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造化图小说网>都市青春>逆水行周> 逆水行周 分节阅读 1165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逆水行周 分节阅读 1165(1 / 1)

d在,镗床的神通,依旧未如人意。对于火炮制作来说,炮膛的加工最关键,光滑无暇的炮膛决定了火炮的耐用程度,一旦在生产时处置不当留下隐患,日后很容易炸膛,所以炮膛最好的制造方法,应该是直接镗出来的。用模范法制作火炮,火炮的内膛很容易有沙眼、气泡,这是很严重的隐患,可若是直接锻造处一根质地匀称的青铜柱,然后用镗床给青铜柱镗出炮膛,这样的炮膛绝对没有瑕疵,坚固耐用。设想是好的,前提是镗床的刀具、固定刀具的长杆足够坚韧,然而以目前的冶金工艺,做不出这样的刀具和长杆。只能先用模范浇铸出炮胎,炮胎已有炮膛,然后用镗床对炮膛进行第二次加工。截至今日,足够坚固的镗刀及固定镗刀的长杆依旧无法制作出来,但林有地并没有责怪技术人员,因为他知道这涉及到冶金工艺,想要提升真的很难。天子也知道,所以并没有下死命令,而火炮工场的车床及镗床,其实已经满足了使用要求。大冶火炮工场,每月都会生产出合格的火炮,然后经过仔细检查,根据兵部的凋令,将火炮运往目的地。天下间能够制作火炮的工场,目前就只有五处,大冶火炮工场便是其一,这里戒备森严,闲杂人等不得靠近,想要进入工场,没有兵部、精工院的双重许可,即便是朝廷要员,也不得入内。林有地身份特殊,作为天子潜邸旧人,本来就主管各类精工产业,带出了许多技术骨干,这些技术骨干如今是各个工场的主要管理者,大冶火炮工场,也是在他主持下建立起来的,所以拥有特别通行证,可以随时进出火炮工场。他看着眼前这些复杂、庞大的车床、镗床,不由得想起了二十年前,在安州州治安陆,他和伙伴们组装起来的简陋车床。一眨眼,二十年过去,当初那简陋的车床,如今已经“长大”了。在此基础上出现的镗床,不仅能镗炮膛,还有很多用处,而镗蒸汽机的汽缸,便是镗床最重要的用途之一,靠着这种加工利器,蒸汽机的汽缸制作才脱离了纯手工制作的尴尬境地。达到了标准化生产。有了车床,可以“车”出规定尺寸的活塞,精度很高;有了镗床,可以“镗”出内径符合规定尺寸的气缸,精度同样不错。这样做出来的气缸和活塞,相互间的缝隙已经变得很小,加上合适的密封垫,比起纯手工打造的气缸、活塞的密封性要好许多。但即便如此,火轮船的速度还是上不来。林有地想着想着,又想到了火轮船,想起那日码头上如潮的欢呼声,想起磕了“药”的火轮船,不由得有些黯然。就在这时,他来到镗床另一端,那里是为镗床提供动力的蒸汽机所在位置,经由蒸汽抽水机改造的动力蒸汽机,驱动的不是抽水唧筒,而是镗床的刀具。镗床对火炮炮膛内壁的切削,转速不能太快,否则刀具会因为过度发热而变红变“软”,所以火炮工场的镗床对于转速的要求不高,用上每分钟转动五到六次的蒸汽机也很合用。毕竟转速经过齿轮组的放大,用来驱动镗刀旋转已经足够了。林有地方才听过介绍,知道为蒸汽机提供蒸汽的锅炉已经是最新的锅炉,同样的耗煤量下,蒸汽量大增。正是因为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才让工场的镗床力量十足,而现在,他发现其中一台蒸汽机的情况有些不对:竟然用了双汽缸。正如蒸汽抽水机靠的是气缸活塞带动杠杆、杠杆另一端带动抽水唧筒那样,工场里推动镗床刀具转动的蒸汽机,也是通过气缸活塞带动杠杆,然后杠杆另一端带动飞轮,让往复运动转变为旋转运动,使得镗刀不停旋转。但正常的蒸汽机,用的是一个汽缸来带动杠杆,宛如一个人玩跷跷板,跷跷板的另一端是沉重的米袋。而眼前这台蒸汽机,却在杠杆的另一端加了个汽缸,气缸的活塞连杆与这半边杠杆臂相连,位于中间位置。所以,这台蒸汽机是靠两个汽缸拽着杠杆运动,看上去就像是跷跷板两端都有人一样。陪同人员见着林有地很感兴趣,便解释起来。自从工场安装了新式锅炉,蒸汽量大增,需要配备大容量的汽缸,所以原有的容量较小汽缸就没用了,留着还占地方,按理应该回炉,来个废物利用。但几个技术员觉得这样太浪费,于是琢磨出了另一种废物利用的方法,那就是双汽缸推动拖曳杠杆运动,经过计算,认为这样的做法,同样能和新式锅炉完美搭配。实际用起来后大家惊喜的发现,两个容量小的汽缸并用,相同的蒸汽量下,和一个大容量的汽缸相比,双汽缸“双重作用”输出的力量果然没低多少。废物利用成功,省下一笔费用,大家都很高兴。听到这里,林有地问:“省下来的钱呢如何处置”一名官员答道:“当然是拿出八成,发放给这几个技术员,以做奖励。”“对,做得好,不然技术员为何要绞尽脑汁为工场省钱”林有地闻言点点头,要提高技术人员改进工艺、机械设备的积极性,就得有奖励。试想一下,若有工场员工自己想出个办法,对生产工艺进行技术改造,为雇主省下了一百贯,结果就只得个“好”字,晚饭加多一个鸡蛋,那么以后,就不会有人再动脑筋来改进生产工艺了。林有地觉得正如郎主天子说的那样,技术革新,要给人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如此才会有更多的人绞尽脑汁想办法,而不是傻呵呵的等着别人去发现新技术。一个行业的技术发展,首先要寄希望于工场主对技术革新的渴求,那就是更高的生产效率,更低的生产成本,带来更高的利润,如此才会刺激工场主运用、研究新技术。而工场主对技术的需求,又要依靠技术人员的不断摸索,需要用物质奖励、经济利益来刺激技术人员进行技术研究。若只是成日讲什么“奉献”,却没有物质回报,谁还会用心工场主不会,技术员也不会。林有地向厂房外走去,却听得那官员继续说道:“不仅如此,工场还出资,为他们申请了专利,当然,这个专利,工场可以免费使用的。”“对了,专利昨日已经批下来了。”林有地听到这里,觉得有些奇怪:“专利双汽缸有何奇怪的,早几年不就已经有了说不清是谁先用上的,哪来的专利”“再说了,当年用双汽缸,是因为纯手工很难做出合格的大汽缸,所以只是权宜之计,如今有了镗床,制作大汽缸很方便,双汽缸行会也能批下来”那官员赶紧解释:“哎哟,上官是不知道,我们这双汽缸,可不同寻常呀”第一百八十一章 理论指明方向,知识就是力量夜,驿馆里,林有地在下塌处挑灯夜读,看着一叠资料,不由得入了神,本来这种技术资料是不可以轻易拿到私人住处翻阅的,但他下榻的驿馆,本身就在军器监内,所以不算违反规定。这些技术资料图文并茂,详细介绍了火炮工场所用双汽缸蒸汽机的与众不同之处。双汽缸蒸汽机,早几年就出现过,那是因为受限于大尺寸汽缸制造不易,所以人们为了提升蒸汽抽水机的抽水效率,用两个小尺寸的汽缸来一起挑大梁。随着镗床的广泛运用,大尺寸汽缸的制造成本降了下来,而制造精度也上来了,所以双汽缸蒸汽机就很少出现。现在,出现在火炮工场的双汽缸蒸汽机,却有了不一样的技术改进,达到了质变,所以专利申请获得了蒸汽机行会的批准。林有地,此时就是在看相关技术介绍。双汽缸同时运转,每个汽缸的工作模式都是一样的:注入蒸汽推动活塞移动,然后蒸汽冷凝收缩,活塞往回走,冷凝水外排,下一个循环开始。所以双汽缸必然有双气路、双冷凝,这是铁律,但现在不是了。蒸汽抽水机,是靠着汽缸活塞带动杠杆的一端,使得杠杆另一端带动抽水唧筒,若抽水唧筒换成飞轮,于是往复运动变成旋转运动。双汽缸的活塞连杆分别连接在杠杆的左右两边,如此一来,有一个汽缸暂且名为汽缸甲实际上不需要进行蒸汽冷凝,因为另一端的汽缸暂且名为汽缸乙然会将汽缸甲的活塞“压”回来。于是,汽缸甲可以省去冷凝步骤。问题随之而来,汽缸甲的蒸汽不需要冷凝,就这么排出去太浪费了,那么要如何加以利用呢技术员的解决思路很新颖,那就是将汽缸甲的蒸汽排入汽缸乙,这些蒸汽最后在汽缸乙冷凝,以冷凝水的形式排出去。如此来,不仅双冷凝变成了单冷凝,双汽路也变成了单汽路,两个汽缸从“并联”模式,转变为“串联”模式:蒸汽先进入汽缸甲,推动活塞移动,然后进入汽缸乙,同样推动活塞移动,然后冷凝,使得汽缸乙的活塞往回走,而汽缸乙活塞的运动和汽缸甲的运动方向相反,正好把汽缸甲的活塞“压”回去。蒸汽机启动时,杠杆先靠汽缸乙动起来,之后切换为双汽缸模式,机器就能正常运转。这样的流程,看上去有些简单,但实际效果是:这样的双汽缸“串联”使用方式,同样的蒸汽量,要比单一大汽缸强很多。因为对于蒸汽的使用效率,新式双汽缸比单气缸提升了至少二成。这是个不小的进步,林有地看这个数字,心跳忽然加快,但接下来的数字,让他心跳愈发快起来。技工学校在教授学生理论时,必然会提到一个公式:压力等于压强乘以面积。这个公式用在蒸汽机原理上,就是压力汽缸的出力等于压强蒸汽压乘以面积活塞面积。林有地对于这个公式再熟悉不过,而火炮工场的那几名技术员,把这个公式作为理论指导,发现了蒸汽机发展的新方向。双汽缸,甲、乙两个汽缸不需要尺寸一模一样,串联模式下,最先接受高温蒸汽的汽缸甲,活塞直径、气缸容积要小些,而第二级的汽缸乙,活塞直径、气缸容积大一些。原理,依旧是那个公式得出来的:要保持压力不变,面积小,压强就大,反之亦然:高温蒸汽进入汽缸甲,此时蒸汽压力是最大的,作用在小活塞活塞面积小上,最终的出力假定为十斤。蒸汽在汽缸甲“做功”,体积变大,温度降低,进入汽缸乙后,蒸汽压也降低,此时作用在较大的活塞活塞面积大上,只要活塞面积足够大,那么汽缸乙活塞的出力,同样也能达到十斤。如此来,小、大双汽缸串联使用时,蒸汽二次使用导致输出力量减小的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而这样改进后的双汽缸,蒸汽实际上是发生了“复式膨胀”二次膨胀。蒸汽的利用效率又有了提升,所以“小、大双汽缸串联”模式下,双汽缸对于蒸汽的利用效率,比起单汽缸又有了明显提升。这还没完。串联大小汽缸、单冷凝模式下,需要多连杆装置来自动调节汽缸甲、汽缸乙的进汽口、出汽口,协调两个汽缸的进汽、出汽及冷凝、冷凝水外排。与此同时,还得有一个自动装置控制汽缸甲的进气口,确保以下效果:打开阀门,让高温蒸汽进入汽缸甲,推动活塞移动,待得活塞移动到行程冲程的八成,阀门关闭,停止向气缸供汽。这样做,是为了节省蒸汽,避免放入过量蒸汽进入汽缸甲,白白浪费掉。但是,新式双汽缸蒸汽机的样机在实验运行时,不知何时,这个自动装置出了故障,导致关闭阀门的时机提前了。后果就是本该放入十份蒸汽进入汽缸甲,结果只放进了六份蒸汽时阀门就关闭,按理来说,进入的蒸汽不足,会导致汽缸甲的活塞行程不够,于是出力下降,这一异常情况会很快引起技术人员的注意。然而并没有。因为汽缸甲的出力依旧很正常。技术员们是后来检修机器时才发现这个问题,随后诧异起来:怎么六份蒸汽也能让活塞拥有十份蒸汽才能产生的力量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大家低估了蒸汽膨胀的威力,以至于认为要用十份蒸汽,才能推动活塞达到最大行程。于是新的改进出现,蒸汽被更有效的利用起来,最后,“完全状态”下的新式双汽缸蒸汽机,对于蒸汽的利用效率,比单气缸蒸汽机提升了至少五成。这是不得了的提升,所以获得专利理所当然,林有德随后想起了火轮船,他觉得若是火轮船换上这样的蒸汽机,速度一定能有明显提升。除此之外,他还从这份资料里得出了一个无奈的结论:蒸汽膨胀的威力,可能都被人忽略了。这就意味着,这么多年来,那么多蒸汽抽水机,实际上都在浪费蒸汽,浪费大量燃煤。而火轮船的技术攻关小组,耗费的无数精力、无数个日夜的加班加点,仿佛成了漫无目的的蛮干,研制方向有偏差,对于知识的应用也不够。放下资料,林有地忽然觉得眼眶一热,想哭。理论决定技术路线的发展方向,他们的理论不行,所以火轮船的研制走了冤枉路,距离目的地越来越远。知识要灵活运用,结果他们拘泥于所谓的“铁律这些技术资料图文并茂,详细介绍了火炮工场所用双汽缸蒸汽机的与众不同之处。双汽缸蒸汽机,早几年就出现过,那是因为受限于大尺寸汽缸制造不易,所以人们为了提升蒸汽抽水机的抽水效率,用两个小尺寸的汽缸来一起挑大梁。随着镗床的广泛运用,大尺寸汽缸的制造成本降了下来,而制造精度也上来了,所以双汽缸蒸汽机就很少出现。现在,出现在火炮工场的双汽缸蒸汽机,却有了不一样的技术改进,达到了质变,所以专利申请获得了蒸汽机行会的批准。林有地,此时就是在看相关技术介绍。双汽缸同时运转,每个汽缸的工作模式都是一样的:注入蒸汽推动活塞移动,然后蒸汽冷凝收缩,活塞往回走,冷凝水外排,下一个循环开始。所以双汽缸必然有双气路、双冷凝,这是铁律,但现在不是了。蒸汽抽水机,是靠着汽缸活塞带动杠杆的一端,使得杠杆另一端带动抽水唧筒,若抽水唧筒换成飞轮,于是往复运动变成旋转运动。双汽缸的活塞连杆分别连接在杠杆的左右两边,如此一来,有一个汽缸暂且名为汽缸甲实际上不需要进行蒸汽冷凝,因为另一端的汽缸暂且名为汽缸乙然会将汽缸甲的活塞“压”回来。于是,汽缸甲可以省去冷凝步骤。问题随之而来,汽缸甲的蒸汽不需要冷凝,就这么排出去太浪费了,那么要如何加以利用呢技术员的解决思路很新颖,那就是将汽缸甲的蒸汽排入汽缸乙,这些蒸汽最后在汽缸乙冷凝,以冷凝水的形式排出去。如此来,不仅双冷凝变成了单冷凝,双汽路也变成了单汽路,两个汽缸从“并联”模式,转变为“串联”模式:蒸汽先进入汽缸甲,推动活塞移动,然后进入汽缸乙,同样推动活塞移动,然后冷凝,使得汽缸乙的活塞往回走,而汽缸乙活塞的运动和汽缸甲的运动方向相反,正好把汽缸甲的活塞“压”回去。蒸汽机启动时,杠杆先靠汽缸乙动起来,之后切换为双汽缸模式,机器就能正常运转。这样的流程,看上去有些简单,但实际效果是:这样的双汽缸“串联”使用方式,同样的蒸汽量,要比单一大汽缸强很多。因为对于蒸汽的使用效率,新式双汽缸比单气缸提升了至少二成。这是个不小的进步,林有地看这个数字,心跳忽然加快,但接下来的数字,让他心跳愈发快起来。技工学校在教授学生理论时,必然会提到一个公式:压力等于压强乘以面积。这个公式用在蒸汽机原理上,就是压力汽缸的出力等于压强蒸汽压乘以面积活塞面积。林有地对于这个公式再熟悉不过,而火炮工场的那几名技术员,把这个公式作为理论指导,发现了蒸汽机发展的新方向。双汽缸,甲、乙两个汽缸不需要尺寸一模一样,串联模式下,最先接受高温蒸汽的汽缸甲,活塞直径、气缸容积要小些,而第二级的汽缸乙,活塞直径、气缸容积大一些。原理,依旧是那个公式得出来的:要保持压力不变,面积小,压强就大,反之亦然:高温蒸汽进入汽缸甲,此时蒸汽压力是最大的,作用在小活塞活塞面积小上,最终的出力假定为十斤。蒸汽在汽缸甲“做功”,体积变大,温度降低,进入汽缸乙后,蒸汽压也降低,此时作用在较大的活塞活塞面积大上,只要活塞面积足够大,那么汽缸乙活塞的出力,同样也能达到十斤。如此来,小、大双汽缸串联使用时,蒸汽二次使用导致输出力量减小的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而这样改进后的双汽缸,蒸汽实际上是发生了“复式膨胀”二次膨胀。蒸汽的利用效率又有了提升,所以“小、大双汽缸串联”模式下,双汽缸对于蒸汽的利用效率,比起单汽缸又有了明显提升。这还没完。串联大小汽缸、单冷凝模式下,需要多连杆装置来自动调节汽缸甲、汽缸乙的进汽口、出汽口,协调两个汽缸的进汽、出汽及冷凝、冷凝水外排。与此同时,还得有一个自动装置控制汽缸甲的进气口,确保以下效果:打开阀门,让高温蒸汽进入汽缸甲,推动活塞移动,待得活塞移动到行程冲程的八成,阀门关闭,停止向气缸供汽。这样做,是为了节省蒸汽,避免放入过量蒸汽进入汽缸甲,白白浪费掉。但是,新式双汽缸蒸汽机的样机在实验运行时,不知何时,这个自动装置出了故障,导致关闭阀门的时机提前了。后果就是本该放入十份蒸汽进入汽缸甲,结果只放进了六份蒸汽时阀门就关闭,按理来说,进入的蒸汽不足,会导致汽缸甲的活塞行程不够,于是出力下降,这一异常情况会很快引起技术人员的注意。然而并没有。因为汽缸甲的出力依旧很正常。技术员们是后来检修机器时才发现这个问题,随后诧异起来:怎么六份蒸汽也能让活塞拥有十份蒸汽才能产生的力量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大家低估了蒸汽膨胀的威力,以至于认为要用十份蒸汽,才能推动活塞达到最大行程。于是新的改进出现,蒸汽被更有效的利用起来,最后,“完全状态”下的新式双汽缸蒸汽机,对于蒸汽的利用效率,比单气缸蒸汽机提升了至少五成。这是不得了的提升,所以获得专利理所当然,林有德随后想起了火轮船,他觉得若是火轮船换上这样的蒸汽机,速度一定能有明显提升。除此之外,他还从这份资料里得出了一个无奈的结论:蒸汽膨胀的威力,可能都被人忽略了。这就意味着,这么多年来,那么多蒸汽抽水机,实际上都在浪费蒸汽,浪费大量燃煤。而火轮船的技术攻关小组,耗费的无数精力、无数个日夜的加班加点,仿佛成了漫无目的的蛮干,研制方向有偏差,对于知识的应用也不够。放下资料,林有地忽然觉得眼眶一热,想哭。理论决定技术路线的发展方向,他们的理论不行,所以火轮船的研制走了冤枉路,距离目的地越来越远。知识要灵活运用,结果他们拘泥于所谓的“铁律这些技术资料图文并茂,详细介绍了火炮工场所用双汽缸蒸汽机的与众不同之处。双汽缸蒸汽机,早几年就出现过,那是因为受限于大尺寸汽缸制造不易,所以人们为了提升蒸汽抽水机的抽水效率,用两个小尺寸的汽缸来一起挑大梁。随着镗床的广泛运用,大尺寸汽缸的制造成本降了下来,而制造精度也上来了,所以双汽缸蒸汽机就很少出现。现在,出现在火炮工场的双汽缸蒸汽机,却有了不一样的技术改进,达到了质变,所以专利申请获得了蒸汽机行会的批准。林有地,此时就是在看相关技术介绍。双汽缸同时运转,每个汽缸的工作模式都是一样的:注入蒸汽推动活塞移动,然后蒸汽冷凝收缩,活塞往回走,冷凝水外排,下一个循环开始。所以双汽缸必然有双气路、双冷凝,这是铁律,但现在不是了。蒸汽抽水机,是靠着汽缸活塞带动杠杆的一端,使得杠杆另一端带动抽水唧筒,若抽水唧筒换成飞轮,于是往复运动变成旋转运动。双汽缸的活塞连杆分别连接在杠杆的左右两边,如此一来,有一个汽缸暂且名为汽缸甲实际上不需要进行蒸汽冷凝,因为另一端的汽缸暂且名为汽缸乙然会将汽缸甲的活塞“压”回来。于是,汽缸甲可以省去冷凝步骤。问题随之而来,汽缸甲的蒸汽不需要冷凝,就这么排出去太浪费了,那么要如何加以利用呢技术员的解决思路很新颖,那就是将汽缸甲的蒸汽排入汽缸乙,这些蒸汽最后在汽缸乙冷凝,以冷凝水的形式排出去。如此来,不仅双冷凝变成了单冷凝,双汽路也变成了单汽路,两个汽缸从“并联”模式,转变为“串联”模式:蒸汽先进入汽缸甲,推动活塞移动,然后进入汽缸乙,同样推动活塞移动,然后冷凝,使得汽缸乙的活塞往回走,而汽缸乙活塞的运动和汽缸甲的运动方向相反,正好把汽缸甲的活塞“压”回去。蒸汽机启动时,杠杆先靠汽缸乙动起来,之后切换为双汽缸模式,机器就能正常运转。这样的流程,看上去有些简单,但实际效果是:这样的双汽缸“串联”使用方式,同样的蒸汽量,要比单一大汽缸强很多。因为对于蒸汽的使用效率,新式双汽缸比单气缸提升了至少二成。这是个不小的进步,林有地看这个数字,心跳忽然加快,但接下来的数字,让他心跳愈发快起来。技工学校在教授学生理论时,必然会提到一个公式:压力等于压强乘以面积。这个公式用在蒸汽机原理上,就是压力汽缸的出力等于压强蒸汽压乘以面积活塞面积。林有地对于这个公式再熟悉不过,而火炮工场的那几名技术员,把这个公式作为理论指导,发现了蒸汽机发展的新方向。双汽缸,甲、乙两个汽缸不需要尺寸一模一样,串联模式下,最先接受高温蒸汽的汽缸甲,活塞直径、气缸容积要小些,而第二级的汽缸乙,活塞直径、气缸容积大一些。原理,依旧是那个公式得出来的:要保持压力不变,面积小,压强就大,反之亦然:高温蒸汽进入汽缸甲,此时蒸汽压力是最大的,作用在小活塞活塞面积小上,最终的出力假定为十斤。蒸汽在汽缸甲“做功”,体积变大,温度降低,进入汽缸乙后,蒸汽压也降低,此时作用在较大的活塞活塞面积大上,只要活塞面积足够大,那么汽缸乙活塞的出力,同样也能达到十斤。如此来,小、大双汽缸串联使用时,蒸汽二次使用导致输出力量减小的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而这样改进后的双汽缸,蒸汽实际上是发生了“复式膨胀”二次膨胀。蒸汽的利用效率又有了提升,所以“小、大双汽缸串联”模式下,双汽缸对于蒸汽的利用效率,比起单汽缸又有了明显提升。这还没完。串联大小汽缸、单冷凝模式下,需要多连杆装置来自动调节汽缸甲、汽缸乙的进汽口、出汽口,协调两个汽缸的进汽、出汽及冷凝、冷凝水外排。与此同时,还得有一个自动装置控制汽缸甲的进气口,确保以下效果:打开阀门,让高温蒸汽进入汽缸甲,推动活塞移动,待得活塞移动到行程冲程的八成,阀门关闭,停止向气缸供汽。这样做,是为了节省蒸汽,避免放入过量蒸汽进入汽缸甲,白白浪费掉。但是,新式双汽缸蒸汽机的样机在实验运行时,不知何时,这个自动装置出了故障,导致关闭阀门的时机提前了。后果就是本该放入十份蒸汽进入汽缸甲,结果只放进了六份蒸汽时阀门就关闭,按理来说,进入的蒸汽不足,会导致汽缸甲的活塞行程不够,于是出力下降,这一异常情况会很快引起技术人员的注意。然而并没有。因为汽缸甲的出力依旧很正常。技术员们是后来检修机器时才发现这个问题,随后诧异起来:怎么六份蒸汽也能让活塞拥有十份蒸汽才能产生的力量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大家低估了蒸汽膨胀的威力,以至于认为要用十份蒸汽,才能推动活塞达到最大行程。于是新的改进出现,蒸汽被更有效的利用起来,最后,“完全状态”下的新式双汽缸蒸汽机,对于蒸汽的利用效率,比单气缸蒸汽机提升了至少五成。这是不得了的提升,所以获得专利理所当然,林有德随后想起了火轮船,他觉得若是火轮船换上这样的蒸汽机,速度一定能有明显提升。除此之外,他还从这份资料里得出了一个无奈的结论:蒸汽膨胀的威力,可能都被人忽略了。这就意味着,这么多年来,那么多蒸汽抽水机,实际上都在浪费蒸汽,浪费大量燃煤。而火轮船的技术攻关小组,耗费的无数精力、无数个日夜的加班加点,仿佛成了漫无目的的蛮干,研制方向有偏差,对于知识的应用也不够。放下资料,林有地忽然觉得眼眶一热,想哭。理论决定技术路线的发展方向,他们的理论不行,所以火轮船的研制走了冤枉路,距离目的地越来越远。知识要灵活运用,结果他们拘泥于所谓的“铁律这些技术资料图文并茂,详细介绍了火炮工场所用双汽缸蒸汽机的与众不同之处。双汽缸蒸汽机,早几年就出现过,那是因为受限于大尺寸汽缸制造不易,所以人们为了提升蒸汽抽水机的抽水效率,用两个小尺寸的汽缸来一起挑大梁。随着镗床的广泛运用,大尺寸汽缸的制造成本降了下来,而制造精度也上来了,所以双汽缸蒸汽机就很少出现。现在,出现在火炮工场的双汽缸蒸汽机,却有了不一样的技术改进,达到了质变,所以专利申请获得了蒸汽机行会的批准。林有地,此时就是在看相关技术介绍。双汽缸同时运转,每个汽缸的工作模式都是一样的:注入蒸汽推动活塞移动,然后蒸汽冷凝收缩,活塞往回走,冷凝水外排,下一个循环开始。所以双汽缸必然有双气路、双冷凝,这是铁律,但现在不是了。蒸汽抽水机,是靠着汽缸活塞带动杠杆的一端,使得杠杆另一端带动抽水唧筒,若抽水唧筒换成飞轮,于是往复运动变成旋转运动。双汽缸的活塞连杆分别连接在杠杆的左右两边,如此一来,有一个汽缸暂且名为汽缸甲实际上不需要进行蒸汽冷凝,因为另一端的汽缸暂且名为汽缸乙然会将汽缸甲的活塞“压”回来。于是,汽缸甲可以省去冷凝步骤。问题随之而来,汽缸甲的蒸汽不需要冷凝,就这么排出去太浪费了,那么要如何加以利用呢技术员的解决思路很新颖,那就是将汽缸甲的蒸汽排入汽缸乙,这些蒸汽最后在汽缸乙冷凝,以冷凝水的形式排出去。如此来,不仅双冷凝变成了单冷凝,双汽路也变成了单汽路,两个汽缸从“并联”模式,转变为“串联”模式:蒸汽先进入汽缸甲,推动活塞移动,然后进入汽缸乙,同样推动活塞移动,然后冷凝,使得汽缸乙的活塞往回走,而汽缸乙活塞的运动和汽缸甲的运动方向相反,正好把汽缸甲的活塞“压”回去。蒸汽机启动时,杠杆先靠汽缸乙动起来,之后切换为双汽缸模式,机器就能正常运转。这样的流程,看上去有些简单,但实际效果是:这样的双汽缸“串联”使用方式,同样的蒸汽量,要比单一大汽缸强很多。因为对于蒸汽的使用效率,新式双汽缸比单气缸提升了至少二成。这是个不小的进步,林有地看这个数字,心跳忽然加快,但接下来的数字,让他心跳愈发快起来。技工学校在教授学生理论时,必然会提到一个公式:压力等于压强乘以面积。这个公式用在蒸汽机原理上,就是压力汽缸的出力等于压强蒸汽压乘以面积活塞面积。林有地对于这个公式再熟悉不过,而火炮工场的那几名技术员,把这个公式作为理论指导,发现了蒸汽机发展的新方向。双汽缸,甲、乙两个汽缸不需要尺寸一模一样,串联模式下,最先接受高温蒸汽的汽缸甲,活塞直径、气缸容积要小些,而第二级的汽缸乙,活塞直径、气缸容积大一些。原理,依旧是那个公式得出来的:要保持压力不变,面积小,压强就大,反之亦然:高温蒸汽进入汽缸甲,此时蒸汽压力是最大的,作用在小活塞活塞面积小上,最终的出力假定为十斤。蒸汽在汽缸甲“做功”,体积变大,温度降低,进入汽缸乙后,蒸汽压也降低,此时作用在较大的活塞活塞面积大上,只要活塞面积足够大,那么汽缸乙活塞的出力,同样也能达到十斤。如此来,小、大双汽缸串联使用时,蒸汽二次使用导致输出力量减小的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而这样改进后的双汽缸,蒸汽实际上是发生了“复式膨胀”二次膨胀。蒸汽的利用效率又有了提升,所以“小、大双汽缸串联”模式下,双汽缸对于蒸汽的利用效率,比起单汽缸又有了明显提升。这还没完。串联大小汽缸、单冷凝模式下,需要多连杆装置来自动调节汽缸甲、汽缸乙的进汽口、出汽口,协调两个汽缸的进汽、出汽及冷凝、冷凝水外排。与此同时,还得有一个自动装置控制汽缸甲的进气口,确保以下效果:打开阀门,让高温蒸汽进入汽缸甲,推动活塞移动,待得活塞移动到行程冲程的八成,阀门关闭,停止向气缸供汽。这样做,是为了节省蒸汽,避免放入过量蒸汽进入汽缸甲,白白浪费掉。但是,新式双汽缸蒸汽机的样机在实验运行时,不知何时,这个自动装置出了故障,导致关闭阀门的时机提前了。后果就是本该放入十份蒸汽进入汽缸甲,结果只放进了六份蒸汽时阀门就关闭,按理来说,进入的蒸汽不足,会导致汽缸甲的活塞行程不够,于是出力下降,这一异常情况会很快引起技术人员的注意。然而并没有。因为汽缸甲的出力依旧很正常。技术员们是后来检修机器时才发现这个问题,随后诧异起来:怎么六份蒸汽也能让活塞拥有十份蒸汽才能产生的力量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大家低估了蒸汽膨胀的威力,以至于认为要用十份蒸汽,才能推动活塞达到最大行程。于是新的改进出现,蒸汽被更有效的利用起来,最后,“完全状态”下的新式双汽缸蒸汽机,对于蒸汽的利用效率,比单气缸蒸汽机提升了至少五成。这是不得了的提升,所以获得专利理所当然,林有德随后想起了火轮船,他觉得若是火轮船换上这样的蒸汽机,速度一定能有明显提升。除此之外,他还从这份资料里得出了一个无奈的结论:蒸汽膨胀的威力,可能都被人忽略了。这就意味着,这么多年来,那么多蒸汽抽水机,实际上都在浪费蒸汽,浪费大量燃煤。而火轮船的技术攻关小组,耗费的无数精力、无数个日夜的加班加点,仿佛成了漫无目的的蛮干,研制方向有偏差,对于知识的应用也不够。放下资料,林有地忽然觉得眼眶一热,想哭。理论决定技术路线的发展方向,他们的理论不行,所以火轮船的研制走了冤枉路,距离目的地越来越远。知识要灵活运用,结果他们拘泥于所谓的“铁律这些技术资料图文并茂,详细介绍了火炮工场所用双汽缸蒸汽机的与众不同之处。双汽缸蒸汽机,早几年就出现过,那是因为受限于大尺寸汽缸制造不易,所以人们为了提升蒸汽抽水机的抽水效率,用两个小尺寸的汽缸来一起挑大梁。随着镗床的广泛运用,大尺寸汽缸的制造成本降了下来,而制造精度也上来了,所以双汽缸蒸汽机就很少出现。现在,出现在火炮工场的双汽缸蒸汽机,却有了不一样的技术改进,达到了质变,所以专利申请获得了蒸汽机行会的批准。林有地,此时就是在看相关技术介绍。双汽缸同时运转,每个汽缸的工作模式都是一样的:注入蒸汽推动活塞移动,然后蒸汽冷凝收缩,活塞往回走,冷凝水外排,下一个循环开始。所以双汽缸必然有双气路、双冷凝,这是铁律,但现在不是了。蒸汽抽水机,是靠着汽缸活塞带动杠杆的一端,使得杠杆另一端带动抽水唧筒,若抽水唧筒换成飞轮,于是往复运动变成旋转运动。双汽缸的活塞连杆分别连接在杠杆的左右两边,如此一来,有一个汽缸暂且名为汽缸甲实际上不需要进行蒸汽冷凝,因为另一端的汽缸暂且名为汽缸乙然会将汽缸甲的活塞“压”回来。于是,汽缸甲可以省去冷凝步骤。问题随之而来,汽缸甲的蒸汽不需要冷凝,就这么排出去太浪费了,那么要如何加以利用呢技术员的解决思路很新颖,那就是将汽缸甲的蒸汽排入汽缸乙,这些蒸汽最后在汽缸乙冷凝,以冷凝水的形式排出去。如此来,不仅双冷凝变成了单冷凝,双汽路也变成了单汽路,两个汽缸从“并联”模式,转变为“串联”模式:蒸汽先进入汽缸甲,推动活塞移动,然后进入汽缸乙,同样推动活塞移动,然后冷凝,使得汽缸乙的活塞往回走,而汽缸乙活塞的运动和汽缸甲的运动方向相反,正好把汽缸甲的活塞“压”回去。蒸汽机启动时,杠杆先靠汽缸乙动起来,之后切换为双汽缸模式,机器就能正常运转。这样的流程,看上去有些简单,但实际效果是:这样的双汽缸“串联”使用方式,同样的蒸汽量,要比单一大汽缸强很多。因为对于蒸汽的使用效率,新式双汽缸比单气缸提升了至少二成。这是个不小的进步,林有地看这个数字,心跳忽然加快,但接下来的数字,让他心跳愈发快起来。技工学校在教授学生理论时,必然会提到一个公式:压力等于压强乘以面积。这个公式用在蒸汽机原理上,就是压力汽缸的出力等于压强蒸汽压乘以面积活塞面积。林有地对于这个公式再熟悉不过,而火炮工场的那几名技术员,把这个公式作为理论指导,发现了蒸汽机发展的新方向。双汽缸,甲、乙两个汽缸不需要尺寸一模一样,串联模式下,最先接受高温蒸汽的汽缸甲,活塞直径、气缸容积要小些,而第二级的汽缸乙,活塞直径、气缸容积大一些。原理,依旧是那个公式得出来的:要保持压力不变,面积小,压强就大,反之亦然:高温蒸汽进入汽缸甲,此时蒸汽压力是最大的,作用在小活塞活塞面积小上,最终的出力假定为十斤。蒸汽在汽缸甲“做功”,体积变大,温度降低,进入汽缸乙后,蒸汽压也降低,此时作用在较大的活塞活塞面积大上,只要活塞面积足够大,那么汽缸乙活塞的出力,同样也能达到十斤。如此来,小、大双汽缸串联使用时,蒸汽二次使用导致输出力量减小的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而这样改进后的双汽缸,蒸汽实际上是发生了“复式膨胀”二次膨胀。蒸汽的利用效率又有了提升,所以“小、大双汽缸串联”模式下,双汽缸对于蒸汽的利用效率,比起单汽缸又有了明显提升。这还没完。串联大小汽缸、单冷凝模式下,需要多连杆装置来自动调节汽缸甲、汽缸乙的进汽口、出汽口,协调两个汽缸的进汽、出汽及冷凝、冷凝水外排。与此同时,还得有一个自动装置控制汽缸甲的进气口,确保以下效果:打开阀门,让高温蒸汽进入汽缸甲,推动活塞移动,待得活塞移动到行程冲程的八成,阀门关闭,停止向气缸供汽。这样做,是为了节省蒸汽,避免放入过量蒸汽进入汽缸甲,白白浪费掉。但是,新式双汽缸蒸汽机的样机在实验运行时,不知何时,这个自动装置出了故障,导致关闭阀门的时机提前了。后果就是本该放入十份蒸汽进入汽缸甲,结果只放进了六份蒸汽时阀门就关闭,按理来说,进入的蒸汽不足,会导致汽缸甲的活塞行程不够,于是出力下降,这一异常情况会很快引起技术人员的注意。然而并没有。因为汽缸甲的出力依旧很正常。技术员们是后来检修机器时才发现这个问题,随后诧异起来:怎么六份蒸汽也能让活塞拥有十份蒸汽才能产生的力量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大家低估了蒸汽膨胀的威力,以至于认为要用十份蒸汽,才能推动活塞达到最大行程。于是新的改进出现,蒸汽被更有效的利用起来,最后,“完全状态”下的新式双汽缸蒸汽机,对于蒸汽的利用效率,比单气缸蒸汽机提升了至少五成。这是不得了的提升,所以获得专利理所当然,林有德随后想起了火轮船,他觉得若是火轮船换上这样的蒸汽机,速度一定能有明显提升。除此之外,他还从这份资料里得出了一个无奈的结论:蒸汽膨胀的威力,可能都被人忽略了。这就意味着,这么多年来,那么多蒸汽抽水机,实际上都在浪费蒸汽,浪费大量燃煤。而火轮船的技术攻关小组,耗费的无数精力、无数个日夜的加班加点,仿佛成了漫无目的的蛮干,研制方向有偏差,对于知识的应用也不够。放下资料,林有地忽然觉得眼眶一热,想哭。理论决定技术路线的发展方向,他们的理论不行,所以火轮船的研制走了冤枉路,距离目的地越来越远。知识要灵活运用,结果他们拘泥于所谓的“铁律这些技术资料图文并茂,详细介绍了火炮工场所用双汽缸蒸汽机的与众不同之处。双汽缸蒸汽机,早几年就出现过,那是因为受限于大尺寸汽缸制造不易,所以人们为了提升蒸汽抽水机的抽水效率,用两个小尺寸的汽缸来一起挑大梁。随着镗床的广泛运用,大尺寸汽缸的制造成本降了下来,而制造精度也上来了,所以双汽缸蒸汽机就很少出现。现在,出现在火炮工场的双汽缸蒸汽机,却有了不一样的技术改进,达到了质变,所以专利申请获得了蒸汽机行会的批准。林有地,此时就是在看相关技术介绍。双汽缸同时运转,每个汽缸的工作模式都是一样的:注入蒸汽推动活塞移动,然后蒸汽冷凝收缩,活塞往回走,冷凝水外排,下一个循环开始。所以双汽缸必然有双气路、双冷凝,这是铁律,但现在不是了。蒸汽抽水机,是靠着汽缸活塞带动杠杆的一端,使得杠杆另一端带动抽水唧筒,若抽水唧筒换成飞轮,于是往复运动变成旋转运动。双汽缸的活塞连杆分别连接在杠杆的左右两边,如此一来,有一个汽缸暂且名为汽缸甲实际上不需要进行蒸汽冷凝,因为另一端的汽缸暂且名为汽缸乙然会将汽缸甲的活塞“压”回来。于是,汽缸甲可以省去冷凝步骤。问题随之而来,汽缸甲的蒸汽不需要冷凝,就这么排出去太浪费了,那么要如何加以利用呢技术员的解决思路很新颖,那就是将汽缸甲的蒸汽排入汽缸乙,这些蒸汽最后在汽缸乙冷凝,以冷凝水的形式排出去。如此来,不仅双冷凝变成了单冷凝,双汽路也变成了单汽路,两个汽缸从“并联”模式,转变为“串联”模式:蒸汽先进入汽缸甲,推动活塞移动,然后进入汽缸乙,同样推动活塞移动,然后冷凝,使得汽缸乙的活塞往回走,而汽缸乙活塞的运动和汽缸甲的运动方向相反,正好把汽缸甲的活塞“压”回去。蒸汽机启动时,杠杆先靠汽缸乙动起来,之后切换为双汽缸模式,机器就能正常运转。这样的流程,看上去有些简单,但实际效果是:这样的双汽缸“串联”使用方式,同样的蒸汽量,要比单一大汽缸强很多。因为对于蒸汽的使用效率,新式双汽缸比单气缸提升了至少二成。这是个不小的进步,林有地看这个数字,心跳忽然加快,但接下来的数字,让他心跳愈发快起来。技工学校在教授学生理论时,必然会提到一个公式:压力等于压强乘以面积。这个公式用在蒸汽机原理上,就是压力汽缸的出力等于压强蒸汽压乘以面积活塞面积。林有地对于这个公式再熟悉不过,而火炮工场的那几名技术员,把这个公式作为理论指导,发现了蒸汽机发展的新方向。双汽缸,甲、乙两个汽缸不需要尺寸一模一样,串联模式下,最先接受高温蒸汽的汽缸甲,活塞直径、气缸容积要小些,而第二级的汽缸乙,活塞直径、气缸容积大一些。原理,依旧是那个公式得出来的:要保持压力不变,面积小,压强就大,反之亦然:高温蒸汽进入汽缸甲,此时蒸汽压力是最大的,作用在小活塞活塞面积小上,最终的出力假定为十斤。蒸汽在汽缸甲“做功”,体积变大,温度降低,进入汽缸乙后,蒸汽压也降低,此时作用在较大的活塞活塞面积大上,只要活塞面积足够大,那么汽缸乙活塞的出力,同样也能达到十斤。如此来,小、大双汽缸串联使用时,蒸汽二次使用导致输出力量减小的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而这样改进后的双汽缸,蒸汽实际上是发生了“复式膨胀”二次膨胀。蒸汽的利用效率又有了提升,所以“小、大双汽缸串联”模式下,双汽缸对于蒸汽的利用效率,比起单汽缸又有了明显提升。这还没完。串联大小汽缸、单冷凝模式下,需要多连杆装置来自动调节汽缸甲、汽缸乙的进汽口、出汽口,协调两个汽缸的进汽、出汽及冷凝、冷凝水外排。与此同时,还得有一个自动装置控制汽缸甲的进气口,确保以下效果:打开阀门,让高温蒸汽进入汽缸甲,推动活塞移动,待得活塞移动到行程冲程的八成,阀门关闭,停止向气缸供汽。这样做,是为了节省蒸汽,避免放入过量蒸汽进入汽缸甲,白白浪费掉。但是,新式双汽缸蒸汽机的样机在实验运行时,不知何时,这个自动装置出了故障,导致关闭阀门的时机提前了。后果就是本该放入十份蒸汽进入汽缸甲,结果只放进了六份蒸汽时阀门就关闭,按理来说,进入的蒸汽不足,会导致汽缸甲的活塞行程不够,于是出力下降,这一异常情况会很快引起技术人员的注意。然而并没有。因为汽缸甲的出力依旧很正常。技术员们是后来检修机器时才发现这个问题,随后诧异起来:怎么六份蒸汽也能让活塞拥有十份蒸汽才能产生的力量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大家低估了蒸汽膨胀的威力,以至于认为要用十份蒸汽,才能推动活塞达到最大行程。于是新的改进出现,蒸汽被更有效的利用起来,最后,“完全状态”下的新式双汽缸蒸汽机,对于蒸汽的利用效率,比单气缸蒸汽机提升了至少五成。这是不得了的提升,所以获得专利理所当然,林有德随后想起了火轮船,他觉得若是火轮船换上这样的蒸汽机,速度一定能有明显提升。除此之外,他还从这份资料里得出了一个无奈的结论:蒸汽膨胀的威力,可能都被人忽略了。这就意味着,这么多年来,那么多蒸汽抽水机,实际上都在浪费蒸汽,浪费大量燃煤。而火轮船的技术攻关小组,耗费的无数精力、无数个日夜的加班加点,仿佛成了漫无目的的蛮干,研制方向有偏差,对于知识的应用也不够。放下资料,林有地忽然觉得眼眶一热,想哭。理论决定技术路线的发展方向,他们的理论不行,所以火轮船的研制走了冤枉路,距离目的地越来越远。知识要灵活运用,结果他们拘泥于所谓的“铁律这些技术资料图文并茂,详细介绍了火炮工场所用双汽缸蒸汽机的与众不同之处。双汽缸蒸汽机,早几年就出现过,那是因为受限于大尺寸汽缸制造不易,所以人们为了提升蒸汽抽水机的抽水效率,用两个小尺寸的汽缸来一起挑大梁。随着镗床的广泛运用,大尺寸汽缸的制造成本降了下来,而制造精度也上来了,所以双汽缸蒸汽机就很少出现。现在,出现在火炮工场的双汽缸蒸汽机,却有了不一样的技术改进,达到了质变,所以专利申请获得了蒸汽机行会的批准。林有地,此时就是在看相关技术介绍。双汽缸同时运转,每个汽缸的工作模式都是一样的:注入蒸汽推动活塞移动,然后蒸汽冷凝收缩,活塞往回走,冷凝水外排,下一个循环开始。所以双汽缸必然有双气路、双冷凝,这是铁律,但现在不是了。蒸汽抽水机,是靠着汽缸活塞带动杠杆的一端,使得杠杆另一端带动抽水唧筒,若抽水唧筒换成飞轮,于是往复运动变成旋转运动。双汽缸的活塞连杆分别连接在杠杆的左右两边,如此一来,有一个汽缸暂且名为汽缸甲实际上不需要进行蒸汽冷凝,因为另一端的汽缸暂且名为汽缸乙然会将汽缸甲的活塞“压”回来。于是,汽缸甲可以省去冷凝步骤。问题随之而来,汽缸甲的蒸汽不需要冷凝,就这么排出去太浪费了,那么要如何加以利用呢技术员的解决思路很新颖,那就是将汽缸甲的蒸汽排入汽缸乙,这些蒸汽最后在汽缸乙冷凝,以冷凝水的形式排出去。如此来,不仅双冷凝变成了单冷凝,双汽路也变成了单汽路,两个汽缸从“并联”模式,转变为“串联”模式:蒸汽先进入汽缸甲,推动活塞移动,然后进入汽缸乙,同样推动活塞移动,然后冷凝,使得汽缸乙的活塞往回走,而汽缸乙活塞的运动和汽缸甲的运动方向相反,正好把汽缸甲的活塞“压”回去。蒸汽机启动时,杠杆先靠汽缸乙动起来,之后切换为双汽缸模式,机器就能正常运转。这样的流程,看上去有些简单,但实际效果是:这样的双汽缸“串联”使用方式,同样的蒸汽量,要比单一大汽缸强很多。因为对于蒸汽的使用效率,新式双汽缸比单气缸提升了至少二成。这是个不小的进步,林有地看这个数字,心跳忽然加快,但接下来的数字,让他心跳愈发快起来。技工学校在教授学生理论时,必然会提到一个公式:压力等于压强乘以面积。这个公式用在蒸汽机原理上,就是压力汽缸的出力等于压强蒸汽压乘以面积活塞面积。林有地对于这个公式再熟悉不过,而火炮工场的那几名技术员,把这个公式作为理论指导,发现了蒸汽机发展的新方向。双汽缸,甲、乙两个汽缸不需要尺寸一模一样,串联模式下,最先接受高温蒸汽的汽缸甲,活塞直径、气缸容积要小些,而第二级的汽缸乙,活塞直径、气缸容积大一些。原理,依旧是那个公式得出来的:要保持压力不变,面积小,压强就大,反之亦然:高温蒸汽进入汽缸甲,此时蒸汽压力是最大的,作用在小活塞活塞面积小上,最终的出力假定为十斤。蒸汽在汽缸甲“做功”,体积变大,温度降低,进入汽缸乙后,蒸汽压也降低,此时作用在较大的活塞活塞面积大上,只要活塞面积足够大,那么汽缸乙活塞的出力,同样也能达到十斤。如此来,小、大双汽缸串联使用时,蒸汽二次使用导致输出力量减小的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而这样改进后的双汽缸,蒸汽实际上是发生了“复式膨胀”二次膨胀。蒸汽的利用效率又有了提升,所以“小、大双汽缸串联”模式下,双汽缸对于蒸汽的利用效率,比起单汽缸又有了明显提升。这还没完。串联大小汽缸、单冷凝模式下,需要多连杆装置来自动调节汽缸甲、汽缸乙的进汽口、出汽口,协调两个汽缸的进汽、出汽及冷凝、冷凝水外排。与此同时,还得有一个自动装置控制汽缸甲的进气口,确保以下效果:打开阀门,让高温蒸汽进入汽缸甲,推动活塞移动,待得活塞移动到行程冲程的八成,阀门关闭,停止向气缸供汽。这样做,是为了节省蒸汽,避免放入过量蒸汽进入汽缸甲,白白浪费掉。但是,新式双汽缸蒸汽机的样机在实验运行时,不知何时,这个自动装置出了故障,导致关闭阀门的时机提前了。后果就是本该放入十份蒸汽进入汽缸甲,结果只放进了六份蒸汽时阀门就关闭,按理来说,进入的蒸汽不足,会导致汽缸甲的活塞行程不够,于是出力下降,这一异常情况会很快引起技术人员的注意。然而并没有。因为汽缸甲的出力依旧很正常。技术员们是后来检修机器时才发现这个问题,随后诧异起来:怎么六份蒸汽也能让活塞拥有十份蒸汽才能产生的力量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大家低估了蒸汽膨胀的威力,以至于认为要用十份蒸汽,才能推动活塞达到最大行程。于是新的改进出现,蒸汽被更有效的利用起来,最后,“完全状态”下的新式双汽缸蒸汽机,对于蒸汽的利用效率,比单气缸蒸汽机提升了至少五成。这是不得了的提升,所以获得专利理所当然,林有德随后想起了火轮船,他觉得若是火轮船换上这样的蒸汽机,速度一定能有明显提升。除此之外,他还从这份资料里得出了一个无奈的结论:蒸汽膨胀的威力,可能都被人忽略了。这就意味着,这么多年来,那么多蒸汽抽水机,实际上都在浪费蒸汽,浪费大量燃煤。而火轮船的技术攻关小组,耗费的无数精力、无数个日夜的加班加点,仿佛成了漫无目的的蛮干,研制方向有偏差,对于知识的应用也不够。放下资料,林有地忽然觉得眼眶一热,想哭。理论决定技术路线的发展方向,他们的理论不行,所以火轮船的研制走了冤枉路,距离目的地越来越远。知识要灵活运用,结果他们拘泥于所谓的“铁律这些技术资料图文并茂,详细介绍了火炮工场所用双汽缸蒸汽机的与众不同之处。双汽缸蒸汽机,早几年就出现过,那是因为受限于大尺寸汽缸制造不易,所以人们为了提升蒸汽抽水机的抽水效率,用两个小尺寸的汽缸来一起挑大梁。随着镗床的广泛运用,大尺寸汽缸的制造成本降了下来,而制造精度也上来了,所以双汽缸蒸汽机就很少出现。现在,出现在火炮工场的双汽缸蒸汽机,却有了不一样的技术改进,达到了质变,所以专利申请获得了蒸汽机行会的批准。林有地,此时就是在看相关技术介绍。双汽缸同时运转,每个汽缸的工作模式都是一样的:注入蒸汽推动活塞移动,然后蒸汽冷凝收缩,活塞往回走,冷凝水外排,下一个循环开始。所以双汽缸必然有双气路、双冷凝,这是铁律,但现在不是了。蒸汽抽水机,是靠着汽缸活塞带动杠杆的一端,使得杠杆另一端带动抽水唧筒,若抽水唧筒换成飞轮,于是往复运动变成旋转运动。双汽缸的活塞连杆分别连接在杠杆的左右两边,如此一来,有一个汽缸暂且名为汽缸甲实际上不需要进行蒸汽冷凝,因为另一端的汽缸暂且名为汽缸乙然会将汽缸甲的活塞“压”回来。于是,汽缸甲可以省去冷凝步骤。问题随之而来,汽缸甲的蒸汽不需要冷凝,就这么排出去太浪费了,那么要如何加以利用呢技术员的解决思路很新颖,那就是将汽缸甲的蒸汽排入汽缸乙,这些蒸汽最后在汽缸乙冷凝,以冷凝水的形式排出去。如此来,不仅双冷凝变成了单冷凝,双汽路也变成了单汽路,两个汽缸从“并联”模式,转变为“串联”模式:蒸汽先进入汽缸甲,推动活塞移动,然后进入汽缸乙,同样推动活塞移动,然后冷凝,使得汽缸乙的活塞往回走,而汽缸乙活塞的运动和汽缸甲的运动方向相反,正好把汽缸甲的活塞“压”回去。蒸汽机启动时,杠杆先靠汽缸乙动起来,之后切换为双汽缸模式,机器就能正常运转。这样的流程,看上去有些简单,但实际效果是:这样的双汽缸“串联”使用方式,同样的蒸汽量,要比单一大汽缸强很多。因为对于蒸汽的使用效率,新式双汽缸比单气缸提升了至少二成。这是个不小的进步,林有地看这个数字,心跳忽然加快,但接下来的数字,让他心跳愈发快起来。技工学校在教授学生理论时,必然会提到一个公式:压力等于压强乘以面积。这个公式用在蒸汽机原理上,就是压力汽缸的出力等于压强蒸汽压乘以面积活塞面积。林有地对于这个公式再熟悉不过,而火炮工场的那几名技术员,把这个公式作为理论指导,发现了蒸汽机发展的新方向。双汽缸,甲、乙两个汽缸不需要尺寸一模一样,串联模式下,最先接受高温蒸汽的汽缸甲,活塞直径、气缸容积要小些,而第二级的汽缸乙,活塞直径、气缸容积大一些。原理,依旧是那个公式得出来的:要保持压力不变,面积小,压强就大,反之亦然:高温蒸汽进入汽缸甲,此时蒸汽压力是最大的,作用在小活塞活塞面积小上,最终的出力假定为十斤。蒸汽在汽缸甲“做功”,体积变大,温度降低,进入汽缸乙后,蒸汽压也降低,此时作用在较大的活塞活塞面积大上,只要活塞面积足够大,那么汽缸乙活塞的出力,同样也能达到十斤。如此来,小、大双汽缸串联使用时,蒸汽二次使用导致输出力量减小的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而这样改进后的双汽缸,蒸汽实际上是发生了“复式膨胀”二次膨胀。蒸汽的利用效率又有了提升,所以“小、大双汽缸串联”模式下,双汽缸对于蒸汽的利用效率,比起单汽缸又有了明显提升。这还没完。串联大小汽缸、单冷凝模式下,需要多连杆装置来自动调节汽缸甲、汽缸乙的进汽口、出汽口,协调两个汽缸的进汽、出汽及冷凝、冷凝水外排。与此同时,还得有一个自动装置控制汽缸甲的进气口,确保以下效果:打开阀门,让高温蒸汽进入汽缸甲,推动活塞移动,待得活塞移动到行程冲程的八成,阀门关闭,停止向气缸供汽。这样做,是为了节省蒸汽,避免放入过量蒸汽进入汽缸甲,白白浪费掉。但是,新式双汽缸蒸汽机的样机在实验运行时,不知何时,这个自动装置出了故障,导致关闭阀门的时机提前了。后果就是本该放入十份蒸汽进入汽缸甲,结果只放进了六份蒸汽时阀门就关闭,按理来说,进入的蒸汽不足,会导致汽缸甲的活塞行程不够,于是出力下降,这一异常情况会很快引起技术人员的注意。然而并没有。因为汽缸甲的出力依旧很正常。技术员们是后来检修机器时才发现这个问题,随后诧异起来:怎么六份蒸汽也能让活塞拥有十份蒸汽才能产生的力量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大家低估了蒸汽膨胀的威力,以至于认为要用十份蒸汽,才能推动活塞达到最大行程。于是新的改进出现,蒸汽被更有效的利用起来,最后,“完全状态”下的新式双汽缸蒸汽机,对于蒸汽的利用效率,比单气缸蒸汽机提升了至少五成。这是不得了的提升,所以获得专利理所当然,林有德随后想起了火轮船,他觉得若是火轮船换上这样的蒸汽机,速度一定能有明显提升。除此之外,他还从这份资料里得出了一个无奈的结论:蒸汽膨胀的威力,可能都被人忽略了。这就意味着,这么多年来,那么多蒸汽抽水机,实际上都在浪费蒸汽,浪费大量燃煤。而火轮船的技术攻关小组,耗费的无数精力、无数个日夜的加班加点,仿佛成了漫无目的的蛮干,研制方向有偏差,对于知识的应用也不够。放下资料,林有地忽然觉得眼眶一热,想哭。理论决定技术路线的发展方向,他们的理论不行,所以火轮船的研制走了冤枉路,距离目的地越来越远。知识要灵活运用,结果他们拘泥于所谓的“铁律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