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造化图小说网>都市青春>逆水行周> 逆水行周 分节阅读 1111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逆水行周 分节阅读 1111(1 / 1)

d可以用且只能用钱币购买白银。这样的场所目前暂设一处,设在扬州广陵。为什么要设在扬州广陵因为广陵下一欧就是长江入海口,海运、水运便利,从倭国返航的大海船,可以很方面的将大量倭国白银运抵广陵。没错,广陵白银交易所里卖的白银来自倭国,而银价是每斤十陌金银陌,必须用金银陌付账。白银对人的刺激,比铜要厉害多了,有了一个可以直接购买白银的场所,可想而知这里的白银不愁卖。如此一来,就人为的制造出了对“金银陌”的强烈需求。那么“金银陌”从哪里来用“明德通宝”兑换得来。广陵白银交易所的银价,是建立在“明德通宝”币制基础上的“每斤白银一千文”,每年的白银供应额为一百万两以上,全都是靠北洋贸易公司从倭国做买卖所得。倭国在北洋贸易公司的帮助下,极大改进了挖矿及冶炼技术,所以银产量大增,北洋贸易公司每年都从倭国赚回大量白银。上缴国库的白银,平均每年在一百三十万两左右,这些白银极大缓解了财政收支紧张的局面。现在若实行白银交易所制度,意味着朝廷下了血本,将好不容易赚回来的白银,留下小部分存在国库,把剩下的白银都放在广陵白银贸易所出售。一百万两白银,听上去好像很多,然而民间对于白银的需求是没有上限的,每年向民间“投放”一百万两白银,说多不多。所以宇文仨兄弟根本就不明白这算什么“下套”。儿子听不懂,宇文温不急,开始耐心剖析他的“圈套”是如何运作的:第一步,商贾要用成色十足的五铢钱好钱兑换“明德通宝”,这个步骤,在全国各地都能进行。第二步,用“明德通宝”兑换“金银陌”,这个步骤,只在全国少数几个大都市及商业都市才能进行,其中包括广陵。走完这两个步骤,朝廷实际上占了“一兑三”的便宜,即用一份铜,兑换民间人士商贾手中的三份铜。第三,民间人士在广陵用“金银陌”买白银。一枚金银陌的重量和“明德通宝”相近,含铜不超过二铢,十枚“金银陌”,含铜不超过二十铢。十枚“金银陌”面值一千文,能买一两白银。这白银若是以五铢钱好钱来买,也是一千文,其中至少含铜四千五百铢。换而言之,借助新币制和白银交易所,朝廷用二十份铜,兑换民间人士手中的四千五百份铜,是一比二百二十五的兑换比例。换成币制,那就是发行了“一当二百二”的大钱。直接发行“一当二百二”的大钱,宇文温会被天下百姓咒骂不得好死,而这样的大钱寿命势必会很短,活不过几年。但换个形式弄出来,宇文温不但不会被人咒骂不得好死,“金银陌”还会供不应求,因为白银的诱惑力实在是太强了。宇文温向儿子透露过朝廷要靠“金银陌”来盈利,现在他介绍的就是如何下套,套有钱人。听到这里,宇文仨兄弟好像听懂了,又好像听不懂,听得懂的部分,是朝廷父亲用白银交易做诱饵,下明套,让有钱人为了买白银,想办法兑换“明德通宝”,再用“明德通宝”兑换“金银陌”,心甘情愿被朝廷父亲占便宜。这就是阳谋,堂堂正正的下套,等着“猎物”心甘情愿往里钻。听不懂的部分有很多,最大的疑问就是:每年一百万两白银,无非是引诱商贾兑换面值一百万贯的金银陌,这也没多少呀每年一百余万两白银放在国库里,总比拿去卖好吧朝廷每年都有一百余万两白银入帐,大家对朝廷的信心都会强不少。信心可是千金难买,朝廷手里有大量白银就能让大家对朝廷有信心,结果有人却要把这白银拿去卖钱,是不是脑子有呃儿子不可以说父亲的不是,仨兄弟对于父亲以白银为诱饵下套的做法感到难以理解,却不可能说出来,只能腹诽。宇文温能猜出来儿子想什么,然而他构思中的奥妙,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解释清楚的。看着儿子们,宇文温微微一笑:“你们呐,还是图样太年轻了,今日到此为止,其中奥妙,日后慢慢琢磨吧”第八十五章 问题秋风萧瑟,吹动满树青黄,杨济看着房外院子里那秋风扫落叶的情形,又看看手中一枚“金银陌”,不由得出了神。这种双色币,古来罕见,杨济思来想去,觉得大概只有王莽搞的“金错刀”,才能勉强和双色币沾上边,而他手中拿着的这枚双色币,连一点金线都没有。王莽的“金错刀”,再怎么样都点缀着金线,现在这黄白双色的“金银陌”,只是黄铜和白铜的混合体,严格来说只是另一种形制的铜钱罢了。这种双色外白内黄的双色币到底是如何制作出来的看样子,制作成本不会高于面值“壹陌”,具体制作工艺如何,杨济当然不知奥,他也不想知道,只是觉得好奇。黄铜,在大明的嘉靖年间已经大规模用来铸造铜钱,在此之前,宣德年间的宣德炉,即是用黄铜所制,黄铜制品看上去金灿灿的,和黄金有些相似,杨济当然熟悉黄铜制品,却没想过黄铜能用来做双色币。天子的想法,果然总是与众不同,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常常让人目瞪口呆,此时此刻正等候天子召见的杨济,把玩着手中这枚“金银陌”,想到了很多事情。如今是明德四年秋末,天子登基已近四年,酝酿已久的新币“明德通宝”已经开始流通,而配套的双色币“金银陌”同样开始流通。不过目前这只是“第一阶段”推广,先是关中、益州、荆襄等地发行新币,待到明年,新币才会渐渐在全国各地推广。如此安排,是为了给天下百姓一个“适应期”,而朝廷可以根据第一阶段推广时的经验教训,及时作出政策调整,为新币接下来的全面推广做好准备。而现在,新币推出之后的“市场反馈”已经出来了。做工精美的“明德通宝”钱,虽然新钱分量只是二铢四丝,推广起来却没有遇到太多阻力,百姓对新币还算欢迎,而“金银陌”钱的流通效果正如事前预计那样,不是很好。寻常百姓不太接受这种“一当百”的大钱,即便这种大钱是黄白双色、古来罕见,百姓们基本上都不敢拿身家开玩笑。他们就怕兑换了这种大钱,没过多久大钱就开始贬值,导致自己的毕生积蓄毁于一旦,所以即便各地官府做了很多宣传,“金银陌”钱基本是应者寥寥。“金银陌”无人问津,朝廷倒不会太过焦急,因为据说会有一项重大举措给“金银陌”带来重大“利好”,那就是“广陵白银交易所”,白银交易所具体如何运转,不是杨济需要关心的,但他听说有官员上表,建言为了推行“金银陌”钱,朝廷可以要求百姓缴纳租调时,必须用“金银陌”缴纳一定数额的钱税。钱税即用钱缴纳的税,对应用实物缴纳的实物税,所谓实物税就是田租中的粟米、户调中的丝帛。上表的官员,认为只要官府强制百姓缴税时必须使用“金银陌”,这样就不怕“金银陌”无人问津。这样的建议,附和者不少,而杨济是坚决反对的,因为这种措施看上去好像合情合理,但实际上只会祸国殃民。道理很简单,如果官府真的要求农民缴税时,一部分税要以钱税形式金银陌缴纳,那么农民必须自己想办法去兑换“金银陌”,如此来,就会被人盘剥。农民手上并没有“金银陌”,需要出售粮食或者布帛,换得“明德通宝”之后,再去找官府或者商家兑换“金银陌”。既然有求于人,那就得受人摆布,这种情况下,那些胥吏和奸商必然不肯以“一比一百”的比例兑换。农民要缴税,拖不起,只能按着对方的要求,用大于一比一百的比例兑换“金银陌”,如此一来,农民的负担反而变重了。杨济上表反对这种建议,而政事堂经过多次会议之后,并没有采纳这种“见效快”的建议,所以“金银陌”的未来,还是寄托在“白银交易所”上。这剂药能否起作用,杨济不知道,也没时间关心,他只希望新币能给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不要成为贪官污吏敛财的工具。想着想着,看看座钟,时间差不多到了,果不其然殿外响起脚步声,不一会两名宦官入殿,向他行礼。。。。。。。“你这警察厅长当的真是人憎狗嫌,多少人恨你恨得牙痒痒,却不敢正大光明怼,成日里旁敲侧击,指桑骂槐,朕看奏章看得都烦了。”“掐指一算,差不多有四年了,你的位子也该动动,不然长安城里官不聊生,朕也很为难呐”“放心,朕一定会让他们觉得你很惨,心中的恶气好歹消散些许,待得将来你又回来了,大家相逢一笑泯恩仇,那也是极好的”殿内,宇文温正与杨济交谈,不过语气一些怪,宛若一个法官在宣判前将嫌疑人的罪状一条条念出来那样。宇文温的表情轻松,杨济虽然不至于嬉皮笑脸,但也没什么委屈的表情,他从担任京畿警察厅厅长一职开始,就知道自己必然会落得今天的“下场”:到边疆任职,行同流放。京城,权贵多如牛毛,想要在京城严格执法,免不了得罪一大群人,杨济这几年来尽忠职守,折腾得权贵们“哀鸿遍野”,风评当然急转直下。谁都知道杨济是天子的爪牙,所以不敢明着对付他,但暗地里扇阴风点鬼火的龌龊事从来没断,眼见着“积怨”越来越深,宇文温作为最高领导者,必须表明态度了。态度是什么:杨济一心为国,忠于职守,只是举措不当,犯了众怒,所以要适当惩罚一下。自古以来,鹰犬走狗对于主人就是夜壶,用完就扔,现在,宇文温要把杨济扔出来平息众怒,于是给对方按安排了一个好去处:辽西。辽西苦寒之地,又是边疆,京畿警察厅厅长杨济是实权京官,现在转为营州总管当地方官,在外人看来,形同流放。也就只是外人看来是这样罢了。宇文温打发杨济去辽西,一来是让杨济离开长安避避风头,造成他“被迫离京”的事实;二来是为日后的辽东之役做准备。至于“平息众怒”什么的,宇文温向来不会亏待自己人,当然不会搞“过河拆桥”那一套,也不会让杨济去辽西喝西北风。“北洋贸易公司在辽东半岛做得不错,但辽西这边也得准备准备,你此去辽西,首要之务就是扩建柳城,其次,疏通卢龙道。”宇文温结束了调侃性质的开场白后,拿着舆图及相关资料,向杨济交代起诸多事宜来。突厥一时半会死不了,但宇文温还是要抽空对付高句丽,为了提高成功率,派杨济去辽西打前站,而除了巩固营州之外,他还有一项重任交给杨济。宇文温指着舆图上营州地区,郑重说道:“粟末靺鞨各部,似乎和高句丽发生龃龉,边将来报,说总总迹象表明,也许会有部落南下投靠皇朝,届时你打算如何与这些靺鞨部落相处”“是依照李唐故事,行城傍之事,还是”宇文温顿了顿,看着杨济,盯着对方的双眼:“还是行辽东总兵李成梁与女真各部故事”第八十六章 养虎为患“不正常人类”之间的谈话内容,不宜为外人所知,宇文温和杨济所说的事情,此时尚未出现,若是有人无意中听到,只会觉得莫名其妙。“城傍”、“辽东总兵”、“女真”等等词汇,都不是这个时代的人能听懂的。“城傍”一词源自唐时的城傍制,“城傍”即士兵的一种,李唐将内迁蕃胡族置于军镇城旁城傍安置,保持其部落组织,收取较轻的赋税。在打仗时则征发这些“城傍”蕃族为兵,蕃兵们自备鞍马、武器随军出征,战斗力有保证。由“城傍”一词演化出“城傍子弟”,这是指居住在军镇城外的蕃族百姓,总而言之,“城傍”二字形象的概括出了一个现象,那就是居住在中原朝廷边疆军镇城边的蕃胡族,成为唐军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样的制度,为李唐开边增添了强大的助力,平日里保留游牧生活习惯的蕃兵多习弓马,召之即来,来之能战。城傍制对李唐的军制影响颇大,而正是有了“城傍”,李唐才得以不断开边、对外用兵,对此,杨济还是知道的。唐代的“城傍”,有东北城傍,即内附后定居在营州的蕃族,主要为契丹、靺鞨部族,也有奚族,而营州城傍是李唐城傍制的起源之地,然后渐渐盛行于幽州地区。有北方城傍,北方指的是河东、河曲朔方地区,河东城傍多为突厥、铁勒降户,朔方城傍还有一些党项、吐谷浑部落。又有西北城傍,包括河西、陇右城傍,多为突厥、党项部落,这些城傍成为唐军强有力的打手,为“天可汗”开边立下无数功劳。城傍不但与边兵共同维系了大唐的赫赫武功,而且是唐前期军事战争中的主要战斗力量。然而成也萧何败萧何,享受了城傍而现在,新币推出之后的“市场反馈”已经出来了。做工精美的“明德通宝”钱,虽然新钱分量只是二铢四丝,推广起来却没有遇到太多阻力,百姓对新币还算欢迎,而“金银陌”钱的流通效果正如事前预计那样,不是很好。寻常百姓不太接受这种“一当百”的大钱,即便这种大钱是黄白双色、古来罕见,百姓们基本上都不敢拿身家开玩笑。他们就怕兑换了这种大钱,没过多久大钱就开始贬值,导致自己的毕生积蓄毁于一旦,所以即便各地官府做了很多宣传,“金银陌”钱基本是应者寥寥。“金银陌”无人问津,朝廷倒不会太过焦急,因为据说会有一项重大举措给“金银陌”带来重大“利好”,那就是“广陵白银交易所”,白银交易所具体如何运转,不是杨济需要关心的,但他听说有官员上表,建言为了推行“金银陌”钱,朝廷可以要求百姓缴纳租调时,必须用“金银陌”缴纳一定数额的钱税。钱税即用钱缴纳的税,对应用实物缴纳的实物税,所谓实物税就是田租中的粟米、户调中的丝帛。上表的官员,认为只要官府强制百姓缴税时必须使用“金银陌”,这样就不怕“金银陌”无人问津。这样的建议,附和者不少,而杨济是坚决反对的,因为这种措施看上去好像合情合理,但实际上只会祸国殃民。道理很简单,如果官府真的要求农民缴税时,一部分税要以钱税形式金银陌缴纳,那么农民必须自己想办法去兑换“金银陌”,如此来,就会被人盘剥。农民手上并没有“金银陌”,需要出售粮食或者布帛,换得“明德通宝”之后,再去找官府或者商家兑换“金银陌”。既然有求于人,那就得受人摆布,这种情况下,那些胥吏和奸商必然不肯以“一比一百”的比例兑换。农民要缴税,拖不起,只能按着对方的要求,用大于一比一百的比例兑换“金银陌”,如此一来,农民的负担反而变重了。杨济上表反对这种建议,而政事堂经过多次会议之后,并没有采纳这种“见效快”的建议,所以“金银陌”的未来,还是寄托在“白银交易所”上。这剂药能否起作用,杨济不知道,也没时间关心,他只希望新币能给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不要成为贪官污吏敛财的工具。想着想着,看看座钟,时间差不多到了,果不其然殿外响起脚步声,不一会两名宦官入殿,向他行礼。。。。。。。“你这警察厅长当的真是人憎狗嫌,多少人恨你恨得牙痒痒,却不敢正大光明怼,成日里旁敲侧击,指桑骂槐,朕看奏章看得都烦了。”“掐指一算,差不多有四年了,你的位子也该动动,不然长安城里官不聊生,朕也很为难呐”“放心,朕一定会让他们觉得你很惨,心中的恶气好歹消散些许,待得将来你又回来了,大家相逢一笑泯恩仇,那也是极好的”殿内,宇文温正与杨济交谈,不过语气一些怪,宛若一个法官在宣判前将嫌疑人的罪状一条条念出来那样。宇文温的表情轻松,杨济虽然不至于嬉皮笑脸,但也没什么委屈的表情,他从担任京畿警察厅厅长一职开始,就知道自己必然会落得今天的“下场”:到边疆任职,行同流放。京城,权贵多如牛毛,想要在京城严格执法,免不了得罪一大群人,杨济这几年来尽忠职守,折腾得权贵们“哀鸿遍野”,风评当然急转直下。谁都知道杨济是天子的爪牙,所以不敢明着对付他,但暗地里扇阴风点鬼火的龌龊事从来没断,眼见着“积怨”越来越深,宇文温作为最高领导者,必须表明态度了。态度是什么:杨济一心为国,忠于职守,只是举措不当,犯了众怒,所以要适当惩罚一下。自古以来,鹰犬走狗对于主人就是夜壶,用完就扔,现在,宇文温要把杨济扔出来平息众怒,于是给对方按安排了一个好去处:辽西。辽西苦寒之地,又是边疆,京畿警察厅厅长杨济是实权京官,现在转为营州总管当地方官,在外人看来,形同流放。也就只是外人看来是这样罢了。宇文温打发杨济去辽西,一来是让杨济离开长安避避风头,造成他“被迫离京”的事实;二来是为日后的辽东之役做准备。至于“平息众怒”什么的,宇文温向来不会亏待自己人,当然不会搞“过河拆桥”那一套,也不会让杨济去辽西喝西北风。“北洋贸易公司在辽东半岛做得不错,但辽西这边也得准备准备,你此去辽西,首要之务就是扩建柳城,其次,疏通卢龙道。”宇文温结束了调侃性质的开场白后,拿着舆图及相关资料,向杨济交代起诸多事宜来。突厥一时半会死不了,但宇文温还是要抽空对付高句丽,为了提高成功率,派杨济去辽西打前站,而除了巩固营州之外,他还有一项重任交给杨济。宇文温指着舆图上营州地区,郑重说道:“粟末靺鞨各部,似乎和高句丽发生龃龉,边将来报,说总总迹象表明,也许会有部落南下投靠皇朝,届时你打算如何与这些靺鞨部落相处”“是依照李唐故事,行城傍之事,还是”宇文温顿了顿,看着杨济,盯着对方的双眼:“还是行辽东总兵李成梁与女真各部故事”第八十六章 养虎为患“不正常人类”之间的谈话内容,不宜为外人所知,宇文温和杨济所说的事情,此时尚未出现,若是有人无意中听到,只会觉得莫名其妙。“城傍”、“辽东总兵”、“女真”等等词汇,都不是这个时代的人能听懂的。“城傍”一词源自唐时的城傍制,“城傍”即士兵的一种,李唐将内迁蕃胡族置于军镇城旁城傍安置,保持其部落组织,收取较轻的赋税。在打仗时则征发这些“城傍”蕃族为兵,蕃兵们自备鞍马、武器随军出征,战斗力有保证。由“城傍”一词演化出“城傍子弟”,这是指居住在军镇城外的蕃族百姓,总而言之,“城傍”二字形象的概括出了一个现象,那就是居住在中原朝廷边疆军镇城边的蕃胡族,成为唐军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样的制度,为李唐开边增添了强大的助力,平日里保留游牧生活习惯的蕃兵多习弓马,召之即来,来之能战。城傍制对李唐的军制影响颇大,而正是有了“城傍”,李唐才得以不断开边、对外用兵,对此,杨济还是知道的。唐代的“城傍”,有东北城傍,即内附后定居在营州的蕃族,主要为契丹、靺鞨部族,也有奚族,而营州城傍是李唐城傍制的起源之地,然后渐渐盛行于幽州地区。有北方城傍,北方指的是河东、河曲朔方地区,河东城傍多为突厥、铁勒降户,朔方城傍还有一些党项、吐谷浑部落。又有西北城傍,包括河西、陇右城傍,多为突厥、党项部落,这些城傍成为唐军强有力的打手,为“天可汗”开边立下无数功劳。城傍不但与边兵共同维系了大唐的赫赫武功,而且是唐前期军事战争中的主要战斗力量。然而成也萧何败萧何,享受了城傍而现在,新币推出之后的“市场反馈”已经出来了。做工精美的“明德通宝”钱,虽然新钱分量只是二铢四丝,推广起来却没有遇到太多阻力,百姓对新币还算欢迎,而“金银陌”钱的流通效果正如事前预计那样,不是很好。寻常百姓不太接受这种“一当百”的大钱,即便这种大钱是黄白双色、古来罕见,百姓们基本上都不敢拿身家开玩笑。他们就怕兑换了这种大钱,没过多久大钱就开始贬值,导致自己的毕生积蓄毁于一旦,所以即便各地官府做了很多宣传,“金银陌”钱基本是应者寥寥。“金银陌”无人问津,朝廷倒不会太过焦急,因为据说会有一项重大举措给“金银陌”带来重大“利好”,那就是“广陵白银交易所”,白银交易所具体如何运转,不是杨济需要关心的,但他听说有官员上表,建言为了推行“金银陌”钱,朝廷可以要求百姓缴纳租调时,必须用“金银陌”缴纳一定数额的钱税。钱税即用钱缴纳的税,对应用实物缴纳的实物税,所谓实物税就是田租中的粟米、户调中的丝帛。上表的官员,认为只要官府强制百姓缴税时必须使用“金银陌”,这样就不怕“金银陌”无人问津。这样的建议,附和者不少,而杨济是坚决反对的,因为这种措施看上去好像合情合理,但实际上只会祸国殃民。道理很简单,如果官府真的要求农民缴税时,一部分税要以钱税形式金银陌缴纳,那么农民必须自己想办法去兑换“金银陌”,如此来,就会被人盘剥。农民手上并没有“金银陌”,需要出售粮食或者布帛,换得“明德通宝”之后,再去找官府或者商家兑换“金银陌”。既然有求于人,那就得受人摆布,这种情况下,那些胥吏和奸商必然不肯以“一比一百”的比例兑换。农民要缴税,拖不起,只能按着对方的要求,用大于一比一百的比例兑换“金银陌”,如此一来,农民的负担反而变重了。杨济上表反对这种建议,而政事堂经过多次会议之后,并没有采纳这种“见效快”的建议,所以“金银陌”的未来,还是寄托在“白银交易所”上。这剂药能否起作用,杨济不知道,也没时间关心,他只希望新币能给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不要成为贪官污吏敛财的工具。想着想着,看看座钟,时间差不多到了,果不其然殿外响起脚步声,不一会两名宦官入殿,向他行礼。。。。。。。“你这警察厅长当的真是人憎狗嫌,多少人恨你恨得牙痒痒,却不敢正大光明怼,成日里旁敲侧击,指桑骂槐,朕看奏章看得都烦了。”“掐指一算,差不多有四年了,你的位子也该动动,不然长安城里官不聊生,朕也很为难呐”“放心,朕一定会让他们觉得你很惨,心中的恶气好歹消散些许,待得将来你又回来了,大家相逢一笑泯恩仇,那也是极好的”殿内,宇文温正与杨济交谈,不过语气一些怪,宛若一个法官在宣判前将嫌疑人的罪状一条条念出来那样。宇文温的表情轻松,杨济虽然不至于嬉皮笑脸,但也没什么委屈的表情,他从担任京畿警察厅厅长一职开始,就知道自己必然会落得今天的“下场”:到边疆任职,行同流放。京城,权贵多如牛毛,想要在京城严格执法,免不了得罪一大群人,杨济这几年来尽忠职守,折腾得权贵们“哀鸿遍野”,风评当然急转直下。谁都知道杨济是天子的爪牙,所以不敢明着对付他,但暗地里扇阴风点鬼火的龌龊事从来没断,眼见着“积怨”越来越深,宇文温作为最高领导者,必须表明态度了。态度是什么:杨济一心为国,忠于职守,只是举措不当,犯了众怒,所以要适当惩罚一下。自古以来,鹰犬走狗对于主人就是夜壶,用完就扔,现在,宇文温要把杨济扔出来平息众怒,于是给对方按安排了一个好去处:辽西。辽西苦寒之地,又是边疆,京畿警察厅厅长杨济是实权京官,现在转为营州总管当地方官,在外人看来,形同流放。也就只是外人看来是这样罢了。宇文温打发杨济去辽西,一来是让杨济离开长安避避风头,造成他“被迫离京”的事实;二来是为日后的辽东之役做准备。至于“平息众怒”什么的,宇文温向来不会亏待自己人,当然不会搞“过河拆桥”那一套,也不会让杨济去辽西喝西北风。“北洋贸易公司在辽东半岛做得不错,但辽西这边也得准备准备,你此去辽西,首要之务就是扩建柳城,其次,疏通卢龙道。”宇文温结束了调侃性质的开场白后,拿着舆图及相关资料,向杨济交代起诸多事宜来。突厥一时半会死不了,但宇文温还是要抽空对付高句丽,为了提高成功率,派杨济去辽西打前站,而除了巩固营州之外,他还有一项重任交给杨济。宇文温指着舆图上营州地区,郑重说道:“粟末靺鞨各部,似乎和高句丽发生龃龉,边将来报,说总总迹象表明,也许会有部落南下投靠皇朝,届时你打算如何与这些靺鞨部落相处”“是依照李唐故事,行城傍之事,还是”宇文温顿了顿,看着杨济,盯着对方的双眼:“还是行辽东总兵李成梁与女真各部故事”第八十六章 养虎为患“不正常人类”之间的谈话内容,不宜为外人所知,宇文温和杨济所说的事情,此时尚未出现,若是有人无意中听到,只会觉得莫名其妙。“城傍”、“辽东总兵”、“女真”等等词汇,都不是这个时代的人能听懂的。“城傍”一词源自唐时的城傍制,“城傍”即士兵的一种,李唐将内迁蕃胡族置于军镇城旁城傍安置,保持其部落组织,收取较轻的赋税。在打仗时则征发这些“城傍”蕃族为兵,蕃兵们自备鞍马、武器随军出征,战斗力有保证。由“城傍”一词演化出“城傍子弟”,这是指居住在军镇城外的蕃族百姓,总而言之,“城傍”二字形象的概括出了一个现象,那就是居住在中原朝廷边疆军镇城边的蕃胡族,成为唐军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样的制度,为李唐开边增添了强大的助力,平日里保留游牧生活习惯的蕃兵多习弓马,召之即来,来之能战。城傍制对李唐的军制影响颇大,而正是有了“城傍”,李唐才得以不断开边、对外用兵,对此,杨济还是知道的。唐代的“城傍”,有东北城傍,即内附后定居在营州的蕃族,主要为契丹、靺鞨部族,也有奚族,而营州城傍是李唐城傍制的起源之地,然后渐渐盛行于幽州地区。有北方城傍,北方指的是河东、河曲朔方地区,河东城傍多为突厥、铁勒降户,朔方城傍还有一些党项、吐谷浑部落。又有西北城傍,包括河西、陇右城傍,多为突厥、党项部落,这些城傍成为唐军强有力的打手,为“天可汗”开边立下无数功劳。城傍不但与边兵共同维系了大唐的赫赫武功,而且是唐前期军事战争中的主要战斗力量。然而成也萧何败萧何,享受了城傍而现在,新币推出之后的“市场反馈”已经出来了。做工精美的“明德通宝”钱,虽然新钱分量只是二铢四丝,推广起来却没有遇到太多阻力,百姓对新币还算欢迎,而“金银陌”钱的流通效果正如事前预计那样,不是很好。寻常百姓不太接受这种“一当百”的大钱,即便这种大钱是黄白双色、古来罕见,百姓们基本上都不敢拿身家开玩笑。他们就怕兑换了这种大钱,没过多久大钱就开始贬值,导致自己的毕生积蓄毁于一旦,所以即便各地官府做了很多宣传,“金银陌”钱基本是应者寥寥。“金银陌”无人问津,朝廷倒不会太过焦急,因为据说会有一项重大举措给“金银陌”带来重大“利好”,那就是“广陵白银交易所”,白银交易所具体如何运转,不是杨济需要关心的,但他听说有官员上表,建言为了推行“金银陌”钱,朝廷可以要求百姓缴纳租调时,必须用“金银陌”缴纳一定数额的钱税。钱税即用钱缴纳的税,对应用实物缴纳的实物税,所谓实物税就是田租中的粟米、户调中的丝帛。上表的官员,认为只要官府强制百姓缴税时必须使用“金银陌”,这样就不怕“金银陌”无人问津。这样的建议,附和者不少,而杨济是坚决反对的,因为这种措施看上去好像合情合理,但实际上只会祸国殃民。道理很简单,如果官府真的要求农民缴税时,一部分税要以钱税形式金银陌缴纳,那么农民必须自己想办法去兑换“金银陌”,如此来,就会被人盘剥。农民手上并没有“金银陌”,需要出售粮食或者布帛,换得“明德通宝”之后,再去找官府或者商家兑换“金银陌”。既然有求于人,那就得受人摆布,这种情况下,那些胥吏和奸商必然不肯以“一比一百”的比例兑换。农民要缴税,拖不起,只能按着对方的要求,用大于一比一百的比例兑换“金银陌”,如此一来,农民的负担反而变重了。杨济上表反对这种建议,而政事堂经过多次会议之后,并没有采纳这种“见效快”的建议,所以“金银陌”的未来,还是寄托在“白银交易所”上。这剂药能否起作用,杨济不知道,也没时间关心,他只希望新币能给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不要成为贪官污吏敛财的工具。想着想着,看看座钟,时间差不多到了,果不其然殿外响起脚步声,不一会两名宦官入殿,向他行礼。。。。。。。“你这警察厅长当的真是人憎狗嫌,多少人恨你恨得牙痒痒,却不敢正大光明怼,成日里旁敲侧击,指桑骂槐,朕看奏章看得都烦了。”“掐指一算,差不多有四年了,你的位子也该动动,不然长安城里官不聊生,朕也很为难呐”“放心,朕一定会让他们觉得你很惨,心中的恶气好歹消散些许,待得将来你又回来了,大家相逢一笑泯恩仇,那也是极好的”殿内,宇文温正与杨济交谈,不过语气一些怪,宛若一个法官在宣判前将嫌疑人的罪状一条条念出来那样。宇文温的表情轻松,杨济虽然不至于嬉皮笑脸,但也没什么委屈的表情,他从担任京畿警察厅厅长一职开始,就知道自己必然会落得今天的“下场”:到边疆任职,行同流放。京城,权贵多如牛毛,想要在京城严格执法,免不了得罪一大群人,杨济这几年来尽忠职守,折腾得权贵们“哀鸿遍野”,风评当然急转直下。谁都知道杨济是天子的爪牙,所以不敢明着对付他,但暗地里扇阴风点鬼火的龌龊事从来没断,眼见着“积怨”越来越深,宇文温作为最高领导者,必须表明态度了。态度是什么:杨济一心为国,忠于职守,只是举措不当,犯了众怒,所以要适当惩罚一下。自古以来,鹰犬走狗对于主人就是夜壶,用完就扔,现在,宇文温要把杨济扔出来平息众怒,于是给对方按安排了一个好去处:辽西。辽西苦寒之地,又是边疆,京畿警察厅厅长杨济是实权京官,现在转为营州总管当地方官,在外人看来,形同流放。也就只是外人看来是这样罢了。宇文温打发杨济去辽西,一来是让杨济离开长安避避风头,造成他“被迫离京”的事实;二来是为日后的辽东之役做准备。至于“平息众怒”什么的,宇文温向来不会亏待自己人,当然不会搞“过河拆桥”那一套,也不会让杨济去辽西喝西北风。“北洋贸易公司在辽东半岛做得不错,但辽西这边也得准备准备,你此去辽西,首要之务就是扩建柳城,其次,疏通卢龙道。”宇文温结束了调侃性质的开场白后,拿着舆图及相关资料,向杨济交代起诸多事宜来。突厥一时半会死不了,但宇文温还是要抽空对付高句丽,为了提高成功率,派杨济去辽西打前站,而除了巩固营州之外,他还有一项重任交给杨济。宇文温指着舆图上营州地区,郑重说道:“粟末靺鞨各部,似乎和高句丽发生龃龉,边将来报,说总总迹象表明,也许会有部落南下投靠皇朝,届时你打算如何与这些靺鞨部落相处”“是依照李唐故事,行城傍之事,还是”宇文温顿了顿,看着杨济,盯着对方的双眼:“还是行辽东总兵李成梁与女真各部故事”第八十六章 养虎为患“不正常人类”之间的谈话内容,不宜为外人所知,宇文温和杨济所说的事情,此时尚未出现,若是有人无意中听到,只会觉得莫名其妙。“城傍”、“辽东总兵”、“女真”等等词汇,都不是这个时代的人能听懂的。“城傍”一词源自唐时的城傍制,“城傍”即士兵的一种,李唐将内迁蕃胡族置于军镇城旁城傍安置,保持其部落组织,收取较轻的赋税。在打仗时则征发这些“城傍”蕃族为兵,蕃兵们自备鞍马、武器随军出征,战斗力有保证。由“城傍”一词演化出“城傍子弟”,这是指居住在军镇城外的蕃族百姓,总而言之,“城傍”二字形象的概括出了一个现象,那就是居住在中原朝廷边疆军镇城边的蕃胡族,成为唐军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样的制度,为李唐开边增添了强大的助力,平日里保留游牧生活习惯的蕃兵多习弓马,召之即来,来之能战。城傍制对李唐的军制影响颇大,而正是有了“城傍”,李唐才得以不断开边、对外用兵,对此,杨济还是知道的。唐代的“城傍”,有东北城傍,即内附后定居在营州的蕃族,主要为契丹、靺鞨部族,也有奚族,而营州城傍是李唐城傍制的起源之地,然后渐渐盛行于幽州地区。有北方城傍,北方指的是河东、河曲朔方地区,河东城傍多为突厥、铁勒降户,朔方城傍还有一些党项、吐谷浑部落。又有西北城傍,包括河西、陇右城傍,多为突厥、党项部落,这些城傍成为唐军强有力的打手,为“天可汗”开边立下无数功劳。城傍不但与边兵共同维系了大唐的赫赫武功,而且是唐前期军事战争中的主要战斗力量。然而成也萧何败萧何,享受了城傍而现在,新币推出之后的“市场反馈”已经出来了。做工精美的“明德通宝”钱,虽然新钱分量只是二铢四丝,推广起来却没有遇到太多阻力,百姓对新币还算欢迎,而“金银陌”钱的流通效果正如事前预计那样,不是很好。寻常百姓不太接受这种“一当百”的大钱,即便这种大钱是黄白双色、古来罕见,百姓们基本上都不敢拿身家开玩笑。他们就怕兑换了这种大钱,没过多久大钱就开始贬值,导致自己的毕生积蓄毁于一旦,所以即便各地官府做了很多宣传,“金银陌”钱基本是应者寥寥。“金银陌”无人问津,朝廷倒不会太过焦急,因为据说会有一项重大举措给“金银陌”带来重大“利好”,那就是“广陵白银交易所”,白银交易所具体如何运转,不是杨济需要关心的,但他听说有官员上表,建言为了推行“金银陌”钱,朝廷可以要求百姓缴纳租调时,必须用“金银陌”缴纳一定数额的钱税。钱税即用钱缴纳的税,对应用实物缴纳的实物税,所谓实物税就是田租中的粟米、户调中的丝帛。上表的官员,认为只要官府强制百姓缴税时必须使用“金银陌”,这样就不怕“金银陌”无人问津。这样的建议,附和者不少,而杨济是坚决反对的,因为这种措施看上去好像合情合理,但实际上只会祸国殃民。道理很简单,如果官府真的要求农民缴税时,一部分税要以钱税形式金银陌缴纳,那么农民必须自己想办法去兑换“金银陌”,如此来,就会被人盘剥。农民手上并没有“金银陌”,需要出售粮食或者布帛,换得“明德通宝”之后,再去找官府或者商家兑换“金银陌”。既然有求于人,那就得受人摆布,这种情况下,那些胥吏和奸商必然不肯以“一比一百”的比例兑换。农民要缴税,拖不起,只能按着对方的要求,用大于一比一百的比例兑换“金银陌”,如此一来,农民的负担反而变重了。杨济上表反对这种建议,而政事堂经过多次会议之后,并没有采纳这种“见效快”的建议,所以“金银陌”的未来,还是寄托在“白银交易所”上。这剂药能否起作用,杨济不知道,也没时间关心,他只希望新币能给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不要成为贪官污吏敛财的工具。想着想着,看看座钟,时间差不多到了,果不其然殿外响起脚步声,不一会两名宦官入殿,向他行礼。。。。。。。“你这警察厅长当的真是人憎狗嫌,多少人恨你恨得牙痒痒,却不敢正大光明怼,成日里旁敲侧击,指桑骂槐,朕看奏章看得都烦了。”“掐指一算,差不多有四年了,你的位子也该动动,不然长安城里官不聊生,朕也很为难呐”“放心,朕一定会让他们觉得你很惨,心中的恶气好歹消散些许,待得将来你又回来了,大家相逢一笑泯恩仇,那也是极好的”殿内,宇文温正与杨济交谈,不过语气一些怪,宛若一个法官在宣判前将嫌疑人的罪状一条条念出来那样。宇文温的表情轻松,杨济虽然不至于嬉皮笑脸,但也没什么委屈的表情,他从担任京畿警察厅厅长一职开始,就知道自己必然会落得今天的“下场”:到边疆任职,行同流放。京城,权贵多如牛毛,想要在京城严格执法,免不了得罪一大群人,杨济这几年来尽忠职守,折腾得权贵们“哀鸿遍野”,风评当然急转直下。谁都知道杨济是天子的爪牙,所以不敢明着对付他,但暗地里扇阴风点鬼火的龌龊事从来没断,眼见着“积怨”越来越深,宇文温作为最高领导者,必须表明态度了。态度是什么:杨济一心为国,忠于职守,只是举措不当,犯了众怒,所以要适当惩罚一下。自古以来,鹰犬走狗对于主人就是夜壶,用完就扔,现在,宇文温要把杨济扔出来平息众怒,于是给对方按安排了一个好去处:辽西。辽西苦寒之地,又是边疆,京畿警察厅厅长杨济是实权京官,现在转为营州总管当地方官,在外人看来,形同流放。也就只是外人看来是这样罢了。宇文温打发杨济去辽西,一来是让杨济离开长安避避风头,造成他“被迫离京”的事实;二来是为日后的辽东之役做准备。至于“平息众怒”什么的,宇文温向来不会亏待自己人,当然不会搞“过河拆桥”那一套,也不会让杨济去辽西喝西北风。“北洋贸易公司在辽东半岛做得不错,但辽西这边也得准备准备,你此去辽西,首要之务就是扩建柳城,其次,疏通卢龙道。”宇文温结束了调侃性质的开场白后,拿着舆图及相关资料,向杨济交代起诸多事宜来。突厥一时半会死不了,但宇文温还是要抽空对付高句丽,为了提高成功率,派杨济去辽西打前站,而除了巩固营州之外,他还有一项重任交给杨济。宇文温指着舆图上营州地区,郑重说道:“粟末靺鞨各部,似乎和高句丽发生龃龉,边将来报,说总总迹象表明,也许会有部落南下投靠皇朝,届时你打算如何与这些靺鞨部落相处”“是依照李唐故事,行城傍之事,还是”宇文温顿了顿,看着杨济,盯着对方的双眼:“还是行辽东总兵李成梁与女真各部故事”第八十六章 养虎为患“不正常人类”之间的谈话内容,不宜为外人所知,宇文温和杨济所说的事情,此时尚未出现,若是有人无意中听到,只会觉得莫名其妙。“城傍”、“辽东总兵”、“女真”等等词汇,都不是这个时代的人能听懂的。“城傍”一词源自唐时的城傍制,“城傍”即士兵的一种,李唐将内迁蕃胡族置于军镇城旁城傍安置,保持其部落组织,收取较轻的赋税。在打仗时则征发这些“城傍”蕃族为兵,蕃兵们自备鞍马、武器随军出征,战斗力有保证。由“城傍”一词演化出“城傍子弟”,这是指居住在军镇城外的蕃族百姓,总而言之,“城傍”二字形象的概括出了一个现象,那就是居住在中原朝廷边疆军镇城边的蕃胡族,成为唐军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样的制度,为李唐开边增添了强大的助力,平日里保留游牧生活习惯的蕃兵多习弓马,召之即来,来之能战。城傍制对李唐的军制影响颇大,而正是有了“城傍”,李唐才得以不断开边、对外用兵,对此,杨济还是知道的。唐代的“城傍”,有东北城傍,即内附后定居在营州的蕃族,主要为契丹、靺鞨部族,也有奚族,而营州城傍是李唐城傍制的起源之地,然后渐渐盛行于幽州地区。有北方城傍,北方指的是河东、河曲朔方地区,河东城傍多为突厥、铁勒降户,朔方城傍还有一些党项、吐谷浑部落。又有西北城傍,包括河西、陇右城傍,多为突厥、党项部落,这些城傍成为唐军强有力的打手,为“天可汗”开边立下无数功劳。城傍不但与边兵共同维系了大唐的赫赫武功,而且是唐前期军事战争中的主要战斗力量。然而成也萧何败萧何,享受了城傍而现在,新币推出之后的“市场反馈”已经出来了。做工精美的“明德通宝”钱,虽然新钱分量只是二铢四丝,推广起来却没有遇到太多阻力,百姓对新币还算欢迎,而“金银陌”钱的流通效果正如事前预计那样,不是很好。寻常百姓不太接受这种“一当百”的大钱,即便这种大钱是黄白双色、古来罕见,百姓们基本上都不敢拿身家开玩笑。他们就怕兑换了这种大钱,没过多久大钱就开始贬值,导致自己的毕生积蓄毁于一旦,所以即便各地官府做了很多宣传,“金银陌”钱基本是应者寥寥。“金银陌”无人问津,朝廷倒不会太过焦急,因为据说会有一项重大举措给“金银陌”带来重大“利好”,那就是“广陵白银交易所”,白银交易所具体如何运转,不是杨济需要关心的,但他听说有官员上表,建言为了推行“金银陌”钱,朝廷可以要求百姓缴纳租调时,必须用“金银陌”缴纳一定数额的钱税。钱税即用钱缴纳的税,对应用实物缴纳的实物税,所谓实物税就是田租中的粟米、户调中的丝帛。上表的官员,认为只要官府强制百姓缴税时必须使用“金银陌”,这样就不怕“金银陌”无人问津。这样的建议,附和者不少,而杨济是坚决反对的,因为这种措施看上去好像合情合理,但实际上只会祸国殃民。道理很简单,如果官府真的要求农民缴税时,一部分税要以钱税形式金银陌缴纳,那么农民必须自己想办法去兑换“金银陌”,如此来,就会被人盘剥。农民手上并没有“金银陌”,需要出售粮食或者布帛,换得“明德通宝”之后,再去找官府或者商家兑换“金银陌”。既然有求于人,那就得受人摆布,这种情况下,那些胥吏和奸商必然不肯以“一比一百”的比例兑换。农民要缴税,拖不起,只能按着对方的要求,用大于一比一百的比例兑换“金银陌”,如此一来,农民的负担反而变重了。杨济上表反对这种建议,而政事堂经过多次会议之后,并没有采纳这种“见效快”的建议,所以“金银陌”的未来,还是寄托在“白银交易所”上。这剂药能否起作用,杨济不知道,也没时间关心,他只希望新币能给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不要成为贪官污吏敛财的工具。想着想着,看看座钟,时间差不多到了,果不其然殿外响起脚步声,不一会两名宦官入殿,向他行礼。。。。。。。“你这警察厅长当的真是人憎狗嫌,多少人恨你恨得牙痒痒,却不敢正大光明怼,成日里旁敲侧击,指桑骂槐,朕看奏章看得都烦了。”“掐指一算,差不多有四年了,你的位子也该动动,不然长安城里官不聊生,朕也很为难呐”“放心,朕一定会让他们觉得你很惨,心中的恶气好歹消散些许,待得将来你又回来了,大家相逢一笑泯恩仇,那也是极好的”殿内,宇文温正与杨济交谈,不过语气一些怪,宛若一个法官在宣判前将嫌疑人的罪状一条条念出来那样。宇文温的表情轻松,杨济虽然不至于嬉皮笑脸,但也没什么委屈的表情,他从担任京畿警察厅厅长一职开始,就知道自己必然会落得今天的“下场”:到边疆任职,行同流放。京城,权贵多如牛毛,想要在京城严格执法,免不了得罪一大群人,杨济这几年来尽忠职守,折腾得权贵们“哀鸿遍野”,风评当然急转直下。谁都知道杨济是天子的爪牙,所以不敢明着对付他,但暗地里扇阴风点鬼火的龌龊事从来没断,眼见着“积怨”越来越深,宇文温作为最高领导者,必须表明态度了。态度是什么:杨济一心为国,忠于职守,只是举措不当,犯了众怒,所以要适当惩罚一下。自古以来,鹰犬走狗对于主人就是夜壶,用完就扔,现在,宇文温要把杨济扔出来平息众怒,于是给对方按安排了一个好去处:辽西。辽西苦寒之地,又是边疆,京畿警察厅厅长杨济是实权京官,现在转为营州总管当地方官,在外人看来,形同流放。也就只是外人看来是这样罢了。宇文温打发杨济去辽西,一来是让杨济离开长安避避风头,造成他“被迫离京”的事实;二来是为日后的辽东之役做准备。至于“平息众怒”什么的,宇文温向来不会亏待自己人,当然不会搞“过河拆桥”那一套,也不会让杨济去辽西喝西北风。“北洋贸易公司在辽东半岛做得不错,但辽西这边也得准备准备,你此去辽西,首要之务就是扩建柳城,其次,疏通卢龙道。”宇文温结束了调侃性质的开场白后,拿着舆图及相关资料,向杨济交代起诸多事宜来。突厥一时半会死不了,但宇文温还是要抽空对付高句丽,为了提高成功率,派杨济去辽西打前站,而除了巩固营州之外,他还有一项重任交给杨济。宇文温指着舆图上营州地区,郑重说道:“粟末靺鞨各部,似乎和高句丽发生龃龉,边将来报,说总总迹象表明,也许会有部落南下投靠皇朝,届时你打算如何与这些靺鞨部落相处”“是依照李唐故事,行城傍之事,还是”宇文温顿了顿,看着杨济,盯着对方的双眼:“还是行辽东总兵李成梁与女真各部故事”第八十六章 养虎为患“不正常人类”之间的谈话内容,不宜为外人所知,宇文温和杨济所说的事情,此时尚未出现,若是有人无意中听到,只会觉得莫名其妙。“城傍”、“辽东总兵”、“女真”等等词汇,都不是这个时代的人能听懂的。“城傍”一词源自唐时的城傍制,“城傍”即士兵的一种,李唐将内迁蕃胡族置于军镇城旁城傍安置,保持其部落组织,收取较轻的赋税。在打仗时则征发这些“城傍”蕃族为兵,蕃兵们自备鞍马、武器随军出征,战斗力有保证。由“城傍”一词演化出“城傍子弟”,这是指居住在军镇城外的蕃族百姓,总而言之,“城傍”二字形象的概括出了一个现象,那就是居住在中原朝廷边疆军镇城边的蕃胡族,成为唐军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样的制度,为李唐开边增添了强大的助力,平日里保留游牧生活习惯的蕃兵多习弓马,召之即来,来之能战。城傍制对李唐的军制影响颇大,而正是有了“城傍”,李唐才得以不断开边、对外用兵,对此,杨济还是知道的。唐代的“城傍”,有东北城傍,即内附后定居在营州的蕃族,主要为契丹、靺鞨部族,也有奚族,而营州城傍是李唐城傍制的起源之地,然后渐渐盛行于幽州地区。有北方城傍,北方指的是河东、河曲朔方地区,河东城傍多为突厥、铁勒降户,朔方城傍还有一些党项、吐谷浑部落。又有西北城傍,包括河西、陇右城傍,多为突厥、党项部落,这些城傍成为唐军强有力的打手,为“天可汗”开边立下无数功劳。城傍不但与边兵共同维系了大唐的赫赫武功,而且是唐前期军事战争中的主要战斗力量。然而成也萧何败萧何,享受了城傍而现在,新币推出之后的“市场反馈”已经出来了。做工精美的“明德通宝”钱,虽然新钱分量只是二铢四丝,推广起来却没有遇到太多阻力,百姓对新币还算欢迎,而“金银陌”钱的流通效果正如事前预计那样,不是很好。寻常百姓不太接受这种“一当百”的大钱,即便这种大钱是黄白双色、古来罕见,百姓们基本上都不敢拿身家开玩笑。他们就怕兑换了这种大钱,没过多久大钱就开始贬值,导致自己的毕生积蓄毁于一旦,所以即便各地官府做了很多宣传,“金银陌”钱基本是应者寥寥。“金银陌”无人问津,朝廷倒不会太过焦急,因为据说会有一项重大举措给“金银陌”带来重大“利好”,那就是“广陵白银交易所”,白银交易所具体如何运转,不是杨济需要关心的,但他听说有官员上表,建言为了推行“金银陌”钱,朝廷可以要求百姓缴纳租调时,必须用“金银陌”缴纳一定数额的钱税。钱税即用钱缴纳的税,对应用实物缴纳的实物税,所谓实物税就是田租中的粟米、户调中的丝帛。上表的官员,认为只要官府强制百姓缴税时必须使用“金银陌”,这样就不怕“金银陌”无人问津。这样的建议,附和者不少,而杨济是坚决反对的,因为这种措施看上去好像合情合理,但实际上只会祸国殃民。道理很简单,如果官府真的要求农民缴税时,一部分税要以钱税形式金银陌缴纳,那么农民必须自己想办法去兑换“金银陌”,如此来,就会被人盘剥。农民手上并没有“金银陌”,需要出售粮食或者布帛,换得“明德通宝”之后,再去找官府或者商家兑换“金银陌”。既然有求于人,那就得受人摆布,这种情况下,那些胥吏和奸商必然不肯以“一比一百”的比例兑换。农民要缴税,拖不起,只能按着对方的要求,用大于一比一百的比例兑换“金银陌”,如此一来,农民的负担反而变重了。杨济上表反对这种建议,而政事堂经过多次会议之后,并没有采纳这种“见效快”的建议,所以“金银陌”的未来,还是寄托在“白银交易所”上。这剂药能否起作用,杨济不知道,也没时间关心,他只希望新币能给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不要成为贪官污吏敛财的工具。想着想着,看看座钟,时间差不多到了,果不其然殿外响起脚步声,不一会两名宦官入殿,向他行礼。。。。。。。“你这警察厅长当的真是人憎狗嫌,多少人恨你恨得牙痒痒,却不敢正大光明怼,成日里旁敲侧击,指桑骂槐,朕看奏章看得都烦了。”“掐指一算,差不多有四年了,你的位子也该动动,不然长安城里官不聊生,朕也很为难呐”“放心,朕一定会让他们觉得你很惨,心中的恶气好歹消散些许,待得将来你又回来了,大家相逢一笑泯恩仇,那也是极好的”殿内,宇文温正与杨济交谈,不过语气一些怪,宛若一个法官在宣判前将嫌疑人的罪状一条条念出来那样。宇文温的表情轻松,杨济虽然不至于嬉皮笑脸,但也没什么委屈的表情,他从担任京畿警察厅厅长一职开始,就知道自己必然会落得今天的“下场”:到边疆任职,行同流放。京城,权贵多如牛毛,想要在京城严格执法,免不了得罪一大群人,杨济这几年来尽忠职守,折腾得权贵们“哀鸿遍野”,风评当然急转直下。谁都知道杨济是天子的爪牙,所以不敢明着对付他,但暗地里扇阴风点鬼火的龌龊事从来没断,眼见着“积怨”越来越深,宇文温作为最高领导者,必须表明态度了。态度是什么:杨济一心为国,忠于职守,只是举措不当,犯了众怒,所以要适当惩罚一下。自古以来,鹰犬走狗对于主人就是夜壶,用完就扔,现在,宇文温要把杨济扔出来平息众怒,于是给对方按安排了一个好去处:辽西。辽西苦寒之地,又是边疆,京畿警察厅厅长杨济是实权京官,现在转为营州总管当地方官,在外人看来,形同流放。也就只是外人看来是这样罢了。宇文温打发杨济去辽西,一来是让杨济离开长安避避风头,造成他“被迫离京”的事实;二来是为日后的辽东之役做准备。至于“平息众怒”什么的,宇文温向来不会亏待自己人,当然不会搞“过河拆桥”那一套,也不会让杨济去辽西喝西北风。“北洋贸易公司在辽东半岛做得不错,但辽西这边也得准备准备,你此去辽西,首要之务就是扩建柳城,其次,疏通卢龙道。”宇文温结束了调侃性质的开场白后,拿着舆图及相关资料,向杨济交代起诸多事宜来。突厥一时半会死不了,但宇文温还是要抽空对付高句丽,为了提高成功率,派杨济去辽西打前站,而除了巩固营州之外,他还有一项重任交给杨济。宇文温指着舆图上营州地区,郑重说道:“粟末靺鞨各部,似乎和高句丽发生龃龉,边将来报,说总总迹象表明,也许会有部落南下投靠皇朝,届时你打算如何与这些靺鞨部落相处”“是依照李唐故事,行城傍之事,还是”宇文温顿了顿,看着杨济,盯着对方的双眼:“还是行辽东总兵李成梁与女真各部故事”第八十六章 养虎为患“不正常人类”之间的谈话内容,不宜为外人所知,宇文温和杨济所说的事情,此时尚未出现,若是有人无意中听到,只会觉得莫名其妙。“城傍”、“辽东总兵”、“女真”等等词汇,都不是这个时代的人能听懂的。“城傍”一词源自唐时的城傍制,“城傍”即士兵的一种,李唐将内迁蕃胡族置于军镇城旁城傍安置,保持其部落组织,收取较轻的赋税。在打仗时则征发这些“城傍”蕃族为兵,蕃兵们自备鞍马、武器随军出征,战斗力有保证。由“城傍”一词演化出“城傍子弟”,这是指居住在军镇城外的蕃族百姓,总而言之,“城傍”二字形象的概括出了一个现象,那就是居住在中原朝廷边疆军镇城边的蕃胡族,成为唐军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样的制度,为李唐开边增添了强大的助力,平日里保留游牧生活习惯的蕃兵多习弓马,召之即来,来之能战。城傍制对李唐的军制影响颇大,而正是有了“城傍”,李唐才得以不断开边、对外用兵,对此,杨济还是知道的。唐代的“城傍”,有东北城傍,即内附后定居在营州的蕃族,主要为契丹、靺鞨部族,也有奚族,而营州城傍是李唐城傍制的起源之地,然后渐渐盛行于幽州地区。有北方城傍,北方指的是河东、河曲朔方地区,河东城傍多为突厥、铁勒降户,朔方城傍还有一些党项、吐谷浑部落。又有西北城傍,包括河西、陇右城傍,多为突厥、党项部落,这些城傍成为唐军强有力的打手,为“天可汗”开边立下无数功劳。城傍不但与边兵共同维系了大唐的赫赫武功,而且是唐前期军事战争中的主要战斗力量。然而成也萧何败萧何,享受了城傍而现在,新币推出之后的“市场反馈”已经出来了。做工精美的“明德通宝”钱,虽然新钱分量只是二铢四丝,推广起来却没有遇到太多阻力,百姓对新币还算欢迎,而“金银陌”钱的流通效果正如事前预计那样,不是很好。寻常百姓不太接受这种“一当百”的大钱,即便这种大钱是黄白双色、古来罕见,百姓们基本上都不敢拿身家开玩笑。他们就怕兑换了这种大钱,没过多久大钱就开始贬值,导致自己的毕生积蓄毁于一旦,所以即便各地官府做了很多宣传,“金银陌”钱基本是应者寥寥。“金银陌”无人问津,朝廷倒不会太过焦急,因为据说会有一项重大举措给“金银陌”带来重大“利好”,那就是“广陵白银交易所”,白银交易所具体如何运转,不是杨济需要关心的,但他听说有官员上表,建言为了推行“金银陌”钱,朝廷可以要求百姓缴纳租调时,必须用“金银陌”缴纳一定数额的钱税。钱税即用钱缴纳的税,对应用实物缴纳的实物税,所谓实物税就是田租中的粟米、户调中的丝帛。上表的官员,认为只要官府强制百姓缴税时必须使用“金银陌”,这样就不怕“金银陌”无人问津。这样的建议,附和者不少,而杨济是坚决反对的,因为这种措施看上去好像合情合理,但实际上只会祸国殃民。道理很简单,如果官府真的要求农民缴税时,一部分税要以钱税形式金银陌缴纳,那么农民必须自己想办法去兑换“金银陌”,如此来,就会被人盘剥。农民手上并没有“金银陌”,需要出售粮食或者布帛,换得“明德通宝”之后,再去找官府或者商家兑换“金银陌”。既然有求于人,那就得受人摆布,这种情况下,那些胥吏和奸商必然不肯以“一比一百”的比例兑换。农民要缴税,拖不起,只能按着对方的要求,用大于一比一百的比例兑换“金银陌”,如此一来,农民的负担反而变重了。杨济上表反对这种建议,而政事堂经过多次会议之后,并没有采纳这种“见效快”的建议,所以“金银陌”的未来,还是寄托在“白银交易所”上。这剂药能否起作用,杨济不知道,也没时间关心,他只希望新币能给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不要成为贪官污吏敛财的工具。想着想着,看看座钟,时间差不多到了,果不其然殿外响起脚步声,不一会两名宦官入殿,向他行礼。。。。。。。“你这警察厅长当的真是人憎狗嫌,多少人恨你恨得牙痒痒,却不敢正大光明怼,成日里旁敲侧击,指桑骂槐,朕看奏章看得都烦了。”“掐指一算,差不多有四年了,你的位子也该动动,不然长安城里官不聊生,朕也很为难呐”“放心,朕一定会让他们觉得你很惨,心中的恶气好歹消散些许,待得将来你又回来了,大家相逢一笑泯恩仇,那也是极好的”殿内,宇文温正与杨济交谈,不过语气一些怪,宛若一个法官在宣判前将嫌疑人的罪状一条条念出来那样。宇文温的表情轻松,杨济虽然不至于嬉皮笑脸,但也没什么委屈的表情,他从担任京畿警察厅厅长一职开始,就知道自己必然会落得今天的“下场”:到边疆任职,行同流放。京城,权贵多如牛毛,想要在京城严格执法,免不了得罪一大群人,杨济这几年来尽忠职守,折腾得权贵们“哀鸿遍野”,风评当然急转直下。谁都知道杨济是天子的爪牙,所以不敢明着对付他,但暗地里扇阴风点鬼火的龌龊事从来没断,眼见着“积怨”越来越深,宇文温作为最高领导者,必须表明态度了。态度是什么:杨济一心为国,忠于职守,只是举措不当,犯了众怒,所以要适当惩罚一下。自古以来,鹰犬走狗对于主人就是夜壶,用完就扔,现在,宇文温要把杨济扔出来平息众怒,于是给对方按安排了一个好去处:辽西。辽西苦寒之地,又是边疆,京畿警察厅厅长杨济是实权京官,现在转为营州总管当地方官,在外人看来,形同流放。也就只是外人看来是这样罢了。宇文温打发杨济去辽西,一来是让杨济离开长安避避风头,造成他“被迫离京”的事实;二来是为日后的辽东之役做准备。至于“平息众怒”什么的,宇文温向来不会亏待自己人,当然不会搞“过河拆桥”那一套,也不会让杨济去辽西喝西北风。“北洋贸易公司在辽东半岛做得不错,但辽西这边也得准备准备,你此去辽西,首要之务就是扩建柳城,其次,疏通卢龙道。”宇文温结束了调侃性质的开场白后,拿着舆图及相关资料,向杨济交代起诸多事宜来。突厥一时半会死不了,但宇文温还是要抽空对付高句丽,为了提高成功率,派杨济去辽西打前站,而除了巩固营州之外,他还有一项重任交给杨济。宇文温指着舆图上营州地区,郑重说道:“粟末靺鞨各部,似乎和高句丽发生龃龉,边将来报,说总总迹象表明,也许会有部落南下投靠皇朝,届时你打算如何与这些靺鞨部落相处”“是依照李唐故事,行城傍之事,还是”宇文温顿了顿,看着杨济,盯着对方的双眼:“还是行辽东总兵李成梁与女真各部故事”第八十六章 养虎为患“不正常人类”之间的谈话内容,不宜为外人所知,宇文温和杨济所说的事情,此时尚未出现,若是有人无意中听到,只会觉得莫名其妙。“城傍”、“辽东总兵”、“女真”等等词汇,都不是这个时代的人能听懂的。“城傍”一词源自唐时的城傍制,“城傍”即士兵的一种,李唐将内迁蕃胡族置于军镇城旁城傍安置,保持其部落组织,收取较轻的赋税。在打仗时则征发这些“城傍”蕃族为兵,蕃兵们自备鞍马、武器随军出征,战斗力有保证。由“城傍”一词演化出“城傍子弟”,这是指居住在军镇城外的蕃族百姓,总而言之,“城傍”二字形象的概括出了一个现象,那就是居住在中原朝廷边疆军镇城边的蕃胡族,成为唐军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样的制度,为李唐开边增添了强大的助力,平日里保留游牧生活习惯的蕃兵多习弓马,召之即来,来之能战。城傍制对李唐的军制影响颇大,而正是有了“城傍”,李唐才得以不断开边、对外用兵,对此,杨济还是知道的。唐代的“城傍”,有东北城傍,即内附后定居在营州的蕃族,主要为契丹、靺鞨部族,也有奚族,而营州城傍是李唐城傍制的起源之地,然后渐渐盛行于幽州地区。有北方城傍,北方指的是河东、河曲朔方地区,河东城傍多为突厥、铁勒降户,朔方城傍还有一些党项、吐谷浑部落。又有西北城傍,包括河西、陇右城傍,多为突厥、党项部落,这些城傍成为唐军强有力的打手,为“天可汗”开边立下无数功劳。城傍不但与边兵共同维系了大唐的赫赫武功,而且是唐前期军事战争中的主要战斗力量。然而成也萧何败萧何,享受了城傍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