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造化图小说网>都市青春>逆水行周> 逆水行周 分节阅读 1228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逆水行周 分节阅读 1228(1 / 1)

d花了将近二十年,弄出了考试大纲、教学大纲,推行“应试教育”,以削弱士族的知识优势,缩短寒族子弟和士族子弟的实力差距。但这种差距,不是靠十来年的学习就能真正缩短的。对此,宇文温有心理准备,他没指望第一次科举考试,就出现寒族考生力压士族考生的局面。他不打算暗中运作,让明德年第一次殿试的状元是寒族子弟,一切就看考生们自己拼搏出什么结果。朝廷办的科举,既然强调公平、公正,那就不会有歧视性的规定,不会特意压制某些群体的考生,既然是考试选拔,那考生就必须凭真才实学较个高下。明经、史传、明算这三科的相关教材、书籍和习题集都是公开发售,谁都可以购买、学习,对于士族、寒族都是如此。想要挖世家门阀政治的根,光靠科举当然不行,但有了个公平、公正的考试选拔制度,受益最多的,实际上是寒族学子。比起让人寒族绝望的九品中正制,科举要公平得多,只要科举能够顺利推行,就会有越来越多的寒族学子投入这个“战场”。公平的入仕途径,让士族和寒族子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想当官,就要好好读书,考个好成绩,争取榜上有名。自古国人不患贫、患不均,朝廷定下一个公平的选拔制度,再当不上官,不能怪自己投错胎,只能怪自己读书读不过别人。这就是宇文温举办科举的目的,要让中小地主们寒族看到希望,开通一个稳定且相对通畅的上升渠道,让大家倾向于按照规则在体制内升官发财,而不是想着当土皇帝,等时局不稳就造反。他要尽可能吸引更多的寒族人才进入体制内,从政治上对抗世家门阀,所以只能靠科举。为了体现公平,宇文温吸取了“历史教训”,唐代科举,学子要参加考试,其参考资格需要官员推荐,而且试卷不糊名,这些影响公平性的做法,不会出现在这个时代的科举上。当然,他知道科举制度并不是没有弊病,“历史”上科举一个严重的弊病,那就是为了优待读书人,考取功名的学子譬如举人,享有免税、免役的特权。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有大规模投献的现象发生,许多人带着田产投到举人名下,由此产生的土地兼并、税收流失问题,随着时间流逝会越来越严重。问题出在哪里不是免租,而是免役徭役。对于平民百姓来说,缴田租和各种税最多只算是被扒皮,服徭役的话一不留神可是要死人的。不怀好意的贪官污吏,借着服徭役为手段,可以将一个富足之家活生生弄垮。所以,既要优待考取功名的人,又要防止大量投献造成土地兼并、税收流失的情况发生,宇文温觉得必须对症下药,那就是免劳役仅限于举人本身。免租庸的田亩数有限制,还有期限,让投献的好处不那么明显。既然没太多好处,那么投献的情况就不会大量发生。制度设计是这样,效果如何有待观察,对于国家来说,毫无疑问科举制比九品中正制要先进,靠考试当官,总比靠投胎当官要好得多、公平得多。凡事有利有弊,科举制也有弊病,科举自隋唐诞生的,到了明清,其弊病越来越明显,譬如:靠考试当官明显比靠立军功当官安全,长此以往,容易导致整个国家重文轻武,良家子选择读书参加科举做官,投笔从戎的现象渐渐绝迹。最后演变成文贵武贱,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士兵沦为“赤佬”。科举会让读书这一行为变味,变成为当官而读书,又因为考试内容偏重文科、内容逐渐僵化,长此以往,会影响自然科学的发展,禁锢读书人的思想。开科取士,定期考试,慢慢就会因为取士过多导致“供大于求”,累积下来就会出现大量冗官,加重财政负担。这些弊病,不能怪科举本身,只能怪科举主办者统治者操作不当,如果不想办法在制度初创前就打好“补丁”,尽可能消除隐患,日后,科举就只会走上老路。虽然这个过程可能要数百年,但宇文温觉得既然自己选择了做事,那就得把事做好,否则还不如不做。如果本着“只管生前逍遥快活,哪管死后洪水滔天”的心态当皇帝,他何苦这么劳心劳力的折腾,三年一考,还不如三年一选美。选得后宫佳丽上百人,每天只管坐着羊车在后宫随机“播种”,可劲的生儿子,玩尽天下美人,岂不快哉第二百九十八章 世间安得两全法夜,华灯初上,明亮的煤气灯旁,宇文温翻看着奏章,时不时提笔写着什么,一旁,充做秘书的陈婤整理文档,将一份份奏章排好,并做好登记。另一边,张丽华也在挑灯夜读,她看的是账簿,事关矿业,每月都要整理,以便及时向皇后汇报。后妃当中,目前就只有“新人”陈婤任务较轻,只需作为秘书为宇文温打下手,其她几人全都有“任用”,分管一部分产业管账、对账,亦或是管理禁中内务,谁都不例外。除此之外,大家平日还要“轮值”,陪着小皇子、小公主们游玩、做功课、锻炼,戏称“三陪”。然后,后妃们每到月初、月中、月末都要开小会,名为“通风会”,向皇后汇报各项事务,聆听皇后的指示,除此之外,每季度还得开季会,反正不得闲。就连孕妇也不例外张丽华抬头看了一眼陈婤,去年秋天跻身妃嫔之列的陈婤,得宇文温无比宠爱,此时有孕在身,腹部已微微隆起。却因为“月份不大”所以不得休养,照样给宇文温做秘书,还要帮陈媗管事。陈媗如今分管部分禁中内务,还得监厨,同样忙得很,后妃们按着“做五休二”的节奏“上班”,感觉不像是妃嫔,而是给东主做事的掌柜。因为是“上班”,所以每月还有“工钱”。张丽华是“过来人”,作为当年的陈国贵妃,对于宫廷事务颇为熟悉,本来皇宫产业及财物管理都是由少府来负责,结果宇文温倒好,把产业都交给皇后和妃嫔来管理管账。之所以会有如此奇怪的现象,张丽华知道是因为当年潜邸时就是如此,各产业刚开始创立,便由潜邸女眷来分管管账,故而延续至今。想着想着,张丽华想到了自己,她一直未能给宇文温生下皇子,所以随着岁月流逝,失宠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以色事人者,色衰则爱驰,后宫诸妃,她最年长,虽然这些年保养得当,又坚持健身,无论是形体还是容貌,依旧维持着较高水准,但要和其她妃嫔比,依旧力不从心。更别说年轻貌美的“新人”陈婤,张丽华觉得其容颜大概得同龄时的自己才能“一较高下”。所幸,宇文温把一项重要的产业交给她管理管账,往后的日子,就不会那么毫无指望了。煤炭,黑乎乎的玩意,不值什么钱,但大量出煤的煤矿就像一眼喷钱的泉眼,每月都给东主带来源源不断的收入,只是数年时间,隶属皇宫名下的商社,通过直接开矿或入股各煤矿,去年的收入,已经比第一年翻了五倍。随着各地煤炭开采规模的爆发性增长,未来这项产业的收入还会暴涨,不止皇家,其他办有矿业的官宦人家亦是如此,张丽华手握如此重要的产业,心中的不安,已经渐渐消散。她没能为宇文温生下皇子,却一样对宇文温有用,如今分管矿业,表现一直不错,每次开会,皇后那边都挑不出什么毛病。所以,她既然是个有用之人,就不是多余的人,即便将来色衰,也不会被宇文温遗忘在哪个角落,生病了也没人嘘寒问暖。想着想着,张丽华要做“优秀掌柜”的心思更强烈了。张丽华所想,宇文温当然不知道,此时,他的注意力完全在奏章上,随着科举考试的第一炮乡试顺利打响,那么一些有识之士预言之中的“冗官时代”,其帷幕也缓缓拉开。科举选拔人才,需要定期举办考试,故而随着时间流逝,官多缺少的问题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多的“萝卜”出现,但“坑”却不够了,于是白拿俸禄不干事的冗官就多了。这个情况,大概要数十年后才会变得严重,但宇文温不会坐视不理。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限制每次殿试中选的进士人数,做到有多少空缺,就有多少进士。但实际操作起来却不行,因为官职缺额肯定不会多,但想当官的人只会越来越多,若是每次科举中选的进士人数过少,会导致考试难度过大,这样一来,不利于朝廷收买人心。人心的“人”,当然指的是寒族中小地主,这是朝廷的统治基础阶级,不收买是不行的。即便会造成冗官,也得尽可能让跟多的人进入体制内,所以进士的人数限制不能太严。然而收买人心得花钱,钱花多了,财政撑不住,到时候想“裁员”或者停科举,根本不可能。所以,如何在收买人心、冗官情况严重导致财政破产之间寻求一个平衡,是宇文温必须考虑的事情。因为即便没有科举,如今的周国,官多缺少的问题就已经有了。自大象二年以来,历经十余年动荡和战乱,周国终于统一中原,却因为这十几年间的动荡和战乱,造就大量的勋臣旧人,空有散秩,却没有合适的职事官官位安排。平定杨逆、尉迟逆,一征陈国尉迟惇主政、二征陈国宇文明主政,都产生了大量的有功之臣,得封爵,有散秩。不仅如此,梁国撤藩、陈国灭亡,大量故梁和故陈的官员入周国为官,加上宇文温登基后,平南中、复辽东、击突厥,同样涌现出大量有功之臣和将士。这些人同样有爵位、散秩,却因为空缺不足,许多人还在等着任用。如此一来,周国官场官多缺少的情况开始凸显,许多官员空有散秩却无实际任用,成了散官。即便宇文温之前设市舶司、诸道织造司、诸转运司等新官署,以及在南中、辽东设州郡,吸纳了许多官员“就业”,但这些“就业岗位”,依旧满足不了庞大的“就业需求”。如今朝廷又开科举,大量“新人”冲进官场“抢工作”,可想而知等着任用的“老人”们会是如何的怨声载道。本来,官员的俸禄是和职务职事官位挂钩的,没有任用当然就没有俸禄,散官们只能靠封爵食邑虚封的收入,但为了稳定人心,朝廷还是给这些散官适当发放禄米。人家不缺这点禄米,就是要荣誉、要安慰、要说法,不给行,万一某日有老杞王故旧闹出哭太庙的事情来,那场面要多难看有多难看。说白了就是花钱“维稳”,然而花钱养闲人这种事情,让宇文温心疼得不行,冗官的问题虽然现在还不是很严重,但他若不解决,到了儿子、孙子就更加没办法解决。所以要未雨绸缪,即便无法根治,也得想办法缓解。办法当然要政事堂诸公来想,大家吵了数年,如今总算是吵出个方案,然后根据这个方案,各自拟定草案,上呈御览。宇文温此时看的奏章,其上就是相关内容,然而他看着看着,觉得哪里不对劲。随后想起一首诗。世间安得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第二百九十九章 不负文武不负卿次日,宇文温在宫中接见中书令王頍,王頍见着天子有倦容,不由得关心起来:“陛下,还请保重身体,莫要操劳太过。”“嗯,朕知道分寸”宇文温含糊的答道,他可不操劳,昨晚看了奏章之后虽然心中有疑惑,百思不得其解,却按时睡觉。因为张丽华的表现不错,春宵苦短,所以差点睡过头。仅此而已。至于心中的疑问,现在就等王頍来解答。宇文温捋了捋思路,开口问道:“关于这冗官,朕有一事不明,还请王卿剖析一二。”“陛下请讲。”“嗯,朕前几日看魏书,看到张彝父子死事,不知王卿有何看法”天子今日要问的问题,王頍早已预料到了,他知道天子看了自己的奏章,必然会有此问,所以胸有成竹的答道:“张彝父子,是为国而死,然则大厦将倾,一切,不过是徒劳无功罢了。”张彝,北魏大臣,出身清河张氏,为清流名士,其子张仲瑀,于神龟二年上书,请求朝廷修改选官标准,排抑武人,不许武人任清望之官。意思就是你们这帮武人莽夫当鹰犬就得了,不要整天嚷嚷着要在京城做高官。消息传出,莽夫们沸反盈天,羽林将士马上哗变,冲击官署,要找张彝父子“讲道理”。见着张彝父子不在官署,乱兵们便聚集在一起,抄起各种器具,浩浩荡荡冲向张府。张彝被破门而入的乱兵打成重伤,没撑过几日便断了气,房屋被点燃,其长子张始均被乱兵投入火场,活活烧死。洛阳作为京城,居然发生如此暴行,本该护卫皇宫的羽林军叛乱,公然冲击官署,虐杀朝廷大臣,按说应该严加惩处首犯及从犯。然而最后的结果是朝廷杀了几个所谓的“元凶”,然后大事化小,“下不为例”。张彝父子之死,源自元魏武人集随着各地煤炭开采规模的爆发性增长,未来这项产业的收入还会暴涨,不止皇家,其他办有矿业的官宦人家亦是如此,张丽华手握如此重要的产业,心中的不安,已经渐渐消散。她没能为宇文温生下皇子,却一样对宇文温有用,如今分管矿业,表现一直不错,每次开会,皇后那边都挑不出什么毛病。所以,她既然是个有用之人,就不是多余的人,即便将来色衰,也不会被宇文温遗忘在哪个角落,生病了也没人嘘寒问暖。想着想着,张丽华要做“优秀掌柜”的心思更强烈了。张丽华所想,宇文温当然不知道,此时,他的注意力完全在奏章上,随着科举考试的第一炮乡试顺利打响,那么一些有识之士预言之中的“冗官时代”,其帷幕也缓缓拉开。科举选拔人才,需要定期举办考试,故而随着时间流逝,官多缺少的问题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多的“萝卜”出现,但“坑”却不够了,于是白拿俸禄不干事的冗官就多了。这个情况,大概要数十年后才会变得严重,但宇文温不会坐视不理。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限制每次殿试中选的进士人数,做到有多少空缺,就有多少进士。但实际操作起来却不行,因为官职缺额肯定不会多,但想当官的人只会越来越多,若是每次科举中选的进士人数过少,会导致考试难度过大,这样一来,不利于朝廷收买人心。人心的“人”,当然指的是寒族中小地主,这是朝廷的统治基础阶级,不收买是不行的。即便会造成冗官,也得尽可能让跟多的人进入体制内,所以进士的人数限制不能太严。然而收买人心得花钱,钱花多了,财政撑不住,到时候想“裁员”或者停科举,根本不可能。所以,如何在收买人心、冗官情况严重导致财政破产之间寻求一个平衡,是宇文温必须考虑的事情。因为即便没有科举,如今的周国,官多缺少的问题就已经有了。自大象二年以来,历经十余年动荡和战乱,周国终于统一中原,却因为这十几年间的动荡和战乱,造就大量的勋臣旧人,空有散秩,却没有合适的职事官官位安排。平定杨逆、尉迟逆,一征陈国尉迟惇主政、二征陈国宇文明主政,都产生了大量的有功之臣,得封爵,有散秩。不仅如此,梁国撤藩、陈国灭亡,大量故梁和故陈的官员入周国为官,加上宇文温登基后,平南中、复辽东、击突厥,同样涌现出大量有功之臣和将士。这些人同样有爵位、散秩,却因为空缺不足,许多人还在等着任用。如此一来,周国官场官多缺少的情况开始凸显,许多官员空有散秩却无实际任用,成了散官。即便宇文温之前设市舶司、诸道织造司、诸转运司等新官署,以及在南中、辽东设州郡,吸纳了许多官员“就业”,但这些“就业岗位”,依旧满足不了庞大的“就业需求”。如今朝廷又开科举,大量“新人”冲进官场“抢工作”,可想而知等着任用的“老人”们会是如何的怨声载道。本来,官员的俸禄是和职务职事官位挂钩的,没有任用当然就没有俸禄,散官们只能靠封爵食邑虚封的收入,但为了稳定人心,朝廷还是给这些散官适当发放禄米。人家不缺这点禄米,就是要荣誉、要安慰、要说法,不给行,万一某日有老杞王故旧闹出哭太庙的事情来,那场面要多难看有多难看。说白了就是花钱“维稳”,然而花钱养闲人这种事情,让宇文温心疼得不行,冗官的问题虽然现在还不是很严重,但他若不解决,到了儿子、孙子就更加没办法解决。所以要未雨绸缪,即便无法根治,也得想办法缓解。办法当然要政事堂诸公来想,大家吵了数年,如今总算是吵出个方案,然后根据这个方案,各自拟定草案,上呈御览。宇文温此时看的奏章,其上就是相关内容,然而他看着看着,觉得哪里不对劲。随后想起一首诗。世间安得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第二百九十九章 不负文武不负卿次日,宇文温在宫中接见中书令王頍,王頍见着天子有倦容,不由得关心起来:“陛下,还请保重身体,莫要操劳太过。”“嗯,朕知道分寸”宇文温含糊的答道,他可不操劳,昨晚看了奏章之后虽然心中有疑惑,百思不得其解,却按时睡觉。因为张丽华的表现不错,春宵苦短,所以差点睡过头。仅此而已。至于心中的疑问,现在就等王頍来解答。宇文温捋了捋思路,开口问道:“关于这冗官,朕有一事不明,还请王卿剖析一二。”“陛下请讲。”“嗯,朕前几日看魏书,看到张彝父子死事,不知王卿有何看法”天子今日要问的问题,王頍早已预料到了,他知道天子看了自己的奏章,必然会有此问,所以胸有成竹的答道:“张彝父子,是为国而死,然则大厦将倾,一切,不过是徒劳无功罢了。”张彝,北魏大臣,出身清河张氏,为清流名士,其子张仲瑀,于神龟二年上书,请求朝廷修改选官标准,排抑武人,不许武人任清望之官。意思就是你们这帮武人莽夫当鹰犬就得了,不要整天嚷嚷着要在京城做高官。消息传出,莽夫们沸反盈天,羽林将士马上哗变,冲击官署,要找张彝父子“讲道理”。见着张彝父子不在官署,乱兵们便聚集在一起,抄起各种器具,浩浩荡荡冲向张府。张彝被破门而入的乱兵打成重伤,没撑过几日便断了气,房屋被点燃,其长子张始均被乱兵投入火场,活活烧死。洛阳作为京城,居然发生如此暴行,本该护卫皇宫的羽林军叛乱,公然冲击官署,虐杀朝廷大臣,按说应该严加惩处首犯及从犯。然而最后的结果是朝廷杀了几个所谓的“元凶”,然后大事化小,“下不为例”。张彝父子之死,源自元魏武人集随着各地煤炭开采规模的爆发性增长,未来这项产业的收入还会暴涨,不止皇家,其他办有矿业的官宦人家亦是如此,张丽华手握如此重要的产业,心中的不安,已经渐渐消散。她没能为宇文温生下皇子,却一样对宇文温有用,如今分管矿业,表现一直不错,每次开会,皇后那边都挑不出什么毛病。所以,她既然是个有用之人,就不是多余的人,即便将来色衰,也不会被宇文温遗忘在哪个角落,生病了也没人嘘寒问暖。想着想着,张丽华要做“优秀掌柜”的心思更强烈了。张丽华所想,宇文温当然不知道,此时,他的注意力完全在奏章上,随着科举考试的第一炮乡试顺利打响,那么一些有识之士预言之中的“冗官时代”,其帷幕也缓缓拉开。科举选拔人才,需要定期举办考试,故而随着时间流逝,官多缺少的问题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多的“萝卜”出现,但“坑”却不够了,于是白拿俸禄不干事的冗官就多了。这个情况,大概要数十年后才会变得严重,但宇文温不会坐视不理。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限制每次殿试中选的进士人数,做到有多少空缺,就有多少进士。但实际操作起来却不行,因为官职缺额肯定不会多,但想当官的人只会越来越多,若是每次科举中选的进士人数过少,会导致考试难度过大,这样一来,不利于朝廷收买人心。人心的“人”,当然指的是寒族中小地主,这是朝廷的统治基础阶级,不收买是不行的。即便会造成冗官,也得尽可能让跟多的人进入体制内,所以进士的人数限制不能太严。然而收买人心得花钱,钱花多了,财政撑不住,到时候想“裁员”或者停科举,根本不可能。所以,如何在收买人心、冗官情况严重导致财政破产之间寻求一个平衡,是宇文温必须考虑的事情。因为即便没有科举,如今的周国,官多缺少的问题就已经有了。自大象二年以来,历经十余年动荡和战乱,周国终于统一中原,却因为这十几年间的动荡和战乱,造就大量的勋臣旧人,空有散秩,却没有合适的职事官官位安排。平定杨逆、尉迟逆,一征陈国尉迟惇主政、二征陈国宇文明主政,都产生了大量的有功之臣,得封爵,有散秩。不仅如此,梁国撤藩、陈国灭亡,大量故梁和故陈的官员入周国为官,加上宇文温登基后,平南中、复辽东、击突厥,同样涌现出大量有功之臣和将士。这些人同样有爵位、散秩,却因为空缺不足,许多人还在等着任用。如此一来,周国官场官多缺少的情况开始凸显,许多官员空有散秩却无实际任用,成了散官。即便宇文温之前设市舶司、诸道织造司、诸转运司等新官署,以及在南中、辽东设州郡,吸纳了许多官员“就业”,但这些“就业岗位”,依旧满足不了庞大的“就业需求”。如今朝廷又开科举,大量“新人”冲进官场“抢工作”,可想而知等着任用的“老人”们会是如何的怨声载道。本来,官员的俸禄是和职务职事官位挂钩的,没有任用当然就没有俸禄,散官们只能靠封爵食邑虚封的收入,但为了稳定人心,朝廷还是给这些散官适当发放禄米。人家不缺这点禄米,就是要荣誉、要安慰、要说法,不给行,万一某日有老杞王故旧闹出哭太庙的事情来,那场面要多难看有多难看。说白了就是花钱“维稳”,然而花钱养闲人这种事情,让宇文温心疼得不行,冗官的问题虽然现在还不是很严重,但他若不解决,到了儿子、孙子就更加没办法解决。所以要未雨绸缪,即便无法根治,也得想办法缓解。办法当然要政事堂诸公来想,大家吵了数年,如今总算是吵出个方案,然后根据这个方案,各自拟定草案,上呈御览。宇文温此时看的奏章,其上就是相关内容,然而他看着看着,觉得哪里不对劲。随后想起一首诗。世间安得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第二百九十九章 不负文武不负卿次日,宇文温在宫中接见中书令王頍,王頍见着天子有倦容,不由得关心起来:“陛下,还请保重身体,莫要操劳太过。”“嗯,朕知道分寸”宇文温含糊的答道,他可不操劳,昨晚看了奏章之后虽然心中有疑惑,百思不得其解,却按时睡觉。因为张丽华的表现不错,春宵苦短,所以差点睡过头。仅此而已。至于心中的疑问,现在就等王頍来解答。宇文温捋了捋思路,开口问道:“关于这冗官,朕有一事不明,还请王卿剖析一二。”“陛下请讲。”“嗯,朕前几日看魏书,看到张彝父子死事,不知王卿有何看法”天子今日要问的问题,王頍早已预料到了,他知道天子看了自己的奏章,必然会有此问,所以胸有成竹的答道:“张彝父子,是为国而死,然则大厦将倾,一切,不过是徒劳无功罢了。”张彝,北魏大臣,出身清河张氏,为清流名士,其子张仲瑀,于神龟二年上书,请求朝廷修改选官标准,排抑武人,不许武人任清望之官。意思就是你们这帮武人莽夫当鹰犬就得了,不要整天嚷嚷着要在京城做高官。消息传出,莽夫们沸反盈天,羽林将士马上哗变,冲击官署,要找张彝父子“讲道理”。见着张彝父子不在官署,乱兵们便聚集在一起,抄起各种器具,浩浩荡荡冲向张府。张彝被破门而入的乱兵打成重伤,没撑过几日便断了气,房屋被点燃,其长子张始均被乱兵投入火场,活活烧死。洛阳作为京城,居然发生如此暴行,本该护卫皇宫的羽林军叛乱,公然冲击官署,虐杀朝廷大臣,按说应该严加惩处首犯及从犯。然而最后的结果是朝廷杀了几个所谓的“元凶”,然后大事化小,“下不为例”。张彝父子之死,源自元魏武人集随着各地煤炭开采规模的爆发性增长,未来这项产业的收入还会暴涨,不止皇家,其他办有矿业的官宦人家亦是如此,张丽华手握如此重要的产业,心中的不安,已经渐渐消散。她没能为宇文温生下皇子,却一样对宇文温有用,如今分管矿业,表现一直不错,每次开会,皇后那边都挑不出什么毛病。所以,她既然是个有用之人,就不是多余的人,即便将来色衰,也不会被宇文温遗忘在哪个角落,生病了也没人嘘寒问暖。想着想着,张丽华要做“优秀掌柜”的心思更强烈了。张丽华所想,宇文温当然不知道,此时,他的注意力完全在奏章上,随着科举考试的第一炮乡试顺利打响,那么一些有识之士预言之中的“冗官时代”,其帷幕也缓缓拉开。科举选拔人才,需要定期举办考试,故而随着时间流逝,官多缺少的问题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多的“萝卜”出现,但“坑”却不够了,于是白拿俸禄不干事的冗官就多了。这个情况,大概要数十年后才会变得严重,但宇文温不会坐视不理。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限制每次殿试中选的进士人数,做到有多少空缺,就有多少进士。但实际操作起来却不行,因为官职缺额肯定不会多,但想当官的人只会越来越多,若是每次科举中选的进士人数过少,会导致考试难度过大,这样一来,不利于朝廷收买人心。人心的“人”,当然指的是寒族中小地主,这是朝廷的统治基础阶级,不收买是不行的。即便会造成冗官,也得尽可能让跟多的人进入体制内,所以进士的人数限制不能太严。然而收买人心得花钱,钱花多了,财政撑不住,到时候想“裁员”或者停科举,根本不可能。所以,如何在收买人心、冗官情况严重导致财政破产之间寻求一个平衡,是宇文温必须考虑的事情。因为即便没有科举,如今的周国,官多缺少的问题就已经有了。自大象二年以来,历经十余年动荡和战乱,周国终于统一中原,却因为这十几年间的动荡和战乱,造就大量的勋臣旧人,空有散秩,却没有合适的职事官官位安排。平定杨逆、尉迟逆,一征陈国尉迟惇主政、二征陈国宇文明主政,都产生了大量的有功之臣,得封爵,有散秩。不仅如此,梁国撤藩、陈国灭亡,大量故梁和故陈的官员入周国为官,加上宇文温登基后,平南中、复辽东、击突厥,同样涌现出大量有功之臣和将士。这些人同样有爵位、散秩,却因为空缺不足,许多人还在等着任用。如此一来,周国官场官多缺少的情况开始凸显,许多官员空有散秩却无实际任用,成了散官。即便宇文温之前设市舶司、诸道织造司、诸转运司等新官署,以及在南中、辽东设州郡,吸纳了许多官员“就业”,但这些“就业岗位”,依旧满足不了庞大的“就业需求”。如今朝廷又开科举,大量“新人”冲进官场“抢工作”,可想而知等着任用的“老人”们会是如何的怨声载道。本来,官员的俸禄是和职务职事官位挂钩的,没有任用当然就没有俸禄,散官们只能靠封爵食邑虚封的收入,但为了稳定人心,朝廷还是给这些散官适当发放禄米。人家不缺这点禄米,就是要荣誉、要安慰、要说法,不给行,万一某日有老杞王故旧闹出哭太庙的事情来,那场面要多难看有多难看。说白了就是花钱“维稳”,然而花钱养闲人这种事情,让宇文温心疼得不行,冗官的问题虽然现在还不是很严重,但他若不解决,到了儿子、孙子就更加没办法解决。所以要未雨绸缪,即便无法根治,也得想办法缓解。办法当然要政事堂诸公来想,大家吵了数年,如今总算是吵出个方案,然后根据这个方案,各自拟定草案,上呈御览。宇文温此时看的奏章,其上就是相关内容,然而他看着看着,觉得哪里不对劲。随后想起一首诗。世间安得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第二百九十九章 不负文武不负卿次日,宇文温在宫中接见中书令王頍,王頍见着天子有倦容,不由得关心起来:“陛下,还请保重身体,莫要操劳太过。”“嗯,朕知道分寸”宇文温含糊的答道,他可不操劳,昨晚看了奏章之后虽然心中有疑惑,百思不得其解,却按时睡觉。因为张丽华的表现不错,春宵苦短,所以差点睡过头。仅此而已。至于心中的疑问,现在就等王頍来解答。宇文温捋了捋思路,开口问道:“关于这冗官,朕有一事不明,还请王卿剖析一二。”“陛下请讲。”“嗯,朕前几日看魏书,看到张彝父子死事,不知王卿有何看法”天子今日要问的问题,王頍早已预料到了,他知道天子看了自己的奏章,必然会有此问,所以胸有成竹的答道:“张彝父子,是为国而死,然则大厦将倾,一切,不过是徒劳无功罢了。”张彝,北魏大臣,出身清河张氏,为清流名士,其子张仲瑀,于神龟二年上书,请求朝廷修改选官标准,排抑武人,不许武人任清望之官。意思就是你们这帮武人莽夫当鹰犬就得了,不要整天嚷嚷着要在京城做高官。消息传出,莽夫们沸反盈天,羽林将士马上哗变,冲击官署,要找张彝父子“讲道理”。见着张彝父子不在官署,乱兵们便聚集在一起,抄起各种器具,浩浩荡荡冲向张府。张彝被破门而入的乱兵打成重伤,没撑过几日便断了气,房屋被点燃,其长子张始均被乱兵投入火场,活活烧死。洛阳作为京城,居然发生如此暴行,本该护卫皇宫的羽林军叛乱,公然冲击官署,虐杀朝廷大臣,按说应该严加惩处首犯及从犯。然而最后的结果是朝廷杀了几个所谓的“元凶”,然后大事化小,“下不为例”。张彝父子之死,源自元魏武人集随着各地煤炭开采规模的爆发性增长,未来这项产业的收入还会暴涨,不止皇家,其他办有矿业的官宦人家亦是如此,张丽华手握如此重要的产业,心中的不安,已经渐渐消散。她没能为宇文温生下皇子,却一样对宇文温有用,如今分管矿业,表现一直不错,每次开会,皇后那边都挑不出什么毛病。所以,她既然是个有用之人,就不是多余的人,即便将来色衰,也不会被宇文温遗忘在哪个角落,生病了也没人嘘寒问暖。想着想着,张丽华要做“优秀掌柜”的心思更强烈了。张丽华所想,宇文温当然不知道,此时,他的注意力完全在奏章上,随着科举考试的第一炮乡试顺利打响,那么一些有识之士预言之中的“冗官时代”,其帷幕也缓缓拉开。科举选拔人才,需要定期举办考试,故而随着时间流逝,官多缺少的问题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多的“萝卜”出现,但“坑”却不够了,于是白拿俸禄不干事的冗官就多了。这个情况,大概要数十年后才会变得严重,但宇文温不会坐视不理。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限制每次殿试中选的进士人数,做到有多少空缺,就有多少进士。但实际操作起来却不行,因为官职缺额肯定不会多,但想当官的人只会越来越多,若是每次科举中选的进士人数过少,会导致考试难度过大,这样一来,不利于朝廷收买人心。人心的“人”,当然指的是寒族中小地主,这是朝廷的统治基础阶级,不收买是不行的。即便会造成冗官,也得尽可能让跟多的人进入体制内,所以进士的人数限制不能太严。然而收买人心得花钱,钱花多了,财政撑不住,到时候想“裁员”或者停科举,根本不可能。所以,如何在收买人心、冗官情况严重导致财政破产之间寻求一个平衡,是宇文温必须考虑的事情。因为即便没有科举,如今的周国,官多缺少的问题就已经有了。自大象二年以来,历经十余年动荡和战乱,周国终于统一中原,却因为这十几年间的动荡和战乱,造就大量的勋臣旧人,空有散秩,却没有合适的职事官官位安排。平定杨逆、尉迟逆,一征陈国尉迟惇主政、二征陈国宇文明主政,都产生了大量的有功之臣,得封爵,有散秩。不仅如此,梁国撤藩、陈国灭亡,大量故梁和故陈的官员入周国为官,加上宇文温登基后,平南中、复辽东、击突厥,同样涌现出大量有功之臣和将士。这些人同样有爵位、散秩,却因为空缺不足,许多人还在等着任用。如此一来,周国官场官多缺少的情况开始凸显,许多官员空有散秩却无实际任用,成了散官。即便宇文温之前设市舶司、诸道织造司、诸转运司等新官署,以及在南中、辽东设州郡,吸纳了许多官员“就业”,但这些“就业岗位”,依旧满足不了庞大的“就业需求”。如今朝廷又开科举,大量“新人”冲进官场“抢工作”,可想而知等着任用的“老人”们会是如何的怨声载道。本来,官员的俸禄是和职务职事官位挂钩的,没有任用当然就没有俸禄,散官们只能靠封爵食邑虚封的收入,但为了稳定人心,朝廷还是给这些散官适当发放禄米。人家不缺这点禄米,就是要荣誉、要安慰、要说法,不给行,万一某日有老杞王故旧闹出哭太庙的事情来,那场面要多难看有多难看。说白了就是花钱“维稳”,然而花钱养闲人这种事情,让宇文温心疼得不行,冗官的问题虽然现在还不是很严重,但他若不解决,到了儿子、孙子就更加没办法解决。所以要未雨绸缪,即便无法根治,也得想办法缓解。办法当然要政事堂诸公来想,大家吵了数年,如今总算是吵出个方案,然后根据这个方案,各自拟定草案,上呈御览。宇文温此时看的奏章,其上就是相关内容,然而他看着看着,觉得哪里不对劲。随后想起一首诗。世间安得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第二百九十九章 不负文武不负卿次日,宇文温在宫中接见中书令王頍,王頍见着天子有倦容,不由得关心起来:“陛下,还请保重身体,莫要操劳太过。”“嗯,朕知道分寸”宇文温含糊的答道,他可不操劳,昨晚看了奏章之后虽然心中有疑惑,百思不得其解,却按时睡觉。因为张丽华的表现不错,春宵苦短,所以差点睡过头。仅此而已。至于心中的疑问,现在就等王頍来解答。宇文温捋了捋思路,开口问道:“关于这冗官,朕有一事不明,还请王卿剖析一二。”“陛下请讲。”“嗯,朕前几日看魏书,看到张彝父子死事,不知王卿有何看法”天子今日要问的问题,王頍早已预料到了,他知道天子看了自己的奏章,必然会有此问,所以胸有成竹的答道:“张彝父子,是为国而死,然则大厦将倾,一切,不过是徒劳无功罢了。”张彝,北魏大臣,出身清河张氏,为清流名士,其子张仲瑀,于神龟二年上书,请求朝廷修改选官标准,排抑武人,不许武人任清望之官。意思就是你们这帮武人莽夫当鹰犬就得了,不要整天嚷嚷着要在京城做高官。消息传出,莽夫们沸反盈天,羽林将士马上哗变,冲击官署,要找张彝父子“讲道理”。见着张彝父子不在官署,乱兵们便聚集在一起,抄起各种器具,浩浩荡荡冲向张府。张彝被破门而入的乱兵打成重伤,没撑过几日便断了气,房屋被点燃,其长子张始均被乱兵投入火场,活活烧死。洛阳作为京城,居然发生如此暴行,本该护卫皇宫的羽林军叛乱,公然冲击官署,虐杀朝廷大臣,按说应该严加惩处首犯及从犯。然而最后的结果是朝廷杀了几个所谓的“元凶”,然后大事化小,“下不为例”。张彝父子之死,源自元魏武人集随着各地煤炭开采规模的爆发性增长,未来这项产业的收入还会暴涨,不止皇家,其他办有矿业的官宦人家亦是如此,张丽华手握如此重要的产业,心中的不安,已经渐渐消散。她没能为宇文温生下皇子,却一样对宇文温有用,如今分管矿业,表现一直不错,每次开会,皇后那边都挑不出什么毛病。所以,她既然是个有用之人,就不是多余的人,即便将来色衰,也不会被宇文温遗忘在哪个角落,生病了也没人嘘寒问暖。想着想着,张丽华要做“优秀掌柜”的心思更强烈了。张丽华所想,宇文温当然不知道,此时,他的注意力完全在奏章上,随着科举考试的第一炮乡试顺利打响,那么一些有识之士预言之中的“冗官时代”,其帷幕也缓缓拉开。科举选拔人才,需要定期举办考试,故而随着时间流逝,官多缺少的问题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多的“萝卜”出现,但“坑”却不够了,于是白拿俸禄不干事的冗官就多了。这个情况,大概要数十年后才会变得严重,但宇文温不会坐视不理。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限制每次殿试中选的进士人数,做到有多少空缺,就有多少进士。但实际操作起来却不行,因为官职缺额肯定不会多,但想当官的人只会越来越多,若是每次科举中选的进士人数过少,会导致考试难度过大,这样一来,不利于朝廷收买人心。人心的“人”,当然指的是寒族中小地主,这是朝廷的统治基础阶级,不收买是不行的。即便会造成冗官,也得尽可能让跟多的人进入体制内,所以进士的人数限制不能太严。然而收买人心得花钱,钱花多了,财政撑不住,到时候想“裁员”或者停科举,根本不可能。所以,如何在收买人心、冗官情况严重导致财政破产之间寻求一个平衡,是宇文温必须考虑的事情。因为即便没有科举,如今的周国,官多缺少的问题就已经有了。自大象二年以来,历经十余年动荡和战乱,周国终于统一中原,却因为这十几年间的动荡和战乱,造就大量的勋臣旧人,空有散秩,却没有合适的职事官官位安排。平定杨逆、尉迟逆,一征陈国尉迟惇主政、二征陈国宇文明主政,都产生了大量的有功之臣,得封爵,有散秩。不仅如此,梁国撤藩、陈国灭亡,大量故梁和故陈的官员入周国为官,加上宇文温登基后,平南中、复辽东、击突厥,同样涌现出大量有功之臣和将士。这些人同样有爵位、散秩,却因为空缺不足,许多人还在等着任用。如此一来,周国官场官多缺少的情况开始凸显,许多官员空有散秩却无实际任用,成了散官。即便宇文温之前设市舶司、诸道织造司、诸转运司等新官署,以及在南中、辽东设州郡,吸纳了许多官员“就业”,但这些“就业岗位”,依旧满足不了庞大的“就业需求”。如今朝廷又开科举,大量“新人”冲进官场“抢工作”,可想而知等着任用的“老人”们会是如何的怨声载道。本来,官员的俸禄是和职务职事官位挂钩的,没有任用当然就没有俸禄,散官们只能靠封爵食邑虚封的收入,但为了稳定人心,朝廷还是给这些散官适当发放禄米。人家不缺这点禄米,就是要荣誉、要安慰、要说法,不给行,万一某日有老杞王故旧闹出哭太庙的事情来,那场面要多难看有多难看。说白了就是花钱“维稳”,然而花钱养闲人这种事情,让宇文温心疼得不行,冗官的问题虽然现在还不是很严重,但他若不解决,到了儿子、孙子就更加没办法解决。所以要未雨绸缪,即便无法根治,也得想办法缓解。办法当然要政事堂诸公来想,大家吵了数年,如今总算是吵出个方案,然后根据这个方案,各自拟定草案,上呈御览。宇文温此时看的奏章,其上就是相关内容,然而他看着看着,觉得哪里不对劲。随后想起一首诗。世间安得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第二百九十九章 不负文武不负卿次日,宇文温在宫中接见中书令王頍,王頍见着天子有倦容,不由得关心起来:“陛下,还请保重身体,莫要操劳太过。”“嗯,朕知道分寸”宇文温含糊的答道,他可不操劳,昨晚看了奏章之后虽然心中有疑惑,百思不得其解,却按时睡觉。因为张丽华的表现不错,春宵苦短,所以差点睡过头。仅此而已。至于心中的疑问,现在就等王頍来解答。宇文温捋了捋思路,开口问道:“关于这冗官,朕有一事不明,还请王卿剖析一二。”“陛下请讲。”“嗯,朕前几日看魏书,看到张彝父子死事,不知王卿有何看法”天子今日要问的问题,王頍早已预料到了,他知道天子看了自己的奏章,必然会有此问,所以胸有成竹的答道:“张彝父子,是为国而死,然则大厦将倾,一切,不过是徒劳无功罢了。”张彝,北魏大臣,出身清河张氏,为清流名士,其子张仲瑀,于神龟二年上书,请求朝廷修改选官标准,排抑武人,不许武人任清望之官。意思就是你们这帮武人莽夫当鹰犬就得了,不要整天嚷嚷着要在京城做高官。消息传出,莽夫们沸反盈天,羽林将士马上哗变,冲击官署,要找张彝父子“讲道理”。见着张彝父子不在官署,乱兵们便聚集在一起,抄起各种器具,浩浩荡荡冲向张府。张彝被破门而入的乱兵打成重伤,没撑过几日便断了气,房屋被点燃,其长子张始均被乱兵投入火场,活活烧死。洛阳作为京城,居然发生如此暴行,本该护卫皇宫的羽林军叛乱,公然冲击官署,虐杀朝廷大臣,按说应该严加惩处首犯及从犯。然而最后的结果是朝廷杀了几个所谓的“元凶”,然后大事化小,“下不为例”。张彝父子之死,源自元魏武人集随着各地煤炭开采规模的爆发性增长,未来这项产业的收入还会暴涨,不止皇家,其他办有矿业的官宦人家亦是如此,张丽华手握如此重要的产业,心中的不安,已经渐渐消散。她没能为宇文温生下皇子,却一样对宇文温有用,如今分管矿业,表现一直不错,每次开会,皇后那边都挑不出什么毛病。所以,她既然是个有用之人,就不是多余的人,即便将来色衰,也不会被宇文温遗忘在哪个角落,生病了也没人嘘寒问暖。想着想着,张丽华要做“优秀掌柜”的心思更强烈了。张丽华所想,宇文温当然不知道,此时,他的注意力完全在奏章上,随着科举考试的第一炮乡试顺利打响,那么一些有识之士预言之中的“冗官时代”,其帷幕也缓缓拉开。科举选拔人才,需要定期举办考试,故而随着时间流逝,官多缺少的问题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多的“萝卜”出现,但“坑”却不够了,于是白拿俸禄不干事的冗官就多了。这个情况,大概要数十年后才会变得严重,但宇文温不会坐视不理。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限制每次殿试中选的进士人数,做到有多少空缺,就有多少进士。但实际操作起来却不行,因为官职缺额肯定不会多,但想当官的人只会越来越多,若是每次科举中选的进士人数过少,会导致考试难度过大,这样一来,不利于朝廷收买人心。人心的“人”,当然指的是寒族中小地主,这是朝廷的统治基础阶级,不收买是不行的。即便会造成冗官,也得尽可能让跟多的人进入体制内,所以进士的人数限制不能太严。然而收买人心得花钱,钱花多了,财政撑不住,到时候想“裁员”或者停科举,根本不可能。所以,如何在收买人心、冗官情况严重导致财政破产之间寻求一个平衡,是宇文温必须考虑的事情。因为即便没有科举,如今的周国,官多缺少的问题就已经有了。自大象二年以来,历经十余年动荡和战乱,周国终于统一中原,却因为这十几年间的动荡和战乱,造就大量的勋臣旧人,空有散秩,却没有合适的职事官官位安排。平定杨逆、尉迟逆,一征陈国尉迟惇主政、二征陈国宇文明主政,都产生了大量的有功之臣,得封爵,有散秩。不仅如此,梁国撤藩、陈国灭亡,大量故梁和故陈的官员入周国为官,加上宇文温登基后,平南中、复辽东、击突厥,同样涌现出大量有功之臣和将士。这些人同样有爵位、散秩,却因为空缺不足,许多人还在等着任用。如此一来,周国官场官多缺少的情况开始凸显,许多官员空有散秩却无实际任用,成了散官。即便宇文温之前设市舶司、诸道织造司、诸转运司等新官署,以及在南中、辽东设州郡,吸纳了许多官员“就业”,但这些“就业岗位”,依旧满足不了庞大的“就业需求”。如今朝廷又开科举,大量“新人”冲进官场“抢工作”,可想而知等着任用的“老人”们会是如何的怨声载道。本来,官员的俸禄是和职务职事官位挂钩的,没有任用当然就没有俸禄,散官们只能靠封爵食邑虚封的收入,但为了稳定人心,朝廷还是给这些散官适当发放禄米。人家不缺这点禄米,就是要荣誉、要安慰、要说法,不给行,万一某日有老杞王故旧闹出哭太庙的事情来,那场面要多难看有多难看。说白了就是花钱“维稳”,然而花钱养闲人这种事情,让宇文温心疼得不行,冗官的问题虽然现在还不是很严重,但他若不解决,到了儿子、孙子就更加没办法解决。所以要未雨绸缪,即便无法根治,也得想办法缓解。办法当然要政事堂诸公来想,大家吵了数年,如今总算是吵出个方案,然后根据这个方案,各自拟定草案,上呈御览。宇文温此时看的奏章,其上就是相关内容,然而他看着看着,觉得哪里不对劲。随后想起一首诗。世间安得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第二百九十九章 不负文武不负卿次日,宇文温在宫中接见中书令王頍,王頍见着天子有倦容,不由得关心起来:“陛下,还请保重身体,莫要操劳太过。”“嗯,朕知道分寸”宇文温含糊的答道,他可不操劳,昨晚看了奏章之后虽然心中有疑惑,百思不得其解,却按时睡觉。因为张丽华的表现不错,春宵苦短,所以差点睡过头。仅此而已。至于心中的疑问,现在就等王頍来解答。宇文温捋了捋思路,开口问道:“关于这冗官,朕有一事不明,还请王卿剖析一二。”“陛下请讲。”“嗯,朕前几日看魏书,看到张彝父子死事,不知王卿有何看法”天子今日要问的问题,王頍早已预料到了,他知道天子看了自己的奏章,必然会有此问,所以胸有成竹的答道:“张彝父子,是为国而死,然则大厦将倾,一切,不过是徒劳无功罢了。”张彝,北魏大臣,出身清河张氏,为清流名士,其子张仲瑀,于神龟二年上书,请求朝廷修改选官标准,排抑武人,不许武人任清望之官。意思就是你们这帮武人莽夫当鹰犬就得了,不要整天嚷嚷着要在京城做高官。消息传出,莽夫们沸反盈天,羽林将士马上哗变,冲击官署,要找张彝父子“讲道理”。见着张彝父子不在官署,乱兵们便聚集在一起,抄起各种器具,浩浩荡荡冲向张府。张彝被破门而入的乱兵打成重伤,没撑过几日便断了气,房屋被点燃,其长子张始均被乱兵投入火场,活活烧死。洛阳作为京城,居然发生如此暴行,本该护卫皇宫的羽林军叛乱,公然冲击官署,虐杀朝廷大臣,按说应该严加惩处首犯及从犯。然而最后的结果是朝廷杀了几个所谓的“元凶”,然后大事化小,“下不为例”。张彝父子之死,源自元魏武人集随着各地煤炭开采规模的爆发性增长,未来这项产业的收入还会暴涨,不止皇家,其他办有矿业的官宦人家亦是如此,张丽华手握如此重要的产业,心中的不安,已经渐渐消散。她没能为宇文温生下皇子,却一样对宇文温有用,如今分管矿业,表现一直不错,每次开会,皇后那边都挑不出什么毛病。所以,她既然是个有用之人,就不是多余的人,即便将来色衰,也不会被宇文温遗忘在哪个角落,生病了也没人嘘寒问暖。想着想着,张丽华要做“优秀掌柜”的心思更强烈了。张丽华所想,宇文温当然不知道,此时,他的注意力完全在奏章上,随着科举考试的第一炮乡试顺利打响,那么一些有识之士预言之中的“冗官时代”,其帷幕也缓缓拉开。科举选拔人才,需要定期举办考试,故而随着时间流逝,官多缺少的问题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多的“萝卜”出现,但“坑”却不够了,于是白拿俸禄不干事的冗官就多了。这个情况,大概要数十年后才会变得严重,但宇文温不会坐视不理。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限制每次殿试中选的进士人数,做到有多少空缺,就有多少进士。但实际操作起来却不行,因为官职缺额肯定不会多,但想当官的人只会越来越多,若是每次科举中选的进士人数过少,会导致考试难度过大,这样一来,不利于朝廷收买人心。人心的“人”,当然指的是寒族中小地主,这是朝廷的统治基础阶级,不收买是不行的。即便会造成冗官,也得尽可能让跟多的人进入体制内,所以进士的人数限制不能太严。然而收买人心得花钱,钱花多了,财政撑不住,到时候想“裁员”或者停科举,根本不可能。所以,如何在收买人心、冗官情况严重导致财政破产之间寻求一个平衡,是宇文温必须考虑的事情。因为即便没有科举,如今的周国,官多缺少的问题就已经有了。自大象二年以来,历经十余年动荡和战乱,周国终于统一中原,却因为这十几年间的动荡和战乱,造就大量的勋臣旧人,空有散秩,却没有合适的职事官官位安排。平定杨逆、尉迟逆,一征陈国尉迟惇主政、二征陈国宇文明主政,都产生了大量的有功之臣,得封爵,有散秩。不仅如此,梁国撤藩、陈国灭亡,大量故梁和故陈的官员入周国为官,加上宇文温登基后,平南中、复辽东、击突厥,同样涌现出大量有功之臣和将士。这些人同样有爵位、散秩,却因为空缺不足,许多人还在等着任用。如此一来,周国官场官多缺少的情况开始凸显,许多官员空有散秩却无实际任用,成了散官。即便宇文温之前设市舶司、诸道织造司、诸转运司等新官署,以及在南中、辽东设州郡,吸纳了许多官员“就业”,但这些“就业岗位”,依旧满足不了庞大的“就业需求”。如今朝廷又开科举,大量“新人”冲进官场“抢工作”,可想而知等着任用的“老人”们会是如何的怨声载道。本来,官员的俸禄是和职务职事官位挂钩的,没有任用当然就没有俸禄,散官们只能靠封爵食邑虚封的收入,但为了稳定人心,朝廷还是给这些散官适当发放禄米。人家不缺这点禄米,就是要荣誉、要安慰、要说法,不给行,万一某日有老杞王故旧闹出哭太庙的事情来,那场面要多难看有多难看。说白了就是花钱“维稳”,然而花钱养闲人这种事情,让宇文温心疼得不行,冗官的问题虽然现在还不是很严重,但他若不解决,到了儿子、孙子就更加没办法解决。所以要未雨绸缪,即便无法根治,也得想办法缓解。办法当然要政事堂诸公来想,大家吵了数年,如今总算是吵出个方案,然后根据这个方案,各自拟定草案,上呈御览。宇文温此时看的奏章,其上就是相关内容,然而他看着看着,觉得哪里不对劲。随后想起一首诗。世间安得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第二百九十九章 不负文武不负卿次日,宇文温在宫中接见中书令王頍,王頍见着天子有倦容,不由得关心起来:“陛下,还请保重身体,莫要操劳太过。”“嗯,朕知道分寸”宇文温含糊的答道,他可不操劳,昨晚看了奏章之后虽然心中有疑惑,百思不得其解,却按时睡觉。因为张丽华的表现不错,春宵苦短,所以差点睡过头。仅此而已。至于心中的疑问,现在就等王頍来解答。宇文温捋了捋思路,开口问道:“关于这冗官,朕有一事不明,还请王卿剖析一二。”“陛下请讲。”“嗯,朕前几日看魏书,看到张彝父子死事,不知王卿有何看法”天子今日要问的问题,王頍早已预料到了,他知道天子看了自己的奏章,必然会有此问,所以胸有成竹的答道:“张彝父子,是为国而死,然则大厦将倾,一切,不过是徒劳无功罢了。”张彝,北魏大臣,出身清河张氏,为清流名士,其子张仲瑀,于神龟二年上书,请求朝廷修改选官标准,排抑武人,不许武人任清望之官。意思就是你们这帮武人莽夫当鹰犬就得了,不要整天嚷嚷着要在京城做高官。消息传出,莽夫们沸反盈天,羽林将士马上哗变,冲击官署,要找张彝父子“讲道理”。见着张彝父子不在官署,乱兵们便聚集在一起,抄起各种器具,浩浩荡荡冲向张府。张彝被破门而入的乱兵打成重伤,没撑过几日便断了气,房屋被点燃,其长子张始均被乱兵投入火场,活活烧死。洛阳作为京城,居然发生如此暴行,本该护卫皇宫的羽林军叛乱,公然冲击官署,虐杀朝廷大臣,按说应该严加惩处首犯及从犯。然而最后的结果是朝廷杀了几个所谓的“元凶”,然后大事化小,“下不为例”。张彝父子之死,源自元魏武人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