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造化图小说网>都市青春>寒门枭士> 寒门枭士 分节阅读 299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寒门枭士 分节阅读 299(1 / 1)

d后才会明白自己该换谁,我先给你父亲做事,也可以在幕后帮你出谋划策。”李延庆沉默片刻,终于点了点头,莫俊说得有道理,谋定而后动才是明智之举。这时,伙计端来一盘包子和一壶烫酒,又上了几个好菜,李延庆一口气吃掉几个包子填了一下肚子,这才端起酒壶给莫俊倒了一杯酒,“先生的妻儿要接到京城来吗”莫俊点点头,“你父亲以他的名义在这附近给我租了一间院子,有五间屋,我估计要在京城呆上几年了,当然也要把妻儿一并接来。”两人喝了几杯酒,莫俊忽然道:“朝廷要招安梁山军了。”“先生如何知道”“今天杭州宝妍斋发来紧急鸽信,方腊数万大军攻陷了杭州,知州赵霆逃跑,廉访使者赵约被方腊杀死,杭州居然被攻陷了,朝廷必然要尽快结束梁山战事”李延庆将杯中酒一饮而尽,他想起了昨天汤怀写来的信,回想信中内容,脑海里仿佛又出现了梁山大战的一幕,在数十枚轰天雷的凌厉攻势下,响箭城坍塌,童贯终于率领数万大军攻上了梁山,烈焰腾空,火势迅猛,梁山忠义堂和各寨都被大火吞没了,童贯仰天狂笑,扭曲的脸庞在火光中格外狰狞。但数千战死的梁山军士兵外,官军却再也找不到一个梁山军士兵的尸体,宋江等梁山将领更是无影无踪。童贯的狂笑凝固了,在他眼中是无边无际的八百里水泊,数万梁山军已经消失在茫茫的水泊之中。当初在童贯为郓城县意外得到的数十枚震天雷得意万分时,李延庆便知道这是梁山之战必然的结果。次日天不亮,李延庆便早早起来了,今天是他正式赴任的第一天,昨天,御史中丞王安中派人来通知他,吏部的手续已经替他办好,让他一早去御史台上任。“夫郎,曹蕴是谁”思思一边给丈夫梳头,一边在他耳边低声笑问道。曹郓李延庆愣了一下,这是某个官员的名字吗但这个名字他好像有点熟悉,但一时想不起来了。“你在哪里看到这个名字”“你昨天带回的包里,有一幅画和一本书,上面有她的名字,是她送你的书和画吗”李延庆顿时笑了起来,原来是曹蕴,自己在想着梁山之事,结果听成了曹郓。曹蕴不就是那个小女书呆子吗李延庆笑了笑,便将昨天写对联之事简单说了一遍,“是个十岁左右的小娘,嗜书如命,曹府都叫她小书娘,我写的对联被她选中,书和画就是她的谢礼。”“她才十岁吗”“最多十一岁”思思掩口笑道:“我感觉没这么小哦夫郎不会被曹家哄了吧”李延庆回头轻轻捏了一下她光滑的粉腮,笑眯眯道:“是你在胡思乱想,快帮我梳头吧今天是本官第一天上任,可别迟到了。”收拾停当后,李延庆骑马出发了,思思心中却对此事充满了兴趣,她快步走回房间,取出了那幅画和那本书,书是王右丞集,也就是王维的诗集,翻开第一页,一行娟秀的小字出现在眼前,小妹曹蕴感谢延庆大哥赠联之谊。素昧平生就居然称兄道妹了,应该写'东京曹蕴感李官人赠联,以书礼谢之'这才是正常的回谢吧可见这句话中含义不简单啊还有这幅江山行旅图,远山隐约,江水东去,一间茅屋掩映在山道中,门口旗幡上飘着一个酒字,整幅画没有一个人,却让人感觉到一个长途跋涉的旅人看到酒馆时的欣喜,这种意境可不是一个十岁小娘子能画得出来。思思嘴角露出一丝笑意,难道夫郎的桃花运真要来了吗她心中忽然对这个曹蕴充满了极大的兴趣,说不定这个曹蕴将成为夫郎的正妻了,可是自己很不方便出门,怎么才能打听到这个曹蕴的底细呢就在这时,门口传来喜鹊的声音,“思思姐,我也要走了”郭思思连忙走出房门,“喜鹊妹妹,今天很忙吗”“每天都差不多吧也谈不上很忙,思思姐有什么事”“你能不能帮我一个忙”“要我做什么”“这几天你如果有时间的话,我想请你帮我打听一个人。”喜鹊一下子有了兴趣,“要我打听谁”思思犹豫一下说:“一个曹家的小娘子。”大宋朝廷官署的布局有些奇怪,并不是所有的朝廷部门都在皇城内,相当多的朝廷官署修建在皇城外面,和各种商铺混在一起,象五寺三监、太晟府、太常寺、左藏库等等,另外御史台也不在皇城内,而在西角楼大街南面,紧靠开封府,另一侧的隔壁却是家茶馆。御史台占地约一百二十亩,由青石修砌一座高台,高台上三座完全一样的楼阁呈品字型分布,这三座楼阁便是御史台的三院,台院、殿院和察院。在宋朝很长一段时间内,御史只是寄禄官,没有实权,不理御史台事,监察事务实际由门下省给事中、拾遗等官充任。而在元丰改制后,御史台才重新恢复了应有的权力,目前御史台的主官是御史大夫,这个职位一直空缺,即使有任命,也是一个和御史台无关的虚官。御史台的真正主官是御史中丞,从三品高官,目前由吏部侍郎王安中兼任,前任御史中丞便是刚刚升为宰相的权臣王黼。在御史中丞下面又有台院、殿院和察院三个部门,其中台院有侍御史六人,殿院有殿中侍御史九人,察院有监察御史十五人。另外各院还有主簿、录事、主事、令使、书令史、亭长等等职务若干人,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官僚监察、审核体系。三院中,以侍御史的品阶最高,权力最大,他们负责纠审核百官,具体分为兴举百官、入閤承诏、弹劾、审问、公廨、杂事等等,六名侍御史各司其职。在台院的二楼内,御史中丞王安中为李延庆举行了一个小小的欢迎仪式,台院的五十余名官吏排列在大堂上,王安中满脸堆笑,对众人介绍李延庆,“李御史是我大宋栋梁,虽然很年轻,但其卓越的才能获得天子肯定,得以破格提拔,相信他完全能胜任御史之职,为天子分忧,成为我们楷模和榜样,请大家欢迎李御史正式加入御史台。”大堂上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王安中又给李延庆介绍了其他五名侍御史,“这位是杜御史,在御史台已为官二十年,资格最老,目前掌兴举,这位是王御史,负责入閤承诏,这位是赵御史,主管弹劾”众御史都十分客气,和李延庆一一拱手见礼,不多时,欢迎仪式结束,众人也都各自回了官房。王安中又笑道:“我虽为御史中丞,但也只是兼任,主职还是在吏部那边,平时也不太会过问御史台之事,可能也没有时间指点你,有什么不懂之处,可以多问问其他同僚,实际上,你们的职事都很独立,权力很大,甚至连我都无法过多干涉,最多只能提提建议,你多谨慎一点就没有问题了。”一番推脱之辞听得李延庆默然无语,沉吟一下,李延庆问道:“不知下官负责哪一块职事”“没有人给你说吗”李延庆摇了摇头,王安中笑道:“我还以为你已知道呢,之前负责审问的刘霖调走了,你就是接任他的职位,主管审问。”王安中一招手,走上来一名三十余岁的官员,“这位是台院主簿张洵,他负责台院的日常事务,李御史有什么需要,直接找他就是了。”说完,王安中便点点头匆匆走了,他把李延庆交给了主簿张洵来具体安排。张洵是湖州人,身材中等,十分精明能干,他是政和四年的赐进士出身,便一直在御史台任职,从九品的主事一步步升为从七品的台院主簿,主管台院和察院的内部事务,另外还有一名主簿则负责殿院的内部事务。张洵拱手对李延庆淡淡道:“久闻李探花的大名了”第四百五十三章 棘手之案李延庆在朝廷中的名气确实很大,倒并不是因为他文武双全,在战场上屡立大功,这些朝廷官员一般都不会关心。至于他去年初考中探花,或许当时会引人瞩目,但毕竟快两年过去了,大家也早已淡忘。李延庆之所以在朝中名气大,是因为他在短短的两年不到时间内连升两品五阶,轰动了朝廷,令无数官员为之眼红。这才是官员们眼睛盯得最紧的事情,李延庆为什么升官他有什么后台这段时间一直是朝官们最关心之事,升官和后台永远是官场上永恒的话题。不过这个张洵很聪明,他见李延庆反应很平淡,便立刻不提名气之事,对李延庆笑道:“请跟我来吧”两人上了三楼,来到最东面的一个房间,张洵笑道:“这里便是李御史的官房了,以前刘御史还留了一点东西,且不用管它,我下午会让人拿走,请进吧”李延庆推门走进自己的官房,这是一间十分宽敞的房间,至少有上百个平方,分为里外两间,外面是佐官的房间,有主事、令使和书令史各一人,另外还一个小茶童,负责打扫卫生,给众人点茶、跑腿之类的杂事。主事是九品小官,他是御史的助手,而令使和书令史没有官衔,只是文吏,他们两人一个管外,一个管内,令使是负责外勤,而书令史是内勤,负责整理文书,几人见李延庆进来,连忙站起身点头哈腰问好。李延庆见张洵直接走进内官房,便向众人点点头,也跟着进了里间。里间大约有五十个平方,光线十分明亮,正中是一张宽大的书案,两侧靠墙各有一个排书橱,角落还有一尊青铜异兽香炉,冒着袅袅青烟,使房间弥漫着一股淡淡的幽香。桌案的背后是两扇大窗子,风略有点大,吹得桌面上的文书哗哗作响,张洵连忙上前放下帘子,房间光线稍稍暗了一点。张洵将一只木盒子放在桌上,“这是李御史的印章,包括官印和御史印,非常重要,请李御史小心收好,另外李御史需要的其他物品,我会在下午安排人送来,不知李御史还需要我做什么”言外之意,就是如果没有别的什么事他就走了,李延庆想了想问道:“目前有什么公务需要我处理”“这个主事会告诉李御史,具体公务之事我不过问,实际上我只是相当于军队的后勤官。”张洵笑了笑,“没有其他事情,我就先走了”李延庆抱拳行一礼,“多谢张主簿指引”张洵转身走了,走过外屋时,他却意味深长地和主事交换了一个眼色。不多时,外屋的几名官吏纷纷走进房间,一起躬身行礼,“参见李御史”“以后大家一起做事了,还请各位多多关照”李延庆毕竟率领过上万大军,又在河东军担任过录事参军和情报司主事参军,他可不是刚刚出仕的雏儿,而且军队中等级森严,他的军令如山,使他无形中便具有一种领导者的威严。他看了一眼众人,缓缓道:“大家先认识一下,我就不用介绍自己了,大家请自我介绍,从主事开始。”李延庆很快便熟悉了他的几名下属,主事叫陶烨,开封府人,太学出身,三十岁不到,任主事三年,无论相貌还是谈吐都感觉比较平庸。令使叫做王教,因为之前的令使被前任侍御史刘霖带走,王教便从监院调来,但他岁数已经不年轻,至少有四十岁,长得瘦高精干。书令史叫做刘方,三十余岁,沉默寡言,为人低调,矮矮胖胖,像个冬瓜似的,笑容却十分和善,这让李延庆产生一个错觉,此人以前是不是卖过炊饼还有一个小茶童,叫做应哥儿,大约十一二岁,负责给大家点茶跑腿,倒也十分机灵。“官人请用茶”应哥儿恭恭敬敬将一只建德县烧制的黑釉茶盏放到李延庆桌上,李延庆喝了口茶,茶粉研磨得十分细腻,冲泡起的茶沫鲜白均匀,味道很纯正。“茶点得不错”“多谢小官人夸赞。”“茶是从哪来来的”李延庆又问道。“是配茶,每房御史每月有五斤茶饼,都是上好的徽州茶,其他茶具都是现成的,若物什不够,可以去内房领取。”“应哥儿是哪里人,来这里多久了”“我就是京城本地人,家中贫寒,三年前御史台招募茶童,我便进来了。”“应该读过书吧”“读过一年书,认识几百个字,当茶童必须要识字,否则没法跑腿送文书。”李延庆在河东军衙做录事参军时也有茶童,朝廷是不会给茶童开俸禄的,他们的收入一般是从各部门的日常经费中开支,如果做事机灵,还会有点打赏钱。李延庆便王安中又笑道:“我虽为御史中丞,但也只是兼任,主职还是在吏部那边,平时也不太会过问御史台之事,可能也没有时间指点你,有什么不懂之处,可以多问问其他同僚,实际上,你们的职事都很独立,权力很大,甚至连我都无法过多干涉,最多只能提提建议,你多谨慎一点就没有问题了。”一番推脱之辞听得李延庆默然无语,沉吟一下,李延庆问道:“不知下官负责哪一块职事”“没有人给你说吗”李延庆摇了摇头,王安中笑道:“我还以为你已知道呢,之前负责审问的刘霖调走了,你就是接任他的职位,主管审问。”王安中一招手,走上来一名三十余岁的官员,“这位是台院主簿张洵,他负责台院的日常事务,李御史有什么需要,直接找他就是了。”说完,王安中便点点头匆匆走了,他把李延庆交给了主簿张洵来具体安排。张洵是湖州人,身材中等,十分精明能干,他是政和四年的赐进士出身,便一直在御史台任职,从九品的主事一步步升为从七品的台院主簿,主管台院和察院的内部事务,另外还有一名主簿则负责殿院的内部事务。张洵拱手对李延庆淡淡道:“久闻李探花的大名了”第四百五十三章 棘手之案李延庆在朝廷中的名气确实很大,倒并不是因为他文武双全,在战场上屡立大功,这些朝廷官员一般都不会关心。至于他去年初考中探花,或许当时会引人瞩目,但毕竟快两年过去了,大家也早已淡忘。李延庆之所以在朝中名气大,是因为他在短短的两年不到时间内连升两品五阶,轰动了朝廷,令无数官员为之眼红。这才是官员们眼睛盯得最紧的事情,李延庆为什么升官他有什么后台这段时间一直是朝官们最关心之事,升官和后台永远是官场上永恒的话题。不过这个张洵很聪明,他见李延庆反应很平淡,便立刻不提名气之事,对李延庆笑道:“请跟我来吧”两人上了三楼,来到最东面的一个房间,张洵笑道:“这里便是李御史的官房了,以前刘御史还留了一点东西,且不用管它,我下午会让人拿走,请进吧”李延庆推门走进自己的官房,这是一间十分宽敞的房间,至少有上百个平方,分为里外两间,外面是佐官的房间,有主事、令使和书令史各一人,另外还一个小茶童,负责打扫卫生,给众人点茶、跑腿之类的杂事。主事是九品小官,他是御史的助手,而令使和书令史没有官衔,只是文吏,他们两人一个管外,一个管内,令使是负责外勤,而书令史是内勤,负责整理文书,几人见李延庆进来,连忙站起身点头哈腰问好。李延庆见张洵直接走进内官房,便向众人点点头,也跟着进了里间。里间大约有五十个平方,光线十分明亮,正中是一张宽大的书案,两侧靠墙各有一个排书橱,角落还有一尊青铜异兽香炉,冒着袅袅青烟,使房间弥漫着一股淡淡的幽香。桌案的背后是两扇大窗子,风略有点大,吹得桌面上的文书哗哗作响,张洵连忙上前放下帘子,房间光线稍稍暗了一点。张洵将一只木盒子放在桌上,“这是李御史的印章,包括官印和御史印,非常重要,请李御史小心收好,另外李御史需要的其他物品,我会在下午安排人送来,不知李御史还需要我做什么”言外之意,就是如果没有别的什么事他就走了,李延庆想了想问道:“目前有什么公务需要我处理”“这个主事会告诉李御史,具体公务之事我不过问,实际上我只是相当于军队的后勤官。”张洵笑了笑,“没有其他事情,我就先走了”李延庆抱拳行一礼,“多谢张主簿指引”张洵转身走了,走过外屋时,他却意味深长地和主事交换了一个眼色。不多时,外屋的几名官吏纷纷走进房间,一起躬身行礼,“参见李御史”“以后大家一起做事了,还请各位多多关照”李延庆毕竟率领过上万大军,又在河东军担任过录事参军和情报司主事参军,他可不是刚刚出仕的雏儿,而且军队中等级森严,他的军令如山,使他无形中便具有一种领导者的威严。他看了一眼众人,缓缓道:“大家先认识一下,我就不用介绍自己了,大家请自我介绍,从主事开始。”李延庆很快便熟悉了他的几名下属,主事叫陶烨,开封府人,太学出身,三十岁不到,任主事三年,无论相貌还是谈吐都感觉比较平庸。令使叫做王教,因为之前的令使被前任侍御史刘霖带走,王教便从监院调来,但他岁数已经不年轻,至少有四十岁,长得瘦高精干。书令史叫做刘方,三十余岁,沉默寡言,为人低调,矮矮胖胖,像个冬瓜似的,笑容却十分和善,这让李延庆产生一个错觉,此人以前是不是卖过炊饼还有一个小茶童,叫做应哥儿,大约十一二岁,负责给大家点茶跑腿,倒也十分机灵。“官人请用茶”应哥儿恭恭敬敬将一只建德县烧制的黑釉茶盏放到李延庆桌上,李延庆喝了口茶,茶粉研磨得十分细腻,冲泡起的茶沫鲜白均匀,味道很纯正。“茶点得不错”“多谢小官人夸赞。”“茶是从哪来来的”李延庆又问道。“是配茶,每房御史每月有五斤茶饼,都是上好的徽州茶,其他茶具都是现成的,若物什不够,可以去内房领取。”“应哥儿是哪里人,来这里多久了”“我就是京城本地人,家中贫寒,三年前御史台招募茶童,我便进来了。”“应该读过书吧”“读过一年书,认识几百个字,当茶童必须要识字,否则没法跑腿送文书。”李延庆在河东军衙做录事参军时也有茶童,朝廷是不会给茶童开俸禄的,他们的收入一般是从各部门的日常经费中开支,如果做事机灵,还会有点打赏钱。李延庆便王安中又笑道:“我虽为御史中丞,但也只是兼任,主职还是在吏部那边,平时也不太会过问御史台之事,可能也没有时间指点你,有什么不懂之处,可以多问问其他同僚,实际上,你们的职事都很独立,权力很大,甚至连我都无法过多干涉,最多只能提提建议,你多谨慎一点就没有问题了。”一番推脱之辞听得李延庆默然无语,沉吟一下,李延庆问道:“不知下官负责哪一块职事”“没有人给你说吗”李延庆摇了摇头,王安中笑道:“我还以为你已知道呢,之前负责审问的刘霖调走了,你就是接任他的职位,主管审问。”王安中一招手,走上来一名三十余岁的官员,“这位是台院主簿张洵,他负责台院的日常事务,李御史有什么需要,直接找他就是了。”说完,王安中便点点头匆匆走了,他把李延庆交给了主簿张洵来具体安排。张洵是湖州人,身材中等,十分精明能干,他是政和四年的赐进士出身,便一直在御史台任职,从九品的主事一步步升为从七品的台院主簿,主管台院和察院的内部事务,另外还有一名主簿则负责殿院的内部事务。张洵拱手对李延庆淡淡道:“久闻李探花的大名了”第四百五十三章 棘手之案李延庆在朝廷中的名气确实很大,倒并不是因为他文武双全,在战场上屡立大功,这些朝廷官员一般都不会关心。至于他去年初考中探花,或许当时会引人瞩目,但毕竟快两年过去了,大家也早已淡忘。李延庆之所以在朝中名气大,是因为他在短短的两年不到时间内连升两品五阶,轰动了朝廷,令无数官员为之眼红。这才是官员们眼睛盯得最紧的事情,李延庆为什么升官他有什么后台这段时间一直是朝官们最关心之事,升官和后台永远是官场上永恒的话题。不过这个张洵很聪明,他见李延庆反应很平淡,便立刻不提名气之事,对李延庆笑道:“请跟我来吧”两人上了三楼,来到最东面的一个房间,张洵笑道:“这里便是李御史的官房了,以前刘御史还留了一点东西,且不用管它,我下午会让人拿走,请进吧”李延庆推门走进自己的官房,这是一间十分宽敞的房间,至少有上百个平方,分为里外两间,外面是佐官的房间,有主事、令使和书令史各一人,另外还一个小茶童,负责打扫卫生,给众人点茶、跑腿之类的杂事。主事是九品小官,他是御史的助手,而令使和书令史没有官衔,只是文吏,他们两人一个管外,一个管内,令使是负责外勤,而书令史是内勤,负责整理文书,几人见李延庆进来,连忙站起身点头哈腰问好。李延庆见张洵直接走进内官房,便向众人点点头,也跟着进了里间。里间大约有五十个平方,光线十分明亮,正中是一张宽大的书案,两侧靠墙各有一个排书橱,角落还有一尊青铜异兽香炉,冒着袅袅青烟,使房间弥漫着一股淡淡的幽香。桌案的背后是两扇大窗子,风略有点大,吹得桌面上的文书哗哗作响,张洵连忙上前放下帘子,房间光线稍稍暗了一点。张洵将一只木盒子放在桌上,“这是李御史的印章,包括官印和御史印,非常重要,请李御史小心收好,另外李御史需要的其他物品,我会在下午安排人送来,不知李御史还需要我做什么”言外之意,就是如果没有别的什么事他就走了,李延庆想了想问道:“目前有什么公务需要我处理”“这个主事会告诉李御史,具体公务之事我不过问,实际上我只是相当于军队的后勤官。”张洵笑了笑,“没有其他事情,我就先走了”李延庆抱拳行一礼,“多谢张主簿指引”张洵转身走了,走过外屋时,他却意味深长地和主事交换了一个眼色。不多时,外屋的几名官吏纷纷走进房间,一起躬身行礼,“参见李御史”“以后大家一起做事了,还请各位多多关照”李延庆毕竟率领过上万大军,又在河东军担任过录事参军和情报司主事参军,他可不是刚刚出仕的雏儿,而且军队中等级森严,他的军令如山,使他无形中便具有一种领导者的威严。他看了一眼众人,缓缓道:“大家先认识一下,我就不用介绍自己了,大家请自我介绍,从主事开始。”李延庆很快便熟悉了他的几名下属,主事叫陶烨,开封府人,太学出身,三十岁不到,任主事三年,无论相貌还是谈吐都感觉比较平庸。令使叫做王教,因为之前的令使被前任侍御史刘霖带走,王教便从监院调来,但他岁数已经不年轻,至少有四十岁,长得瘦高精干。书令史叫做刘方,三十余岁,沉默寡言,为人低调,矮矮胖胖,像个冬瓜似的,笑容却十分和善,这让李延庆产生一个错觉,此人以前是不是卖过炊饼还有一个小茶童,叫做应哥儿,大约十一二岁,负责给大家点茶跑腿,倒也十分机灵。“官人请用茶”应哥儿恭恭敬敬将一只建德县烧制的黑釉茶盏放到李延庆桌上,李延庆喝了口茶,茶粉研磨得十分细腻,冲泡起的茶沫鲜白均匀,味道很纯正。“茶点得不错”“多谢小官人夸赞。”“茶是从哪来来的”李延庆又问道。“是配茶,每房御史每月有五斤茶饼,都是上好的徽州茶,其他茶具都是现成的,若物什不够,可以去内房领取。”“应哥儿是哪里人,来这里多久了”“我就是京城本地人,家中贫寒,三年前御史台招募茶童,我便进来了。”“应该读过书吧”“读过一年书,认识几百个字,当茶童必须要识字,否则没法跑腿送文书。”李延庆在河东军衙做录事参军时也有茶童,朝廷是不会给茶童开俸禄的,他们的收入一般是从各部门的日常经费中开支,如果做事机灵,还会有点打赏钱。李延庆便王安中又笑道:“我虽为御史中丞,但也只是兼任,主职还是在吏部那边,平时也不太会过问御史台之事,可能也没有时间指点你,有什么不懂之处,可以多问问其他同僚,实际上,你们的职事都很独立,权力很大,甚至连我都无法过多干涉,最多只能提提建议,你多谨慎一点就没有问题了。”一番推脱之辞听得李延庆默然无语,沉吟一下,李延庆问道:“不知下官负责哪一块职事”“没有人给你说吗”李延庆摇了摇头,王安中笑道:“我还以为你已知道呢,之前负责审问的刘霖调走了,你就是接任他的职位,主管审问。”王安中一招手,走上来一名三十余岁的官员,“这位是台院主簿张洵,他负责台院的日常事务,李御史有什么需要,直接找他就是了。”说完,王安中便点点头匆匆走了,他把李延庆交给了主簿张洵来具体安排。张洵是湖州人,身材中等,十分精明能干,他是政和四年的赐进士出身,便一直在御史台任职,从九品的主事一步步升为从七品的台院主簿,主管台院和察院的内部事务,另外还有一名主簿则负责殿院的内部事务。张洵拱手对李延庆淡淡道:“久闻李探花的大名了”第四百五十三章 棘手之案李延庆在朝廷中的名气确实很大,倒并不是因为他文武双全,在战场上屡立大功,这些朝廷官员一般都不会关心。至于他去年初考中探花,或许当时会引人瞩目,但毕竟快两年过去了,大家也早已淡忘。李延庆之所以在朝中名气大,是因为他在短短的两年不到时间内连升两品五阶,轰动了朝廷,令无数官员为之眼红。这才是官员们眼睛盯得最紧的事情,李延庆为什么升官他有什么后台这段时间一直是朝官们最关心之事,升官和后台永远是官场上永恒的话题。不过这个张洵很聪明,他见李延庆反应很平淡,便立刻不提名气之事,对李延庆笑道:“请跟我来吧”两人上了三楼,来到最东面的一个房间,张洵笑道:“这里便是李御史的官房了,以前刘御史还留了一点东西,且不用管它,我下午会让人拿走,请进吧”李延庆推门走进自己的官房,这是一间十分宽敞的房间,至少有上百个平方,分为里外两间,外面是佐官的房间,有主事、令使和书令史各一人,另外还一个小茶童,负责打扫卫生,给众人点茶、跑腿之类的杂事。主事是九品小官,他是御史的助手,而令使和书令史没有官衔,只是文吏,他们两人一个管外,一个管内,令使是负责外勤,而书令史是内勤,负责整理文书,几人见李延庆进来,连忙站起身点头哈腰问好。李延庆见张洵直接走进内官房,便向众人点点头,也跟着进了里间。里间大约有五十个平方,光线十分明亮,正中是一张宽大的书案,两侧靠墙各有一个排书橱,角落还有一尊青铜异兽香炉,冒着袅袅青烟,使房间弥漫着一股淡淡的幽香。桌案的背后是两扇大窗子,风略有点大,吹得桌面上的文书哗哗作响,张洵连忙上前放下帘子,房间光线稍稍暗了一点。张洵将一只木盒子放在桌上,“这是李御史的印章,包括官印和御史印,非常重要,请李御史小心收好,另外李御史需要的其他物品,我会在下午安排人送来,不知李御史还需要我做什么”言外之意,就是如果没有别的什么事他就走了,李延庆想了想问道:“目前有什么公务需要我处理”“这个主事会告诉李御史,具体公务之事我不过问,实际上我只是相当于军队的后勤官。”张洵笑了笑,“没有其他事情,我就先走了”李延庆抱拳行一礼,“多谢张主簿指引”张洵转身走了,走过外屋时,他却意味深长地和主事交换了一个眼色。不多时,外屋的几名官吏纷纷走进房间,一起躬身行礼,“参见李御史”“以后大家一起做事了,还请各位多多关照”李延庆毕竟率领过上万大军,又在河东军担任过录事参军和情报司主事参军,他可不是刚刚出仕的雏儿,而且军队中等级森严,他的军令如山,使他无形中便具有一种领导者的威严。他看了一眼众人,缓缓道:“大家先认识一下,我就不用介绍自己了,大家请自我介绍,从主事开始。”李延庆很快便熟悉了他的几名下属,主事叫陶烨,开封府人,太学出身,三十岁不到,任主事三年,无论相貌还是谈吐都感觉比较平庸。令使叫做王教,因为之前的令使被前任侍御史刘霖带走,王教便从监院调来,但他岁数已经不年轻,至少有四十岁,长得瘦高精干。书令史叫做刘方,三十余岁,沉默寡言,为人低调,矮矮胖胖,像个冬瓜似的,笑容却十分和善,这让李延庆产生一个错觉,此人以前是不是卖过炊饼还有一个小茶童,叫做应哥儿,大约十一二岁,负责给大家点茶跑腿,倒也十分机灵。“官人请用茶”应哥儿恭恭敬敬将一只建德县烧制的黑釉茶盏放到李延庆桌上,李延庆喝了口茶,茶粉研磨得十分细腻,冲泡起的茶沫鲜白均匀,味道很纯正。“茶点得不错”“多谢小官人夸赞。”“茶是从哪来来的”李延庆又问道。“是配茶,每房御史每月有五斤茶饼,都是上好的徽州茶,其他茶具都是现成的,若物什不够,可以去内房领取。”“应哥儿是哪里人,来这里多久了”“我就是京城本地人,家中贫寒,三年前御史台招募茶童,我便进来了。”“应该读过书吧”“读过一年书,认识几百个字,当茶童必须要识字,否则没法跑腿送文书。”李延庆在河东军衙做录事参军时也有茶童,朝廷是不会给茶童开俸禄的,他们的收入一般是从各部门的日常经费中开支,如果做事机灵,还会有点打赏钱。李延庆便王安中又笑道:“我虽为御史中丞,但也只是兼任,主职还是在吏部那边,平时也不太会过问御史台之事,可能也没有时间指点你,有什么不懂之处,可以多问问其他同僚,实际上,你们的职事都很独立,权力很大,甚至连我都无法过多干涉,最多只能提提建议,你多谨慎一点就没有问题了。”一番推脱之辞听得李延庆默然无语,沉吟一下,李延庆问道:“不知下官负责哪一块职事”“没有人给你说吗”李延庆摇了摇头,王安中笑道:“我还以为你已知道呢,之前负责审问的刘霖调走了,你就是接任他的职位,主管审问。”王安中一招手,走上来一名三十余岁的官员,“这位是台院主簿张洵,他负责台院的日常事务,李御史有什么需要,直接找他就是了。”说完,王安中便点点头匆匆走了,他把李延庆交给了主簿张洵来具体安排。张洵是湖州人,身材中等,十分精明能干,他是政和四年的赐进士出身,便一直在御史台任职,从九品的主事一步步升为从七品的台院主簿,主管台院和察院的内部事务,另外还有一名主簿则负责殿院的内部事务。张洵拱手对李延庆淡淡道:“久闻李探花的大名了”第四百五十三章 棘手之案李延庆在朝廷中的名气确实很大,倒并不是因为他文武双全,在战场上屡立大功,这些朝廷官员一般都不会关心。至于他去年初考中探花,或许当时会引人瞩目,但毕竟快两年过去了,大家也早已淡忘。李延庆之所以在朝中名气大,是因为他在短短的两年不到时间内连升两品五阶,轰动了朝廷,令无数官员为之眼红。这才是官员们眼睛盯得最紧的事情,李延庆为什么升官他有什么后台这段时间一直是朝官们最关心之事,升官和后台永远是官场上永恒的话题。不过这个张洵很聪明,他见李延庆反应很平淡,便立刻不提名气之事,对李延庆笑道:“请跟我来吧”两人上了三楼,来到最东面的一个房间,张洵笑道:“这里便是李御史的官房了,以前刘御史还留了一点东西,且不用管它,我下午会让人拿走,请进吧”李延庆推门走进自己的官房,这是一间十分宽敞的房间,至少有上百个平方,分为里外两间,外面是佐官的房间,有主事、令使和书令史各一人,另外还一个小茶童,负责打扫卫生,给众人点茶、跑腿之类的杂事。主事是九品小官,他是御史的助手,而令使和书令史没有官衔,只是文吏,他们两人一个管外,一个管内,令使是负责外勤,而书令史是内勤,负责整理文书,几人见李延庆进来,连忙站起身点头哈腰问好。李延庆见张洵直接走进内官房,便向众人点点头,也跟着进了里间。里间大约有五十个平方,光线十分明亮,正中是一张宽大的书案,两侧靠墙各有一个排书橱,角落还有一尊青铜异兽香炉,冒着袅袅青烟,使房间弥漫着一股淡淡的幽香。桌案的背后是两扇大窗子,风略有点大,吹得桌面上的文书哗哗作响,张洵连忙上前放下帘子,房间光线稍稍暗了一点。张洵将一只木盒子放在桌上,“这是李御史的印章,包括官印和御史印,非常重要,请李御史小心收好,另外李御史需要的其他物品,我会在下午安排人送来,不知李御史还需要我做什么”言外之意,就是如果没有别的什么事他就走了,李延庆想了想问道:“目前有什么公务需要我处理”“这个主事会告诉李御史,具体公务之事我不过问,实际上我只是相当于军队的后勤官。”张洵笑了笑,“没有其他事情,我就先走了”李延庆抱拳行一礼,“多谢张主簿指引”张洵转身走了,走过外屋时,他却意味深长地和主事交换了一个眼色。不多时,外屋的几名官吏纷纷走进房间,一起躬身行礼,“参见李御史”“以后大家一起做事了,还请各位多多关照”李延庆毕竟率领过上万大军,又在河东军担任过录事参军和情报司主事参军,他可不是刚刚出仕的雏儿,而且军队中等级森严,他的军令如山,使他无形中便具有一种领导者的威严。他看了一眼众人,缓缓道:“大家先认识一下,我就不用介绍自己了,大家请自我介绍,从主事开始。”李延庆很快便熟悉了他的几名下属,主事叫陶烨,开封府人,太学出身,三十岁不到,任主事三年,无论相貌还是谈吐都感觉比较平庸。令使叫做王教,因为之前的令使被前任侍御史刘霖带走,王教便从监院调来,但他岁数已经不年轻,至少有四十岁,长得瘦高精干。书令史叫做刘方,三十余岁,沉默寡言,为人低调,矮矮胖胖,像个冬瓜似的,笑容却十分和善,这让李延庆产生一个错觉,此人以前是不是卖过炊饼还有一个小茶童,叫做应哥儿,大约十一二岁,负责给大家点茶跑腿,倒也十分机灵。“官人请用茶”应哥儿恭恭敬敬将一只建德县烧制的黑釉茶盏放到李延庆桌上,李延庆喝了口茶,茶粉研磨得十分细腻,冲泡起的茶沫鲜白均匀,味道很纯正。“茶点得不错”“多谢小官人夸赞。”“茶是从哪来来的”李延庆又问道。“是配茶,每房御史每月有五斤茶饼,都是上好的徽州茶,其他茶具都是现成的,若物什不够,可以去内房领取。”“应哥儿是哪里人,来这里多久了”“我就是京城本地人,家中贫寒,三年前御史台招募茶童,我便进来了。”“应该读过书吧”“读过一年书,认识几百个字,当茶童必须要识字,否则没法跑腿送文书。”李延庆在河东军衙做录事参军时也有茶童,朝廷是不会给茶童开俸禄的,他们的收入一般是从各部门的日常经费中开支,如果做事机灵,还会有点打赏钱。李延庆便王安中又笑道:“我虽为御史中丞,但也只是兼任,主职还是在吏部那边,平时也不太会过问御史台之事,可能也没有时间指点你,有什么不懂之处,可以多问问其他同僚,实际上,你们的职事都很独立,权力很大,甚至连我都无法过多干涉,最多只能提提建议,你多谨慎一点就没有问题了。”一番推脱之辞听得李延庆默然无语,沉吟一下,李延庆问道:“不知下官负责哪一块职事”“没有人给你说吗”李延庆摇了摇头,王安中笑道:“我还以为你已知道呢,之前负责审问的刘霖调走了,你就是接任他的职位,主管审问。”王安中一招手,走上来一名三十余岁的官员,“这位是台院主簿张洵,他负责台院的日常事务,李御史有什么需要,直接找他就是了。”说完,王安中便点点头匆匆走了,他把李延庆交给了主簿张洵来具体安排。张洵是湖州人,身材中等,十分精明能干,他是政和四年的赐进士出身,便一直在御史台任职,从九品的主事一步步升为从七品的台院主簿,主管台院和察院的内部事务,另外还有一名主簿则负责殿院的内部事务。张洵拱手对李延庆淡淡道:“久闻李探花的大名了”第四百五十三章 棘手之案李延庆在朝廷中的名气确实很大,倒并不是因为他文武双全,在战场上屡立大功,这些朝廷官员一般都不会关心。至于他去年初考中探花,或许当时会引人瞩目,但毕竟快两年过去了,大家也早已淡忘。李延庆之所以在朝中名气大,是因为他在短短的两年不到时间内连升两品五阶,轰动了朝廷,令无数官员为之眼红。这才是官员们眼睛盯得最紧的事情,李延庆为什么升官他有什么后台这段时间一直是朝官们最关心之事,升官和后台永远是官场上永恒的话题。不过这个张洵很聪明,他见李延庆反应很平淡,便立刻不提名气之事,对李延庆笑道:“请跟我来吧”两人上了三楼,来到最东面的一个房间,张洵笑道:“这里便是李御史的官房了,以前刘御史还留了一点东西,且不用管它,我下午会让人拿走,请进吧”李延庆推门走进自己的官房,这是一间十分宽敞的房间,至少有上百个平方,分为里外两间,外面是佐官的房间,有主事、令使和书令史各一人,另外还一个小茶童,负责打扫卫生,给众人点茶、跑腿之类的杂事。主事是九品小官,他是御史的助手,而令使和书令史没有官衔,只是文吏,他们两人一个管外,一个管内,令使是负责外勤,而书令史是内勤,负责整理文书,几人见李延庆进来,连忙站起身点头哈腰问好。李延庆见张洵直接走进内官房,便向众人点点头,也跟着进了里间。里间大约有五十个平方,光线十分明亮,正中是一张宽大的书案,两侧靠墙各有一个排书橱,角落还有一尊青铜异兽香炉,冒着袅袅青烟,使房间弥漫着一股淡淡的幽香。桌案的背后是两扇大窗子,风略有点大,吹得桌面上的文书哗哗作响,张洵连忙上前放下帘子,房间光线稍稍暗了一点。张洵将一只木盒子放在桌上,“这是李御史的印章,包括官印和御史印,非常重要,请李御史小心收好,另外李御史需要的其他物品,我会在下午安排人送来,不知李御史还需要我做什么”言外之意,就是如果没有别的什么事他就走了,李延庆想了想问道:“目前有什么公务需要我处理”“这个主事会告诉李御史,具体公务之事我不过问,实际上我只是相当于军队的后勤官。”张洵笑了笑,“没有其他事情,我就先走了”李延庆抱拳行一礼,“多谢张主簿指引”张洵转身走了,走过外屋时,他却意味深长地和主事交换了一个眼色。不多时,外屋的几名官吏纷纷走进房间,一起躬身行礼,“参见李御史”“以后大家一起做事了,还请各位多多关照”李延庆毕竟率领过上万大军,又在河东军担任过录事参军和情报司主事参军,他可不是刚刚出仕的雏儿,而且军队中等级森严,他的军令如山,使他无形中便具有一种领导者的威严。他看了一眼众人,缓缓道:“大家先认识一下,我就不用介绍自己了,大家请自我介绍,从主事开始。”李延庆很快便熟悉了他的几名下属,主事叫陶烨,开封府人,太学出身,三十岁不到,任主事三年,无论相貌还是谈吐都感觉比较平庸。令使叫做王教,因为之前的令使被前任侍御史刘霖带走,王教便从监院调来,但他岁数已经不年轻,至少有四十岁,长得瘦高精干。书令史叫做刘方,三十余岁,沉默寡言,为人低调,矮矮胖胖,像个冬瓜似的,笑容却十分和善,这让李延庆产生一个错觉,此人以前是不是卖过炊饼还有一个小茶童,叫做应哥儿,大约十一二岁,负责给大家点茶跑腿,倒也十分机灵。“官人请用茶”应哥儿恭恭敬敬将一只建德县烧制的黑釉茶盏放到李延庆桌上,李延庆喝了口茶,茶粉研磨得十分细腻,冲泡起的茶沫鲜白均匀,味道很纯正。“茶点得不错”“多谢小官人夸赞。”“茶是从哪来来的”李延庆又问道。“是配茶,每房御史每月有五斤茶饼,都是上好的徽州茶,其他茶具都是现成的,若物什不够,可以去内房领取。”“应哥儿是哪里人,来这里多久了”“我就是京城本地人,家中贫寒,三年前御史台招募茶童,我便进来了。”“应该读过书吧”“读过一年书,认识几百个字,当茶童必须要识字,否则没法跑腿送文书。”李延庆在河东军衙做录事参军时也有茶童,朝廷是不会给茶童开俸禄的,他们的收入一般是从各部门的日常经费中开支,如果做事机灵,还会有点打赏钱。李延庆便王安中又笑道:“我虽为御史中丞,但也只是兼任,主职还是在吏部那边,平时也不太会过问御史台之事,可能也没有时间指点你,有什么不懂之处,可以多问问其他同僚,实际上,你们的职事都很独立,权力很大,甚至连我都无法过多干涉,最多只能提提建议,你多谨慎一点就没有问题了。”一番推脱之辞听得李延庆默然无语,沉吟一下,李延庆问道:“不知下官负责哪一块职事”“没有人给你说吗”李延庆摇了摇头,王安中笑道:“我还以为你已知道呢,之前负责审问的刘霖调走了,你就是接任他的职位,主管审问。”王安中一招手,走上来一名三十余岁的官员,“这位是台院主簿张洵,他负责台院的日常事务,李御史有什么需要,直接找他就是了。”说完,王安中便点点头匆匆走了,他把李延庆交给了主簿张洵来具体安排。张洵是湖州人,身材中等,十分精明能干,他是政和四年的赐进士出身,便一直在御史台任职,从九品的主事一步步升为从七品的台院主簿,主管台院和察院的内部事务,另外还有一名主簿则负责殿院的内部事务。张洵拱手对李延庆淡淡道:“久闻李探花的大名了”第四百五十三章 棘手之案李延庆在朝廷中的名气确实很大,倒并不是因为他文武双全,在战场上屡立大功,这些朝廷官员一般都不会关心。至于他去年初考中探花,或许当时会引人瞩目,但毕竟快两年过去了,大家也早已淡忘。李延庆之所以在朝中名气大,是因为他在短短的两年不到时间内连升两品五阶,轰动了朝廷,令无数官员为之眼红。这才是官员们眼睛盯得最紧的事情,李延庆为什么升官他有什么后台这段时间一直是朝官们最关心之事,升官和后台永远是官场上永恒的话题。不过这个张洵很聪明,他见李延庆反应很平淡,便立刻不提名气之事,对李延庆笑道:“请跟我来吧”两人上了三楼,来到最东面的一个房间,张洵笑道:“这里便是李御史的官房了,以前刘御史还留了一点东西,且不用管它,我下午会让人拿走,请进吧”李延庆推门走进自己的官房,这是一间十分宽敞的房间,至少有上百个平方,分为里外两间,外面是佐官的房间,有主事、令使和书令史各一人,另外还一个小茶童,负责打扫卫生,给众人点茶、跑腿之类的杂事。主事是九品小官,他是御史的助手,而令使和书令史没有官衔,只是文吏,他们两人一个管外,一个管内,令使是负责外勤,而书令史是内勤,负责整理文书,几人见李延庆进来,连忙站起身点头哈腰问好。李延庆见张洵直接走进内官房,便向众人点点头,也跟着进了里间。里间大约有五十个平方,光线十分明亮,正中是一张宽大的书案,两侧靠墙各有一个排书橱,角落还有一尊青铜异兽香炉,冒着袅袅青烟,使房间弥漫着一股淡淡的幽香。桌案的背后是两扇大窗子,风略有点大,吹得桌面上的文书哗哗作响,张洵连忙上前放下帘子,房间光线稍稍暗了一点。张洵将一只木盒子放在桌上,“这是李御史的印章,包括官印和御史印,非常重要,请李御史小心收好,另外李御史需要的其他物品,我会在下午安排人送来,不知李御史还需要我做什么”言外之意,就是如果没有别的什么事他就走了,李延庆想了想问道:“目前有什么公务需要我处理”“这个主事会告诉李御史,具体公务之事我不过问,实际上我只是相当于军队的后勤官。”张洵笑了笑,“没有其他事情,我就先走了”李延庆抱拳行一礼,“多谢张主簿指引”张洵转身走了,走过外屋时,他却意味深长地和主事交换了一个眼色。不多时,外屋的几名官吏纷纷走进房间,一起躬身行礼,“参见李御史”“以后大家一起做事了,还请各位多多关照”李延庆毕竟率领过上万大军,又在河东军担任过录事参军和情报司主事参军,他可不是刚刚出仕的雏儿,而且军队中等级森严,他的军令如山,使他无形中便具有一种领导者的威严。他看了一眼众人,缓缓道:“大家先认识一下,我就不用介绍自己了,大家请自我介绍,从主事开始。”李延庆很快便熟悉了他的几名下属,主事叫陶烨,开封府人,太学出身,三十岁不到,任主事三年,无论相貌还是谈吐都感觉比较平庸。令使叫做王教,因为之前的令使被前任侍御史刘霖带走,王教便从监院调来,但他岁数已经不年轻,至少有四十岁,长得瘦高精干。书令史叫做刘方,三十余岁,沉默寡言,为人低调,矮矮胖胖,像个冬瓜似的,笑容却十分和善,这让李延庆产生一个错觉,此人以前是不是卖过炊饼还有一个小茶童,叫做应哥儿,大约十一二岁,负责给大家点茶跑腿,倒也十分机灵。“官人请用茶”应哥儿恭恭敬敬将一只建德县烧制的黑釉茶盏放到李延庆桌上,李延庆喝了口茶,茶粉研磨得十分细腻,冲泡起的茶沫鲜白均匀,味道很纯正。“茶点得不错”“多谢小官人夸赞。”“茶是从哪来来的”李延庆又问道。“是配茶,每房御史每月有五斤茶饼,都是上好的徽州茶,其他茶具都是现成的,若物什不够,可以去内房领取。”“应哥儿是哪里人,来这里多久了”“我就是京城本地人,家中贫寒,三年前御史台招募茶童,我便进来了。”“应该读过书吧”“读过一年书,认识几百个字,当茶童必须要识字,否则没法跑腿送文书。”李延庆在河东军衙做录事参军时也有茶童,朝廷是不会给茶童开俸禄的,他们的收入一般是从各部门的日常经费中开支,如果做事机灵,还会有点打赏钱。李延庆便王安中又笑道:“我虽为御史中丞,但也只是兼任,主职还是在吏部那边,平时也不太会过问御史台之事,可能也没有时间指点你,有什么不懂之处,可以多问问其他同僚,实际上,你们的职事都很独立,权力很大,甚至连我都无法过多干涉,最多只能提提建议,你多谨慎一点就没有问题了。”一番推脱之辞听得李延庆默然无语,沉吟一下,李延庆问道:“不知下官负责哪一块职事”“没有人给你说吗”李延庆摇了摇头,王安中笑道:“我还以为你已知道呢,之前负责审问的刘霖调走了,你就是接任他的职位,主管审问。”王安中一招手,走上来一名三十余岁的官员,“这位是台院主簿张洵,他负责台院的日常事务,李御史有什么需要,直接找他就是了。”说完,王安中便点点头匆匆走了,他把李延庆交给了主簿张洵来具体安排。张洵是湖州人,身材中等,十分精明能干,他是政和四年的赐进士出身,便一直在御史台任职,从九品的主事一步步升为从七品的台院主簿,主管台院和察院的内部事务,另外还有一名主簿则负责殿院的内部事务。张洵拱手对李延庆淡淡道:“久闻李探花的大名了”第四百五十三章 棘手之案李延庆在朝廷中的名气确实很大,倒并不是因为他文武双全,在战场上屡立大功,这些朝廷官员一般都不会关心。至于他去年初考中探花,或许当时会引人瞩目,但毕竟快两年过去了,大家也早已淡忘。李延庆之所以在朝中名气大,是因为他在短短的两年不到时间内连升两品五阶,轰动了朝廷,令无数官员为之眼红。这才是官员们眼睛盯得最紧的事情,李延庆为什么升官他有什么后台这段时间一直是朝官们最关心之事,升官和后台永远是官场上永恒的话题。不过这个张洵很聪明,他见李延庆反应很平淡,便立刻不提名气之事,对李延庆笑道:“请跟我来吧”两人上了三楼,来到最东面的一个房间,张洵笑道:“这里便是李御史的官房了,以前刘御史还留了一点东西,且不用管它,我下午会让人拿走,请进吧”李延庆推门走进自己的官房,这是一间十分宽敞的房间,至少有上百个平方,分为里外两间,外面是佐官的房间,有主事、令使和书令史各一人,另外还一个小茶童,负责打扫卫生,给众人点茶、跑腿之类的杂事。主事是九品小官,他是御史的助手,而令使和书令史没有官衔,只是文吏,他们两人一个管外,一个管内,令使是负责外勤,而书令史是内勤,负责整理文书,几人见李延庆进来,连忙站起身点头哈腰问好。李延庆见张洵直接走进内官房,便向众人点点头,也跟着进了里间。里间大约有五十个平方,光线十分明亮,正中是一张宽大的书案,两侧靠墙各有一个排书橱,角落还有一尊青铜异兽香炉,冒着袅袅青烟,使房间弥漫着一股淡淡的幽香。桌案的背后是两扇大窗子,风略有点大,吹得桌面上的文书哗哗作响,张洵连忙上前放下帘子,房间光线稍稍暗了一点。张洵将一只木盒子放在桌上,“这是李御史的印章,包括官印和御史印,非常重要,请李御史小心收好,另外李御史需要的其他物品,我会在下午安排人送来,不知李御史还需要我做什么”言外之意,就是如果没有别的什么事他就走了,李延庆想了想问道:“目前有什么公务需要我处理”“这个主事会告诉李御史,具体公务之事我不过问,实际上我只是相当于军队的后勤官。”张洵笑了笑,“没有其他事情,我就先走了”李延庆抱拳行一礼,“多谢张主簿指引”张洵转身走了,走过外屋时,他却意味深长地和主事交换了一个眼色。不多时,外屋的几名官吏纷纷走进房间,一起躬身行礼,“参见李御史”“以后大家一起做事了,还请各位多多关照”李延庆毕竟率领过上万大军,又在河东军担任过录事参军和情报司主事参军,他可不是刚刚出仕的雏儿,而且军队中等级森严,他的军令如山,使他无形中便具有一种领导者的威严。他看了一眼众人,缓缓道:“大家先认识一下,我就不用介绍自己了,大家请自我介绍,从主事开始。”李延庆很快便熟悉了他的几名下属,主事叫陶烨,开封府人,太学出身,三十岁不到,任主事三年,无论相貌还是谈吐都感觉比较平庸。令使叫做王教,因为之前的令使被前任侍御史刘霖带走,王教便从监院调来,但他岁数已经不年轻,至少有四十岁,长得瘦高精干。书令史叫做刘方,三十余岁,沉默寡言,为人低调,矮矮胖胖,像个冬瓜似的,笑容却十分和善,这让李延庆产生一个错觉,此人以前是不是卖过炊饼还有一个小茶童,叫做应哥儿,大约十一二岁,负责给大家点茶跑腿,倒也十分机灵。“官人请用茶”应哥儿恭恭敬敬将一只建德县烧制的黑釉茶盏放到李延庆桌上,李延庆喝了口茶,茶粉研磨得十分细腻,冲泡起的茶沫鲜白均匀,味道很纯正。“茶点得不错”“多谢小官人夸赞。”“茶是从哪来来的”李延庆又问道。“是配茶,每房御史每月有五斤茶饼,都是上好的徽州茶,其他茶具都是现成的,若物什不够,可以去内房领取。”“应哥儿是哪里人,来这里多久了”“我就是京城本地人,家中贫寒,三年前御史台招募茶童,我便进来了。”“应该读过书吧”“读过一年书,认识几百个字,当茶童必须要识字,否则没法跑腿送文书。”李延庆在河东军衙做录事参军时也有茶童,朝廷是不会给茶童开俸禄的,他们的收入一般是从各部门的日常经费中开支,如果做事机灵,还会有点打赏钱。李延庆便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