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智珠在握地提醒:“跟周瑜、于禁之战,我们还累计俘获敌军近三万人。这些战俘也是可以改造的。所以,我才让元叹加速去劝降吴郡和会稽。
这些孙家士卒有很多是本地人,我们把他们的故乡都劝降了,父老族人都跟随了朝廷,就不怕他们再怀念一个已经注定灭亡的故主,到时候就可以把这些士兵拿来攻城。
只要剔除孙家军中那些淮泗官兵,其他都可以放心使用。到时候再加两万攻城兵,足够形成威慑了。”
众将都觉得这个安排足够稳妥,黄忠也没有再提出异议。
只要击垮了建业城内守军的信心,同时在正面保持虚张声势、封锁真相,让他们觉得“李素的十万大军始终驻扎在城下,或者在长江上逡巡隔绝曹操的支援,建业毫无希望”。
那么,实际上城下有多少部队在攻城,其实已经不重要了。
同时,众将从李素的安排中,也已经大致看出,他对麾下众将的安排,大致是如何分组的了。
黄忠要负责建业城的攻城战,而甘宁被派去负责江防和隔绝曹军。带部队去林邑的水、陆将领也就呼之欲出。
李素转向赵云、太史慈,吩咐道:“子龙,子义,你们一个曾经光复过交州,适应南方酷暑之地的征战,一个曾经剿灭过东海海寇,早在辽东糜府君那儿时就纵横东海,擅长航海作战。
这次这五万人交给你们,我还是放心的。一个负责海运,一个负责陆战。子敬在交州造福船也有两年了,有足够多适合远海航行的战船给你们用。
你们这几天略作休整后,就跟着元叹渐渐往吴县、山阴而去。九月初就坐海船南下,中间可以停几天、逐步重新适应南方气候,争取十月份一定要投入战斗。”
按照汉末原本的造船技术,海船航行一个月的时间,中间还停靠、补给,那绝对是不可能从会稽开到林邑国的。
不过,鲁肃已经建造海用福船两年了,从196年开始布局的,积累了足够多的经验。第一年造的都拿来作为商船和补给运输船,第二年开始才造战船。
加上这些福船在设计阶段就有诸葛亮的物理理论技术指导,稳心重心设计都很精确。
水线面的航行阻力方面,虽然连李素都不会算“伯努利方程”,也不知道流体力学,但他好歹懂得实践检验真理,让诸葛亮安排各种水线面模型的水池试验。
有了“水池试验”这种科学定量的对照组分析法,两三年的摸索就积累出封建时期工匠几百年的改良尺度,也是很正常的。
所以鲁肃两年前造的那批福船,或许适航性和航速都只是跟宋朝的福船相仿,现在最新的已经接近明朝初年了。
将来林邑国灭国战争等一打,多积累实战反馈实用数据,再磨合改良几年,估计一脚油门杀到郑成功时期的福船性能,都不是没可能。
至于重心、稳心浮心这些自稳性指标,现在就已经比郑成功的船都强了。毕竟郑成功时期也只是靠千百年的经验积累,不会系统的物理知识。
有了这样的战船加持,一个月从闽浙沿海开到中南半岛,才显得游刃有余。
对于这个安排,所有将领都接受了,只是甘宁还有些不甘,想要争取一把。
但李素提醒他,他那个一辈子去不了热带的体质,还是珍惜生命比较重要。以后如果有偏向北方、凉爽海域的海战任务,拓荒征服蛮夷那种,一定带上甘宁。
这事儿就这么定下了。
……
建业城下的围城工作,暂且不表。毕竟建业城墙坚固,前半个月甚至一个月都是准备期,能破坏外围工事就不错了,不指望快速取得重大进展。
八月中旬,视线的重点便移到了吴郡和会稽。
赵云和太史慈在丹阳休整数日、调理伤员,把伤兵都筛选留在丹阳养病,从其他部队里把战力状态完好的士兵搜选出来,填补到要南下的部队中。
部队在句容和毗陵过完了八月十五的仲秋,才正式开拔,沿着太湖水路行军直逼吴县,在吴江登陆,随后顾雍就带了几万人去吴县还乡。
吴越三郡毕竟都是江东的根基,所以当地的太守都是绝对铁杆的亲戚,不可能投降的——
之前丹阳的太守是孙权的叔叔孙静,这儿吴郡的太守就是他娘舅吴景。甚至连孙权的母亲“吴国太”都是跟随弟弟吴景一起住在吴县,没跟儿子一起去江北。
所以,顾雍也没指望把孙权的母亲和舅舅劝降。但只要把吴郡太守以下的文官,乃至本郡的都尉,外来领兵驻防的校尉等官员动摇投降了,光吴景一个光杆司令也掀不起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