不然辽西、幽燕都不得安生,如果放任不管,一个加强版的后金,会提前出现在辽东,但宇文温可以选择从长计议,来个温水煮青蛙。每年春天和秋天,发精兵进攻高句丽,一路走辽西,是为陆路,一路走海路,直接跨海进攻,骚扰高句丽,让其无法有效开展春耕和秋收。持续十年,高句丽国内必然出现大规模饥荒,粮食缺乏,养不起兵。这就是巧妙利用丰厚的国力和对方耗,耗个二十年,耗得高句丽的国力疲敝,届时再派兵就能一鼓而下。而若是如隋炀帝那样,动不动来个百万大军平辽东,结果顿兵于坚城之下,白白消耗大量粮食,却没有任何作用。高句丽是这样,突厥就要费心许多,但只要不急,机会一样有。譬如,整顿马政,用各种科学的饲养技术、选种育种技术,繁殖、改良战马,然后以二十年时间为期限,争取全国各地马监栏内战马数量超过百万匹。有了充足的战马,就有了机动力强大的骑兵部队,对付突厥,不成问题。这三件事,以二十年甚至三十年为期限,能给百姓充足的休养生息余地,所以,绝不会“重蹈”隋炀帝的覆辙。同样,以二十年甚至三十年为期限,办教育,兴科举,也可以渐渐让门阀政治退出历史舞台。他还年轻,只要不出现意外,保持建康良好的饮食习惯,再活上三十年应该不成问题,三十年磨一剑,届时宝剑出鞘,所向披靡,而这三十年,他大可舒舒服服做个逍遥天子,即便自己活不到宝剑出鞘的时候,但他的儿孙可以收获果实。这是最惬意的选择,他可以选择成为汉文帝或汉景帝,自己的享受不拉下,美人佳肴尽情享受,又能让百姓修生养息,励精图治,给儿孙打下坚实的经济、军事基础。平心而论,这样的选择很正确,宇文温心动不已,但,他要面对一个现实。他的王妃,将来就是皇后,他的世子,将来就是太子。而他的王妃尉迟炽繁,是尉迟氏的女子,他的世子宇文维城,身体里流淌的血液,有一半是尉迟氏的鲜血。这样的女人成了皇后,这样的世子成了太子,会有很多人睡不着觉的。宇文氏和尉迟氏的决裂,爆发了大规模战争,如今朝廷里的许多文武官员,是凭借平定尉迟氏的战功,才有了更高的地位。那么,当尉迟惇的侄女成了皇后,尉迟惇的侄外孙成了太子,这些文武官员,会怎么想在父系社会,子女的姓氏跟着父亲,所以宇文维城也许不会有为外祖家平反的念头,但皇后不一样,谁也不知道她心中是否有恨意,会不会伺机报仇。汉初,吕后去世,勋贵们联合起来,诛杀诸吕,并对吕氏进行斩草除根,吕氏女为刘氏诸王生的儿子,全都未能幸免。如此冷血的斩草除根,未必不会在当世重演。这就是宇文温必须面对的现实,他要受禅称帝,必然立皇后,所以王妃理所当然是皇后,但这样一来,很多权贵会心中惊疑不定。那么,一股股废后的暗流会渐渐汇集起来。宇文温在时,压得住,他若英年早逝,根基不稳的尉迟炽繁和宇文维城,如何面对这些因为害怕被反攻倒算而团结起来的权贵如果宇文温能再活三十年,他完全可以用三十年时间来慢慢化解,届时这个问题不是问题,问题是宇文温不敢确定自己能否百分百活那么久。武帝宇文邕三十五岁就死了,英年早逝,他现在是而立之年,身强体壮,按说再活三十年不是问题,但却很可能因为一次风寒,一次呛水、一次意外就驾鹤西去。到时候,怎么办出于感情,他不会废后、废太子,出于现实考虑,他也不会。很简单,若另立王妃皇后,次年就生子,小家伙一直平平安安,成年也要等二十年后。这期间他若是“崩”了,幼帝和年轻的太后,面对满朝文武,要么重演外戚夺权的故事,要么被权臣架空,江山变色。当然,他不一定要立嫡,为了稳定人心,他可以选择立长,也就是让大几个月的庶长子宇文维翰当太子,算是折中方案。嚯嚯,杨坚的女儿杨丽华在宫里喝茶,杨坚的外孙做太子,就问大这些官员加起来有十余人,是宰相级别的官员,也就是出将入相中的那个“相”。换句话说,自秦汉时起,一直和皇权“相爱相杀”的相权,会被一分为三,变成三省,而丞相宰相这个“人”,分裂为十几个人三省主副长官。三省六部制实行后,不会再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单一权相,相权对皇权的威胁变小。至于皇权,就要面对“程序正义”这个新对手。何为程序正义那就是皇帝的诏令要由中书省先拟定几个版本,呈皇帝御览,皇帝认可后,正式定稿,经门下省核准方可签发,这时,皇帝的诏令才是“合法”的,尚书省才会执行。如果门下省认为中书省拟定的诏书有问题,有权拒绝用印盖章并把诏书封好、驳回,是为“封驳”。如果皇帝不死心,硬要中书省拿着没有门下省用印的诏令,让尚书省执行,尚书省可以认为这是“乱命”,是奸臣瞒着皇帝、绕过忠臣“矫诏”,有权拒绝执行。这就是程序正义。虽然不可能完全防止皇权乱来,但总归是有了一套较为合理的制度来制约皇权,这种制度才是当前时代最合适的制衡手段。说到制衡,既然有三省制衡皇权,那么谁来制衡三省行政机构是御史台。三省掌行政权,御史台掌监察权,监察百官,除此之外,还有掌司法权的大理寺,以及鸿胪寺、光禄寺等官署。三省六部制,不是宇文温自己发明的制度,是数百年来中原政治制度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他手上这份定稿,其上的三省六部制,实际上已经很接近原本历史里初唐的三省六部制。这都是官员们议定吵架的结果,宇文温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旁听,做胸有成竹状,但他并不是当旁观者,而是增加了一些内容。正是这些内容,让如今的三省六部制,和历史上初唐的三省六部制不一样了。第一百八十八章 七种武器作为“不正常人类”,宇文温当然有一个优势,那就是可以根据对历史走向的大概了解,选择“抄作业”,轻轻松松过完自己的“皇帝生涯”,寿终正寝。对内,不要太折腾就行,但有的大型项目,自然是要完成的,毕竟功在千秋。大运河是要修的,但不要急,规划二十年的建设工期,足以让百姓有喘息的余地。高句丽是要解决的,不然辽西、幽燕都不得安生,如果放任不管,一个加强版的后金,会提前出现在辽东,但宇文温可以选择从长计议,来个温水煮青蛙。每年春天和秋天,发精兵进攻高句丽,一路走辽西,是为陆路,一路走海路,直接跨海进攻,骚扰高句丽,让其无法有效开展春耕和秋收。持续十年,高句丽国内必然出现大规模饥荒,粮食缺乏,养不起兵。这就是巧妙利用丰厚的国力和对方耗,耗个二十年,耗得高句丽的国力疲敝,届时再派兵就能一鼓而下。而若是如隋炀帝那样,动不动来个百万大军平辽东,结果顿兵于坚城之下,白白消耗大量粮食,却没有任何作用。高句丽是这样,突厥就要费心许多,但只要不急,机会一样有。譬如,整顿马政,用各种科学的饲养技术、选种育种技术,繁殖、改良战马,然后以二十年时间为期限,争取全国各地马监栏内战马数量超过百万匹。有了充足的战马,就有了机动力强大的骑兵部队,对付突厥,不成问题。这三件事,以二十年甚至三十年为期限,能给百姓充足的休养生息余地,所以,绝不会“重蹈”隋炀帝的覆辙。同样,以二十年甚至三十年为期限,办教育,兴科举,也可以渐渐让门阀政治退出历史舞台。他还年轻,只要不出现意外,保持建康良好的饮食习惯,再活上三十年应该不成问题,三十年磨一剑,届时宝剑出鞘,所向披靡,而这三十年,他大可舒舒服服做个逍遥天子,即便自己活不到宝剑出鞘的时候,但他的儿孙可以收获果实。这是最惬意的选择,他可以选择成为汉文帝或汉景帝,自己的享受不拉下,美人佳肴尽情享受,又能让百姓修生养息,励精图治,给儿孙打下坚实的经济、军事基础。平心而论,这样的选择很正确,宇文温心动不已,但,他要面对一个现实。他的王妃,将来就是皇后,他的世子,将来就是太子。而他的王妃尉迟炽繁,是尉迟氏的女子,他的世子宇文维城,身体里流淌的血液,有一半是尉迟氏的鲜血。这样的女人成了皇后,这样的世子成了太子,会有很多人睡不着觉的。宇文氏和尉迟氏的决裂,爆发了大规模战争,如今朝廷里的许多文武官员,是凭借平定尉迟氏的战功,才有了更高的地位。那么,当尉迟惇的侄女成了皇后,尉迟惇的侄外孙成了太子,这些文武官员,会怎么想在父系社会,子女的姓氏跟着父亲,所以宇文维城也许不会有为外祖家平反的念头,但皇后不一样,谁也不知道她心中是否有恨意,会不会伺机报仇。汉初,吕后去世,勋贵们联合起来,诛杀诸吕,并对吕氏进行斩草除根,吕氏女为刘氏诸王生的儿子,全都未能幸免。如此冷血的斩草除根,未必不会在当世重演。这就是宇文温必须面对的现实,他要受禅称帝,必然立皇后,所以王妃理所当然是皇后,但这样一来,很多权贵会心中惊疑不定。那么,一股股废后的暗流会渐渐汇集起来。宇文温在时,压得住,他若英年早逝,根基不稳的尉迟炽繁和宇文维城,如何面对这些因为害怕被反攻倒算而团结起来的权贵如果宇文温能再活三十年,他完全可以用三十年时间来慢慢化解,届时这个问题不是问题,问题是宇文温不敢确定自己能否百分百活那么久。武帝宇文邕三十五岁就死了,英年早逝,他现在是而立之年,身强体壮,按说再活三十年不是问题,但却很可能因为一次风寒,一次呛水、一次意外就驾鹤西去。到时候,怎么办出于感情,他不会废后、废太子,出于现实考虑,他也不会。很简单,若另立王妃皇后,次年就生子,小家伙一直平平安安,成年也要等二十年后。这期间他若是“崩”了,幼帝和年轻的太后,面对满朝文武,要么重演外戚夺权的故事,要么被权臣架空,江山变色。当然,他不一定要立嫡,为了稳定人心,他可以选择立长,也就是让大几个月的庶长子宇文维翰当太子,算是折中方案。嚯嚯,杨坚的女儿杨丽华在宫里喝茶,杨坚的外孙做太子,就问大这些官员加起来有十余人,是宰相级别的官员,也就是出将入相中的那个“相”。换句话说,自秦汉时起,一直和皇权“相爱相杀”的相权,会被一分为三,变成三省,而丞相宰相这个“人”,分裂为十几个人三省主副长官。三省六部制实行后,不会再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单一权相,相权对皇权的威胁变小。至于皇权,就要面对“程序正义”这个新对手。何为程序正义那就是皇帝的诏令要由中书省先拟定几个版本,呈皇帝御览,皇帝认可后,正式定稿,经门下省核准方可签发,这时,皇帝的诏令才是“合法”的,尚书省才会执行。如果门下省认为中书省拟定的诏书有问题,有权拒绝用印盖章并把诏书封好、驳回,是为“封驳”。如果皇帝不死心,硬要中书省拿着没有门下省用印的诏令,让尚书省执行,尚书省可以认为这是“乱命”,是奸臣瞒着皇帝、绕过忠臣“矫诏”,有权拒绝执行。这就是程序正义。虽然不可能完全防止皇权乱来,但总归是有了一套较为合理的制度来制约皇权,这种制度才是当前时代最合适的制衡手段。说到制衡,既然有三省制衡皇权,那么谁来制衡三省行政机构是御史台。三省掌行政权,御史台掌监察权,监察百官,除此之外,还有掌司法权的大理寺,以及鸿胪寺、光禄寺等官署。三省六部制,不是宇文温自己发明的制度,是数百年来中原政治制度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他手上这份定稿,其上的三省六部制,实际上已经很接近原本历史里初唐的三省六部制。这都是官员们议定吵架的结果,宇文温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旁听,做胸有成竹状,但他并不是当旁观者,而是增加了一些内容。正是这些内容,让如今的三省六部制,和历史上初唐的三省六部制不一样了。第一百八十八章 七种武器作为“不正常人类”,宇文温当然有一个优势,那就是可以根据对历史走向的大概了解,选择“抄作业”,轻轻松松过完自己的“皇帝生涯”,寿终正寝。对内,不要太折腾就行,但有的大型项目,自然是要完成的,毕竟功在千秋。大运河是要修的,但不要急,规划二十年的建设工期,足以让百姓有喘息的余地。高句丽是要解决的,不然辽西、幽燕都不得安生,如果放任不管,一个加强版的后金,会提前出现在辽东,但宇文温可以选择从长计议,来个温水煮青蛙。每年春天和秋天,发精兵进攻高句丽,一路走辽西,是为陆路,一路走海路,直接跨海进攻,骚扰高句丽,让其无法有效开展春耕和秋收。持续十年,高句丽国内必然出现大规模饥荒,粮食缺乏,养不起兵。这就是巧妙利用丰厚的国力和对方耗,耗个二十年,耗得高句丽的国力疲敝,届时再派兵就能一鼓而下。而若是如隋炀帝那样,动不动来个百万大军平辽东,结果顿兵于坚城之下,白白消耗大量粮食,却没有任何作用。高句丽是这样,突厥就要费心许多,但只要不急,机会一样有。譬如,整顿马政,用各种科学的饲养技术、选种育种技术,繁殖、改良战马,然后以二十年时间为期限,争取全国各地马监栏内战马数量超过百万匹。有了充足的战马,就有了机动力强大的骑兵部队,对付突厥,不成问题。这三件事,以二十年甚至三十年为期限,能给百姓充足的休养生息余地,所以,绝不会“重蹈”隋炀帝的覆辙。同样,以二十年甚至三十年为期限,办教育,兴科举,也可以渐渐让门阀政治退出历史舞台。他还年轻,只要不出现意外,保持建康良好的饮食习惯,再活上三十年应该不成问题,三十年磨一剑,届时宝剑出鞘,所向披靡,而这三十年,他大可舒舒服服做个逍遥天子,即便自己活不到宝剑出鞘的时候,但他的儿孙可以收获果实。这是最惬意的选择,他可以选择成为汉文帝或汉景帝,自己的享受不拉下,美人佳肴尽情享受,又能让百姓修生养息,励精图治,给儿孙打下坚实的经济、军事基础。平心而论,这样的选择很正确,宇文温心动不已,但,他要面对一个现实。他的王妃,将来就是皇后,他的世子,将来就是太子。而他的王妃尉迟炽繁,是尉迟氏的女子,他的世子宇文维城,身体里流淌的血液,有一半是尉迟氏的鲜血。这样的女人成了皇后,这样的世子成了太子,会有很多人睡不着觉的。宇文氏和尉迟氏的决裂,爆发了大规模战争,如今朝廷里的许多文武官员,是凭借平定尉迟氏的战功,才有了更高的地位。那么,当尉迟惇的侄女成了皇后,尉迟惇的侄外孙成了太子,这些文武官员,会怎么想在父系社会,子女的姓氏跟着父亲,所以宇文维城也许不会有为外祖家平反的念头,但皇后不一样,谁也不知道她心中是否有恨意,会不会伺机报仇。汉初,吕后去世,勋贵们联合起来,诛杀诸吕,并对吕氏进行斩草除根,吕氏女为刘氏诸王生的儿子,全都未能幸免。如此冷血的斩草除根,未必不会在当世重演。这就是宇文温必须面对的现实,他要受禅称帝,必然立皇后,所以王妃理所当然是皇后,但这样一来,很多权贵会心中惊疑不定。那么,一股股废后的暗流会渐渐汇集起来。宇文温在时,压得住,他若英年早逝,根基不稳的尉迟炽繁和宇文维城,如何面对这些因为害怕被反攻倒算而团结起来的权贵如果宇文温能再活三十年,他完全可以用三十年时间来慢慢化解,届时这个问题不是问题,问题是宇文温不敢确定自己能否百分百活那么久。武帝宇文邕三十五岁就死了,英年早逝,他现在是而立之年,身强体壮,按说再活三十年不是问题,但却很可能因为一次风寒,一次呛水、一次意外就驾鹤西去。到时候,怎么办出于感情,他不会废后、废太子,出于现实考虑,他也不会。很简单,若另立王妃皇后,次年就生子,小家伙一直平平安安,成年也要等二十年后。这期间他若是“崩”了,幼帝和年轻的太后,面对满朝文武,要么重演外戚夺权的故事,要么被权臣架空,江山变色。当然,他不一定要立嫡,为了稳定人心,他可以选择立长,也就是让大几个月的庶长子宇文维翰当太子,算是折中方案。嚯嚯,杨坚的女儿杨丽华在宫里喝茶,杨坚的外孙做太子,就问大这些官员加起来有十余人,是宰相级别的官员,也就是出将入相中的那个“相”。换句话说,自秦汉时起,一直和皇权“相爱相杀”的相权,会被一分为三,变成三省,而丞相宰相这个“人”,分裂为十几个人三省主副长官。三省六部制实行后,不会再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单一权相,相权对皇权的威胁变小。至于皇权,就要面对“程序正义”这个新对手。何为程序正义那就是皇帝的诏令要由中书省先拟定几个版本,呈皇帝御览,皇帝认可后,正式定稿,经门下省核准方可签发,这时,皇帝的诏令才是“合法”的,尚书省才会执行。如果门下省认为中书省拟定的诏书有问题,有权拒绝用印盖章并把诏书封好、驳回,是为“封驳”。如果皇帝不死心,硬要中书省拿着没有门下省用印的诏令,让尚书省执行,尚书省可以认为这是“乱命”,是奸臣瞒着皇帝、绕过忠臣“矫诏”,有权拒绝执行。这就是程序正义。虽然不可能完全防止皇权乱来,但总归是有了一套较为合理的制度来制约皇权,这种制度才是当前时代最合适的制衡手段。说到制衡,既然有三省制衡皇权,那么谁来制衡三省行政机构是御史台。三省掌行政权,御史台掌监察权,监察百官,除此之外,还有掌司法权的大理寺,以及鸿胪寺、光禄寺等官署。三省六部制,不是宇文温自己发明的制度,是数百年来中原政治制度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他手上这份定稿,其上的三省六部制,实际上已经很接近原本历史里初唐的三省六部制。这都是官员们议定吵架的结果,宇文温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旁听,做胸有成竹状,但他并不是当旁观者,而是增加了一些内容。正是这些内容,让如今的三省六部制,和历史上初唐的三省六部制不一样了。第一百八十八章 七种武器作为“不正常人类”,宇文温当然有一个优势,那就是可以根据对历史走向的大概了解,选择“抄作业”,轻轻松松过完自己的“皇帝生涯”,寿终正寝。对内,不要太折腾就行,但有的大型项目,自然是要完成的,毕竟功在千秋。大运河是要修的,但不要急,规划二十年的建设工期,足以让百姓有喘息的余地。高句丽是要解决的,不然辽西、幽燕都不得安生,如果放任不管,一个加强版的后金,会提前出现在辽东,但宇文温可以选择从长计议,来个温水煮青蛙。每年春天和秋天,发精兵进攻高句丽,一路走辽西,是为陆路,一路走海路,直接跨海进攻,骚扰高句丽,让其无法有效开展春耕和秋收。持续十年,高句丽国内必然出现大规模饥荒,粮食缺乏,养不起兵。这就是巧妙利用丰厚的国力和对方耗,耗个二十年,耗得高句丽的国力疲敝,届时再派兵就能一鼓而下。而若是如隋炀帝那样,动不动来个百万大军平辽东,结果顿兵于坚城之下,白白消耗大量粮食,却没有任何作用。高句丽是这样,突厥就要费心许多,但只要不急,机会一样有。譬如,整顿马政,用各种科学的饲养技术、选种育种技术,繁殖、改良战马,然后以二十年时间为期限,争取全国各地马监栏内战马数量超过百万匹。有了充足的战马,就有了机动力强大的骑兵部队,对付突厥,不成问题。这三件事,以二十年甚至三十年为期限,能给百姓充足的休养生息余地,所以,绝不会“重蹈”隋炀帝的覆辙。同样,以二十年甚至三十年为期限,办教育,兴科举,也可以渐渐让门阀政治退出历史舞台。他还年轻,只要不出现意外,保持建康良好的饮食习惯,再活上三十年应该不成问题,三十年磨一剑,届时宝剑出鞘,所向披靡,而这三十年,他大可舒舒服服做个逍遥天子,即便自己活不到宝剑出鞘的时候,但他的儿孙可以收获果实。这是最惬意的选择,他可以选择成为汉文帝或汉景帝,自己的享受不拉下,美人佳肴尽情享受,又能让百姓修生养息,励精图治,给儿孙打下坚实的经济、军事基础。平心而论,这样的选择很正确,宇文温心动不已,但,他要面对一个现实。他的王妃,将来就是皇后,他的世子,将来就是太子。而他的王妃尉迟炽繁,是尉迟氏的女子,他的世子宇文维城,身体里流淌的血液,有一半是尉迟氏的鲜血。这样的女人成了皇后,这样的世子成了太子,会有很多人睡不着觉的。宇文氏和尉迟氏的决裂,爆发了大规模战争,如今朝廷里的许多文武官员,是凭借平定尉迟氏的战功,才有了更高的地位。那么,当尉迟惇的侄女成了皇后,尉迟惇的侄外孙成了太子,这些文武官员,会怎么想在父系社会,子女的姓氏跟着父亲,所以宇文维城也许不会有为外祖家平反的念头,但皇后不一样,谁也不知道她心中是否有恨意,会不会伺机报仇。汉初,吕后去世,勋贵们联合起来,诛杀诸吕,并对吕氏进行斩草除根,吕氏女为刘氏诸王生的儿子,全都未能幸免。如此冷血的斩草除根,未必不会在当世重演。这就是宇文温必须面对的现实,他要受禅称帝,必然立皇后,所以王妃理所当然是皇后,但这样一来,很多权贵会心中惊疑不定。那么,一股股废后的暗流会渐渐汇集起来。宇文温在时,压得住,他若英年早逝,根基不稳的尉迟炽繁和宇文维城,如何面对这些因为害怕被反攻倒算而团结起来的权贵如果宇文温能再活三十年,他完全可以用三十年时间来慢慢化解,届时这个问题不是问题,问题是宇文温不敢确定自己能否百分百活那么久。武帝宇文邕三十五岁就死了,英年早逝,他现在是而立之年,身强体壮,按说再活三十年不是问题,但却很可能因为一次风寒,一次呛水、一次意外就驾鹤西去。到时候,怎么办出于感情,他不会废后、废太子,出于现实考虑,他也不会。很简单,若另立王妃皇后,次年就生子,小家伙一直平平安安,成年也要等二十年后。这期间他若是“崩”了,幼帝和年轻的太后,面对满朝文武,要么重演外戚夺权的故事,要么被权臣架空,江山变色。当然,他不一定要立嫡,为了稳定人心,他可以选择立长,也就是让大几个月的庶长子宇文维翰当太子,算是折中方案。嚯嚯,杨坚的女儿杨丽华在宫里喝茶,杨坚的外孙做太子,就问大这些官员加起来有十余人,是宰相级别的官员,也就是出将入相中的那个“相”。换句话说,自秦汉时起,一直和皇权“相爱相杀”的相权,会被一分为三,变成三省,而丞相宰相这个“人”,分裂为十几个人三省主副长官。三省六部制实行后,不会再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单一权相,相权对皇权的威胁变小。至于皇权,就要面对“程序正义”这个新对手。何为程序正义那就是皇帝的诏令要由中书省先拟定几个版本,呈皇帝御览,皇帝认可后,正式定稿,经门下省核准方可签发,这时,皇帝的诏令才是“合法”的,尚书省才会执行。如果门下省认为中书省拟定的诏书有问题,有权拒绝用印盖章并把诏书封好、驳回,是为“封驳”。如果皇帝不死心,硬要中书省拿着没有门下省用印的诏令,让尚书省执行,尚书省可以认为这是“乱命”,是奸臣瞒着皇帝、绕过忠臣“矫诏”,有权拒绝执行。这就是程序正义。虽然不可能完全防止皇权乱来,但总归是有了一套较为合理的制度来制约皇权,这种制度才是当前时代最合适的制衡手段。说到制衡,既然有三省制衡皇权,那么谁来制衡三省行政机构是御史台。三省掌行政权,御史台掌监察权,监察百官,除此之外,还有掌司法权的大理寺,以及鸿胪寺、光禄寺等官署。三省六部制,不是宇文温自己发明的制度,是数百年来中原政治制度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他手上这份定稿,其上的三省六部制,实际上已经很接近原本历史里初唐的三省六部制。这都是官员们议定吵架的结果,宇文温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旁听,做胸有成竹状,但他并不是当旁观者,而是增加了一些内容。正是这些内容,让如今的三省六部制,和历史上初唐的三省六部制不一样了。第一百八十八章 七种武器作为“不正常人类”,宇文温当然有一个优势,那就是可以根据对历史走向的大概了解,选择“抄作业”,轻轻松松过完自己的“皇帝生涯”,寿终正寝。对内,不要太折腾就行,但有的大型项目,自然是要完成的,毕竟功在千秋。大运河是要修的,但不要急,规划二十年的建设工期,足以让百姓有喘息的余地。高句丽是要解决的,不然辽西、幽燕都不得安生,如果放任不管,一个加强版的后金,会提前出现在辽东,但宇文温可以选择从长计议,来个温水煮青蛙。每年春天和秋天,发精兵进攻高句丽,一路走辽西,是为陆路,一路走海路,直接跨海进攻,骚扰高句丽,让其无法有效开展春耕和秋收。持续十年,高句丽国内必然出现大规模饥荒,粮食缺乏,养不起兵。这就是巧妙利用丰厚的国力和对方耗,耗个二十年,耗得高句丽的国力疲敝,届时再派兵就能一鼓而下。而若是如隋炀帝那样,动不动来个百万大军平辽东,结果顿兵于坚城之下,白白消耗大量粮食,却没有任何作用。高句丽是这样,突厥就要费心许多,但只要不急,机会一样有。譬如,整顿马政,用各种科学的饲养技术、选种育种技术,繁殖、改良战马,然后以二十年时间为期限,争取全国各地马监栏内战马数量超过百万匹。有了充足的战马,就有了机动力强大的骑兵部队,对付突厥,不成问题。这三件事,以二十年甚至三十年为期限,能给百姓充足的休养生息余地,所以,绝不会“重蹈”隋炀帝的覆辙。同样,以二十年甚至三十年为期限,办教育,兴科举,也可以渐渐让门阀政治退出历史舞台。他还年轻,只要不出现意外,保持建康良好的饮食习惯,再活上三十年应该不成问题,三十年磨一剑,届时宝剑出鞘,所向披靡,而这三十年,他大可舒舒服服做个逍遥天子,即便自己活不到宝剑出鞘的时候,但他的儿孙可以收获果实。这是最惬意的选择,他可以选择成为汉文帝或汉景帝,自己的享受不拉下,美人佳肴尽情享受,又能让百姓修生养息,励精图治,给儿孙打下坚实的经济、军事基础。平心而论,这样的选择很正确,宇文温心动不已,但,他要面对一个现实。他的王妃,将来就是皇后,他的世子,将来就是太子。而他的王妃尉迟炽繁,是尉迟氏的女子,他的世子宇文维城,身体里流淌的血液,有一半是尉迟氏的鲜血。这样的女人成了皇后,这样的世子成了太子,会有很多人睡不着觉的。宇文氏和尉迟氏的决裂,爆发了大规模战争,如今朝廷里的许多文武官员,是凭借平定尉迟氏的战功,才有了更高的地位。那么,当尉迟惇的侄女成了皇后,尉迟惇的侄外孙成了太子,这些文武官员,会怎么想在父系社会,子女的姓氏跟着父亲,所以宇文维城也许不会有为外祖家平反的念头,但皇后不一样,谁也不知道她心中是否有恨意,会不会伺机报仇。汉初,吕后去世,勋贵们联合起来,诛杀诸吕,并对吕氏进行斩草除根,吕氏女为刘氏诸王生的儿子,全都未能幸免。如此冷血的斩草除根,未必不会在当世重演。这就是宇文温必须面对的现实,他要受禅称帝,必然立皇后,所以王妃理所当然是皇后,但这样一来,很多权贵会心中惊疑不定。那么,一股股废后的暗流会渐渐汇集起来。宇文温在时,压得住,他若英年早逝,根基不稳的尉迟炽繁和宇文维城,如何面对这些因为害怕被反攻倒算而团结起来的权贵如果宇文温能再活三十年,他完全可以用三十年时间来慢慢化解,届时这个问题不是问题,问题是宇文温不敢确定自己能否百分百活那么久。武帝宇文邕三十五岁就死了,英年早逝,他现在是而立之年,身强体壮,按说再活三十年不是问题,但却很可能因为一次风寒,一次呛水、一次意外就驾鹤西去。到时候,怎么办出于感情,他不会废后、废太子,出于现实考虑,他也不会。很简单,若另立王妃皇后,次年就生子,小家伙一直平平安安,成年也要等二十年后。这期间他若是“崩”了,幼帝和年轻的太后,面对满朝文武,要么重演外戚夺权的故事,要么被权臣架空,江山变色。当然,他不一定要立嫡,为了稳定人心,他可以选择立长,也就是让大几个月的庶长子宇文维翰当太子,算是折中方案。嚯嚯,杨坚的女儿杨丽华在宫里喝茶,杨坚的外孙做太子,就问大这些官员加起来有十余人,是宰相级别的官员,也就是出将入相中的那个“相”。换句话说,自秦汉时起,一直和皇权“相爱相杀”的相权,会被一分为三,变成三省,而丞相宰相这个“人”,分裂为十几个人三省主副长官。三省六部制实行后,不会再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单一权相,相权对皇权的威胁变小。至于皇权,就要面对“程序正义”这个新对手。何为程序正义那就是皇帝的诏令要由中书省先拟定几个版本,呈皇帝御览,皇帝认可后,正式定稿,经门下省核准方可签发,这时,皇帝的诏令才是“合法”的,尚书省才会执行。如果门下省认为中书省拟定的诏书有问题,有权拒绝用印盖章并把诏书封好、驳回,是为“封驳”。如果皇帝不死心,硬要中书省拿着没有门下省用印的诏令,让尚书省执行,尚书省可以认为这是“乱命”,是奸臣瞒着皇帝、绕过忠臣“矫诏”,有权拒绝执行。这就是程序正义。虽然不可能完全防止皇权乱来,但总归是有了一套较为合理的制度来制约皇权,这种制度才是当前时代最合适的制衡手段。说到制衡,既然有三省制衡皇权,那么谁来制衡三省行政机构是御史台。三省掌行政权,御史台掌监察权,监察百官,除此之外,还有掌司法权的大理寺,以及鸿胪寺、光禄寺等官署。三省六部制,不是宇文温自己发明的制度,是数百年来中原政治制度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他手上这份定稿,其上的三省六部制,实际上已经很接近原本历史里初唐的三省六部制。这都是官员们议定吵架的结果,宇文温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旁听,做胸有成竹状,但他并不是当旁观者,而是增加了一些内容。正是这些内容,让如今的三省六部制,和历史上初唐的三省六部制不一样了。第一百八十八章 七种武器作为“不正常人类”,宇文温当然有一个优势,那就是可以根据对历史走向的大概了解,选择“抄作业”,轻轻松松过完自己的“皇帝生涯”,寿终正寝。对内,不要太折腾就行,但有的大型项目,自然是要完成的,毕竟功在千秋。大运河是要修的,但不要急,规划二十年的建设工期,足以让百姓有喘息的余地。高句丽是要解决的,不然辽西、幽燕都不得安生,如果放任不管,一个加强版的后金,会提前出现在辽东,但宇文温可以选择从长计议,来个温水煮青蛙。每年春天和秋天,发精兵进攻高句丽,一路走辽西,是为陆路,一路走海路,直接跨海进攻,骚扰高句丽,让其无法有效开展春耕和秋收。持续十年,高句丽国内必然出现大规模饥荒,粮食缺乏,养不起兵。这就是巧妙利用丰厚的国力和对方耗,耗个二十年,耗得高句丽的国力疲敝,届时再派兵就能一鼓而下。而若是如隋炀帝那样,动不动来个百万大军平辽东,结果顿兵于坚城之下,白白消耗大量粮食,却没有任何作用。高句丽是这样,突厥就要费心许多,但只要不急,机会一样有。譬如,整顿马政,用各种科学的饲养技术、选种育种技术,繁殖、改良战马,然后以二十年时间为期限,争取全国各地马监栏内战马数量超过百万匹。有了充足的战马,就有了机动力强大的骑兵部队,对付突厥,不成问题。这三件事,以二十年甚至三十年为期限,能给百姓充足的休养生息余地,所以,绝不会“重蹈”隋炀帝的覆辙。同样,以二十年甚至三十年为期限,办教育,兴科举,也可以渐渐让门阀政治退出历史舞台。他还年轻,只要不出现意外,保持建康良好的饮食习惯,再活上三十年应该不成问题,三十年磨一剑,届时宝剑出鞘,所向披靡,而这三十年,他大可舒舒服服做个逍遥天子,即便自己活不到宝剑出鞘的时候,但他的儿孙可以收获果实。这是最惬意的选择,他可以选择成为汉文帝或汉景帝,自己的享受不拉下,美人佳肴尽情享受,又能让百姓修生养息,励精图治,给儿孙打下坚实的经济、军事基础。平心而论,这样的选择很正确,宇文温心动不已,但,他要面对一个现实。他的王妃,将来就是皇后,他的世子,将来就是太子。而他的王妃尉迟炽繁,是尉迟氏的女子,他的世子宇文维城,身体里流淌的血液,有一半是尉迟氏的鲜血。这样的女人成了皇后,这样的世子成了太子,会有很多人睡不着觉的。宇文氏和尉迟氏的决裂,爆发了大规模战争,如今朝廷里的许多文武官员,是凭借平定尉迟氏的战功,才有了更高的地位。那么,当尉迟惇的侄女成了皇后,尉迟惇的侄外孙成了太子,这些文武官员,会怎么想在父系社会,子女的姓氏跟着父亲,所以宇文维城也许不会有为外祖家平反的念头,但皇后不一样,谁也不知道她心中是否有恨意,会不会伺机报仇。汉初,吕后去世,勋贵们联合起来,诛杀诸吕,并对吕氏进行斩草除根,吕氏女为刘氏诸王生的儿子,全都未能幸免。如此冷血的斩草除根,未必不会在当世重演。这就是宇文温必须面对的现实,他要受禅称帝,必然立皇后,所以王妃理所当然是皇后,但这样一来,很多权贵会心中惊疑不定。那么,一股股废后的暗流会渐渐汇集起来。宇文温在时,压得住,他若英年早逝,根基不稳的尉迟炽繁和宇文维城,如何面对这些因为害怕被反攻倒算而团结起来的权贵如果宇文温能再活三十年,他完全可以用三十年时间来慢慢化解,届时这个问题不是问题,问题是宇文温不敢确定自己能否百分百活那么久。武帝宇文邕三十五岁就死了,英年早逝,他现在是而立之年,身强体壮,按说再活三十年不是问题,但却很可能因为一次风寒,一次呛水、一次意外就驾鹤西去。到时候,怎么办出于感情,他不会废后、废太子,出于现实考虑,他也不会。很简单,若另立王妃皇后,次年就生子,小家伙一直平平安安,成年也要等二十年后。这期间他若是“崩”了,幼帝和年轻的太后,面对满朝文武,要么重演外戚夺权的故事,要么被权臣架空,江山变色。当然,他不一定要立嫡,为了稳定人心,他可以选择立长,也就是让大几个月的庶长子宇文维翰当太子,算是折中方案。嚯嚯,杨坚的女儿杨丽华在宫里喝茶,杨坚的外孙做太子,就问大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