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造化图小说网>都市青春>逆水行周> 逆水行周 分节阅读 983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逆水行周 分节阅读 983(1 / 1)

d朝会很重要,必须做出一系列重要的决定,所以必须参加,无论如何都要参加。御医为他全身打了绷带,然而刚打好的绷带没多久便渗出点点血水,宇文亮忍受着煎熬,执意要按计划入宫,参加朝会。此时,看着前方玉阶上的御座,宇文亮有些恍惚,他仿佛看到了儿子宇文明,身着天子冠冕、衮服端坐在御座上,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仿佛看到多年后,孙子宇文理身着天子冠冕、衮服,坐在御座上,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侍卫们抬着肩辇缓步走着,宇文亮看着越来越近的玉阶,呼吸有些急促,肺部疼痛异常,每呼吸一下,就如同一把刀在割。他已经快撑不住了,但无论如何,都要撑下去。看着站在玉阶旁的儿子宇文明,恍惚间,宇文亮似乎又回到了三十多年前,那时,御座上坐着的是年轻的天子,而他的叔叔宇文护,就站在玉阶前。叔叔为了守护宇文家的江山,犯了众怒,数次废立天子,全家不得好死。而他,三十多年后,为烈焰焚身,全身剧痛,恐怕也算是不得好死。但宇文亮无怨无悔,无论如何,他都要让宇文家的江山传下去,只有这样,才能无愧列祖列宗。所有的罪孽,让他一个人来承担就够了,儿子们孙子们,应该幸福的生活下去,一代一代繁衍生息。玉阶前,侍卫们将肩辇放下,宇文亮强忍着剧痛,在宇文明的搀扶下站起来,向御座上的太后行礼。太后卢氏,最初只是安陆官署的普通官婢,无亲无故,天子驾临安陆时,因为面容端正故而有幸侍寝,跟着天子前往长安。后来卢氏有了身孕,诞下皇子,母凭子贵。她没什么见识,如今身处太极殿,看着满朝文武,紧张得几乎说不出话,见着杞王向自己行礼,好歹回过神,按着事前说好的那样,背了几句场面话,让对方平身。宇文亮对太后行礼完毕,艰难转身,看着面前文武百官,忍着肺部的疼痛,高声说道:“天子大行,新君年幼,宗室为国藩屏,主持大局理所当然,谁,有异议”面对宇文亮的发问,满朝文武答道:“下官无异议”有些头晕的宇文亮,在儿子的搀扶下勉强站着,他要亲耳听着圣旨当众宣告完毕,亲眼看着儿子名正言顺执政,才能咽气。早已拟好的圣旨,如今当众宣读,这是宇文亮为了儿孙以及家族未来安排好的后事,无论如何,他都要在去世前,将这安排付诸实施。若由此产生的不利影响,也由他承担,带入陵墓。恶人,自己来做,儿子,当好人。圣旨有几道,内容很多,大致如下:其一,天子崩,新君继位,改元广德。其二,拜杞王世子宇文明为丞相,执掌朝政,都督中外诸军事。其三,于洛阳设东京六府,河阳、豫、毫、青、徐五总管,受其处分,豳王宇文温迁洛州总管、东京小冢宰,统东京六府事,使职如故。其四,益州总管宇文理迁雍州牧。其五,长安城饱经战乱,残破不堪,污水沉淀,壅底难泄,兼之皇宫形制狭小,宫殿陈旧多有妖孽作祟,故而于龙首原另选新址,营造新城。待得一道道圣旨宣召完毕,百官拜伏,宇文亮心定了。他要让长子宇文明名正言顺执政,都督中外诸军事,牢牢把握朝廷大权,免得自己过世后横生枝节。他要让已出继的次子宇文温名正言顺镇守东京洛阳,作为宇文明的强援,一旦长安有事,便可火速支援,而现在,不让次子入京,以免两个儿子被人一勺烩。宇文温能征善战,坐镇洛阳,一旦河北、河南或者山南荆襄有事,可以立刻发兵平乱。但为了防止兄弟阋墙导致宇文温起兵西进、兵临长安,除河阳之外的河北之地,不归东京六府管辖。安排好后事的宇文亮,全身力气耗尽,双腿一软就要跌倒,被儿子拼命搀着,随后他倒在对方的怀中。紧握着宇文明的手,宇文亮想说些什么,却没了力气,他觉得身上好冷,周身的疼痛渐渐消失,眼前浮现出许多人的样貌。那是已经逝去的亲人,正在等着与他团聚。宇文亮看着泪流满面的长子,拼尽全力,说出了最后的嘱托:“大郎要和二郎,守住江山”话未说完,宇文亮吐血而终。。。。。。。洛阳东郊,一支骑兵下马列队,率兵赶赴长安的豳王宇文温,此刻披麻戴孝,麾下将士亦身披白袍、头戴白帽,全军旗帜已经挂上白幡,远远望去,一片缟素。东出潼关的朝廷使者,即将抵达洛阳时,正好迎面碰上了奉命赶赴京城的豳王,为对方带来朝廷最新的旨意。天子崩,新任洛州总管、东京小冢宰、豳王宇文温,于东京洛阳主持祭拜事宜,无须入京。除此之外,使者带来的还有噩耗:杞王薨。披麻戴孝的宇文温,接过圣旨后转交佐官,随即向着西面跪地磕头。他没有戴兜鍪,光溜溜的额头撞在地上,砰砰作响,鲜血和眼泪,顺着面颊缓缓流下。第五十五章 中流砥柱夏末,天气炎热,漫长的车队行驶在官道上,官道南侧是山壁,北侧不远处是黄河,自西向东流而去的黄河水,发出巨大的轰鸣声。黄河之中,有一座巨大的石柱矗立着,承受着河水冲击却巍然不动。此柱名为砥柱,外形高大如山,又名砥柱山,山脚下是茂密树林,山腰有些许云雾,看上去如同一根硕大的柱子立在黄河之中。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大禹治水时,这砥柱山就有了,也正是因为有了砥柱山,这一段黄河变得“暴躁”起来。砥柱山脚下横着一道高高低低的岩石,进而让流经的黄河水形成三股急流,北边一股被称为“人门”,中为“神门”,南为“鬼门”。这三“门”之中,以“鬼门”尤险。也正是如此,此处黄河峡谷有了三门峡的称呼,由于黄河水在该地最急最险,因此船只在经过三门峡时,触礁遇难的事故常有发生。然而河水再湍急,直对砥柱山冲去之时,这根高大的“柱子”却迎着险恶水势巍然屹立,千百年来都是如此,故而砥柱山又得名“中流砥柱”。有名归有名,砥柱山对于黄河上的船夫来说就是鬼门关,每一艘平安通过砥柱山的船只,船上人员都会有一种劫后余生的感觉。如果不是为了生计,没有人愿意冒险行船穿行砥柱山河段,正因为这片河段行船不易,导致从关东运往关中的物资大部分只能走陆路,而连接洛阳和长安的“两京道”,就成了天下最繁忙的道路。然而官道虽然古来有之,却不是平坦大道,某些路段颇为崎岖,如果是轻便马车通过倒也不要紧,但满载着沉重货物的马车和独轮车走在上面,会比较吃力。对于这支正在向长安行进的队伍来说,输送的物资虽然很多,但相对比较轻松,因为官道已经经过整理,相对往日平坦了些,而坚固耐用的四轮马车,分担了许多沉重的货物。故而推着小车的青壮们轻松些许,才有空闲看着北侧那砥柱山,不时发出感慨。而让他们津津乐道的事情,是队伍所输送的货物,这些货物之中,除了必然有的粮食、布帛,据说还有各种海产。首先是在长安大受欢迎的昆布,又称海带,还有瑶柱、咸鱼等名贵海产,与此同时,还有海边盐场出产的精盐,以及据说是海外番邦出产的海参。一说到海参,许多人都觉得很奇怪,大家只听说过长在土里、极其名贵的人参,却从没听说过长在海里的人参。海里都是盐,这种人参吃起来会不会很咸啊平民百姓没见过世面,不要说人参,就连肉都没机会多吃几口,更别说知道海参的味道,所以运送物资的青壮们,只是将这当做奇闻异事,日后在同乡面前炫耀的本钱。自从那什么市舶司成立后,运往长安的海外方物就多了起来,也正是因为如此,常年往返于两京道的百姓,才得以接触到各种稀奇的海产。当然,所谓的“接触”,实际上就是听说而已,市舶司运往长安的货物,都装在一个个上了封条的木箱里,大家最多闻到些腥味,实物是没资格看的。但大家都知道,这些海产运到了长安,扣除送入皇宫的那部分,剩下的海产,能在东西市卖出好价钱,如今的长安城里,对于昆布、海参等异国海产的需求可是很大的。青壮们正幻想着昆布是如何的美味,却见前方道路旁土坡上聚集着许多人,这些人之中,有几位身着官服,正看着河中的砥柱山,指手画脚。这样的情形,青壮们见得多了,一般是路过此处的官宦,见着宏伟的砥柱山景色不由得流连忘返,摇头晃脑作诗,感慨一下景色秀丽。但今日这群人的行为有些奇怪,土坡旁有人搭起三脚架,架着奇怪的装置,那人把脸靠向装置,也不知在鼓搞着什么。其他人看上去像是吏员,在坡边忙碌着,有人搭起三脚木架,架子上有个奇怪的装置,有人把脸贴着这装置,也不知在折腾什么。那几个身着官服的人,拿着几张纸,相互间在议论着什么,看上去不像是提笔作诗,更像是在画画。队伍缓缓经过土坡,继续向前进,而土坡上的人们,依旧在热烈讨论。现场勘测砥柱山附近地形的将作大监宇文恺,看着一组组“测绘数据”,眉头渐渐紧锁,他已经不像一开始那样,对自己的计划能成功有绝对信心。遑论驳倒质疑者。宇文恺精于工程、营造,先前主持了洛阳新城的建造,去年又开始主持长安新城的选址、规划和建造,但他一直想要进行的一个大工程,就是炸掉砥柱山。有了轰天雷,这不是痴心妄想,而只要把砥柱山炸掉,就能让三门峡黄河河段通行无阻,天险从此不在。这是一个壮举,千百年来一直耸立在此的砥柱山没了,那么大量漕船就能满载关东各地输送的物资,在纤夫的帮助下逆流而上,经由广通渠抵达长安。长安是国都,人口众多,需要大量的粮食、布帛和各类物资以供不时之需,每年运送这么庞大的物资进入长安,费时费力,漕运最划算。但砥柱山的存在,让三门峡成为黄河漕运的喉中刺,疼痛难当。所以,一心要解决长安漕运问题的宇文恺,打算用轰天雷炸掉砥柱山,疏通黄河漕运,名留青史。为此,他精心做了一番规划,并且多次上书,陈述利弊,本来丞相已经快要被他说服了,却横生枝节。有人质疑他的方案,认为有严重隐患,声称一旦砥柱被炸掉,三门峡河段不但不会从此变得通畅,反而会偃河逆流数十里,祸害上游沿河一带地区。宇文恺为了根治砥柱山这一“顽疾”,呕心沥血才制定出来的方案,自觉万无一失,如今被人这么质疑,当然要反驳,然而若是其他人质疑倒还好说,却偏偏是那一位质疑他,这下就比较麻烦了。去年初,天子崩、新君继位,皇朝宗室、豳王宇文温,任东京小冢宰、洛州总管,坐镇洛阳,经营河南。这一年多来,豳王政绩突出,又与身在长安的丞相、杞王宇文明互为表里,牢牢控制着朝廷内外局势。豳王战功赫赫,有“常胜”之名,如今坐镇洛阳,威慑关东,策应关中,故而有人称其为皇朝“中流砥柱”。宇文恺明白,他要解决掉面前的这座“中流砥柱”,就得先过洛阳那位“中流砥柱”的关才行。想到这里,宇文恺看着手中那本厚厚的书,有些无奈:但在那之前,得先把“西阳测绘术”研究清楚。第五十六章 中流砥柱续翌日,陕州弘农,城内官署,将作大监宇文恺和几名同僚继续就如何解决砥柱之险、疏通黄河漕运进行讨论,这个问题无论最后采取什么措施,都必须解决,因为丞相已经下了命令。关中物资输入关中,低下的运输能力是个大问题,必须尽快解决,不然随着时间推移,京城所需粮食越来越多,迟早有一天,原本富饶的关中地区其产出养不活愈发庞大的人口规模。这不是开玩笑,虽然关中富饶,但因为长安为都城,所以聚集长安城及周边地区的人口有数十万之多,仅凭关中之地的粮食要养活这么多人已经很勉强了。丰年尚可,一旦年景不好,关中爆发饥荒不是不可能。故而每年来自关东各地上缴的租粮,就是维持长安百姓生活的必需之物,而关东输入关中的粮食,其数量连年递增。前年,关东输入关中的粟麦大概是十八万斛,去年输入关中的粟麦有二十万斛,至于今年,种种迹象表明,关东输入关中的粟麦,将近二十三万斛。这样的数量,看上去不算太多,问题在于无论漕运、陆运,以两京道目前的运输能力想要完成日渐增多的输送量,已经是捉襟见肘。再过几年,随着天下太平、长安人口继续增加,恐怕每年输入关中的粟麦不低于四十万斛,如果不提前做准备,到时候很容易爆发饥荒。所以,丞相对于这个问题很重视,也正是因为如此,宇文恺提出炸掉砥柱山、疏浚三门峡漕运航道的砥柱山脚下横着一道高高低低的岩石,进而让流经的黄河水形成三股急流,北边一股被称为“人门”,中为“神门”,南为“鬼门”。这三“门”之中,以“鬼门”尤险。也正是如此,此处黄河峡谷有了三门峡的称呼,由于黄河水在该地最急最险,因此船只在经过三门峡时,触礁遇难的事故常有发生。然而河水再湍急,直对砥柱山冲去之时,这根高大的“柱子”却迎着险恶水势巍然屹立,千百年来都是如此,故而砥柱山又得名“中流砥柱”。有名归有名,砥柱山对于黄河上的船夫来说就是鬼门关,每一艘平安通过砥柱山的船只,船上人员都会有一种劫后余生的感觉。如果不是为了生计,没有人愿意冒险行船穿行砥柱山河段,正因为这片河段行船不易,导致从关东运往关中的物资大部分只能走陆路,而连接洛阳和长安的“两京道”,就成了天下最繁忙的道路。然而官道虽然古来有之,却不是平坦大道,某些路段颇为崎岖,如果是轻便马车通过倒也不要紧,但满载着沉重货物的马车和独轮车走在上面,会比较吃力。对于这支正在向长安行进的队伍来说,输送的物资虽然很多,但相对比较轻松,因为官道已经经过整理,相对往日平坦了些,而坚固耐用的四轮马车,分担了许多沉重的货物。故而推着小车的青壮们轻松些许,才有空闲看着北侧那砥柱山,不时发出感慨。而让他们津津乐道的事情,是队伍所输送的货物,这些货物之中,除了必然有的粮食、布帛,据说还有各种海产。首先是在长安大受欢迎的昆布,又称海带,还有瑶柱、咸鱼等名贵海产,与此同时,还有海边盐场出产的精盐,以及据说是海外番邦出产的海参。一说到海参,许多人都觉得很奇怪,大家只听说过长在土里、极其名贵的人参,却从没听说过长在海里的人参。海里都是盐,这种人参吃起来会不会很咸啊平民百姓没见过世面,不要说人参,就连肉都没机会多吃几口,更别说知道海参的味道,所以运送物资的青壮们,只是将这当做奇闻异事,日后在同乡面前炫耀的本钱。自从那什么市舶司成立后,运往长安的海外方物就多了起来,也正是因为如此,常年往返于两京道的百姓,才得以接触到各种稀奇的海产。当然,所谓的“接触”,实际上就是听说而已,市舶司运往长安的货物,都装在一个个上了封条的木箱里,大家最多闻到些腥味,实物是没资格看的。但大家都知道,这些海产运到了长安,扣除送入皇宫的那部分,剩下的海产,能在东西市卖出好价钱,如今的长安城里,对于昆布、海参等异国海产的需求可是很大的。青壮们正幻想着昆布是如何的美味,却见前方道路旁土坡上聚集着许多人,这些人之中,有几位身着官服,正看着河中的砥柱山,指手画脚。这样的情形,青壮们见得多了,一般是路过此处的官宦,见着宏伟的砥柱山景色不由得流连忘返,摇头晃脑作诗,感慨一下景色秀丽。但今日这群人的行为有些奇怪,土坡旁有人搭起三脚架,架着奇怪的装置,那人把脸靠向装置,也不知在鼓搞着什么。其他人看上去像是吏员,在坡边忙碌着,有人搭起三脚木架,架子上有个奇怪的装置,有人把脸贴着这装置,也不知在折腾什么。那几个身着官服的人,拿着几张纸,相互间在议论着什么,看上去不像是提笔作诗,更像是在画画。队伍缓缓经过土坡,继续向前进,而土坡上的人们,依旧在热烈讨论。现场勘测砥柱山附近地形的将作大监宇文恺,看着一组组“测绘数据”,眉头渐渐紧锁,他已经不像一开始那样,对自己的计划能成功有绝对信心。遑论驳倒质疑者。宇文恺精于工程、营造,先前主持了洛阳新城的建造,去年又开始主持长安新城的选址、规划和建造,但他一直想要进行的一个大工程,就是炸掉砥柱山。有了轰天雷,这不是痴心妄想,而只要把砥柱山炸掉,就能让三门峡黄河河段通行无阻,天险从此不在。这是一个壮举,千百年来一直耸立在此的砥柱山没了,那么大量漕船就能满载关东各地输送的物资,在纤夫的帮助下逆流而上,经由广通渠抵达长安。长安是国都,人口众多,需要大量的粮食、布帛和各类物资以供不时之需,每年运送这么庞大的物资进入长安,费时费力,漕运最划算。但砥柱山的存在,让三门峡成为黄河漕运的喉中刺,疼痛难当。所以,一心要解决长安漕运问题的宇文恺,打算用轰天雷炸掉砥柱山,疏通黄河漕运,名留青史。为此,他精心做了一番规划,并且多次上书,陈述利弊,本来丞相已经快要被他说服了,却横生枝节。有人质疑他的方案,认为有严重隐患,声称一旦砥柱被炸掉,三门峡河段不但不会从此变得通畅,反而会偃河逆流数十里,祸害上游沿河一带地区。宇文恺为了根治砥柱山这一“顽疾”,呕心沥血才制定出来的方案,自觉万无一失,如今被人这么质疑,当然要反驳,然而若是其他人质疑倒还好说,却偏偏是那一位质疑他,这下就比较麻烦了。去年初,天子崩、新君继位,皇朝宗室、豳王宇文温,任东京小冢宰、洛州总管,坐镇洛阳,经营河南。这一年多来,豳王政绩突出,又与身在长安的丞相、杞王宇文明互为表里,牢牢控制着朝廷内外局势。豳王战功赫赫,有“常胜”之名,如今坐镇洛阳,威慑关东,策应关中,故而有人称其为皇朝“中流砥柱”。宇文恺明白,他要解决掉面前的这座“中流砥柱”,就得先过洛阳那位“中流砥柱”的关才行。想到这里,宇文恺看着手中那本厚厚的书,有些无奈:但在那之前,得先把“西阳测绘术”研究清楚。第五十六章 中流砥柱续翌日,陕州弘农,城内官署,将作大监宇文恺和几名同僚继续就如何解决砥柱之险、疏通黄河漕运进行讨论,这个问题无论最后采取什么措施,都必须解决,因为丞相已经下了命令。关中物资输入关中,低下的运输能力是个大问题,必须尽快解决,不然随着时间推移,京城所需粮食越来越多,迟早有一天,原本富饶的关中地区其产出养不活愈发庞大的人口规模。这不是开玩笑,虽然关中富饶,但因为长安为都城,所以聚集长安城及周边地区的人口有数十万之多,仅凭关中之地的粮食要养活这么多人已经很勉强了。丰年尚可,一旦年景不好,关中爆发饥荒不是不可能。故而每年来自关东各地上缴的租粮,就是维持长安百姓生活的必需之物,而关东输入关中的粮食,其数量连年递增。前年,关东输入关中的粟麦大概是十八万斛,去年输入关中的粟麦有二十万斛,至于今年,种种迹象表明,关东输入关中的粟麦,将近二十三万斛。这样的数量,看上去不算太多,问题在于无论漕运、陆运,以两京道目前的运输能力想要完成日渐增多的输送量,已经是捉襟见肘。再过几年,随着天下太平、长安人口继续增加,恐怕每年输入关中的粟麦不低于四十万斛,如果不提前做准备,到时候很容易爆发饥荒。所以,丞相对于这个问题很重视,也正是因为如此,宇文恺提出炸掉砥柱山、疏浚三门峡漕运航道的砥柱山脚下横着一道高高低低的岩石,进而让流经的黄河水形成三股急流,北边一股被称为“人门”,中为“神门”,南为“鬼门”。这三“门”之中,以“鬼门”尤险。也正是如此,此处黄河峡谷有了三门峡的称呼,由于黄河水在该地最急最险,因此船只在经过三门峡时,触礁遇难的事故常有发生。然而河水再湍急,直对砥柱山冲去之时,这根高大的“柱子”却迎着险恶水势巍然屹立,千百年来都是如此,故而砥柱山又得名“中流砥柱”。有名归有名,砥柱山对于黄河上的船夫来说就是鬼门关,每一艘平安通过砥柱山的船只,船上人员都会有一种劫后余生的感觉。如果不是为了生计,没有人愿意冒险行船穿行砥柱山河段,正因为这片河段行船不易,导致从关东运往关中的物资大部分只能走陆路,而连接洛阳和长安的“两京道”,就成了天下最繁忙的道路。然而官道虽然古来有之,却不是平坦大道,某些路段颇为崎岖,如果是轻便马车通过倒也不要紧,但满载着沉重货物的马车和独轮车走在上面,会比较吃力。对于这支正在向长安行进的队伍来说,输送的物资虽然很多,但相对比较轻松,因为官道已经经过整理,相对往日平坦了些,而坚固耐用的四轮马车,分担了许多沉重的货物。故而推着小车的青壮们轻松些许,才有空闲看着北侧那砥柱山,不时发出感慨。而让他们津津乐道的事情,是队伍所输送的货物,这些货物之中,除了必然有的粮食、布帛,据说还有各种海产。首先是在长安大受欢迎的昆布,又称海带,还有瑶柱、咸鱼等名贵海产,与此同时,还有海边盐场出产的精盐,以及据说是海外番邦出产的海参。一说到海参,许多人都觉得很奇怪,大家只听说过长在土里、极其名贵的人参,却从没听说过长在海里的人参。海里都是盐,这种人参吃起来会不会很咸啊平民百姓没见过世面,不要说人参,就连肉都没机会多吃几口,更别说知道海参的味道,所以运送物资的青壮们,只是将这当做奇闻异事,日后在同乡面前炫耀的本钱。自从那什么市舶司成立后,运往长安的海外方物就多了起来,也正是因为如此,常年往返于两京道的百姓,才得以接触到各种稀奇的海产。当然,所谓的“接触”,实际上就是听说而已,市舶司运往长安的货物,都装在一个个上了封条的木箱里,大家最多闻到些腥味,实物是没资格看的。但大家都知道,这些海产运到了长安,扣除送入皇宫的那部分,剩下的海产,能在东西市卖出好价钱,如今的长安城里,对于昆布、海参等异国海产的需求可是很大的。青壮们正幻想着昆布是如何的美味,却见前方道路旁土坡上聚集着许多人,这些人之中,有几位身着官服,正看着河中的砥柱山,指手画脚。这样的情形,青壮们见得多了,一般是路过此处的官宦,见着宏伟的砥柱山景色不由得流连忘返,摇头晃脑作诗,感慨一下景色秀丽。但今日这群人的行为有些奇怪,土坡旁有人搭起三脚架,架着奇怪的装置,那人把脸靠向装置,也不知在鼓搞着什么。其他人看上去像是吏员,在坡边忙碌着,有人搭起三脚木架,架子上有个奇怪的装置,有人把脸贴着这装置,也不知在折腾什么。那几个身着官服的人,拿着几张纸,相互间在议论着什么,看上去不像是提笔作诗,更像是在画画。队伍缓缓经过土坡,继续向前进,而土坡上的人们,依旧在热烈讨论。现场勘测砥柱山附近地形的将作大监宇文恺,看着一组组“测绘数据”,眉头渐渐紧锁,他已经不像一开始那样,对自己的计划能成功有绝对信心。遑论驳倒质疑者。宇文恺精于工程、营造,先前主持了洛阳新城的建造,去年又开始主持长安新城的选址、规划和建造,但他一直想要进行的一个大工程,就是炸掉砥柱山。有了轰天雷,这不是痴心妄想,而只要把砥柱山炸掉,就能让三门峡黄河河段通行无阻,天险从此不在。这是一个壮举,千百年来一直耸立在此的砥柱山没了,那么大量漕船就能满载关东各地输送的物资,在纤夫的帮助下逆流而上,经由广通渠抵达长安。长安是国都,人口众多,需要大量的粮食、布帛和各类物资以供不时之需,每年运送这么庞大的物资进入长安,费时费力,漕运最划算。但砥柱山的存在,让三门峡成为黄河漕运的喉中刺,疼痛难当。所以,一心要解决长安漕运问题的宇文恺,打算用轰天雷炸掉砥柱山,疏通黄河漕运,名留青史。为此,他精心做了一番规划,并且多次上书,陈述利弊,本来丞相已经快要被他说服了,却横生枝节。有人质疑他的方案,认为有严重隐患,声称一旦砥柱被炸掉,三门峡河段不但不会从此变得通畅,反而会偃河逆流数十里,祸害上游沿河一带地区。宇文恺为了根治砥柱山这一“顽疾”,呕心沥血才制定出来的方案,自觉万无一失,如今被人这么质疑,当然要反驳,然而若是其他人质疑倒还好说,却偏偏是那一位质疑他,这下就比较麻烦了。去年初,天子崩、新君继位,皇朝宗室、豳王宇文温,任东京小冢宰、洛州总管,坐镇洛阳,经营河南。这一年多来,豳王政绩突出,又与身在长安的丞相、杞王宇文明互为表里,牢牢控制着朝廷内外局势。豳王战功赫赫,有“常胜”之名,如今坐镇洛阳,威慑关东,策应关中,故而有人称其为皇朝“中流砥柱”。宇文恺明白,他要解决掉面前的这座“中流砥柱”,就得先过洛阳那位“中流砥柱”的关才行。想到这里,宇文恺看着手中那本厚厚的书,有些无奈:但在那之前,得先把“西阳测绘术”研究清楚。第五十六章 中流砥柱续翌日,陕州弘农,城内官署,将作大监宇文恺和几名同僚继续就如何解决砥柱之险、疏通黄河漕运进行讨论,这个问题无论最后采取什么措施,都必须解决,因为丞相已经下了命令。关中物资输入关中,低下的运输能力是个大问题,必须尽快解决,不然随着时间推移,京城所需粮食越来越多,迟早有一天,原本富饶的关中地区其产出养不活愈发庞大的人口规模。这不是开玩笑,虽然关中富饶,但因为长安为都城,所以聚集长安城及周边地区的人口有数十万之多,仅凭关中之地的粮食要养活这么多人已经很勉强了。丰年尚可,一旦年景不好,关中爆发饥荒不是不可能。故而每年来自关东各地上缴的租粮,就是维持长安百姓生活的必需之物,而关东输入关中的粮食,其数量连年递增。前年,关东输入关中的粟麦大概是十八万斛,去年输入关中的粟麦有二十万斛,至于今年,种种迹象表明,关东输入关中的粟麦,将近二十三万斛。这样的数量,看上去不算太多,问题在于无论漕运、陆运,以两京道目前的运输能力想要完成日渐增多的输送量,已经是捉襟见肘。再过几年,随着天下太平、长安人口继续增加,恐怕每年输入关中的粟麦不低于四十万斛,如果不提前做准备,到时候很容易爆发饥荒。所以,丞相对于这个问题很重视,也正是因为如此,宇文恺提出炸掉砥柱山、疏浚三门峡漕运航道的砥柱山脚下横着一道高高低低的岩石,进而让流经的黄河水形成三股急流,北边一股被称为“人门”,中为“神门”,南为“鬼门”。这三“门”之中,以“鬼门”尤险。也正是如此,此处黄河峡谷有了三门峡的称呼,由于黄河水在该地最急最险,因此船只在经过三门峡时,触礁遇难的事故常有发生。然而河水再湍急,直对砥柱山冲去之时,这根高大的“柱子”却迎着险恶水势巍然屹立,千百年来都是如此,故而砥柱山又得名“中流砥柱”。有名归有名,砥柱山对于黄河上的船夫来说就是鬼门关,每一艘平安通过砥柱山的船只,船上人员都会有一种劫后余生的感觉。如果不是为了生计,没有人愿意冒险行船穿行砥柱山河段,正因为这片河段行船不易,导致从关东运往关中的物资大部分只能走陆路,而连接洛阳和长安的“两京道”,就成了天下最繁忙的道路。然而官道虽然古来有之,却不是平坦大道,某些路段颇为崎岖,如果是轻便马车通过倒也不要紧,但满载着沉重货物的马车和独轮车走在上面,会比较吃力。对于这支正在向长安行进的队伍来说,输送的物资虽然很多,但相对比较轻松,因为官道已经经过整理,相对往日平坦了些,而坚固耐用的四轮马车,分担了许多沉重的货物。故而推着小车的青壮们轻松些许,才有空闲看着北侧那砥柱山,不时发出感慨。而让他们津津乐道的事情,是队伍所输送的货物,这些货物之中,除了必然有的粮食、布帛,据说还有各种海产。首先是在长安大受欢迎的昆布,又称海带,还有瑶柱、咸鱼等名贵海产,与此同时,还有海边盐场出产的精盐,以及据说是海外番邦出产的海参。一说到海参,许多人都觉得很奇怪,大家只听说过长在土里、极其名贵的人参,却从没听说过长在海里的人参。海里都是盐,这种人参吃起来会不会很咸啊平民百姓没见过世面,不要说人参,就连肉都没机会多吃几口,更别说知道海参的味道,所以运送物资的青壮们,只是将这当做奇闻异事,日后在同乡面前炫耀的本钱。自从那什么市舶司成立后,运往长安的海外方物就多了起来,也正是因为如此,常年往返于两京道的百姓,才得以接触到各种稀奇的海产。当然,所谓的“接触”,实际上就是听说而已,市舶司运往长安的货物,都装在一个个上了封条的木箱里,大家最多闻到些腥味,实物是没资格看的。但大家都知道,这些海产运到了长安,扣除送入皇宫的那部分,剩下的海产,能在东西市卖出好价钱,如今的长安城里,对于昆布、海参等异国海产的需求可是很大的。青壮们正幻想着昆布是如何的美味,却见前方道路旁土坡上聚集着许多人,这些人之中,有几位身着官服,正看着河中的砥柱山,指手画脚。这样的情形,青壮们见得多了,一般是路过此处的官宦,见着宏伟的砥柱山景色不由得流连忘返,摇头晃脑作诗,感慨一下景色秀丽。但今日这群人的行为有些奇怪,土坡旁有人搭起三脚架,架着奇怪的装置,那人把脸靠向装置,也不知在鼓搞着什么。其他人看上去像是吏员,在坡边忙碌着,有人搭起三脚木架,架子上有个奇怪的装置,有人把脸贴着这装置,也不知在折腾什么。那几个身着官服的人,拿着几张纸,相互间在议论着什么,看上去不像是提笔作诗,更像是在画画。队伍缓缓经过土坡,继续向前进,而土坡上的人们,依旧在热烈讨论。现场勘测砥柱山附近地形的将作大监宇文恺,看着一组组“测绘数据”,眉头渐渐紧锁,他已经不像一开始那样,对自己的计划能成功有绝对信心。遑论驳倒质疑者。宇文恺精于工程、营造,先前主持了洛阳新城的建造,去年又开始主持长安新城的选址、规划和建造,但他一直想要进行的一个大工程,就是炸掉砥柱山。有了轰天雷,这不是痴心妄想,而只要把砥柱山炸掉,就能让三门峡黄河河段通行无阻,天险从此不在。这是一个壮举,千百年来一直耸立在此的砥柱山没了,那么大量漕船就能满载关东各地输送的物资,在纤夫的帮助下逆流而上,经由广通渠抵达长安。长安是国都,人口众多,需要大量的粮食、布帛和各类物资以供不时之需,每年运送这么庞大的物资进入长安,费时费力,漕运最划算。但砥柱山的存在,让三门峡成为黄河漕运的喉中刺,疼痛难当。所以,一心要解决长安漕运问题的宇文恺,打算用轰天雷炸掉砥柱山,疏通黄河漕运,名留青史。为此,他精心做了一番规划,并且多次上书,陈述利弊,本来丞相已经快要被他说服了,却横生枝节。有人质疑他的方案,认为有严重隐患,声称一旦砥柱被炸掉,三门峡河段不但不会从此变得通畅,反而会偃河逆流数十里,祸害上游沿河一带地区。宇文恺为了根治砥柱山这一“顽疾”,呕心沥血才制定出来的方案,自觉万无一失,如今被人这么质疑,当然要反驳,然而若是其他人质疑倒还好说,却偏偏是那一位质疑他,这下就比较麻烦了。去年初,天子崩、新君继位,皇朝宗室、豳王宇文温,任东京小冢宰、洛州总管,坐镇洛阳,经营河南。这一年多来,豳王政绩突出,又与身在长安的丞相、杞王宇文明互为表里,牢牢控制着朝廷内外局势。豳王战功赫赫,有“常胜”之名,如今坐镇洛阳,威慑关东,策应关中,故而有人称其为皇朝“中流砥柱”。宇文恺明白,他要解决掉面前的这座“中流砥柱”,就得先过洛阳那位“中流砥柱”的关才行。想到这里,宇文恺看着手中那本厚厚的书,有些无奈:但在那之前,得先把“西阳测绘术”研究清楚。第五十六章 中流砥柱续翌日,陕州弘农,城内官署,将作大监宇文恺和几名同僚继续就如何解决砥柱之险、疏通黄河漕运进行讨论,这个问题无论最后采取什么措施,都必须解决,因为丞相已经下了命令。关中物资输入关中,低下的运输能力是个大问题,必须尽快解决,不然随着时间推移,京城所需粮食越来越多,迟早有一天,原本富饶的关中地区其产出养不活愈发庞大的人口规模。这不是开玩笑,虽然关中富饶,但因为长安为都城,所以聚集长安城及周边地区的人口有数十万之多,仅凭关中之地的粮食要养活这么多人已经很勉强了。丰年尚可,一旦年景不好,关中爆发饥荒不是不可能。故而每年来自关东各地上缴的租粮,就是维持长安百姓生活的必需之物,而关东输入关中的粮食,其数量连年递增。前年,关东输入关中的粟麦大概是十八万斛,去年输入关中的粟麦有二十万斛,至于今年,种种迹象表明,关东输入关中的粟麦,将近二十三万斛。这样的数量,看上去不算太多,问题在于无论漕运、陆运,以两京道目前的运输能力想要完成日渐增多的输送量,已经是捉襟见肘。再过几年,随着天下太平、长安人口继续增加,恐怕每年输入关中的粟麦不低于四十万斛,如果不提前做准备,到时候很容易爆发饥荒。所以,丞相对于这个问题很重视,也正是因为如此,宇文恺提出炸掉砥柱山、疏浚三门峡漕运航道的砥柱山脚下横着一道高高低低的岩石,进而让流经的黄河水形成三股急流,北边一股被称为“人门”,中为“神门”,南为“鬼门”。这三“门”之中,以“鬼门”尤险。也正是如此,此处黄河峡谷有了三门峡的称呼,由于黄河水在该地最急最险,因此船只在经过三门峡时,触礁遇难的事故常有发生。然而河水再湍急,直对砥柱山冲去之时,这根高大的“柱子”却迎着险恶水势巍然屹立,千百年来都是如此,故而砥柱山又得名“中流砥柱”。有名归有名,砥柱山对于黄河上的船夫来说就是鬼门关,每一艘平安通过砥柱山的船只,船上人员都会有一种劫后余生的感觉。如果不是为了生计,没有人愿意冒险行船穿行砥柱山河段,正因为这片河段行船不易,导致从关东运往关中的物资大部分只能走陆路,而连接洛阳和长安的“两京道”,就成了天下最繁忙的道路。然而官道虽然古来有之,却不是平坦大道,某些路段颇为崎岖,如果是轻便马车通过倒也不要紧,但满载着沉重货物的马车和独轮车走在上面,会比较吃力。对于这支正在向长安行进的队伍来说,输送的物资虽然很多,但相对比较轻松,因为官道已经经过整理,相对往日平坦了些,而坚固耐用的四轮马车,分担了许多沉重的货物。故而推着小车的青壮们轻松些许,才有空闲看着北侧那砥柱山,不时发出感慨。而让他们津津乐道的事情,是队伍所输送的货物,这些货物之中,除了必然有的粮食、布帛,据说还有各种海产。首先是在长安大受欢迎的昆布,又称海带,还有瑶柱、咸鱼等名贵海产,与此同时,还有海边盐场出产的精盐,以及据说是海外番邦出产的海参。一说到海参,许多人都觉得很奇怪,大家只听说过长在土里、极其名贵的人参,却从没听说过长在海里的人参。海里都是盐,这种人参吃起来会不会很咸啊平民百姓没见过世面,不要说人参,就连肉都没机会多吃几口,更别说知道海参的味道,所以运送物资的青壮们,只是将这当做奇闻异事,日后在同乡面前炫耀的本钱。自从那什么市舶司成立后,运往长安的海外方物就多了起来,也正是因为如此,常年往返于两京道的百姓,才得以接触到各种稀奇的海产。当然,所谓的“接触”,实际上就是听说而已,市舶司运往长安的货物,都装在一个个上了封条的木箱里,大家最多闻到些腥味,实物是没资格看的。但大家都知道,这些海产运到了长安,扣除送入皇宫的那部分,剩下的海产,能在东西市卖出好价钱,如今的长安城里,对于昆布、海参等异国海产的需求可是很大的。青壮们正幻想着昆布是如何的美味,却见前方道路旁土坡上聚集着许多人,这些人之中,有几位身着官服,正看着河中的砥柱山,指手画脚。这样的情形,青壮们见得多了,一般是路过此处的官宦,见着宏伟的砥柱山景色不由得流连忘返,摇头晃脑作诗,感慨一下景色秀丽。但今日这群人的行为有些奇怪,土坡旁有人搭起三脚架,架着奇怪的装置,那人把脸靠向装置,也不知在鼓搞着什么。其他人看上去像是吏员,在坡边忙碌着,有人搭起三脚木架,架子上有个奇怪的装置,有人把脸贴着这装置,也不知在折腾什么。那几个身着官服的人,拿着几张纸,相互间在议论着什么,看上去不像是提笔作诗,更像是在画画。队伍缓缓经过土坡,继续向前进,而土坡上的人们,依旧在热烈讨论。现场勘测砥柱山附近地形的将作大监宇文恺,看着一组组“测绘数据”,眉头渐渐紧锁,他已经不像一开始那样,对自己的计划能成功有绝对信心。遑论驳倒质疑者。宇文恺精于工程、营造,先前主持了洛阳新城的建造,去年又开始主持长安新城的选址、规划和建造,但他一直想要进行的一个大工程,就是炸掉砥柱山。有了轰天雷,这不是痴心妄想,而只要把砥柱山炸掉,就能让三门峡黄河河段通行无阻,天险从此不在。这是一个壮举,千百年来一直耸立在此的砥柱山没了,那么大量漕船就能满载关东各地输送的物资,在纤夫的帮助下逆流而上,经由广通渠抵达长安。长安是国都,人口众多,需要大量的粮食、布帛和各类物资以供不时之需,每年运送这么庞大的物资进入长安,费时费力,漕运最划算。但砥柱山的存在,让三门峡成为黄河漕运的喉中刺,疼痛难当。所以,一心要解决长安漕运问题的宇文恺,打算用轰天雷炸掉砥柱山,疏通黄河漕运,名留青史。为此,他精心做了一番规划,并且多次上书,陈述利弊,本来丞相已经快要被他说服了,却横生枝节。有人质疑他的方案,认为有严重隐患,声称一旦砥柱被炸掉,三门峡河段不但不会从此变得通畅,反而会偃河逆流数十里,祸害上游沿河一带地区。宇文恺为了根治砥柱山这一“顽疾”,呕心沥血才制定出来的方案,自觉万无一失,如今被人这么质疑,当然要反驳,然而若是其他人质疑倒还好说,却偏偏是那一位质疑他,这下就比较麻烦了。去年初,天子崩、新君继位,皇朝宗室、豳王宇文温,任东京小冢宰、洛州总管,坐镇洛阳,经营河南。这一年多来,豳王政绩突出,又与身在长安的丞相、杞王宇文明互为表里,牢牢控制着朝廷内外局势。豳王战功赫赫,有“常胜”之名,如今坐镇洛阳,威慑关东,策应关中,故而有人称其为皇朝“中流砥柱”。宇文恺明白,他要解决掉面前的这座“中流砥柱”,就得先过洛阳那位“中流砥柱”的关才行。想到这里,宇文恺看着手中那本厚厚的书,有些无奈:但在那之前,得先把“西阳测绘术”研究清楚。第五十六章 中流砥柱续翌日,陕州弘农,城内官署,将作大监宇文恺和几名同僚继续就如何解决砥柱之险、疏通黄河漕运进行讨论,这个问题无论最后采取什么措施,都必须解决,因为丞相已经下了命令。关中物资输入关中,低下的运输能力是个大问题,必须尽快解决,不然随着时间推移,京城所需粮食越来越多,迟早有一天,原本富饶的关中地区其产出养不活愈发庞大的人口规模。这不是开玩笑,虽然关中富饶,但因为长安为都城,所以聚集长安城及周边地区的人口有数十万之多,仅凭关中之地的粮食要养活这么多人已经很勉强了。丰年尚可,一旦年景不好,关中爆发饥荒不是不可能。故而每年来自关东各地上缴的租粮,就是维持长安百姓生活的必需之物,而关东输入关中的粮食,其数量连年递增。前年,关东输入关中的粟麦大概是十八万斛,去年输入关中的粟麦有二十万斛,至于今年,种种迹象表明,关东输入关中的粟麦,将近二十三万斛。这样的数量,看上去不算太多,问题在于无论漕运、陆运,以两京道目前的运输能力想要完成日渐增多的输送量,已经是捉襟见肘。再过几年,随着天下太平、长安人口继续增加,恐怕每年输入关中的粟麦不低于四十万斛,如果不提前做准备,到时候很容易爆发饥荒。所以,丞相对于这个问题很重视,也正是因为如此,宇文恺提出炸掉砥柱山、疏浚三门峡漕运航道的砥柱山脚下横着一道高高低低的岩石,进而让流经的黄河水形成三股急流,北边一股被称为“人门”,中为“神门”,南为“鬼门”。这三“门”之中,以“鬼门”尤险。也正是如此,此处黄河峡谷有了三门峡的称呼,由于黄河水在该地最急最险,因此船只在经过三门峡时,触礁遇难的事故常有发生。然而河水再湍急,直对砥柱山冲去之时,这根高大的“柱子”却迎着险恶水势巍然屹立,千百年来都是如此,故而砥柱山又得名“中流砥柱”。有名归有名,砥柱山对于黄河上的船夫来说就是鬼门关,每一艘平安通过砥柱山的船只,船上人员都会有一种劫后余生的感觉。如果不是为了生计,没有人愿意冒险行船穿行砥柱山河段,正因为这片河段行船不易,导致从关东运往关中的物资大部分只能走陆路,而连接洛阳和长安的“两京道”,就成了天下最繁忙的道路。然而官道虽然古来有之,却不是平坦大道,某些路段颇为崎岖,如果是轻便马车通过倒也不要紧,但满载着沉重货物的马车和独轮车走在上面,会比较吃力。对于这支正在向长安行进的队伍来说,输送的物资虽然很多,但相对比较轻松,因为官道已经经过整理,相对往日平坦了些,而坚固耐用的四轮马车,分担了许多沉重的货物。故而推着小车的青壮们轻松些许,才有空闲看着北侧那砥柱山,不时发出感慨。而让他们津津乐道的事情,是队伍所输送的货物,这些货物之中,除了必然有的粮食、布帛,据说还有各种海产。首先是在长安大受欢迎的昆布,又称海带,还有瑶柱、咸鱼等名贵海产,与此同时,还有海边盐场出产的精盐,以及据说是海外番邦出产的海参。一说到海参,许多人都觉得很奇怪,大家只听说过长在土里、极其名贵的人参,却从没听说过长在海里的人参。海里都是盐,这种人参吃起来会不会很咸啊平民百姓没见过世面,不要说人参,就连肉都没机会多吃几口,更别说知道海参的味道,所以运送物资的青壮们,只是将这当做奇闻异事,日后在同乡面前炫耀的本钱。自从那什么市舶司成立后,运往长安的海外方物就多了起来,也正是因为如此,常年往返于两京道的百姓,才得以接触到各种稀奇的海产。当然,所谓的“接触”,实际上就是听说而已,市舶司运往长安的货物,都装在一个个上了封条的木箱里,大家最多闻到些腥味,实物是没资格看的。但大家都知道,这些海产运到了长安,扣除送入皇宫的那部分,剩下的海产,能在东西市卖出好价钱,如今的长安城里,对于昆布、海参等异国海产的需求可是很大的。青壮们正幻想着昆布是如何的美味,却见前方道路旁土坡上聚集着许多人,这些人之中,有几位身着官服,正看着河中的砥柱山,指手画脚。这样的情形,青壮们见得多了,一般是路过此处的官宦,见着宏伟的砥柱山景色不由得流连忘返,摇头晃脑作诗,感慨一下景色秀丽。但今日这群人的行为有些奇怪,土坡旁有人搭起三脚架,架着奇怪的装置,那人把脸靠向装置,也不知在鼓搞着什么。其他人看上去像是吏员,在坡边忙碌着,有人搭起三脚木架,架子上有个奇怪的装置,有人把脸贴着这装置,也不知在折腾什么。那几个身着官服的人,拿着几张纸,相互间在议论着什么,看上去不像是提笔作诗,更像是在画画。队伍缓缓经过土坡,继续向前进,而土坡上的人们,依旧在热烈讨论。现场勘测砥柱山附近地形的将作大监宇文恺,看着一组组“测绘数据”,眉头渐渐紧锁,他已经不像一开始那样,对自己的计划能成功有绝对信心。遑论驳倒质疑者。宇文恺精于工程、营造,先前主持了洛阳新城的建造,去年又开始主持长安新城的选址、规划和建造,但他一直想要进行的一个大工程,就是炸掉砥柱山。有了轰天雷,这不是痴心妄想,而只要把砥柱山炸掉,就能让三门峡黄河河段通行无阻,天险从此不在。这是一个壮举,千百年来一直耸立在此的砥柱山没了,那么大量漕船就能满载关东各地输送的物资,在纤夫的帮助下逆流而上,经由广通渠抵达长安。长安是国都,人口众多,需要大量的粮食、布帛和各类物资以供不时之需,每年运送这么庞大的物资进入长安,费时费力,漕运最划算。但砥柱山的存在,让三门峡成为黄河漕运的喉中刺,疼痛难当。所以,一心要解决长安漕运问题的宇文恺,打算用轰天雷炸掉砥柱山,疏通黄河漕运,名留青史。为此,他精心做了一番规划,并且多次上书,陈述利弊,本来丞相已经快要被他说服了,却横生枝节。有人质疑他的方案,认为有严重隐患,声称一旦砥柱被炸掉,三门峡河段不但不会从此变得通畅,反而会偃河逆流数十里,祸害上游沿河一带地区。宇文恺为了根治砥柱山这一“顽疾”,呕心沥血才制定出来的方案,自觉万无一失,如今被人这么质疑,当然要反驳,然而若是其他人质疑倒还好说,却偏偏是那一位质疑他,这下就比较麻烦了。去年初,天子崩、新君继位,皇朝宗室、豳王宇文温,任东京小冢宰、洛州总管,坐镇洛阳,经营河南。这一年多来,豳王政绩突出,又与身在长安的丞相、杞王宇文明互为表里,牢牢控制着朝廷内外局势。豳王战功赫赫,有“常胜”之名,如今坐镇洛阳,威慑关东,策应关中,故而有人称其为皇朝“中流砥柱”。宇文恺明白,他要解决掉面前的这座“中流砥柱”,就得先过洛阳那位“中流砥柱”的关才行。想到这里,宇文恺看着手中那本厚厚的书,有些无奈:但在那之前,得先把“西阳测绘术”研究清楚。第五十六章 中流砥柱续翌日,陕州弘农,城内官署,将作大监宇文恺和几名同僚继续就如何解决砥柱之险、疏通黄河漕运进行讨论,这个问题无论最后采取什么措施,都必须解决,因为丞相已经下了命令。关中物资输入关中,低下的运输能力是个大问题,必须尽快解决,不然随着时间推移,京城所需粮食越来越多,迟早有一天,原本富饶的关中地区其产出养不活愈发庞大的人口规模。这不是开玩笑,虽然关中富饶,但因为长安为都城,所以聚集长安城及周边地区的人口有数十万之多,仅凭关中之地的粮食要养活这么多人已经很勉强了。丰年尚可,一旦年景不好,关中爆发饥荒不是不可能。故而每年来自关东各地上缴的租粮,就是维持长安百姓生活的必需之物,而关东输入关中的粮食,其数量连年递增。前年,关东输入关中的粟麦大概是十八万斛,去年输入关中的粟麦有二十万斛,至于今年,种种迹象表明,关东输入关中的粟麦,将近二十三万斛。这样的数量,看上去不算太多,问题在于无论漕运、陆运,以两京道目前的运输能力想要完成日渐增多的输送量,已经是捉襟见肘。再过几年,随着天下太平、长安人口继续增加,恐怕每年输入关中的粟麦不低于四十万斛,如果不提前做准备,到时候很容易爆发饥荒。所以,丞相对于这个问题很重视,也正是因为如此,宇文恺提出炸掉砥柱山、疏浚三门峡漕运航道的砥柱山脚下横着一道高高低低的岩石,进而让流经的黄河水形成三股急流,北边一股被称为“人门”,中为“神门”,南为“鬼门”。这三“门”之中,以“鬼门”尤险。也正是如此,此处黄河峡谷有了三门峡的称呼,由于黄河水在该地最急最险,因此船只在经过三门峡时,触礁遇难的事故常有发生。然而河水再湍急,直对砥柱山冲去之时,这根高大的“柱子”却迎着险恶水势巍然屹立,千百年来都是如此,故而砥柱山又得名“中流砥柱”。有名归有名,砥柱山对于黄河上的船夫来说就是鬼门关,每一艘平安通过砥柱山的船只,船上人员都会有一种劫后余生的感觉。如果不是为了生计,没有人愿意冒险行船穿行砥柱山河段,正因为这片河段行船不易,导致从关东运往关中的物资大部分只能走陆路,而连接洛阳和长安的“两京道”,就成了天下最繁忙的道路。然而官道虽然古来有之,却不是平坦大道,某些路段颇为崎岖,如果是轻便马车通过倒也不要紧,但满载着沉重货物的马车和独轮车走在上面,会比较吃力。对于这支正在向长安行进的队伍来说,输送的物资虽然很多,但相对比较轻松,因为官道已经经过整理,相对往日平坦了些,而坚固耐用的四轮马车,分担了许多沉重的货物。故而推着小车的青壮们轻松些许,才有空闲看着北侧那砥柱山,不时发出感慨。而让他们津津乐道的事情,是队伍所输送的货物,这些货物之中,除了必然有的粮食、布帛,据说还有各种海产。首先是在长安大受欢迎的昆布,又称海带,还有瑶柱、咸鱼等名贵海产,与此同时,还有海边盐场出产的精盐,以及据说是海外番邦出产的海参。一说到海参,许多人都觉得很奇怪,大家只听说过长在土里、极其名贵的人参,却从没听说过长在海里的人参。海里都是盐,这种人参吃起来会不会很咸啊平民百姓没见过世面,不要说人参,就连肉都没机会多吃几口,更别说知道海参的味道,所以运送物资的青壮们,只是将这当做奇闻异事,日后在同乡面前炫耀的本钱。自从那什么市舶司成立后,运往长安的海外方物就多了起来,也正是因为如此,常年往返于两京道的百姓,才得以接触到各种稀奇的海产。当然,所谓的“接触”,实际上就是听说而已,市舶司运往长安的货物,都装在一个个上了封条的木箱里,大家最多闻到些腥味,实物是没资格看的。但大家都知道,这些海产运到了长安,扣除送入皇宫的那部分,剩下的海产,能在东西市卖出好价钱,如今的长安城里,对于昆布、海参等异国海产的需求可是很大的。青壮们正幻想着昆布是如何的美味,却见前方道路旁土坡上聚集着许多人,这些人之中,有几位身着官服,正看着河中的砥柱山,指手画脚。这样的情形,青壮们见得多了,一般是路过此处的官宦,见着宏伟的砥柱山景色不由得流连忘返,摇头晃脑作诗,感慨一下景色秀丽。但今日这群人的行为有些奇怪,土坡旁有人搭起三脚架,架着奇怪的装置,那人把脸靠向装置,也不知在鼓搞着什么。其他人看上去像是吏员,在坡边忙碌着,有人搭起三脚木架,架子上有个奇怪的装置,有人把脸贴着这装置,也不知在折腾什么。那几个身着官服的人,拿着几张纸,相互间在议论着什么,看上去不像是提笔作诗,更像是在画画。队伍缓缓经过土坡,继续向前进,而土坡上的人们,依旧在热烈讨论。现场勘测砥柱山附近地形的将作大监宇文恺,看着一组组“测绘数据”,眉头渐渐紧锁,他已经不像一开始那样,对自己的计划能成功有绝对信心。遑论驳倒质疑者。宇文恺精于工程、营造,先前主持了洛阳新城的建造,去年又开始主持长安新城的选址、规划和建造,但他一直想要进行的一个大工程,就是炸掉砥柱山。有了轰天雷,这不是痴心妄想,而只要把砥柱山炸掉,就能让三门峡黄河河段通行无阻,天险从此不在。这是一个壮举,千百年来一直耸立在此的砥柱山没了,那么大量漕船就能满载关东各地输送的物资,在纤夫的帮助下逆流而上,经由广通渠抵达长安。长安是国都,人口众多,需要大量的粮食、布帛和各类物资以供不时之需,每年运送这么庞大的物资进入长安,费时费力,漕运最划算。但砥柱山的存在,让三门峡成为黄河漕运的喉中刺,疼痛难当。所以,一心要解决长安漕运问题的宇文恺,打算用轰天雷炸掉砥柱山,疏通黄河漕运,名留青史。为此,他精心做了一番规划,并且多次上书,陈述利弊,本来丞相已经快要被他说服了,却横生枝节。有人质疑他的方案,认为有严重隐患,声称一旦砥柱被炸掉,三门峡河段不但不会从此变得通畅,反而会偃河逆流数十里,祸害上游沿河一带地区。宇文恺为了根治砥柱山这一“顽疾”,呕心沥血才制定出来的方案,自觉万无一失,如今被人这么质疑,当然要反驳,然而若是其他人质疑倒还好说,却偏偏是那一位质疑他,这下就比较麻烦了。去年初,天子崩、新君继位,皇朝宗室、豳王宇文温,任东京小冢宰、洛州总管,坐镇洛阳,经营河南。这一年多来,豳王政绩突出,又与身在长安的丞相、杞王宇文明互为表里,牢牢控制着朝廷内外局势。豳王战功赫赫,有“常胜”之名,如今坐镇洛阳,威慑关东,策应关中,故而有人称其为皇朝“中流砥柱”。宇文恺明白,他要解决掉面前的这座“中流砥柱”,就得先过洛阳那位“中流砥柱”的关才行。想到这里,宇文恺看着手中那本厚厚的书,有些无奈:但在那之前,得先把“西阳测绘术”研究清楚。第五十六章 中流砥柱续翌日,陕州弘农,城内官署,将作大监宇文恺和几名同僚继续就如何解决砥柱之险、疏通黄河漕运进行讨论,这个问题无论最后采取什么措施,都必须解决,因为丞相已经下了命令。关中物资输入关中,低下的运输能力是个大问题,必须尽快解决,不然随着时间推移,京城所需粮食越来越多,迟早有一天,原本富饶的关中地区其产出养不活愈发庞大的人口规模。这不是开玩笑,虽然关中富饶,但因为长安为都城,所以聚集长安城及周边地区的人口有数十万之多,仅凭关中之地的粮食要养活这么多人已经很勉强了。丰年尚可,一旦年景不好,关中爆发饥荒不是不可能。故而每年来自关东各地上缴的租粮,就是维持长安百姓生活的必需之物,而关东输入关中的粮食,其数量连年递增。前年,关东输入关中的粟麦大概是十八万斛,去年输入关中的粟麦有二十万斛,至于今年,种种迹象表明,关东输入关中的粟麦,将近二十三万斛。这样的数量,看上去不算太多,问题在于无论漕运、陆运,以两京道目前的运输能力想要完成日渐增多的输送量,已经是捉襟见肘。再过几年,随着天下太平、长安人口继续增加,恐怕每年输入关中的粟麦不低于四十万斛,如果不提前做准备,到时候很容易爆发饥荒。所以,丞相对于这个问题很重视,也正是因为如此,宇文恺提出炸掉砥柱山、疏浚三门峡漕运航道的砥柱山脚下横着一道高高低低的岩石,进而让流经的黄河水形成三股急流,北边一股被称为“人门”,中为“神门”,南为“鬼门”。这三“门”之中,以“鬼门”尤险。也正是如此,此处黄河峡谷有了三门峡的称呼,由于黄河水在该地最急最险,因此船只在经过三门峡时,触礁遇难的事故常有发生。然而河水再湍急,直对砥柱山冲去之时,这根高大的“柱子”却迎着险恶水势巍然屹立,千百年来都是如此,故而砥柱山又得名“中流砥柱”。有名归有名,砥柱山对于黄河上的船夫来说就是鬼门关,每一艘平安通过砥柱山的船只,船上人员都会有一种劫后余生的感觉。如果不是为了生计,没有人愿意冒险行船穿行砥柱山河段,正因为这片河段行船不易,导致从关东运往关中的物资大部分只能走陆路,而连接洛阳和长安的“两京道”,就成了天下最繁忙的道路。然而官道虽然古来有之,却不是平坦大道,某些路段颇为崎岖,如果是轻便马车通过倒也不要紧,但满载着沉重货物的马车和独轮车走在上面,会比较吃力。对于这支正在向长安行进的队伍来说,输送的物资虽然很多,但相对比较轻松,因为官道已经经过整理,相对往日平坦了些,而坚固耐用的四轮马车,分担了许多沉重的货物。故而推着小车的青壮们轻松些许,才有空闲看着北侧那砥柱山,不时发出感慨。而让他们津津乐道的事情,是队伍所输送的货物,这些货物之中,除了必然有的粮食、布帛,据说还有各种海产。首先是在长安大受欢迎的昆布,又称海带,还有瑶柱、咸鱼等名贵海产,与此同时,还有海边盐场出产的精盐,以及据说是海外番邦出产的海参。一说到海参,许多人都觉得很奇怪,大家只听说过长在土里、极其名贵的人参,却从没听说过长在海里的人参。海里都是盐,这种人参吃起来会不会很咸啊平民百姓没见过世面,不要说人参,就连肉都没机会多吃几口,更别说知道海参的味道,所以运送物资的青壮们,只是将这当做奇闻异事,日后在同乡面前炫耀的本钱。自从那什么市舶司成立后,运往长安的海外方物就多了起来,也正是因为如此,常年往返于两京道的百姓,才得以接触到各种稀奇的海产。当然,所谓的“接触”,实际上就是听说而已,市舶司运往长安的货物,都装在一个个上了封条的木箱里,大家最多闻到些腥味,实物是没资格看的。但大家都知道,这些海产运到了长安,扣除送入皇宫的那部分,剩下的海产,能在东西市卖出好价钱,如今的长安城里,对于昆布、海参等异国海产的需求可是很大的。青壮们正幻想着昆布是如何的美味,却见前方道路旁土坡上聚集着许多人,这些人之中,有几位身着官服,正看着河中的砥柱山,指手画脚。这样的情形,青壮们见得多了,一般是路过此处的官宦,见着宏伟的砥柱山景色不由得流连忘返,摇头晃脑作诗,感慨一下景色秀丽。但今日这群人的行为有些奇怪,土坡旁有人搭起三脚架,架着奇怪的装置,那人把脸靠向装置,也不知在鼓搞着什么。其他人看上去像是吏员,在坡边忙碌着,有人搭起三脚木架,架子上有个奇怪的装置,有人把脸贴着这装置,也不知在折腾什么。那几个身着官服的人,拿着几张纸,相互间在议论着什么,看上去不像是提笔作诗,更像是在画画。队伍缓缓经过土坡,继续向前进,而土坡上的人们,依旧在热烈讨论。现场勘测砥柱山附近地形的将作大监宇文恺,看着一组组“测绘数据”,眉头渐渐紧锁,他已经不像一开始那样,对自己的计划能成功有绝对信心。遑论驳倒质疑者。宇文恺精于工程、营造,先前主持了洛阳新城的建造,去年又开始主持长安新城的选址、规划和建造,但他一直想要进行的一个大工程,就是炸掉砥柱山。有了轰天雷,这不是痴心妄想,而只要把砥柱山炸掉,就能让三门峡黄河河段通行无阻,天险从此不在。这是一个壮举,千百年来一直耸立在此的砥柱山没了,那么大量漕船就能满载关东各地输送的物资,在纤夫的帮助下逆流而上,经由广通渠抵达长安。长安是国都,人口众多,需要大量的粮食、布帛和各类物资以供不时之需,每年运送这么庞大的物资进入长安,费时费力,漕运最划算。但砥柱山的存在,让三门峡成为黄河漕运的喉中刺,疼痛难当。所以,一心要解决长安漕运问题的宇文恺,打算用轰天雷炸掉砥柱山,疏通黄河漕运,名留青史。为此,他精心做了一番规划,并且多次上书,陈述利弊,本来丞相已经快要被他说服了,却横生枝节。有人质疑他的方案,认为有严重隐患,声称一旦砥柱被炸掉,三门峡河段不但不会从此变得通畅,反而会偃河逆流数十里,祸害上游沿河一带地区。宇文恺为了根治砥柱山这一“顽疾”,呕心沥血才制定出来的方案,自觉万无一失,如今被人这么质疑,当然要反驳,然而若是其他人质疑倒还好说,却偏偏是那一位质疑他,这下就比较麻烦了。去年初,天子崩、新君继位,皇朝宗室、豳王宇文温,任东京小冢宰、洛州总管,坐镇洛阳,经营河南。这一年多来,豳王政绩突出,又与身在长安的丞相、杞王宇文明互为表里,牢牢控制着朝廷内外局势。豳王战功赫赫,有“常胜”之名,如今坐镇洛阳,威慑关东,策应关中,故而有人称其为皇朝“中流砥柱”。宇文恺明白,他要解决掉面前的这座“中流砥柱”,就得先过洛阳那位“中流砥柱”的关才行。想到这里,宇文恺看着手中那本厚厚的书,有些无奈:但在那之前,得先把“西阳测绘术”研究清楚。第五十六章 中流砥柱续翌日,陕州弘农,城内官署,将作大监宇文恺和几名同僚继续就如何解决砥柱之险、疏通黄河漕运进行讨论,这个问题无论最后采取什么措施,都必须解决,因为丞相已经下了命令。关中物资输入关中,低下的运输能力是个大问题,必须尽快解决,不然随着时间推移,京城所需粮食越来越多,迟早有一天,原本富饶的关中地区其产出养不活愈发庞大的人口规模。这不是开玩笑,虽然关中富饶,但因为长安为都城,所以聚集长安城及周边地区的人口有数十万之多,仅凭关中之地的粮食要养活这么多人已经很勉强了。丰年尚可,一旦年景不好,关中爆发饥荒不是不可能。故而每年来自关东各地上缴的租粮,就是维持长安百姓生活的必需之物,而关东输入关中的粮食,其数量连年递增。前年,关东输入关中的粟麦大概是十八万斛,去年输入关中的粟麦有二十万斛,至于今年,种种迹象表明,关东输入关中的粟麦,将近二十三万斛。这样的数量,看上去不算太多,问题在于无论漕运、陆运,以两京道目前的运输能力想要完成日渐增多的输送量,已经是捉襟见肘。再过几年,随着天下太平、长安人口继续增加,恐怕每年输入关中的粟麦不低于四十万斛,如果不提前做准备,到时候很容易爆发饥荒。所以,丞相对于这个问题很重视,也正是因为如此,宇文恺提出炸掉砥柱山、疏浚三门峡漕运航道的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