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才一秒记住 造化图小说网 (zaohuatu.com) )
林知夏是地球军团的骄傲。
江逾白的这句话, 反复回荡在林知夏的脑海中。她和江逾白共同创作的《探索宇宙》系列漫画仿佛融入了现实, 让现实沾上了幻想色彩, 也让她从虚拟世界中获取了力量。
小学同学聚会结束之后, 林知夏和江逾白一起走回初三(十七)班的教室。他们两个人在路上走走停停,顺便欣赏冬日的校园景色——寒冬腊月,草木凋零,唯独一片梅花在严寒中盛开, 开得幽艳又幽雅。
近旁萦绕着清浅的梅花香,香味沁人心脾。林知夏很悠闲地站在树下赏梅,江逾白忽然说:“我今天带了数码相机。”
林知夏向他伸手:“快把相机拿出来,我们拍个合照。”
江逾白把书包的一条背带挂在左肩上, 右手伸进书包,掏出他的数码相机。
这个数码相机是触屏的, 林知夏琢磨了一会儿, 调整了分辨率、光圈、聚焦等几个选项的参数, 当场试拍了一张照片。她的照片成像清晰, 光影效果非常好, 江逾白忍不住称赞她:“你……有点摄影的天赋。”
“没有啦,”林知夏笑说, “是你的数码相机质量好。”
远处走来四位高中部的学长。林知夏站在道路中间, 准备拦住学长们, 找一个好心人帮她和江逾白拍照。
那四位学长两两并排,分开走路,林知夏一下子看清了人群中最高的那位学长正是她的哥哥林泽秋。
林泽秋今年十六岁, 身高一米八七。他腿长,步子快,走得急匆匆的,直奔林知夏而来。
林知夏原本以为,她经过一番历练,心智都成长了,胆子已经变得很大了。可是,当她发现了哥哥,她几乎没有丝毫犹豫,马上躲到江逾白的背后。
“我哥哥来了。”林知夏提醒道。
江逾白背好书包,整理仪表,严阵以待:“我知道。”
“我哥哥看起来凶巴巴的。”林知夏评价道。
江逾白右手紧紧地握住数码相机:“他每天都凶巴巴吗?”
“那倒没有,”林知夏诚实地叙述,“哥哥有时候还挺温柔的。有一天晚上,我和哥哥在家学习,哥哥还叫了我的小名。”
江逾白问她:“你的小名是什么?”
“夏夏,”林知夏骄傲地说,“林知夏的小名是夏夏。”
江逾白试着喊了她一声:“夏夏?”
林知夏非常高兴地回应道:“夏夏在这里。”又问:“江逾白,你的小名是什么?”
江逾白详尽地罗列出一个名单:“叔叔叫我小江,爸爸叫我全名。妈妈以前称呼我小白,现在,她也叫我的全名。”
“小白。”林知夏一字一顿地念道。
江逾白不自然地别过脸:“这是小孩子的昵称。”
林知夏点头:“好的!我以后不喊你小白了。我就叫你江江江江逾白……还有,江逾白首领、江逾白陛下、江老师。”
江逾白仿照林知夏的措词,有样学样地念道:“林林林林知夏,林知夏船长,林知夏女王,林老师……”他说话的声音渐渐变得低沉。因为“林知夏女王”和“林老师”这两个称呼让他感到几分羞臊和不好意思。尤其林泽秋离他越来越近,他不想让林泽秋听清他的话。
在他说完“林老师”三个字的时候,林泽秋走到了他的面前。
林泽秋的目光越过江逾白,落在林知夏的身上:“你早上跟爸爸妈妈说,你中午要和同学聚餐。你的同学去哪儿了?”
“小学同学聚餐,”江逾白替林知夏解释道,“我们的小学同学在省立一中读初一。聚餐刚结束,他们都回了初一教学楼,我和林知夏要去初三教学楼。”
“嗯嗯,事实就像江逾白说的这样!”林知夏理直气壮地附和道。
显然,林知夏和江逾白处于同一个阵营,林泽秋反而成了外人——这个认知,让林泽秋的思维有片刻的停顿,他的大脑出现短暂的空白。
怎么会这样呢?
林泽秋和林知夏是血浓于水的亲兄妹。凡是和妹妹有关的事,林泽秋基本都尽力了。比如,他突破了自己的底线,承认了林知夏和他的兄妹关系,此后,他初二初三的校园生活布满了浓到散不开的阴霾。
现如今,林泽秋就读于省立一中最好的理科培优班。他班上的同学基本都是全市中考前两百名。林泽秋每天背负着繁重的学习负担,还经常听见同学们议论他的妹妹,说他的妹妹是初中部的神话人物。
班上还有几个同学,对他妹妹的成就半信半疑。虽然,林泽秋很反感“林知夏”三个字出现在他的校园生活里,但是,他更讨厌任何人质疑林知夏的学习能力。他和同学争论了整整十分钟,就是为了树立林知夏的正面形象。
林知夏并不知道哥哥如此维护她。她满脑子都是哥哥经常挂在嘴边的“男生必须跟男生玩,女生必须跟女生玩”。林知夏还发现,哥哥哪怕升入了高中,仍然保持着古板守旧的作风,执意与所有女生划清界限。
林知夏尝试扭转哥哥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哥哥,我和江逾白确定了高中的学业规划。我们一直在互相鼓励,努力地走向光明的未来。”
林泽秋只说:“你过来,站到我这边。”
林知夏拽起江逾白的数码相机,带着相机走到了哥哥身边:“好的,哥哥,麻烦你帮我和江逾白拍个合照,谢谢哥哥。”
林泽秋的三位同班同学也来到了附近。他们听见林知夏喊林泽秋哥哥,便惊奇地问道:“她是你妹妹林知夏吗?”
林泽秋冷着一张脸承认:“是啊。”
同学们无不啧啧称奇。他们用复杂的目光打量着林知夏。林泽秋扭过头,盛气凌人地问:“你们三个还在看什么,没见过竞赛班的学妹?”
林泽秋的一位同学尴尬道:“你……你生什么气啊。”
林知夏突发奇想:“哥哥,你过来和我们一起拍照吧。”
江逾白没有出声制止。江逾白在梅花树下找了一个并不显眼的位置。他身量笔挺,静静地立在那里。又过了几秒钟,江逾白向林泽秋透露道:“我即将去另一个城市读高中。”
“对的,”林知夏说,“我和我最好的朋友要分开了。”
林泽秋看着他们,无动于衷。
林知夏喋喋不休地说:“我们从来没有在校园里拍过照片,哥哥。”
林知夏不等林泽秋同意,直接把相机递给了林泽秋的同班同学:“打扰了,请问,我可以麻烦你帮我们拍一张合照吗?我调好参数了,你只要按下快门就行。”
那位学长飞快地答应了林知夏的请求。他接过相机,向后退了几步:“哎,不行,你们三个人靠近些。你们站得太远,相机的画面放不下。”
林知夏下定决心,要拍出一张合照。她走到靠近江逾白的地方,林泽秋马上赶到她的身边。他们三个人的距离大大地缩短了。
林知夏站在中心地带。她的左边是江逾白,右边则是林泽秋。她的脸上充满笑意,看起来非常开心。
林泽秋微微扯动嘴角,又担心自己笑得僵硬,会不如江逾白好看。他承认,江逾白那小子确实长得很不错。哪怕林泽秋从来不在乎男人的外表,他也不想在同一张照片的比较中落于下风。
江逾白倒是没想那么多。他只是一如既往地注意仪表。他猜测,林知夏将会妥善保存这一张照片。所以,他必须拿出最好的状态。
那位负责拍照的同学蹲在地上,举起数码相机,大声呼吁道:“你们笑一个吧,喊一声茄子。我再来一遍啊。一,二,三……茄子!”
林知夏最配合。她兴致盎然地喊道:“茄子!”
江逾白平视前方。他只在心中默念:茄子。
而林泽秋就像一座蜡像一样静止不动。
那位同学连拍十张照片,才把数码相机交还给林知夏。
林知夏查阅照片,惊奇道:“好漂亮呀。”
她所见到的照片里,不仅有林知夏、江逾白、林泽秋,还有一片枯黄的草地,彰显冬季的萧瑟与荒凉。满树的红梅生机勃勃,傲然绽放,体现出大自然的神奇造化。这般奇妙的景象中,包含着浓烈的色彩对比,让她暂时忘记了江逾白和林泽秋。
林知夏转过身,充满期待地望向江逾白:“等你回家了,你可以把照片的电子版发到我的邮箱吗?”
江逾白拎着数码相机的带子,干脆利落地说:“我会把照片洗出来,装进相框,送给你。”
林知夏心花怒放:“好的好的,谢谢你,江逾白!”
江逾白点头:“不客气。”
林泽秋旁观他们两个人的相处,似乎还是很讲礼貌的。但他的心里仍然不太舒服。毕竟他不能时时刻刻地看着林知夏,稍不留神,林知夏就和江逾白玩到一起去了。而他唯一的慰藉是——江逾白要去另一个城市读高中。这意味着江逾白和林知夏的友谊将要走向终点,林知夏在高中阶段只能老老实实地找一个女孩子做她最好的朋友——这,才是一个高中女生应有的校园轨迹。
今年入冬以来,西伯利亚寒潮不断侵袭,带来了十年一遇的严冬气候。城市的高楼大厦都被掩藏在铺天盖地的寒气中。妈妈每天早晨都要把林知夏的手套、围巾、耳捂、帽子全部准备好,唯恐女儿在上下学的路上受寒着凉。
期末考试结束的那一天,最低气温只有零下七度,林知夏裹得像个粽子。她和江逾白一起离开考场,慢悠悠地走向省立一中的校门。江逾白毫无征兆地摘下了他的手套。他打开书包,拿出一个精致的盒子,送到林知夏的面前。
“什么东西?”林知夏问他。
他说:“相片和相框。”
林知夏正要脱掉手套,江逾白却制止道:“天气冷,我来拆。”
江逾白拆开礼盒,林知夏见到了黄花梨木打造的精妙相框。而在相片中,她和江逾白、林泽秋并排站在一株繁盛的梅花树下,充满了年轻人的蓬勃朝气。虽然林泽秋看起来稍微有点僵直,但是总体上瑕不掩瑜,这是一副非常值得珍藏的照片。
寒风呼啸而过,吹得江逾白双手冰凉。
林知夏连忙把相框装进书包:“你快点戴上手套。”又说:“这个相框,会被我摆在书桌上。”
“我也有一个。”江逾白透露道。
林知夏惊奇地说:“你的那张相片里,包括我哥哥吗?”
不包括。
在江逾白保存的那张相片上,林泽秋被江逾白无情地裁掉了。江逾白没有丝毫的愧疚。他本来都打算把裁掉的版本送给林知夏。后来出于品行方面的考虑,江逾白还是忍住了。他甚至可以猜到林知夏的心思——江逾白是林知夏相识四年的好朋友,林泽秋则是林知夏非常在意的哥哥,他们两个人对林知夏而言都有特殊的意义,是她成长过程中的见证者。
江逾白爸爸的办公桌上,也摆了一张全家福。那张照片里,包括江逾白的父母,江逾白的叔叔,还有江逾白他自己。显然,林知夏就像所有普通人一样重视亲情和友情。
即便如此,江逾白仍然诚实地说:“我的照片里,并没有林泽秋。”
林知夏表示理解:“嗯,这和我想得一样。”
她还说:“其实那一天,我幻想爸爸妈妈也来到了学校。爸爸、妈妈、哥哥,还有你和我,我们五个人一起拍一张照片。你们对我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人。当我感到害怕和紧张,你们都会帮助我。你们都是我前进的动力。”
“帮助你是我应该做的,”江逾白谦虚地表态,“我爸爸说,真正的朋友自然会互相帮助。”
“是的是的!”林知夏赞同不已。
今天是初三上学期的最后一天,省立一中的校门近在眼前。似乎穿过那一道校门,就会步入漫长的寒假,步入热闹的春节。直到这时,林知夏才开口说:“我还有一个好消息要告诉你。我和两个博士姐姐合作的论文要在这个月投出去,沈老师说,运气好的话,很快就能通过……然后,我的第一篇论文会被发表,我是第一作者。”
江逾白和林知夏认识四年,他自认为早已见惯了大场面。然而,当他听说林知夏身为第一作者的第一篇论文即将发表,他还是遭受了很大的震动。
他问:“你有空写论文吗?”
他怀疑,这一年以来,林知夏过得很辛苦。
林知夏详细地描述道:“我和博士姐姐们相处三年多,她们教了我很多东西。我从去年一月份开始动笔,期间修改过几次,沈老师也帮我看过稿子。”
江逾白若有所思:“你的研究方向是什么?”
林知夏实话实说:“我的研究方向是海洋环流模式在渤海黄海和东海的混合垂直参数化方案分析。”
“什么?”江逾白又问了一遍。
林知夏看着他:“其实我觉得,在某些研究领域,很厉害的超前创新的论文标题一般都不会太长。我这种标题长长一串的论文,暗示了本文所做的工作,只包括一点微小的改良。”
江逾白很关心她:“这个研究方向,是你喜欢的吗?”
林知夏点头:“沈老师手把手地教过我,怎么去把脑袋里的想法更系统地表述出来。你还记得牛思源吗?他是沈老师的学生。我看了牛思源的论文之后,产生了第一篇论文的灵感来源。我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沈老师。沈老师给了我第一批原始数据。然后,她又帮我分批采集了几次数据,她鼓励我开题……说起来,我其实拖了整整三年,才把这篇论文做完。”
“你应该没有拖延症。”江逾白评价道。
林知夏立刻反思自己:“嗯,我不喜欢拖延。可是,有时候,我不敢迈出第一步。”
她和江逾白同时走出校门,细细碎碎的小片雪花落在她的脸上。她忽然想起初一那年的寒假,她和江逾白一起参加集训的经历。她记得,在那个路灯昏黄的雪夜,她和江逾白隔着一条马路对彼此喊道:明天见!
明天见。
真是充满期待的三个字。
她开始怀念初一那年的寒假集训。
江逾白与她稍稍拉开一段距离,相当正式地对她说:“你成长了很多,林知夏。你比小时候更勇敢、更刚强。”
林知夏自顾自地重复道:“非常勇敢,非常刚强。”
“是的,”江逾白附和道,“你会变得越来越好。”
林知夏立刻说:“江逾白也会变得越来越好,这是事实,也是我的希望。”
她率先迈出一步,踏上斑马线:“新学期再见,江逾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