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造化图小说网>都市青春>逆水行周> 逆水行周 分节阅读 649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逆水行周 分节阅读 649(1 / 1)

d仲文不在乎,只要能报仇,那就够了。大象二年那场变乱,于家选择站着在辅政丞相杨坚那边,结果这场豪赌失败,落得满盘皆输的悲惨结局,于仲文本该愿赌服输,但他妻儿的血海深仇不能不报,所以尉迟氏,我要你们血债血偿第六十二章 想法“依你之见,若真有人给孔范、施文庆出谋划策,此人是于家的余孽”“大王,这只是下官的揣测,不过依下官之见,很有可能,毕竟隋国灭亡之后,能投降的关陇权贵都已投降,只有李家、于家的人绝无可能逃过清算”书房内,宇文温正和杨济闲谈,话题是陈国为何会有如神助、将周军赶回江北,话题的起因源于杨济的想法:有高人在幕后指点。他两个是“不正常人类”,当然知道陈国本身不会有这样的人,不是说没有人才,而是陈叔宝这“猪伯乐”看中的只能是猪,不会有千里马。陈叔宝信任的只会是孔范、施文庆、沈客卿这种佞臣,佞臣会溜须拍马不会领兵打仗,可如今孔、施二人有如神助,那么这尊“神”恐怕就是外来户。当然,也有可能是不属于这个时代的灵魂,宇文温会派人去查,但他还是倾向于杨济的想法:陈军表现神勇是有隋国的孤臣孽子在兴风作浪。排除了杨广这个“孽子”,那就是某位隋国孤臣,既然擅长用兵,那么此人原本在隋国时便不会是无名之辈,如今陈国日薄西山即便撑过今年也未必撑过明年,此人却又要为其出谋划策,想来不是不识时务而是有怨念。对周国有怨念,也许是亲人遇害,也许是和朝廷诸公有仇,但仔细一分析,此人的仇家若只是一般权贵,那可以纠集亡命之徒行刺,不需要为陈国出谋划策,这是“绕远路”。问题就在于此,按照杨济的想法,此人若真是想借助陈国的力量来复仇,那么他在周国的仇家恐怕就只有两家:宇文家和尉迟家。两家的仇人恐怕都不少,那么会是其中哪一家呢周国灭隋,大体而言对于大象二年投靠杨坚、却又“及时悔悟”的臣子是宽容的,不过有两家的子弟是例外:李家、于家。周国当时的丞相尉迟迥可没对这两家手软,完全没有招降的意思,这一切都源于三家的宿怨。更因为李家、于家身为宇文家的元从勋臣、周国显贵,子弟又多为宇文家的驸马,居然在关键时刻毫不犹豫临阵倒戈、“助杨为虐”,这让尉迟迥十分窝火。新仇旧恨一起算,尉迟迥秋后算账时没有客气,李家、于家被杀得人头滚滚,成年男丁几乎死绝,女眷中除去依然在世的宇文家公主,其余人等和未成年的孩子被罚没为奴。隋国显贵李、于两家,落得如此下场,其逃过一劫的子弟自然不会忘了报仇,所以宇文温和杨济琢磨了半天,想到了一个人:于仲文。即便是在原来的历史里,于仲文也是一名将帅之才,而这个时代周国灭隋之后,于仲文似乎逃到了陈国,如果此人真的为孔范、施文庆出谋划策,那么陈军的神勇表现便说得通了。当然,也许另有其人,但于仲文的可能性会大些。“是于仲文么如果真是他,确实是要和尉迟家死磕,不过这没什么,有了侯景的前车之鉴,陈国不会相信北来降将,所以无论是不是于仲文,这人只能依附于孔范、施文庆,没可能独当一方,这就好对付了。”宇文温胸有成竹,因为孔范不但是奸臣,还是他的“商业合作伙伴”,有这层关系,要对付那个在幕后出谋划策的人,难度会小一些。更别说陈国即便扛过今年也扛不过明年,巴、湘、江州易主,没了这三个地方的充沛粮食供应以及人口资源,靠着三吴之地还能撑多久国防劣势不是一两个将帅之才便能够逆转的,当年蜀汉的诸葛丞相再厉害,也无法逆天改命,即便给孔、施二人出谋划策的真是于仲文,他又如何能够做到大概有了个推测结果,宇文温便不再感兴趣,转移话题和杨济谈起别的事情来,他现在极度无聊,又不想找胡姬“详谈”,只能找人聊天打发时间。昨日他又去折腾监军长史崔达拏,声称丰州刺史首鼠两端不愿表态是否归降周国,不如派虎林军乘船北上,攻打丰州州治侯官,把丰州收入周国版图。丰州所在地区即后世福建境内,侯官应该就是后世的福建省会福州,关键丰州以北便是东扬州,那是三吴之一会稽郡的地界。海船只要“一不不小心”,就会略过侯官北上冲到会稽郡海岸边,崔达拏只道宇文温此举动机不纯,肯定是要以此为借口偷袭建康,当然极力阻止。这位中年人被宇文温刺激得方寸大乱,甚至有不顾脸面挽袖子动手的预兆,也亏得宇文温知道分寸,及时做出让步,才没演化成“武谏”。以宇文温的视角,崔达拏的战斗力大概有“一鹅”或者“一点五鹅”,打起来根本就不是自己的对手,但对方毕竟是监军长史,真要打起来其后果可不是闹着玩的。“大王何故与崔长史斗气万一把崔长史气出病来总归是不好的”杨济有些无奈的劝解,他发现宇文温有时候像顽童,专门惹是生非与人怄气,这一点让杨济哭笑不得,毕竟作为一个众人追随的主公,这也太太“寡人是不是望之不似人君呵呵”宇文温不以为然,不介意在杨济面前稍微透露自己的野心,“虚名要来有什么用”“可是演戏演太多,就怕假戏真做”“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从古至今,有哪个皇帝是靠德行出众上位的文臣武将跟在身边打江山是为了子孙后代富贵,不是为了做圣人门徒”“大王,过犹不及,不然一旦名声狼藉,日后何以和世子分庭”见着宇文温瞪着自己,杨济识相的收声,这个时候说起这种话题确实有些不合适,正尴尬间,宇文温开口打破沉默:“岭表之事,你有何看法”“大王,下官愿留守岭表。”“嗯,寡人会上表举荐你为广州总管。”说到这里,宇文温笑起来:“岭表瘴气重,你多保重些,就任之后呢,找个时间赶紧下聘礼把冼娘子娶过门,这样一来你便有了嫌疑,有理由上表自劾,说不合适当广州总管,届时朝廷自然会另有任用。”“你有了当总管的履历,寡人再运作起来就方便许多。”对于宇文温的小算盘,杨济有不同意见,他认为自己娶了冼娘子,恐怕无法让朝廷因为担心他勾结冯冼氏而调任。“光这件事当然火候不够,那就自污啊大肆置办产业,拉拢冯冼氏族人入伙做买卖,让朝廷觉得有点不像话,到时候不就把你调走了”“这种自污的事情要把握火候,不要弄巧成拙被人锁拿进京罢官夺爵,尺度的掌握你应该游刃有余,不用寡人教了吧对了,还要多纳几个妾,日夜笙歌”宇文温忽然说到这种话题,让杨济有些尴尬,见着这位洁身自好打算做好男人,宇文温无名火起:“干什么你想做圣人那寡人成什么了嗯”“这种想法很危险啊不要老想着洁身自好,这样让寡人很为难,你明不明白”“不是说愿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么自污一下都不肯,寡人很怀疑你的诚意”他要杨济识大体顾大局,要为他分忧,要为他的布局做出一些名誉上的牺牲,当然话是这么说,其实宇文温的内心想法却是:红花须得绿叶扶,我当然是伟光正的主公,那就得许多“有缺陷”的手下来衬托,你是渣男,就愈发凸显我是好男人,结果呢你,不贪财、不纳妾,不置办产业,衣食住行十分简朴不寻欢作乐,往来的都是正人君子,如此伟光正的做派,十足好男人一个。我,产业无数,妻妾成群远景规划,锦衣玉食追求享受,还和郑译这种奸臣过从甚密,如此强烈的反差,岂不是衬托出我这个主公很猥琐,贪财好色、和狐朋狗友狼狈为奸,十足渣男一个居然让主公变成绿叶当衬托,这样子做人属下,你的良心在哪里,还有没有职业道德啊第六十三章 忧虑话不投机半句多,杨济被宇文温抢白得无语,但又无法拂袖而去,只能想办法转移话题但一直转移不了,他来到这个时代二十多年,行走权贵之间游刃有余,结果却拿宇文温没办法。“少东拉西扯,你可以洁身自好,但是妻儿总不能不食烟火吧以你的军功,冼氏迟早是诰命夫人,到时候和其他夫人们交际时什么都不懂,十足村妇一个,那样就长脸了”“好,怕丢脸就关府里,哪都不让去,闭门谢客也不是不行,可这样有意思么儿子呢儿子怎么办不跟其他权贵子弟交往,不知人情世故,以后你走了,谁来帮衬他”“你不要看寡人寡人将来必定儿孙满堂,忙得很,没空照应你的儿孙”见着宇文温越说越离谱,杨济决定使出绝招:“大王可知金刀之谶的由来”“不就是卯金刀刘么不就是刘氏复兴那套骗人的谶语么你这样岔开话题有意思么有意思么”宇文温冷笑着,不以为意。“寡人再说一遍,你迟早会有妻儿,不要老想着洁身自好,要多为妻儿着想”杨济忽作高深莫测状:“大王可知刘举和李弘”“扯,你就扯寡人呃刘举和李弘李弘不是唐高宗李治的儿子么,你怎么扯到这里来了”成功将宇文温注意力转移,杨济赶紧趁热打铁:“大王,李治这是为了应谶”“继续,继续扯。”“大王还记得隋末的谶语或童谣么”“桃李子,洪水绕杨山。”宇文温答得很畅快,隋唐演义的故事广为人知,隋末唐初的群英荟萃,相关的历史背景故事背景他大概记得。“大王还记得哪些童谣”“桃李子,得天下,皇后绕扬州,宛转花园里,勿浪语,谁道许还有杨花落、梨花开这种骗人的把戏你不会相信了吧”宇文温对谶语、童谣完全不感兴趣,这纯粹是附会之言,不过在隋末乱世倒颇为兴盛,随后的李唐推波助澜,就是为证明“桃李子”得天下是天意。杨济又问:“大王可知白杨树下一池水,决之则是流,不决则为沥”“嗯流沥莫非是刘和李”“正是,此童谣意指杨家的天下,要么归姓刘的,要么归姓李的。”“所以就有了刘举、李弘这种救世主”宇文温冷笑一声然后端起茶杯,就是端茶送客的意思,杨济挑起的话题很无聊,他觉得没意思,争天下靠的是兵强马壮,靠的是粮食和人口,谁敢不服就砍谁,弄这种和谣言无异的童谣、谶语很无聊。“大王,莫要不以为意”杨济难得一次失礼,没有识告退,而是絮絮叨叨继续说下去,宇文温用看白痴的眼神看着对方,耐着性子听下去,不知不觉之中面色凝重起来。杨济挑起这个话题是有原因的,宇文温得留守黄州的宇文十五来信,说黄州总管府地界有人秘密开设邑义,这些人来自一个外地邑义,其源头不正常,是被人曲解了教义的弥勒教邑义。总而言之就是邪教,有可能是其教主聚众起事妄图改朝还代的工具,不过此邑义伸到黄州的触手已被宇文十五斩断,暂无下文。既然挑起话题,杨济自然要长篇大论一番,他的切入点有些特别,是从佛教在中原的发展说起。西汉时佛教便已传入中原,但其发展却很缓慢,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忽然有了爆发式发展,其中的缘故,就是因为时局。东汉末年天下三分,好容易三国归晋,本以为就此天下太平,未曾料接踵而至的是更大的乱世。八王之乱、永嘉之祸、衣冠南渡、五胡十六国、南北对峙,天下大乱民不聊生,现世宛若地狱,许多人绝望之际开始信佛修来世。不光底层百姓,不分汉、胡族属,即便是上层权贵乃至皇族,都开始信佛、崇佛,无他,心虚罢了。朝代频繁更替,流血政变家常便饭,什么人伦纲常,什么兄弟手足,在权力面前都黯然无光,胜利者双手沾满鲜血,内心惶恐不安,只能依靠信佛、崇佛来让自己能安然入睡。无论南北均是佛教大兴,而弥勒信仰的“弥勒下生救世”受贫苦百姓崇信,这种信仰和中原的谶纬学说一结合,便衍生出口号“刘氏复兴”,以及一个有名有姓的救世主:刘举。与此同时,与佛教激烈竞争的道教,也综合谶纬学说,推出了自己的救世主,佛教有“弥勒下生”的刘举,那道教就有“道君出世”的李弘,口号为“李氏将兴”。刘举,李弘,成了乱世之中茫茫众生期盼的救世之主,但是天无二日,到底哪一个才是真命天子呢那就得靠有识之士来去伪存真,这就涉及谶纬学说。因为有光武帝刘秀应谶光复汉室的前车之鉴,加上魏晋以来清谈之风日盛,许多经学名家把精力都放到研究谶纬学说这方面,想要找到值得投效的真命天子,谶纬学说愈发流行。而汉室苗裔刘裕建立宋国,这就印证了金刀之谶,助长了宇文温忽然说到这种话题,让杨济有些尴尬,见着这位洁身自好打算做好男人,宇文温无名火起:“干什么你想做圣人那寡人成什么了嗯”“这种想法很危险啊不要老想着洁身自好,这样让寡人很为难,你明不明白”“不是说愿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么自污一下都不肯,寡人很怀疑你的诚意”他要杨济识大体顾大局,要为他分忧,要为他的布局做出一些名誉上的牺牲,当然话是这么说,其实宇文温的内心想法却是:红花须得绿叶扶,我当然是伟光正的主公,那就得许多“有缺陷”的手下来衬托,你是渣男,就愈发凸显我是好男人,结果呢你,不贪财、不纳妾,不置办产业,衣食住行十分简朴不寻欢作乐,往来的都是正人君子,如此伟光正的做派,十足好男人一个。我,产业无数,妻妾成群远景规划,锦衣玉食追求享受,还和郑译这种奸臣过从甚密,如此强烈的反差,岂不是衬托出我这个主公很猥琐,贪财好色、和狐朋狗友狼狈为奸,十足渣男一个居然让主公变成绿叶当衬托,这样子做人属下,你的良心在哪里,还有没有职业道德啊第六十三章 忧虑话不投机半句多,杨济被宇文温抢白得无语,但又无法拂袖而去,只能想办法转移话题但一直转移不了,他来到这个时代二十多年,行走权贵之间游刃有余,结果却拿宇文温没办法。“少东拉西扯,你可以洁身自好,但是妻儿总不能不食烟火吧以你的军功,冼氏迟早是诰命夫人,到时候和其他夫人们交际时什么都不懂,十足村妇一个,那样就长脸了”“好,怕丢脸就关府里,哪都不让去,闭门谢客也不是不行,可这样有意思么儿子呢儿子怎么办不跟其他权贵子弟交往,不知人情世故,以后你走了,谁来帮衬他”“你不要看寡人寡人将来必定儿孙满堂,忙得很,没空照应你的儿孙”见着宇文温越说越离谱,杨济决定使出绝招:“大王可知金刀之谶的由来”“不就是卯金刀刘么不就是刘氏复兴那套骗人的谶语么你这样岔开话题有意思么有意思么”宇文温冷笑着,不以为意。“寡人再说一遍,你迟早会有妻儿,不要老想着洁身自好,要多为妻儿着想”杨济忽作高深莫测状:“大王可知刘举和李弘”“扯,你就扯寡人呃刘举和李弘李弘不是唐高宗李治的儿子么,你怎么扯到这里来了”成功将宇文温注意力转移,杨济赶紧趁热打铁:“大王,李治这是为了应谶”“继续,继续扯。”“大王还记得隋末的谶语或童谣么”“桃李子,洪水绕杨山。”宇文温答得很畅快,隋唐演义的故事广为人知,隋末唐初的群英荟萃,相关的历史背景故事背景他大概记得。“大王还记得哪些童谣”“桃李子,得天下,皇后绕扬州,宛转花园里,勿浪语,谁道许还有杨花落、梨花开这种骗人的把戏你不会相信了吧”宇文温对谶语、童谣完全不感兴趣,这纯粹是附会之言,不过在隋末乱世倒颇为兴盛,随后的李唐推波助澜,就是为证明“桃李子”得天下是天意。杨济又问:“大王可知白杨树下一池水,决之则是流,不决则为沥”“嗯流沥莫非是刘和李”“正是,此童谣意指杨家的天下,要么归姓刘的,要么归姓李的。”“所以就有了刘举、李弘这种救世主”宇文温冷笑一声然后端起茶杯,就是端茶送客的意思,杨济挑起的话题很无聊,他觉得没意思,争天下靠的是兵强马壮,靠的是粮食和人口,谁敢不服就砍谁,弄这种和谣言无异的童谣、谶语很无聊。“大王,莫要不以为意”杨济难得一次失礼,没有识告退,而是絮絮叨叨继续说下去,宇文温用看白痴的眼神看着对方,耐着性子听下去,不知不觉之中面色凝重起来。杨济挑起这个话题是有原因的,宇文温得留守黄州的宇文十五来信,说黄州总管府地界有人秘密开设邑义,这些人来自一个外地邑义,其源头不正常,是被人曲解了教义的弥勒教邑义。总而言之就是邪教,有可能是其教主聚众起事妄图改朝还代的工具,不过此邑义伸到黄州的触手已被宇文十五斩断,暂无下文。既然挑起话题,杨济自然要长篇大论一番,他的切入点有些特别,是从佛教在中原的发展说起。西汉时佛教便已传入中原,但其发展却很缓慢,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忽然有了爆发式发展,其中的缘故,就是因为时局。东汉末年天下三分,好容易三国归晋,本以为就此天下太平,未曾料接踵而至的是更大的乱世。八王之乱、永嘉之祸、衣冠南渡、五胡十六国、南北对峙,天下大乱民不聊生,现世宛若地狱,许多人绝望之际开始信佛修来世。不光底层百姓,不分汉、胡族属,即便是上层权贵乃至皇族,都开始信佛、崇佛,无他,心虚罢了。朝代频繁更替,流血政变家常便饭,什么人伦纲常,什么兄弟手足,在权力面前都黯然无光,胜利者双手沾满鲜血,内心惶恐不安,只能依靠信佛、崇佛来让自己能安然入睡。无论南北均是佛教大兴,而弥勒信仰的“弥勒下生救世”受贫苦百姓崇信,这种信仰和中原的谶纬学说一结合,便衍生出口号“刘氏复兴”,以及一个有名有姓的救世主:刘举。与此同时,与佛教激烈竞争的道教,也综合谶纬学说,推出了自己的救世主,佛教有“弥勒下生”的刘举,那道教就有“道君出世”的李弘,口号为“李氏将兴”。刘举,李弘,成了乱世之中茫茫众生期盼的救世之主,但是天无二日,到底哪一个才是真命天子呢那就得靠有识之士来去伪存真,这就涉及谶纬学说。因为有光武帝刘秀应谶光复汉室的前车之鉴,加上魏晋以来清谈之风日盛,许多经学名家把精力都放到研究谶纬学说这方面,想要找到值得投效的真命天子,谶纬学说愈发流行。而汉室苗裔刘裕建立宋国,这就印证了金刀之谶,助长了宇文温忽然说到这种话题,让杨济有些尴尬,见着这位洁身自好打算做好男人,宇文温无名火起:“干什么你想做圣人那寡人成什么了嗯”“这种想法很危险啊不要老想着洁身自好,这样让寡人很为难,你明不明白”“不是说愿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么自污一下都不肯,寡人很怀疑你的诚意”他要杨济识大体顾大局,要为他分忧,要为他的布局做出一些名誉上的牺牲,当然话是这么说,其实宇文温的内心想法却是:红花须得绿叶扶,我当然是伟光正的主公,那就得许多“有缺陷”的手下来衬托,你是渣男,就愈发凸显我是好男人,结果呢你,不贪财、不纳妾,不置办产业,衣食住行十分简朴不寻欢作乐,往来的都是正人君子,如此伟光正的做派,十足好男人一个。我,产业无数,妻妾成群远景规划,锦衣玉食追求享受,还和郑译这种奸臣过从甚密,如此强烈的反差,岂不是衬托出我这个主公很猥琐,贪财好色、和狐朋狗友狼狈为奸,十足渣男一个居然让主公变成绿叶当衬托,这样子做人属下,你的良心在哪里,还有没有职业道德啊第六十三章 忧虑话不投机半句多,杨济被宇文温抢白得无语,但又无法拂袖而去,只能想办法转移话题但一直转移不了,他来到这个时代二十多年,行走权贵之间游刃有余,结果却拿宇文温没办法。“少东拉西扯,你可以洁身自好,但是妻儿总不能不食烟火吧以你的军功,冼氏迟早是诰命夫人,到时候和其他夫人们交际时什么都不懂,十足村妇一个,那样就长脸了”“好,怕丢脸就关府里,哪都不让去,闭门谢客也不是不行,可这样有意思么儿子呢儿子怎么办不跟其他权贵子弟交往,不知人情世故,以后你走了,谁来帮衬他”“你不要看寡人寡人将来必定儿孙满堂,忙得很,没空照应你的儿孙”见着宇文温越说越离谱,杨济决定使出绝招:“大王可知金刀之谶的由来”“不就是卯金刀刘么不就是刘氏复兴那套骗人的谶语么你这样岔开话题有意思么有意思么”宇文温冷笑着,不以为意。“寡人再说一遍,你迟早会有妻儿,不要老想着洁身自好,要多为妻儿着想”杨济忽作高深莫测状:“大王可知刘举和李弘”“扯,你就扯寡人呃刘举和李弘李弘不是唐高宗李治的儿子么,你怎么扯到这里来了”成功将宇文温注意力转移,杨济赶紧趁热打铁:“大王,李治这是为了应谶”“继续,继续扯。”“大王还记得隋末的谶语或童谣么”“桃李子,洪水绕杨山。”宇文温答得很畅快,隋唐演义的故事广为人知,隋末唐初的群英荟萃,相关的历史背景故事背景他大概记得。“大王还记得哪些童谣”“桃李子,得天下,皇后绕扬州,宛转花园里,勿浪语,谁道许还有杨花落、梨花开这种骗人的把戏你不会相信了吧”宇文温对谶语、童谣完全不感兴趣,这纯粹是附会之言,不过在隋末乱世倒颇为兴盛,随后的李唐推波助澜,就是为证明“桃李子”得天下是天意。杨济又问:“大王可知白杨树下一池水,决之则是流,不决则为沥”“嗯流沥莫非是刘和李”“正是,此童谣意指杨家的天下,要么归姓刘的,要么归姓李的。”“所以就有了刘举、李弘这种救世主”宇文温冷笑一声然后端起茶杯,就是端茶送客的意思,杨济挑起的话题很无聊,他觉得没意思,争天下靠的是兵强马壮,靠的是粮食和人口,谁敢不服就砍谁,弄这种和谣言无异的童谣、谶语很无聊。“大王,莫要不以为意”杨济难得一次失礼,没有识告退,而是絮絮叨叨继续说下去,宇文温用看白痴的眼神看着对方,耐着性子听下去,不知不觉之中面色凝重起来。杨济挑起这个话题是有原因的,宇文温得留守黄州的宇文十五来信,说黄州总管府地界有人秘密开设邑义,这些人来自一个外地邑义,其源头不正常,是被人曲解了教义的弥勒教邑义。总而言之就是邪教,有可能是其教主聚众起事妄图改朝还代的工具,不过此邑义伸到黄州的触手已被宇文十五斩断,暂无下文。既然挑起话题,杨济自然要长篇大论一番,他的切入点有些特别,是从佛教在中原的发展说起。西汉时佛教便已传入中原,但其发展却很缓慢,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忽然有了爆发式发展,其中的缘故,就是因为时局。东汉末年天下三分,好容易三国归晋,本以为就此天下太平,未曾料接踵而至的是更大的乱世。八王之乱、永嘉之祸、衣冠南渡、五胡十六国、南北对峙,天下大乱民不聊生,现世宛若地狱,许多人绝望之际开始信佛修来世。不光底层百姓,不分汉、胡族属,即便是上层权贵乃至皇族,都开始信佛、崇佛,无他,心虚罢了。朝代频繁更替,流血政变家常便饭,什么人伦纲常,什么兄弟手足,在权力面前都黯然无光,胜利者双手沾满鲜血,内心惶恐不安,只能依靠信佛、崇佛来让自己能安然入睡。无论南北均是佛教大兴,而弥勒信仰的“弥勒下生救世”受贫苦百姓崇信,这种信仰和中原的谶纬学说一结合,便衍生出口号“刘氏复兴”,以及一个有名有姓的救世主:刘举。与此同时,与佛教激烈竞争的道教,也综合谶纬学说,推出了自己的救世主,佛教有“弥勒下生”的刘举,那道教就有“道君出世”的李弘,口号为“李氏将兴”。刘举,李弘,成了乱世之中茫茫众生期盼的救世之主,但是天无二日,到底哪一个才是真命天子呢那就得靠有识之士来去伪存真,这就涉及谶纬学说。因为有光武帝刘秀应谶光复汉室的前车之鉴,加上魏晋以来清谈之风日盛,许多经学名家把精力都放到研究谶纬学说这方面,想要找到值得投效的真命天子,谶纬学说愈发流行。而汉室苗裔刘裕建立宋国,这就印证了金刀之谶,助长了宇文温忽然说到这种话题,让杨济有些尴尬,见着这位洁身自好打算做好男人,宇文温无名火起:“干什么你想做圣人那寡人成什么了嗯”“这种想法很危险啊不要老想着洁身自好,这样让寡人很为难,你明不明白”“不是说愿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么自污一下都不肯,寡人很怀疑你的诚意”他要杨济识大体顾大局,要为他分忧,要为他的布局做出一些名誉上的牺牲,当然话是这么说,其实宇文温的内心想法却是:红花须得绿叶扶,我当然是伟光正的主公,那就得许多“有缺陷”的手下来衬托,你是渣男,就愈发凸显我是好男人,结果呢你,不贪财、不纳妾,不置办产业,衣食住行十分简朴不寻欢作乐,往来的都是正人君子,如此伟光正的做派,十足好男人一个。我,产业无数,妻妾成群远景规划,锦衣玉食追求享受,还和郑译这种奸臣过从甚密,如此强烈的反差,岂不是衬托出我这个主公很猥琐,贪财好色、和狐朋狗友狼狈为奸,十足渣男一个居然让主公变成绿叶当衬托,这样子做人属下,你的良心在哪里,还有没有职业道德啊第六十三章 忧虑话不投机半句多,杨济被宇文温抢白得无语,但又无法拂袖而去,只能想办法转移话题但一直转移不了,他来到这个时代二十多年,行走权贵之间游刃有余,结果却拿宇文温没办法。“少东拉西扯,你可以洁身自好,但是妻儿总不能不食烟火吧以你的军功,冼氏迟早是诰命夫人,到时候和其他夫人们交际时什么都不懂,十足村妇一个,那样就长脸了”“好,怕丢脸就关府里,哪都不让去,闭门谢客也不是不行,可这样有意思么儿子呢儿子怎么办不跟其他权贵子弟交往,不知人情世故,以后你走了,谁来帮衬他”“你不要看寡人寡人将来必定儿孙满堂,忙得很,没空照应你的儿孙”见着宇文温越说越离谱,杨济决定使出绝招:“大王可知金刀之谶的由来”“不就是卯金刀刘么不就是刘氏复兴那套骗人的谶语么你这样岔开话题有意思么有意思么”宇文温冷笑着,不以为意。“寡人再说一遍,你迟早会有妻儿,不要老想着洁身自好,要多为妻儿着想”杨济忽作高深莫测状:“大王可知刘举和李弘”“扯,你就扯寡人呃刘举和李弘李弘不是唐高宗李治的儿子么,你怎么扯到这里来了”成功将宇文温注意力转移,杨济赶紧趁热打铁:“大王,李治这是为了应谶”“继续,继续扯。”“大王还记得隋末的谶语或童谣么”“桃李子,洪水绕杨山。”宇文温答得很畅快,隋唐演义的故事广为人知,隋末唐初的群英荟萃,相关的历史背景故事背景他大概记得。“大王还记得哪些童谣”“桃李子,得天下,皇后绕扬州,宛转花园里,勿浪语,谁道许还有杨花落、梨花开这种骗人的把戏你不会相信了吧”宇文温对谶语、童谣完全不感兴趣,这纯粹是附会之言,不过在隋末乱世倒颇为兴盛,随后的李唐推波助澜,就是为证明“桃李子”得天下是天意。杨济又问:“大王可知白杨树下一池水,决之则是流,不决则为沥”“嗯流沥莫非是刘和李”“正是,此童谣意指杨家的天下,要么归姓刘的,要么归姓李的。”“所以就有了刘举、李弘这种救世主”宇文温冷笑一声然后端起茶杯,就是端茶送客的意思,杨济挑起的话题很无聊,他觉得没意思,争天下靠的是兵强马壮,靠的是粮食和人口,谁敢不服就砍谁,弄这种和谣言无异的童谣、谶语很无聊。“大王,莫要不以为意”杨济难得一次失礼,没有识告退,而是絮絮叨叨继续说下去,宇文温用看白痴的眼神看着对方,耐着性子听下去,不知不觉之中面色凝重起来。杨济挑起这个话题是有原因的,宇文温得留守黄州的宇文十五来信,说黄州总管府地界有人秘密开设邑义,这些人来自一个外地邑义,其源头不正常,是被人曲解了教义的弥勒教邑义。总而言之就是邪教,有可能是其教主聚众起事妄图改朝还代的工具,不过此邑义伸到黄州的触手已被宇文十五斩断,暂无下文。既然挑起话题,杨济自然要长篇大论一番,他的切入点有些特别,是从佛教在中原的发展说起。西汉时佛教便已传入中原,但其发展却很缓慢,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忽然有了爆发式发展,其中的缘故,就是因为时局。东汉末年天下三分,好容易三国归晋,本以为就此天下太平,未曾料接踵而至的是更大的乱世。八王之乱、永嘉之祸、衣冠南渡、五胡十六国、南北对峙,天下大乱民不聊生,现世宛若地狱,许多人绝望之际开始信佛修来世。不光底层百姓,不分汉、胡族属,即便是上层权贵乃至皇族,都开始信佛、崇佛,无他,心虚罢了。朝代频繁更替,流血政变家常便饭,什么人伦纲常,什么兄弟手足,在权力面前都黯然无光,胜利者双手沾满鲜血,内心惶恐不安,只能依靠信佛、崇佛来让自己能安然入睡。无论南北均是佛教大兴,而弥勒信仰的“弥勒下生救世”受贫苦百姓崇信,这种信仰和中原的谶纬学说一结合,便衍生出口号“刘氏复兴”,以及一个有名有姓的救世主:刘举。与此同时,与佛教激烈竞争的道教,也综合谶纬学说,推出了自己的救世主,佛教有“弥勒下生”的刘举,那道教就有“道君出世”的李弘,口号为“李氏将兴”。刘举,李弘,成了乱世之中茫茫众生期盼的救世之主,但是天无二日,到底哪一个才是真命天子呢那就得靠有识之士来去伪存真,这就涉及谶纬学说。因为有光武帝刘秀应谶光复汉室的前车之鉴,加上魏晋以来清谈之风日盛,许多经学名家把精力都放到研究谶纬学说这方面,想要找到值得投效的真命天子,谶纬学说愈发流行。而汉室苗裔刘裕建立宋国,这就印证了金刀之谶,助长了宇文温忽然说到这种话题,让杨济有些尴尬,见着这位洁身自好打算做好男人,宇文温无名火起:“干什么你想做圣人那寡人成什么了嗯”“这种想法很危险啊不要老想着洁身自好,这样让寡人很为难,你明不明白”“不是说愿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么自污一下都不肯,寡人很怀疑你的诚意”他要杨济识大体顾大局,要为他分忧,要为他的布局做出一些名誉上的牺牲,当然话是这么说,其实宇文温的内心想法却是:红花须得绿叶扶,我当然是伟光正的主公,那就得许多“有缺陷”的手下来衬托,你是渣男,就愈发凸显我是好男人,结果呢你,不贪财、不纳妾,不置办产业,衣食住行十分简朴不寻欢作乐,往来的都是正人君子,如此伟光正的做派,十足好男人一个。我,产业无数,妻妾成群远景规划,锦衣玉食追求享受,还和郑译这种奸臣过从甚密,如此强烈的反差,岂不是衬托出我这个主公很猥琐,贪财好色、和狐朋狗友狼狈为奸,十足渣男一个居然让主公变成绿叶当衬托,这样子做人属下,你的良心在哪里,还有没有职业道德啊第六十三章 忧虑话不投机半句多,杨济被宇文温抢白得无语,但又无法拂袖而去,只能想办法转移话题但一直转移不了,他来到这个时代二十多年,行走权贵之间游刃有余,结果却拿宇文温没办法。“少东拉西扯,你可以洁身自好,但是妻儿总不能不食烟火吧以你的军功,冼氏迟早是诰命夫人,到时候和其他夫人们交际时什么都不懂,十足村妇一个,那样就长脸了”“好,怕丢脸就关府里,哪都不让去,闭门谢客也不是不行,可这样有意思么儿子呢儿子怎么办不跟其他权贵子弟交往,不知人情世故,以后你走了,谁来帮衬他”“你不要看寡人寡人将来必定儿孙满堂,忙得很,没空照应你的儿孙”见着宇文温越说越离谱,杨济决定使出绝招:“大王可知金刀之谶的由来”“不就是卯金刀刘么不就是刘氏复兴那套骗人的谶语么你这样岔开话题有意思么有意思么”宇文温冷笑着,不以为意。“寡人再说一遍,你迟早会有妻儿,不要老想着洁身自好,要多为妻儿着想”杨济忽作高深莫测状:“大王可知刘举和李弘”“扯,你就扯寡人呃刘举和李弘李弘不是唐高宗李治的儿子么,你怎么扯到这里来了”成功将宇文温注意力转移,杨济赶紧趁热打铁:“大王,李治这是为了应谶”“继续,继续扯。”“大王还记得隋末的谶语或童谣么”“桃李子,洪水绕杨山。”宇文温答得很畅快,隋唐演义的故事广为人知,隋末唐初的群英荟萃,相关的历史背景故事背景他大概记得。“大王还记得哪些童谣”“桃李子,得天下,皇后绕扬州,宛转花园里,勿浪语,谁道许还有杨花落、梨花开这种骗人的把戏你不会相信了吧”宇文温对谶语、童谣完全不感兴趣,这纯粹是附会之言,不过在隋末乱世倒颇为兴盛,随后的李唐推波助澜,就是为证明“桃李子”得天下是天意。杨济又问:“大王可知白杨树下一池水,决之则是流,不决则为沥”“嗯流沥莫非是刘和李”“正是,此童谣意指杨家的天下,要么归姓刘的,要么归姓李的。”“所以就有了刘举、李弘这种救世主”宇文温冷笑一声然后端起茶杯,就是端茶送客的意思,杨济挑起的话题很无聊,他觉得没意思,争天下靠的是兵强马壮,靠的是粮食和人口,谁敢不服就砍谁,弄这种和谣言无异的童谣、谶语很无聊。“大王,莫要不以为意”杨济难得一次失礼,没有识告退,而是絮絮叨叨继续说下去,宇文温用看白痴的眼神看着对方,耐着性子听下去,不知不觉之中面色凝重起来。杨济挑起这个话题是有原因的,宇文温得留守黄州的宇文十五来信,说黄州总管府地界有人秘密开设邑义,这些人来自一个外地邑义,其源头不正常,是被人曲解了教义的弥勒教邑义。总而言之就是邪教,有可能是其教主聚众起事妄图改朝还代的工具,不过此邑义伸到黄州的触手已被宇文十五斩断,暂无下文。既然挑起话题,杨济自然要长篇大论一番,他的切入点有些特别,是从佛教在中原的发展说起。西汉时佛教便已传入中原,但其发展却很缓慢,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忽然有了爆发式发展,其中的缘故,就是因为时局。东汉末年天下三分,好容易三国归晋,本以为就此天下太平,未曾料接踵而至的是更大的乱世。八王之乱、永嘉之祸、衣冠南渡、五胡十六国、南北对峙,天下大乱民不聊生,现世宛若地狱,许多人绝望之际开始信佛修来世。不光底层百姓,不分汉、胡族属,即便是上层权贵乃至皇族,都开始信佛、崇佛,无他,心虚罢了。朝代频繁更替,流血政变家常便饭,什么人伦纲常,什么兄弟手足,在权力面前都黯然无光,胜利者双手沾满鲜血,内心惶恐不安,只能依靠信佛、崇佛来让自己能安然入睡。无论南北均是佛教大兴,而弥勒信仰的“弥勒下生救世”受贫苦百姓崇信,这种信仰和中原的谶纬学说一结合,便衍生出口号“刘氏复兴”,以及一个有名有姓的救世主:刘举。与此同时,与佛教激烈竞争的道教,也综合谶纬学说,推出了自己的救世主,佛教有“弥勒下生”的刘举,那道教就有“道君出世”的李弘,口号为“李氏将兴”。刘举,李弘,成了乱世之中茫茫众生期盼的救世之主,但是天无二日,到底哪一个才是真命天子呢那就得靠有识之士来去伪存真,这就涉及谶纬学说。因为有光武帝刘秀应谶光复汉室的前车之鉴,加上魏晋以来清谈之风日盛,许多经学名家把精力都放到研究谶纬学说这方面,想要找到值得投效的真命天子,谶纬学说愈发流行。而汉室苗裔刘裕建立宋国,这就印证了金刀之谶,助长了宇文温忽然说到这种话题,让杨济有些尴尬,见着这位洁身自好打算做好男人,宇文温无名火起:“干什么你想做圣人那寡人成什么了嗯”“这种想法很危险啊不要老想着洁身自好,这样让寡人很为难,你明不明白”“不是说愿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么自污一下都不肯,寡人很怀疑你的诚意”他要杨济识大体顾大局,要为他分忧,要为他的布局做出一些名誉上的牺牲,当然话是这么说,其实宇文温的内心想法却是:红花须得绿叶扶,我当然是伟光正的主公,那就得许多“有缺陷”的手下来衬托,你是渣男,就愈发凸显我是好男人,结果呢你,不贪财、不纳妾,不置办产业,衣食住行十分简朴不寻欢作乐,往来的都是正人君子,如此伟光正的做派,十足好男人一个。我,产业无数,妻妾成群远景规划,锦衣玉食追求享受,还和郑译这种奸臣过从甚密,如此强烈的反差,岂不是衬托出我这个主公很猥琐,贪财好色、和狐朋狗友狼狈为奸,十足渣男一个居然让主公变成绿叶当衬托,这样子做人属下,你的良心在哪里,还有没有职业道德啊第六十三章 忧虑话不投机半句多,杨济被宇文温抢白得无语,但又无法拂袖而去,只能想办法转移话题但一直转移不了,他来到这个时代二十多年,行走权贵之间游刃有余,结果却拿宇文温没办法。“少东拉西扯,你可以洁身自好,但是妻儿总不能不食烟火吧以你的军功,冼氏迟早是诰命夫人,到时候和其他夫人们交际时什么都不懂,十足村妇一个,那样就长脸了”“好,怕丢脸就关府里,哪都不让去,闭门谢客也不是不行,可这样有意思么儿子呢儿子怎么办不跟其他权贵子弟交往,不知人情世故,以后你走了,谁来帮衬他”“你不要看寡人寡人将来必定儿孙满堂,忙得很,没空照应你的儿孙”见着宇文温越说越离谱,杨济决定使出绝招:“大王可知金刀之谶的由来”“不就是卯金刀刘么不就是刘氏复兴那套骗人的谶语么你这样岔开话题有意思么有意思么”宇文温冷笑着,不以为意。“寡人再说一遍,你迟早会有妻儿,不要老想着洁身自好,要多为妻儿着想”杨济忽作高深莫测状:“大王可知刘举和李弘”“扯,你就扯寡人呃刘举和李弘李弘不是唐高宗李治的儿子么,你怎么扯到这里来了”成功将宇文温注意力转移,杨济赶紧趁热打铁:“大王,李治这是为了应谶”“继续,继续扯。”“大王还记得隋末的谶语或童谣么”“桃李子,洪水绕杨山。”宇文温答得很畅快,隋唐演义的故事广为人知,隋末唐初的群英荟萃,相关的历史背景故事背景他大概记得。“大王还记得哪些童谣”“桃李子,得天下,皇后绕扬州,宛转花园里,勿浪语,谁道许还有杨花落、梨花开这种骗人的把戏你不会相信了吧”宇文温对谶语、童谣完全不感兴趣,这纯粹是附会之言,不过在隋末乱世倒颇为兴盛,随后的李唐推波助澜,就是为证明“桃李子”得天下是天意。杨济又问:“大王可知白杨树下一池水,决之则是流,不决则为沥”“嗯流沥莫非是刘和李”“正是,此童谣意指杨家的天下,要么归姓刘的,要么归姓李的。”“所以就有了刘举、李弘这种救世主”宇文温冷笑一声然后端起茶杯,就是端茶送客的意思,杨济挑起的话题很无聊,他觉得没意思,争天下靠的是兵强马壮,靠的是粮食和人口,谁敢不服就砍谁,弄这种和谣言无异的童谣、谶语很无聊。“大王,莫要不以为意”杨济难得一次失礼,没有识告退,而是絮絮叨叨继续说下去,宇文温用看白痴的眼神看着对方,耐着性子听下去,不知不觉之中面色凝重起来。杨济挑起这个话题是有原因的,宇文温得留守黄州的宇文十五来信,说黄州总管府地界有人秘密开设邑义,这些人来自一个外地邑义,其源头不正常,是被人曲解了教义的弥勒教邑义。总而言之就是邪教,有可能是其教主聚众起事妄图改朝还代的工具,不过此邑义伸到黄州的触手已被宇文十五斩断,暂无下文。既然挑起话题,杨济自然要长篇大论一番,他的切入点有些特别,是从佛教在中原的发展说起。西汉时佛教便已传入中原,但其发展却很缓慢,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忽然有了爆发式发展,其中的缘故,就是因为时局。东汉末年天下三分,好容易三国归晋,本以为就此天下太平,未曾料接踵而至的是更大的乱世。八王之乱、永嘉之祸、衣冠南渡、五胡十六国、南北对峙,天下大乱民不聊生,现世宛若地狱,许多人绝望之际开始信佛修来世。不光底层百姓,不分汉、胡族属,即便是上层权贵乃至皇族,都开始信佛、崇佛,无他,心虚罢了。朝代频繁更替,流血政变家常便饭,什么人伦纲常,什么兄弟手足,在权力面前都黯然无光,胜利者双手沾满鲜血,内心惶恐不安,只能依靠信佛、崇佛来让自己能安然入睡。无论南北均是佛教大兴,而弥勒信仰的“弥勒下生救世”受贫苦百姓崇信,这种信仰和中原的谶纬学说一结合,便衍生出口号“刘氏复兴”,以及一个有名有姓的救世主:刘举。与此同时,与佛教激烈竞争的道教,也综合谶纬学说,推出了自己的救世主,佛教有“弥勒下生”的刘举,那道教就有“道君出世”的李弘,口号为“李氏将兴”。刘举,李弘,成了乱世之中茫茫众生期盼的救世之主,但是天无二日,到底哪一个才是真命天子呢那就得靠有识之士来去伪存真,这就涉及谶纬学说。因为有光武帝刘秀应谶光复汉室的前车之鉴,加上魏晋以来清谈之风日盛,许多经学名家把精力都放到研究谶纬学说这方面,想要找到值得投效的真命天子,谶纬学说愈发流行。而汉室苗裔刘裕建立宋国,这就印证了金刀之谶,助长了宇文温忽然说到这种话题,让杨济有些尴尬,见着这位洁身自好打算做好男人,宇文温无名火起:“干什么你想做圣人那寡人成什么了嗯”“这种想法很危险啊不要老想着洁身自好,这样让寡人很为难,你明不明白”“不是说愿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么自污一下都不肯,寡人很怀疑你的诚意”他要杨济识大体顾大局,要为他分忧,要为他的布局做出一些名誉上的牺牲,当然话是这么说,其实宇文温的内心想法却是:红花须得绿叶扶,我当然是伟光正的主公,那就得许多“有缺陷”的手下来衬托,你是渣男,就愈发凸显我是好男人,结果呢你,不贪财、不纳妾,不置办产业,衣食住行十分简朴不寻欢作乐,往来的都是正人君子,如此伟光正的做派,十足好男人一个。我,产业无数,妻妾成群远景规划,锦衣玉食追求享受,还和郑译这种奸臣过从甚密,如此强烈的反差,岂不是衬托出我这个主公很猥琐,贪财好色、和狐朋狗友狼狈为奸,十足渣男一个居然让主公变成绿叶当衬托,这样子做人属下,你的良心在哪里,还有没有职业道德啊第六十三章 忧虑话不投机半句多,杨济被宇文温抢白得无语,但又无法拂袖而去,只能想办法转移话题但一直转移不了,他来到这个时代二十多年,行走权贵之间游刃有余,结果却拿宇文温没办法。“少东拉西扯,你可以洁身自好,但是妻儿总不能不食烟火吧以你的军功,冼氏迟早是诰命夫人,到时候和其他夫人们交际时什么都不懂,十足村妇一个,那样就长脸了”“好,怕丢脸就关府里,哪都不让去,闭门谢客也不是不行,可这样有意思么儿子呢儿子怎么办不跟其他权贵子弟交往,不知人情世故,以后你走了,谁来帮衬他”“你不要看寡人寡人将来必定儿孙满堂,忙得很,没空照应你的儿孙”见着宇文温越说越离谱,杨济决定使出绝招:“大王可知金刀之谶的由来”“不就是卯金刀刘么不就是刘氏复兴那套骗人的谶语么你这样岔开话题有意思么有意思么”宇文温冷笑着,不以为意。“寡人再说一遍,你迟早会有妻儿,不要老想着洁身自好,要多为妻儿着想”杨济忽作高深莫测状:“大王可知刘举和李弘”“扯,你就扯寡人呃刘举和李弘李弘不是唐高宗李治的儿子么,你怎么扯到这里来了”成功将宇文温注意力转移,杨济赶紧趁热打铁:“大王,李治这是为了应谶”“继续,继续扯。”“大王还记得隋末的谶语或童谣么”“桃李子,洪水绕杨山。”宇文温答得很畅快,隋唐演义的故事广为人知,隋末唐初的群英荟萃,相关的历史背景故事背景他大概记得。“大王还记得哪些童谣”“桃李子,得天下,皇后绕扬州,宛转花园里,勿浪语,谁道许还有杨花落、梨花开这种骗人的把戏你不会相信了吧”宇文温对谶语、童谣完全不感兴趣,这纯粹是附会之言,不过在隋末乱世倒颇为兴盛,随后的李唐推波助澜,就是为证明“桃李子”得天下是天意。杨济又问:“大王可知白杨树下一池水,决之则是流,不决则为沥”“嗯流沥莫非是刘和李”“正是,此童谣意指杨家的天下,要么归姓刘的,要么归姓李的。”“所以就有了刘举、李弘这种救世主”宇文温冷笑一声然后端起茶杯,就是端茶送客的意思,杨济挑起的话题很无聊,他觉得没意思,争天下靠的是兵强马壮,靠的是粮食和人口,谁敢不服就砍谁,弄这种和谣言无异的童谣、谶语很无聊。“大王,莫要不以为意”杨济难得一次失礼,没有识告退,而是絮絮叨叨继续说下去,宇文温用看白痴的眼神看着对方,耐着性子听下去,不知不觉之中面色凝重起来。杨济挑起这个话题是有原因的,宇文温得留守黄州的宇文十五来信,说黄州总管府地界有人秘密开设邑义,这些人来自一个外地邑义,其源头不正常,是被人曲解了教义的弥勒教邑义。总而言之就是邪教,有可能是其教主聚众起事妄图改朝还代的工具,不过此邑义伸到黄州的触手已被宇文十五斩断,暂无下文。既然挑起话题,杨济自然要长篇大论一番,他的切入点有些特别,是从佛教在中原的发展说起。西汉时佛教便已传入中原,但其发展却很缓慢,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忽然有了爆发式发展,其中的缘故,就是因为时局。东汉末年天下三分,好容易三国归晋,本以为就此天下太平,未曾料接踵而至的是更大的乱世。八王之乱、永嘉之祸、衣冠南渡、五胡十六国、南北对峙,天下大乱民不聊生,现世宛若地狱,许多人绝望之际开始信佛修来世。不光底层百姓,不分汉、胡族属,即便是上层权贵乃至皇族,都开始信佛、崇佛,无他,心虚罢了。朝代频繁更替,流血政变家常便饭,什么人伦纲常,什么兄弟手足,在权力面前都黯然无光,胜利者双手沾满鲜血,内心惶恐不安,只能依靠信佛、崇佛来让自己能安然入睡。无论南北均是佛教大兴,而弥勒信仰的“弥勒下生救世”受贫苦百姓崇信,这种信仰和中原的谶纬学说一结合,便衍生出口号“刘氏复兴”,以及一个有名有姓的救世主:刘举。与此同时,与佛教激烈竞争的道教,也综合谶纬学说,推出了自己的救世主,佛教有“弥勒下生”的刘举,那道教就有“道君出世”的李弘,口号为“李氏将兴”。刘举,李弘,成了乱世之中茫茫众生期盼的救世之主,但是天无二日,到底哪一个才是真命天子呢那就得靠有识之士来去伪存真,这就涉及谶纬学说。因为有光武帝刘秀应谶光复汉室的前车之鉴,加上魏晋以来清谈之风日盛,许多经学名家把精力都放到研究谶纬学说这方面,想要找到值得投效的真命天子,谶纬学说愈发流行。而汉室苗裔刘裕建立宋国,这就印证了金刀之谶,助长了宇文温忽然说到这种话题,让杨济有些尴尬,见着这位洁身自好打算做好男人,宇文温无名火起:“干什么你想做圣人那寡人成什么了嗯”“这种想法很危险啊不要老想着洁身自好,这样让寡人很为难,你明不明白”“不是说愿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么自污一下都不肯,寡人很怀疑你的诚意”他要杨济识大体顾大局,要为他分忧,要为他的布局做出一些名誉上的牺牲,当然话是这么说,其实宇文温的内心想法却是:红花须得绿叶扶,我当然是伟光正的主公,那就得许多“有缺陷”的手下来衬托,你是渣男,就愈发凸显我是好男人,结果呢你,不贪财、不纳妾,不置办产业,衣食住行十分简朴不寻欢作乐,往来的都是正人君子,如此伟光正的做派,十足好男人一个。我,产业无数,妻妾成群远景规划,锦衣玉食追求享受,还和郑译这种奸臣过从甚密,如此强烈的反差,岂不是衬托出我这个主公很猥琐,贪财好色、和狐朋狗友狼狈为奸,十足渣男一个居然让主公变成绿叶当衬托,这样子做人属下,你的良心在哪里,还有没有职业道德啊第六十三章 忧虑话不投机半句多,杨济被宇文温抢白得无语,但又无法拂袖而去,只能想办法转移话题但一直转移不了,他来到这个时代二十多年,行走权贵之间游刃有余,结果却拿宇文温没办法。“少东拉西扯,你可以洁身自好,但是妻儿总不能不食烟火吧以你的军功,冼氏迟早是诰命夫人,到时候和其他夫人们交际时什么都不懂,十足村妇一个,那样就长脸了”“好,怕丢脸就关府里,哪都不让去,闭门谢客也不是不行,可这样有意思么儿子呢儿子怎么办不跟其他权贵子弟交往,不知人情世故,以后你走了,谁来帮衬他”“你不要看寡人寡人将来必定儿孙满堂,忙得很,没空照应你的儿孙”见着宇文温越说越离谱,杨济决定使出绝招:“大王可知金刀之谶的由来”“不就是卯金刀刘么不就是刘氏复兴那套骗人的谶语么你这样岔开话题有意思么有意思么”宇文温冷笑着,不以为意。“寡人再说一遍,你迟早会有妻儿,不要老想着洁身自好,要多为妻儿着想”杨济忽作高深莫测状:“大王可知刘举和李弘”“扯,你就扯寡人呃刘举和李弘李弘不是唐高宗李治的儿子么,你怎么扯到这里来了”成功将宇文温注意力转移,杨济赶紧趁热打铁:“大王,李治这是为了应谶”“继续,继续扯。”“大王还记得隋末的谶语或童谣么”“桃李子,洪水绕杨山。”宇文温答得很畅快,隋唐演义的故事广为人知,隋末唐初的群英荟萃,相关的历史背景故事背景他大概记得。“大王还记得哪些童谣”“桃李子,得天下,皇后绕扬州,宛转花园里,勿浪语,谁道许还有杨花落、梨花开这种骗人的把戏你不会相信了吧”宇文温对谶语、童谣完全不感兴趣,这纯粹是附会之言,不过在隋末乱世倒颇为兴盛,随后的李唐推波助澜,就是为证明“桃李子”得天下是天意。杨济又问:“大王可知白杨树下一池水,决之则是流,不决则为沥”“嗯流沥莫非是刘和李”“正是,此童谣意指杨家的天下,要么归姓刘的,要么归姓李的。”“所以就有了刘举、李弘这种救世主”宇文温冷笑一声然后端起茶杯,就是端茶送客的意思,杨济挑起的话题很无聊,他觉得没意思,争天下靠的是兵强马壮,靠的是粮食和人口,谁敢不服就砍谁,弄这种和谣言无异的童谣、谶语很无聊。“大王,莫要不以为意”杨济难得一次失礼,没有识告退,而是絮絮叨叨继续说下去,宇文温用看白痴的眼神看着对方,耐着性子听下去,不知不觉之中面色凝重起来。杨济挑起这个话题是有原因的,宇文温得留守黄州的宇文十五来信,说黄州总管府地界有人秘密开设邑义,这些人来自一个外地邑义,其源头不正常,是被人曲解了教义的弥勒教邑义。总而言之就是邪教,有可能是其教主聚众起事妄图改朝还代的工具,不过此邑义伸到黄州的触手已被宇文十五斩断,暂无下文。既然挑起话题,杨济自然要长篇大论一番,他的切入点有些特别,是从佛教在中原的发展说起。西汉时佛教便已传入中原,但其发展却很缓慢,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忽然有了爆发式发展,其中的缘故,就是因为时局。东汉末年天下三分,好容易三国归晋,本以为就此天下太平,未曾料接踵而至的是更大的乱世。八王之乱、永嘉之祸、衣冠南渡、五胡十六国、南北对峙,天下大乱民不聊生,现世宛若地狱,许多人绝望之际开始信佛修来世。不光底层百姓,不分汉、胡族属,即便是上层权贵乃至皇族,都开始信佛、崇佛,无他,心虚罢了。朝代频繁更替,流血政变家常便饭,什么人伦纲常,什么兄弟手足,在权力面前都黯然无光,胜利者双手沾满鲜血,内心惶恐不安,只能依靠信佛、崇佛来让自己能安然入睡。无论南北均是佛教大兴,而弥勒信仰的“弥勒下生救世”受贫苦百姓崇信,这种信仰和中原的谶纬学说一结合,便衍生出口号“刘氏复兴”,以及一个有名有姓的救世主:刘举。与此同时,与佛教激烈竞争的道教,也综合谶纬学说,推出了自己的救世主,佛教有“弥勒下生”的刘举,那道教就有“道君出世”的李弘,口号为“李氏将兴”。刘举,李弘,成了乱世之中茫茫众生期盼的救世之主,但是天无二日,到底哪一个才是真命天子呢那就得靠有识之士来去伪存真,这就涉及谶纬学说。因为有光武帝刘秀应谶光复汉室的前车之鉴,加上魏晋以来清谈之风日盛,许多经学名家把精力都放到研究谶纬学说这方面,想要找到值得投效的真命天子,谶纬学说愈发流行。而汉室苗裔刘裕建立宋国,这就印证了金刀之谶,助长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