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造化图小说网>都市青春>逆水行周> 逆水行周 分节阅读 550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逆水行周 分节阅读 550(1 / 1)

d:召简公、南官嚚以甘桓公见王子朝,刘子谓苌弘曰:甘氏又往矣。对曰:何害同德度义,泰誓曰:纣有亿兆夷人,亦有离德。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听众席里,满头大汗的孔颖达极力回想着,他看过左传昭公二十四年,可是不算太熟,手上又没有书,无法向辩论双方那般各种经典信手拈来。果然,我还是书读得太少了孔颖达在纠结,而旁边的萧瑀也在纠结,他是读过左传昭公二十四年,却实在想不通杨司马举这个例子,其中的问题到底在哪里。心乱如麻也就罢了,还有宇文理在旁扯后腿,见着这位不住问,萧瑀无奈的低声解释。杨济所说左传中的事件,生在东周王室“王子朝作乱”之时,周国王城后来有了东西两个王,王子朝居于东城是为东王,附王子朝者为召简公、南宫嚚、甘桓公。某日甘桓公等人又去见王子朝,刘子刘召公很忧虑,觉得这些人又要鼓动王子期做坏事,苌弘劝他说这没有什么可担心的,只有同心同德的人才能谋义。接着他引用尚书泰誓中武王之语说:纣有亿兆夷人,亦有离德“啊我知道了”萧瑀说着说着脑袋忽然灵光一闪,他想到了问题的关键:苌弘的说辞里,有“同德度义”四字,这是苌弘所说,并非武王所说。而梅赜所献尚书泰誓之中,是把“同德度义”作为周武王言论记载的尚书泰誓在东周时便已有了,那时的人知道“同德度义”不是周武王言论,为何声称源出一体的梅赜尚书泰誓,会出现这种低级错误萧瑀想到这里,懊恼的挠着头:“我如何就没想到,如何就没想到,书还是读得太少了”宇文理见着萧瑀如此表情,嘴巴一张一合也不知该说什么,对方至少还能后知后觉,他甚至连杨司马用典所指是什么都不懂。我还是读书读得不够啊讲台上,杨济高声质疑着:“请问先生东周时尚书泰誓中武王未说同德度义,为何梅赜所献尚书泰誓却以其为武王言论”“有左传昭公二十四年做旁例,莫非先生认为左传有误”刘炫闻言表情一凝,原本还算严密的防线瞬间出现裂痕,他一时间无法回答杨济的质疑,并非因为不确定左传的内容,相反,是因为他确信左传昭公二十四年里的内容,确如杨济所说。同德度义我我居然疏忽了这一点杨济的进攻还没完,接下来是质疑君陈中的“惟孝友于兄弟”,质疑大禹谟中“后克艰厥后,臣克艰厥臣”,质疑大禹谟中“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之文。面对着质疑,刘炫不停作出解释,然而他的解释虽然勉强让人接受,但气势上已经渐渐被杨济压制,辩论接近白热化,听众们听得鸦雀无声。许多人已经跟不上两位的辩论节奏,双方引经据典,听众们手上没有书,又没有达到烂熟于心的地步,听着听着已经没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只能跟着双方的思路走。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句话用来形容听众们此时心中所想再合适不过,然而对于讲台上的听众来说,不合适。郑通、张轲和章华,在保证记的同时依旧能保持独立思考,因为他们对许多典籍已经烂熟于心,虽然有些吃力,但还是能勉强跟上辩论双方的思路。更有一人游刃有余,那就是负责主持的刘焯,他在一旁听着听着入了神,不住的点头。寒窗苦读那么多年,已经变成了人形图书馆,所有看过的书籍,他们都已牢牢记在心中,刘炫能做到,刘焯能做到,所以他们是天下闻名的“二刘”。作为距离最近的旁听者,刘焯每听到一句引用的典故,脑海里立刻浮现相关内容,他现不光好友刘炫所言一字不差,杨济所说也无错漏之处。他,到底花了多少年来研究尚书啊刘焯看着年约三十出头的杨济,心中有些错愕,以这位如今的言,要有如此凌厉的质疑,按说应该读了数十年的书,可是他怎么也不敢相信,这么年轻的杨济能做到如此地步。多了少年了多少年没出现这种情况了大概只有当年求学之时,光伯才会如此左支右绌吧刘焯如是想,又看了看杨济,他和对方接触较多,却从未见其谈论经学,如今杨济的表现,担得起“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褒奖。但是,想要击败光伯的话,这还不够你只能让人怀疑梅赜所献尚书,却不能证伪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刘焯已经看出来,虽然杨济在辩论中占了上风,但这不代表着刘炫会败北,杨济的质疑虽然能让人对梅赜所献尚书起疑,但还没到能下结论认为是伪作的地步。大概,辩论会以杨济稍占上风的平手为结果吧。刘焯如是想,此时此刻的杨济也是如此想着,因为这符合他的预期想法。但我不甘心杨济趁着喝茶润喉的空隙,瞥了一眼前排的宇文温,见着这位如同赌红眼的赌徒,眼巴巴的看着自己,杨济的心剧烈跳动起来。宇文温要赌,他何尝不想赌,但也知道光靠梅鷟尚书考异的内容,无法有效驳倒刘炫,最后的结果只能是打个稍占上风的平手,所以先前他才敢向宇文温保证“至少不会输”。现在是不会输了,但要是想赢,得用那一个说法,但是万一有破绽被对方抓到,那就画蛇添足了看着眼前一脸严肃的刘炫,看看满堂观众侧耳倾听的样子,杨济脑海里忽然浮现出一个人的样貌,虽然有些模糊,但依旧五官分明。佝偻着背,须皆白,一大把年纪,却只是个秀才,孤苦无依,是杨家的私塾教师,为杨济开蒙,教各种学问。虽然恩师蹉跎一生,未有些许功名,但恩师的看法一定不会错再没有犹豫,杨济向着刘炫动最后攻势,这是杀手锏,是他老师的观点,虽为一家之言,杨济也没查证过,但他深信不疑。“后学有疑问,还请先生解惑”第一百零八章 杀手锏面对着杨济的再次问,刘炫已经亢奋起来,先前的辩论之中,虽然他稍处下风,虽然对方一直在质疑古文尚书的真伪,但这种棋逢对手的感觉,让刘炫觉得全身血液都要沸腾了。真金不怕火烧,我倒要看看,你还能从古文尚书里找出什么所谓的破绽来深吸一口气,刘炫开口说道:“杨司马请讲”“后学有两点疑问,其一,传云瀍水出河南北山,后学查阅史料现,两汉时瀍水实出榖城,汉书、后汉书其地理志均为相同记载,而至晋时,瀍水已改道,省榖城,出北山”“其二,传云积石山在金城西南羌中,然则汉昭帝始元六年始置金城郡,汉武帝时并无金城郡一说”说到这里,杨济深吸一口气,然后大声质问:“孔安国古文尚书已于永嘉之乱后失散,晋元帝时梅赜称自己所献古文尚书即为汉时孔安国古文尚书”“当时梅赜所献还有尚书序、尚书传,按其所说亦是孔安国所作,当年是与古文尚书一同进献汉廷。”“若梅赜所说为真,为何武帝时现世之尚书传,对瀍水的流向描述却用了晋时的新道为何武帝时现世的尚书传,竟用了武帝之子昭帝时方有之地名”“后学不才,悟不透其中道理,还请先生解答”杨济所言掷地有声,话音刚落满堂鸦雀无声,刘炫只是略微思绪随即面色一变,想说些什么却始终开不了口。因为他读书无数,所以按着杨济的质疑回忆起汉书及各类史料书籍,不确定对方所说瀍水改道的问题,但隐约记得金城郡似乎为汉昭帝始置。如果对方没说错的话,那么就意味着尚书传是汉以后之人伪作,那么同在一起为梅赜所献的尚书序及古文尚书,按理来说也极有可能是伪作。所以,所以我寒穿苦读数十载的古文尚书,极有可能是伪作啪的一声,章华手中拿着的炭笔折断,这是因为用力过度的原因,作为记的章华,听得杨济的质疑,心中已掀起惊涛骇浪来。先汉时,无论是伏生的今文尚书,还是孔安国的孔壁古文尚书,在永嘉之乱后便已散失,再无人得知其真面目。直到后来豫章内史梅赜所献尚书,又有尚书序、尚书传,梅赜自称此即为孔安国的孔壁古文尚书,后经许多经学名家考证为真,立为官学。南朝数百年来,读书人所学尚书,就是梅赜所献尚书,章华也不例外,他读书数十载,对梅赜古文尚书为真书的说法深信不疑。结果,结果这极有可能是假的啊不光章华,源出南朝学系的张轲,还有郑通,都已如遭五雷轰顶,他们从求学之始,老师或者尊长教授的尚书就是梅赜古文尚书,结果,结果只要理智尚存,就应该接受杨济对尚书传的那两条质疑。虽然他们未必知道瀍水在汉晋之际变过道,未必记得汉书里有说过瀍水出于榖城,也未必知道金城郡是汉昭帝才开始设置的,但这不妨碍他们倾向于接受杨济的观点。也许杨济是信口胡诌,但这不太可能,因为在如此场合敢乱说话,事后真相大白之际,这个人的名声也就臭了,更何况郑通等人对杨济的人格还是信得过的。所以说我这数十年奉为圭臬的梅赜所献古文尚书,极有可能是假的堂下,许绍擦了擦额头上冒出的冷汗,他的脑子有些乱,所以要捋一捋思路,杨济的质疑他倾向于相信,但又不知该不该相信。因为一旦确定尚书传是伪作,那么就会连带着证明梅赜古文尚书极有可能也是伪作。晋元帝时,梅赜献尚书五十八篇,其中包括伏生今文尚书三十三篇,孔安国古文尚书二十五篇,又有尚书传、尚书序,按梅赜所说是汉时孔安国所著。也就是说,梅赜献书,包含了今文尚书、古文尚书、孔安国尚书传、孔安国尚书序,后来学者们考证判定梅氏古文尚书即为孔安国孔壁古文尚书。那时的经学已经判定今文尚书并非尚书,所以孔壁古文尚书才是正源,南朝数百年来学的尚书,就是梅赜献的古文尚书。大家都认定这书就是汉时孔安国的孔壁古文尚书,而同时出现尚书传、尚书序自然也是正源,古文尚书经文、尚书传、尚书序是为一体。结果现在呢之前杨济质疑尚书序,其质疑听起来有道理,但刘炫的解答听起来也有道理,所以对于尚书序的真伪,大概是存疑。然后是尚书经文,其中杨济对大禹谟的质疑,让人觉得颇有道理,而刘炫的解释,听上去有些苍白无力。撇去这些,杨济对尚书传的两条质疑,刘炫已经无法反驳,而且质疑听上去有理有据,这说明尚书传是假的。许绍做了几年郡守,断过案件无数,所以他用断案的思路来看,对所谓证据的可信度产生了巨大的怀疑。古文尚书、尚书传、尚书序是为一体,结果尚书传如今看来极有可能是伪造,那么他的动机是什么按梅赜所说,尚书传、尚书序是汉时孔安国所著,这是证明其所献古文尚书为真的重要旁证,那么对方居然用伪作来证明自己献的尚书是真书,那么动机就呼之欲出了。一个凶杀案,疑凶有案时不在场证据,按说可以洗去嫌疑,然而事后现这不在场证据是他兄弟伪造的,那说明了什么疑凶的兄弟在遮掩,要让官府相信自家兄弟没有作案时间,那么他们遮掩的是什么是疑凶杀人的事实所以,梅赜所献古文尚书极有可能是假的,他为了增加可信度,编了另外两篇尚书传、尚书序,托名孔安国所著,以此来当旁证骗过了朝廷考证的学者。当然,也有可能梅赜是从别处获得尚书传、尚书序,误将此二篇认作真书,将其与自己收藏的古文尚书一同进献朝廷。然而按照之前杨济的质疑,梅赜所献的古文尚书疑点也越来越多,如果真的是伪书,那么讲台之上,刘焯看着刘炫和杨济,艰难的咽下唾沫,他第一次怀疑起自己的记性,因为他听了杨济的质疑后,第一反应是对方没有说错:金城郡,确系汉昭帝时始置。这意味着什么梅赜所献那篇据说是孔安国所著的尚书传,实际上是后人伪造的刘焯想到了一个可怕的可能,霎时觉得手脚冰凉,他开始怀疑自己的记性,颤抖着手示意书童上前:“你你马上去图书馆,把汉书、后汉书还有水经注全都带过来”未等书童离开,刘炫深吸一口气,随后向杨济行礼并说道:“杨司马所问,刘某无言以对,受教了”第一百真金不怕火烧,我倒要看看,你还能从古文尚书里找出什么所谓的破绽来深吸一口气,刘炫开口说道:“杨司马请讲”“后学有两点疑问,其一,传云瀍水出河南北山,后学查阅史料现,两汉时瀍水实出榖城,汉书、后汉书其地理志均为相同记载,而至晋时,瀍水已改道,省榖城,出北山”“其二,传云积石山在金城西南羌中,然则汉昭帝始元六年始置金城郡,汉武帝时并无金城郡一说”说到这里,杨济深吸一口气,然后大声质问:“孔安国古文尚书已于永嘉之乱后失散,晋元帝时梅赜称自己所献古文尚书即为汉时孔安国古文尚书”“当时梅赜所献还有尚书序、尚书传,按其所说亦是孔安国所作,当年是与古文尚书一同进献汉廷。”“若梅赜所说为真,为何武帝时现世之尚书传,对瀍水的流向描述却用了晋时的新道为何武帝时现世的尚书传,竟用了武帝之子昭帝时方有之地名”“后学不才,悟不透其中道理,还请先生解答”杨济所言掷地有声,话音刚落满堂鸦雀无声,刘炫只是略微思绪随即面色一变,想说些什么却始终开不了口。因为他读书无数,所以按着杨济的质疑回忆起汉书及各类史料书籍,不确定对方所说瀍水改道的问题,但隐约记得金城郡似乎为汉昭帝始置。如果对方没说错的话,那么就意味着尚书传是汉以后之人伪作,那么同在一起为梅赜所献的尚书序及古文尚书,按理来说也极有可能是伪作。所以,所以我寒穿苦读数十载的古文尚书,极有可能是伪作啪的一声,章华手中拿着的炭笔折断,这是因为用力过度的原因,作为记的章华,听得杨济的质疑,心中已掀起惊涛骇浪来。先汉时,无论是伏生的今文尚书,还是孔安国的孔壁古文尚书,在永嘉之乱后便已散失,再无人得知其真面目。直到后来豫章内史梅赜所献尚书,又有尚书序、尚书传,梅赜自称此即为孔安国的孔壁古文尚书,后经许多经学名家考证为真,立为官学。南朝数百年来,读书人所学尚书,就是梅赜所献尚书,章华也不例外,他读书数十载,对梅赜古文尚书为真书的说法深信不疑。结果,结果这极有可能是假的啊不光章华,源出南朝学系的张轲,还有郑通,都已如遭五雷轰顶,他们从求学之始,老师或者尊长教授的尚书就是梅赜古文尚书,结果,结果只要理智尚存,就应该接受杨济对尚书传的那两条质疑。虽然他们未必知道瀍水在汉晋之际变过道,未必记得汉书里有说过瀍水出于榖城,也未必知道金城郡是汉昭帝才开始设置的,但这不妨碍他们倾向于接受杨济的观点。也许杨济是信口胡诌,但这不太可能,因为在如此场合敢乱说话,事后真相大白之际,这个人的名声也就臭了,更何况郑通等人对杨济的人格还是信得过的。所以说我这数十年奉为圭臬的梅赜所献古文尚书,极有可能是假的堂下,许绍擦了擦额头上冒出的冷汗,他的脑子有些乱,所以要捋一捋思路,杨济的质疑他倾向于相信,但又不知该不该相信。因为一旦确定尚书传是伪作,那么就会连带着证明梅赜古文尚书极有可能也是伪作。晋元帝时,梅赜献尚书五十八篇,其中包括伏生今文尚书三十三篇,孔安国古文尚书二十五篇,又有尚书传、尚书序,按梅赜所说是汉时孔安国所著。也就是说,梅赜献书,包含了今文尚书、古文尚书、孔安国尚书传、孔安国尚书序,后来学者们考证判定梅氏古文尚书即为孔安国孔壁古文尚书。那时的经学已经判定今文尚书并非尚书,所以孔壁古文尚书才是正源,南朝数百年来学的尚书,就是梅赜献的古文尚书。大家都认定这书就是汉时孔安国的孔壁古文尚书,而同时出现尚书传、尚书序自然也是正源,古文尚书经文、尚书传、尚书序是为一体。结果现在呢之前杨济质疑尚书序,其质疑听起来有道理,但刘炫的解答听起来也有道理,所以对于尚书序的真伪,大概是存疑。然后是尚书经文,其中杨济对大禹谟的质疑,让人觉得颇有道理,而刘炫的解释,听上去有些苍白无力。撇去这些,杨济对尚书传的两条质疑,刘炫已经无法反驳,而且质疑听上去有理有据,这说明尚书传是假的。许绍做了几年郡守,断过案件无数,所以他用断案的思路来看,对所谓证据的可信度产生了巨大的怀疑。古文尚书、尚书传、尚书序是为一体,结果尚书传如今看来极有可能是伪造,那么他的动机是什么按梅赜所说,尚书传、尚书序是汉时孔安国所著,这是证明其所献古文尚书为真的重要旁证,那么对方居然用伪作来证明自己献的尚书是真书,那么动机就呼之欲出了。一个凶杀案,疑凶有案时不在场证据,按说可以洗去嫌疑,然而事后现这不在场证据是他兄弟伪造的,那说明了什么疑凶的兄弟在遮掩,要让官府相信自家兄弟没有作案时间,那么他们遮掩的是什么是疑凶杀人的事实所以,梅赜所献古文尚书极有可能是假的,他为了增加可信度,编了另外两篇尚书传、尚书序,托名孔安国所著,以此来当旁证骗过了朝廷考证的学者。当然,也有可能梅赜是从别处获得尚书传、尚书序,误将此二篇认作真书,将其与自己收藏的古文尚书一同进献朝廷。然而按照之前杨济的质疑,梅赜所献的古文尚书疑点也越来越多,如果真的是伪书,那么讲台之上,刘焯看着刘炫和杨济,艰难的咽下唾沫,他第一次怀疑起自己的记性,因为他听了杨济的质疑后,第一反应是对方没有说错:金城郡,确系汉昭帝时始置。这意味着什么梅赜所献那篇据说是孔安国所著的尚书传,实际上是后人伪造的刘焯想到了一个可怕的可能,霎时觉得手脚冰凉,他开始怀疑自己的记性,颤抖着手示意书童上前:“你你马上去图书馆,把汉书、后汉书还有水经注全都带过来”未等书童离开,刘炫深吸一口气,随后向杨济行礼并说道:“杨司马所问,刘某无言以对,受教了”第一百真金不怕火烧,我倒要看看,你还能从古文尚书里找出什么所谓的破绽来深吸一口气,刘炫开口说道:“杨司马请讲”“后学有两点疑问,其一,传云瀍水出河南北山,后学查阅史料现,两汉时瀍水实出榖城,汉书、后汉书其地理志均为相同记载,而至晋时,瀍水已改道,省榖城,出北山”“其二,传云积石山在金城西南羌中,然则汉昭帝始元六年始置金城郡,汉武帝时并无金城郡一说”说到这里,杨济深吸一口气,然后大声质问:“孔安国古文尚书已于永嘉之乱后失散,晋元帝时梅赜称自己所献古文尚书即为汉时孔安国古文尚书”“当时梅赜所献还有尚书序、尚书传,按其所说亦是孔安国所作,当年是与古文尚书一同进献汉廷。”“若梅赜所说为真,为何武帝时现世之尚书传,对瀍水的流向描述却用了晋时的新道为何武帝时现世的尚书传,竟用了武帝之子昭帝时方有之地名”“后学不才,悟不透其中道理,还请先生解答”杨济所言掷地有声,话音刚落满堂鸦雀无声,刘炫只是略微思绪随即面色一变,想说些什么却始终开不了口。因为他读书无数,所以按着杨济的质疑回忆起汉书及各类史料书籍,不确定对方所说瀍水改道的问题,但隐约记得金城郡似乎为汉昭帝始置。如果对方没说错的话,那么就意味着尚书传是汉以后之人伪作,那么同在一起为梅赜所献的尚书序及古文尚书,按理来说也极有可能是伪作。所以,所以我寒穿苦读数十载的古文尚书,极有可能是伪作啪的一声,章华手中拿着的炭笔折断,这是因为用力过度的原因,作为记的章华,听得杨济的质疑,心中已掀起惊涛骇浪来。先汉时,无论是伏生的今文尚书,还是孔安国的孔壁古文尚书,在永嘉之乱后便已散失,再无人得知其真面目。直到后来豫章内史梅赜所献尚书,又有尚书序、尚书传,梅赜自称此即为孔安国的孔壁古文尚书,后经许多经学名家考证为真,立为官学。南朝数百年来,读书人所学尚书,就是梅赜所献尚书,章华也不例外,他读书数十载,对梅赜古文尚书为真书的说法深信不疑。结果,结果这极有可能是假的啊不光章华,源出南朝学系的张轲,还有郑通,都已如遭五雷轰顶,他们从求学之始,老师或者尊长教授的尚书就是梅赜古文尚书,结果,结果只要理智尚存,就应该接受杨济对尚书传的那两条质疑。虽然他们未必知道瀍水在汉晋之际变过道,未必记得汉书里有说过瀍水出于榖城,也未必知道金城郡是汉昭帝才开始设置的,但这不妨碍他们倾向于接受杨济的观点。也许杨济是信口胡诌,但这不太可能,因为在如此场合敢乱说话,事后真相大白之际,这个人的名声也就臭了,更何况郑通等人对杨济的人格还是信得过的。所以说我这数十年奉为圭臬的梅赜所献古文尚书,极有可能是假的堂下,许绍擦了擦额头上冒出的冷汗,他的脑子有些乱,所以要捋一捋思路,杨济的质疑他倾向于相信,但又不知该不该相信。因为一旦确定尚书传是伪作,那么就会连带着证明梅赜古文尚书极有可能也是伪作。晋元帝时,梅赜献尚书五十八篇,其中包括伏生今文尚书三十三篇,孔安国古文尚书二十五篇,又有尚书传、尚书序,按梅赜所说是汉时孔安国所著。也就是说,梅赜献书,包含了今文尚书、古文尚书、孔安国尚书传、孔安国尚书序,后来学者们考证判定梅氏古文尚书即为孔安国孔壁古文尚书。那时的经学已经判定今文尚书并非尚书,所以孔壁古文尚书才是正源,南朝数百年来学的尚书,就是梅赜献的古文尚书。大家都认定这书就是汉时孔安国的孔壁古文尚书,而同时出现尚书传、尚书序自然也是正源,古文尚书经文、尚书传、尚书序是为一体。结果现在呢之前杨济质疑尚书序,其质疑听起来有道理,但刘炫的解答听起来也有道理,所以对于尚书序的真伪,大概是存疑。然后是尚书经文,其中杨济对大禹谟的质疑,让人觉得颇有道理,而刘炫的解释,听上去有些苍白无力。撇去这些,杨济对尚书传的两条质疑,刘炫已经无法反驳,而且质疑听上去有理有据,这说明尚书传是假的。许绍做了几年郡守,断过案件无数,所以他用断案的思路来看,对所谓证据的可信度产生了巨大的怀疑。古文尚书、尚书传、尚书序是为一体,结果尚书传如今看来极有可能是伪造,那么他的动机是什么按梅赜所说,尚书传、尚书序是汉时孔安国所著,这是证明其所献古文尚书为真的重要旁证,那么对方居然用伪作来证明自己献的尚书是真书,那么动机就呼之欲出了。一个凶杀案,疑凶有案时不在场证据,按说可以洗去嫌疑,然而事后现这不在场证据是他兄弟伪造的,那说明了什么疑凶的兄弟在遮掩,要让官府相信自家兄弟没有作案时间,那么他们遮掩的是什么是疑凶杀人的事实所以,梅赜所献古文尚书极有可能是假的,他为了增加可信度,编了另外两篇尚书传、尚书序,托名孔安国所著,以此来当旁证骗过了朝廷考证的学者。当然,也有可能梅赜是从别处获得尚书传、尚书序,误将此二篇认作真书,将其与自己收藏的古文尚书一同进献朝廷。然而按照之前杨济的质疑,梅赜所献的古文尚书疑点也越来越多,如果真的是伪书,那么讲台之上,刘焯看着刘炫和杨济,艰难的咽下唾沫,他第一次怀疑起自己的记性,因为他听了杨济的质疑后,第一反应是对方没有说错:金城郡,确系汉昭帝时始置。这意味着什么梅赜所献那篇据说是孔安国所著的尚书传,实际上是后人伪造的刘焯想到了一个可怕的可能,霎时觉得手脚冰凉,他开始怀疑自己的记性,颤抖着手示意书童上前:“你你马上去图书馆,把汉书、后汉书还有水经注全都带过来”未等书童离开,刘炫深吸一口气,随后向杨济行礼并说道:“杨司马所问,刘某无言以对,受教了”第一百真金不怕火烧,我倒要看看,你还能从古文尚书里找出什么所谓的破绽来深吸一口气,刘炫开口说道:“杨司马请讲”“后学有两点疑问,其一,传云瀍水出河南北山,后学查阅史料现,两汉时瀍水实出榖城,汉书、后汉书其地理志均为相同记载,而至晋时,瀍水已改道,省榖城,出北山”“其二,传云积石山在金城西南羌中,然则汉昭帝始元六年始置金城郡,汉武帝时并无金城郡一说”说到这里,杨济深吸一口气,然后大声质问:“孔安国古文尚书已于永嘉之乱后失散,晋元帝时梅赜称自己所献古文尚书即为汉时孔安国古文尚书”“当时梅赜所献还有尚书序、尚书传,按其所说亦是孔安国所作,当年是与古文尚书一同进献汉廷。”“若梅赜所说为真,为何武帝时现世之尚书传,对瀍水的流向描述却用了晋时的新道为何武帝时现世的尚书传,竟用了武帝之子昭帝时方有之地名”“后学不才,悟不透其中道理,还请先生解答”杨济所言掷地有声,话音刚落满堂鸦雀无声,刘炫只是略微思绪随即面色一变,想说些什么却始终开不了口。因为他读书无数,所以按着杨济的质疑回忆起汉书及各类史料书籍,不确定对方所说瀍水改道的问题,但隐约记得金城郡似乎为汉昭帝始置。如果对方没说错的话,那么就意味着尚书传是汉以后之人伪作,那么同在一起为梅赜所献的尚书序及古文尚书,按理来说也极有可能是伪作。所以,所以我寒穿苦读数十载的古文尚书,极有可能是伪作啪的一声,章华手中拿着的炭笔折断,这是因为用力过度的原因,作为记的章华,听得杨济的质疑,心中已掀起惊涛骇浪来。先汉时,无论是伏生的今文尚书,还是孔安国的孔壁古文尚书,在永嘉之乱后便已散失,再无人得知其真面目。直到后来豫章内史梅赜所献尚书,又有尚书序、尚书传,梅赜自称此即为孔安国的孔壁古文尚书,后经许多经学名家考证为真,立为官学。南朝数百年来,读书人所学尚书,就是梅赜所献尚书,章华也不例外,他读书数十载,对梅赜古文尚书为真书的说法深信不疑。结果,结果这极有可能是假的啊不光章华,源出南朝学系的张轲,还有郑通,都已如遭五雷轰顶,他们从求学之始,老师或者尊长教授的尚书就是梅赜古文尚书,结果,结果只要理智尚存,就应该接受杨济对尚书传的那两条质疑。虽然他们未必知道瀍水在汉晋之际变过道,未必记得汉书里有说过瀍水出于榖城,也未必知道金城郡是汉昭帝才开始设置的,但这不妨碍他们倾向于接受杨济的观点。也许杨济是信口胡诌,但这不太可能,因为在如此场合敢乱说话,事后真相大白之际,这个人的名声也就臭了,更何况郑通等人对杨济的人格还是信得过的。所以说我这数十年奉为圭臬的梅赜所献古文尚书,极有可能是假的堂下,许绍擦了擦额头上冒出的冷汗,他的脑子有些乱,所以要捋一捋思路,杨济的质疑他倾向于相信,但又不知该不该相信。因为一旦确定尚书传是伪作,那么就会连带着证明梅赜古文尚书极有可能也是伪作。晋元帝时,梅赜献尚书五十八篇,其中包括伏生今文尚书三十三篇,孔安国古文尚书二十五篇,又有尚书传、尚书序,按梅赜所说是汉时孔安国所著。也就是说,梅赜献书,包含了今文尚书、古文尚书、孔安国尚书传、孔安国尚书序,后来学者们考证判定梅氏古文尚书即为孔安国孔壁古文尚书。那时的经学已经判定今文尚书并非尚书,所以孔壁古文尚书才是正源,南朝数百年来学的尚书,就是梅赜献的古文尚书。大家都认定这书就是汉时孔安国的孔壁古文尚书,而同时出现尚书传、尚书序自然也是正源,古文尚书经文、尚书传、尚书序是为一体。结果现在呢之前杨济质疑尚书序,其质疑听起来有道理,但刘炫的解答听起来也有道理,所以对于尚书序的真伪,大概是存疑。然后是尚书经文,其中杨济对大禹谟的质疑,让人觉得颇有道理,而刘炫的解释,听上去有些苍白无力。撇去这些,杨济对尚书传的两条质疑,刘炫已经无法反驳,而且质疑听上去有理有据,这说明尚书传是假的。许绍做了几年郡守,断过案件无数,所以他用断案的思路来看,对所谓证据的可信度产生了巨大的怀疑。古文尚书、尚书传、尚书序是为一体,结果尚书传如今看来极有可能是伪造,那么他的动机是什么按梅赜所说,尚书传、尚书序是汉时孔安国所著,这是证明其所献古文尚书为真的重要旁证,那么对方居然用伪作来证明自己献的尚书是真书,那么动机就呼之欲出了。一个凶杀案,疑凶有案时不在场证据,按说可以洗去嫌疑,然而事后现这不在场证据是他兄弟伪造的,那说明了什么疑凶的兄弟在遮掩,要让官府相信自家兄弟没有作案时间,那么他们遮掩的是什么是疑凶杀人的事实所以,梅赜所献古文尚书极有可能是假的,他为了增加可信度,编了另外两篇尚书传、尚书序,托名孔安国所著,以此来当旁证骗过了朝廷考证的学者。当然,也有可能梅赜是从别处获得尚书传、尚书序,误将此二篇认作真书,将其与自己收藏的古文尚书一同进献朝廷。然而按照之前杨济的质疑,梅赜所献的古文尚书疑点也越来越多,如果真的是伪书,那么讲台之上,刘焯看着刘炫和杨济,艰难的咽下唾沫,他第一次怀疑起自己的记性,因为他听了杨济的质疑后,第一反应是对方没有说错:金城郡,确系汉昭帝时始置。这意味着什么梅赜所献那篇据说是孔安国所著的尚书传,实际上是后人伪造的刘焯想到了一个可怕的可能,霎时觉得手脚冰凉,他开始怀疑自己的记性,颤抖着手示意书童上前:“你你马上去图书馆,把汉书、后汉书还有水经注全都带过来”未等书童离开,刘炫深吸一口气,随后向杨济行礼并说道:“杨司马所问,刘某无言以对,受教了”第一百真金不怕火烧,我倒要看看,你还能从古文尚书里找出什么所谓的破绽来深吸一口气,刘炫开口说道:“杨司马请讲”“后学有两点疑问,其一,传云瀍水出河南北山,后学查阅史料现,两汉时瀍水实出榖城,汉书、后汉书其地理志均为相同记载,而至晋时,瀍水已改道,省榖城,出北山”“其二,传云积石山在金城西南羌中,然则汉昭帝始元六年始置金城郡,汉武帝时并无金城郡一说”说到这里,杨济深吸一口气,然后大声质问:“孔安国古文尚书已于永嘉之乱后失散,晋元帝时梅赜称自己所献古文尚书即为汉时孔安国古文尚书”“当时梅赜所献还有尚书序、尚书传,按其所说亦是孔安国所作,当年是与古文尚书一同进献汉廷。”“若梅赜所说为真,为何武帝时现世之尚书传,对瀍水的流向描述却用了晋时的新道为何武帝时现世的尚书传,竟用了武帝之子昭帝时方有之地名”“后学不才,悟不透其中道理,还请先生解答”杨济所言掷地有声,话音刚落满堂鸦雀无声,刘炫只是略微思绪随即面色一变,想说些什么却始终开不了口。因为他读书无数,所以按着杨济的质疑回忆起汉书及各类史料书籍,不确定对方所说瀍水改道的问题,但隐约记得金城郡似乎为汉昭帝始置。如果对方没说错的话,那么就意味着尚书传是汉以后之人伪作,那么同在一起为梅赜所献的尚书序及古文尚书,按理来说也极有可能是伪作。所以,所以我寒穿苦读数十载的古文尚书,极有可能是伪作啪的一声,章华手中拿着的炭笔折断,这是因为用力过度的原因,作为记的章华,听得杨济的质疑,心中已掀起惊涛骇浪来。先汉时,无论是伏生的今文尚书,还是孔安国的孔壁古文尚书,在永嘉之乱后便已散失,再无人得知其真面目。直到后来豫章内史梅赜所献尚书,又有尚书序、尚书传,梅赜自称此即为孔安国的孔壁古文尚书,后经许多经学名家考证为真,立为官学。南朝数百年来,读书人所学尚书,就是梅赜所献尚书,章华也不例外,他读书数十载,对梅赜古文尚书为真书的说法深信不疑。结果,结果这极有可能是假的啊不光章华,源出南朝学系的张轲,还有郑通,都已如遭五雷轰顶,他们从求学之始,老师或者尊长教授的尚书就是梅赜古文尚书,结果,结果只要理智尚存,就应该接受杨济对尚书传的那两条质疑。虽然他们未必知道瀍水在汉晋之际变过道,未必记得汉书里有说过瀍水出于榖城,也未必知道金城郡是汉昭帝才开始设置的,但这不妨碍他们倾向于接受杨济的观点。也许杨济是信口胡诌,但这不太可能,因为在如此场合敢乱说话,事后真相大白之际,这个人的名声也就臭了,更何况郑通等人对杨济的人格还是信得过的。所以说我这数十年奉为圭臬的梅赜所献古文尚书,极有可能是假的堂下,许绍擦了擦额头上冒出的冷汗,他的脑子有些乱,所以要捋一捋思路,杨济的质疑他倾向于相信,但又不知该不该相信。因为一旦确定尚书传是伪作,那么就会连带着证明梅赜古文尚书极有可能也是伪作。晋元帝时,梅赜献尚书五十八篇,其中包括伏生今文尚书三十三篇,孔安国古文尚书二十五篇,又有尚书传、尚书序,按梅赜所说是汉时孔安国所著。也就是说,梅赜献书,包含了今文尚书、古文尚书、孔安国尚书传、孔安国尚书序,后来学者们考证判定梅氏古文尚书即为孔安国孔壁古文尚书。那时的经学已经判定今文尚书并非尚书,所以孔壁古文尚书才是正源,南朝数百年来学的尚书,就是梅赜献的古文尚书。大家都认定这书就是汉时孔安国的孔壁古文尚书,而同时出现尚书传、尚书序自然也是正源,古文尚书经文、尚书传、尚书序是为一体。结果现在呢之前杨济质疑尚书序,其质疑听起来有道理,但刘炫的解答听起来也有道理,所以对于尚书序的真伪,大概是存疑。然后是尚书经文,其中杨济对大禹谟的质疑,让人觉得颇有道理,而刘炫的解释,听上去有些苍白无力。撇去这些,杨济对尚书传的两条质疑,刘炫已经无法反驳,而且质疑听上去有理有据,这说明尚书传是假的。许绍做了几年郡守,断过案件无数,所以他用断案的思路来看,对所谓证据的可信度产生了巨大的怀疑。古文尚书、尚书传、尚书序是为一体,结果尚书传如今看来极有可能是伪造,那么他的动机是什么按梅赜所说,尚书传、尚书序是汉时孔安国所著,这是证明其所献古文尚书为真的重要旁证,那么对方居然用伪作来证明自己献的尚书是真书,那么动机就呼之欲出了。一个凶杀案,疑凶有案时不在场证据,按说可以洗去嫌疑,然而事后现这不在场证据是他兄弟伪造的,那说明了什么疑凶的兄弟在遮掩,要让官府相信自家兄弟没有作案时间,那么他们遮掩的是什么是疑凶杀人的事实所以,梅赜所献古文尚书极有可能是假的,他为了增加可信度,编了另外两篇尚书传、尚书序,托名孔安国所著,以此来当旁证骗过了朝廷考证的学者。当然,也有可能梅赜是从别处获得尚书传、尚书序,误将此二篇认作真书,将其与自己收藏的古文尚书一同进献朝廷。然而按照之前杨济的质疑,梅赜所献的古文尚书疑点也越来越多,如果真的是伪书,那么讲台之上,刘焯看着刘炫和杨济,艰难的咽下唾沫,他第一次怀疑起自己的记性,因为他听了杨济的质疑后,第一反应是对方没有说错:金城郡,确系汉昭帝时始置。这意味着什么梅赜所献那篇据说是孔安国所著的尚书传,实际上是后人伪造的刘焯想到了一个可怕的可能,霎时觉得手脚冰凉,他开始怀疑自己的记性,颤抖着手示意书童上前:“你你马上去图书馆,把汉书、后汉书还有水经注全都带过来”未等书童离开,刘炫深吸一口气,随后向杨济行礼并说道:“杨司马所问,刘某无言以对,受教了”第一百真金不怕火烧,我倒要看看,你还能从古文尚书里找出什么所谓的破绽来深吸一口气,刘炫开口说道:“杨司马请讲”“后学有两点疑问,其一,传云瀍水出河南北山,后学查阅史料现,两汉时瀍水实出榖城,汉书、后汉书其地理志均为相同记载,而至晋时,瀍水已改道,省榖城,出北山”“其二,传云积石山在金城西南羌中,然则汉昭帝始元六年始置金城郡,汉武帝时并无金城郡一说”说到这里,杨济深吸一口气,然后大声质问:“孔安国古文尚书已于永嘉之乱后失散,晋元帝时梅赜称自己所献古文尚书即为汉时孔安国古文尚书”“当时梅赜所献还有尚书序、尚书传,按其所说亦是孔安国所作,当年是与古文尚书一同进献汉廷。”“若梅赜所说为真,为何武帝时现世之尚书传,对瀍水的流向描述却用了晋时的新道为何武帝时现世的尚书传,竟用了武帝之子昭帝时方有之地名”“后学不才,悟不透其中道理,还请先生解答”杨济所言掷地有声,话音刚落满堂鸦雀无声,刘炫只是略微思绪随即面色一变,想说些什么却始终开不了口。因为他读书无数,所以按着杨济的质疑回忆起汉书及各类史料书籍,不确定对方所说瀍水改道的问题,但隐约记得金城郡似乎为汉昭帝始置。如果对方没说错的话,那么就意味着尚书传是汉以后之人伪作,那么同在一起为梅赜所献的尚书序及古文尚书,按理来说也极有可能是伪作。所以,所以我寒穿苦读数十载的古文尚书,极有可能是伪作啪的一声,章华手中拿着的炭笔折断,这是因为用力过度的原因,作为记的章华,听得杨济的质疑,心中已掀起惊涛骇浪来。先汉时,无论是伏生的今文尚书,还是孔安国的孔壁古文尚书,在永嘉之乱后便已散失,再无人得知其真面目。直到后来豫章内史梅赜所献尚书,又有尚书序、尚书传,梅赜自称此即为孔安国的孔壁古文尚书,后经许多经学名家考证为真,立为官学。南朝数百年来,读书人所学尚书,就是梅赜所献尚书,章华也不例外,他读书数十载,对梅赜古文尚书为真书的说法深信不疑。结果,结果这极有可能是假的啊不光章华,源出南朝学系的张轲,还有郑通,都已如遭五雷轰顶,他们从求学之始,老师或者尊长教授的尚书就是梅赜古文尚书,结果,结果只要理智尚存,就应该接受杨济对尚书传的那两条质疑。虽然他们未必知道瀍水在汉晋之际变过道,未必记得汉书里有说过瀍水出于榖城,也未必知道金城郡是汉昭帝才开始设置的,但这不妨碍他们倾向于接受杨济的观点。也许杨济是信口胡诌,但这不太可能,因为在如此场合敢乱说话,事后真相大白之际,这个人的名声也就臭了,更何况郑通等人对杨济的人格还是信得过的。所以说我这数十年奉为圭臬的梅赜所献古文尚书,极有可能是假的堂下,许绍擦了擦额头上冒出的冷汗,他的脑子有些乱,所以要捋一捋思路,杨济的质疑他倾向于相信,但又不知该不该相信。因为一旦确定尚书传是伪作,那么就会连带着证明梅赜古文尚书极有可能也是伪作。晋元帝时,梅赜献尚书五十八篇,其中包括伏生今文尚书三十三篇,孔安国古文尚书二十五篇,又有尚书传、尚书序,按梅赜所说是汉时孔安国所著。也就是说,梅赜献书,包含了今文尚书、古文尚书、孔安国尚书传、孔安国尚书序,后来学者们考证判定梅氏古文尚书即为孔安国孔壁古文尚书。那时的经学已经判定今文尚书并非尚书,所以孔壁古文尚书才是正源,南朝数百年来学的尚书,就是梅赜献的古文尚书。大家都认定这书就是汉时孔安国的孔壁古文尚书,而同时出现尚书传、尚书序自然也是正源,古文尚书经文、尚书传、尚书序是为一体。结果现在呢之前杨济质疑尚书序,其质疑听起来有道理,但刘炫的解答听起来也有道理,所以对于尚书序的真伪,大概是存疑。然后是尚书经文,其中杨济对大禹谟的质疑,让人觉得颇有道理,而刘炫的解释,听上去有些苍白无力。撇去这些,杨济对尚书传的两条质疑,刘炫已经无法反驳,而且质疑听上去有理有据,这说明尚书传是假的。许绍做了几年郡守,断过案件无数,所以他用断案的思路来看,对所谓证据的可信度产生了巨大的怀疑。古文尚书、尚书传、尚书序是为一体,结果尚书传如今看来极有可能是伪造,那么他的动机是什么按梅赜所说,尚书传、尚书序是汉时孔安国所著,这是证明其所献古文尚书为真的重要旁证,那么对方居然用伪作来证明自己献的尚书是真书,那么动机就呼之欲出了。一个凶杀案,疑凶有案时不在场证据,按说可以洗去嫌疑,然而事后现这不在场证据是他兄弟伪造的,那说明了什么疑凶的兄弟在遮掩,要让官府相信自家兄弟没有作案时间,那么他们遮掩的是什么是疑凶杀人的事实所以,梅赜所献古文尚书极有可能是假的,他为了增加可信度,编了另外两篇尚书传、尚书序,托名孔安国所著,以此来当旁证骗过了朝廷考证的学者。当然,也有可能梅赜是从别处获得尚书传、尚书序,误将此二篇认作真书,将其与自己收藏的古文尚书一同进献朝廷。然而按照之前杨济的质疑,梅赜所献的古文尚书疑点也越来越多,如果真的是伪书,那么讲台之上,刘焯看着刘炫和杨济,艰难的咽下唾沫,他第一次怀疑起自己的记性,因为他听了杨济的质疑后,第一反应是对方没有说错:金城郡,确系汉昭帝时始置。这意味着什么梅赜所献那篇据说是孔安国所著的尚书传,实际上是后人伪造的刘焯想到了一个可怕的可能,霎时觉得手脚冰凉,他开始怀疑自己的记性,颤抖着手示意书童上前:“你你马上去图书馆,把汉书、后汉书还有水经注全都带过来”未等书童离开,刘炫深吸一口气,随后向杨济行礼并说道:“杨司马所问,刘某无言以对,受教了”第一百真金不怕火烧,我倒要看看,你还能从古文尚书里找出什么所谓的破绽来深吸一口气,刘炫开口说道:“杨司马请讲”“后学有两点疑问,其一,传云瀍水出河南北山,后学查阅史料现,两汉时瀍水实出榖城,汉书、后汉书其地理志均为相同记载,而至晋时,瀍水已改道,省榖城,出北山”“其二,传云积石山在金城西南羌中,然则汉昭帝始元六年始置金城郡,汉武帝时并无金城郡一说”说到这里,杨济深吸一口气,然后大声质问:“孔安国古文尚书已于永嘉之乱后失散,晋元帝时梅赜称自己所献古文尚书即为汉时孔安国古文尚书”“当时梅赜所献还有尚书序、尚书传,按其所说亦是孔安国所作,当年是与古文尚书一同进献汉廷。”“若梅赜所说为真,为何武帝时现世之尚书传,对瀍水的流向描述却用了晋时的新道为何武帝时现世的尚书传,竟用了武帝之子昭帝时方有之地名”“后学不才,悟不透其中道理,还请先生解答”杨济所言掷地有声,话音刚落满堂鸦雀无声,刘炫只是略微思绪随即面色一变,想说些什么却始终开不了口。因为他读书无数,所以按着杨济的质疑回忆起汉书及各类史料书籍,不确定对方所说瀍水改道的问题,但隐约记得金城郡似乎为汉昭帝始置。如果对方没说错的话,那么就意味着尚书传是汉以后之人伪作,那么同在一起为梅赜所献的尚书序及古文尚书,按理来说也极有可能是伪作。所以,所以我寒穿苦读数十载的古文尚书,极有可能是伪作啪的一声,章华手中拿着的炭笔折断,这是因为用力过度的原因,作为记的章华,听得杨济的质疑,心中已掀起惊涛骇浪来。先汉时,无论是伏生的今文尚书,还是孔安国的孔壁古文尚书,在永嘉之乱后便已散失,再无人得知其真面目。直到后来豫章内史梅赜所献尚书,又有尚书序、尚书传,梅赜自称此即为孔安国的孔壁古文尚书,后经许多经学名家考证为真,立为官学。南朝数百年来,读书人所学尚书,就是梅赜所献尚书,章华也不例外,他读书数十载,对梅赜古文尚书为真书的说法深信不疑。结果,结果这极有可能是假的啊不光章华,源出南朝学系的张轲,还有郑通,都已如遭五雷轰顶,他们从求学之始,老师或者尊长教授的尚书就是梅赜古文尚书,结果,结果只要理智尚存,就应该接受杨济对尚书传的那两条质疑。虽然他们未必知道瀍水在汉晋之际变过道,未必记得汉书里有说过瀍水出于榖城,也未必知道金城郡是汉昭帝才开始设置的,但这不妨碍他们倾向于接受杨济的观点。也许杨济是信口胡诌,但这不太可能,因为在如此场合敢乱说话,事后真相大白之际,这个人的名声也就臭了,更何况郑通等人对杨济的人格还是信得过的。所以说我这数十年奉为圭臬的梅赜所献古文尚书,极有可能是假的堂下,许绍擦了擦额头上冒出的冷汗,他的脑子有些乱,所以要捋一捋思路,杨济的质疑他倾向于相信,但又不知该不该相信。因为一旦确定尚书传是伪作,那么就会连带着证明梅赜古文尚书极有可能也是伪作。晋元帝时,梅赜献尚书五十八篇,其中包括伏生今文尚书三十三篇,孔安国古文尚书二十五篇,又有尚书传、尚书序,按梅赜所说是汉时孔安国所著。也就是说,梅赜献书,包含了今文尚书、古文尚书、孔安国尚书传、孔安国尚书序,后来学者们考证判定梅氏古文尚书即为孔安国孔壁古文尚书。那时的经学已经判定今文尚书并非尚书,所以孔壁古文尚书才是正源,南朝数百年来学的尚书,就是梅赜献的古文尚书。大家都认定这书就是汉时孔安国的孔壁古文尚书,而同时出现尚书传、尚书序自然也是正源,古文尚书经文、尚书传、尚书序是为一体。结果现在呢之前杨济质疑尚书序,其质疑听起来有道理,但刘炫的解答听起来也有道理,所以对于尚书序的真伪,大概是存疑。然后是尚书经文,其中杨济对大禹谟的质疑,让人觉得颇有道理,而刘炫的解释,听上去有些苍白无力。撇去这些,杨济对尚书传的两条质疑,刘炫已经无法反驳,而且质疑听上去有理有据,这说明尚书传是假的。许绍做了几年郡守,断过案件无数,所以他用断案的思路来看,对所谓证据的可信度产生了巨大的怀疑。古文尚书、尚书传、尚书序是为一体,结果尚书传如今看来极有可能是伪造,那么他的动机是什么按梅赜所说,尚书传、尚书序是汉时孔安国所著,这是证明其所献古文尚书为真的重要旁证,那么对方居然用伪作来证明自己献的尚书是真书,那么动机就呼之欲出了。一个凶杀案,疑凶有案时不在场证据,按说可以洗去嫌疑,然而事后现这不在场证据是他兄弟伪造的,那说明了什么疑凶的兄弟在遮掩,要让官府相信自家兄弟没有作案时间,那么他们遮掩的是什么是疑凶杀人的事实所以,梅赜所献古文尚书极有可能是假的,他为了增加可信度,编了另外两篇尚书传、尚书序,托名孔安国所著,以此来当旁证骗过了朝廷考证的学者。当然,也有可能梅赜是从别处获得尚书传、尚书序,误将此二篇认作真书,将其与自己收藏的古文尚书一同进献朝廷。然而按照之前杨济的质疑,梅赜所献的古文尚书疑点也越来越多,如果真的是伪书,那么讲台之上,刘焯看着刘炫和杨济,艰难的咽下唾沫,他第一次怀疑起自己的记性,因为他听了杨济的质疑后,第一反应是对方没有说错:金城郡,确系汉昭帝时始置。这意味着什么梅赜所献那篇据说是孔安国所著的尚书传,实际上是后人伪造的刘焯想到了一个可怕的可能,霎时觉得手脚冰凉,他开始怀疑自己的记性,颤抖着手示意书童上前:“你你马上去图书馆,把汉书、后汉书还有水经注全都带过来”未等书童离开,刘炫深吸一口气,随后向杨济行礼并说道:“杨司马所问,刘某无言以对,受教了”第一百真金不怕火烧,我倒要看看,你还能从古文尚书里找出什么所谓的破绽来深吸一口气,刘炫开口说道:“杨司马请讲”“后学有两点疑问,其一,传云瀍水出河南北山,后学查阅史料现,两汉时瀍水实出榖城,汉书、后汉书其地理志均为相同记载,而至晋时,瀍水已改道,省榖城,出北山”“其二,传云积石山在金城西南羌中,然则汉昭帝始元六年始置金城郡,汉武帝时并无金城郡一说”说到这里,杨济深吸一口气,然后大声质问:“孔安国古文尚书已于永嘉之乱后失散,晋元帝时梅赜称自己所献古文尚书即为汉时孔安国古文尚书”“当时梅赜所献还有尚书序、尚书传,按其所说亦是孔安国所作,当年是与古文尚书一同进献汉廷。”“若梅赜所说为真,为何武帝时现世之尚书传,对瀍水的流向描述却用了晋时的新道为何武帝时现世的尚书传,竟用了武帝之子昭帝时方有之地名”“后学不才,悟不透其中道理,还请先生解答”杨济所言掷地有声,话音刚落满堂鸦雀无声,刘炫只是略微思绪随即面色一变,想说些什么却始终开不了口。因为他读书无数,所以按着杨济的质疑回忆起汉书及各类史料书籍,不确定对方所说瀍水改道的问题,但隐约记得金城郡似乎为汉昭帝始置。如果对方没说错的话,那么就意味着尚书传是汉以后之人伪作,那么同在一起为梅赜所献的尚书序及古文尚书,按理来说也极有可能是伪作。所以,所以我寒穿苦读数十载的古文尚书,极有可能是伪作啪的一声,章华手中拿着的炭笔折断,这是因为用力过度的原因,作为记的章华,听得杨济的质疑,心中已掀起惊涛骇浪来。先汉时,无论是伏生的今文尚书,还是孔安国的孔壁古文尚书,在永嘉之乱后便已散失,再无人得知其真面目。直到后来豫章内史梅赜所献尚书,又有尚书序、尚书传,梅赜自称此即为孔安国的孔壁古文尚书,后经许多经学名家考证为真,立为官学。南朝数百年来,读书人所学尚书,就是梅赜所献尚书,章华也不例外,他读书数十载,对梅赜古文尚书为真书的说法深信不疑。结果,结果这极有可能是假的啊不光章华,源出南朝学系的张轲,还有郑通,都已如遭五雷轰顶,他们从求学之始,老师或者尊长教授的尚书就是梅赜古文尚书,结果,结果只要理智尚存,就应该接受杨济对尚书传的那两条质疑。虽然他们未必知道瀍水在汉晋之际变过道,未必记得汉书里有说过瀍水出于榖城,也未必知道金城郡是汉昭帝才开始设置的,但这不妨碍他们倾向于接受杨济的观点。也许杨济是信口胡诌,但这不太可能,因为在如此场合敢乱说话,事后真相大白之际,这个人的名声也就臭了,更何况郑通等人对杨济的人格还是信得过的。所以说我这数十年奉为圭臬的梅赜所献古文尚书,极有可能是假的堂下,许绍擦了擦额头上冒出的冷汗,他的脑子有些乱,所以要捋一捋思路,杨济的质疑他倾向于相信,但又不知该不该相信。因为一旦确定尚书传是伪作,那么就会连带着证明梅赜古文尚书极有可能也是伪作。晋元帝时,梅赜献尚书五十八篇,其中包括伏生今文尚书三十三篇,孔安国古文尚书二十五篇,又有尚书传、尚书序,按梅赜所说是汉时孔安国所著。也就是说,梅赜献书,包含了今文尚书、古文尚书、孔安国尚书传、孔安国尚书序,后来学者们考证判定梅氏古文尚书即为孔安国孔壁古文尚书。那时的经学已经判定今文尚书并非尚书,所以孔壁古文尚书才是正源,南朝数百年来学的尚书,就是梅赜献的古文尚书。大家都认定这书就是汉时孔安国的孔壁古文尚书,而同时出现尚书传、尚书序自然也是正源,古文尚书经文、尚书传、尚书序是为一体。结果现在呢之前杨济质疑尚书序,其质疑听起来有道理,但刘炫的解答听起来也有道理,所以对于尚书序的真伪,大概是存疑。然后是尚书经文,其中杨济对大禹谟的质疑,让人觉得颇有道理,而刘炫的解释,听上去有些苍白无力。撇去这些,杨济对尚书传的两条质疑,刘炫已经无法反驳,而且质疑听上去有理有据,这说明尚书传是假的。许绍做了几年郡守,断过案件无数,所以他用断案的思路来看,对所谓证据的可信度产生了巨大的怀疑。古文尚书、尚书传、尚书序是为一体,结果尚书传如今看来极有可能是伪造,那么他的动机是什么按梅赜所说,尚书传、尚书序是汉时孔安国所著,这是证明其所献古文尚书为真的重要旁证,那么对方居然用伪作来证明自己献的尚书是真书,那么动机就呼之欲出了。一个凶杀案,疑凶有案时不在场证据,按说可以洗去嫌疑,然而事后现这不在场证据是他兄弟伪造的,那说明了什么疑凶的兄弟在遮掩,要让官府相信自家兄弟没有作案时间,那么他们遮掩的是什么是疑凶杀人的事实所以,梅赜所献古文尚书极有可能是假的,他为了增加可信度,编了另外两篇尚书传、尚书序,托名孔安国所著,以此来当旁证骗过了朝廷考证的学者。当然,也有可能梅赜是从别处获得尚书传、尚书序,误将此二篇认作真书,将其与自己收藏的古文尚书一同进献朝廷。然而按照之前杨济的质疑,梅赜所献的古文尚书疑点也越来越多,如果真的是伪书,那么讲台之上,刘焯看着刘炫和杨济,艰难的咽下唾沫,他第一次怀疑起自己的记性,因为他听了杨济的质疑后,第一反应是对方没有说错:金城郡,确系汉昭帝时始置。这意味着什么梅赜所献那篇据说是孔安国所著的尚书传,实际上是后人伪造的刘焯想到了一个可怕的可能,霎时觉得手脚冰凉,他开始怀疑自己的记性,颤抖着手示意书童上前:“你你马上去图书馆,把汉书、后汉书还有水经注全都带过来”未等书童离开,刘炫深吸一口气,随后向杨济行礼并说道:“杨司马所问,刘某无言以对,受教了”第一百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