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造化图小说网>都市青春>逆水行周> 逆水行周 分节阅读 1306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逆水行周 分节阅读 1306(1 / 1)

d文温命人备好纸、笔,开始奋笔疾书,将自己的梦记下。他做了一个光怪陆离的梦,在梦里,人们都身着“古装”,但陆上交通工具却是火车,而且是时速近百里的火车,疾驰在中原大地上。列车的起点是广州番禹,大量身着“古装”的男女,提着行李箱登车,乘坐列车一路北上,列车翻山越岭,在夏口长江大桥过江,进入汉沔地区,又翻越桐柏山,进入河南地区,于荧州黄河大桥过河,进入河北地区。又过榆关,走辽西傍海道抵达辽东。他作为乘客,一路上目睹了沿途各地光怪陆离的场景,沿途各大城市,都是常住人口数十万的大都会,街道上的霓虹灯彻夜闪烁,又有大量冒着浓烟的高大烟囱,如林耸立。原野里,是蒸汽拖拉机在耕地,大江大河上,是无数蒸汽船在航行,种种迹象表明,这是个完成了工业革命的时代,但人们的服装依旧是“古装”。中央官制依旧是三省六部,没有君主立宪,没有什么议会,皇帝依旧是实权皇帝,醒掌天下权、醉卧美人膝。天朝上国的国土及殖民地,已经遍布全球,每一刻都有国土沐浴在阳光之下,号称“日不落帝国”,因为无线电报的出现,中枢对各地正在发生的事情了若指掌。装备着蒸汽坦克、后膛枪的王师,乘坐蒸汽船纵横四海,所向披靡。那么皇帝是谁呢下了车的宇文温,随着人流走出火车站,忽然听到头顶传来巨大的轰鸣声,抬头一看,却是架庞大的蒸汽螺旋桨飞机呼啸而过。这是一架飞翼形的飞机,八个蒸汽螺旋桨发动机轰鸣着,后部释放出大量蒸汽,使得机身笼罩在一片云雾之中,宛若遨游九天的鲲鹏,即将降落在大地。视线里,有一块巨大的宣传画,正好在站前广场边上立着,他定睛一看,目瞪口呆。如今是明德一百七十年,那宣传画是皇帝的肖像画,这位执政了一百七十年的皇帝,竟然是海绵宝宝。想到这里,宇文温停下笔,为自己那光怪陆离的梦感到啼笑皆非。历史的轨迹,因为他的努力已经出现了明显偏移,作为始作俑者,必须对这样的偏离所带来的各种影响负责。。。。。。。东宫,太子宇文维城正陪着儿子们玩模型火车,年纪最长的宇文旭,一脸严肃的指挥弟弟们把火车“拼”起来,宇文维城看着儿子们玩得不亦乐乎,忽然想起了当年。当年,是父亲陪着他和弟弟们玩蒸汽火车蒸汽轮船模型,一眨眼多年过去,相似的场景重现,现在是他作为父亲,带着儿子们玩。父亲曾经多次向他描绘过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在那个世界里,水里走的是蒸汽船,地上走的是蒸汽火车,大都会里烟囱林立,不分昼夜喷出滚滚浓烟。烟囱下是无数工厂,大量百姓成为工厂里的工人,不需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按时上班、下班,不需要种地,不需要纺织,靠着工钱就能养家糊口。到了晚上,煤气灯亮起,将夜幕下的大都会照得灯火通明。大都会里,有宽阔得可以并排跑几辆马车的下水道,排水能力极强,即便是雨季,城里也不会积水;有集中供水,水管接到每一户家中,只要将水喉打开,居民们都能喝上干净的饮用水;有公办医院,居民生病了都能到医院看病,医生医术高超,治疗大病小病不在话下,如果病人病重或者需要做手术,还可以“住院”,在医院得到妥善照顾和医治。有公办的各级学校,适龄儿童可以免费入学,一直读到“初中毕业”,此为“义务教育”,若“初中毕业”之后成绩不错,可以就读“高中”,最后参加科举。百姓的生活条件,比现在好许多,而官府也大不一样,有无数电报线从京城向四面八方延伸,无论是北面的辽东还是南面的交州,无论是西域或者东海,当天发生的事情,最迟次日就能传到中枢。父亲描述的这个世界太过于光怪陆离,宇文维城总觉得难以置信。可当儿时的玩具蒸汽船明轮、螺旋桨实用化后,他对父亲描绘的世界充满了憧憬。看向儿子,宇文维城说:“大郎,你带着弟弟们好好玩,知道么”宇文旭点点头:“嗯”宇文维城起身,走到一旁书案,那里堆着厚厚一沓资料,他拿起最上面的一份资料。“蒸汽动力车辆研制计划书初稿”是这份资料的题目,宇文维城坐下,认真翻看起来。他年幼时玩过的蒸汽船模型,如今已经成为现实,那么接下来,该轮到蒸汽火车了。他的儿子,现在玩的是蒸汽火车模型,将来长大了,就应该如他现在见着蒸汽船实用化一般,亲眼看到蒸汽火车驰骋在大地上。真想真想亲眼看看这样的世界啊第四百四十一章 代价上午,洛阳城内某酒肆,雅座内宇文温正与杨济交谈,谈的不是风花雪月,而是“变法”,房中除了他两个,再无别人。君臣之所以要跑到这地方来谈公务,是因为宇文温要避开起居郎,特地微服出宫,在这鱼龙混杂之地和杨济密谈。起居郎,负责记录皇帝的言行,然后有司便会根据起居郎的记录编写起居注,所以,起居郎如同人形录音机,如影随形跟着皇帝,将皇帝日常的言行记录下来。当然,听墙脚不属于起居郎的职责范围。宇文温和杨济是“不正常人类”,许多谈话内容不能让第三者知道,虽然在宫里谈话也可以支开起居郎,但次数多了也不好,所以宇文温今日才会出宫,和杨济谈变法。谈“行政区划改革”。周国如今的地方行政区划是总管府、州、郡、县四级制,实行多年,各级长官是文武双秩,文职、武职合二为一,州刺史、郡守均有将军号,上马管军、下马管民。地方是这样,中枢也是如此,出将入相是这个时代的官场常态,三高官官平日里在政事堂开会处理国家大事,次日挂个军职就可以带兵出征,实际上文武之分主要体现在官职上。这个时代的“文武分途”虽然有了雏形,却也只是雏形。对此,宇文温觉得需要适当改革,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经济基础出现变化,上层建筑也要跟着变。以刺史为例,刺史军政一把抓,好处是效率高,无论是对付治下豪强、镇压叛乱还是抵抗外敌入侵,地方长官手握兵权、使持节都督某州诸军事是必须的。坏处就是一旦刺史有问题,危害性不小。对此,需要有人来掣肘,那就是州长史管政、州司马管军等,而州长史、州司马必须由朝廷任命,刺史不能自行征辟。这样的体制,实行了数百年,为什么宇文温觉得需要改革呢首先是大环境:中原统一,而官军的实力强劲,装备着火炮、火铳、猛炸药,又有火轮船这种新式交通工具,意味着只要中枢不出问题,天下就不会大乱。既然天下承平,地方官的精力,可以更多投入到民政方面,没必要兼任武职,分心管军。其次是选官制度出现变化,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科举官员到地方任职,若让这些官员上马管军,难度不小。道理很简单,当科举选拔成为常态,大量寒门子弟入仕,到地方做官,这些人也许养得起几个幕僚后世所称师爷,却未必养得起善战部曲。新官上任,没有部曲类似后世家丁跟着帮忙管军,没有部曲跟着上战场玩命,不要说打胜仗,不被兵痞坑死都算不错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刺史自带数百甚至上千部曲甚至还人人有马上任是常态,这些出身大族、豪强的刺史上任后,绝对能牢牢控制州政和军队。而现在,一个科举入仕的寒门子弟,带着几个青衣小仆上任,且不说会不会被老吏坑死,光凭这几个细皮嫩肉的仆人就想让军队如臂使指兵痞或者老兵油子可不好对付。更别说就几个青衣小仆随行,搞不好在上任途中被人杀了然后冒名顶替。所以,宇文温一开始的设想是推动文武分途,地方官总管且不论偏向文职事务,最多管管治安,重大治安事件由军府负责处理。那么,刺史头衔里的“使持节都督某州诸军事”就该取消。这样好么不好。治安事件,可大可小,但如何界定,很难分清楚,宇文温当过州官,能想象得出一旦剥离刺史、郡守的军权,会有什么状况发生。譬如,各宗族、村落为了水源地或者田地划分发生械斗,这种治安事件算大算小说大,人家又不是要造反、抗税、对抗官府,不能当叛乱处置,而且宗族械斗自古以来司空见惯;说小,“参战”人员搞不好数千,死人也可能死许多,到时候地方官吃不了兜着走。然而没有兵的刺史、郡守又如何去制止械斗如果让军府负责解决,首先府兵是亦农亦兵,平日里要种地,农闲训练,遇到战事应征出战,万一农忙时军府征集府兵去调解械斗,误了农时该怎么办械斗每年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各地府兵为了解决治安事件时不时就得集结出击,耽误农时、耽误训练,万一当地府兵“番上”、不在当地了,又该怎么办体制改革,是为了解决问题,不是为了引发新问题,现有的体制也许有许多不合时宜之处,也许有些不适应新形势,但执政者也不能一厢情愿,为了改革而改革。地方官文武分途,可以确保中枢对地方的控制,但代价就是降低行政效率、官吏增多导致冗员,这点必须有明确的认识。对于宇文温的利弊分析,杨济给出的解决方案倒也很直接,那就是“以史为鉴”。总管府一级是最大的行政建制,现在全国有三十八个总管府,适当裁撤合并,譬如缩减到二十个左右,一如宋时的“路”,明时的“省”。总管府军政合一,这在当年三国鼎立西魏、东魏、南梁,以及后来的周、齐、陈时是必须的,但现在中原统一,可以适当调整。总管府建制可以保留,但总管只负责民政,军权划出去,由都指挥使司掌军权,都指挥使司下辖指挥使司,对应州一级,都指挥使司负责总管府辖境内的治安,包括平定叛乱小规模、民变、械斗。国家那么大,州郡县那么多,中枢想要监察地方官,必须在各地设立监察机构,既然有了总管府的行政区划,那么按着一比一的配置,给每个总管府设提刑按察使司。当然,内地总管府和边疆总管府有区别,毕竟边疆总管府面对的形势不一样,若继续保留军政合一体制,以提高行政和军事效率不无不可。宇文温听到这里,哼了一声:“那么,内地那些总管府,实际上是都、布、按三司鼎立的状态,对吧”都、布、按三司,指的是都指挥使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为明代行省中平行的三个最高权力机构,杨济见宇文温直接说破,点点头:“是的,民政、军政分开,辅以监察,可以防止总管府尾大不掉,确保地方官文武分途也不会导致行政效率大幅下降,但是由此会增加机构、官吏数量,这也是必然出现的问题。”“陛下想要文武分途,想要防止地方做大,就得承担由此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付出代价,相较而言,总管府也好、道或路也好,省也罢,不过是名称不同,其实无所谓的。”“陛下想要细分地方官府机构,想要加强中枢和地方对新形势的适应,这都不是问题,微臣也罢,诸位宰执也罢,都能提出不错的改革构思,唯一的问题,就是钱粮。”“防止地方做大,必然实行分权、文武分途,但同时还要确保行政效率,这就必然导致机构臃肿、官僚集团人数膨胀,随之而来的就是财政开支骤增”“所以,变法其实没什么,无非是愿意付出多少财政开支而已。”“陛下说过的,只要能用钱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杨济说到这里,用满怀期待的眼光看着宇文温:“陛下向来生财有道,是不会缺钱粮的,那么只要钱粮准备到位,足以支撑大增的财政开支,那么变法成功指日可待。”宇文温正在喝茶,听到这里差点呛着:“什么朕何时说过这种话”“陛下,微臣可是听得清清楚楚”“呐”宇文温放下茶杯,一脸严肃:“熟归熟,若乱讲话,朕一样要治你造谣之罪”第四百四十二章 代价续用钱能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这是宇文温说过的话,前提是钱足够多,然而钱不好赚,并且不经花,所以牛皮有时候可以吹,但牛皮迟早要破,故而现在他可不认自己说过的话。反正没有起居郎在旁边“录音”,老子出尔反尔,你能奈我何宇文温如是想,杨济却已经习惯了宇文温的“厚脸皮”,所以知道如何“对症下药”:“陛下何以食言,微臣对陛下所说十分钦佩,如今朝廷酝酿变法,陛下财力雄厚,变法遇到的种种问题,必然会迎刃而解。”“没钱就找朕要你为何会产生如此念头”“陛下理财之术已近半步巅峰,微臣佩坏处就是一旦刺史有问题,危害性不小。对此,需要有人来掣肘,那就是州长史管政、州司马管军等,而州长史、州司马必须由朝廷任命,刺史不能自行征辟。这样的体制,实行了数百年,为什么宇文温觉得需要改革呢首先是大环境:中原统一,而官军的实力强劲,装备着火炮、火铳、猛炸药,又有火轮船这种新式交通工具,意味着只要中枢不出问题,天下就不会大乱。既然天下承平,地方官的精力,可以更多投入到民政方面,没必要兼任武职,分心管军。其次是选官制度出现变化,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科举官员到地方任职,若让这些官员上马管军,难度不小。道理很简单,当科举选拔成为常态,大量寒门子弟入仕,到地方做官,这些人也许养得起几个幕僚后世所称师爷,却未必养得起善战部曲。新官上任,没有部曲类似后世家丁跟着帮忙管军,没有部曲跟着上战场玩命,不要说打胜仗,不被兵痞坑死都算不错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刺史自带数百甚至上千部曲甚至还人人有马上任是常态,这些出身大族、豪强的刺史上任后,绝对能牢牢控制州政和军队。而现在,一个科举入仕的寒门子弟,带着几个青衣小仆上任,且不说会不会被老吏坑死,光凭这几个细皮嫩肉的仆人就想让军队如臂使指兵痞或者老兵油子可不好对付。更别说就几个青衣小仆随行,搞不好在上任途中被人杀了然后冒名顶替。所以,宇文温一开始的设想是推动文武分途,地方官总管且不论偏向文职事务,最多管管治安,重大治安事件由军府负责处理。那么,刺史头衔里的“使持节都督某州诸军事”就该取消。这样好么不好。治安事件,可大可小,但如何界定,很难分清楚,宇文温当过州官,能想象得出一旦剥离刺史、郡守的军权,会有什么状况发生。譬如,各宗族、村落为了水源地或者田地划分发生械斗,这种治安事件算大算小说大,人家又不是要造反、抗税、对抗官府,不能当叛乱处置,而且宗族械斗自古以来司空见惯;说小,“参战”人员搞不好数千,死人也可能死许多,到时候地方官吃不了兜着走。然而没有兵的刺史、郡守又如何去制止械斗如果让军府负责解决,首先府兵是亦农亦兵,平日里要种地,农闲训练,遇到战事应征出战,万一农忙时军府征集府兵去调解械斗,误了农时该怎么办械斗每年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各地府兵为了解决治安事件时不时就得集结出击,耽误农时、耽误训练,万一当地府兵“番上”、不在当地了,又该怎么办体制改革,是为了解决问题,不是为了引发新问题,现有的体制也许有许多不合时宜之处,也许有些不适应新形势,但执政者也不能一厢情愿,为了改革而改革。地方官文武分途,可以确保中枢对地方的控制,但代价就是降低行政效率、官吏增多导致冗员,这点必须有明确的认识。对于宇文温的利弊分析,杨济给出的解决方案倒也很直接,那就是“以史为鉴”。总管府一级是最大的行政建制,现在全国有三十八个总管府,适当裁撤合并,譬如缩减到二十个左右,一如宋时的“路”,明时的“省”。总管府军政合一,这在当年三国鼎立西魏、东魏、南梁,以及后来的周、齐、陈时是必须的,但现在中原统一,可以适当调整。总管府建制可以保留,但总管只负责民政,军权划出去,由都指挥使司掌军权,都指挥使司下辖指挥使司,对应州一级,都指挥使司负责总管府辖境内的治安,包括平定叛乱小规模、民变、械斗。国家那么大,州郡县那么多,中枢想要监察地方官,必须在各地设立监察机构,既然有了总管府的行政区划,那么按着一比一的配置,给每个总管府设提刑按察使司。当然,内地总管府和边疆总管府有区别,毕竟边疆总管府面对的形势不一样,若继续保留军政合一体制,以提高行政和军事效率不无不可。宇文温听到这里,哼了一声:“那么,内地那些总管府,实际上是都、布、按三司鼎立的状态,对吧”都、布、按三司,指的是都指挥使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为明代行省中平行的三个最高权力机构,杨济见宇文温直接说破,点点头:“是的,民政、军政分开,辅以监察,可以防止总管府尾大不掉,确保地方官文武分途也不会导致行政效率大幅下降,但是由此会增加机构、官吏数量,这也是必然出现的问题。”“陛下想要文武分途,想要防止地方做大,就得承担由此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付出代价,相较而言,总管府也好、道或路也好,省也罢,不过是名称不同,其实无所谓的。”“陛下想要细分地方官府机构,想要加强中枢和地方对新形势的适应,这都不是问题,微臣也罢,诸位宰执也罢,都能提出不错的改革构思,唯一的问题,就是钱粮。”“防止地方做大,必然实行分权、文武分途,但同时还要确保行政效率,这就必然导致机构臃肿、官僚集团人数膨胀,随之而来的就是财政开支骤增”“所以,变法其实没什么,无非是愿意付出多少财政开支而已。”“陛下说过的,只要能用钱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杨济说到这里,用满怀期待的眼光看着宇文温:“陛下向来生财有道,是不会缺钱粮的,那么只要钱粮准备到位,足以支撑大增的财政开支,那么变法成功指日可待。”宇文温正在喝茶,听到这里差点呛着:“什么朕何时说过这种话”“陛下,微臣可是听得清清楚楚”“呐”宇文温放下茶杯,一脸严肃:“熟归熟,若乱讲话,朕一样要治你造谣之罪”第四百四十二章 代价续用钱能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这是宇文温说过的话,前提是钱足够多,然而钱不好赚,并且不经花,所以牛皮有时候可以吹,但牛皮迟早要破,故而现在他可不认自己说过的话。反正没有起居郎在旁边“录音”,老子出尔反尔,你能奈我何宇文温如是想,杨济却已经习惯了宇文温的“厚脸皮”,所以知道如何“对症下药”:“陛下何以食言,微臣对陛下所说十分钦佩,如今朝廷酝酿变法,陛下财力雄厚,变法遇到的种种问题,必然会迎刃而解。”“没钱就找朕要你为何会产生如此念头”“陛下理财之术已近半步巅峰,微臣佩坏处就是一旦刺史有问题,危害性不小。对此,需要有人来掣肘,那就是州长史管政、州司马管军等,而州长史、州司马必须由朝廷任命,刺史不能自行征辟。这样的体制,实行了数百年,为什么宇文温觉得需要改革呢首先是大环境:中原统一,而官军的实力强劲,装备着火炮、火铳、猛炸药,又有火轮船这种新式交通工具,意味着只要中枢不出问题,天下就不会大乱。既然天下承平,地方官的精力,可以更多投入到民政方面,没必要兼任武职,分心管军。其次是选官制度出现变化,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科举官员到地方任职,若让这些官员上马管军,难度不小。道理很简单,当科举选拔成为常态,大量寒门子弟入仕,到地方做官,这些人也许养得起几个幕僚后世所称师爷,却未必养得起善战部曲。新官上任,没有部曲类似后世家丁跟着帮忙管军,没有部曲跟着上战场玩命,不要说打胜仗,不被兵痞坑死都算不错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刺史自带数百甚至上千部曲甚至还人人有马上任是常态,这些出身大族、豪强的刺史上任后,绝对能牢牢控制州政和军队。而现在,一个科举入仕的寒门子弟,带着几个青衣小仆上任,且不说会不会被老吏坑死,光凭这几个细皮嫩肉的仆人就想让军队如臂使指兵痞或者老兵油子可不好对付。更别说就几个青衣小仆随行,搞不好在上任途中被人杀了然后冒名顶替。所以,宇文温一开始的设想是推动文武分途,地方官总管且不论偏向文职事务,最多管管治安,重大治安事件由军府负责处理。那么,刺史头衔里的“使持节都督某州诸军事”就该取消。这样好么不好。治安事件,可大可小,但如何界定,很难分清楚,宇文温当过州官,能想象得出一旦剥离刺史、郡守的军权,会有什么状况发生。譬如,各宗族、村落为了水源地或者田地划分发生械斗,这种治安事件算大算小说大,人家又不是要造反、抗税、对抗官府,不能当叛乱处置,而且宗族械斗自古以来司空见惯;说小,“参战”人员搞不好数千,死人也可能死许多,到时候地方官吃不了兜着走。然而没有兵的刺史、郡守又如何去制止械斗如果让军府负责解决,首先府兵是亦农亦兵,平日里要种地,农闲训练,遇到战事应征出战,万一农忙时军府征集府兵去调解械斗,误了农时该怎么办械斗每年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各地府兵为了解决治安事件时不时就得集结出击,耽误农时、耽误训练,万一当地府兵“番上”、不在当地了,又该怎么办体制改革,是为了解决问题,不是为了引发新问题,现有的体制也许有许多不合时宜之处,也许有些不适应新形势,但执政者也不能一厢情愿,为了改革而改革。地方官文武分途,可以确保中枢对地方的控制,但代价就是降低行政效率、官吏增多导致冗员,这点必须有明确的认识。对于宇文温的利弊分析,杨济给出的解决方案倒也很直接,那就是“以史为鉴”。总管府一级是最大的行政建制,现在全国有三十八个总管府,适当裁撤合并,譬如缩减到二十个左右,一如宋时的“路”,明时的“省”。总管府军政合一,这在当年三国鼎立西魏、东魏、南梁,以及后来的周、齐、陈时是必须的,但现在中原统一,可以适当调整。总管府建制可以保留,但总管只负责民政,军权划出去,由都指挥使司掌军权,都指挥使司下辖指挥使司,对应州一级,都指挥使司负责总管府辖境内的治安,包括平定叛乱小规模、民变、械斗。国家那么大,州郡县那么多,中枢想要监察地方官,必须在各地设立监察机构,既然有了总管府的行政区划,那么按着一比一的配置,给每个总管府设提刑按察使司。当然,内地总管府和边疆总管府有区别,毕竟边疆总管府面对的形势不一样,若继续保留军政合一体制,以提高行政和军事效率不无不可。宇文温听到这里,哼了一声:“那么,内地那些总管府,实际上是都、布、按三司鼎立的状态,对吧”都、布、按三司,指的是都指挥使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为明代行省中平行的三个最高权力机构,杨济见宇文温直接说破,点点头:“是的,民政、军政分开,辅以监察,可以防止总管府尾大不掉,确保地方官文武分途也不会导致行政效率大幅下降,但是由此会增加机构、官吏数量,这也是必然出现的问题。”“陛下想要文武分途,想要防止地方做大,就得承担由此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付出代价,相较而言,总管府也好、道或路也好,省也罢,不过是名称不同,其实无所谓的。”“陛下想要细分地方官府机构,想要加强中枢和地方对新形势的适应,这都不是问题,微臣也罢,诸位宰执也罢,都能提出不错的改革构思,唯一的问题,就是钱粮。”“防止地方做大,必然实行分权、文武分途,但同时还要确保行政效率,这就必然导致机构臃肿、官僚集团人数膨胀,随之而来的就是财政开支骤增”“所以,变法其实没什么,无非是愿意付出多少财政开支而已。”“陛下说过的,只要能用钱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杨济说到这里,用满怀期待的眼光看着宇文温:“陛下向来生财有道,是不会缺钱粮的,那么只要钱粮准备到位,足以支撑大增的财政开支,那么变法成功指日可待。”宇文温正在喝茶,听到这里差点呛着:“什么朕何时说过这种话”“陛下,微臣可是听得清清楚楚”“呐”宇文温放下茶杯,一脸严肃:“熟归熟,若乱讲话,朕一样要治你造谣之罪”第四百四十二章 代价续用钱能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这是宇文温说过的话,前提是钱足够多,然而钱不好赚,并且不经花,所以牛皮有时候可以吹,但牛皮迟早要破,故而现在他可不认自己说过的话。反正没有起居郎在旁边“录音”,老子出尔反尔,你能奈我何宇文温如是想,杨济却已经习惯了宇文温的“厚脸皮”,所以知道如何“对症下药”:“陛下何以食言,微臣对陛下所说十分钦佩,如今朝廷酝酿变法,陛下财力雄厚,变法遇到的种种问题,必然会迎刃而解。”“没钱就找朕要你为何会产生如此念头”“陛下理财之术已近半步巅峰,微臣佩坏处就是一旦刺史有问题,危害性不小。对此,需要有人来掣肘,那就是州长史管政、州司马管军等,而州长史、州司马必须由朝廷任命,刺史不能自行征辟。这样的体制,实行了数百年,为什么宇文温觉得需要改革呢首先是大环境:中原统一,而官军的实力强劲,装备着火炮、火铳、猛炸药,又有火轮船这种新式交通工具,意味着只要中枢不出问题,天下就不会大乱。既然天下承平,地方官的精力,可以更多投入到民政方面,没必要兼任武职,分心管军。其次是选官制度出现变化,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科举官员到地方任职,若让这些官员上马管军,难度不小。道理很简单,当科举选拔成为常态,大量寒门子弟入仕,到地方做官,这些人也许养得起几个幕僚后世所称师爷,却未必养得起善战部曲。新官上任,没有部曲类似后世家丁跟着帮忙管军,没有部曲跟着上战场玩命,不要说打胜仗,不被兵痞坑死都算不错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刺史自带数百甚至上千部曲甚至还人人有马上任是常态,这些出身大族、豪强的刺史上任后,绝对能牢牢控制州政和军队。而现在,一个科举入仕的寒门子弟,带着几个青衣小仆上任,且不说会不会被老吏坑死,光凭这几个细皮嫩肉的仆人就想让军队如臂使指兵痞或者老兵油子可不好对付。更别说就几个青衣小仆随行,搞不好在上任途中被人杀了然后冒名顶替。所以,宇文温一开始的设想是推动文武分途,地方官总管且不论偏向文职事务,最多管管治安,重大治安事件由军府负责处理。那么,刺史头衔里的“使持节都督某州诸军事”就该取消。这样好么不好。治安事件,可大可小,但如何界定,很难分清楚,宇文温当过州官,能想象得出一旦剥离刺史、郡守的军权,会有什么状况发生。譬如,各宗族、村落为了水源地或者田地划分发生械斗,这种治安事件算大算小说大,人家又不是要造反、抗税、对抗官府,不能当叛乱处置,而且宗族械斗自古以来司空见惯;说小,“参战”人员搞不好数千,死人也可能死许多,到时候地方官吃不了兜着走。然而没有兵的刺史、郡守又如何去制止械斗如果让军府负责解决,首先府兵是亦农亦兵,平日里要种地,农闲训练,遇到战事应征出战,万一农忙时军府征集府兵去调解械斗,误了农时该怎么办械斗每年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各地府兵为了解决治安事件时不时就得集结出击,耽误农时、耽误训练,万一当地府兵“番上”、不在当地了,又该怎么办体制改革,是为了解决问题,不是为了引发新问题,现有的体制也许有许多不合时宜之处,也许有些不适应新形势,但执政者也不能一厢情愿,为了改革而改革。地方官文武分途,可以确保中枢对地方的控制,但代价就是降低行政效率、官吏增多导致冗员,这点必须有明确的认识。对于宇文温的利弊分析,杨济给出的解决方案倒也很直接,那就是“以史为鉴”。总管府一级是最大的行政建制,现在全国有三十八个总管府,适当裁撤合并,譬如缩减到二十个左右,一如宋时的“路”,明时的“省”。总管府军政合一,这在当年三国鼎立西魏、东魏、南梁,以及后来的周、齐、陈时是必须的,但现在中原统一,可以适当调整。总管府建制可以保留,但总管只负责民政,军权划出去,由都指挥使司掌军权,都指挥使司下辖指挥使司,对应州一级,都指挥使司负责总管府辖境内的治安,包括平定叛乱小规模、民变、械斗。国家那么大,州郡县那么多,中枢想要监察地方官,必须在各地设立监察机构,既然有了总管府的行政区划,那么按着一比一的配置,给每个总管府设提刑按察使司。当然,内地总管府和边疆总管府有区别,毕竟边疆总管府面对的形势不一样,若继续保留军政合一体制,以提高行政和军事效率不无不可。宇文温听到这里,哼了一声:“那么,内地那些总管府,实际上是都、布、按三司鼎立的状态,对吧”都、布、按三司,指的是都指挥使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为明代行省中平行的三个最高权力机构,杨济见宇文温直接说破,点点头:“是的,民政、军政分开,辅以监察,可以防止总管府尾大不掉,确保地方官文武分途也不会导致行政效率大幅下降,但是由此会增加机构、官吏数量,这也是必然出现的问题。”“陛下想要文武分途,想要防止地方做大,就得承担由此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付出代价,相较而言,总管府也好、道或路也好,省也罢,不过是名称不同,其实无所谓的。”“陛下想要细分地方官府机构,想要加强中枢和地方对新形势的适应,这都不是问题,微臣也罢,诸位宰执也罢,都能提出不错的改革构思,唯一的问题,就是钱粮。”“防止地方做大,必然实行分权、文武分途,但同时还要确保行政效率,这就必然导致机构臃肿、官僚集团人数膨胀,随之而来的就是财政开支骤增”“所以,变法其实没什么,无非是愿意付出多少财政开支而已。”“陛下说过的,只要能用钱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杨济说到这里,用满怀期待的眼光看着宇文温:“陛下向来生财有道,是不会缺钱粮的,那么只要钱粮准备到位,足以支撑大增的财政开支,那么变法成功指日可待。”宇文温正在喝茶,听到这里差点呛着:“什么朕何时说过这种话”“陛下,微臣可是听得清清楚楚”“呐”宇文温放下茶杯,一脸严肃:“熟归熟,若乱讲话,朕一样要治你造谣之罪”第四百四十二章 代价续用钱能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这是宇文温说过的话,前提是钱足够多,然而钱不好赚,并且不经花,所以牛皮有时候可以吹,但牛皮迟早要破,故而现在他可不认自己说过的话。反正没有起居郎在旁边“录音”,老子出尔反尔,你能奈我何宇文温如是想,杨济却已经习惯了宇文温的“厚脸皮”,所以知道如何“对症下药”:“陛下何以食言,微臣对陛下所说十分钦佩,如今朝廷酝酿变法,陛下财力雄厚,变法遇到的种种问题,必然会迎刃而解。”“没钱就找朕要你为何会产生如此念头”“陛下理财之术已近半步巅峰,微臣佩坏处就是一旦刺史有问题,危害性不小。对此,需要有人来掣肘,那就是州长史管政、州司马管军等,而州长史、州司马必须由朝廷任命,刺史不能自行征辟。这样的体制,实行了数百年,为什么宇文温觉得需要改革呢首先是大环境:中原统一,而官军的实力强劲,装备着火炮、火铳、猛炸药,又有火轮船这种新式交通工具,意味着只要中枢不出问题,天下就不会大乱。既然天下承平,地方官的精力,可以更多投入到民政方面,没必要兼任武职,分心管军。其次是选官制度出现变化,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科举官员到地方任职,若让这些官员上马管军,难度不小。道理很简单,当科举选拔成为常态,大量寒门子弟入仕,到地方做官,这些人也许养得起几个幕僚后世所称师爷,却未必养得起善战部曲。新官上任,没有部曲类似后世家丁跟着帮忙管军,没有部曲跟着上战场玩命,不要说打胜仗,不被兵痞坑死都算不错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刺史自带数百甚至上千部曲甚至还人人有马上任是常态,这些出身大族、豪强的刺史上任后,绝对能牢牢控制州政和军队。而现在,一个科举入仕的寒门子弟,带着几个青衣小仆上任,且不说会不会被老吏坑死,光凭这几个细皮嫩肉的仆人就想让军队如臂使指兵痞或者老兵油子可不好对付。更别说就几个青衣小仆随行,搞不好在上任途中被人杀了然后冒名顶替。所以,宇文温一开始的设想是推动文武分途,地方官总管且不论偏向文职事务,最多管管治安,重大治安事件由军府负责处理。那么,刺史头衔里的“使持节都督某州诸军事”就该取消。这样好么不好。治安事件,可大可小,但如何界定,很难分清楚,宇文温当过州官,能想象得出一旦剥离刺史、郡守的军权,会有什么状况发生。譬如,各宗族、村落为了水源地或者田地划分发生械斗,这种治安事件算大算小说大,人家又不是要造反、抗税、对抗官府,不能当叛乱处置,而且宗族械斗自古以来司空见惯;说小,“参战”人员搞不好数千,死人也可能死许多,到时候地方官吃不了兜着走。然而没有兵的刺史、郡守又如何去制止械斗如果让军府负责解决,首先府兵是亦农亦兵,平日里要种地,农闲训练,遇到战事应征出战,万一农忙时军府征集府兵去调解械斗,误了农时该怎么办械斗每年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各地府兵为了解决治安事件时不时就得集结出击,耽误农时、耽误训练,万一当地府兵“番上”、不在当地了,又该怎么办体制改革,是为了解决问题,不是为了引发新问题,现有的体制也许有许多不合时宜之处,也许有些不适应新形势,但执政者也不能一厢情愿,为了改革而改革。地方官文武分途,可以确保中枢对地方的控制,但代价就是降低行政效率、官吏增多导致冗员,这点必须有明确的认识。对于宇文温的利弊分析,杨济给出的解决方案倒也很直接,那就是“以史为鉴”。总管府一级是最大的行政建制,现在全国有三十八个总管府,适当裁撤合并,譬如缩减到二十个左右,一如宋时的“路”,明时的“省”。总管府军政合一,这在当年三国鼎立西魏、东魏、南梁,以及后来的周、齐、陈时是必须的,但现在中原统一,可以适当调整。总管府建制可以保留,但总管只负责民政,军权划出去,由都指挥使司掌军权,都指挥使司下辖指挥使司,对应州一级,都指挥使司负责总管府辖境内的治安,包括平定叛乱小规模、民变、械斗。国家那么大,州郡县那么多,中枢想要监察地方官,必须在各地设立监察机构,既然有了总管府的行政区划,那么按着一比一的配置,给每个总管府设提刑按察使司。当然,内地总管府和边疆总管府有区别,毕竟边疆总管府面对的形势不一样,若继续保留军政合一体制,以提高行政和军事效率不无不可。宇文温听到这里,哼了一声:“那么,内地那些总管府,实际上是都、布、按三司鼎立的状态,对吧”都、布、按三司,指的是都指挥使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为明代行省中平行的三个最高权力机构,杨济见宇文温直接说破,点点头:“是的,民政、军政分开,辅以监察,可以防止总管府尾大不掉,确保地方官文武分途也不会导致行政效率大幅下降,但是由此会增加机构、官吏数量,这也是必然出现的问题。”“陛下想要文武分途,想要防止地方做大,就得承担由此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付出代价,相较而言,总管府也好、道或路也好,省也罢,不过是名称不同,其实无所谓的。”“陛下想要细分地方官府机构,想要加强中枢和地方对新形势的适应,这都不是问题,微臣也罢,诸位宰执也罢,都能提出不错的改革构思,唯一的问题,就是钱粮。”“防止地方做大,必然实行分权、文武分途,但同时还要确保行政效率,这就必然导致机构臃肿、官僚集团人数膨胀,随之而来的就是财政开支骤增”“所以,变法其实没什么,无非是愿意付出多少财政开支而已。”“陛下说过的,只要能用钱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杨济说到这里,用满怀期待的眼光看着宇文温:“陛下向来生财有道,是不会缺钱粮的,那么只要钱粮准备到位,足以支撑大增的财政开支,那么变法成功指日可待。”宇文温正在喝茶,听到这里差点呛着:“什么朕何时说过这种话”“陛下,微臣可是听得清清楚楚”“呐”宇文温放下茶杯,一脸严肃:“熟归熟,若乱讲话,朕一样要治你造谣之罪”第四百四十二章 代价续用钱能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这是宇文温说过的话,前提是钱足够多,然而钱不好赚,并且不经花,所以牛皮有时候可以吹,但牛皮迟早要破,故而现在他可不认自己说过的话。反正没有起居郎在旁边“录音”,老子出尔反尔,你能奈我何宇文温如是想,杨济却已经习惯了宇文温的“厚脸皮”,所以知道如何“对症下药”:“陛下何以食言,微臣对陛下所说十分钦佩,如今朝廷酝酿变法,陛下财力雄厚,变法遇到的种种问题,必然会迎刃而解。”“没钱就找朕要你为何会产生如此念头”“陛下理财之术已近半步巅峰,微臣佩坏处就是一旦刺史有问题,危害性不小。对此,需要有人来掣肘,那就是州长史管政、州司马管军等,而州长史、州司马必须由朝廷任命,刺史不能自行征辟。这样的体制,实行了数百年,为什么宇文温觉得需要改革呢首先是大环境:中原统一,而官军的实力强劲,装备着火炮、火铳、猛炸药,又有火轮船这种新式交通工具,意味着只要中枢不出问题,天下就不会大乱。既然天下承平,地方官的精力,可以更多投入到民政方面,没必要兼任武职,分心管军。其次是选官制度出现变化,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科举官员到地方任职,若让这些官员上马管军,难度不小。道理很简单,当科举选拔成为常态,大量寒门子弟入仕,到地方做官,这些人也许养得起几个幕僚后世所称师爷,却未必养得起善战部曲。新官上任,没有部曲类似后世家丁跟着帮忙管军,没有部曲跟着上战场玩命,不要说打胜仗,不被兵痞坑死都算不错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刺史自带数百甚至上千部曲甚至还人人有马上任是常态,这些出身大族、豪强的刺史上任后,绝对能牢牢控制州政和军队。而现在,一个科举入仕的寒门子弟,带着几个青衣小仆上任,且不说会不会被老吏坑死,光凭这几个细皮嫩肉的仆人就想让军队如臂使指兵痞或者老兵油子可不好对付。更别说就几个青衣小仆随行,搞不好在上任途中被人杀了然后冒名顶替。所以,宇文温一开始的设想是推动文武分途,地方官总管且不论偏向文职事务,最多管管治安,重大治安事件由军府负责处理。那么,刺史头衔里的“使持节都督某州诸军事”就该取消。这样好么不好。治安事件,可大可小,但如何界定,很难分清楚,宇文温当过州官,能想象得出一旦剥离刺史、郡守的军权,会有什么状况发生。譬如,各宗族、村落为了水源地或者田地划分发生械斗,这种治安事件算大算小说大,人家又不是要造反、抗税、对抗官府,不能当叛乱处置,而且宗族械斗自古以来司空见惯;说小,“参战”人员搞不好数千,死人也可能死许多,到时候地方官吃不了兜着走。然而没有兵的刺史、郡守又如何去制止械斗如果让军府负责解决,首先府兵是亦农亦兵,平日里要种地,农闲训练,遇到战事应征出战,万一农忙时军府征集府兵去调解械斗,误了农时该怎么办械斗每年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各地府兵为了解决治安事件时不时就得集结出击,耽误农时、耽误训练,万一当地府兵“番上”、不在当地了,又该怎么办体制改革,是为了解决问题,不是为了引发新问题,现有的体制也许有许多不合时宜之处,也许有些不适应新形势,但执政者也不能一厢情愿,为了改革而改革。地方官文武分途,可以确保中枢对地方的控制,但代价就是降低行政效率、官吏增多导致冗员,这点必须有明确的认识。对于宇文温的利弊分析,杨济给出的解决方案倒也很直接,那就是“以史为鉴”。总管府一级是最大的行政建制,现在全国有三十八个总管府,适当裁撤合并,譬如缩减到二十个左右,一如宋时的“路”,明时的“省”。总管府军政合一,这在当年三国鼎立西魏、东魏、南梁,以及后来的周、齐、陈时是必须的,但现在中原统一,可以适当调整。总管府建制可以保留,但总管只负责民政,军权划出去,由都指挥使司掌军权,都指挥使司下辖指挥使司,对应州一级,都指挥使司负责总管府辖境内的治安,包括平定叛乱小规模、民变、械斗。国家那么大,州郡县那么多,中枢想要监察地方官,必须在各地设立监察机构,既然有了总管府的行政区划,那么按着一比一的配置,给每个总管府设提刑按察使司。当然,内地总管府和边疆总管府有区别,毕竟边疆总管府面对的形势不一样,若继续保留军政合一体制,以提高行政和军事效率不无不可。宇文温听到这里,哼了一声:“那么,内地那些总管府,实际上是都、布、按三司鼎立的状态,对吧”都、布、按三司,指的是都指挥使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为明代行省中平行的三个最高权力机构,杨济见宇文温直接说破,点点头:“是的,民政、军政分开,辅以监察,可以防止总管府尾大不掉,确保地方官文武分途也不会导致行政效率大幅下降,但是由此会增加机构、官吏数量,这也是必然出现的问题。”“陛下想要文武分途,想要防止地方做大,就得承担由此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付出代价,相较而言,总管府也好、道或路也好,省也罢,不过是名称不同,其实无所谓的。”“陛下想要细分地方官府机构,想要加强中枢和地方对新形势的适应,这都不是问题,微臣也罢,诸位宰执也罢,都能提出不错的改革构思,唯一的问题,就是钱粮。”“防止地方做大,必然实行分权、文武分途,但同时还要确保行政效率,这就必然导致机构臃肿、官僚集团人数膨胀,随之而来的就是财政开支骤增”“所以,变法其实没什么,无非是愿意付出多少财政开支而已。”“陛下说过的,只要能用钱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杨济说到这里,用满怀期待的眼光看着宇文温:“陛下向来生财有道,是不会缺钱粮的,那么只要钱粮准备到位,足以支撑大增的财政开支,那么变法成功指日可待。”宇文温正在喝茶,听到这里差点呛着:“什么朕何时说过这种话”“陛下,微臣可是听得清清楚楚”“呐”宇文温放下茶杯,一脸严肃:“熟归熟,若乱讲话,朕一样要治你造谣之罪”第四百四十二章 代价续用钱能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这是宇文温说过的话,前提是钱足够多,然而钱不好赚,并且不经花,所以牛皮有时候可以吹,但牛皮迟早要破,故而现在他可不认自己说过的话。反正没有起居郎在旁边“录音”,老子出尔反尔,你能奈我何宇文温如是想,杨济却已经习惯了宇文温的“厚脸皮”,所以知道如何“对症下药”:“陛下何以食言,微臣对陛下所说十分钦佩,如今朝廷酝酿变法,陛下财力雄厚,变法遇到的种种问题,必然会迎刃而解。”“没钱就找朕要你为何会产生如此念头”“陛下理财之术已近半步巅峰,微臣佩坏处就是一旦刺史有问题,危害性不小。对此,需要有人来掣肘,那就是州长史管政、州司马管军等,而州长史、州司马必须由朝廷任命,刺史不能自行征辟。这样的体制,实行了数百年,为什么宇文温觉得需要改革呢首先是大环境:中原统一,而官军的实力强劲,装备着火炮、火铳、猛炸药,又有火轮船这种新式交通工具,意味着只要中枢不出问题,天下就不会大乱。既然天下承平,地方官的精力,可以更多投入到民政方面,没必要兼任武职,分心管军。其次是选官制度出现变化,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科举官员到地方任职,若让这些官员上马管军,难度不小。道理很简单,当科举选拔成为常态,大量寒门子弟入仕,到地方做官,这些人也许养得起几个幕僚后世所称师爷,却未必养得起善战部曲。新官上任,没有部曲类似后世家丁跟着帮忙管军,没有部曲跟着上战场玩命,不要说打胜仗,不被兵痞坑死都算不错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刺史自带数百甚至上千部曲甚至还人人有马上任是常态,这些出身大族、豪强的刺史上任后,绝对能牢牢控制州政和军队。而现在,一个科举入仕的寒门子弟,带着几个青衣小仆上任,且不说会不会被老吏坑死,光凭这几个细皮嫩肉的仆人就想让军队如臂使指兵痞或者老兵油子可不好对付。更别说就几个青衣小仆随行,搞不好在上任途中被人杀了然后冒名顶替。所以,宇文温一开始的设想是推动文武分途,地方官总管且不论偏向文职事务,最多管管治安,重大治安事件由军府负责处理。那么,刺史头衔里的“使持节都督某州诸军事”就该取消。这样好么不好。治安事件,可大可小,但如何界定,很难分清楚,宇文温当过州官,能想象得出一旦剥离刺史、郡守的军权,会有什么状况发生。譬如,各宗族、村落为了水源地或者田地划分发生械斗,这种治安事件算大算小说大,人家又不是要造反、抗税、对抗官府,不能当叛乱处置,而且宗族械斗自古以来司空见惯;说小,“参战”人员搞不好数千,死人也可能死许多,到时候地方官吃不了兜着走。然而没有兵的刺史、郡守又如何去制止械斗如果让军府负责解决,首先府兵是亦农亦兵,平日里要种地,农闲训练,遇到战事应征出战,万一农忙时军府征集府兵去调解械斗,误了农时该怎么办械斗每年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各地府兵为了解决治安事件时不时就得集结出击,耽误农时、耽误训练,万一当地府兵“番上”、不在当地了,又该怎么办体制改革,是为了解决问题,不是为了引发新问题,现有的体制也许有许多不合时宜之处,也许有些不适应新形势,但执政者也不能一厢情愿,为了改革而改革。地方官文武分途,可以确保中枢对地方的控制,但代价就是降低行政效率、官吏增多导致冗员,这点必须有明确的认识。对于宇文温的利弊分析,杨济给出的解决方案倒也很直接,那就是“以史为鉴”。总管府一级是最大的行政建制,现在全国有三十八个总管府,适当裁撤合并,譬如缩减到二十个左右,一如宋时的“路”,明时的“省”。总管府军政合一,这在当年三国鼎立西魏、东魏、南梁,以及后来的周、齐、陈时是必须的,但现在中原统一,可以适当调整。总管府建制可以保留,但总管只负责民政,军权划出去,由都指挥使司掌军权,都指挥使司下辖指挥使司,对应州一级,都指挥使司负责总管府辖境内的治安,包括平定叛乱小规模、民变、械斗。国家那么大,州郡县那么多,中枢想要监察地方官,必须在各地设立监察机构,既然有了总管府的行政区划,那么按着一比一的配置,给每个总管府设提刑按察使司。当然,内地总管府和边疆总管府有区别,毕竟边疆总管府面对的形势不一样,若继续保留军政合一体制,以提高行政和军事效率不无不可。宇文温听到这里,哼了一声:“那么,内地那些总管府,实际上是都、布、按三司鼎立的状态,对吧”都、布、按三司,指的是都指挥使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为明代行省中平行的三个最高权力机构,杨济见宇文温直接说破,点点头:“是的,民政、军政分开,辅以监察,可以防止总管府尾大不掉,确保地方官文武分途也不会导致行政效率大幅下降,但是由此会增加机构、官吏数量,这也是必然出现的问题。”“陛下想要文武分途,想要防止地方做大,就得承担由此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付出代价,相较而言,总管府也好、道或路也好,省也罢,不过是名称不同,其实无所谓的。”“陛下想要细分地方官府机构,想要加强中枢和地方对新形势的适应,这都不是问题,微臣也罢,诸位宰执也罢,都能提出不错的改革构思,唯一的问题,就是钱粮。”“防止地方做大,必然实行分权、文武分途,但同时还要确保行政效率,这就必然导致机构臃肿、官僚集团人数膨胀,随之而来的就是财政开支骤增”“所以,变法其实没什么,无非是愿意付出多少财政开支而已。”“陛下说过的,只要能用钱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杨济说到这里,用满怀期待的眼光看着宇文温:“陛下向来生财有道,是不会缺钱粮的,那么只要钱粮准备到位,足以支撑大增的财政开支,那么变法成功指日可待。”宇文温正在喝茶,听到这里差点呛着:“什么朕何时说过这种话”“陛下,微臣可是听得清清楚楚”“呐”宇文温放下茶杯,一脸严肃:“熟归熟,若乱讲话,朕一样要治你造谣之罪”第四百四十二章 代价续用钱能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这是宇文温说过的话,前提是钱足够多,然而钱不好赚,并且不经花,所以牛皮有时候可以吹,但牛皮迟早要破,故而现在他可不认自己说过的话。反正没有起居郎在旁边“录音”,老子出尔反尔,你能奈我何宇文温如是想,杨济却已经习惯了宇文温的“厚脸皮”,所以知道如何“对症下药”:“陛下何以食言,微臣对陛下所说十分钦佩,如今朝廷酝酿变法,陛下财力雄厚,变法遇到的种种问题,必然会迎刃而解。”“没钱就找朕要你为何会产生如此念头”“陛下理财之术已近半步巅峰,微臣佩坏处就是一旦刺史有问题,危害性不小。对此,需要有人来掣肘,那就是州长史管政、州司马管军等,而州长史、州司马必须由朝廷任命,刺史不能自行征辟。这样的体制,实行了数百年,为什么宇文温觉得需要改革呢首先是大环境:中原统一,而官军的实力强劲,装备着火炮、火铳、猛炸药,又有火轮船这种新式交通工具,意味着只要中枢不出问题,天下就不会大乱。既然天下承平,地方官的精力,可以更多投入到民政方面,没必要兼任武职,分心管军。其次是选官制度出现变化,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科举官员到地方任职,若让这些官员上马管军,难度不小。道理很简单,当科举选拔成为常态,大量寒门子弟入仕,到地方做官,这些人也许养得起几个幕僚后世所称师爷,却未必养得起善战部曲。新官上任,没有部曲类似后世家丁跟着帮忙管军,没有部曲跟着上战场玩命,不要说打胜仗,不被兵痞坑死都算不错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刺史自带数百甚至上千部曲甚至还人人有马上任是常态,这些出身大族、豪强的刺史上任后,绝对能牢牢控制州政和军队。而现在,一个科举入仕的寒门子弟,带着几个青衣小仆上任,且不说会不会被老吏坑死,光凭这几个细皮嫩肉的仆人就想让军队如臂使指兵痞或者老兵油子可不好对付。更别说就几个青衣小仆随行,搞不好在上任途中被人杀了然后冒名顶替。所以,宇文温一开始的设想是推动文武分途,地方官总管且不论偏向文职事务,最多管管治安,重大治安事件由军府负责处理。那么,刺史头衔里的“使持节都督某州诸军事”就该取消。这样好么不好。治安事件,可大可小,但如何界定,很难分清楚,宇文温当过州官,能想象得出一旦剥离刺史、郡守的军权,会有什么状况发生。譬如,各宗族、村落为了水源地或者田地划分发生械斗,这种治安事件算大算小说大,人家又不是要造反、抗税、对抗官府,不能当叛乱处置,而且宗族械斗自古以来司空见惯;说小,“参战”人员搞不好数千,死人也可能死许多,到时候地方官吃不了兜着走。然而没有兵的刺史、郡守又如何去制止械斗如果让军府负责解决,首先府兵是亦农亦兵,平日里要种地,农闲训练,遇到战事应征出战,万一农忙时军府征集府兵去调解械斗,误了农时该怎么办械斗每年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各地府兵为了解决治安事件时不时就得集结出击,耽误农时、耽误训练,万一当地府兵“番上”、不在当地了,又该怎么办体制改革,是为了解决问题,不是为了引发新问题,现有的体制也许有许多不合时宜之处,也许有些不适应新形势,但执政者也不能一厢情愿,为了改革而改革。地方官文武分途,可以确保中枢对地方的控制,但代价就是降低行政效率、官吏增多导致冗员,这点必须有明确的认识。对于宇文温的利弊分析,杨济给出的解决方案倒也很直接,那就是“以史为鉴”。总管府一级是最大的行政建制,现在全国有三十八个总管府,适当裁撤合并,譬如缩减到二十个左右,一如宋时的“路”,明时的“省”。总管府军政合一,这在当年三国鼎立西魏、东魏、南梁,以及后来的周、齐、陈时是必须的,但现在中原统一,可以适当调整。总管府建制可以保留,但总管只负责民政,军权划出去,由都指挥使司掌军权,都指挥使司下辖指挥使司,对应州一级,都指挥使司负责总管府辖境内的治安,包括平定叛乱小规模、民变、械斗。国家那么大,州郡县那么多,中枢想要监察地方官,必须在各地设立监察机构,既然有了总管府的行政区划,那么按着一比一的配置,给每个总管府设提刑按察使司。当然,内地总管府和边疆总管府有区别,毕竟边疆总管府面对的形势不一样,若继续保留军政合一体制,以提高行政和军事效率不无不可。宇文温听到这里,哼了一声:“那么,内地那些总管府,实际上是都、布、按三司鼎立的状态,对吧”都、布、按三司,指的是都指挥使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为明代行省中平行的三个最高权力机构,杨济见宇文温直接说破,点点头:“是的,民政、军政分开,辅以监察,可以防止总管府尾大不掉,确保地方官文武分途也不会导致行政效率大幅下降,但是由此会增加机构、官吏数量,这也是必然出现的问题。”“陛下想要文武分途,想要防止地方做大,就得承担由此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付出代价,相较而言,总管府也好、道或路也好,省也罢,不过是名称不同,其实无所谓的。”“陛下想要细分地方官府机构,想要加强中枢和地方对新形势的适应,这都不是问题,微臣也罢,诸位宰执也罢,都能提出不错的改革构思,唯一的问题,就是钱粮。”“防止地方做大,必然实行分权、文武分途,但同时还要确保行政效率,这就必然导致机构臃肿、官僚集团人数膨胀,随之而来的就是财政开支骤增”“所以,变法其实没什么,无非是愿意付出多少财政开支而已。”“陛下说过的,只要能用钱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杨济说到这里,用满怀期待的眼光看着宇文温:“陛下向来生财有道,是不会缺钱粮的,那么只要钱粮准备到位,足以支撑大增的财政开支,那么变法成功指日可待。”宇文温正在喝茶,听到这里差点呛着:“什么朕何时说过这种话”“陛下,微臣可是听得清清楚楚”“呐”宇文温放下茶杯,一脸严肃:“熟归熟,若乱讲话,朕一样要治你造谣之罪”第四百四十二章 代价续用钱能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这是宇文温说过的话,前提是钱足够多,然而钱不好赚,并且不经花,所以牛皮有时候可以吹,但牛皮迟早要破,故而现在他可不认自己说过的话。反正没有起居郎在旁边“录音”,老子出尔反尔,你能奈我何宇文温如是想,杨济却已经习惯了宇文温的“厚脸皮”,所以知道如何“对症下药”:“陛下何以食言,微臣对陛下所说十分钦佩,如今朝廷酝酿变法,陛下财力雄厚,变法遇到的种种问题,必然会迎刃而解。”“没钱就找朕要你为何会产生如此念头”“陛下理财之术已近半步巅峰,微臣佩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