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造化图小说网>综合其他>鉴宝秘术> 第一一八四章 生坑青铜器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一八四章 生坑青铜器(2 / 2)

“也可能是个骗局。”张天元办事儿比较慎重,将所有的可能性都考虑在内了,他可不想被人忽悠了。

“我想骗局的可能性不太大,一位名叫白光的网友,在论坛里贴出了2只戈的图片。在其中一只戈的照片中,白光写明是‘厚重生坑全品’,长21厘米,高10厘米。您也知道,在古玩行中,所谓‘生坑’青铜器,就是出土不久的青铜器,表面保持了长埋地下所产生的锈蚀。‘厚重生坑全品’就是指这只戈是刚出土不久的,品相完好。不少网友跟帖表示戈的品质不错,并询问价格。贴出戈照片的网友白光在帖子中说明,这两只戈已经售出了!”老于掌柜又道。

“哦,你这么一说的话,这真实的可能性倒是增添了几分。”张天元皱了皱眉道。

“不仅如此,有个网友金戈铁马发了一篇关于青铜带钩的帖子。帖子中称,这只带钩是‘生坑’货,158毫米长,双兽面,钩首兽面嵌‘黑料珠’,钩身嵌三枚‘琉璃珠’,全身镏金。‘出水’不久,为不破坏镏金,未作任何清理。钩头因风俗习惯,随葬时已人为掰断。”老于掌柜的话,让张天元又吃了一惊,他之前虽然也想到了可能民间还是会有一些人偷偷地买卖青铜器,不过还真没想到会如此大胆。

对了,这里所谓“出水”,是指刚刚从墓里挖出来,也是古玩行内的行话。

“这个帖子还称,此钩已可交流,有意者短信联系。我在阅读了随后的部分跟帖中发现,有不少人询问这只带钩的价格,金戈铁马说,价格已经通过短信报了,第2张照片中的带钩,是西山博物院的藏品,是为了说明‘钩头因风俗习惯,随葬时已人为掰断’是当时的普遍现象。另外我还注意到,该网站的管理员特地在网页上方用红色字体注明:‘请遵守国家法律,生坑出土品严禁出现‘出售’、‘交流’等字样。’但是,仍有不少网友在帖子中表示,自己的‘生坑’青铜器可以‘交流’。”

“好嚣张啊,就不怕被查吗?”张天元笑道。

“敢卖的人,肯定都是有门路的,应该还不至于怕被查。”老于掌柜叹了口气道。

“这个倒也是。那老于掌柜,你怎么个想法,这批青铜器要吃下来吗?”张天元看了看老于掌柜问道。

这位老前辈肯定有自己的见解,虽说曾经也因为打眼赔了钱,可是这世上,除了张天元之外,还真没有人敢说自己从未打过眼,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

老于掌柜的经验,那是张天元绝对需要学习的。

“我觉得吧,这种东西多半还是假货居多,喜欢收藏青铜器的爱好者,应该收藏出处和来路明确的传世青铜器,不要总是关注所谓的‘生坑’。青铜器是与瓷器、书画并称的一大收藏门类,我国在宋代就有了收藏和研究青铜器的历史,但历代收藏青铜器者无不是学养高深、资金雄厚者。就目前来讲,一只爵杯价格在一二十万元左右,一只商周时期的鼎,价格在30万至50万元。如果是祭祀用的礼器,价格就要上百万甚至上千万元。市场上一两千元买到青铜鼎、杯什么的,是真货的概率几乎不存在。”老于掌柜想了想道。

“你这话倒是在理,我以前跟李明光教授探讨过青铜器的收藏可能,他告诉我说除了真正的‘生坑’货以外,还有很多人销售假青铜器,说是自某某地刚出土的,挖墓挖出来的,想尽快出手云云,其实都是编故事。很多收藏爱好者喜欢‘生坑’货,是因为觉得上面的锈蚀有沧桑感,有历史厚重感,而且认为‘熟坑’的青铜器比较容易造假,看起来不像真的。但对于目前的造假者来说,造锈蚀是很简单的工艺,制造‘生坑’假货的难度和制造‘熟坑’假货的难度基本是一样的。其实‘熟坑’的青铜器也有另一种美感,博物馆里陈列的青铜器很多都是经过除锈清洗的,未必非要去追求‘生坑’的锈蚀。”张天元对青铜器还是颇为了解的,他的专业课就是考古啊。

“说起这个,以前就有个笑话,一些不懂装懂的人,走进上浦博物馆青铜器馆参观时,会边看边说:大概都是仿制品。”老于掌柜笑着说道。

“这一点都不奇怪,因为他们不懂得‘生坑’处理后变‘熟坑’会这样漂亮如新。所以从帝都故宫到上浦博物馆,从日本泉屋到美国大都会,展出的传世青铜器都经过精心的表面处理,真正体现那诱人的青铜之美。如果我的朋友有一天会热衷于青铜器的收藏,我就会告诉他千万不要以‘生坑’还是‘熟坑’来评定器物的优劣,而要以最大程度地恢复青铜器的本来面貌,真正体现青铜艺术的魅力为原则。”张天元点了点头道。(未完待续。)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