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造化图小说网>都市青春>逆水行周> 逆水行周 分节阅读 1206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逆水行周 分节阅读 1206(1 / 1)

d字,但并不是说八百万斤茶叶,都在邺城里消耗了。实际上,邺城作为河北名城,是商贾云集之地,来自天南地北的物产在此集散,进入邺城的茶叶,大部分都被商贾分销别处。那么,这些茶叶之后销往何处河北各地,还有太行山以西的河东地区。经过将近二十年的持续努力,喝茶能解油腻这一说法,逐渐为惯吃肉食的北人所接受,而边市的活跃,使得边疆番族也开始接受喝茶解腻这种说法,对于茶叶的需求与日俱增。随着永济渠、通济渠的通航,使得商路贯穿南北,又有火轮船航运,所以产自南方的茶叶,能够以更低的运输成本,源源不断输入北方。永济渠沿岸州郡、要津如雨后春笋出现的茶肆,提供大量廉价的茶饮料,南来北往的客商,纷纷以喝茶为解渴、提神第一选择,由此带动当地百姓纷纷喝茶,让茶叶走入寻常百姓家。虽然运河沿岸也有大量酒肆,提供便宜的麦酒俗称“亳州马尿”,但茶水更便宜,所以,越来越多的百姓以茶作为饮料。这种喝茶的习惯一旦形成,北方各地对于茶叶的需求量暴涨,而两洋贸易公司的海外茶叶买卖,同样越做越大,南方各产茶区,每年出产的茶叶都不愁卖。官府乐见茶叶畅销,却不加税,加上火轮船的出现,使得长途运输茶叶的成本不高,所以这些年来,普通茶叶的售价一直缓慢走低。但那些好茶叶的价格,却一直在攀升,某些特别名贵的茶叶,可以说是有价无市。平民百姓喝茶解渴、提神,所以用一般的茶叶泡茶即可,但富贵人家的讲究很多,只有那些名茶才能满足需求。无论是沏茶自己喝,还是沏茶招待客人,富贵之家对于茶叶的品质,甚至泡茶的水质、茶具的成色,都有很高的要求。正是如此,茶叶的价格根据品质不同,有不同的涨跌,但总体而言,天下各地对于茶叶的需求,是逐年快速增长的。巨大的需求,带来了巨大的利润,南方各地,每年都有无数荒山、荒地被开垦成茶园,安州地区也不例外。安陆城外的茶园,可以说是连接成片,每到出茶的集结,大量茶商云集安陆,大量收购不同档次的茶叶,涢水上的货船,首尾相连,绵延数里。因为茶树的栽培需要时间,所以许多新开垦的茶园,还得等上数年才能大量产出茶叶,而许府名下茶园,因为这二十年来的不断扩张,产量一直稳步上涨。所以这三年来,许府的茶叶买卖收益,连年递增,今年的利润,初步估计会是三年前的一倍有余。也就是说,茶叶的利润,按照每年三成的幅度在上涨,而这样的局面,恐怕还会持续若干年。听到这里,许绍不知该如何表达自己的心情,南人饮茶、北人饮酪桨的习惯,二十多年前还是“常识”,而这二十年将,那一位竟然真的把饮茶的风尚在北方造起来了。许绍还清楚记得,二十多年前,尚在潜邸的天子,就鼓动他和郝吴伯扩张茶园,移栽优良茶种,为将来发大财做准备。当时,许绍觉得这属于“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长远之计,得到孙辈才能实现,未曾料二十年时间,茶叶买卖的“北方市场”,还真就做起来了。这二十年间,传统的制茶工艺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煮煎茶改良为泡茶,茶叶的预制变成了“炒”,使得茶叶的风味有了进一步的变化。持续多年的推广,使得北地饮茶之风依然形成,那么当茶叶需求量暴涨时,别家还在开荒种茶树,他家早已准备就绪的茶园,直接就获利了。三年前,许绍在相州刺史任上丁忧,河北的饮茶风俗似乎刚现雏形,而三年后,饮茶之风竟然真的刮起来了。于是,茶叶的行情一路看涨,许绍从报纸上看出了这一点,而茶叶只是这二十年变化中的一个缩影。他在想,用二十年来推广茶叶、用十年磨一剑、用七年修大运河的天子,接下来,又要造出何等样的“势”呢第二百五十六章 提速通济渠汴州河段汴水,浚仪港,码头上货物堆积如山,巨大的蒸汽起重机轰鸣着,将大量货物从船上卸下,或者将码头上的货物吊装到船上,无数青壮在起重机下忙碌,指挥装卸的监工不停吹着哨子。虽然天上还飘着小雪,但码头上一片热火朝天,外加蒸汽起重机不时喷射着蒸汽,几乎都快把寒意驱散得干干净净,身处其间的杜淹,甚至都觉得身上有些发热。眼前一艘火轮船卸货完毕,杜淹看了看怀表,记下时间随后拿出小册子翻了翻。按照转运司提供的资料,一艘载货量为五百斛的火轮船,用蒸汽起重机卸货,平均半小时能完成,现在,他全程观察了这艘船的卸货并计时,确定耗时三十五分钟。还跟我说提速呵呵,超时了,再多来几次,你们就等着受罚吧杜淹充满恶意的想着,让随员将这艘船的舷号、装卸起止时间记下,以便日后汇总材料时使用。身为新任民部度支司主事,杜淹到河南公干,在完成本司事务的同时,还要顺便观察通济渠航运现状,回去后要将所见所闻报呈本司主官批阅。民部度支司,掌天下租赋、物产丰约之宜、水陆道涂之利,支调岁计所出,通济渠航运涉及东南物资转运,度支司当然有理由关注。现在,他正在收集证据,准备找茬,一旁陪同的吏员见来者不善,手心出汗,赶紧让手下去码头督促监工,装卸速度加快些。这种小动作,当然瞒不过杜淹,但他不动声色,开始问一些港务相关问题。既然是存心来找茬,那么他就要不断问问题,对方说得越多,破绽就越多,如果有所隐瞒,也得瞒得住他才行。杜淹是有备而来,事前做了大量功课,港务的相关资料看了很多,花言巧语休想蒙混过关。在南中那鬼地方熬了六七年,杜淹终于熬出头,如愿调回长安,在民部任职,一举超越大多数“同学”,实现了仕途上的大进步。但这还不够,民部内竞争激烈,表现不好的话,很容易会被人顶掉,“发配”到诸如礼部、工部这种“靠边站”的地方去。杜淹可不想自己好不容易获得的机会,就这么浪费掉,所以,要有进一步的出色表现才行。什么叫出色表现首先本职要做好,其次,要会来事。所谓“会来事”,就是要想办法引起上官的注意,不然六部那么多官,政事堂诸公怎么会注意到他杜淹的名字以通济渠航运事务为例,他在河南转了一圈,回去后在报告里说“通济渠航运一切如常”,那么报告上呈之后,就没他什么事了。如果,他说航运事务有种种不足之处,然后列出一项项事实,那么本司主官看了报告,必然召他去问,然后民部尚书看了,说不得让他当面陈情。如今,永济渠、通济渠以及各主要江河的火轮船航运,是朝廷十分重视的事情,他这么会来事,名字必然有机会在政事堂会议上被人提起。机会再小也是机会,若是只知道闷头当官,搞不好蹉跎十几年都爬不上去。杜淹当官可不是什么为民请命、造福百姓,他就是要高官厚禄,却没什么长辈提挈,一切只能靠自己,所以必须想办法往上爬。当官是一门学问,光会做事还不行,得经营。他是想通了,不要说当官,就是与人为仆,不会来事的话,如何得郎主注意并重用杜淹奉命到河南公干,所谓“观察航运事务”,走过场的意义更大些,但他不打算应付了事,要想办法“来事”。杜淹在南中做事务官,知道如何对付奸滑胥吏,此时不断发问,问的都是各种数字,问得得吏员们汗流浃背,不过好歹都能说清楚。浚仪港每月的物资“吞吐量”有多少,日装卸量有多少,税收有多少,杜淹不断发问,问来问去,他从对方的回答中,发现一个问题。“茶叶的货运量和去年同比增长了三成”“是的,茶叶的货运量一直都在涨,两淮和江南出产的茶叶,经由通济渠北上,再走永济渠入河北,销路那是不愁的。”吏员认真解答着,希望转移这位的注意力,而杜淹听着听着颇为惊讶,他本来是不喝茶的,不过在南中呆了那么多年,渐渐也就习惯了,然后再也戒不掉。回到长安,他发现很多同僚也习惯了喝茶,其中多有河北人士。本来长安也不是没有茶肆,也有官员喝茶,但他回来后确定饮茶之风在长安是真的流行开来。这没什么大不了,但现在,他是真的感受到茶叶的吸引力有多大。顺着吏员所指方向,他看着码头一侧正在卸货的运茶船,忽然冒出一个念头:这么大的茶叶买卖,茶叶却按一般货物收税,若朝廷收茶税,那能收到多少呢。。。。。。“收税收茶税这和杀鸡取卵有何差别好不容易做起来的市场你跟我说收税市场垮了谁负责啊”“不不,妾只是疑惑而已”“不不不,你这种想法很危险知道么怎么能哎方才说到哪了”“辽东,辽东。”“噢噢对对对,辽东我跟你说,这襄平一收复,辽东的局面就算稳了知道不”寝宫里,宇文温正和杨丽华交谈,前几日捷报传来,官军攻克辽东城,宇文温十分高兴,几日来心情都很不错,经常自己就笑起来。当然值得高兴,收复辽东,这可是一件大功劳,虽然功劳属于东征将士,但作为皇帝,这份荣誉他也有份。十年磨一剑,出鞘的宝剑削铁如泥,官军收复辽东,意味着宇文温距离那个“小目标”已经很近了。小目标是什么恢复两汉全盛时期疆域。虽然汉四郡故地尚未全部恢复,但收复辽东,局面算是打开了,接下来就要用心经营,将辽东开发好,这样一来,才能治本。至于高句丽东征尚未结束,是否要一鼓作气将高句丽灭国,宇文温决定把这个问题交给前线将帅实际上是长史王頍,由其自行判断并作出决定。前线的杨丽华不关心高句丽存亡,只关心儿子宇文维翰何时能班师,毕竟这一出征,都快要满一年了。方才她和宇文温说些事情,然后沏茶,于是话题转到茶叶上去。宇文温为了推广茶叶,花了二十多年时间,现在终于有了成果,茶叶买卖越来越有赚头,但他觉得还是不够。所以,收税是不可能的,这一辈子都不会收的,二十税一也好,三十税一也罢,都是杀鸡取卵的行为,他要继续努力下去,让饮茶不分南北、东西,成为不可逆转的习俗。这个进程,在原本的历史里,要到唐中期以后才完成,而他,希望“提速”。待得大家都离不开茶叶时,到他儿子那一代,就能收税了。想到这里,宇文温眼睛都眯起来,中唐以后,藩镇割据,唐廷就靠着东南财赋吊命,除了盐税,茶税也是不菲的收入,各地藩镇也靠着茶叶贸易生利养兵。“那时”边疆番邦也离不开茶叶,所以茶叶贸易的发展前景十分可观,但一百多年的自然演化太慢了,所以宇文温要“提速”。这涉及到饮食习惯,靠行政命令是没太多效果的,所以还得利用商人逐利的天性,来促成茶叶贸易的快速发展。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只有让茶叶买卖一直保持高利润,整个行业才会有爆发式增长,他觉得若现在就收税,反倒不好。想着想着,宇文温拍拍杨丽华的肩膀:“呐,雀哥在海东多待一段时间也无所谓的,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哟”第二百五十七章 条约午后,同州,行宫内侧殿,宇文温坐在书案旁,仔细看着案上一幅素描图,图上画着的是一处议事厅内场景,上面的人员分列两边,各属一国,左边是周国官员及随员,一边是高句丽官员及随员。图画正中,是一个书案,有两人分坐书案两端,左边是周国官员,右边是高句丽官员。两人在书案上摆着的一卷长轴分别用印,周国官员们面色平静,而高句丽官员们明显面色黯淡。看着这幅图,宇文温忽然想到了另一幅图,眨了眨眼睛,端起茶,一饮而尽。不平等条约,作为受益方来说,这感觉不错。冬去春来,如今是明德十一年春,就在半个多月前,周国和高句丽两国官员经过磋商,于浿水入海口处的海湾浿浦,签订了停战条约,是为浿浦条约。条约内容如下:一,周国和高句丽停战,为期十年,两国以鸭绿水为界,鸭绿水上游群山地区,由粟末靺鞨、白山靺鞨各部自理,两国不得派兵入驻。周国释放高句丽俘虏贵族及部分普通俘虏,高句丽为此支付赎金如下:金二万两,银十万两。二,高句丽每年送给周国银二万两,海参五万斤,昆布十万斤,煤二十万斤,是为“岁币”。三,高句丽每年必须按约定价格,从周国购入茶叶四十万斤,布二十万匹;周国会按照约定价格,购入昆布四十万斤、煤五十万斤。四,高句丽开放浿浦为通商口岸当官是一门学问,光会做事还不行,得经营。他是想通了,不要说当官,就是与人为仆,不会来事的话,如何得郎主注意并重用杜淹奉命到河南公干,所谓“观察航运事务”,走过场的意义更大些,但他不打算应付了事,要想办法“来事”。杜淹在南中做事务官,知道如何对付奸滑胥吏,此时不断发问,问的都是各种数字,问得得吏员们汗流浃背,不过好歹都能说清楚。浚仪港每月的物资“吞吐量”有多少,日装卸量有多少,税收有多少,杜淹不断发问,问来问去,他从对方的回答中,发现一个问题。“茶叶的货运量和去年同比增长了三成”“是的,茶叶的货运量一直都在涨,两淮和江南出产的茶叶,经由通济渠北上,再走永济渠入河北,销路那是不愁的。”吏员认真解答着,希望转移这位的注意力,而杜淹听着听着颇为惊讶,他本来是不喝茶的,不过在南中呆了那么多年,渐渐也就习惯了,然后再也戒不掉。回到长安,他发现很多同僚也习惯了喝茶,其中多有河北人士。本来长安也不是没有茶肆,也有官员喝茶,但他回来后确定饮茶之风在长安是真的流行开来。这没什么大不了,但现在,他是真的感受到茶叶的吸引力有多大。顺着吏员所指方向,他看着码头一侧正在卸货的运茶船,忽然冒出一个念头:这么大的茶叶买卖,茶叶却按一般货物收税,若朝廷收茶税,那能收到多少呢。。。。。。“收税收茶税这和杀鸡取卵有何差别好不容易做起来的市场你跟我说收税市场垮了谁负责啊”“不不,妾只是疑惑而已”“不不不,你这种想法很危险知道么怎么能哎方才说到哪了”“辽东,辽东。”“噢噢对对对,辽东我跟你说,这襄平一收复,辽东的局面就算稳了知道不”寝宫里,宇文温正和杨丽华交谈,前几日捷报传来,官军攻克辽东城,宇文温十分高兴,几日来心情都很不错,经常自己就笑起来。当然值得高兴,收复辽东,这可是一件大功劳,虽然功劳属于东征将士,但作为皇帝,这份荣誉他也有份。十年磨一剑,出鞘的宝剑削铁如泥,官军收复辽东,意味着宇文温距离那个“小目标”已经很近了。小目标是什么恢复两汉全盛时期疆域。虽然汉四郡故地尚未全部恢复,但收复辽东,局面算是打开了,接下来就要用心经营,将辽东开发好,这样一来,才能治本。至于高句丽东征尚未结束,是否要一鼓作气将高句丽灭国,宇文温决定把这个问题交给前线将帅实际上是长史王頍,由其自行判断并作出决定。前线的杨丽华不关心高句丽存亡,只关心儿子宇文维翰何时能班师,毕竟这一出征,都快要满一年了。方才她和宇文温说些事情,然后沏茶,于是话题转到茶叶上去。宇文温为了推广茶叶,花了二十多年时间,现在终于有了成果,茶叶买卖越来越有赚头,但他觉得还是不够。所以,收税是不可能的,这一辈子都不会收的,二十税一也好,三十税一也罢,都是杀鸡取卵的行为,他要继续努力下去,让饮茶不分南北、东西,成为不可逆转的习俗。这个进程,在原本的历史里,要到唐中期以后才完成,而他,希望“提速”。待得大家都离不开茶叶时,到他儿子那一代,就能收税了。想到这里,宇文温眼睛都眯起来,中唐以后,藩镇割据,唐廷就靠着东南财赋吊命,除了盐税,茶税也是不菲的收入,各地藩镇也靠着茶叶贸易生利养兵。“那时”边疆番邦也离不开茶叶,所以茶叶贸易的发展前景十分可观,但一百多年的自然演化太慢了,所以宇文温要“提速”。这涉及到饮食习惯,靠行政命令是没太多效果的,所以还得利用商人逐利的天性,来促成茶叶贸易的快速发展。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只有让茶叶买卖一直保持高利润,整个行业才会有爆发式增长,他觉得若现在就收税,反倒不好。想着想着,宇文温拍拍杨丽华的肩膀:“呐,雀哥在海东多待一段时间也无所谓的,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哟”第二百五十七章 条约午后,同州,行宫内侧殿,宇文温坐在书案旁,仔细看着案上一幅素描图,图上画着的是一处议事厅内场景,上面的人员分列两边,各属一国,左边是周国官员及随员,一边是高句丽官员及随员。图画正中,是一个书案,有两人分坐书案两端,左边是周国官员,右边是高句丽官员。两人在书案上摆着的一卷长轴分别用印,周国官员们面色平静,而高句丽官员们明显面色黯淡。看着这幅图,宇文温忽然想到了另一幅图,眨了眨眼睛,端起茶,一饮而尽。不平等条约,作为受益方来说,这感觉不错。冬去春来,如今是明德十一年春,就在半个多月前,周国和高句丽两国官员经过磋商,于浿水入海口处的海湾浿浦,签订了停战条约,是为浿浦条约。条约内容如下:一,周国和高句丽停战,为期十年,两国以鸭绿水为界,鸭绿水上游群山地区,由粟末靺鞨、白山靺鞨各部自理,两国不得派兵入驻。周国释放高句丽俘虏贵族及部分普通俘虏,高句丽为此支付赎金如下:金二万两,银十万两。二,高句丽每年送给周国银二万两,海参五万斤,昆布十万斤,煤二十万斤,是为“岁币”。三,高句丽每年必须按约定价格,从周国购入茶叶四十万斤,布二十万匹;周国会按照约定价格,购入昆布四十万斤、煤五十万斤。四,高句丽开放浿浦为通商口岸当官是一门学问,光会做事还不行,得经营。他是想通了,不要说当官,就是与人为仆,不会来事的话,如何得郎主注意并重用杜淹奉命到河南公干,所谓“观察航运事务”,走过场的意义更大些,但他不打算应付了事,要想办法“来事”。杜淹在南中做事务官,知道如何对付奸滑胥吏,此时不断发问,问的都是各种数字,问得得吏员们汗流浃背,不过好歹都能说清楚。浚仪港每月的物资“吞吐量”有多少,日装卸量有多少,税收有多少,杜淹不断发问,问来问去,他从对方的回答中,发现一个问题。“茶叶的货运量和去年同比增长了三成”“是的,茶叶的货运量一直都在涨,两淮和江南出产的茶叶,经由通济渠北上,再走永济渠入河北,销路那是不愁的。”吏员认真解答着,希望转移这位的注意力,而杜淹听着听着颇为惊讶,他本来是不喝茶的,不过在南中呆了那么多年,渐渐也就习惯了,然后再也戒不掉。回到长安,他发现很多同僚也习惯了喝茶,其中多有河北人士。本来长安也不是没有茶肆,也有官员喝茶,但他回来后确定饮茶之风在长安是真的流行开来。这没什么大不了,但现在,他是真的感受到茶叶的吸引力有多大。顺着吏员所指方向,他看着码头一侧正在卸货的运茶船,忽然冒出一个念头:这么大的茶叶买卖,茶叶却按一般货物收税,若朝廷收茶税,那能收到多少呢。。。。。。“收税收茶税这和杀鸡取卵有何差别好不容易做起来的市场你跟我说收税市场垮了谁负责啊”“不不,妾只是疑惑而已”“不不不,你这种想法很危险知道么怎么能哎方才说到哪了”“辽东,辽东。”“噢噢对对对,辽东我跟你说,这襄平一收复,辽东的局面就算稳了知道不”寝宫里,宇文温正和杨丽华交谈,前几日捷报传来,官军攻克辽东城,宇文温十分高兴,几日来心情都很不错,经常自己就笑起来。当然值得高兴,收复辽东,这可是一件大功劳,虽然功劳属于东征将士,但作为皇帝,这份荣誉他也有份。十年磨一剑,出鞘的宝剑削铁如泥,官军收复辽东,意味着宇文温距离那个“小目标”已经很近了。小目标是什么恢复两汉全盛时期疆域。虽然汉四郡故地尚未全部恢复,但收复辽东,局面算是打开了,接下来就要用心经营,将辽东开发好,这样一来,才能治本。至于高句丽东征尚未结束,是否要一鼓作气将高句丽灭国,宇文温决定把这个问题交给前线将帅实际上是长史王頍,由其自行判断并作出决定。前线的杨丽华不关心高句丽存亡,只关心儿子宇文维翰何时能班师,毕竟这一出征,都快要满一年了。方才她和宇文温说些事情,然后沏茶,于是话题转到茶叶上去。宇文温为了推广茶叶,花了二十多年时间,现在终于有了成果,茶叶买卖越来越有赚头,但他觉得还是不够。所以,收税是不可能的,这一辈子都不会收的,二十税一也好,三十税一也罢,都是杀鸡取卵的行为,他要继续努力下去,让饮茶不分南北、东西,成为不可逆转的习俗。这个进程,在原本的历史里,要到唐中期以后才完成,而他,希望“提速”。待得大家都离不开茶叶时,到他儿子那一代,就能收税了。想到这里,宇文温眼睛都眯起来,中唐以后,藩镇割据,唐廷就靠着东南财赋吊命,除了盐税,茶税也是不菲的收入,各地藩镇也靠着茶叶贸易生利养兵。“那时”边疆番邦也离不开茶叶,所以茶叶贸易的发展前景十分可观,但一百多年的自然演化太慢了,所以宇文温要“提速”。这涉及到饮食习惯,靠行政命令是没太多效果的,所以还得利用商人逐利的天性,来促成茶叶贸易的快速发展。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只有让茶叶买卖一直保持高利润,整个行业才会有爆发式增长,他觉得若现在就收税,反倒不好。想着想着,宇文温拍拍杨丽华的肩膀:“呐,雀哥在海东多待一段时间也无所谓的,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哟”第二百五十七章 条约午后,同州,行宫内侧殿,宇文温坐在书案旁,仔细看着案上一幅素描图,图上画着的是一处议事厅内场景,上面的人员分列两边,各属一国,左边是周国官员及随员,一边是高句丽官员及随员。图画正中,是一个书案,有两人分坐书案两端,左边是周国官员,右边是高句丽官员。两人在书案上摆着的一卷长轴分别用印,周国官员们面色平静,而高句丽官员们明显面色黯淡。看着这幅图,宇文温忽然想到了另一幅图,眨了眨眼睛,端起茶,一饮而尽。不平等条约,作为受益方来说,这感觉不错。冬去春来,如今是明德十一年春,就在半个多月前,周国和高句丽两国官员经过磋商,于浿水入海口处的海湾浿浦,签订了停战条约,是为浿浦条约。条约内容如下:一,周国和高句丽停战,为期十年,两国以鸭绿水为界,鸭绿水上游群山地区,由粟末靺鞨、白山靺鞨各部自理,两国不得派兵入驻。周国释放高句丽俘虏贵族及部分普通俘虏,高句丽为此支付赎金如下:金二万两,银十万两。二,高句丽每年送给周国银二万两,海参五万斤,昆布十万斤,煤二十万斤,是为“岁币”。三,高句丽每年必须按约定价格,从周国购入茶叶四十万斤,布二十万匹;周国会按照约定价格,购入昆布四十万斤、煤五十万斤。四,高句丽开放浿浦为通商口岸当官是一门学问,光会做事还不行,得经营。他是想通了,不要说当官,就是与人为仆,不会来事的话,如何得郎主注意并重用杜淹奉命到河南公干,所谓“观察航运事务”,走过场的意义更大些,但他不打算应付了事,要想办法“来事”。杜淹在南中做事务官,知道如何对付奸滑胥吏,此时不断发问,问的都是各种数字,问得得吏员们汗流浃背,不过好歹都能说清楚。浚仪港每月的物资“吞吐量”有多少,日装卸量有多少,税收有多少,杜淹不断发问,问来问去,他从对方的回答中,发现一个问题。“茶叶的货运量和去年同比增长了三成”“是的,茶叶的货运量一直都在涨,两淮和江南出产的茶叶,经由通济渠北上,再走永济渠入河北,销路那是不愁的。”吏员认真解答着,希望转移这位的注意力,而杜淹听着听着颇为惊讶,他本来是不喝茶的,不过在南中呆了那么多年,渐渐也就习惯了,然后再也戒不掉。回到长安,他发现很多同僚也习惯了喝茶,其中多有河北人士。本来长安也不是没有茶肆,也有官员喝茶,但他回来后确定饮茶之风在长安是真的流行开来。这没什么大不了,但现在,他是真的感受到茶叶的吸引力有多大。顺着吏员所指方向,他看着码头一侧正在卸货的运茶船,忽然冒出一个念头:这么大的茶叶买卖,茶叶却按一般货物收税,若朝廷收茶税,那能收到多少呢。。。。。。“收税收茶税这和杀鸡取卵有何差别好不容易做起来的市场你跟我说收税市场垮了谁负责啊”“不不,妾只是疑惑而已”“不不不,你这种想法很危险知道么怎么能哎方才说到哪了”“辽东,辽东。”“噢噢对对对,辽东我跟你说,这襄平一收复,辽东的局面就算稳了知道不”寝宫里,宇文温正和杨丽华交谈,前几日捷报传来,官军攻克辽东城,宇文温十分高兴,几日来心情都很不错,经常自己就笑起来。当然值得高兴,收复辽东,这可是一件大功劳,虽然功劳属于东征将士,但作为皇帝,这份荣誉他也有份。十年磨一剑,出鞘的宝剑削铁如泥,官军收复辽东,意味着宇文温距离那个“小目标”已经很近了。小目标是什么恢复两汉全盛时期疆域。虽然汉四郡故地尚未全部恢复,但收复辽东,局面算是打开了,接下来就要用心经营,将辽东开发好,这样一来,才能治本。至于高句丽东征尚未结束,是否要一鼓作气将高句丽灭国,宇文温决定把这个问题交给前线将帅实际上是长史王頍,由其自行判断并作出决定。前线的杨丽华不关心高句丽存亡,只关心儿子宇文维翰何时能班师,毕竟这一出征,都快要满一年了。方才她和宇文温说些事情,然后沏茶,于是话题转到茶叶上去。宇文温为了推广茶叶,花了二十多年时间,现在终于有了成果,茶叶买卖越来越有赚头,但他觉得还是不够。所以,收税是不可能的,这一辈子都不会收的,二十税一也好,三十税一也罢,都是杀鸡取卵的行为,他要继续努力下去,让饮茶不分南北、东西,成为不可逆转的习俗。这个进程,在原本的历史里,要到唐中期以后才完成,而他,希望“提速”。待得大家都离不开茶叶时,到他儿子那一代,就能收税了。想到这里,宇文温眼睛都眯起来,中唐以后,藩镇割据,唐廷就靠着东南财赋吊命,除了盐税,茶税也是不菲的收入,各地藩镇也靠着茶叶贸易生利养兵。“那时”边疆番邦也离不开茶叶,所以茶叶贸易的发展前景十分可观,但一百多年的自然演化太慢了,所以宇文温要“提速”。这涉及到饮食习惯,靠行政命令是没太多效果的,所以还得利用商人逐利的天性,来促成茶叶贸易的快速发展。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只有让茶叶买卖一直保持高利润,整个行业才会有爆发式增长,他觉得若现在就收税,反倒不好。想着想着,宇文温拍拍杨丽华的肩膀:“呐,雀哥在海东多待一段时间也无所谓的,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哟”第二百五十七章 条约午后,同州,行宫内侧殿,宇文温坐在书案旁,仔细看着案上一幅素描图,图上画着的是一处议事厅内场景,上面的人员分列两边,各属一国,左边是周国官员及随员,一边是高句丽官员及随员。图画正中,是一个书案,有两人分坐书案两端,左边是周国官员,右边是高句丽官员。两人在书案上摆着的一卷长轴分别用印,周国官员们面色平静,而高句丽官员们明显面色黯淡。看着这幅图,宇文温忽然想到了另一幅图,眨了眨眼睛,端起茶,一饮而尽。不平等条约,作为受益方来说,这感觉不错。冬去春来,如今是明德十一年春,就在半个多月前,周国和高句丽两国官员经过磋商,于浿水入海口处的海湾浿浦,签订了停战条约,是为浿浦条约。条约内容如下:一,周国和高句丽停战,为期十年,两国以鸭绿水为界,鸭绿水上游群山地区,由粟末靺鞨、白山靺鞨各部自理,两国不得派兵入驻。周国释放高句丽俘虏贵族及部分普通俘虏,高句丽为此支付赎金如下:金二万两,银十万两。二,高句丽每年送给周国银二万两,海参五万斤,昆布十万斤,煤二十万斤,是为“岁币”。三,高句丽每年必须按约定价格,从周国购入茶叶四十万斤,布二十万匹;周国会按照约定价格,购入昆布四十万斤、煤五十万斤。四,高句丽开放浿浦为通商口岸当官是一门学问,光会做事还不行,得经营。他是想通了,不要说当官,就是与人为仆,不会来事的话,如何得郎主注意并重用杜淹奉命到河南公干,所谓“观察航运事务”,走过场的意义更大些,但他不打算应付了事,要想办法“来事”。杜淹在南中做事务官,知道如何对付奸滑胥吏,此时不断发问,问的都是各种数字,问得得吏员们汗流浃背,不过好歹都能说清楚。浚仪港每月的物资“吞吐量”有多少,日装卸量有多少,税收有多少,杜淹不断发问,问来问去,他从对方的回答中,发现一个问题。“茶叶的货运量和去年同比增长了三成”“是的,茶叶的货运量一直都在涨,两淮和江南出产的茶叶,经由通济渠北上,再走永济渠入河北,销路那是不愁的。”吏员认真解答着,希望转移这位的注意力,而杜淹听着听着颇为惊讶,他本来是不喝茶的,不过在南中呆了那么多年,渐渐也就习惯了,然后再也戒不掉。回到长安,他发现很多同僚也习惯了喝茶,其中多有河北人士。本来长安也不是没有茶肆,也有官员喝茶,但他回来后确定饮茶之风在长安是真的流行开来。这没什么大不了,但现在,他是真的感受到茶叶的吸引力有多大。顺着吏员所指方向,他看着码头一侧正在卸货的运茶船,忽然冒出一个念头:这么大的茶叶买卖,茶叶却按一般货物收税,若朝廷收茶税,那能收到多少呢。。。。。。“收税收茶税这和杀鸡取卵有何差别好不容易做起来的市场你跟我说收税市场垮了谁负责啊”“不不,妾只是疑惑而已”“不不不,你这种想法很危险知道么怎么能哎方才说到哪了”“辽东,辽东。”“噢噢对对对,辽东我跟你说,这襄平一收复,辽东的局面就算稳了知道不”寝宫里,宇文温正和杨丽华交谈,前几日捷报传来,官军攻克辽东城,宇文温十分高兴,几日来心情都很不错,经常自己就笑起来。当然值得高兴,收复辽东,这可是一件大功劳,虽然功劳属于东征将士,但作为皇帝,这份荣誉他也有份。十年磨一剑,出鞘的宝剑削铁如泥,官军收复辽东,意味着宇文温距离那个“小目标”已经很近了。小目标是什么恢复两汉全盛时期疆域。虽然汉四郡故地尚未全部恢复,但收复辽东,局面算是打开了,接下来就要用心经营,将辽东开发好,这样一来,才能治本。至于高句丽东征尚未结束,是否要一鼓作气将高句丽灭国,宇文温决定把这个问题交给前线将帅实际上是长史王頍,由其自行判断并作出决定。前线的杨丽华不关心高句丽存亡,只关心儿子宇文维翰何时能班师,毕竟这一出征,都快要满一年了。方才她和宇文温说些事情,然后沏茶,于是话题转到茶叶上去。宇文温为了推广茶叶,花了二十多年时间,现在终于有了成果,茶叶买卖越来越有赚头,但他觉得还是不够。所以,收税是不可能的,这一辈子都不会收的,二十税一也好,三十税一也罢,都是杀鸡取卵的行为,他要继续努力下去,让饮茶不分南北、东西,成为不可逆转的习俗。这个进程,在原本的历史里,要到唐中期以后才完成,而他,希望“提速”。待得大家都离不开茶叶时,到他儿子那一代,就能收税了。想到这里,宇文温眼睛都眯起来,中唐以后,藩镇割据,唐廷就靠着东南财赋吊命,除了盐税,茶税也是不菲的收入,各地藩镇也靠着茶叶贸易生利养兵。“那时”边疆番邦也离不开茶叶,所以茶叶贸易的发展前景十分可观,但一百多年的自然演化太慢了,所以宇文温要“提速”。这涉及到饮食习惯,靠行政命令是没太多效果的,所以还得利用商人逐利的天性,来促成茶叶贸易的快速发展。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只有让茶叶买卖一直保持高利润,整个行业才会有爆发式增长,他觉得若现在就收税,反倒不好。想着想着,宇文温拍拍杨丽华的肩膀:“呐,雀哥在海东多待一段时间也无所谓的,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哟”第二百五十七章 条约午后,同州,行宫内侧殿,宇文温坐在书案旁,仔细看着案上一幅素描图,图上画着的是一处议事厅内场景,上面的人员分列两边,各属一国,左边是周国官员及随员,一边是高句丽官员及随员。图画正中,是一个书案,有两人分坐书案两端,左边是周国官员,右边是高句丽官员。两人在书案上摆着的一卷长轴分别用印,周国官员们面色平静,而高句丽官员们明显面色黯淡。看着这幅图,宇文温忽然想到了另一幅图,眨了眨眼睛,端起茶,一饮而尽。不平等条约,作为受益方来说,这感觉不错。冬去春来,如今是明德十一年春,就在半个多月前,周国和高句丽两国官员经过磋商,于浿水入海口处的海湾浿浦,签订了停战条约,是为浿浦条约。条约内容如下:一,周国和高句丽停战,为期十年,两国以鸭绿水为界,鸭绿水上游群山地区,由粟末靺鞨、白山靺鞨各部自理,两国不得派兵入驻。周国释放高句丽俘虏贵族及部分普通俘虏,高句丽为此支付赎金如下:金二万两,银十万两。二,高句丽每年送给周国银二万两,海参五万斤,昆布十万斤,煤二十万斤,是为“岁币”。三,高句丽每年必须按约定价格,从周国购入茶叶四十万斤,布二十万匹;周国会按照约定价格,购入昆布四十万斤、煤五十万斤。四,高句丽开放浿浦为通商口岸当官是一门学问,光会做事还不行,得经营。他是想通了,不要说当官,就是与人为仆,不会来事的话,如何得郎主注意并重用杜淹奉命到河南公干,所谓“观察航运事务”,走过场的意义更大些,但他不打算应付了事,要想办法“来事”。杜淹在南中做事务官,知道如何对付奸滑胥吏,此时不断发问,问的都是各种数字,问得得吏员们汗流浃背,不过好歹都能说清楚。浚仪港每月的物资“吞吐量”有多少,日装卸量有多少,税收有多少,杜淹不断发问,问来问去,他从对方的回答中,发现一个问题。“茶叶的货运量和去年同比增长了三成”“是的,茶叶的货运量一直都在涨,两淮和江南出产的茶叶,经由通济渠北上,再走永济渠入河北,销路那是不愁的。”吏员认真解答着,希望转移这位的注意力,而杜淹听着听着颇为惊讶,他本来是不喝茶的,不过在南中呆了那么多年,渐渐也就习惯了,然后再也戒不掉。回到长安,他发现很多同僚也习惯了喝茶,其中多有河北人士。本来长安也不是没有茶肆,也有官员喝茶,但他回来后确定饮茶之风在长安是真的流行开来。这没什么大不了,但现在,他是真的感受到茶叶的吸引力有多大。顺着吏员所指方向,他看着码头一侧正在卸货的运茶船,忽然冒出一个念头:这么大的茶叶买卖,茶叶却按一般货物收税,若朝廷收茶税,那能收到多少呢。。。。。。“收税收茶税这和杀鸡取卵有何差别好不容易做起来的市场你跟我说收税市场垮了谁负责啊”“不不,妾只是疑惑而已”“不不不,你这种想法很危险知道么怎么能哎方才说到哪了”“辽东,辽东。”“噢噢对对对,辽东我跟你说,这襄平一收复,辽东的局面就算稳了知道不”寝宫里,宇文温正和杨丽华交谈,前几日捷报传来,官军攻克辽东城,宇文温十分高兴,几日来心情都很不错,经常自己就笑起来。当然值得高兴,收复辽东,这可是一件大功劳,虽然功劳属于东征将士,但作为皇帝,这份荣誉他也有份。十年磨一剑,出鞘的宝剑削铁如泥,官军收复辽东,意味着宇文温距离那个“小目标”已经很近了。小目标是什么恢复两汉全盛时期疆域。虽然汉四郡故地尚未全部恢复,但收复辽东,局面算是打开了,接下来就要用心经营,将辽东开发好,这样一来,才能治本。至于高句丽东征尚未结束,是否要一鼓作气将高句丽灭国,宇文温决定把这个问题交给前线将帅实际上是长史王頍,由其自行判断并作出决定。前线的杨丽华不关心高句丽存亡,只关心儿子宇文维翰何时能班师,毕竟这一出征,都快要满一年了。方才她和宇文温说些事情,然后沏茶,于是话题转到茶叶上去。宇文温为了推广茶叶,花了二十多年时间,现在终于有了成果,茶叶买卖越来越有赚头,但他觉得还是不够。所以,收税是不可能的,这一辈子都不会收的,二十税一也好,三十税一也罢,都是杀鸡取卵的行为,他要继续努力下去,让饮茶不分南北、东西,成为不可逆转的习俗。这个进程,在原本的历史里,要到唐中期以后才完成,而他,希望“提速”。待得大家都离不开茶叶时,到他儿子那一代,就能收税了。想到这里,宇文温眼睛都眯起来,中唐以后,藩镇割据,唐廷就靠着东南财赋吊命,除了盐税,茶税也是不菲的收入,各地藩镇也靠着茶叶贸易生利养兵。“那时”边疆番邦也离不开茶叶,所以茶叶贸易的发展前景十分可观,但一百多年的自然演化太慢了,所以宇文温要“提速”。这涉及到饮食习惯,靠行政命令是没太多效果的,所以还得利用商人逐利的天性,来促成茶叶贸易的快速发展。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只有让茶叶买卖一直保持高利润,整个行业才会有爆发式增长,他觉得若现在就收税,反倒不好。想着想着,宇文温拍拍杨丽华的肩膀:“呐,雀哥在海东多待一段时间也无所谓的,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哟”第二百五十七章 条约午后,同州,行宫内侧殿,宇文温坐在书案旁,仔细看着案上一幅素描图,图上画着的是一处议事厅内场景,上面的人员分列两边,各属一国,左边是周国官员及随员,一边是高句丽官员及随员。图画正中,是一个书案,有两人分坐书案两端,左边是周国官员,右边是高句丽官员。两人在书案上摆着的一卷长轴分别用印,周国官员们面色平静,而高句丽官员们明显面色黯淡。看着这幅图,宇文温忽然想到了另一幅图,眨了眨眼睛,端起茶,一饮而尽。不平等条约,作为受益方来说,这感觉不错。冬去春来,如今是明德十一年春,就在半个多月前,周国和高句丽两国官员经过磋商,于浿水入海口处的海湾浿浦,签订了停战条约,是为浿浦条约。条约内容如下:一,周国和高句丽停战,为期十年,两国以鸭绿水为界,鸭绿水上游群山地区,由粟末靺鞨、白山靺鞨各部自理,两国不得派兵入驻。周国释放高句丽俘虏贵族及部分普通俘虏,高句丽为此支付赎金如下:金二万两,银十万两。二,高句丽每年送给周国银二万两,海参五万斤,昆布十万斤,煤二十万斤,是为“岁币”。三,高句丽每年必须按约定价格,从周国购入茶叶四十万斤,布二十万匹;周国会按照约定价格,购入昆布四十万斤、煤五十万斤。四,高句丽开放浿浦为通商口岸当官是一门学问,光会做事还不行,得经营。他是想通了,不要说当官,就是与人为仆,不会来事的话,如何得郎主注意并重用杜淹奉命到河南公干,所谓“观察航运事务”,走过场的意义更大些,但他不打算应付了事,要想办法“来事”。杜淹在南中做事务官,知道如何对付奸滑胥吏,此时不断发问,问的都是各种数字,问得得吏员们汗流浃背,不过好歹都能说清楚。浚仪港每月的物资“吞吐量”有多少,日装卸量有多少,税收有多少,杜淹不断发问,问来问去,他从对方的回答中,发现一个问题。“茶叶的货运量和去年同比增长了三成”“是的,茶叶的货运量一直都在涨,两淮和江南出产的茶叶,经由通济渠北上,再走永济渠入河北,销路那是不愁的。”吏员认真解答着,希望转移这位的注意力,而杜淹听着听着颇为惊讶,他本来是不喝茶的,不过在南中呆了那么多年,渐渐也就习惯了,然后再也戒不掉。回到长安,他发现很多同僚也习惯了喝茶,其中多有河北人士。本来长安也不是没有茶肆,也有官员喝茶,但他回来后确定饮茶之风在长安是真的流行开来。这没什么大不了,但现在,他是真的感受到茶叶的吸引力有多大。顺着吏员所指方向,他看着码头一侧正在卸货的运茶船,忽然冒出一个念头:这么大的茶叶买卖,茶叶却按一般货物收税,若朝廷收茶税,那能收到多少呢。。。。。。“收税收茶税这和杀鸡取卵有何差别好不容易做起来的市场你跟我说收税市场垮了谁负责啊”“不不,妾只是疑惑而已”“不不不,你这种想法很危险知道么怎么能哎方才说到哪了”“辽东,辽东。”“噢噢对对对,辽东我跟你说,这襄平一收复,辽东的局面就算稳了知道不”寝宫里,宇文温正和杨丽华交谈,前几日捷报传来,官军攻克辽东城,宇文温十分高兴,几日来心情都很不错,经常自己就笑起来。当然值得高兴,收复辽东,这可是一件大功劳,虽然功劳属于东征将士,但作为皇帝,这份荣誉他也有份。十年磨一剑,出鞘的宝剑削铁如泥,官军收复辽东,意味着宇文温距离那个“小目标”已经很近了。小目标是什么恢复两汉全盛时期疆域。虽然汉四郡故地尚未全部恢复,但收复辽东,局面算是打开了,接下来就要用心经营,将辽东开发好,这样一来,才能治本。至于高句丽东征尚未结束,是否要一鼓作气将高句丽灭国,宇文温决定把这个问题交给前线将帅实际上是长史王頍,由其自行判断并作出决定。前线的杨丽华不关心高句丽存亡,只关心儿子宇文维翰何时能班师,毕竟这一出征,都快要满一年了。方才她和宇文温说些事情,然后沏茶,于是话题转到茶叶上去。宇文温为了推广茶叶,花了二十多年时间,现在终于有了成果,茶叶买卖越来越有赚头,但他觉得还是不够。所以,收税是不可能的,这一辈子都不会收的,二十税一也好,三十税一也罢,都是杀鸡取卵的行为,他要继续努力下去,让饮茶不分南北、东西,成为不可逆转的习俗。这个进程,在原本的历史里,要到唐中期以后才完成,而他,希望“提速”。待得大家都离不开茶叶时,到他儿子那一代,就能收税了。想到这里,宇文温眼睛都眯起来,中唐以后,藩镇割据,唐廷就靠着东南财赋吊命,除了盐税,茶税也是不菲的收入,各地藩镇也靠着茶叶贸易生利养兵。“那时”边疆番邦也离不开茶叶,所以茶叶贸易的发展前景十分可观,但一百多年的自然演化太慢了,所以宇文温要“提速”。这涉及到饮食习惯,靠行政命令是没太多效果的,所以还得利用商人逐利的天性,来促成茶叶贸易的快速发展。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只有让茶叶买卖一直保持高利润,整个行业才会有爆发式增长,他觉得若现在就收税,反倒不好。想着想着,宇文温拍拍杨丽华的肩膀:“呐,雀哥在海东多待一段时间也无所谓的,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哟”第二百五十七章 条约午后,同州,行宫内侧殿,宇文温坐在书案旁,仔细看着案上一幅素描图,图上画着的是一处议事厅内场景,上面的人员分列两边,各属一国,左边是周国官员及随员,一边是高句丽官员及随员。图画正中,是一个书案,有两人分坐书案两端,左边是周国官员,右边是高句丽官员。两人在书案上摆着的一卷长轴分别用印,周国官员们面色平静,而高句丽官员们明显面色黯淡。看着这幅图,宇文温忽然想到了另一幅图,眨了眨眼睛,端起茶,一饮而尽。不平等条约,作为受益方来说,这感觉不错。冬去春来,如今是明德十一年春,就在半个多月前,周国和高句丽两国官员经过磋商,于浿水入海口处的海湾浿浦,签订了停战条约,是为浿浦条约。条约内容如下:一,周国和高句丽停战,为期十年,两国以鸭绿水为界,鸭绿水上游群山地区,由粟末靺鞨、白山靺鞨各部自理,两国不得派兵入驻。周国释放高句丽俘虏贵族及部分普通俘虏,高句丽为此支付赎金如下:金二万两,银十万两。二,高句丽每年送给周国银二万两,海参五万斤,昆布十万斤,煤二十万斤,是为“岁币”。三,高句丽每年必须按约定价格,从周国购入茶叶四十万斤,布二十万匹;周国会按照约定价格,购入昆布四十万斤、煤五十万斤。四,高句丽开放浿浦为通商口岸当官是一门学问,光会做事还不行,得经营。他是想通了,不要说当官,就是与人为仆,不会来事的话,如何得郎主注意并重用杜淹奉命到河南公干,所谓“观察航运事务”,走过场的意义更大些,但他不打算应付了事,要想办法“来事”。杜淹在南中做事务官,知道如何对付奸滑胥吏,此时不断发问,问的都是各种数字,问得得吏员们汗流浃背,不过好歹都能说清楚。浚仪港每月的物资“吞吐量”有多少,日装卸量有多少,税收有多少,杜淹不断发问,问来问去,他从对方的回答中,发现一个问题。“茶叶的货运量和去年同比增长了三成”“是的,茶叶的货运量一直都在涨,两淮和江南出产的茶叶,经由通济渠北上,再走永济渠入河北,销路那是不愁的。”吏员认真解答着,希望转移这位的注意力,而杜淹听着听着颇为惊讶,他本来是不喝茶的,不过在南中呆了那么多年,渐渐也就习惯了,然后再也戒不掉。回到长安,他发现很多同僚也习惯了喝茶,其中多有河北人士。本来长安也不是没有茶肆,也有官员喝茶,但他回来后确定饮茶之风在长安是真的流行开来。这没什么大不了,但现在,他是真的感受到茶叶的吸引力有多大。顺着吏员所指方向,他看着码头一侧正在卸货的运茶船,忽然冒出一个念头:这么大的茶叶买卖,茶叶却按一般货物收税,若朝廷收茶税,那能收到多少呢。。。。。。“收税收茶税这和杀鸡取卵有何差别好不容易做起来的市场你跟我说收税市场垮了谁负责啊”“不不,妾只是疑惑而已”“不不不,你这种想法很危险知道么怎么能哎方才说到哪了”“辽东,辽东。”“噢噢对对对,辽东我跟你说,这襄平一收复,辽东的局面就算稳了知道不”寝宫里,宇文温正和杨丽华交谈,前几日捷报传来,官军攻克辽东城,宇文温十分高兴,几日来心情都很不错,经常自己就笑起来。当然值得高兴,收复辽东,这可是一件大功劳,虽然功劳属于东征将士,但作为皇帝,这份荣誉他也有份。十年磨一剑,出鞘的宝剑削铁如泥,官军收复辽东,意味着宇文温距离那个“小目标”已经很近了。小目标是什么恢复两汉全盛时期疆域。虽然汉四郡故地尚未全部恢复,但收复辽东,局面算是打开了,接下来就要用心经营,将辽东开发好,这样一来,才能治本。至于高句丽东征尚未结束,是否要一鼓作气将高句丽灭国,宇文温决定把这个问题交给前线将帅实际上是长史王頍,由其自行判断并作出决定。前线的杨丽华不关心高句丽存亡,只关心儿子宇文维翰何时能班师,毕竟这一出征,都快要满一年了。方才她和宇文温说些事情,然后沏茶,于是话题转到茶叶上去。宇文温为了推广茶叶,花了二十多年时间,现在终于有了成果,茶叶买卖越来越有赚头,但他觉得还是不够。所以,收税是不可能的,这一辈子都不会收的,二十税一也好,三十税一也罢,都是杀鸡取卵的行为,他要继续努力下去,让饮茶不分南北、东西,成为不可逆转的习俗。这个进程,在原本的历史里,要到唐中期以后才完成,而他,希望“提速”。待得大家都离不开茶叶时,到他儿子那一代,就能收税了。想到这里,宇文温眼睛都眯起来,中唐以后,藩镇割据,唐廷就靠着东南财赋吊命,除了盐税,茶税也是不菲的收入,各地藩镇也靠着茶叶贸易生利养兵。“那时”边疆番邦也离不开茶叶,所以茶叶贸易的发展前景十分可观,但一百多年的自然演化太慢了,所以宇文温要“提速”。这涉及到饮食习惯,靠行政命令是没太多效果的,所以还得利用商人逐利的天性,来促成茶叶贸易的快速发展。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只有让茶叶买卖一直保持高利润,整个行业才会有爆发式增长,他觉得若现在就收税,反倒不好。想着想着,宇文温拍拍杨丽华的肩膀:“呐,雀哥在海东多待一段时间也无所谓的,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哟”第二百五十七章 条约午后,同州,行宫内侧殿,宇文温坐在书案旁,仔细看着案上一幅素描图,图上画着的是一处议事厅内场景,上面的人员分列两边,各属一国,左边是周国官员及随员,一边是高句丽官员及随员。图画正中,是一个书案,有两人分坐书案两端,左边是周国官员,右边是高句丽官员。两人在书案上摆着的一卷长轴分别用印,周国官员们面色平静,而高句丽官员们明显面色黯淡。看着这幅图,宇文温忽然想到了另一幅图,眨了眨眼睛,端起茶,一饮而尽。不平等条约,作为受益方来说,这感觉不错。冬去春来,如今是明德十一年春,就在半个多月前,周国和高句丽两国官员经过磋商,于浿水入海口处的海湾浿浦,签订了停战条约,是为浿浦条约。条约内容如下:一,周国和高句丽停战,为期十年,两国以鸭绿水为界,鸭绿水上游群山地区,由粟末靺鞨、白山靺鞨各部自理,两国不得派兵入驻。周国释放高句丽俘虏贵族及部分普通俘虏,高句丽为此支付赎金如下:金二万两,银十万两。二,高句丽每年送给周国银二万两,海参五万斤,昆布十万斤,煤二十万斤,是为“岁币”。三,高句丽每年必须按约定价格,从周国购入茶叶四十万斤,布二十万匹;周国会按照约定价格,购入昆布四十万斤、煤五十万斤。四,高句丽开放浿浦为通商口岸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