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掠者对瓷器感兴趣的不多,况且那种东西易碎。
有心垂顾稀世画卷的人就更少了。
关于当时掠夺者发疯般一涌而入的情形,苏珊娜的爷爷也有描述,尽管不一定准确,但还是值得提一下。
苏珊娜的爷爷说:10月7日下午三、四点钟,法英联军委员会在忙着清点从圆明园抢来的战利品,此时有些勤杂士兵在园里不停地出出进进,他们倒是向值勤的哨兵出示了通行证,然而每个人都带了些小玩艺儿出来。
不用说,如此情景必然会激起那些目睹这样来来回回往外带东西的士兵们的贪欲。
他们中有英军和法军的步兵、轻步兵、炮兵,有法军中的北非骑兵,英国女王的龙骑兵,英军中的印度锡克兵;还有些是中国苦力。
所有的人都“瞪大了眼睛”,“贪欲中烧”,等待机会进去。
有道是:最珍贵的被拿走了,我们要进去,该轮到我们了。
嗨!至少也有我们一杯,我们大老远来的,不是吗,是马丁还是迪朗?
于是大家笑着,互相推推搡搡……秩序已开始有点儿乱了。
苏珊娜的爷爷继续写道:突然一声军号响,要调集一个武装的连队。
发生什么事儿?
原来是附近海淀附近的村民和法军招募的一些苦力,已经架了云梯攀上墙头进去了,开始自顾自地抢了起来。
他们在好几个殿堂放了火,因此开始引起恐慌。
对士兵们来说这已经够了!
他们控制不住地你拥我挤,推开站岗的哨兵,“随后立即开始去拿各自中意的东西”。
就这样,英国人、法国人,军官、士兵,个个拼命地往圆明园里冲。
不仅仅是他们!那些中国苦力,还有中国盗徒,都铆足了劲儿大捞意外之财。
要我们的人在这股人种大杂烩的人流中散去,不被其所裹挟,那就是要求他们具有超越人的力量去克制自己。
于是,他们像寓言里的那条狗一样,它捧着主人的午餐,开始时是守着那份午餐,一旦发现餐食受损,它就会露出獠牙把它的那份吃掉。
于是,我们那些军人同别人一样,跟着别人一起进去了。
这段日记的记录,苏珊娜同样没有说出来。
因为她觉得这是祖父在为自己的掠夺行为找借口,说什么苦力抢了他们才跟着抢,如果不是三岁的孩子,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那些苦力在英法联军的枪口之下,,仅仅是某种愿望,或者说是一种完全可以理解的利害关系,使他没有去抢掠。
他是孟托邦主帅的秘书兼翻译官,两个人每天都打交道,关系密切,他对将军怀着钦佩和爱戴之情,他尤其不想做令将军不快的事。
他看见将军对正在发生的事情感到非常苦恼,他不愿意增加他的痛苦。
他感到如果自己放任和别人一样去抢去夺,肯定会惹将军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