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造化图小说网>都市青春>逆水行周> 逆水行周 分节阅读 426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逆水行周 分节阅读 426(1 / 1)

d了掣肘,就可以全力应付东面的周国,而周国却被其南面的陈国掣肘,多多少少都要分心,但陈国对于周国来说,不过是疥癞之疾,还有一个问题,才是周国最大的隐患。杨坚正值壮年,而邺城的那位尉迟丞相已经垂垂老矣,所以时间在杨坚这边,即便此次周国大举进攻,隋国只要守住就好。守得住么守得住,周军最大的依靠无非是“轰天雷”,这轰天雷用来攻城犀利无比,但招数隋国已经熟悉了,所以也有相应的克制办法。隋、周两国交界的各处要地,隋军均布下重兵防守,周军即便是倾巢而出西进,最后也只能是落得顿于坚城之下虚耗粮草的下场。周军再被挫败一次,好容易积攒起来的信心和士气,大概就彻底散了,接下来几年会老实很多,而老尉迟大约也要走了。接上位置的小尉迟,无论是尉迟顺还是尉迟惇,要想压住宇文亮会很吃力,而宇文亮也不会放过机会,必定趁机扩权。尉迟氏和宇文氏的矛盾迟早要爆发,要么是尉迟氏如同东魏的高氏那般取而代之,要么是宇文氏来个强力反扑。无论是哪种,周国必定陷入内讧,杨坚就等着这个机会,联合江南的陈国,借机渔翁得利。这是杨坚和心腹大臣反复商议了多次的结果,所以他是充满信心,按着议定的方案以防为主,适当出击,一如当年西魏对东魏。想到这里,杨坚的思绪转到另一件事情上,那件事情让他有些恼怒。隋国建立,新朝自该有新气象,杨坚将周国的天、地、春、夏、秋、冬六官制,改为三省六部制,减免赋税徭役,与民生息,推出许多新政颇得民心。国力恢复,百业兴旺,但有一项措施却迟迟不能落实,那就是制定新朝的雅乐正声。隋国的乐府,一开始自然是沿袭周国的乐曲,可是用前朝的乐曲,歌颂前朝的功德,这像什么话开皇初年,有大臣上奏说礼乐崩坏其来自久,如今太常雅乐并用胡声,请朝廷依据梁国旧事,考寻古籍。按说梁国的雅乐与两汉、魏晋一脉相承,据此修订隋国的雅乐很合适,可杨坚觉得不合适:亡国之音,太不吉利了所以他下令乐官乐工检校乐府,改换声律,要制定出隋国的“雅乐正声”来,但是效果不佳,所以杨坚随后命太常卿牛弘,国子祭酒辛彦之、国子博士何妥等议正乐。这一议就是数年,杨坚觉得很郁闷,这几年来乐府用的还是前朝音乐,朝会、宫廷酒宴等重大场合演奏的依旧是周乐,这就是在打他的脸。定个雅乐正声迟迟定不下来,莫非乐府里有前朝余孽心怀故国杨坚大怒,正要严办前朝余孽之际,有大臣进谏,陈述了个中缘由,他细细看了几遍,才发现是自己想偏了:要想制定雅乐正声,确实不容易。永嘉之乱,衣冠南渡,掌握了雅乐的晋国乐工,因为天灾伤亡惨重,幸存的分为两拨,一拨逃离洛阳南下进入荆襄之地,为东晋所用,历经宋、齐、梁的朝代变更。另一拨乐工没能逃离洛阳,为北方各势力掳掠,随着朝代变更,流离失所,许多乐曲、乐器已经失传,无论南北,雅乐经历几次分崩离析,多有遗失之处。要想修正雅乐,得把南北雅乐合在一起研究,可这样也很复杂,南朝雅乐只是缺失,而北朝的雅乐不但缺失,还掺杂了诸多胡音。北朝魏国分裂为东西魏,东魏为高齐所代,西魏为宇文周所替,周武帝聘突厥阿史那氏为后,陪嫁的嫁妆中,有为数众多的西域乐工,故而周乐又引入了龟兹的乐曲。周灭齐,北朝雅乐再度一统,周乐已经掺杂着许多胡声,而南朝的雅乐,又增加了清商新声,如何去伪存真,如何修补缺失,就是问题所在。纯粹的学术问题,杨坚听了就头大,再不甘心也只能等,毕竟事关国体,要是为了赶时间结果出纰漏,那就会贻笑大方,史书留名。识音之士为了“乐议”,争得是不可开交,谁都引经据典言之凿凿,听起来都很有道理,结果意见大多对立,杨坚看着奏章左右为难,都不知道该听谁的。这种事就由识音之士去争,何时争出结果就何时定下来,不过杨坚却有些担心,因为他从这件事察觉出一些端倪:结党营私乐议,各方人士都有着自己的见解,然后其亲朋好友,为其摇旗呐喊,雅乐之争,已经有超过学术范围的苗头。更有甚者,开始发动门生故吏,诋毁对立方的品行,学术争论,开始变成派系之争。是他们一边的就支持,不是的就反对,只对人,不对事。怎么回事只对人不对事正常的争论不该是只对事不对人么你们拉帮结派、结党营私,想干什么作为天子,伫立权力巅峰的孤家寡人,杨坚本能产生警觉,他意识到自己不能再坐以待毙,要采取相应对策来解决问题。一叶知秋,乐议之争,其实就是朝政的影射,世家大族、门阀权贵,其子弟还有门生故吏遍及朝野内外,无论是京官、地方官,州郡兵还是府兵、禁军,都有他们的脉络。这些人,名义上是朝廷的官员、将领,可紧急关头上听谁的还用想么他们会优先考虑家族利益、个人利益,至于朝廷的利益,最高也得排在第三位,所以结党营私是必然,而这就是一个国家的毒瘤,会致命的。那又怎么样御座上换个皇帝,和世家大族们有关系么无非是能否从中得到好处而已。大象二年的惊变,世家大族、门阀权贵,可以毫不犹豫的抛弃宇文氏,拥立杨氏为主,杨坚便是以此登上巅峰,所以他再清楚不过其中门道。刚刚故去的太师李穆,可是周太祖宇文泰的心腹元从,地位不低,按说是宇文氏的肱股忠臣,结果却选择了家族利益为先,毫不犹豫的抛弃了旧主。这些世家大族既然可以抛弃宇文氏,拥立杨氏,想来某日情况有变时,也能抛弃杨氏,拥立别家吧比如说陇西李氏朕绝不容许这样的事情发生第六十七章 所见略同琢磨着当前朝廷政局,杨坚梳理自己的思绪,关陇士族门阀是隋国建立12一大助力,甚至是当年周国建立的一大助力,可他们既然能帮忙,也能帮倒忙。杨坚自信有办法压制住这些门阀、士族、权贵,可他的儿子怎么办,压得住么各方势力盘根错节,今日的忠臣,明日说不定就是新朝的从龙功臣,若周武帝宇文邕没有英年早逝,那么现在隋国的肱股大臣,大约还是周国的栋梁。杨坚如今正值壮年,他觉得自己至少还能活上十几二十年,但如何避免日后儿孙被权臣废立,江山化作他人之物,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长远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世家大族把持官员选拔这一弊端,结党营私必须打击,而官员的选拔制度也要改革,这才是釜底抽薪之策。否则不管真么选拔,选上来的都是世家大族子弟或者族人,这样下去怎么得了压制世家大族,需要一股力量,外戚、宦官、宗室,数百年来各朝各代的经历表明这些力量根本靠不住,杨坚自己就是外戚上位,所以他需要新的力量,那就是寒门士子。否则光凭皇帝一个人,一旦不小心打破朝堂势力平衡,很容易出问题,更别说幼帝登基,迟早要完蛋。让寒门士子有机会被选拔,这样他们的官途和朝廷紧密相连,不是受益于家族门第,不是受益于荫庇,对于朝廷的忠诚度要高得多。说是这么说,可做起来就不是那么容易,官员选拔,九品中正制断了寒门士子的上升通道,而察举制也好不到哪里去。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察举制再好,最后选出来的人才,就是这种废物,杨坚要加强帝权压制世家,那就得通过合适的制度来选拔人才,让寒门士子有机会做高官。他思索了很久,心中有了腹稿,新的选拔制度和察举制有别,杨坚称之为科举,就是开科取士。无论出身如何,想要当官就得参加考试,朝廷通过考试选拔官员,只有具备真才实学才能通过考试做官。这样就行了么不行,关键就在于考试,要想通过考试,就得有学问。学问,如今是世家大族占优势,原因就是财力,世家大族有族学,请得起大儒教授经学知识,族中子弟不用为生计奔波,从开蒙起可以一直专心读书。寒门士子哪里有如此好的条件更何况读书也花费不菲,请先生在家教书,或者去学馆拜师求学,这都要钱粮,平日里消耗的笔墨纸砚,累计起来费用也不低。可以预见,如果开设科举,最初几年即便是考学问,整体而言寒门子弟也未必考得过世家子弟,所以如何降低读书的成本,是顺利推行科举的关键。杨坚已经有了计划,他要在州郡大兴官学,让寒门士子有机会读书,而至于如何降低读书成本的问题,关键在于书籍。知识的传播需要书,书的流传要靠手抄,即是所谓佣书,所以一本书的价格不便宜,而练字需要纸张,纸张也不便宜,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就能有效降低读书的成本。可就在他想办法解决的时候,有人已经解决了。小兔崽子,朕跟你没完即便过了六年,杨坚一想到某人就无名火起,将近三年前,他派人去山南救女儿杨丽华,结果功败垂成,后来看了女儿的来信后,便没再派人去西阳城。这指的是没派人去西阳城再行搭救之事,但不代表他不派人去刺探消息,而探来的消息里,隐含着一些重大发现。杨坚面前的案上放着几本书,之所以称为“本”而不是通常所说的“卷”,那是因为这真的是几“本”书,是黄州书商装订成册的。别出心裁的装订方式,每一“页”纸双面都有内容,实实在在的省纸,而黄州书的亮点还不光在于此。雕版印刷术,是黄州书商公开的技术,先在木板上用反体字雕刻好内容,然后刷上墨,再把白纸盖上去,所谓“印刷”便是如此。据杨坚所知,长安已经有书商开始组织人手进行“雕版印刷”,这种印刷术的制版成本高,但大批量印制书籍很方便。长安书商出的书同样也是装订成册,但是即便如此,价格依旧和不远千里运来的黄州书差不多,书肆里的黄州书一直热销,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问题出在纸上。这在黄州也不是秘密,黄州书商出的书,纸张不光质量好,价格也便宜。所以黄州书商装订的书价格低廉,装订成册的书,可以很方便的同其它货物一起贩运,南来北往的商人,在贩运大宗货物之际,顺便捎带上几箱书不是问题。隋、周两国敌对,边境要地重兵云集,但这不代表能挡住商人们趋利的本能,数百年来俱是如此。如此一来,即便是在长安,黄州书的价格也很有优势,杨坚派人在长安书肆买了许多书,尤其是全套华林遍略和修文殿御览。装订和印刷质量都很精美,即便不看,拿来摆书架也是不错的,有这两套类书摆在御书房,接见臣子时气势都强了许多。但杨坚关注的不是这个,而是宇文温到底在想什么。雕版印刷术,改良的造纸术,据细作探得的消息,是“独脚铜人”一手推动的,杨坚觉得这小兔崽子借此印刷书籍赚大钱可以理解,但为何不对雕版印刷术保密做买卖,自然要把赚钱的要领当做秘密守住,这位倒好,主动向外人介绍其中奥妙,以至于长安这边的书商知道了,想来建康、邺城、江陵等地也都通晓“雕版印刷”的奥妙。是狂妄自大,认为别家竞争不过自己亦或是手头上有更好的印刷术一想到这里,杨坚有些期待,他觉得宇文温手上肯定有更好的印刷术,可以用更加低廉的成本印刷书籍,而这就是他一直需要的。大量廉价的书籍,能让更多的人读得起书,当越来越多的人读得起书,那么世家门阀对知识的垄断就被打破,接下来推行科举就是水到渠成。也许要花上十年、二十年,开设科举的条件才成熟,但杨坚等得起,他如今正是壮年,觉得自己再活上十几二十年应该不成问题。苦活、累活、脏活,就由朕来做,二十年后,儿子继位的时候,朕亲手种下的这棵小苗就已成长为参天大树,儿孙们可以在树下乘凉了。只要儿子争气,不,只要能守成,那么大隋的江山,会代代传下去。想到这里,杨坚不由得喜上眉梢,宇文温此獠不经意间帮了个大忙,他就如同捡到了一枚铜钱的小孩子兴奋不已。“你只知道祸害朕的女儿,只知道卖书赚钱,却不知道”杨坚心中一惊,他突然想到一个可能:莫非宇文温是有意推广雕版印刷术,书价压得这么低就是为了让更多人买得起此獠与朕所见略同这怎么可能第六十八章 所见略同 续沛国公府,沛国公郑译一脸疲惫的下了马车,向大门内走去,虽然一脸疲惫,但他精神不错,甚至有些亢奋,管家见状知道郎主心情很好。“今日府里如何”“回郎主,一切压制世家大族,需要一股力量,外戚、宦官、宗室,数百年来各朝各代的经历表明这些力量根本靠不住,杨坚自己就是外戚上位,所以他需要新的力量,那就是寒门士子。否则光凭皇帝一个人,一旦不小心打破朝堂势力平衡,很容易出问题,更别说幼帝登基,迟早要完蛋。让寒门士子有机会被选拔,这样他们的官途和朝廷紧密相连,不是受益于家族门第,不是受益于荫庇,对于朝廷的忠诚度要高得多。说是这么说,可做起来就不是那么容易,官员选拔,九品中正制断了寒门士子的上升通道,而察举制也好不到哪里去。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察举制再好,最后选出来的人才,就是这种废物,杨坚要加强帝权压制世家,那就得通过合适的制度来选拔人才,让寒门士子有机会做高官。他思索了很久,心中有了腹稿,新的选拔制度和察举制有别,杨坚称之为科举,就是开科取士。无论出身如何,想要当官就得参加考试,朝廷通过考试选拔官员,只有具备真才实学才能通过考试做官。这样就行了么不行,关键就在于考试,要想通过考试,就得有学问。学问,如今是世家大族占优势,原因就是财力,世家大族有族学,请得起大儒教授经学知识,族中子弟不用为生计奔波,从开蒙起可以一直专心读书。寒门士子哪里有如此好的条件更何况读书也花费不菲,请先生在家教书,或者去学馆拜师求学,这都要钱粮,平日里消耗的笔墨纸砚,累计起来费用也不低。可以预见,如果开设科举,最初几年即便是考学问,整体而言寒门子弟也未必考得过世家子弟,所以如何降低读书的成本,是顺利推行科举的关键。杨坚已经有了计划,他要在州郡大兴官学,让寒门士子有机会读书,而至于如何降低读书成本的问题,关键在于书籍。知识的传播需要书,书的流传要靠手抄,即是所谓佣书,所以一本书的价格不便宜,而练字需要纸张,纸张也不便宜,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就能有效降低读书的成本。可就在他想办法解决的时候,有人已经解决了。小兔崽子,朕跟你没完即便过了六年,杨坚一想到某人就无名火起,将近三年前,他派人去山南救女儿杨丽华,结果功败垂成,后来看了女儿的来信后,便没再派人去西阳城。这指的是没派人去西阳城再行搭救之事,但不代表他不派人去刺探消息,而探来的消息里,隐含着一些重大发现。杨坚面前的案上放着几本书,之所以称为“本”而不是通常所说的“卷”,那是因为这真的是几“本”书,是黄州书商装订成册的。别出心裁的装订方式,每一“页”纸双面都有内容,实实在在的省纸,而黄州书的亮点还不光在于此。雕版印刷术,是黄州书商公开的技术,先在木板上用反体字雕刻好内容,然后刷上墨,再把白纸盖上去,所谓“印刷”便是如此。据杨坚所知,长安已经有书商开始组织人手进行“雕版印刷”,这种印刷术的制版成本高,但大批量印制书籍很方便。长安书商出的书同样也是装订成册,但是即便如此,价格依旧和不远千里运来的黄州书差不多,书肆里的黄州书一直热销,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问题出在纸上。这在黄州也不是秘密,黄州书商出的书,纸张不光质量好,价格也便宜。所以黄州书商装订的书价格低廉,装订成册的书,可以很方便的同其它货物一起贩运,南来北往的商人,在贩运大宗货物之际,顺便捎带上几箱书不是问题。隋、周两国敌对,边境要地重兵云集,但这不代表能挡住商人们趋利的本能,数百年来俱是如此。如此一来,即便是在长安,黄州书的价格也很有优势,杨坚派人在长安书肆买了许多书,尤其是全套华林遍略和修文殿御览。装订和印刷质量都很精美,即便不看,拿来摆书架也是不错的,有这两套类书摆在御书房,接见臣子时气势都强了许多。但杨坚关注的不是这个,而是宇文温到底在想什么。雕版印刷术,改良的造纸术,据细作探得的消息,是“独脚铜人”一手推动的,杨坚觉得这小兔崽子借此印刷书籍赚大钱可以理解,但为何不对雕版印刷术保密做买卖,自然要把赚钱的要领当做秘密守住,这位倒好,主动向外人介绍其中奥妙,以至于长安这边的书商知道了,想来建康、邺城、江陵等地也都通晓“雕版印刷”的奥妙。是狂妄自大,认为别家竞争不过自己亦或是手头上有更好的印刷术一想到这里,杨坚有些期待,他觉得宇文温手上肯定有更好的印刷术,可以用更加低廉的成本印刷书籍,而这就是他一直需要的。大量廉价的书籍,能让更多的人读得起书,当越来越多的人读得起书,那么世家门阀对知识的垄断就被打破,接下来推行科举就是水到渠成。也许要花上十年、二十年,开设科举的条件才成熟,但杨坚等得起,他如今正是壮年,觉得自己再活上十几二十年应该不成问题。苦活、累活、脏活,就由朕来做,二十年后,儿子继位的时候,朕亲手种下的这棵小苗就已成长为参天大树,儿孙们可以在树下乘凉了。只要儿子争气,不,只要能守成,那么大隋的江山,会代代传下去。想到这里,杨坚不由得喜上眉梢,宇文温此獠不经意间帮了个大忙,他就如同捡到了一枚铜钱的小孩子兴奋不已。“你只知道祸害朕的女儿,只知道卖书赚钱,却不知道”杨坚心中一惊,他突然想到一个可能:莫非宇文温是有意推广雕版印刷术,书价压得这么低就是为了让更多人买得起此獠与朕所见略同这怎么可能第六十八章 所见略同 续沛国公府,沛国公郑译一脸疲惫的下了马车,向大门内走去,虽然一脸疲惫,但他精神不错,甚至有些亢奋,管家见状知道郎主心情很好。“今日府里如何”“回郎主,一切压制世家大族,需要一股力量,外戚、宦官、宗室,数百年来各朝各代的经历表明这些力量根本靠不住,杨坚自己就是外戚上位,所以他需要新的力量,那就是寒门士子。否则光凭皇帝一个人,一旦不小心打破朝堂势力平衡,很容易出问题,更别说幼帝登基,迟早要完蛋。让寒门士子有机会被选拔,这样他们的官途和朝廷紧密相连,不是受益于家族门第,不是受益于荫庇,对于朝廷的忠诚度要高得多。说是这么说,可做起来就不是那么容易,官员选拔,九品中正制断了寒门士子的上升通道,而察举制也好不到哪里去。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察举制再好,最后选出来的人才,就是这种废物,杨坚要加强帝权压制世家,那就得通过合适的制度来选拔人才,让寒门士子有机会做高官。他思索了很久,心中有了腹稿,新的选拔制度和察举制有别,杨坚称之为科举,就是开科取士。无论出身如何,想要当官就得参加考试,朝廷通过考试选拔官员,只有具备真才实学才能通过考试做官。这样就行了么不行,关键就在于考试,要想通过考试,就得有学问。学问,如今是世家大族占优势,原因就是财力,世家大族有族学,请得起大儒教授经学知识,族中子弟不用为生计奔波,从开蒙起可以一直专心读书。寒门士子哪里有如此好的条件更何况读书也花费不菲,请先生在家教书,或者去学馆拜师求学,这都要钱粮,平日里消耗的笔墨纸砚,累计起来费用也不低。可以预见,如果开设科举,最初几年即便是考学问,整体而言寒门子弟也未必考得过世家子弟,所以如何降低读书的成本,是顺利推行科举的关键。杨坚已经有了计划,他要在州郡大兴官学,让寒门士子有机会读书,而至于如何降低读书成本的问题,关键在于书籍。知识的传播需要书,书的流传要靠手抄,即是所谓佣书,所以一本书的价格不便宜,而练字需要纸张,纸张也不便宜,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就能有效降低读书的成本。可就在他想办法解决的时候,有人已经解决了。小兔崽子,朕跟你没完即便过了六年,杨坚一想到某人就无名火起,将近三年前,他派人去山南救女儿杨丽华,结果功败垂成,后来看了女儿的来信后,便没再派人去西阳城。这指的是没派人去西阳城再行搭救之事,但不代表他不派人去刺探消息,而探来的消息里,隐含着一些重大发现。杨坚面前的案上放着几本书,之所以称为“本”而不是通常所说的“卷”,那是因为这真的是几“本”书,是黄州书商装订成册的。别出心裁的装订方式,每一“页”纸双面都有内容,实实在在的省纸,而黄州书的亮点还不光在于此。雕版印刷术,是黄州书商公开的技术,先在木板上用反体字雕刻好内容,然后刷上墨,再把白纸盖上去,所谓“印刷”便是如此。据杨坚所知,长安已经有书商开始组织人手进行“雕版印刷”,这种印刷术的制版成本高,但大批量印制书籍很方便。长安书商出的书同样也是装订成册,但是即便如此,价格依旧和不远千里运来的黄州书差不多,书肆里的黄州书一直热销,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问题出在纸上。这在黄州也不是秘密,黄州书商出的书,纸张不光质量好,价格也便宜。所以黄州书商装订的书价格低廉,装订成册的书,可以很方便的同其它货物一起贩运,南来北往的商人,在贩运大宗货物之际,顺便捎带上几箱书不是问题。隋、周两国敌对,边境要地重兵云集,但这不代表能挡住商人们趋利的本能,数百年来俱是如此。如此一来,即便是在长安,黄州书的价格也很有优势,杨坚派人在长安书肆买了许多书,尤其是全套华林遍略和修文殿御览。装订和印刷质量都很精美,即便不看,拿来摆书架也是不错的,有这两套类书摆在御书房,接见臣子时气势都强了许多。但杨坚关注的不是这个,而是宇文温到底在想什么。雕版印刷术,改良的造纸术,据细作探得的消息,是“独脚铜人”一手推动的,杨坚觉得这小兔崽子借此印刷书籍赚大钱可以理解,但为何不对雕版印刷术保密做买卖,自然要把赚钱的要领当做秘密守住,这位倒好,主动向外人介绍其中奥妙,以至于长安这边的书商知道了,想来建康、邺城、江陵等地也都通晓“雕版印刷”的奥妙。是狂妄自大,认为别家竞争不过自己亦或是手头上有更好的印刷术一想到这里,杨坚有些期待,他觉得宇文温手上肯定有更好的印刷术,可以用更加低廉的成本印刷书籍,而这就是他一直需要的。大量廉价的书籍,能让更多的人读得起书,当越来越多的人读得起书,那么世家门阀对知识的垄断就被打破,接下来推行科举就是水到渠成。也许要花上十年、二十年,开设科举的条件才成熟,但杨坚等得起,他如今正是壮年,觉得自己再活上十几二十年应该不成问题。苦活、累活、脏活,就由朕来做,二十年后,儿子继位的时候,朕亲手种下的这棵小苗就已成长为参天大树,儿孙们可以在树下乘凉了。只要儿子争气,不,只要能守成,那么大隋的江山,会代代传下去。想到这里,杨坚不由得喜上眉梢,宇文温此獠不经意间帮了个大忙,他就如同捡到了一枚铜钱的小孩子兴奋不已。“你只知道祸害朕的女儿,只知道卖书赚钱,却不知道”杨坚心中一惊,他突然想到一个可能:莫非宇文温是有意推广雕版印刷术,书价压得这么低就是为了让更多人买得起此獠与朕所见略同这怎么可能第六十八章 所见略同 续沛国公府,沛国公郑译一脸疲惫的下了马车,向大门内走去,虽然一脸疲惫,但他精神不错,甚至有些亢奋,管家见状知道郎主心情很好。“今日府里如何”“回郎主,一切压制世家大族,需要一股力量,外戚、宦官、宗室,数百年来各朝各代的经历表明这些力量根本靠不住,杨坚自己就是外戚上位,所以他需要新的力量,那就是寒门士子。否则光凭皇帝一个人,一旦不小心打破朝堂势力平衡,很容易出问题,更别说幼帝登基,迟早要完蛋。让寒门士子有机会被选拔,这样他们的官途和朝廷紧密相连,不是受益于家族门第,不是受益于荫庇,对于朝廷的忠诚度要高得多。说是这么说,可做起来就不是那么容易,官员选拔,九品中正制断了寒门士子的上升通道,而察举制也好不到哪里去。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察举制再好,最后选出来的人才,就是这种废物,杨坚要加强帝权压制世家,那就得通过合适的制度来选拔人才,让寒门士子有机会做高官。他思索了很久,心中有了腹稿,新的选拔制度和察举制有别,杨坚称之为科举,就是开科取士。无论出身如何,想要当官就得参加考试,朝廷通过考试选拔官员,只有具备真才实学才能通过考试做官。这样就行了么不行,关键就在于考试,要想通过考试,就得有学问。学问,如今是世家大族占优势,原因就是财力,世家大族有族学,请得起大儒教授经学知识,族中子弟不用为生计奔波,从开蒙起可以一直专心读书。寒门士子哪里有如此好的条件更何况读书也花费不菲,请先生在家教书,或者去学馆拜师求学,这都要钱粮,平日里消耗的笔墨纸砚,累计起来费用也不低。可以预见,如果开设科举,最初几年即便是考学问,整体而言寒门子弟也未必考得过世家子弟,所以如何降低读书的成本,是顺利推行科举的关键。杨坚已经有了计划,他要在州郡大兴官学,让寒门士子有机会读书,而至于如何降低读书成本的问题,关键在于书籍。知识的传播需要书,书的流传要靠手抄,即是所谓佣书,所以一本书的价格不便宜,而练字需要纸张,纸张也不便宜,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就能有效降低读书的成本。可就在他想办法解决的时候,有人已经解决了。小兔崽子,朕跟你没完即便过了六年,杨坚一想到某人就无名火起,将近三年前,他派人去山南救女儿杨丽华,结果功败垂成,后来看了女儿的来信后,便没再派人去西阳城。这指的是没派人去西阳城再行搭救之事,但不代表他不派人去刺探消息,而探来的消息里,隐含着一些重大发现。杨坚面前的案上放着几本书,之所以称为“本”而不是通常所说的“卷”,那是因为这真的是几“本”书,是黄州书商装订成册的。别出心裁的装订方式,每一“页”纸双面都有内容,实实在在的省纸,而黄州书的亮点还不光在于此。雕版印刷术,是黄州书商公开的技术,先在木板上用反体字雕刻好内容,然后刷上墨,再把白纸盖上去,所谓“印刷”便是如此。据杨坚所知,长安已经有书商开始组织人手进行“雕版印刷”,这种印刷术的制版成本高,但大批量印制书籍很方便。长安书商出的书同样也是装订成册,但是即便如此,价格依旧和不远千里运来的黄州书差不多,书肆里的黄州书一直热销,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问题出在纸上。这在黄州也不是秘密,黄州书商出的书,纸张不光质量好,价格也便宜。所以黄州书商装订的书价格低廉,装订成册的书,可以很方便的同其它货物一起贩运,南来北往的商人,在贩运大宗货物之际,顺便捎带上几箱书不是问题。隋、周两国敌对,边境要地重兵云集,但这不代表能挡住商人们趋利的本能,数百年来俱是如此。如此一来,即便是在长安,黄州书的价格也很有优势,杨坚派人在长安书肆买了许多书,尤其是全套华林遍略和修文殿御览。装订和印刷质量都很精美,即便不看,拿来摆书架也是不错的,有这两套类书摆在御书房,接见臣子时气势都强了许多。但杨坚关注的不是这个,而是宇文温到底在想什么。雕版印刷术,改良的造纸术,据细作探得的消息,是“独脚铜人”一手推动的,杨坚觉得这小兔崽子借此印刷书籍赚大钱可以理解,但为何不对雕版印刷术保密做买卖,自然要把赚钱的要领当做秘密守住,这位倒好,主动向外人介绍其中奥妙,以至于长安这边的书商知道了,想来建康、邺城、江陵等地也都通晓“雕版印刷”的奥妙。是狂妄自大,认为别家竞争不过自己亦或是手头上有更好的印刷术一想到这里,杨坚有些期待,他觉得宇文温手上肯定有更好的印刷术,可以用更加低廉的成本印刷书籍,而这就是他一直需要的。大量廉价的书籍,能让更多的人读得起书,当越来越多的人读得起书,那么世家门阀对知识的垄断就被打破,接下来推行科举就是水到渠成。也许要花上十年、二十年,开设科举的条件才成熟,但杨坚等得起,他如今正是壮年,觉得自己再活上十几二十年应该不成问题。苦活、累活、脏活,就由朕来做,二十年后,儿子继位的时候,朕亲手种下的这棵小苗就已成长为参天大树,儿孙们可以在树下乘凉了。只要儿子争气,不,只要能守成,那么大隋的江山,会代代传下去。想到这里,杨坚不由得喜上眉梢,宇文温此獠不经意间帮了个大忙,他就如同捡到了一枚铜钱的小孩子兴奋不已。“你只知道祸害朕的女儿,只知道卖书赚钱,却不知道”杨坚心中一惊,他突然想到一个可能:莫非宇文温是有意推广雕版印刷术,书价压得这么低就是为了让更多人买得起此獠与朕所见略同这怎么可能第六十八章 所见略同 续沛国公府,沛国公郑译一脸疲惫的下了马车,向大门内走去,虽然一脸疲惫,但他精神不错,甚至有些亢奋,管家见状知道郎主心情很好。“今日府里如何”“回郎主,一切压制世家大族,需要一股力量,外戚、宦官、宗室,数百年来各朝各代的经历表明这些力量根本靠不住,杨坚自己就是外戚上位,所以他需要新的力量,那就是寒门士子。否则光凭皇帝一个人,一旦不小心打破朝堂势力平衡,很容易出问题,更别说幼帝登基,迟早要完蛋。让寒门士子有机会被选拔,这样他们的官途和朝廷紧密相连,不是受益于家族门第,不是受益于荫庇,对于朝廷的忠诚度要高得多。说是这么说,可做起来就不是那么容易,官员选拔,九品中正制断了寒门士子的上升通道,而察举制也好不到哪里去。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察举制再好,最后选出来的人才,就是这种废物,杨坚要加强帝权压制世家,那就得通过合适的制度来选拔人才,让寒门士子有机会做高官。他思索了很久,心中有了腹稿,新的选拔制度和察举制有别,杨坚称之为科举,就是开科取士。无论出身如何,想要当官就得参加考试,朝廷通过考试选拔官员,只有具备真才实学才能通过考试做官。这样就行了么不行,关键就在于考试,要想通过考试,就得有学问。学问,如今是世家大族占优势,原因就是财力,世家大族有族学,请得起大儒教授经学知识,族中子弟不用为生计奔波,从开蒙起可以一直专心读书。寒门士子哪里有如此好的条件更何况读书也花费不菲,请先生在家教书,或者去学馆拜师求学,这都要钱粮,平日里消耗的笔墨纸砚,累计起来费用也不低。可以预见,如果开设科举,最初几年即便是考学问,整体而言寒门子弟也未必考得过世家子弟,所以如何降低读书的成本,是顺利推行科举的关键。杨坚已经有了计划,他要在州郡大兴官学,让寒门士子有机会读书,而至于如何降低读书成本的问题,关键在于书籍。知识的传播需要书,书的流传要靠手抄,即是所谓佣书,所以一本书的价格不便宜,而练字需要纸张,纸张也不便宜,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就能有效降低读书的成本。可就在他想办法解决的时候,有人已经解决了。小兔崽子,朕跟你没完即便过了六年,杨坚一想到某人就无名火起,将近三年前,他派人去山南救女儿杨丽华,结果功败垂成,后来看了女儿的来信后,便没再派人去西阳城。这指的是没派人去西阳城再行搭救之事,但不代表他不派人去刺探消息,而探来的消息里,隐含着一些重大发现。杨坚面前的案上放着几本书,之所以称为“本”而不是通常所说的“卷”,那是因为这真的是几“本”书,是黄州书商装订成册的。别出心裁的装订方式,每一“页”纸双面都有内容,实实在在的省纸,而黄州书的亮点还不光在于此。雕版印刷术,是黄州书商公开的技术,先在木板上用反体字雕刻好内容,然后刷上墨,再把白纸盖上去,所谓“印刷”便是如此。据杨坚所知,长安已经有书商开始组织人手进行“雕版印刷”,这种印刷术的制版成本高,但大批量印制书籍很方便。长安书商出的书同样也是装订成册,但是即便如此,价格依旧和不远千里运来的黄州书差不多,书肆里的黄州书一直热销,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问题出在纸上。这在黄州也不是秘密,黄州书商出的书,纸张不光质量好,价格也便宜。所以黄州书商装订的书价格低廉,装订成册的书,可以很方便的同其它货物一起贩运,南来北往的商人,在贩运大宗货物之际,顺便捎带上几箱书不是问题。隋、周两国敌对,边境要地重兵云集,但这不代表能挡住商人们趋利的本能,数百年来俱是如此。如此一来,即便是在长安,黄州书的价格也很有优势,杨坚派人在长安书肆买了许多书,尤其是全套华林遍略和修文殿御览。装订和印刷质量都很精美,即便不看,拿来摆书架也是不错的,有这两套类书摆在御书房,接见臣子时气势都强了许多。但杨坚关注的不是这个,而是宇文温到底在想什么。雕版印刷术,改良的造纸术,据细作探得的消息,是“独脚铜人”一手推动的,杨坚觉得这小兔崽子借此印刷书籍赚大钱可以理解,但为何不对雕版印刷术保密做买卖,自然要把赚钱的要领当做秘密守住,这位倒好,主动向外人介绍其中奥妙,以至于长安这边的书商知道了,想来建康、邺城、江陵等地也都通晓“雕版印刷”的奥妙。是狂妄自大,认为别家竞争不过自己亦或是手头上有更好的印刷术一想到这里,杨坚有些期待,他觉得宇文温手上肯定有更好的印刷术,可以用更加低廉的成本印刷书籍,而这就是他一直需要的。大量廉价的书籍,能让更多的人读得起书,当越来越多的人读得起书,那么世家门阀对知识的垄断就被打破,接下来推行科举就是水到渠成。也许要花上十年、二十年,开设科举的条件才成熟,但杨坚等得起,他如今正是壮年,觉得自己再活上十几二十年应该不成问题。苦活、累活、脏活,就由朕来做,二十年后,儿子继位的时候,朕亲手种下的这棵小苗就已成长为参天大树,儿孙们可以在树下乘凉了。只要儿子争气,不,只要能守成,那么大隋的江山,会代代传下去。想到这里,杨坚不由得喜上眉梢,宇文温此獠不经意间帮了个大忙,他就如同捡到了一枚铜钱的小孩子兴奋不已。“你只知道祸害朕的女儿,只知道卖书赚钱,却不知道”杨坚心中一惊,他突然想到一个可能:莫非宇文温是有意推广雕版印刷术,书价压得这么低就是为了让更多人买得起此獠与朕所见略同这怎么可能第六十八章 所见略同 续沛国公府,沛国公郑译一脸疲惫的下了马车,向大门内走去,虽然一脸疲惫,但他精神不错,甚至有些亢奋,管家见状知道郎主心情很好。“今日府里如何”“回郎主,一切压制世家大族,需要一股力量,外戚、宦官、宗室,数百年来各朝各代的经历表明这些力量根本靠不住,杨坚自己就是外戚上位,所以他需要新的力量,那就是寒门士子。否则光凭皇帝一个人,一旦不小心打破朝堂势力平衡,很容易出问题,更别说幼帝登基,迟早要完蛋。让寒门士子有机会被选拔,这样他们的官途和朝廷紧密相连,不是受益于家族门第,不是受益于荫庇,对于朝廷的忠诚度要高得多。说是这么说,可做起来就不是那么容易,官员选拔,九品中正制断了寒门士子的上升通道,而察举制也好不到哪里去。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察举制再好,最后选出来的人才,就是这种废物,杨坚要加强帝权压制世家,那就得通过合适的制度来选拔人才,让寒门士子有机会做高官。他思索了很久,心中有了腹稿,新的选拔制度和察举制有别,杨坚称之为科举,就是开科取士。无论出身如何,想要当官就得参加考试,朝廷通过考试选拔官员,只有具备真才实学才能通过考试做官。这样就行了么不行,关键就在于考试,要想通过考试,就得有学问。学问,如今是世家大族占优势,原因就是财力,世家大族有族学,请得起大儒教授经学知识,族中子弟不用为生计奔波,从开蒙起可以一直专心读书。寒门士子哪里有如此好的条件更何况读书也花费不菲,请先生在家教书,或者去学馆拜师求学,这都要钱粮,平日里消耗的笔墨纸砚,累计起来费用也不低。可以预见,如果开设科举,最初几年即便是考学问,整体而言寒门子弟也未必考得过世家子弟,所以如何降低读书的成本,是顺利推行科举的关键。杨坚已经有了计划,他要在州郡大兴官学,让寒门士子有机会读书,而至于如何降低读书成本的问题,关键在于书籍。知识的传播需要书,书的流传要靠手抄,即是所谓佣书,所以一本书的价格不便宜,而练字需要纸张,纸张也不便宜,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就能有效降低读书的成本。可就在他想办法解决的时候,有人已经解决了。小兔崽子,朕跟你没完即便过了六年,杨坚一想到某人就无名火起,将近三年前,他派人去山南救女儿杨丽华,结果功败垂成,后来看了女儿的来信后,便没再派人去西阳城。这指的是没派人去西阳城再行搭救之事,但不代表他不派人去刺探消息,而探来的消息里,隐含着一些重大发现。杨坚面前的案上放着几本书,之所以称为“本”而不是通常所说的“卷”,那是因为这真的是几“本”书,是黄州书商装订成册的。别出心裁的装订方式,每一“页”纸双面都有内容,实实在在的省纸,而黄州书的亮点还不光在于此。雕版印刷术,是黄州书商公开的技术,先在木板上用反体字雕刻好内容,然后刷上墨,再把白纸盖上去,所谓“印刷”便是如此。据杨坚所知,长安已经有书商开始组织人手进行“雕版印刷”,这种印刷术的制版成本高,但大批量印制书籍很方便。长安书商出的书同样也是装订成册,但是即便如此,价格依旧和不远千里运来的黄州书差不多,书肆里的黄州书一直热销,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问题出在纸上。这在黄州也不是秘密,黄州书商出的书,纸张不光质量好,价格也便宜。所以黄州书商装订的书价格低廉,装订成册的书,可以很方便的同其它货物一起贩运,南来北往的商人,在贩运大宗货物之际,顺便捎带上几箱书不是问题。隋、周两国敌对,边境要地重兵云集,但这不代表能挡住商人们趋利的本能,数百年来俱是如此。如此一来,即便是在长安,黄州书的价格也很有优势,杨坚派人在长安书肆买了许多书,尤其是全套华林遍略和修文殿御览。装订和印刷质量都很精美,即便不看,拿来摆书架也是不错的,有这两套类书摆在御书房,接见臣子时气势都强了许多。但杨坚关注的不是这个,而是宇文温到底在想什么。雕版印刷术,改良的造纸术,据细作探得的消息,是“独脚铜人”一手推动的,杨坚觉得这小兔崽子借此印刷书籍赚大钱可以理解,但为何不对雕版印刷术保密做买卖,自然要把赚钱的要领当做秘密守住,这位倒好,主动向外人介绍其中奥妙,以至于长安这边的书商知道了,想来建康、邺城、江陵等地也都通晓“雕版印刷”的奥妙。是狂妄自大,认为别家竞争不过自己亦或是手头上有更好的印刷术一想到这里,杨坚有些期待,他觉得宇文温手上肯定有更好的印刷术,可以用更加低廉的成本印刷书籍,而这就是他一直需要的。大量廉价的书籍,能让更多的人读得起书,当越来越多的人读得起书,那么世家门阀对知识的垄断就被打破,接下来推行科举就是水到渠成。也许要花上十年、二十年,开设科举的条件才成熟,但杨坚等得起,他如今正是壮年,觉得自己再活上十几二十年应该不成问题。苦活、累活、脏活,就由朕来做,二十年后,儿子继位的时候,朕亲手种下的这棵小苗就已成长为参天大树,儿孙们可以在树下乘凉了。只要儿子争气,不,只要能守成,那么大隋的江山,会代代传下去。想到这里,杨坚不由得喜上眉梢,宇文温此獠不经意间帮了个大忙,他就如同捡到了一枚铜钱的小孩子兴奋不已。“你只知道祸害朕的女儿,只知道卖书赚钱,却不知道”杨坚心中一惊,他突然想到一个可能:莫非宇文温是有意推广雕版印刷术,书价压得这么低就是为了让更多人买得起此獠与朕所见略同这怎么可能第六十八章 所见略同 续沛国公府,沛国公郑译一脸疲惫的下了马车,向大门内走去,虽然一脸疲惫,但他精神不错,甚至有些亢奋,管家见状知道郎主心情很好。“今日府里如何”“回郎主,一切压制世家大族,需要一股力量,外戚、宦官、宗室,数百年来各朝各代的经历表明这些力量根本靠不住,杨坚自己就是外戚上位,所以他需要新的力量,那就是寒门士子。否则光凭皇帝一个人,一旦不小心打破朝堂势力平衡,很容易出问题,更别说幼帝登基,迟早要完蛋。让寒门士子有机会被选拔,这样他们的官途和朝廷紧密相连,不是受益于家族门第,不是受益于荫庇,对于朝廷的忠诚度要高得多。说是这么说,可做起来就不是那么容易,官员选拔,九品中正制断了寒门士子的上升通道,而察举制也好不到哪里去。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察举制再好,最后选出来的人才,就是这种废物,杨坚要加强帝权压制世家,那就得通过合适的制度来选拔人才,让寒门士子有机会做高官。他思索了很久,心中有了腹稿,新的选拔制度和察举制有别,杨坚称之为科举,就是开科取士。无论出身如何,想要当官就得参加考试,朝廷通过考试选拔官员,只有具备真才实学才能通过考试做官。这样就行了么不行,关键就在于考试,要想通过考试,就得有学问。学问,如今是世家大族占优势,原因就是财力,世家大族有族学,请得起大儒教授经学知识,族中子弟不用为生计奔波,从开蒙起可以一直专心读书。寒门士子哪里有如此好的条件更何况读书也花费不菲,请先生在家教书,或者去学馆拜师求学,这都要钱粮,平日里消耗的笔墨纸砚,累计起来费用也不低。可以预见,如果开设科举,最初几年即便是考学问,整体而言寒门子弟也未必考得过世家子弟,所以如何降低读书的成本,是顺利推行科举的关键。杨坚已经有了计划,他要在州郡大兴官学,让寒门士子有机会读书,而至于如何降低读书成本的问题,关键在于书籍。知识的传播需要书,书的流传要靠手抄,即是所谓佣书,所以一本书的价格不便宜,而练字需要纸张,纸张也不便宜,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就能有效降低读书的成本。可就在他想办法解决的时候,有人已经解决了。小兔崽子,朕跟你没完即便过了六年,杨坚一想到某人就无名火起,将近三年前,他派人去山南救女儿杨丽华,结果功败垂成,后来看了女儿的来信后,便没再派人去西阳城。这指的是没派人去西阳城再行搭救之事,但不代表他不派人去刺探消息,而探来的消息里,隐含着一些重大发现。杨坚面前的案上放着几本书,之所以称为“本”而不是通常所说的“卷”,那是因为这真的是几“本”书,是黄州书商装订成册的。别出心裁的装订方式,每一“页”纸双面都有内容,实实在在的省纸,而黄州书的亮点还不光在于此。雕版印刷术,是黄州书商公开的技术,先在木板上用反体字雕刻好内容,然后刷上墨,再把白纸盖上去,所谓“印刷”便是如此。据杨坚所知,长安已经有书商开始组织人手进行“雕版印刷”,这种印刷术的制版成本高,但大批量印制书籍很方便。长安书商出的书同样也是装订成册,但是即便如此,价格依旧和不远千里运来的黄州书差不多,书肆里的黄州书一直热销,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问题出在纸上。这在黄州也不是秘密,黄州书商出的书,纸张不光质量好,价格也便宜。所以黄州书商装订的书价格低廉,装订成册的书,可以很方便的同其它货物一起贩运,南来北往的商人,在贩运大宗货物之际,顺便捎带上几箱书不是问题。隋、周两国敌对,边境要地重兵云集,但这不代表能挡住商人们趋利的本能,数百年来俱是如此。如此一来,即便是在长安,黄州书的价格也很有优势,杨坚派人在长安书肆买了许多书,尤其是全套华林遍略和修文殿御览。装订和印刷质量都很精美,即便不看,拿来摆书架也是不错的,有这两套类书摆在御书房,接见臣子时气势都强了许多。但杨坚关注的不是这个,而是宇文温到底在想什么。雕版印刷术,改良的造纸术,据细作探得的消息,是“独脚铜人”一手推动的,杨坚觉得这小兔崽子借此印刷书籍赚大钱可以理解,但为何不对雕版印刷术保密做买卖,自然要把赚钱的要领当做秘密守住,这位倒好,主动向外人介绍其中奥妙,以至于长安这边的书商知道了,想来建康、邺城、江陵等地也都通晓“雕版印刷”的奥妙。是狂妄自大,认为别家竞争不过自己亦或是手头上有更好的印刷术一想到这里,杨坚有些期待,他觉得宇文温手上肯定有更好的印刷术,可以用更加低廉的成本印刷书籍,而这就是他一直需要的。大量廉价的书籍,能让更多的人读得起书,当越来越多的人读得起书,那么世家门阀对知识的垄断就被打破,接下来推行科举就是水到渠成。也许要花上十年、二十年,开设科举的条件才成熟,但杨坚等得起,他如今正是壮年,觉得自己再活上十几二十年应该不成问题。苦活、累活、脏活,就由朕来做,二十年后,儿子继位的时候,朕亲手种下的这棵小苗就已成长为参天大树,儿孙们可以在树下乘凉了。只要儿子争气,不,只要能守成,那么大隋的江山,会代代传下去。想到这里,杨坚不由得喜上眉梢,宇文温此獠不经意间帮了个大忙,他就如同捡到了一枚铜钱的小孩子兴奋不已。“你只知道祸害朕的女儿,只知道卖书赚钱,却不知道”杨坚心中一惊,他突然想到一个可能:莫非宇文温是有意推广雕版印刷术,书价压得这么低就是为了让更多人买得起此獠与朕所见略同这怎么可能第六十八章 所见略同 续沛国公府,沛国公郑译一脸疲惫的下了马车,向大门内走去,虽然一脸疲惫,但他精神不错,甚至有些亢奋,管家见状知道郎主心情很好。“今日府里如何”“回郎主,一切压制世家大族,需要一股力量,外戚、宦官、宗室,数百年来各朝各代的经历表明这些力量根本靠不住,杨坚自己就是外戚上位,所以他需要新的力量,那就是寒门士子。否则光凭皇帝一个人,一旦不小心打破朝堂势力平衡,很容易出问题,更别说幼帝登基,迟早要完蛋。让寒门士子有机会被选拔,这样他们的官途和朝廷紧密相连,不是受益于家族门第,不是受益于荫庇,对于朝廷的忠诚度要高得多。说是这么说,可做起来就不是那么容易,官员选拔,九品中正制断了寒门士子的上升通道,而察举制也好不到哪里去。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察举制再好,最后选出来的人才,就是这种废物,杨坚要加强帝权压制世家,那就得通过合适的制度来选拔人才,让寒门士子有机会做高官。他思索了很久,心中有了腹稿,新的选拔制度和察举制有别,杨坚称之为科举,就是开科取士。无论出身如何,想要当官就得参加考试,朝廷通过考试选拔官员,只有具备真才实学才能通过考试做官。这样就行了么不行,关键就在于考试,要想通过考试,就得有学问。学问,如今是世家大族占优势,原因就是财力,世家大族有族学,请得起大儒教授经学知识,族中子弟不用为生计奔波,从开蒙起可以一直专心读书。寒门士子哪里有如此好的条件更何况读书也花费不菲,请先生在家教书,或者去学馆拜师求学,这都要钱粮,平日里消耗的笔墨纸砚,累计起来费用也不低。可以预见,如果开设科举,最初几年即便是考学问,整体而言寒门子弟也未必考得过世家子弟,所以如何降低读书的成本,是顺利推行科举的关键。杨坚已经有了计划,他要在州郡大兴官学,让寒门士子有机会读书,而至于如何降低读书成本的问题,关键在于书籍。知识的传播需要书,书的流传要靠手抄,即是所谓佣书,所以一本书的价格不便宜,而练字需要纸张,纸张也不便宜,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就能有效降低读书的成本。可就在他想办法解决的时候,有人已经解决了。小兔崽子,朕跟你没完即便过了六年,杨坚一想到某人就无名火起,将近三年前,他派人去山南救女儿杨丽华,结果功败垂成,后来看了女儿的来信后,便没再派人去西阳城。这指的是没派人去西阳城再行搭救之事,但不代表他不派人去刺探消息,而探来的消息里,隐含着一些重大发现。杨坚面前的案上放着几本书,之所以称为“本”而不是通常所说的“卷”,那是因为这真的是几“本”书,是黄州书商装订成册的。别出心裁的装订方式,每一“页”纸双面都有内容,实实在在的省纸,而黄州书的亮点还不光在于此。雕版印刷术,是黄州书商公开的技术,先在木板上用反体字雕刻好内容,然后刷上墨,再把白纸盖上去,所谓“印刷”便是如此。据杨坚所知,长安已经有书商开始组织人手进行“雕版印刷”,这种印刷术的制版成本高,但大批量印制书籍很方便。长安书商出的书同样也是装订成册,但是即便如此,价格依旧和不远千里运来的黄州书差不多,书肆里的黄州书一直热销,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问题出在纸上。这在黄州也不是秘密,黄州书商出的书,纸张不光质量好,价格也便宜。所以黄州书商装订的书价格低廉,装订成册的书,可以很方便的同其它货物一起贩运,南来北往的商人,在贩运大宗货物之际,顺便捎带上几箱书不是问题。隋、周两国敌对,边境要地重兵云集,但这不代表能挡住商人们趋利的本能,数百年来俱是如此。如此一来,即便是在长安,黄州书的价格也很有优势,杨坚派人在长安书肆买了许多书,尤其是全套华林遍略和修文殿御览。装订和印刷质量都很精美,即便不看,拿来摆书架也是不错的,有这两套类书摆在御书房,接见臣子时气势都强了许多。但杨坚关注的不是这个,而是宇文温到底在想什么。雕版印刷术,改良的造纸术,据细作探得的消息,是“独脚铜人”一手推动的,杨坚觉得这小兔崽子借此印刷书籍赚大钱可以理解,但为何不对雕版印刷术保密做买卖,自然要把赚钱的要领当做秘密守住,这位倒好,主动向外人介绍其中奥妙,以至于长安这边的书商知道了,想来建康、邺城、江陵等地也都通晓“雕版印刷”的奥妙。是狂妄自大,认为别家竞争不过自己亦或是手头上有更好的印刷术一想到这里,杨坚有些期待,他觉得宇文温手上肯定有更好的印刷术,可以用更加低廉的成本印刷书籍,而这就是他一直需要的。大量廉价的书籍,能让更多的人读得起书,当越来越多的人读得起书,那么世家门阀对知识的垄断就被打破,接下来推行科举就是水到渠成。也许要花上十年、二十年,开设科举的条件才成熟,但杨坚等得起,他如今正是壮年,觉得自己再活上十几二十年应该不成问题。苦活、累活、脏活,就由朕来做,二十年后,儿子继位的时候,朕亲手种下的这棵小苗就已成长为参天大树,儿孙们可以在树下乘凉了。只要儿子争气,不,只要能守成,那么大隋的江山,会代代传下去。想到这里,杨坚不由得喜上眉梢,宇文温此獠不经意间帮了个大忙,他就如同捡到了一枚铜钱的小孩子兴奋不已。“你只知道祸害朕的女儿,只知道卖书赚钱,却不知道”杨坚心中一惊,他突然想到一个可能:莫非宇文温是有意推广雕版印刷术,书价压得这么低就是为了让更多人买得起此獠与朕所见略同这怎么可能第六十八章 所见略同 续沛国公府,沛国公郑译一脸疲惫的下了马车,向大门内走去,虽然一脸疲惫,但他精神不错,甚至有些亢奋,管家见状知道郎主心情很好。“今日府里如何”“回郎主,一切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