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造化图小说网>都市青春>逆水行周> 逆水行周 分节阅读 1113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逆水行周 分节阅读 1113(1 / 1)

d纺品,然而这样的毛纺品在中原比比皆是,若想要在此现状之下大做文章、赚更多的钱,就得“推陈出新”。这事情本来和刘彩云没关系,夫君张定发在外地做刺史,身为郡公夫人的刘彩云带着儿女在长安“留守”,忙着操持家务,还要管着府里产业,忙得很。她本不想往肩上加担子,但宫里的妃嫔们需要帮手,刘彩云就不好袖手旁观了。天子要促进毛纺织业的发展,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就连贵妃也有了分工,负责出谋划策,尽可能为毛纺品想出一些新花样,以此打开销路。刘彩云成了杨丽华的“参谋”,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为贵妃出主意。说白了就是如何把东西多卖一些、卖贵些,针对毛纺品的特性,刘彩云给出的建议是选择地毯作为“突破口”。如今在长安、洛阳、晋阳、邺城等大都市里最好卖的毛织品是来自西域的地毯,确切来说以波斯地毯较为有名,波斯的地毯做工精美,有钱人不吝于花钱购置。然而波斯远在万里之外,若从胡商手中购买波斯地毯,价格太高不说,数量又不多,而且地毯的图案、花纹充满异域风情,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这种异域风情。不喜欢又如何,没得选,波斯地毯这种“高档货”可不是随时都能买到的,有现货就不错了,谁还有心思挑挑拣拣。既然现状如此,刘彩云针对性提出建议:新兴的毛纺织业,一定要推出“中原化”的精美地毯,要做到以不到波斯地毯一半的售价,达到波斯地毯八成的品质水准。这种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首先中原的羊毛比不上波斯羊毛那么纤细、柔软,所以织出来的地毯质量比不上波斯地毯。其次就是编制地毯的工艺不行,对毛纺品的染色工艺掌握得不是很好,想要编制出具备复杂且漂亮花纹、图案的地毯,成本很高。问题摆在面前,得一项项解决,羊毛的问题,因为已经引入了波斯、拂菻的细毛羊,渐渐不再会是“拦路虎”。而地毯的编织工艺、染色工艺,还需要不断摸索,这不是刘彩云关心的主要问题,她希望解决的问题,是图案的“构思”。一张纯色地毯卖不出太高的价钱,同样用料做出的地毯,多了漂亮的花纹后,售价可以翻上几倍,而如何构思复杂、漂亮的花纹,又要让纺织工能够将其实现,这是一个让人头痛的事情。刘彩云此次入宫,带来了许多资料,一张张白纸上绘制着各种精美的图案,这些图案都是她花费不少心血所得,凝聚了许多地毯编织工的经验和心得的。最关键的一点,她准备的这些图案,都能借助毛织机“织”出来,而不是完全靠人工编织。想要降低地毯的成本,就得降低“人工”,因为一个熟练地毯编织工的工钱不低,但效率不高,再熟练的编织工也只有两双手,每天能编制的地毯是有限度的。但引入织机后就不一样了,一个编织工的“生产效率”能明显提高,工钱却不会因此提高太多。纯手工编织地毯,确实能让地毯有许多精美、复杂、漂亮的图案,但这样花费的时间太长,成本高。刘彩云希望靠着“薄利多销”相对波斯地毯,以较低的价格,过得去的质量及品质,让半手工、半机制的新式中原地毯迅速打开销路。但销路打开之后要如何巩固呢有时候,有钱人买东西只选贵的不选对的,为的就是讲排场、炫富、斗富,如果新式地毯走的是“薄利多销”的路子,很容易让人留下“便宜货”的印象。这种印象一旦形成,中原地毯无形中就低了波斯地毯一头。以后有钱人炫富,还是首选波斯地毯。这就是“品牌”的“定位”问题,刘彩云头痛了许久,想出了解决方案,那就是“双管齐下”。地毯分两种类型,一种是半手工、半机制地毯,走薄利多销的路子,靠价格取胜;另一种就是纯手工的“定制”地毯,不讲价钱,只讲“独一无二”,专门迎合有钱人铺张浪费、但求“唯一”的心理。所谓“定制”,就是根据客人的要求编织出具有独特花纹、图案的地毯,工艺好坏与否倒是其次,最重要的是让客人能够拥有一张独一无二的地毯。江南地区多雨水,梅雨季节地上湿漉漉的,所以地毯在江南的销路可能不会很好,但在河南、河北、河东、关中、陇右等地,对精美地毯的需求一直都不小。除了地毯,毛纺品又有新品,那就是毛衣、毛裤、手套、围巾等等,刘彩云为了找到可以实现盈利的毛织品,确实下了一番功夫做准备。杨丽华听刘彩云说了许久,看着手中的资料,只觉得头有些痛,她本来就有很多事情要操心,结果宇文温还给她加担子,不得消停。看着一张张精美的图案,她揉了揉太阳穴,问道:“你说的羊毛围巾比之眼下常见的帔帛如何”。。。。。。宇文温看看殿外飘落的雪花,又看看眼前的奏章,揉了揉太阳穴,只觉得有些头痛。这奏章来自辽西,即将卸任的营州总管向他禀报了一件事:有一些粟末靺鞨部落南下,接近营州地区,请求内附。之所以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是因为这些粟末靺鞨部落不堪忍受高句丽的压榨,决定投奔周国,和高句丽一刀两断。因为此时是冬天,天寒地冻,按营州总管所述,南下的靺鞨各部粮草不济,男女老少带着家畜在野地里扎营,冻得瑟瑟发抖,希望周国能够尽早接纳他们。寒冬已至,这些不速之客请求内附,让宇文温觉得有些棘手:按说应该答应,以作千金买马骨,但对方也有可能是高句丽的细作,此次南下是“诈降”。不过考虑到这些部落拖家带口,诈降的可能性不大。宇文温觉得头痛的原因,是要不要来个“城傍”,让这些粟末靺鞨部落靠着营州州治柳城定居下来。如今的辽东为高句丽占据,高句丽又借助靺鞨各部的力量,对辽西虎视眈眈,而周国想要收复辽东,离间高句丽和靺鞨各部关系是很重要的策略。此次这些靺鞨部落南下内附,其他靺鞨部落必然等着看结果,如果周国热情接纳这些部落,那么其他部落也会心动。若这些南下的靺鞨部落被周国当贼一样防着,其他靺鞨部落就会断了内附的念想。杨济正在前往营州柳城的路上,所以宇文温没办法“甩锅”,他必须尽快作出决定,让现任营州总管知道该怎么做。最稳妥的办法,就是让这些靺鞨部族到柳城边定居,然后当地官府“送温暖”,让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过一个好年,消息传出去之后,其他那些观望的靺鞨部落对周国的“好感度”应该会明显增加。如此一来,也许会有更多的靺鞨部落南下,投入周国怀抱,进而导致辽东局势出现明显变化。然而宇文温还没做好向辽西大规模移民的准备,若现在让大量靺鞨部落定居辽西地区这是粟末靺鞨的辽西,还是中原的辽西第八十九章 靺鞨八部营州柳城,北风呼啸大雪纷飞,新任营州总管杨济,在城旁新建的宿营地巡视,营地里有成排的木屋,全都是最近赶建而成。联排木屋散发着木头的独特香味,因为有了充足的木材和铁钉,这些木屋在不到半个月时间就全部完成,建设速度很快。此时,营地里炊烟袅袅,有许多服饰异于中原的男女老幼在各排木屋营地里进进出出,见着杨济一行来了,一个个定定的看着。这些人的目光之中有迷茫、有害怕、有好奇,也有躲躲闪闪,杨济也看着这些靺鞨部民,又看看陪同参观的靺鞨各部首领,一时间不知该说什么。杨济还在赴任路上时,这些靺鞨部落首领就带着数千部众南下,拖家带口,举族迁移,抵达营州。这些部落居住在营州以北数百里外的扶余城故址附近,之前没怎么和周国营州官府接触过,此次忽然南下,双方是第一次正式接触。靺鞨部落首领是靠着和往来南北逐利的商贾打交道,大概得知营州的情况,听闻周国营州的地方官很和善,加上一系列原因,才带着部众南下投奔周国。然而他们刚到营州不久,营州的总管就换了人,靺鞨首领们不知道新来的大官品行如何,而新来的大官杨济也不清楚这些靺鞨首领内心在想什么。大家都是初次见面,彼此之间不清楚对方的情况,所以杨济觉得长篇大论说场面话没意思,搞不好还会适得其反。他在岭表任广州总管,和各地俚僚部族打过交道,知道要如何恩威并施,如今在这寒冷的辽西,看着同样语言不通、生活习俗不同的胡人蕃部,他决定按“套路”来。双方存在巨大的文化差异,交谈时引经据典没有意义,杨济认为双方要短时间内建立起最基本的信任,就得靠实际行动来促成双方的“互信”。实际行动是什么展示实力,但光展示武力不能解决问题,还要展示另一种力量,那就是“衣食住行”方面,杨济要让靺鞨部落知道投奔周国会有什么实实在在的好处。最重要的是“住”,只有住得好,人心才能安定。住得好指的是靺鞨部落在新的宿营地能够有效御寒,这个问题解决起来有些麻烦,因为如今就是严寒时节,没那么多时间来建房。营州官府为这些来客搭起木屋,靺鞨部民一家老小住在木屋总算是有了个像样的家,但要靠这种应急搭建的木屋渡过漫长的寒冬有些困难。于是靺鞨部民们按照自己的生活习俗,将住处进行了“修改”。在木屋里增加了火炕。靺鞨各部生活在营州以北的广阔地区,每年冬天,各地的气候比营州更寒冷,而靺鞨人既然能够在如此寒冷的地区生存下来,自然有独到的取暖手段,那就是火炕。当然,靺鞨人的火炕实际上是火炕的雏形,不过取暖的原理差不多,搭建起来也很方便。这么一改造,周国官员有些哭笑不得,因为柳城已经普及了火炕,城内军民所使用的火炕,比起靺鞨人的“原始火炕”取暖效果好得多。周国为靺鞨部落搭建的木屋,事后还会补上火炕,只是因为沟通的问题,出现了些许误会,靺鞨人自己就把火炕弄出来了,但效果比起真正的火炕来说差了些。火炕,可以看做是砖石搭建起来的中空土床榻,有灶台烧火,火焰和烟气加热土床,人坐睡在上面就会觉得很暖和。这种取暖方式,可比用“暖气”取暖便宜得多,杨济“当年”就对火炕很熟悉,如今就任营州总管,见着傍城而居的靺鞨人搭建简陋火炕,便要对其进行改造。明代的火炕,应该是在这个时代靺鞨人火炕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而成,杨济让“子孙后代”来和“列祖列宗”比,效果当然很明显。现在,经过改造的火炕虽然做工简单,但效果不差,烧同样的柴禾,取暖效果比先前靺鞨人自己搭的火炕要好。几位靺鞨首领体验了一下改造后的火炕,对于取暖效果非常满意,由此对将来的日子又多了几分期待,而双方类似的取暖手段,让他们对营州官府有了“同类”的感觉。杨济已经许诺,在规定期限内,把靺鞨各部宿营地的火炕改造一遍,让靺鞨各部平安过冬,当然,柴禾一部分是由官府提供,另一部分得靺鞨部民自己去收集。住的问题解决了,粮草也会有充足供应,而营州官府还准备了许多铁锅,发放给靺鞨各部作为炊具。铁对于靺鞨人来说很宝贵,更别说铁制炊具了,一口口分量十足的铁锅拿在手里,靺鞨部民们喜出望外,首领们也非常高兴。对于他们来说,传闻中的柳城果然规模宏伟,周国官员十分友好,而且他们入城参观过,发现无论军还是民其住处都有火炕,火炕的取暖效果非常不错,现在“杨总管”又承诺待得来年冬季,所有靺鞨部落的部民都能住上有新式火炕的房屋,对方没有什么夸夸其谈,没有什么大话连篇,让靺鞨首领们觉得这位大官是个“实在人”。住有了保障,那么将来的日子,一定会变得更好。靺鞨各部主要是以渔猎为生,有相对稳定的定居点,这和草原上游牧为生、居无定所的部落不一样,所以对于“住”很重视。几位首领见着这位“杨总管”很好说话,言谈举止间没什么看不起人的神情,不由得对“杨总管”平添了几分亲切感,话闸子也打开了。大首领瞒咄开始讲起自己和其他首领选择南下的原因。他和几位部落首领受不了高句丽的压榨,起兵反抗,结果打了败仗,高句丽对于他们胆敢反抗觉得很恼火,不仅要调兵来攻,还召集了一些靺鞨部落助战。眼见着局势一天天恶化,世代居住的地方快要待不下去了,瞒咄和其他几位部落首领一合计,索性举族南下,投奔周国。那时才刚到秋天。一起南下的部落共有八个,大家突破千难万险,顺利地在周国营州安家落户,见着周国官员真诚待人,决定好好珍惜得来不易的机会,愿意为周国朝廷效命。在瞒咄率领下抵达柳城的八个靺鞨部落,部落名称按照读音转成中原文字是为厥稽、忽如此一来,也许会有更多的靺鞨部落南下,投入周国怀抱,进而导致辽东局势出现明显变化。然而宇文温还没做好向辽西大规模移民的准备,若现在让大量靺鞨部落定居辽西地区这是粟末靺鞨的辽西,还是中原的辽西第八十九章 靺鞨八部营州柳城,北风呼啸大雪纷飞,新任营州总管杨济,在城旁新建的宿营地巡视,营地里有成排的木屋,全都是最近赶建而成。联排木屋散发着木头的独特香味,因为有了充足的木材和铁钉,这些木屋在不到半个月时间就全部完成,建设速度很快。此时,营地里炊烟袅袅,有许多服饰异于中原的男女老幼在各排木屋营地里进进出出,见着杨济一行来了,一个个定定的看着。这些人的目光之中有迷茫、有害怕、有好奇,也有躲躲闪闪,杨济也看着这些靺鞨部民,又看看陪同参观的靺鞨各部首领,一时间不知该说什么。杨济还在赴任路上时,这些靺鞨部落首领就带着数千部众南下,拖家带口,举族迁移,抵达营州。这些部落居住在营州以北数百里外的扶余城故址附近,之前没怎么和周国营州官府接触过,此次忽然南下,双方是第一次正式接触。靺鞨部落首领是靠着和往来南北逐利的商贾打交道,大概得知营州的情况,听闻周国营州的地方官很和善,加上一系列原因,才带着部众南下投奔周国。然而他们刚到营州不久,营州的总管就换了人,靺鞨首领们不知道新来的大官品行如何,而新来的大官杨济也不清楚这些靺鞨首领内心在想什么。大家都是初次见面,彼此之间不清楚对方的情况,所以杨济觉得长篇大论说场面话没意思,搞不好还会适得其反。他在岭表任广州总管,和各地俚僚部族打过交道,知道要如何恩威并施,如今在这寒冷的辽西,看着同样语言不通、生活习俗不同的胡人蕃部,他决定按“套路”来。双方存在巨大的文化差异,交谈时引经据典没有意义,杨济认为双方要短时间内建立起最基本的信任,就得靠实际行动来促成双方的“互信”。实际行动是什么展示实力,但光展示武力不能解决问题,还要展示另一种力量,那就是“衣食住行”方面,杨济要让靺鞨部落知道投奔周国会有什么实实在在的好处。最重要的是“住”,只有住得好,人心才能安定。住得好指的是靺鞨部落在新的宿营地能够有效御寒,这个问题解决起来有些麻烦,因为如今就是严寒时节,没那么多时间来建房。营州官府为这些来客搭起木屋,靺鞨部民一家老小住在木屋总算是有了个像样的家,但要靠这种应急搭建的木屋渡过漫长的寒冬有些困难。于是靺鞨部民们按照自己的生活习俗,将住处进行了“修改”。在木屋里增加了火炕。靺鞨各部生活在营州以北的广阔地区,每年冬天,各地的气候比营州更寒冷,而靺鞨人既然能够在如此寒冷的地区生存下来,自然有独到的取暖手段,那就是火炕。当然,靺鞨人的火炕实际上是火炕的雏形,不过取暖的原理差不多,搭建起来也很方便。这么一改造,周国官员有些哭笑不得,因为柳城已经普及了火炕,城内军民所使用的火炕,比起靺鞨人的“原始火炕”取暖效果好得多。周国为靺鞨部落搭建的木屋,事后还会补上火炕,只是因为沟通的问题,出现了些许误会,靺鞨人自己就把火炕弄出来了,但效果比起真正的火炕来说差了些。火炕,可以看做是砖石搭建起来的中空土床榻,有灶台烧火,火焰和烟气加热土床,人坐睡在上面就会觉得很暖和。这种取暖方式,可比用“暖气”取暖便宜得多,杨济“当年”就对火炕很熟悉,如今就任营州总管,见着傍城而居的靺鞨人搭建简陋火炕,便要对其进行改造。明代的火炕,应该是在这个时代靺鞨人火炕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而成,杨济让“子孙后代”来和“列祖列宗”比,效果当然很明显。现在,经过改造的火炕虽然做工简单,但效果不差,烧同样的柴禾,取暖效果比先前靺鞨人自己搭的火炕要好。几位靺鞨首领体验了一下改造后的火炕,对于取暖效果非常满意,由此对将来的日子又多了几分期待,而双方类似的取暖手段,让他们对营州官府有了“同类”的感觉。杨济已经许诺,在规定期限内,把靺鞨各部宿营地的火炕改造一遍,让靺鞨各部平安过冬,当然,柴禾一部分是由官府提供,另一部分得靺鞨部民自己去收集。住的问题解决了,粮草也会有充足供应,而营州官府还准备了许多铁锅,发放给靺鞨各部作为炊具。铁对于靺鞨人来说很宝贵,更别说铁制炊具了,一口口分量十足的铁锅拿在手里,靺鞨部民们喜出望外,首领们也非常高兴。对于他们来说,传闻中的柳城果然规模宏伟,周国官员十分友好,而且他们入城参观过,发现无论军还是民其住处都有火炕,火炕的取暖效果非常不错,现在“杨总管”又承诺待得来年冬季,所有靺鞨部落的部民都能住上有新式火炕的房屋,对方没有什么夸夸其谈,没有什么大话连篇,让靺鞨首领们觉得这位大官是个“实在人”。住有了保障,那么将来的日子,一定会变得更好。靺鞨各部主要是以渔猎为生,有相对稳定的定居点,这和草原上游牧为生、居无定所的部落不一样,所以对于“住”很重视。几位首领见着这位“杨总管”很好说话,言谈举止间没什么看不起人的神情,不由得对“杨总管”平添了几分亲切感,话闸子也打开了。大首领瞒咄开始讲起自己和其他首领选择南下的原因。他和几位部落首领受不了高句丽的压榨,起兵反抗,结果打了败仗,高句丽对于他们胆敢反抗觉得很恼火,不仅要调兵来攻,还召集了一些靺鞨部落助战。眼见着局势一天天恶化,世代居住的地方快要待不下去了,瞒咄和其他几位部落首领一合计,索性举族南下,投奔周国。那时才刚到秋天。一起南下的部落共有八个,大家突破千难万险,顺利地在周国营州安家落户,见着周国官员真诚待人,决定好好珍惜得来不易的机会,愿意为周国朝廷效命。在瞒咄率领下抵达柳城的八个靺鞨部落,部落名称按照读音转成中原文字是为厥稽、忽如此一来,也许会有更多的靺鞨部落南下,投入周国怀抱,进而导致辽东局势出现明显变化。然而宇文温还没做好向辽西大规模移民的准备,若现在让大量靺鞨部落定居辽西地区这是粟末靺鞨的辽西,还是中原的辽西第八十九章 靺鞨八部营州柳城,北风呼啸大雪纷飞,新任营州总管杨济,在城旁新建的宿营地巡视,营地里有成排的木屋,全都是最近赶建而成。联排木屋散发着木头的独特香味,因为有了充足的木材和铁钉,这些木屋在不到半个月时间就全部完成,建设速度很快。此时,营地里炊烟袅袅,有许多服饰异于中原的男女老幼在各排木屋营地里进进出出,见着杨济一行来了,一个个定定的看着。这些人的目光之中有迷茫、有害怕、有好奇,也有躲躲闪闪,杨济也看着这些靺鞨部民,又看看陪同参观的靺鞨各部首领,一时间不知该说什么。杨济还在赴任路上时,这些靺鞨部落首领就带着数千部众南下,拖家带口,举族迁移,抵达营州。这些部落居住在营州以北数百里外的扶余城故址附近,之前没怎么和周国营州官府接触过,此次忽然南下,双方是第一次正式接触。靺鞨部落首领是靠着和往来南北逐利的商贾打交道,大概得知营州的情况,听闻周国营州的地方官很和善,加上一系列原因,才带着部众南下投奔周国。然而他们刚到营州不久,营州的总管就换了人,靺鞨首领们不知道新来的大官品行如何,而新来的大官杨济也不清楚这些靺鞨首领内心在想什么。大家都是初次见面,彼此之间不清楚对方的情况,所以杨济觉得长篇大论说场面话没意思,搞不好还会适得其反。他在岭表任广州总管,和各地俚僚部族打过交道,知道要如何恩威并施,如今在这寒冷的辽西,看着同样语言不通、生活习俗不同的胡人蕃部,他决定按“套路”来。双方存在巨大的文化差异,交谈时引经据典没有意义,杨济认为双方要短时间内建立起最基本的信任,就得靠实际行动来促成双方的“互信”。实际行动是什么展示实力,但光展示武力不能解决问题,还要展示另一种力量,那就是“衣食住行”方面,杨济要让靺鞨部落知道投奔周国会有什么实实在在的好处。最重要的是“住”,只有住得好,人心才能安定。住得好指的是靺鞨部落在新的宿营地能够有效御寒,这个问题解决起来有些麻烦,因为如今就是严寒时节,没那么多时间来建房。营州官府为这些来客搭起木屋,靺鞨部民一家老小住在木屋总算是有了个像样的家,但要靠这种应急搭建的木屋渡过漫长的寒冬有些困难。于是靺鞨部民们按照自己的生活习俗,将住处进行了“修改”。在木屋里增加了火炕。靺鞨各部生活在营州以北的广阔地区,每年冬天,各地的气候比营州更寒冷,而靺鞨人既然能够在如此寒冷的地区生存下来,自然有独到的取暖手段,那就是火炕。当然,靺鞨人的火炕实际上是火炕的雏形,不过取暖的原理差不多,搭建起来也很方便。这么一改造,周国官员有些哭笑不得,因为柳城已经普及了火炕,城内军民所使用的火炕,比起靺鞨人的“原始火炕”取暖效果好得多。周国为靺鞨部落搭建的木屋,事后还会补上火炕,只是因为沟通的问题,出现了些许误会,靺鞨人自己就把火炕弄出来了,但效果比起真正的火炕来说差了些。火炕,可以看做是砖石搭建起来的中空土床榻,有灶台烧火,火焰和烟气加热土床,人坐睡在上面就会觉得很暖和。这种取暖方式,可比用“暖气”取暖便宜得多,杨济“当年”就对火炕很熟悉,如今就任营州总管,见着傍城而居的靺鞨人搭建简陋火炕,便要对其进行改造。明代的火炕,应该是在这个时代靺鞨人火炕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而成,杨济让“子孙后代”来和“列祖列宗”比,效果当然很明显。现在,经过改造的火炕虽然做工简单,但效果不差,烧同样的柴禾,取暖效果比先前靺鞨人自己搭的火炕要好。几位靺鞨首领体验了一下改造后的火炕,对于取暖效果非常满意,由此对将来的日子又多了几分期待,而双方类似的取暖手段,让他们对营州官府有了“同类”的感觉。杨济已经许诺,在规定期限内,把靺鞨各部宿营地的火炕改造一遍,让靺鞨各部平安过冬,当然,柴禾一部分是由官府提供,另一部分得靺鞨部民自己去收集。住的问题解决了,粮草也会有充足供应,而营州官府还准备了许多铁锅,发放给靺鞨各部作为炊具。铁对于靺鞨人来说很宝贵,更别说铁制炊具了,一口口分量十足的铁锅拿在手里,靺鞨部民们喜出望外,首领们也非常高兴。对于他们来说,传闻中的柳城果然规模宏伟,周国官员十分友好,而且他们入城参观过,发现无论军还是民其住处都有火炕,火炕的取暖效果非常不错,现在“杨总管”又承诺待得来年冬季,所有靺鞨部落的部民都能住上有新式火炕的房屋,对方没有什么夸夸其谈,没有什么大话连篇,让靺鞨首领们觉得这位大官是个“实在人”。住有了保障,那么将来的日子,一定会变得更好。靺鞨各部主要是以渔猎为生,有相对稳定的定居点,这和草原上游牧为生、居无定所的部落不一样,所以对于“住”很重视。几位首领见着这位“杨总管”很好说话,言谈举止间没什么看不起人的神情,不由得对“杨总管”平添了几分亲切感,话闸子也打开了。大首领瞒咄开始讲起自己和其他首领选择南下的原因。他和几位部落首领受不了高句丽的压榨,起兵反抗,结果打了败仗,高句丽对于他们胆敢反抗觉得很恼火,不仅要调兵来攻,还召集了一些靺鞨部落助战。眼见着局势一天天恶化,世代居住的地方快要待不下去了,瞒咄和其他几位部落首领一合计,索性举族南下,投奔周国。那时才刚到秋天。一起南下的部落共有八个,大家突破千难万险,顺利地在周国营州安家落户,见着周国官员真诚待人,决定好好珍惜得来不易的机会,愿意为周国朝廷效命。在瞒咄率领下抵达柳城的八个靺鞨部落,部落名称按照读音转成中原文字是为厥稽、忽如此一来,也许会有更多的靺鞨部落南下,投入周国怀抱,进而导致辽东局势出现明显变化。然而宇文温还没做好向辽西大规模移民的准备,若现在让大量靺鞨部落定居辽西地区这是粟末靺鞨的辽西,还是中原的辽西第八十九章 靺鞨八部营州柳城,北风呼啸大雪纷飞,新任营州总管杨济,在城旁新建的宿营地巡视,营地里有成排的木屋,全都是最近赶建而成。联排木屋散发着木头的独特香味,因为有了充足的木材和铁钉,这些木屋在不到半个月时间就全部完成,建设速度很快。此时,营地里炊烟袅袅,有许多服饰异于中原的男女老幼在各排木屋营地里进进出出,见着杨济一行来了,一个个定定的看着。这些人的目光之中有迷茫、有害怕、有好奇,也有躲躲闪闪,杨济也看着这些靺鞨部民,又看看陪同参观的靺鞨各部首领,一时间不知该说什么。杨济还在赴任路上时,这些靺鞨部落首领就带着数千部众南下,拖家带口,举族迁移,抵达营州。这些部落居住在营州以北数百里外的扶余城故址附近,之前没怎么和周国营州官府接触过,此次忽然南下,双方是第一次正式接触。靺鞨部落首领是靠着和往来南北逐利的商贾打交道,大概得知营州的情况,听闻周国营州的地方官很和善,加上一系列原因,才带着部众南下投奔周国。然而他们刚到营州不久,营州的总管就换了人,靺鞨首领们不知道新来的大官品行如何,而新来的大官杨济也不清楚这些靺鞨首领内心在想什么。大家都是初次见面,彼此之间不清楚对方的情况,所以杨济觉得长篇大论说场面话没意思,搞不好还会适得其反。他在岭表任广州总管,和各地俚僚部族打过交道,知道要如何恩威并施,如今在这寒冷的辽西,看着同样语言不通、生活习俗不同的胡人蕃部,他决定按“套路”来。双方存在巨大的文化差异,交谈时引经据典没有意义,杨济认为双方要短时间内建立起最基本的信任,就得靠实际行动来促成双方的“互信”。实际行动是什么展示实力,但光展示武力不能解决问题,还要展示另一种力量,那就是“衣食住行”方面,杨济要让靺鞨部落知道投奔周国会有什么实实在在的好处。最重要的是“住”,只有住得好,人心才能安定。住得好指的是靺鞨部落在新的宿营地能够有效御寒,这个问题解决起来有些麻烦,因为如今就是严寒时节,没那么多时间来建房。营州官府为这些来客搭起木屋,靺鞨部民一家老小住在木屋总算是有了个像样的家,但要靠这种应急搭建的木屋渡过漫长的寒冬有些困难。于是靺鞨部民们按照自己的生活习俗,将住处进行了“修改”。在木屋里增加了火炕。靺鞨各部生活在营州以北的广阔地区,每年冬天,各地的气候比营州更寒冷,而靺鞨人既然能够在如此寒冷的地区生存下来,自然有独到的取暖手段,那就是火炕。当然,靺鞨人的火炕实际上是火炕的雏形,不过取暖的原理差不多,搭建起来也很方便。这么一改造,周国官员有些哭笑不得,因为柳城已经普及了火炕,城内军民所使用的火炕,比起靺鞨人的“原始火炕”取暖效果好得多。周国为靺鞨部落搭建的木屋,事后还会补上火炕,只是因为沟通的问题,出现了些许误会,靺鞨人自己就把火炕弄出来了,但效果比起真正的火炕来说差了些。火炕,可以看做是砖石搭建起来的中空土床榻,有灶台烧火,火焰和烟气加热土床,人坐睡在上面就会觉得很暖和。这种取暖方式,可比用“暖气”取暖便宜得多,杨济“当年”就对火炕很熟悉,如今就任营州总管,见着傍城而居的靺鞨人搭建简陋火炕,便要对其进行改造。明代的火炕,应该是在这个时代靺鞨人火炕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而成,杨济让“子孙后代”来和“列祖列宗”比,效果当然很明显。现在,经过改造的火炕虽然做工简单,但效果不差,烧同样的柴禾,取暖效果比先前靺鞨人自己搭的火炕要好。几位靺鞨首领体验了一下改造后的火炕,对于取暖效果非常满意,由此对将来的日子又多了几分期待,而双方类似的取暖手段,让他们对营州官府有了“同类”的感觉。杨济已经许诺,在规定期限内,把靺鞨各部宿营地的火炕改造一遍,让靺鞨各部平安过冬,当然,柴禾一部分是由官府提供,另一部分得靺鞨部民自己去收集。住的问题解决了,粮草也会有充足供应,而营州官府还准备了许多铁锅,发放给靺鞨各部作为炊具。铁对于靺鞨人来说很宝贵,更别说铁制炊具了,一口口分量十足的铁锅拿在手里,靺鞨部民们喜出望外,首领们也非常高兴。对于他们来说,传闻中的柳城果然规模宏伟,周国官员十分友好,而且他们入城参观过,发现无论军还是民其住处都有火炕,火炕的取暖效果非常不错,现在“杨总管”又承诺待得来年冬季,所有靺鞨部落的部民都能住上有新式火炕的房屋,对方没有什么夸夸其谈,没有什么大话连篇,让靺鞨首领们觉得这位大官是个“实在人”。住有了保障,那么将来的日子,一定会变得更好。靺鞨各部主要是以渔猎为生,有相对稳定的定居点,这和草原上游牧为生、居无定所的部落不一样,所以对于“住”很重视。几位首领见着这位“杨总管”很好说话,言谈举止间没什么看不起人的神情,不由得对“杨总管”平添了几分亲切感,话闸子也打开了。大首领瞒咄开始讲起自己和其他首领选择南下的原因。他和几位部落首领受不了高句丽的压榨,起兵反抗,结果打了败仗,高句丽对于他们胆敢反抗觉得很恼火,不仅要调兵来攻,还召集了一些靺鞨部落助战。眼见着局势一天天恶化,世代居住的地方快要待不下去了,瞒咄和其他几位部落首领一合计,索性举族南下,投奔周国。那时才刚到秋天。一起南下的部落共有八个,大家突破千难万险,顺利地在周国营州安家落户,见着周国官员真诚待人,决定好好珍惜得来不易的机会,愿意为周国朝廷效命。在瞒咄率领下抵达柳城的八个靺鞨部落,部落名称按照读音转成中原文字是为厥稽、忽如此一来,也许会有更多的靺鞨部落南下,投入周国怀抱,进而导致辽东局势出现明显变化。然而宇文温还没做好向辽西大规模移民的准备,若现在让大量靺鞨部落定居辽西地区这是粟末靺鞨的辽西,还是中原的辽西第八十九章 靺鞨八部营州柳城,北风呼啸大雪纷飞,新任营州总管杨济,在城旁新建的宿营地巡视,营地里有成排的木屋,全都是最近赶建而成。联排木屋散发着木头的独特香味,因为有了充足的木材和铁钉,这些木屋在不到半个月时间就全部完成,建设速度很快。此时,营地里炊烟袅袅,有许多服饰异于中原的男女老幼在各排木屋营地里进进出出,见着杨济一行来了,一个个定定的看着。这些人的目光之中有迷茫、有害怕、有好奇,也有躲躲闪闪,杨济也看着这些靺鞨部民,又看看陪同参观的靺鞨各部首领,一时间不知该说什么。杨济还在赴任路上时,这些靺鞨部落首领就带着数千部众南下,拖家带口,举族迁移,抵达营州。这些部落居住在营州以北数百里外的扶余城故址附近,之前没怎么和周国营州官府接触过,此次忽然南下,双方是第一次正式接触。靺鞨部落首领是靠着和往来南北逐利的商贾打交道,大概得知营州的情况,听闻周国营州的地方官很和善,加上一系列原因,才带着部众南下投奔周国。然而他们刚到营州不久,营州的总管就换了人,靺鞨首领们不知道新来的大官品行如何,而新来的大官杨济也不清楚这些靺鞨首领内心在想什么。大家都是初次见面,彼此之间不清楚对方的情况,所以杨济觉得长篇大论说场面话没意思,搞不好还会适得其反。他在岭表任广州总管,和各地俚僚部族打过交道,知道要如何恩威并施,如今在这寒冷的辽西,看着同样语言不通、生活习俗不同的胡人蕃部,他决定按“套路”来。双方存在巨大的文化差异,交谈时引经据典没有意义,杨济认为双方要短时间内建立起最基本的信任,就得靠实际行动来促成双方的“互信”。实际行动是什么展示实力,但光展示武力不能解决问题,还要展示另一种力量,那就是“衣食住行”方面,杨济要让靺鞨部落知道投奔周国会有什么实实在在的好处。最重要的是“住”,只有住得好,人心才能安定。住得好指的是靺鞨部落在新的宿营地能够有效御寒,这个问题解决起来有些麻烦,因为如今就是严寒时节,没那么多时间来建房。营州官府为这些来客搭起木屋,靺鞨部民一家老小住在木屋总算是有了个像样的家,但要靠这种应急搭建的木屋渡过漫长的寒冬有些困难。于是靺鞨部民们按照自己的生活习俗,将住处进行了“修改”。在木屋里增加了火炕。靺鞨各部生活在营州以北的广阔地区,每年冬天,各地的气候比营州更寒冷,而靺鞨人既然能够在如此寒冷的地区生存下来,自然有独到的取暖手段,那就是火炕。当然,靺鞨人的火炕实际上是火炕的雏形,不过取暖的原理差不多,搭建起来也很方便。这么一改造,周国官员有些哭笑不得,因为柳城已经普及了火炕,城内军民所使用的火炕,比起靺鞨人的“原始火炕”取暖效果好得多。周国为靺鞨部落搭建的木屋,事后还会补上火炕,只是因为沟通的问题,出现了些许误会,靺鞨人自己就把火炕弄出来了,但效果比起真正的火炕来说差了些。火炕,可以看做是砖石搭建起来的中空土床榻,有灶台烧火,火焰和烟气加热土床,人坐睡在上面就会觉得很暖和。这种取暖方式,可比用“暖气”取暖便宜得多,杨济“当年”就对火炕很熟悉,如今就任营州总管,见着傍城而居的靺鞨人搭建简陋火炕,便要对其进行改造。明代的火炕,应该是在这个时代靺鞨人火炕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而成,杨济让“子孙后代”来和“列祖列宗”比,效果当然很明显。现在,经过改造的火炕虽然做工简单,但效果不差,烧同样的柴禾,取暖效果比先前靺鞨人自己搭的火炕要好。几位靺鞨首领体验了一下改造后的火炕,对于取暖效果非常满意,由此对将来的日子又多了几分期待,而双方类似的取暖手段,让他们对营州官府有了“同类”的感觉。杨济已经许诺,在规定期限内,把靺鞨各部宿营地的火炕改造一遍,让靺鞨各部平安过冬,当然,柴禾一部分是由官府提供,另一部分得靺鞨部民自己去收集。住的问题解决了,粮草也会有充足供应,而营州官府还准备了许多铁锅,发放给靺鞨各部作为炊具。铁对于靺鞨人来说很宝贵,更别说铁制炊具了,一口口分量十足的铁锅拿在手里,靺鞨部民们喜出望外,首领们也非常高兴。对于他们来说,传闻中的柳城果然规模宏伟,周国官员十分友好,而且他们入城参观过,发现无论军还是民其住处都有火炕,火炕的取暖效果非常不错,现在“杨总管”又承诺待得来年冬季,所有靺鞨部落的部民都能住上有新式火炕的房屋,对方没有什么夸夸其谈,没有什么大话连篇,让靺鞨首领们觉得这位大官是个“实在人”。住有了保障,那么将来的日子,一定会变得更好。靺鞨各部主要是以渔猎为生,有相对稳定的定居点,这和草原上游牧为生、居无定所的部落不一样,所以对于“住”很重视。几位首领见着这位“杨总管”很好说话,言谈举止间没什么看不起人的神情,不由得对“杨总管”平添了几分亲切感,话闸子也打开了。大首领瞒咄开始讲起自己和其他首领选择南下的原因。他和几位部落首领受不了高句丽的压榨,起兵反抗,结果打了败仗,高句丽对于他们胆敢反抗觉得很恼火,不仅要调兵来攻,还召集了一些靺鞨部落助战。眼见着局势一天天恶化,世代居住的地方快要待不下去了,瞒咄和其他几位部落首领一合计,索性举族南下,投奔周国。那时才刚到秋天。一起南下的部落共有八个,大家突破千难万险,顺利地在周国营州安家落户,见着周国官员真诚待人,决定好好珍惜得来不易的机会,愿意为周国朝廷效命。在瞒咄率领下抵达柳城的八个靺鞨部落,部落名称按照读音转成中原文字是为厥稽、忽如此一来,也许会有更多的靺鞨部落南下,投入周国怀抱,进而导致辽东局势出现明显变化。然而宇文温还没做好向辽西大规模移民的准备,若现在让大量靺鞨部落定居辽西地区这是粟末靺鞨的辽西,还是中原的辽西第八十九章 靺鞨八部营州柳城,北风呼啸大雪纷飞,新任营州总管杨济,在城旁新建的宿营地巡视,营地里有成排的木屋,全都是最近赶建而成。联排木屋散发着木头的独特香味,因为有了充足的木材和铁钉,这些木屋在不到半个月时间就全部完成,建设速度很快。此时,营地里炊烟袅袅,有许多服饰异于中原的男女老幼在各排木屋营地里进进出出,见着杨济一行来了,一个个定定的看着。这些人的目光之中有迷茫、有害怕、有好奇,也有躲躲闪闪,杨济也看着这些靺鞨部民,又看看陪同参观的靺鞨各部首领,一时间不知该说什么。杨济还在赴任路上时,这些靺鞨部落首领就带着数千部众南下,拖家带口,举族迁移,抵达营州。这些部落居住在营州以北数百里外的扶余城故址附近,之前没怎么和周国营州官府接触过,此次忽然南下,双方是第一次正式接触。靺鞨部落首领是靠着和往来南北逐利的商贾打交道,大概得知营州的情况,听闻周国营州的地方官很和善,加上一系列原因,才带着部众南下投奔周国。然而他们刚到营州不久,营州的总管就换了人,靺鞨首领们不知道新来的大官品行如何,而新来的大官杨济也不清楚这些靺鞨首领内心在想什么。大家都是初次见面,彼此之间不清楚对方的情况,所以杨济觉得长篇大论说场面话没意思,搞不好还会适得其反。他在岭表任广州总管,和各地俚僚部族打过交道,知道要如何恩威并施,如今在这寒冷的辽西,看着同样语言不通、生活习俗不同的胡人蕃部,他决定按“套路”来。双方存在巨大的文化差异,交谈时引经据典没有意义,杨济认为双方要短时间内建立起最基本的信任,就得靠实际行动来促成双方的“互信”。实际行动是什么展示实力,但光展示武力不能解决问题,还要展示另一种力量,那就是“衣食住行”方面,杨济要让靺鞨部落知道投奔周国会有什么实实在在的好处。最重要的是“住”,只有住得好,人心才能安定。住得好指的是靺鞨部落在新的宿营地能够有效御寒,这个问题解决起来有些麻烦,因为如今就是严寒时节,没那么多时间来建房。营州官府为这些来客搭起木屋,靺鞨部民一家老小住在木屋总算是有了个像样的家,但要靠这种应急搭建的木屋渡过漫长的寒冬有些困难。于是靺鞨部民们按照自己的生活习俗,将住处进行了“修改”。在木屋里增加了火炕。靺鞨各部生活在营州以北的广阔地区,每年冬天,各地的气候比营州更寒冷,而靺鞨人既然能够在如此寒冷的地区生存下来,自然有独到的取暖手段,那就是火炕。当然,靺鞨人的火炕实际上是火炕的雏形,不过取暖的原理差不多,搭建起来也很方便。这么一改造,周国官员有些哭笑不得,因为柳城已经普及了火炕,城内军民所使用的火炕,比起靺鞨人的“原始火炕”取暖效果好得多。周国为靺鞨部落搭建的木屋,事后还会补上火炕,只是因为沟通的问题,出现了些许误会,靺鞨人自己就把火炕弄出来了,但效果比起真正的火炕来说差了些。火炕,可以看做是砖石搭建起来的中空土床榻,有灶台烧火,火焰和烟气加热土床,人坐睡在上面就会觉得很暖和。这种取暖方式,可比用“暖气”取暖便宜得多,杨济“当年”就对火炕很熟悉,如今就任营州总管,见着傍城而居的靺鞨人搭建简陋火炕,便要对其进行改造。明代的火炕,应该是在这个时代靺鞨人火炕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而成,杨济让“子孙后代”来和“列祖列宗”比,效果当然很明显。现在,经过改造的火炕虽然做工简单,但效果不差,烧同样的柴禾,取暖效果比先前靺鞨人自己搭的火炕要好。几位靺鞨首领体验了一下改造后的火炕,对于取暖效果非常满意,由此对将来的日子又多了几分期待,而双方类似的取暖手段,让他们对营州官府有了“同类”的感觉。杨济已经许诺,在规定期限内,把靺鞨各部宿营地的火炕改造一遍,让靺鞨各部平安过冬,当然,柴禾一部分是由官府提供,另一部分得靺鞨部民自己去收集。住的问题解决了,粮草也会有充足供应,而营州官府还准备了许多铁锅,发放给靺鞨各部作为炊具。铁对于靺鞨人来说很宝贵,更别说铁制炊具了,一口口分量十足的铁锅拿在手里,靺鞨部民们喜出望外,首领们也非常高兴。对于他们来说,传闻中的柳城果然规模宏伟,周国官员十分友好,而且他们入城参观过,发现无论军还是民其住处都有火炕,火炕的取暖效果非常不错,现在“杨总管”又承诺待得来年冬季,所有靺鞨部落的部民都能住上有新式火炕的房屋,对方没有什么夸夸其谈,没有什么大话连篇,让靺鞨首领们觉得这位大官是个“实在人”。住有了保障,那么将来的日子,一定会变得更好。靺鞨各部主要是以渔猎为生,有相对稳定的定居点,这和草原上游牧为生、居无定所的部落不一样,所以对于“住”很重视。几位首领见着这位“杨总管”很好说话,言谈举止间没什么看不起人的神情,不由得对“杨总管”平添了几分亲切感,话闸子也打开了。大首领瞒咄开始讲起自己和其他首领选择南下的原因。他和几位部落首领受不了高句丽的压榨,起兵反抗,结果打了败仗,高句丽对于他们胆敢反抗觉得很恼火,不仅要调兵来攻,还召集了一些靺鞨部落助战。眼见着局势一天天恶化,世代居住的地方快要待不下去了,瞒咄和其他几位部落首领一合计,索性举族南下,投奔周国。那时才刚到秋天。一起南下的部落共有八个,大家突破千难万险,顺利地在周国营州安家落户,见着周国官员真诚待人,决定好好珍惜得来不易的机会,愿意为周国朝廷效命。在瞒咄率领下抵达柳城的八个靺鞨部落,部落名称按照读音转成中原文字是为厥稽、忽如此一来,也许会有更多的靺鞨部落南下,投入周国怀抱,进而导致辽东局势出现明显变化。然而宇文温还没做好向辽西大规模移民的准备,若现在让大量靺鞨部落定居辽西地区这是粟末靺鞨的辽西,还是中原的辽西第八十九章 靺鞨八部营州柳城,北风呼啸大雪纷飞,新任营州总管杨济,在城旁新建的宿营地巡视,营地里有成排的木屋,全都是最近赶建而成。联排木屋散发着木头的独特香味,因为有了充足的木材和铁钉,这些木屋在不到半个月时间就全部完成,建设速度很快。此时,营地里炊烟袅袅,有许多服饰异于中原的男女老幼在各排木屋营地里进进出出,见着杨济一行来了,一个个定定的看着。这些人的目光之中有迷茫、有害怕、有好奇,也有躲躲闪闪,杨济也看着这些靺鞨部民,又看看陪同参观的靺鞨各部首领,一时间不知该说什么。杨济还在赴任路上时,这些靺鞨部落首领就带着数千部众南下,拖家带口,举族迁移,抵达营州。这些部落居住在营州以北数百里外的扶余城故址附近,之前没怎么和周国营州官府接触过,此次忽然南下,双方是第一次正式接触。靺鞨部落首领是靠着和往来南北逐利的商贾打交道,大概得知营州的情况,听闻周国营州的地方官很和善,加上一系列原因,才带着部众南下投奔周国。然而他们刚到营州不久,营州的总管就换了人,靺鞨首领们不知道新来的大官品行如何,而新来的大官杨济也不清楚这些靺鞨首领内心在想什么。大家都是初次见面,彼此之间不清楚对方的情况,所以杨济觉得长篇大论说场面话没意思,搞不好还会适得其反。他在岭表任广州总管,和各地俚僚部族打过交道,知道要如何恩威并施,如今在这寒冷的辽西,看着同样语言不通、生活习俗不同的胡人蕃部,他决定按“套路”来。双方存在巨大的文化差异,交谈时引经据典没有意义,杨济认为双方要短时间内建立起最基本的信任,就得靠实际行动来促成双方的“互信”。实际行动是什么展示实力,但光展示武力不能解决问题,还要展示另一种力量,那就是“衣食住行”方面,杨济要让靺鞨部落知道投奔周国会有什么实实在在的好处。最重要的是“住”,只有住得好,人心才能安定。住得好指的是靺鞨部落在新的宿营地能够有效御寒,这个问题解决起来有些麻烦,因为如今就是严寒时节,没那么多时间来建房。营州官府为这些来客搭起木屋,靺鞨部民一家老小住在木屋总算是有了个像样的家,但要靠这种应急搭建的木屋渡过漫长的寒冬有些困难。于是靺鞨部民们按照自己的生活习俗,将住处进行了“修改”。在木屋里增加了火炕。靺鞨各部生活在营州以北的广阔地区,每年冬天,各地的气候比营州更寒冷,而靺鞨人既然能够在如此寒冷的地区生存下来,自然有独到的取暖手段,那就是火炕。当然,靺鞨人的火炕实际上是火炕的雏形,不过取暖的原理差不多,搭建起来也很方便。这么一改造,周国官员有些哭笑不得,因为柳城已经普及了火炕,城内军民所使用的火炕,比起靺鞨人的“原始火炕”取暖效果好得多。周国为靺鞨部落搭建的木屋,事后还会补上火炕,只是因为沟通的问题,出现了些许误会,靺鞨人自己就把火炕弄出来了,但效果比起真正的火炕来说差了些。火炕,可以看做是砖石搭建起来的中空土床榻,有灶台烧火,火焰和烟气加热土床,人坐睡在上面就会觉得很暖和。这种取暖方式,可比用“暖气”取暖便宜得多,杨济“当年”就对火炕很熟悉,如今就任营州总管,见着傍城而居的靺鞨人搭建简陋火炕,便要对其进行改造。明代的火炕,应该是在这个时代靺鞨人火炕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而成,杨济让“子孙后代”来和“列祖列宗”比,效果当然很明显。现在,经过改造的火炕虽然做工简单,但效果不差,烧同样的柴禾,取暖效果比先前靺鞨人自己搭的火炕要好。几位靺鞨首领体验了一下改造后的火炕,对于取暖效果非常满意,由此对将来的日子又多了几分期待,而双方类似的取暖手段,让他们对营州官府有了“同类”的感觉。杨济已经许诺,在规定期限内,把靺鞨各部宿营地的火炕改造一遍,让靺鞨各部平安过冬,当然,柴禾一部分是由官府提供,另一部分得靺鞨部民自己去收集。住的问题解决了,粮草也会有充足供应,而营州官府还准备了许多铁锅,发放给靺鞨各部作为炊具。铁对于靺鞨人来说很宝贵,更别说铁制炊具了,一口口分量十足的铁锅拿在手里,靺鞨部民们喜出望外,首领们也非常高兴。对于他们来说,传闻中的柳城果然规模宏伟,周国官员十分友好,而且他们入城参观过,发现无论军还是民其住处都有火炕,火炕的取暖效果非常不错,现在“杨总管”又承诺待得来年冬季,所有靺鞨部落的部民都能住上有新式火炕的房屋,对方没有什么夸夸其谈,没有什么大话连篇,让靺鞨首领们觉得这位大官是个“实在人”。住有了保障,那么将来的日子,一定会变得更好。靺鞨各部主要是以渔猎为生,有相对稳定的定居点,这和草原上游牧为生、居无定所的部落不一样,所以对于“住”很重视。几位首领见着这位“杨总管”很好说话,言谈举止间没什么看不起人的神情,不由得对“杨总管”平添了几分亲切感,话闸子也打开了。大首领瞒咄开始讲起自己和其他首领选择南下的原因。他和几位部落首领受不了高句丽的压榨,起兵反抗,结果打了败仗,高句丽对于他们胆敢反抗觉得很恼火,不仅要调兵来攻,还召集了一些靺鞨部落助战。眼见着局势一天天恶化,世代居住的地方快要待不下去了,瞒咄和其他几位部落首领一合计,索性举族南下,投奔周国。那时才刚到秋天。一起南下的部落共有八个,大家突破千难万险,顺利地在周国营州安家落户,见着周国官员真诚待人,决定好好珍惜得来不易的机会,愿意为周国朝廷效命。在瞒咄率领下抵达柳城的八个靺鞨部落,部落名称按照读音转成中原文字是为厥稽、忽如此一来,也许会有更多的靺鞨部落南下,投入周国怀抱,进而导致辽东局势出现明显变化。然而宇文温还没做好向辽西大规模移民的准备,若现在让大量靺鞨部落定居辽西地区这是粟末靺鞨的辽西,还是中原的辽西第八十九章 靺鞨八部营州柳城,北风呼啸大雪纷飞,新任营州总管杨济,在城旁新建的宿营地巡视,营地里有成排的木屋,全都是最近赶建而成。联排木屋散发着木头的独特香味,因为有了充足的木材和铁钉,这些木屋在不到半个月时间就全部完成,建设速度很快。此时,营地里炊烟袅袅,有许多服饰异于中原的男女老幼在各排木屋营地里进进出出,见着杨济一行来了,一个个定定的看着。这些人的目光之中有迷茫、有害怕、有好奇,也有躲躲闪闪,杨济也看着这些靺鞨部民,又看看陪同参观的靺鞨各部首领,一时间不知该说什么。杨济还在赴任路上时,这些靺鞨部落首领就带着数千部众南下,拖家带口,举族迁移,抵达营州。这些部落居住在营州以北数百里外的扶余城故址附近,之前没怎么和周国营州官府接触过,此次忽然南下,双方是第一次正式接触。靺鞨部落首领是靠着和往来南北逐利的商贾打交道,大概得知营州的情况,听闻周国营州的地方官很和善,加上一系列原因,才带着部众南下投奔周国。然而他们刚到营州不久,营州的总管就换了人,靺鞨首领们不知道新来的大官品行如何,而新来的大官杨济也不清楚这些靺鞨首领内心在想什么。大家都是初次见面,彼此之间不清楚对方的情况,所以杨济觉得长篇大论说场面话没意思,搞不好还会适得其反。他在岭表任广州总管,和各地俚僚部族打过交道,知道要如何恩威并施,如今在这寒冷的辽西,看着同样语言不通、生活习俗不同的胡人蕃部,他决定按“套路”来。双方存在巨大的文化差异,交谈时引经据典没有意义,杨济认为双方要短时间内建立起最基本的信任,就得靠实际行动来促成双方的“互信”。实际行动是什么展示实力,但光展示武力不能解决问题,还要展示另一种力量,那就是“衣食住行”方面,杨济要让靺鞨部落知道投奔周国会有什么实实在在的好处。最重要的是“住”,只有住得好,人心才能安定。住得好指的是靺鞨部落在新的宿营地能够有效御寒,这个问题解决起来有些麻烦,因为如今就是严寒时节,没那么多时间来建房。营州官府为这些来客搭起木屋,靺鞨部民一家老小住在木屋总算是有了个像样的家,但要靠这种应急搭建的木屋渡过漫长的寒冬有些困难。于是靺鞨部民们按照自己的生活习俗,将住处进行了“修改”。在木屋里增加了火炕。靺鞨各部生活在营州以北的广阔地区,每年冬天,各地的气候比营州更寒冷,而靺鞨人既然能够在如此寒冷的地区生存下来,自然有独到的取暖手段,那就是火炕。当然,靺鞨人的火炕实际上是火炕的雏形,不过取暖的原理差不多,搭建起来也很方便。这么一改造,周国官员有些哭笑不得,因为柳城已经普及了火炕,城内军民所使用的火炕,比起靺鞨人的“原始火炕”取暖效果好得多。周国为靺鞨部落搭建的木屋,事后还会补上火炕,只是因为沟通的问题,出现了些许误会,靺鞨人自己就把火炕弄出来了,但效果比起真正的火炕来说差了些。火炕,可以看做是砖石搭建起来的中空土床榻,有灶台烧火,火焰和烟气加热土床,人坐睡在上面就会觉得很暖和。这种取暖方式,可比用“暖气”取暖便宜得多,杨济“当年”就对火炕很熟悉,如今就任营州总管,见着傍城而居的靺鞨人搭建简陋火炕,便要对其进行改造。明代的火炕,应该是在这个时代靺鞨人火炕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而成,杨济让“子孙后代”来和“列祖列宗”比,效果当然很明显。现在,经过改造的火炕虽然做工简单,但效果不差,烧同样的柴禾,取暖效果比先前靺鞨人自己搭的火炕要好。几位靺鞨首领体验了一下改造后的火炕,对于取暖效果非常满意,由此对将来的日子又多了几分期待,而双方类似的取暖手段,让他们对营州官府有了“同类”的感觉。杨济已经许诺,在规定期限内,把靺鞨各部宿营地的火炕改造一遍,让靺鞨各部平安过冬,当然,柴禾一部分是由官府提供,另一部分得靺鞨部民自己去收集。住的问题解决了,粮草也会有充足供应,而营州官府还准备了许多铁锅,发放给靺鞨各部作为炊具。铁对于靺鞨人来说很宝贵,更别说铁制炊具了,一口口分量十足的铁锅拿在手里,靺鞨部民们喜出望外,首领们也非常高兴。对于他们来说,传闻中的柳城果然规模宏伟,周国官员十分友好,而且他们入城参观过,发现无论军还是民其住处都有火炕,火炕的取暖效果非常不错,现在“杨总管”又承诺待得来年冬季,所有靺鞨部落的部民都能住上有新式火炕的房屋,对方没有什么夸夸其谈,没有什么大话连篇,让靺鞨首领们觉得这位大官是个“实在人”。住有了保障,那么将来的日子,一定会变得更好。靺鞨各部主要是以渔猎为生,有相对稳定的定居点,这和草原上游牧为生、居无定所的部落不一样,所以对于“住”很重视。几位首领见着这位“杨总管”很好说话,言谈举止间没什么看不起人的神情,不由得对“杨总管”平添了几分亲切感,话闸子也打开了。大首领瞒咄开始讲起自己和其他首领选择南下的原因。他和几位部落首领受不了高句丽的压榨,起兵反抗,结果打了败仗,高句丽对于他们胆敢反抗觉得很恼火,不仅要调兵来攻,还召集了一些靺鞨部落助战。眼见着局势一天天恶化,世代居住的地方快要待不下去了,瞒咄和其他几位部落首领一合计,索性举族南下,投奔周国。那时才刚到秋天。一起南下的部落共有八个,大家突破千难万险,顺利地在周国营州安家落户,见着周国官员真诚待人,决定好好珍惜得来不易的机会,愿意为周国朝廷效命。在瞒咄率领下抵达柳城的八个靺鞨部落,部落名称按照读音转成中原文字是为厥稽、忽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