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造化图小说网>都市青春>逆水行周> 逆水行周 分节阅读 1152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逆水行周 分节阅读 1152(1 / 1)

d奉天子之命巡视永济渠,路程过半,所见所闻,触目惊心。不是永济渠工程出现问题,而是沿途几个大城,都有许多游民聚集,人数很多,形成严重的治安隐患。而如今的武城,也不例外。眼前这些游民,具体构成尚不清楚,但卫玄在来时路上做过调查,发现聚集在各城的游民,多为农户,在这开春季节,到城里找活干,帮佣、打短工养家糊口。一年之计在于春,如今春风起,到了春耕时节,为何这些农户不去种田,反倒聚集州郡城池找活干因为粮价常年走低,谷贱伤农,家中难以维持下去,只能另外想办法增加收入。这几年来,河北风调雨顺,加上各地官府修葺水利设施,故而河北各地连年丰收,于是粮价逐年下降。丰年粮价必然下跌,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对于百姓来说,粮价下跌,意味着生活成本下降,但对于种地的农民来说,却意味着收入锐减。农户要缴纳租庸调,年初春耕时借贷买种子、农具,还有租牛的花费,到了秋天都得靠收成粮食、布匹来偿还。而各种日常生活开支,都需要农户出售粮食换取铜钱来支付,一旦粮价过低,必然导致农户收入减少。与此同时,随着大量水力纺织布的倾销,布价同样暴跌,农户自家手工纺织的布匹卖不出价,同样意味着收入减少。辛辛苦苦种田、种麻,忙了大半年到头来所得却变少了,好不容易收获的粮食,留下口粮后大部分拿去应付开支,少量余粮撑到来年。若来年粮价上涨倒还好,结果持续数年下跌,许多农户已经撑不住了。种田,越种越亏,家中存粮越来越少,冬天过去,开春的春耕还没着落,粮食就已经不够吃了。但世面上粮价很低,可以帮佣打短工,用工钱买粮食糊口,算起来,打工居然比种田要划算。前提是有人雇佣他们、给的工钱过得去。然而随着大量农户涌入城里寻求雇佣,因为僧多粥少,雇主开出的工钱也在下降,涌入城里找活干的农民越来越多,但雇佣的机会却没见增加多少。进退两难的农民,徘徊在街头,聚集在一起,唉声叹气,惶恐不安。迷茫,无助、惊慌,愤怒,各种表情都有,卫玄一路走来,越看越觉得胆战心惊,他认为再这样下去,肯定是要出事的。历朝历代,一旦出现大量流民而朝廷无法妥善安置,那么这些流民迟早会躁动,然后在有心人的挑唆之下,最坏的局面就会发生。以往,是天灾导致流民大量出现,所以需要朝廷赈灾,可现在,却不是。明明是连年丰收,明明是风调雨顺,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农民会举步维艰,谷贱伤农,伤到农民开始不过下去了。问题出在哪里出在有人恶意倾销。外来的客商,在河北各地低价销售粮食,这种情况持续多年,而官仓却不趁着低价收购粮食,相反,官府还严厉打击那些想要趁着低价而大规模囤积粮食的本地商贾。官府和外来客商一起出力,导致粮价持续低迷。布价也是如此,河北道织造司在河北低价倾销布匹,甚至销售价和成本差不多。织造司这么做居然没出现亏损,是因为布匹销售利润大头是做海贸,用做海贸所得利润,补贴在国内低价倾销造成的亏空。官府如此恶意倾销粮食、布匹,导致粮价、布价低到令人发指的地步,以至于“谷贱伤农”变成了“谷贱杀农”。这样的情况,尤以永济渠流域最为明显,虽然永济渠是今年才全线通航,但在这之前,外地粮商就沿着通航的河段,向沿岸地区倾销粮食。正是因为如此,永济渠流域的农民,如今一个手头拮据,不断的向永济渠沿岸各城池聚集,人数越来越多。各地州郡地方官,对于这样的情况感到如坐针毡,但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因为如果强行将这些人驱散,恐怕会激发民变,但任由游民农民聚集,越聚越多,迟早会出事。许多游民,聚集城池、码头只是为了找事做,得人雇佣,挣些工钱养家糊口,但总会有一些居心叵测之人,怀着别样心思,混迹在人群之中,暗地里传播流言,煽风点火。为此,许多地方官向朝廷告急,将实际情况上报,然而,天子似乎打算听之任之。河北地区粮价、布价持续多年走低,如此不正常的局面之所以会出现,卫玄认为幕后主使恐怕就是天子,而天子不太可能不知道河北地区的实际情况,不是选择停止倾销,而是选择调兵。这意味着什么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然后面对虎狼之师,揭竿而起的百姓,根本就没有任何抵抗的能力,最后被杀得血流成河一想到尸横遍野的惨烈情景,卫玄就觉得揪心,他实在想不明白,为何天子要如此行事。是因为厌恶河北的世家大族、豪强大户,所以故意逼起民变,然后趁机发兵平叛,然后不分青红皂白,将乱民连同豪强一起铲除了这样做会不会玩火自焚卫玄不知道,但他知道官军的装备精良,甚至还有火炮,只要有这种武器,哪怕河北烽烟遍地,迟早都要被官军扑灭、但这样一来,战火之中,会有多少人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河北地区生灵涂炭,死的都是朝廷治下百姓,不是域外土人想着想着,卫玄愈发忧心忡忡,他知道当今天子有雄心壮志,也知道天子有很多手段,仅就打仗而言,恐怕天下间没有谁是天子的对手。然而马上可以定天下,却不能马上治天下,滥用武力的结果,就是民不聊生,而握着那把刀的人,迟早要被自己手中多了利刃所害。看着眼前聚集在码头找活干的人群,卫玄的心情愈发沉重,他决定再向天子上表陈情,请求天子不要一意孤行。河北豪强难治,这是事实,自从尉迟氏覆灭以来,朝廷不是没想过在河北清查田亩、隐户,却因为重重阻力,加上要与民生息、不想大动干戈,于是种种政策均未付诸实行。当今天子的脾气,卫玄大概知道,他认为天子必定要在河北有一番作为,但肯定会周密布置,待得时机成熟,才会发动雷霆一击。结果雷霆一击,居然是这样。本来好端端的太平日子,怎么就变得不太平了卫玄正焦虑间,前方忽然响起的锣声吓了他一大跳,抬头看去,却见码头上一排木台上,有人高声吆喝着,吸引了大量的人聚过来围观。此情此景,让卫玄觉得不妙,他就怕有人妖言惑众,挑动民变,那就不好了。还没等他吩咐卫士立刻上岸维持秩序,隐隐约约的声音从码头处传来。“招工,招工,本商社招工做的是航运,装卸,行船包吃住,待遇从优,名额三百人想报名的,在这边排队”第一百五十八章 以工代赈“招工,招工本商社招伙计,包吃住,工钱月结,每日工钱四十文,做五日休一日,就在武城,哪也不去”一字排开的高台,台上都有人拿着纸皮喇叭在吼,无数等候用工机会的人们,如潮般涌向台边,倾听对方说的招工条件。听着听着,许多人原本焦急的心情变得愈发急了,赶紧按照招工伙计的指挥,在一个个高台前排起长队。家里余粮不够,眼见着熬不了几个月了,虽然粮价很低,拿钱到粮铺就能买粮,但囊中羞涩的人们,只有为数不多的铜钱,想要有钱,就得去帮佣打长短工。然而大家聚集在州郡城池许久,日盼夜盼,招工的主家始终是少数,那么多人等着打长短工,机会却寥寥无几,许多人都焦急起来。更别说春耕在即,正是花钱的时候,借贷的话,到了秋天,以如此之低的粮价,还完债之后,一家老小都没几口余粮。甚至搞不好连债都还不完,继续欠着,利滚利,一辈子都还不完。但真要是走投无路,也就只能借贷。虽说官府严令不得放高利贷,但有钱人不怕放不出贷,缺钱的人家就等着钱救命,紧要关头,谁还顾得那么多,就像渴得喉咙冒烟的人,明知眼前是一杯毒酒,都要捏着鼻子喝下去。这世道真奇怪,明明风调雨顺,明明粮食丰收,结果自家辛辛苦苦从年头忙到年尾,收入却比以前少了许多,熬了几年,眼见着就要熬不下去了。种田,越种越亏,想去帮佣或者打长短工,却没什么大户招工,许多人急得团团转,却找不到出路,而现在,出路就在眼前,就怕排不上队,所以谁能不急。这些台上喊话的人,说的是贝州当地方言,又有身穿官府的吏员在一旁巡视,大家觉得这应该不是讹人的,而各商家开出的招工条件颇有诱惑力,不由得大家不动心。有商家是要做航运,靠着运送货物来赚钱,所以需要苦力去作装卸,需要有人撑划船、需要船匠或者木匠,需要打杂的,所以需要雇佣许多人,待遇不错,包吃住。但最重要的一点,是这家商社的航运船队并不需要跑完整条永济渠。也就是说,在这家商社跑船,离家不过大半月,不会出现数月在外的情况。若是实在要顾家,在码头当苦力也行,计件工资,扛多少包领多少钱。如果力气不够,或者不想跑船,其他招伙计的商家也可去试试,有茶肆、酒肆、邸店等,这么多商家仿佛事前商量好的,一起于今日在码头上招工。官府的吏员,还在不断地喊话,说朝廷知道如今粮价低,本打算平抑物价,但考虑到“谷贵伤民”,便用了个两全其美的办法,组织商家集中招工,让收入微薄的农民或者平民有机会帮佣、打工挣钱。现场招工,不仅在运河边的码头上进行,武城里也有商家在集中招工,所以吏员们反复强调,大家不要急,不要挤。如此“惊喜”,使得聚集在码头的人们激动起来,各招工的商家摊位面前排起长队,又有人往外跑,要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亲朋好友。走投无路的人们,原本一副愁眉苦脸的模样,如今见着有了出路,不由得纷纷松了口气,又见着招工的商家很多,不愁没机会,随后一个个笑逐颜开。码头上原本有些凝重的气氛,渐渐变得欢快起来。登岸的卫玄,见着情况如此转变,心中有些疑惑,此情此景,让他有似曾相识的感觉。顾不得多问,他骑上当地官府准备的马,向武城而去。。。。。。。武城官署,卫玄与贝州刺史张定发交谈,刚抵达武城的卫玄顾不得问永济渠贝州河段的情况如何,直接问起方才在码头上发生的一幕到底是怎么回事。当年天子潜邸时镇守地方,卫玄曾为佐官,时为王府司马的张定发,和卫玄算是相熟,而卫玄此次巡查永济渠,作为沿岸州的刺史,张定发本来就要接受卫玄的垂询,于是一股脑将朝廷最新的政策介绍出来。之所以说是最新,那是因为卫玄离开长安时,这项新政策还未通过政事堂的审议,而现在,张定发拿出厚厚一沓资料,请卫玄边看边听他介绍。谷贱伤农,谷贵伤民,要想在这两者之间保持好一个度,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所以朝廷天子做出了一个决定,跳出以往靠“平准仓”、“常平仓”平抑粮价的做法,另辟蹊径。压低粮价,使得“谷贱惠民”,但如此一来,农民受害严重,变成了某种意义上的灾民,于是朝廷采用“以工代赈”的办法,来“赈济灾民”。赈灾,一般是官府发放粮食布帛赈济灾民,而如今灾民不是灾民,而赈灾,则是用雇工发放工钱的形式,让所谓灾民有钱买粮食吃。永济渠的全线通航,意味着一条横贯河北的交通线打通,运河沿岸的州郡都会因此受益,而航运的巨大需求,正需要引入大量劳动力。所以,朝廷这几年引导河北地区粮价、布价持续下跌,实际上就是要用经济手段,使得更多的人离开土地,涌向运河,靠着从事各种航运相关工作,通过打工而不是种地的方式,来养活自己及家人。为此,通商院牵头,组织商家在运河沿岸城池进行大规模招工,让那些走投无路的百姓,有个打工的机会,而这机会是长期存在的,并不是应急之举。耗资无数才修建好的永济渠,其作用不能仅仅是方便将河北粮食输入关中,朝廷要将这条重要的交通线,经营成一条造福沿途州郡的商路。所以,朝廷决定成立河北水陆转运司,下辖数个官署,其中之一就是永济渠转运署,专门负责永济渠的运营,而通商院亦参与其中,为发展永济渠沿岸州郡的工商业而努力。永济渠沿岸州郡工商业发达之后,自然会吸纳更多的人口,从事脱产脱离农业工作,这时,人们可以用做工所得工钱,购买便宜的粮食、布匹,满足日常开支和需求。朝廷如今采取的政策,就是以永济渠为依托,向河北地区大量输入粮食,造成“谷贱惠民”的局面,坏处就是“谷贱伤农”。这一情况,在永济渠流经地区特别明显,朝廷为了“赈济”农民,就依托永济渠“以工代赈”,弥补农民收入减少而遭受的损失,算是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当然,具体实施效果如何还有待观察,但现在,至结果雷霆一击,居然是这样。本来好端端的太平日子,怎么就变得不太平了卫玄正焦虑间,前方忽然响起的锣声吓了他一大跳,抬头看去,却见码头上一排木台上,有人高声吆喝着,吸引了大量的人聚过来围观。此情此景,让卫玄觉得不妙,他就怕有人妖言惑众,挑动民变,那就不好了。还没等他吩咐卫士立刻上岸维持秩序,隐隐约约的声音从码头处传来。“招工,招工,本商社招工做的是航运,装卸,行船包吃住,待遇从优,名额三百人想报名的,在这边排队”第一百五十八章 以工代赈“招工,招工本商社招伙计,包吃住,工钱月结,每日工钱四十文,做五日休一日,就在武城,哪也不去”一字排开的高台,台上都有人拿着纸皮喇叭在吼,无数等候用工机会的人们,如潮般涌向台边,倾听对方说的招工条件。听着听着,许多人原本焦急的心情变得愈发急了,赶紧按照招工伙计的指挥,在一个个高台前排起长队。家里余粮不够,眼见着熬不了几个月了,虽然粮价很低,拿钱到粮铺就能买粮,但囊中羞涩的人们,只有为数不多的铜钱,想要有钱,就得去帮佣打长短工。然而大家聚集在州郡城池许久,日盼夜盼,招工的主家始终是少数,那么多人等着打长短工,机会却寥寥无几,许多人都焦急起来。更别说春耕在即,正是花钱的时候,借贷的话,到了秋天,以如此之低的粮价,还完债之后,一家老小都没几口余粮。甚至搞不好连债都还不完,继续欠着,利滚利,一辈子都还不完。但真要是走投无路,也就只能借贷。虽说官府严令不得放高利贷,但有钱人不怕放不出贷,缺钱的人家就等着钱救命,紧要关头,谁还顾得那么多,就像渴得喉咙冒烟的人,明知眼前是一杯毒酒,都要捏着鼻子喝下去。这世道真奇怪,明明风调雨顺,明明粮食丰收,结果自家辛辛苦苦从年头忙到年尾,收入却比以前少了许多,熬了几年,眼见着就要熬不下去了。种田,越种越亏,想去帮佣或者打长短工,却没什么大户招工,许多人急得团团转,却找不到出路,而现在,出路就在眼前,就怕排不上队,所以谁能不急。这些台上喊话的人,说的是贝州当地方言,又有身穿官府的吏员在一旁巡视,大家觉得这应该不是讹人的,而各商家开出的招工条件颇有诱惑力,不由得大家不动心。有商家是要做航运,靠着运送货物来赚钱,所以需要苦力去作装卸,需要有人撑划船、需要船匠或者木匠,需要打杂的,所以需要雇佣许多人,待遇不错,包吃住。但最重要的一点,是这家商社的航运船队并不需要跑完整条永济渠。也就是说,在这家商社跑船,离家不过大半月,不会出现数月在外的情况。若是实在要顾家,在码头当苦力也行,计件工资,扛多少包领多少钱。如果力气不够,或者不想跑船,其他招伙计的商家也可去试试,有茶肆、酒肆、邸店等,这么多商家仿佛事前商量好的,一起于今日在码头上招工。官府的吏员,还在不断地喊话,说朝廷知道如今粮价低,本打算平抑物价,但考虑到“谷贵伤民”,便用了个两全其美的办法,组织商家集中招工,让收入微薄的农民或者平民有机会帮佣、打工挣钱。现场招工,不仅在运河边的码头上进行,武城里也有商家在集中招工,所以吏员们反复强调,大家不要急,不要挤。如此“惊喜”,使得聚集在码头的人们激动起来,各招工的商家摊位面前排起长队,又有人往外跑,要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亲朋好友。走投无路的人们,原本一副愁眉苦脸的模样,如今见着有了出路,不由得纷纷松了口气,又见着招工的商家很多,不愁没机会,随后一个个笑逐颜开。码头上原本有些凝重的气氛,渐渐变得欢快起来。登岸的卫玄,见着情况如此转变,心中有些疑惑,此情此景,让他有似曾相识的感觉。顾不得多问,他骑上当地官府准备的马,向武城而去。。。。。。。武城官署,卫玄与贝州刺史张定发交谈,刚抵达武城的卫玄顾不得问永济渠贝州河段的情况如何,直接问起方才在码头上发生的一幕到底是怎么回事。当年天子潜邸时镇守地方,卫玄曾为佐官,时为王府司马的张定发,和卫玄算是相熟,而卫玄此次巡查永济渠,作为沿岸州的刺史,张定发本来就要接受卫玄的垂询,于是一股脑将朝廷最新的政策介绍出来。之所以说是最新,那是因为卫玄离开长安时,这项新政策还未通过政事堂的审议,而现在,张定发拿出厚厚一沓资料,请卫玄边看边听他介绍。谷贱伤农,谷贵伤民,要想在这两者之间保持好一个度,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所以朝廷天子做出了一个决定,跳出以往靠“平准仓”、“常平仓”平抑粮价的做法,另辟蹊径。压低粮价,使得“谷贱惠民”,但如此一来,农民受害严重,变成了某种意义上的灾民,于是朝廷采用“以工代赈”的办法,来“赈济灾民”。赈灾,一般是官府发放粮食布帛赈济灾民,而如今灾民不是灾民,而赈灾,则是用雇工发放工钱的形式,让所谓灾民有钱买粮食吃。永济渠的全线通航,意味着一条横贯河北的交通线打通,运河沿岸的州郡都会因此受益,而航运的巨大需求,正需要引入大量劳动力。所以,朝廷这几年引导河北地区粮价、布价持续下跌,实际上就是要用经济手段,使得更多的人离开土地,涌向运河,靠着从事各种航运相关工作,通过打工而不是种地的方式,来养活自己及家人。为此,通商院牵头,组织商家在运河沿岸城池进行大规模招工,让那些走投无路的百姓,有个打工的机会,而这机会是长期存在的,并不是应急之举。耗资无数才修建好的永济渠,其作用不能仅仅是方便将河北粮食输入关中,朝廷要将这条重要的交通线,经营成一条造福沿途州郡的商路。所以,朝廷决定成立河北水陆转运司,下辖数个官署,其中之一就是永济渠转运署,专门负责永济渠的运营,而通商院亦参与其中,为发展永济渠沿岸州郡的工商业而努力。永济渠沿岸州郡工商业发达之后,自然会吸纳更多的人口,从事脱产脱离农业工作,这时,人们可以用做工所得工钱,购买便宜的粮食、布匹,满足日常开支和需求。朝廷如今采取的政策,就是以永济渠为依托,向河北地区大量输入粮食,造成“谷贱惠民”的局面,坏处就是“谷贱伤农”。这一情况,在永济渠流经地区特别明显,朝廷为了“赈济”农民,就依托永济渠“以工代赈”,弥补农民收入减少而遭受的损失,算是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当然,具体实施效果如何还有待观察,但现在,至结果雷霆一击,居然是这样。本来好端端的太平日子,怎么就变得不太平了卫玄正焦虑间,前方忽然响起的锣声吓了他一大跳,抬头看去,却见码头上一排木台上,有人高声吆喝着,吸引了大量的人聚过来围观。此情此景,让卫玄觉得不妙,他就怕有人妖言惑众,挑动民变,那就不好了。还没等他吩咐卫士立刻上岸维持秩序,隐隐约约的声音从码头处传来。“招工,招工,本商社招工做的是航运,装卸,行船包吃住,待遇从优,名额三百人想报名的,在这边排队”第一百五十八章 以工代赈“招工,招工本商社招伙计,包吃住,工钱月结,每日工钱四十文,做五日休一日,就在武城,哪也不去”一字排开的高台,台上都有人拿着纸皮喇叭在吼,无数等候用工机会的人们,如潮般涌向台边,倾听对方说的招工条件。听着听着,许多人原本焦急的心情变得愈发急了,赶紧按照招工伙计的指挥,在一个个高台前排起长队。家里余粮不够,眼见着熬不了几个月了,虽然粮价很低,拿钱到粮铺就能买粮,但囊中羞涩的人们,只有为数不多的铜钱,想要有钱,就得去帮佣打长短工。然而大家聚集在州郡城池许久,日盼夜盼,招工的主家始终是少数,那么多人等着打长短工,机会却寥寥无几,许多人都焦急起来。更别说春耕在即,正是花钱的时候,借贷的话,到了秋天,以如此之低的粮价,还完债之后,一家老小都没几口余粮。甚至搞不好连债都还不完,继续欠着,利滚利,一辈子都还不完。但真要是走投无路,也就只能借贷。虽说官府严令不得放高利贷,但有钱人不怕放不出贷,缺钱的人家就等着钱救命,紧要关头,谁还顾得那么多,就像渴得喉咙冒烟的人,明知眼前是一杯毒酒,都要捏着鼻子喝下去。这世道真奇怪,明明风调雨顺,明明粮食丰收,结果自家辛辛苦苦从年头忙到年尾,收入却比以前少了许多,熬了几年,眼见着就要熬不下去了。种田,越种越亏,想去帮佣或者打长短工,却没什么大户招工,许多人急得团团转,却找不到出路,而现在,出路就在眼前,就怕排不上队,所以谁能不急。这些台上喊话的人,说的是贝州当地方言,又有身穿官府的吏员在一旁巡视,大家觉得这应该不是讹人的,而各商家开出的招工条件颇有诱惑力,不由得大家不动心。有商家是要做航运,靠着运送货物来赚钱,所以需要苦力去作装卸,需要有人撑划船、需要船匠或者木匠,需要打杂的,所以需要雇佣许多人,待遇不错,包吃住。但最重要的一点,是这家商社的航运船队并不需要跑完整条永济渠。也就是说,在这家商社跑船,离家不过大半月,不会出现数月在外的情况。若是实在要顾家,在码头当苦力也行,计件工资,扛多少包领多少钱。如果力气不够,或者不想跑船,其他招伙计的商家也可去试试,有茶肆、酒肆、邸店等,这么多商家仿佛事前商量好的,一起于今日在码头上招工。官府的吏员,还在不断地喊话,说朝廷知道如今粮价低,本打算平抑物价,但考虑到“谷贵伤民”,便用了个两全其美的办法,组织商家集中招工,让收入微薄的农民或者平民有机会帮佣、打工挣钱。现场招工,不仅在运河边的码头上进行,武城里也有商家在集中招工,所以吏员们反复强调,大家不要急,不要挤。如此“惊喜”,使得聚集在码头的人们激动起来,各招工的商家摊位面前排起长队,又有人往外跑,要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亲朋好友。走投无路的人们,原本一副愁眉苦脸的模样,如今见着有了出路,不由得纷纷松了口气,又见着招工的商家很多,不愁没机会,随后一个个笑逐颜开。码头上原本有些凝重的气氛,渐渐变得欢快起来。登岸的卫玄,见着情况如此转变,心中有些疑惑,此情此景,让他有似曾相识的感觉。顾不得多问,他骑上当地官府准备的马,向武城而去。。。。。。。武城官署,卫玄与贝州刺史张定发交谈,刚抵达武城的卫玄顾不得问永济渠贝州河段的情况如何,直接问起方才在码头上发生的一幕到底是怎么回事。当年天子潜邸时镇守地方,卫玄曾为佐官,时为王府司马的张定发,和卫玄算是相熟,而卫玄此次巡查永济渠,作为沿岸州的刺史,张定发本来就要接受卫玄的垂询,于是一股脑将朝廷最新的政策介绍出来。之所以说是最新,那是因为卫玄离开长安时,这项新政策还未通过政事堂的审议,而现在,张定发拿出厚厚一沓资料,请卫玄边看边听他介绍。谷贱伤农,谷贵伤民,要想在这两者之间保持好一个度,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所以朝廷天子做出了一个决定,跳出以往靠“平准仓”、“常平仓”平抑粮价的做法,另辟蹊径。压低粮价,使得“谷贱惠民”,但如此一来,农民受害严重,变成了某种意义上的灾民,于是朝廷采用“以工代赈”的办法,来“赈济灾民”。赈灾,一般是官府发放粮食布帛赈济灾民,而如今灾民不是灾民,而赈灾,则是用雇工发放工钱的形式,让所谓灾民有钱买粮食吃。永济渠的全线通航,意味着一条横贯河北的交通线打通,运河沿岸的州郡都会因此受益,而航运的巨大需求,正需要引入大量劳动力。所以,朝廷这几年引导河北地区粮价、布价持续下跌,实际上就是要用经济手段,使得更多的人离开土地,涌向运河,靠着从事各种航运相关工作,通过打工而不是种地的方式,来养活自己及家人。为此,通商院牵头,组织商家在运河沿岸城池进行大规模招工,让那些走投无路的百姓,有个打工的机会,而这机会是长期存在的,并不是应急之举。耗资无数才修建好的永济渠,其作用不能仅仅是方便将河北粮食输入关中,朝廷要将这条重要的交通线,经营成一条造福沿途州郡的商路。所以,朝廷决定成立河北水陆转运司,下辖数个官署,其中之一就是永济渠转运署,专门负责永济渠的运营,而通商院亦参与其中,为发展永济渠沿岸州郡的工商业而努力。永济渠沿岸州郡工商业发达之后,自然会吸纳更多的人口,从事脱产脱离农业工作,这时,人们可以用做工所得工钱,购买便宜的粮食、布匹,满足日常开支和需求。朝廷如今采取的政策,就是以永济渠为依托,向河北地区大量输入粮食,造成“谷贱惠民”的局面,坏处就是“谷贱伤农”。这一情况,在永济渠流经地区特别明显,朝廷为了“赈济”农民,就依托永济渠“以工代赈”,弥补农民收入减少而遭受的损失,算是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当然,具体实施效果如何还有待观察,但现在,至结果雷霆一击,居然是这样。本来好端端的太平日子,怎么就变得不太平了卫玄正焦虑间,前方忽然响起的锣声吓了他一大跳,抬头看去,却见码头上一排木台上,有人高声吆喝着,吸引了大量的人聚过来围观。此情此景,让卫玄觉得不妙,他就怕有人妖言惑众,挑动民变,那就不好了。还没等他吩咐卫士立刻上岸维持秩序,隐隐约约的声音从码头处传来。“招工,招工,本商社招工做的是航运,装卸,行船包吃住,待遇从优,名额三百人想报名的,在这边排队”第一百五十八章 以工代赈“招工,招工本商社招伙计,包吃住,工钱月结,每日工钱四十文,做五日休一日,就在武城,哪也不去”一字排开的高台,台上都有人拿着纸皮喇叭在吼,无数等候用工机会的人们,如潮般涌向台边,倾听对方说的招工条件。听着听着,许多人原本焦急的心情变得愈发急了,赶紧按照招工伙计的指挥,在一个个高台前排起长队。家里余粮不够,眼见着熬不了几个月了,虽然粮价很低,拿钱到粮铺就能买粮,但囊中羞涩的人们,只有为数不多的铜钱,想要有钱,就得去帮佣打长短工。然而大家聚集在州郡城池许久,日盼夜盼,招工的主家始终是少数,那么多人等着打长短工,机会却寥寥无几,许多人都焦急起来。更别说春耕在即,正是花钱的时候,借贷的话,到了秋天,以如此之低的粮价,还完债之后,一家老小都没几口余粮。甚至搞不好连债都还不完,继续欠着,利滚利,一辈子都还不完。但真要是走投无路,也就只能借贷。虽说官府严令不得放高利贷,但有钱人不怕放不出贷,缺钱的人家就等着钱救命,紧要关头,谁还顾得那么多,就像渴得喉咙冒烟的人,明知眼前是一杯毒酒,都要捏着鼻子喝下去。这世道真奇怪,明明风调雨顺,明明粮食丰收,结果自家辛辛苦苦从年头忙到年尾,收入却比以前少了许多,熬了几年,眼见着就要熬不下去了。种田,越种越亏,想去帮佣或者打长短工,却没什么大户招工,许多人急得团团转,却找不到出路,而现在,出路就在眼前,就怕排不上队,所以谁能不急。这些台上喊话的人,说的是贝州当地方言,又有身穿官府的吏员在一旁巡视,大家觉得这应该不是讹人的,而各商家开出的招工条件颇有诱惑力,不由得大家不动心。有商家是要做航运,靠着运送货物来赚钱,所以需要苦力去作装卸,需要有人撑划船、需要船匠或者木匠,需要打杂的,所以需要雇佣许多人,待遇不错,包吃住。但最重要的一点,是这家商社的航运船队并不需要跑完整条永济渠。也就是说,在这家商社跑船,离家不过大半月,不会出现数月在外的情况。若是实在要顾家,在码头当苦力也行,计件工资,扛多少包领多少钱。如果力气不够,或者不想跑船,其他招伙计的商家也可去试试,有茶肆、酒肆、邸店等,这么多商家仿佛事前商量好的,一起于今日在码头上招工。官府的吏员,还在不断地喊话,说朝廷知道如今粮价低,本打算平抑物价,但考虑到“谷贵伤民”,便用了个两全其美的办法,组织商家集中招工,让收入微薄的农民或者平民有机会帮佣、打工挣钱。现场招工,不仅在运河边的码头上进行,武城里也有商家在集中招工,所以吏员们反复强调,大家不要急,不要挤。如此“惊喜”,使得聚集在码头的人们激动起来,各招工的商家摊位面前排起长队,又有人往外跑,要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亲朋好友。走投无路的人们,原本一副愁眉苦脸的模样,如今见着有了出路,不由得纷纷松了口气,又见着招工的商家很多,不愁没机会,随后一个个笑逐颜开。码头上原本有些凝重的气氛,渐渐变得欢快起来。登岸的卫玄,见着情况如此转变,心中有些疑惑,此情此景,让他有似曾相识的感觉。顾不得多问,他骑上当地官府准备的马,向武城而去。。。。。。。武城官署,卫玄与贝州刺史张定发交谈,刚抵达武城的卫玄顾不得问永济渠贝州河段的情况如何,直接问起方才在码头上发生的一幕到底是怎么回事。当年天子潜邸时镇守地方,卫玄曾为佐官,时为王府司马的张定发,和卫玄算是相熟,而卫玄此次巡查永济渠,作为沿岸州的刺史,张定发本来就要接受卫玄的垂询,于是一股脑将朝廷最新的政策介绍出来。之所以说是最新,那是因为卫玄离开长安时,这项新政策还未通过政事堂的审议,而现在,张定发拿出厚厚一沓资料,请卫玄边看边听他介绍。谷贱伤农,谷贵伤民,要想在这两者之间保持好一个度,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所以朝廷天子做出了一个决定,跳出以往靠“平准仓”、“常平仓”平抑粮价的做法,另辟蹊径。压低粮价,使得“谷贱惠民”,但如此一来,农民受害严重,变成了某种意义上的灾民,于是朝廷采用“以工代赈”的办法,来“赈济灾民”。赈灾,一般是官府发放粮食布帛赈济灾民,而如今灾民不是灾民,而赈灾,则是用雇工发放工钱的形式,让所谓灾民有钱买粮食吃。永济渠的全线通航,意味着一条横贯河北的交通线打通,运河沿岸的州郡都会因此受益,而航运的巨大需求,正需要引入大量劳动力。所以,朝廷这几年引导河北地区粮价、布价持续下跌,实际上就是要用经济手段,使得更多的人离开土地,涌向运河,靠着从事各种航运相关工作,通过打工而不是种地的方式,来养活自己及家人。为此,通商院牵头,组织商家在运河沿岸城池进行大规模招工,让那些走投无路的百姓,有个打工的机会,而这机会是长期存在的,并不是应急之举。耗资无数才修建好的永济渠,其作用不能仅仅是方便将河北粮食输入关中,朝廷要将这条重要的交通线,经营成一条造福沿途州郡的商路。所以,朝廷决定成立河北水陆转运司,下辖数个官署,其中之一就是永济渠转运署,专门负责永济渠的运营,而通商院亦参与其中,为发展永济渠沿岸州郡的工商业而努力。永济渠沿岸州郡工商业发达之后,自然会吸纳更多的人口,从事脱产脱离农业工作,这时,人们可以用做工所得工钱,购买便宜的粮食、布匹,满足日常开支和需求。朝廷如今采取的政策,就是以永济渠为依托,向河北地区大量输入粮食,造成“谷贱惠民”的局面,坏处就是“谷贱伤农”。这一情况,在永济渠流经地区特别明显,朝廷为了“赈济”农民,就依托永济渠“以工代赈”,弥补农民收入减少而遭受的损失,算是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当然,具体实施效果如何还有待观察,但现在,至结果雷霆一击,居然是这样。本来好端端的太平日子,怎么就变得不太平了卫玄正焦虑间,前方忽然响起的锣声吓了他一大跳,抬头看去,却见码头上一排木台上,有人高声吆喝着,吸引了大量的人聚过来围观。此情此景,让卫玄觉得不妙,他就怕有人妖言惑众,挑动民变,那就不好了。还没等他吩咐卫士立刻上岸维持秩序,隐隐约约的声音从码头处传来。“招工,招工,本商社招工做的是航运,装卸,行船包吃住,待遇从优,名额三百人想报名的,在这边排队”第一百五十八章 以工代赈“招工,招工本商社招伙计,包吃住,工钱月结,每日工钱四十文,做五日休一日,就在武城,哪也不去”一字排开的高台,台上都有人拿着纸皮喇叭在吼,无数等候用工机会的人们,如潮般涌向台边,倾听对方说的招工条件。听着听着,许多人原本焦急的心情变得愈发急了,赶紧按照招工伙计的指挥,在一个个高台前排起长队。家里余粮不够,眼见着熬不了几个月了,虽然粮价很低,拿钱到粮铺就能买粮,但囊中羞涩的人们,只有为数不多的铜钱,想要有钱,就得去帮佣打长短工。然而大家聚集在州郡城池许久,日盼夜盼,招工的主家始终是少数,那么多人等着打长短工,机会却寥寥无几,许多人都焦急起来。更别说春耕在即,正是花钱的时候,借贷的话,到了秋天,以如此之低的粮价,还完债之后,一家老小都没几口余粮。甚至搞不好连债都还不完,继续欠着,利滚利,一辈子都还不完。但真要是走投无路,也就只能借贷。虽说官府严令不得放高利贷,但有钱人不怕放不出贷,缺钱的人家就等着钱救命,紧要关头,谁还顾得那么多,就像渴得喉咙冒烟的人,明知眼前是一杯毒酒,都要捏着鼻子喝下去。这世道真奇怪,明明风调雨顺,明明粮食丰收,结果自家辛辛苦苦从年头忙到年尾,收入却比以前少了许多,熬了几年,眼见着就要熬不下去了。种田,越种越亏,想去帮佣或者打长短工,却没什么大户招工,许多人急得团团转,却找不到出路,而现在,出路就在眼前,就怕排不上队,所以谁能不急。这些台上喊话的人,说的是贝州当地方言,又有身穿官府的吏员在一旁巡视,大家觉得这应该不是讹人的,而各商家开出的招工条件颇有诱惑力,不由得大家不动心。有商家是要做航运,靠着运送货物来赚钱,所以需要苦力去作装卸,需要有人撑划船、需要船匠或者木匠,需要打杂的,所以需要雇佣许多人,待遇不错,包吃住。但最重要的一点,是这家商社的航运船队并不需要跑完整条永济渠。也就是说,在这家商社跑船,离家不过大半月,不会出现数月在外的情况。若是实在要顾家,在码头当苦力也行,计件工资,扛多少包领多少钱。如果力气不够,或者不想跑船,其他招伙计的商家也可去试试,有茶肆、酒肆、邸店等,这么多商家仿佛事前商量好的,一起于今日在码头上招工。官府的吏员,还在不断地喊话,说朝廷知道如今粮价低,本打算平抑物价,但考虑到“谷贵伤民”,便用了个两全其美的办法,组织商家集中招工,让收入微薄的农民或者平民有机会帮佣、打工挣钱。现场招工,不仅在运河边的码头上进行,武城里也有商家在集中招工,所以吏员们反复强调,大家不要急,不要挤。如此“惊喜”,使得聚集在码头的人们激动起来,各招工的商家摊位面前排起长队,又有人往外跑,要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亲朋好友。走投无路的人们,原本一副愁眉苦脸的模样,如今见着有了出路,不由得纷纷松了口气,又见着招工的商家很多,不愁没机会,随后一个个笑逐颜开。码头上原本有些凝重的气氛,渐渐变得欢快起来。登岸的卫玄,见着情况如此转变,心中有些疑惑,此情此景,让他有似曾相识的感觉。顾不得多问,他骑上当地官府准备的马,向武城而去。。。。。。。武城官署,卫玄与贝州刺史张定发交谈,刚抵达武城的卫玄顾不得问永济渠贝州河段的情况如何,直接问起方才在码头上发生的一幕到底是怎么回事。当年天子潜邸时镇守地方,卫玄曾为佐官,时为王府司马的张定发,和卫玄算是相熟,而卫玄此次巡查永济渠,作为沿岸州的刺史,张定发本来就要接受卫玄的垂询,于是一股脑将朝廷最新的政策介绍出来。之所以说是最新,那是因为卫玄离开长安时,这项新政策还未通过政事堂的审议,而现在,张定发拿出厚厚一沓资料,请卫玄边看边听他介绍。谷贱伤农,谷贵伤民,要想在这两者之间保持好一个度,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所以朝廷天子做出了一个决定,跳出以往靠“平准仓”、“常平仓”平抑粮价的做法,另辟蹊径。压低粮价,使得“谷贱惠民”,但如此一来,农民受害严重,变成了某种意义上的灾民,于是朝廷采用“以工代赈”的办法,来“赈济灾民”。赈灾,一般是官府发放粮食布帛赈济灾民,而如今灾民不是灾民,而赈灾,则是用雇工发放工钱的形式,让所谓灾民有钱买粮食吃。永济渠的全线通航,意味着一条横贯河北的交通线打通,运河沿岸的州郡都会因此受益,而航运的巨大需求,正需要引入大量劳动力。所以,朝廷这几年引导河北地区粮价、布价持续下跌,实际上就是要用经济手段,使得更多的人离开土地,涌向运河,靠着从事各种航运相关工作,通过打工而不是种地的方式,来养活自己及家人。为此,通商院牵头,组织商家在运河沿岸城池进行大规模招工,让那些走投无路的百姓,有个打工的机会,而这机会是长期存在的,并不是应急之举。耗资无数才修建好的永济渠,其作用不能仅仅是方便将河北粮食输入关中,朝廷要将这条重要的交通线,经营成一条造福沿途州郡的商路。所以,朝廷决定成立河北水陆转运司,下辖数个官署,其中之一就是永济渠转运署,专门负责永济渠的运营,而通商院亦参与其中,为发展永济渠沿岸州郡的工商业而努力。永济渠沿岸州郡工商业发达之后,自然会吸纳更多的人口,从事脱产脱离农业工作,这时,人们可以用做工所得工钱,购买便宜的粮食、布匹,满足日常开支和需求。朝廷如今采取的政策,就是以永济渠为依托,向河北地区大量输入粮食,造成“谷贱惠民”的局面,坏处就是“谷贱伤农”。这一情况,在永济渠流经地区特别明显,朝廷为了“赈济”农民,就依托永济渠“以工代赈”,弥补农民收入减少而遭受的损失,算是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当然,具体实施效果如何还有待观察,但现在,至结果雷霆一击,居然是这样。本来好端端的太平日子,怎么就变得不太平了卫玄正焦虑间,前方忽然响起的锣声吓了他一大跳,抬头看去,却见码头上一排木台上,有人高声吆喝着,吸引了大量的人聚过来围观。此情此景,让卫玄觉得不妙,他就怕有人妖言惑众,挑动民变,那就不好了。还没等他吩咐卫士立刻上岸维持秩序,隐隐约约的声音从码头处传来。“招工,招工,本商社招工做的是航运,装卸,行船包吃住,待遇从优,名额三百人想报名的,在这边排队”第一百五十八章 以工代赈“招工,招工本商社招伙计,包吃住,工钱月结,每日工钱四十文,做五日休一日,就在武城,哪也不去”一字排开的高台,台上都有人拿着纸皮喇叭在吼,无数等候用工机会的人们,如潮般涌向台边,倾听对方说的招工条件。听着听着,许多人原本焦急的心情变得愈发急了,赶紧按照招工伙计的指挥,在一个个高台前排起长队。家里余粮不够,眼见着熬不了几个月了,虽然粮价很低,拿钱到粮铺就能买粮,但囊中羞涩的人们,只有为数不多的铜钱,想要有钱,就得去帮佣打长短工。然而大家聚集在州郡城池许久,日盼夜盼,招工的主家始终是少数,那么多人等着打长短工,机会却寥寥无几,许多人都焦急起来。更别说春耕在即,正是花钱的时候,借贷的话,到了秋天,以如此之低的粮价,还完债之后,一家老小都没几口余粮。甚至搞不好连债都还不完,继续欠着,利滚利,一辈子都还不完。但真要是走投无路,也就只能借贷。虽说官府严令不得放高利贷,但有钱人不怕放不出贷,缺钱的人家就等着钱救命,紧要关头,谁还顾得那么多,就像渴得喉咙冒烟的人,明知眼前是一杯毒酒,都要捏着鼻子喝下去。这世道真奇怪,明明风调雨顺,明明粮食丰收,结果自家辛辛苦苦从年头忙到年尾,收入却比以前少了许多,熬了几年,眼见着就要熬不下去了。种田,越种越亏,想去帮佣或者打长短工,却没什么大户招工,许多人急得团团转,却找不到出路,而现在,出路就在眼前,就怕排不上队,所以谁能不急。这些台上喊话的人,说的是贝州当地方言,又有身穿官府的吏员在一旁巡视,大家觉得这应该不是讹人的,而各商家开出的招工条件颇有诱惑力,不由得大家不动心。有商家是要做航运,靠着运送货物来赚钱,所以需要苦力去作装卸,需要有人撑划船、需要船匠或者木匠,需要打杂的,所以需要雇佣许多人,待遇不错,包吃住。但最重要的一点,是这家商社的航运船队并不需要跑完整条永济渠。也就是说,在这家商社跑船,离家不过大半月,不会出现数月在外的情况。若是实在要顾家,在码头当苦力也行,计件工资,扛多少包领多少钱。如果力气不够,或者不想跑船,其他招伙计的商家也可去试试,有茶肆、酒肆、邸店等,这么多商家仿佛事前商量好的,一起于今日在码头上招工。官府的吏员,还在不断地喊话,说朝廷知道如今粮价低,本打算平抑物价,但考虑到“谷贵伤民”,便用了个两全其美的办法,组织商家集中招工,让收入微薄的农民或者平民有机会帮佣、打工挣钱。现场招工,不仅在运河边的码头上进行,武城里也有商家在集中招工,所以吏员们反复强调,大家不要急,不要挤。如此“惊喜”,使得聚集在码头的人们激动起来,各招工的商家摊位面前排起长队,又有人往外跑,要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亲朋好友。走投无路的人们,原本一副愁眉苦脸的模样,如今见着有了出路,不由得纷纷松了口气,又见着招工的商家很多,不愁没机会,随后一个个笑逐颜开。码头上原本有些凝重的气氛,渐渐变得欢快起来。登岸的卫玄,见着情况如此转变,心中有些疑惑,此情此景,让他有似曾相识的感觉。顾不得多问,他骑上当地官府准备的马,向武城而去。。。。。。。武城官署,卫玄与贝州刺史张定发交谈,刚抵达武城的卫玄顾不得问永济渠贝州河段的情况如何,直接问起方才在码头上发生的一幕到底是怎么回事。当年天子潜邸时镇守地方,卫玄曾为佐官,时为王府司马的张定发,和卫玄算是相熟,而卫玄此次巡查永济渠,作为沿岸州的刺史,张定发本来就要接受卫玄的垂询,于是一股脑将朝廷最新的政策介绍出来。之所以说是最新,那是因为卫玄离开长安时,这项新政策还未通过政事堂的审议,而现在,张定发拿出厚厚一沓资料,请卫玄边看边听他介绍。谷贱伤农,谷贵伤民,要想在这两者之间保持好一个度,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所以朝廷天子做出了一个决定,跳出以往靠“平准仓”、“常平仓”平抑粮价的做法,另辟蹊径。压低粮价,使得“谷贱惠民”,但如此一来,农民受害严重,变成了某种意义上的灾民,于是朝廷采用“以工代赈”的办法,来“赈济灾民”。赈灾,一般是官府发放粮食布帛赈济灾民,而如今灾民不是灾民,而赈灾,则是用雇工发放工钱的形式,让所谓灾民有钱买粮食吃。永济渠的全线通航,意味着一条横贯河北的交通线打通,运河沿岸的州郡都会因此受益,而航运的巨大需求,正需要引入大量劳动力。所以,朝廷这几年引导河北地区粮价、布价持续下跌,实际上就是要用经济手段,使得更多的人离开土地,涌向运河,靠着从事各种航运相关工作,通过打工而不是种地的方式,来养活自己及家人。为此,通商院牵头,组织商家在运河沿岸城池进行大规模招工,让那些走投无路的百姓,有个打工的机会,而这机会是长期存在的,并不是应急之举。耗资无数才修建好的永济渠,其作用不能仅仅是方便将河北粮食输入关中,朝廷要将这条重要的交通线,经营成一条造福沿途州郡的商路。所以,朝廷决定成立河北水陆转运司,下辖数个官署,其中之一就是永济渠转运署,专门负责永济渠的运营,而通商院亦参与其中,为发展永济渠沿岸州郡的工商业而努力。永济渠沿岸州郡工商业发达之后,自然会吸纳更多的人口,从事脱产脱离农业工作,这时,人们可以用做工所得工钱,购买便宜的粮食、布匹,满足日常开支和需求。朝廷如今采取的政策,就是以永济渠为依托,向河北地区大量输入粮食,造成“谷贱惠民”的局面,坏处就是“谷贱伤农”。这一情况,在永济渠流经地区特别明显,朝廷为了“赈济”农民,就依托永济渠“以工代赈”,弥补农民收入减少而遭受的损失,算是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当然,具体实施效果如何还有待观察,但现在,至结果雷霆一击,居然是这样。本来好端端的太平日子,怎么就变得不太平了卫玄正焦虑间,前方忽然响起的锣声吓了他一大跳,抬头看去,却见码头上一排木台上,有人高声吆喝着,吸引了大量的人聚过来围观。此情此景,让卫玄觉得不妙,他就怕有人妖言惑众,挑动民变,那就不好了。还没等他吩咐卫士立刻上岸维持秩序,隐隐约约的声音从码头处传来。“招工,招工,本商社招工做的是航运,装卸,行船包吃住,待遇从优,名额三百人想报名的,在这边排队”第一百五十八章 以工代赈“招工,招工本商社招伙计,包吃住,工钱月结,每日工钱四十文,做五日休一日,就在武城,哪也不去”一字排开的高台,台上都有人拿着纸皮喇叭在吼,无数等候用工机会的人们,如潮般涌向台边,倾听对方说的招工条件。听着听着,许多人原本焦急的心情变得愈发急了,赶紧按照招工伙计的指挥,在一个个高台前排起长队。家里余粮不够,眼见着熬不了几个月了,虽然粮价很低,拿钱到粮铺就能买粮,但囊中羞涩的人们,只有为数不多的铜钱,想要有钱,就得去帮佣打长短工。然而大家聚集在州郡城池许久,日盼夜盼,招工的主家始终是少数,那么多人等着打长短工,机会却寥寥无几,许多人都焦急起来。更别说春耕在即,正是花钱的时候,借贷的话,到了秋天,以如此之低的粮价,还完债之后,一家老小都没几口余粮。甚至搞不好连债都还不完,继续欠着,利滚利,一辈子都还不完。但真要是走投无路,也就只能借贷。虽说官府严令不得放高利贷,但有钱人不怕放不出贷,缺钱的人家就等着钱救命,紧要关头,谁还顾得那么多,就像渴得喉咙冒烟的人,明知眼前是一杯毒酒,都要捏着鼻子喝下去。这世道真奇怪,明明风调雨顺,明明粮食丰收,结果自家辛辛苦苦从年头忙到年尾,收入却比以前少了许多,熬了几年,眼见着就要熬不下去了。种田,越种越亏,想去帮佣或者打长短工,却没什么大户招工,许多人急得团团转,却找不到出路,而现在,出路就在眼前,就怕排不上队,所以谁能不急。这些台上喊话的人,说的是贝州当地方言,又有身穿官府的吏员在一旁巡视,大家觉得这应该不是讹人的,而各商家开出的招工条件颇有诱惑力,不由得大家不动心。有商家是要做航运,靠着运送货物来赚钱,所以需要苦力去作装卸,需要有人撑划船、需要船匠或者木匠,需要打杂的,所以需要雇佣许多人,待遇不错,包吃住。但最重要的一点,是这家商社的航运船队并不需要跑完整条永济渠。也就是说,在这家商社跑船,离家不过大半月,不会出现数月在外的情况。若是实在要顾家,在码头当苦力也行,计件工资,扛多少包领多少钱。如果力气不够,或者不想跑船,其他招伙计的商家也可去试试,有茶肆、酒肆、邸店等,这么多商家仿佛事前商量好的,一起于今日在码头上招工。官府的吏员,还在不断地喊话,说朝廷知道如今粮价低,本打算平抑物价,但考虑到“谷贵伤民”,便用了个两全其美的办法,组织商家集中招工,让收入微薄的农民或者平民有机会帮佣、打工挣钱。现场招工,不仅在运河边的码头上进行,武城里也有商家在集中招工,所以吏员们反复强调,大家不要急,不要挤。如此“惊喜”,使得聚集在码头的人们激动起来,各招工的商家摊位面前排起长队,又有人往外跑,要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亲朋好友。走投无路的人们,原本一副愁眉苦脸的模样,如今见着有了出路,不由得纷纷松了口气,又见着招工的商家很多,不愁没机会,随后一个个笑逐颜开。码头上原本有些凝重的气氛,渐渐变得欢快起来。登岸的卫玄,见着情况如此转变,心中有些疑惑,此情此景,让他有似曾相识的感觉。顾不得多问,他骑上当地官府准备的马,向武城而去。。。。。。。武城官署,卫玄与贝州刺史张定发交谈,刚抵达武城的卫玄顾不得问永济渠贝州河段的情况如何,直接问起方才在码头上发生的一幕到底是怎么回事。当年天子潜邸时镇守地方,卫玄曾为佐官,时为王府司马的张定发,和卫玄算是相熟,而卫玄此次巡查永济渠,作为沿岸州的刺史,张定发本来就要接受卫玄的垂询,于是一股脑将朝廷最新的政策介绍出来。之所以说是最新,那是因为卫玄离开长安时,这项新政策还未通过政事堂的审议,而现在,张定发拿出厚厚一沓资料,请卫玄边看边听他介绍。谷贱伤农,谷贵伤民,要想在这两者之间保持好一个度,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所以朝廷天子做出了一个决定,跳出以往靠“平准仓”、“常平仓”平抑粮价的做法,另辟蹊径。压低粮价,使得“谷贱惠民”,但如此一来,农民受害严重,变成了某种意义上的灾民,于是朝廷采用“以工代赈”的办法,来“赈济灾民”。赈灾,一般是官府发放粮食布帛赈济灾民,而如今灾民不是灾民,而赈灾,则是用雇工发放工钱的形式,让所谓灾民有钱买粮食吃。永济渠的全线通航,意味着一条横贯河北的交通线打通,运河沿岸的州郡都会因此受益,而航运的巨大需求,正需要引入大量劳动力。所以,朝廷这几年引导河北地区粮价、布价持续下跌,实际上就是要用经济手段,使得更多的人离开土地,涌向运河,靠着从事各种航运相关工作,通过打工而不是种地的方式,来养活自己及家人。为此,通商院牵头,组织商家在运河沿岸城池进行大规模招工,让那些走投无路的百姓,有个打工的机会,而这机会是长期存在的,并不是应急之举。耗资无数才修建好的永济渠,其作用不能仅仅是方便将河北粮食输入关中,朝廷要将这条重要的交通线,经营成一条造福沿途州郡的商路。所以,朝廷决定成立河北水陆转运司,下辖数个官署,其中之一就是永济渠转运署,专门负责永济渠的运营,而通商院亦参与其中,为发展永济渠沿岸州郡的工商业而努力。永济渠沿岸州郡工商业发达之后,自然会吸纳更多的人口,从事脱产脱离农业工作,这时,人们可以用做工所得工钱,购买便宜的粮食、布匹,满足日常开支和需求。朝廷如今采取的政策,就是以永济渠为依托,向河北地区大量输入粮食,造成“谷贱惠民”的局面,坏处就是“谷贱伤农”。这一情况,在永济渠流经地区特别明显,朝廷为了“赈济”农民,就依托永济渠“以工代赈”,弥补农民收入减少而遭受的损失,算是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当然,具体实施效果如何还有待观察,但现在,至结果雷霆一击,居然是这样。本来好端端的太平日子,怎么就变得不太平了卫玄正焦虑间,前方忽然响起的锣声吓了他一大跳,抬头看去,却见码头上一排木台上,有人高声吆喝着,吸引了大量的人聚过来围观。此情此景,让卫玄觉得不妙,他就怕有人妖言惑众,挑动民变,那就不好了。还没等他吩咐卫士立刻上岸维持秩序,隐隐约约的声音从码头处传来。“招工,招工,本商社招工做的是航运,装卸,行船包吃住,待遇从优,名额三百人想报名的,在这边排队”第一百五十八章 以工代赈“招工,招工本商社招伙计,包吃住,工钱月结,每日工钱四十文,做五日休一日,就在武城,哪也不去”一字排开的高台,台上都有人拿着纸皮喇叭在吼,无数等候用工机会的人们,如潮般涌向台边,倾听对方说的招工条件。听着听着,许多人原本焦急的心情变得愈发急了,赶紧按照招工伙计的指挥,在一个个高台前排起长队。家里余粮不够,眼见着熬不了几个月了,虽然粮价很低,拿钱到粮铺就能买粮,但囊中羞涩的人们,只有为数不多的铜钱,想要有钱,就得去帮佣打长短工。然而大家聚集在州郡城池许久,日盼夜盼,招工的主家始终是少数,那么多人等着打长短工,机会却寥寥无几,许多人都焦急起来。更别说春耕在即,正是花钱的时候,借贷的话,到了秋天,以如此之低的粮价,还完债之后,一家老小都没几口余粮。甚至搞不好连债都还不完,继续欠着,利滚利,一辈子都还不完。但真要是走投无路,也就只能借贷。虽说官府严令不得放高利贷,但有钱人不怕放不出贷,缺钱的人家就等着钱救命,紧要关头,谁还顾得那么多,就像渴得喉咙冒烟的人,明知眼前是一杯毒酒,都要捏着鼻子喝下去。这世道真奇怪,明明风调雨顺,明明粮食丰收,结果自家辛辛苦苦从年头忙到年尾,收入却比以前少了许多,熬了几年,眼见着就要熬不下去了。种田,越种越亏,想去帮佣或者打长短工,却没什么大户招工,许多人急得团团转,却找不到出路,而现在,出路就在眼前,就怕排不上队,所以谁能不急。这些台上喊话的人,说的是贝州当地方言,又有身穿官府的吏员在一旁巡视,大家觉得这应该不是讹人的,而各商家开出的招工条件颇有诱惑力,不由得大家不动心。有商家是要做航运,靠着运送货物来赚钱,所以需要苦力去作装卸,需要有人撑划船、需要船匠或者木匠,需要打杂的,所以需要雇佣许多人,待遇不错,包吃住。但最重要的一点,是这家商社的航运船队并不需要跑完整条永济渠。也就是说,在这家商社跑船,离家不过大半月,不会出现数月在外的情况。若是实在要顾家,在码头当苦力也行,计件工资,扛多少包领多少钱。如果力气不够,或者不想跑船,其他招伙计的商家也可去试试,有茶肆、酒肆、邸店等,这么多商家仿佛事前商量好的,一起于今日在码头上招工。官府的吏员,还在不断地喊话,说朝廷知道如今粮价低,本打算平抑物价,但考虑到“谷贵伤民”,便用了个两全其美的办法,组织商家集中招工,让收入微薄的农民或者平民有机会帮佣、打工挣钱。现场招工,不仅在运河边的码头上进行,武城里也有商家在集中招工,所以吏员们反复强调,大家不要急,不要挤。如此“惊喜”,使得聚集在码头的人们激动起来,各招工的商家摊位面前排起长队,又有人往外跑,要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亲朋好友。走投无路的人们,原本一副愁眉苦脸的模样,如今见着有了出路,不由得纷纷松了口气,又见着招工的商家很多,不愁没机会,随后一个个笑逐颜开。码头上原本有些凝重的气氛,渐渐变得欢快起来。登岸的卫玄,见着情况如此转变,心中有些疑惑,此情此景,让他有似曾相识的感觉。顾不得多问,他骑上当地官府准备的马,向武城而去。。。。。。。武城官署,卫玄与贝州刺史张定发交谈,刚抵达武城的卫玄顾不得问永济渠贝州河段的情况如何,直接问起方才在码头上发生的一幕到底是怎么回事。当年天子潜邸时镇守地方,卫玄曾为佐官,时为王府司马的张定发,和卫玄算是相熟,而卫玄此次巡查永济渠,作为沿岸州的刺史,张定发本来就要接受卫玄的垂询,于是一股脑将朝廷最新的政策介绍出来。之所以说是最新,那是因为卫玄离开长安时,这项新政策还未通过政事堂的审议,而现在,张定发拿出厚厚一沓资料,请卫玄边看边听他介绍。谷贱伤农,谷贵伤民,要想在这两者之间保持好一个度,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所以朝廷天子做出了一个决定,跳出以往靠“平准仓”、“常平仓”平抑粮价的做法,另辟蹊径。压低粮价,使得“谷贱惠民”,但如此一来,农民受害严重,变成了某种意义上的灾民,于是朝廷采用“以工代赈”的办法,来“赈济灾民”。赈灾,一般是官府发放粮食布帛赈济灾民,而如今灾民不是灾民,而赈灾,则是用雇工发放工钱的形式,让所谓灾民有钱买粮食吃。永济渠的全线通航,意味着一条横贯河北的交通线打通,运河沿岸的州郡都会因此受益,而航运的巨大需求,正需要引入大量劳动力。所以,朝廷这几年引导河北地区粮价、布价持续下跌,实际上就是要用经济手段,使得更多的人离开土地,涌向运河,靠着从事各种航运相关工作,通过打工而不是种地的方式,来养活自己及家人。为此,通商院牵头,组织商家在运河沿岸城池进行大规模招工,让那些走投无路的百姓,有个打工的机会,而这机会是长期存在的,并不是应急之举。耗资无数才修建好的永济渠,其作用不能仅仅是方便将河北粮食输入关中,朝廷要将这条重要的交通线,经营成一条造福沿途州郡的商路。所以,朝廷决定成立河北水陆转运司,下辖数个官署,其中之一就是永济渠转运署,专门负责永济渠的运营,而通商院亦参与其中,为发展永济渠沿岸州郡的工商业而努力。永济渠沿岸州郡工商业发达之后,自然会吸纳更多的人口,从事脱产脱离农业工作,这时,人们可以用做工所得工钱,购买便宜的粮食、布匹,满足日常开支和需求。朝廷如今采取的政策,就是以永济渠为依托,向河北地区大量输入粮食,造成“谷贱惠民”的局面,坏处就是“谷贱伤农”。这一情况,在永济渠流经地区特别明显,朝廷为了“赈济”农民,就依托永济渠“以工代赈”,弥补农民收入减少而遭受的损失,算是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当然,具体实施效果如何还有待观察,但现在,至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