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长子的李铿正在读初中,目睹孱弱的母亲拖着沉重的家庭之舟蹒跚而行,弟妹饿得哇哇啼哭,他只能含泪弃学打工,帮着养家糊口。
李铿曾说过:‘那年我才16岁,去砚坑时,书包里装满了书。’
麻子砚坑位于肇城外30里,坑洞狭长弯曲,幽暗潮湿。
采石工们躬腰凿石,挥汗如雨。
小李铿精瘦的身子骨,拉着上百斤重的砚石,匍匐前行往洞外拖……
冷月如钩,烂柯山被黑夜吞噬。
师傅们如雷鼾声和羚羊峡轮船汽笛的悲鸣,不绝于耳。
李铿每晚都加班,替师傅们磨利几十把钢凿,以备次日使用。
忙完回到工棚里,一灯如豆,展卷苦读,天文地理、历史人文、工艺美术……他都如饥似渴地学习。
炎夏酷暑,山蚊叮咬;数九寒天,北风袭骨。
周大人少年时的述志诗,成了他在逆境奋进的励志名言。
也是他十多年后第一次创作国礼,获得灵感突破的契机。”
“这个人的经历也的确是坎坷,唉,当年那个时代,真得是让人有些唏嘘啊。”
萧峰锐叹了口气。
他并未经历过那个时代,不过祖辈上是经历过的。
那是一个复杂的时代,不可能简单说好或者坏。
“后来呢?”
女孩子总是会有些同情心,对于李铿后来的发展,自然非常关切。
“经历磨难,许多人可能见不到彩虹,不过李铿是幸运的,他后来投师学艺,吹尽黄沙始见金!
一年后,李铿进入肇城市工艺厂,被肇城端砚界领军人物罗星培收作徒弟。
在三年学徒期里,李铿给砚石凿大坯、平底、围石、做花、打磨、抛光……罗星培教他使用不同的刀具,
作深刀、浅刀、斜刀、细刻、线刻、缕空、通雕等技法。
李铿第一次在砚石上设计的《丹凤朝阳》图案,兴高采烈地拿给师傅看,却换回一盆冷水:“布局不合理!”
罗星培指出应修改之处,并用刘禹锡的《浪淘沙》“千淘万漉皆辛苦,吹尽黄沙始见金”来勉励他。
于是,李铿牢记师傅的谆谆教诲,想起诗中淘金女的艰辛,他熬夜设计,反复琢磨造型与布局艺术。
1971年,李铿被派到广省工艺美术培训班脱产学习3个月,其艺术素养得到了提升。
李雄才的学生画家李国华,时任肇城工艺厂的厂长。
李雄才经常来厂里给工人讲课。
李铿凭着父亲与李雄才是昔日同事的关系,深得李雄才的教诲。
端砚制作要‘因石构图,因材施艺’。
李铿又从徽省歙砚、甘省洮河砚、晋州澄泥砚等大师们的作品中得到借鉴。
1972年初,该厂开采到一块优质砚石,圆形胭脂火捺,直径达13厘米。
有老师傅提出:大火捺似衔山的夕阳,可制《百鸟归巢砚》。
而李铿则建议:“这设想与石品贴切。但常言道:‘鸟倦还巢’,‘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百鸟归巢,难现生机,有没落之感。”
“铿仔,你认为该怎样设计呢?”在众人追问下,李铿直抒己见:“近日国府下发了周大人签署的关于振兴工艺美术的46号文件,中国工艺美术界的春天到来了。
依我看,那大火捺酷似喷薄而出的红日,将它做成‘百鸟鸣春’砚,表达‘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