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造化图小说网>都市青春>逆水行周> 逆水行周 分节阅读 1299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逆水行周 分节阅读 1299(1 / 1)

d宇文化及作为济州刺史,确实驻守在河堤上,而当日险情发生时,也确实没有掉头就跑,而是站在决口附近指挥堵口,只是因为脚下地面塌方,导致他和随员一起滑落决口。其他不明真相的青壮以为“宇文使君”身先士卒跳下去堵口,当时就嗷嗷叫起来,也跟着跳进去堵口。于是,阴差阳错之下,一个意外使得宇文化及成了“抗洪英雄”,河堤面临的险情由此得到化解。被“宇文使君”身先士卒、率先跳入决口抢险事迹感动的百姓,愈发拼命守堤,终于熬到洪峰过去。而落水的宇文化及,果然因为呛水、着凉,当天就发起烧来,以其本来就差的身体状况来看,应该熬不了多久。宇文化及因为长期服食鸦片,身体健康每况愈下,活脱脱一个鸦片鬼,本来就差不多油尽灯枯,宇文温作为幕后主谋,乐见这位就此“英年早逝”。但他没想到,宇文化及会以如此“壮烈”的方式离开人世,如今身染重病,极大概率医治无效而“因公殉职”,如此一来,对方可就要名垂青史了。对此,宇文温哭笑不得。多年前的恩怨,到现在早已没有追究的必要,宇文温既然已经放过宇文化及,就不会再在明面上动手,现在,宇文化及病重,他没必要救,而且青霉素的药性很低,救不救得活还两说。如果这位伤重不治,对于宇文温来说,倒也是一个好机会。臣子因公殉职,是对君王和朝廷忠心耿耿,事迹传扬开来,必然让朝廷声望大涨。所以宇文温亲自提笔,给宇文化及的抢险事迹“适当”加了点料,包括那个口号,并借助民间说书人之口,将这个真真假假的事迹传播出去。然后,他要大力褒奖忠臣,并且好好对待其遗孀及后代,此举也会让自己的声望大涨,体现他爱护忠臣的明君本色。所以,时值宇文化及病重之际,宇文温必须要有所表示,还得赶在对方断气前,下正式诏令慰问,给对方一个保证。那就是要向宇文化及说一声:“汝妻子朕自养之,勿虑”想到这里,宇文温眉毛一扬。他当然没什么别样念头,而这句话“原版”的出处,其实也没有什么别样意思,忠臣为国殉难,那么天子照顾好其遗孀及孩子,理所当然。皇帝还可以将功臣之后养在宫中,省得幼年丧父的苦命孩子被人欺负,如此做法古来有之,以示天子对忠臣的回报,让其含笑九泉之下。或者再进一步,赐姓,甚至纳入宗籍宇文温沉吟起来。宇文化及若病逝,留下遗孀和孩子,这孩子虽然没了父亲,却还有母亲,若是把小家伙接入宫里养着,那就是母子分离的人伦惨剧。若遗孀也一起入宫住下的话,名不正言不顺,所以,这样不合适。宇文化及姓宇文,却不是周国宗室,本就是祖上得赐姓的结果,所以现在不存在赐姓的可能,但若说到其子入宗籍仅就操作层面而言,宇文化及的父亲宇文述、弟弟宇文士及还活着,就这么把宇文化及的儿子改入宗籍,那宇文述和宇文士及算什么不可能也把这两位归入宗籍,那么宇文化及的儿子若改入宗籍,从宗法上来说,就此和祖父、叔叔形同路人,没有任何亲缘关系。这样做的话不太好。而且,若官员治水时因公殉职,儿子就能入宗籍,天下以后总是会有地方发大水的,那么隔三差五就有官员殉职,周国宗室就隔三差五喜迎新成员这样也不好。宇文温坐起身,披着衣服继续思考。宇文化及之父宇文述,因为明德元年以来屡立战功,如今是许国公,世子自然是长子宇文化及。若宇文化及去世,按说许国公世子之位,该由宇文述仅存一子宇文士及继承,那么,为了表示褒奖,要不要让宇文化及之子作为“许国公世孙”,将来继承这一爵位这样一来,孤儿寡母的,会不会被宇文士及明里暗里排挤搞出个叔侄形同仇人的结果这样也不好。宇文化及当年因为救驾有功,自己也有郡公爵位,如今幼子可以继承这个爵位,然后作为褒奖,进爵国公然而,宇文温已经对授爵制度进行改革,一般情况下,一个人除非立下救驾等特别大功,否则不立军功不得封爵、晋爵。所以,就让幼儿继承父亲爵位,然后天子赏赐良田、宅院、奴婢、牲口,时不时派人嘘寒问暖,保得孤儿寡母衣食无忧、不受欺负宇文温想到这里,摸着下巴处的小胡子,喃喃自语:“这倒不错,养一对母子,又能花多少钱。”“所以,你就安心的去吧。”第四百二十八章 黄河安流上午,政事堂里,宇文温及三高官官正听取汇报,做汇报的官员,目前隶属于山东治水使司,奉治水大使、尚书右仆射郑通之命,向天子及政事堂诸公介绍黄河灾情。黄河汛期洪峰已经入海,这意味着此次汛期接近尾声,从总体而言,中下游地区已经平安,这样的结果,是大家事前没有想到的。朝廷事前的预计,是下游部分地区开闸泄洪,牺牲小我、保全大我,而黄河沿岸各州郡奋力防汛、抗洪,加上这十来年修筑的河堤及各类水利设施质量不错,才有了抗洪成功的好结果。但是,洪水过后,防疫、赈灾的工作依旧要做好,虽然黄河水没有肆虐沿岸地区,但频繁降雨依旧造成部分地区内涝,当地河流水位上涨,也造成了一定的人员及财产损失。灾民需要赈济,而疫病也需要防治。大灾之后必有大疫,这是千百年来无数血泪凝结成的经验教训,所以山东治水使司接下来的任务就是督促各地防疫、赈灾,所以此刻身处政事堂的官员,也要向天子和三高官官陈述接下来的防疫工作内容。宇文温拿着资料,听着讲解,又看向绘着黄河下游地区形势的舆图,陷入沉思。如果他没有记错,现在的黄河应该处于“安流期”,像今年这种大洪水,出现的几率很低,也就是说,今年黄河爆发大洪水后,很可能往后十几年都不会再有了。所谓黄河“安流”,指的是黄河在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水文现象,那就是自东汉起,到北宋初,长达近八百年的时间里,黄河很“安静”,基本上没有频繁的水患,也没有改道这种大灾难。黄河就这么“安稳”流淌了八百年。这个时期的黄河,和宋以后那暴虐的黄河相比,仿佛换了个“河格”一般。对于黄河在这一时期的“安流”,后世学术界多有论证,宇文温不是水利专家,当然不太清楚具体细节,但得益于发达的传媒,倒是有些肤浅的了解。从有历史记载即殷商时代起,到秦以前,在这千年时间里,史籍中关于黄河决溢改道的记载很少,这可以认为,在先秦时期,黄河是很“安静”的。当然,这种“安静”是相对而言,不是说这一时期黄河就没有水灾,相反,在春秋时期黄河下游就改道过。到了西汉,黄河开始躁动,从史籍记载就能看到西汉时期黄河水患频仍,甚至出现了五次改道。这一状况,持续到东汉,东汉朝廷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治理黄河,治水专家王景主持这项庞大的工程,指挥数十万人修建各种水利设施,最后终于将躁动不安的黄河“安抚”下来。这次安抚,让黄河“安静”了近八百年。虽然这期间,黄河也发过大水,若单纯以频率而言,并不比西汉时期少,但水灾的严重程度却远低于西汉时期。而且,这八百年中,还包括了南北朝、晚唐藩镇割据的漫长时期,当中原战火纷飞的时候,没有中央朝廷来治理黄河,黄河却还那么“安静”,可见东汉王景治水的功劳有多大。这一切,到了北宋时戛然而止,那时的黄河,下游部分河段的河床甚至已经高过地面,成为悬河,于是开始不安分起来。黄河安流的局面,就此一去不复返。想到这里,宇文温有些感慨,感慨的是很可能在他的“任期”内,像今年这般大规模的洪水极有可能不会再发生,感慨的是黄河中游的水土流失,最后使得本来已经安静下来的黄河暴躁起来。黄河为什么会有八百年的安流,学术界有争论,若单纯把功劳全归于王景治水,好像说服力不足。但对于北宋时起黄河暴躁的原因,大家的意见倒是相对统一:自唐以来黄河中游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曾经郁郁葱葱的高原变成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黄河含沙量剧增,于是下游地区泥沙淤积速度加快,河床就渐渐提升。加上关中残破,经济、政治中心转移到通济渠汴渠的物资转运枢纽开封,为了保证通济渠的航运,统治者不得不拼命维持黄河水位,不停地加高河堤,于是出现了悬河。水往低处流是自然规律,当河床高过周围地区时,这条大河变得暴躁不安,动不动就发大水,动不动就改道,甚至有了夺淮入海的灾难性后果,难道不是很正常的现象所以,滥砍滥伐导致的水土流失,才是黄河暴躁的根本原因,到了这个时候,即便王景再世,也无法安抚这条狂暴的“巨龙”。自宋以来,历朝都有治水能臣,但能臣再能干,也无法将黄河安抚下来,所以想要治本,就得从保护环境、避免水土流失做起。然而,想要制止滥砍滥伐,谈何容易。当黄河中游地区人口增多,需要大量燃料,需要大兴土木,于是樵采、伐木规模扩大,越来越多的青山变秃,没有了植被的保护,水土流失自然就越来越严重。但是,官府不可能封山,首先木质建筑隔一段时间就得修补,有时候失火还得重建,这就决定了每年的伐木量不可能低。其次,各地百姓需要燃料生火做饭、照明,还要驱寒。如果不许百姓樵采,等同于让百姓在饥寒交迫中死去,大家活不下去,就会揭竿而起。当百姓吃不饱饭、生存都成问题时,环境、民生二选一,统治者该选哪个,答案不言而喻,即便知道滥砍滥伐不好,也只能视若无睹。宇文温的思绪愈发扩散,渐渐走神,以至于那位讲解的官员请示时,他居然都没听见,待得旁边宦官低声提醒,才回过神,却有些茫然。宛若一个上课开小差的学生,被老师点名叫起来回答问题,却连问题都不知道是什么。中书令王頍见着天子走神,赶紧救场:“陛下,此次黄河汛期,虽然未造成巨大损失,但治水大使建言,酌情减轻各地今年的租调”“嗯”宇文温沉吟着,做思考状,以便拖延时间好捋顺思路,思来想去,索性把皮球踢回去:“关于此事,诸位卿家有何看法”第四百二十九章 成本修“宇文化及病重,看来是不行了,朕要让其风光大葬,还要厚待其妻儿,赏赐良田、奴婢、牲口,你有何看法”“陛下,此事理所当然,微臣觉得十分妥当。”“没什么补充”“微臣没有补充。”“当真”“当真。”“呐,你”“陛下请看这边”宇文温的话被杨济打断,却无任何不悦之色,按着杨济所指方向,看着眼前亮堂堂的“主圣坛”。主圣坛,是教堂里的重要位置,其上后侧有透光窗,上面有透光穹顶,所以室外的光线全都投射在主圣坛上,和教堂里阴暗的位置一比,显得十分神圣。然后成婚的新人,站在圣坛前,在牧师的主持下,开始经典流程:某某先生,你愿意娶某某女士为妻么宇文温收回思绪,看着眼前的圣坛。或者说教学黑板放置处。这座新建的砖砌建筑,为砖石结构,用了拱券承重结构,虽然外表看起来像教堂,还是经典的哥特风格教堂,但实际上是军校的新教室。学员们在这里上课,即便坐在最后一排,也能很清楚的看清圣坛教学黑板上的字迹。与此同时,教员在讲台讲课,声音也能够清楚传到最后一排,这都是巧妙的室内设计使得讲话声没有回音,又能清晰传到每一个角落。至于这教室外表为何有尖尖的塔状物,以至于容易遭雷劈,宇文温的解释是“宛若刀矛耸立”,毕竟军校建筑带着杀气没什么不对劲。现在,宇文温对新教室很满意,尤其这教学黑板所处位置,正好有阳光投下,乍一看去,仿佛圣光降临,要是有位宝相庄严的高僧盘腿坐在这地方大概会有无数信徒焚香、虔诚祷告吧。宇文温如是想,新教室完工,他前来视察,兼职承担教室设计师的杨济,按照他绘制的草图,完美实现了设想中的光影效果。而这个风格奇特的教室只是开始,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砖砌建筑出现在长安城里。这样的建筑不需要什么百年树木来做承重柱或者承重结构,建筑材料中砖石的比例很高,一来防火性能不错,二来经久耐用,不需要隔一段时间就检查是否有木料被虫蛀。也不需要时不时更换一些腐朽的木料。说白了,这种建筑风格,根本就不是中原的传统建筑风格,可以说是现代水泥砖石当然,这种“安静”是相对而言,不是说这一时期黄河就没有水灾,相反,在春秋时期黄河下游就改道过。到了西汉,黄河开始躁动,从史籍记载就能看到西汉时期黄河水患频仍,甚至出现了五次改道。这一状况,持续到东汉,东汉朝廷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治理黄河,治水专家王景主持这项庞大的工程,指挥数十万人修建各种水利设施,最后终于将躁动不安的黄河“安抚”下来。这次安抚,让黄河“安静”了近八百年。虽然这期间,黄河也发过大水,若单纯以频率而言,并不比西汉时期少,但水灾的严重程度却远低于西汉时期。而且,这八百年中,还包括了南北朝、晚唐藩镇割据的漫长时期,当中原战火纷飞的时候,没有中央朝廷来治理黄河,黄河却还那么“安静”,可见东汉王景治水的功劳有多大。这一切,到了北宋时戛然而止,那时的黄河,下游部分河段的河床甚至已经高过地面,成为悬河,于是开始不安分起来。黄河安流的局面,就此一去不复返。想到这里,宇文温有些感慨,感慨的是很可能在他的“任期”内,像今年这般大规模的洪水极有可能不会再发生,感慨的是黄河中游的水土流失,最后使得本来已经安静下来的黄河暴躁起来。黄河为什么会有八百年的安流,学术界有争论,若单纯把功劳全归于王景治水,好像说服力不足。但对于北宋时起黄河暴躁的原因,大家的意见倒是相对统一:自唐以来黄河中游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曾经郁郁葱葱的高原变成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黄河含沙量剧增,于是下游地区泥沙淤积速度加快,河床就渐渐提升。加上关中残破,经济、政治中心转移到通济渠汴渠的物资转运枢纽开封,为了保证通济渠的航运,统治者不得不拼命维持黄河水位,不停地加高河堤,于是出现了悬河。水往低处流是自然规律,当河床高过周围地区时,这条大河变得暴躁不安,动不动就发大水,动不动就改道,甚至有了夺淮入海的灾难性后果,难道不是很正常的现象所以,滥砍滥伐导致的水土流失,才是黄河暴躁的根本原因,到了这个时候,即便王景再世,也无法安抚这条狂暴的“巨龙”。自宋以来,历朝都有治水能臣,但能臣再能干,也无法将黄河安抚下来,所以想要治本,就得从保护环境、避免水土流失做起。然而,想要制止滥砍滥伐,谈何容易。当黄河中游地区人口增多,需要大量燃料,需要大兴土木,于是樵采、伐木规模扩大,越来越多的青山变秃,没有了植被的保护,水土流失自然就越来越严重。但是,官府不可能封山,首先木质建筑隔一段时间就得修补,有时候失火还得重建,这就决定了每年的伐木量不可能低。其次,各地百姓需要燃料生火做饭、照明,还要驱寒。如果不许百姓樵采,等同于让百姓在饥寒交迫中死去,大家活不下去,就会揭竿而起。当百姓吃不饱饭、生存都成问题时,环境、民生二选一,统治者该选哪个,答案不言而喻,即便知道滥砍滥伐不好,也只能视若无睹。宇文温的思绪愈发扩散,渐渐走神,以至于那位讲解的官员请示时,他居然都没听见,待得旁边宦官低声提醒,才回过神,却有些茫然。宛若一个上课开小差的学生,被老师点名叫起来回答问题,却连问题都不知道是什么。中书令王頍见着天子走神,赶紧救场:“陛下,此次黄河汛期,虽然未造成巨大损失,但治水大使建言,酌情减轻各地今年的租调”“嗯”宇文温沉吟着,做思考状,以便拖延时间好捋顺思路,思来想去,索性把皮球踢回去:“关于此事,诸位卿家有何看法”第四百二十九章 成本修“宇文化及病重,看来是不行了,朕要让其风光大葬,还要厚待其妻儿,赏赐良田、奴婢、牲口,你有何看法”“陛下,此事理所当然,微臣觉得十分妥当。”“没什么补充”“微臣没有补充。”“当真”“当真。”“呐,你”“陛下请看这边”宇文温的话被杨济打断,却无任何不悦之色,按着杨济所指方向,看着眼前亮堂堂的“主圣坛”。主圣坛,是教堂里的重要位置,其上后侧有透光窗,上面有透光穹顶,所以室外的光线全都投射在主圣坛上,和教堂里阴暗的位置一比,显得十分神圣。然后成婚的新人,站在圣坛前,在牧师的主持下,开始经典流程:某某先生,你愿意娶某某女士为妻么宇文温收回思绪,看着眼前的圣坛。或者说教学黑板放置处。这座新建的砖砌建筑,为砖石结构,用了拱券承重结构,虽然外表看起来像教堂,还是经典的哥特风格教堂,但实际上是军校的新教室。学员们在这里上课,即便坐在最后一排,也能很清楚的看清圣坛教学黑板上的字迹。与此同时,教员在讲台讲课,声音也能够清楚传到最后一排,这都是巧妙的室内设计使得讲话声没有回音,又能清晰传到每一个角落。至于这教室外表为何有尖尖的塔状物,以至于容易遭雷劈,宇文温的解释是“宛若刀矛耸立”,毕竟军校建筑带着杀气没什么不对劲。现在,宇文温对新教室很满意,尤其这教学黑板所处位置,正好有阳光投下,乍一看去,仿佛圣光降临,要是有位宝相庄严的高僧盘腿坐在这地方大概会有无数信徒焚香、虔诚祷告吧。宇文温如是想,新教室完工,他前来视察,兼职承担教室设计师的杨济,按照他绘制的草图,完美实现了设想中的光影效果。而这个风格奇特的教室只是开始,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砖砌建筑出现在长安城里。这样的建筑不需要什么百年树木来做承重柱或者承重结构,建筑材料中砖石的比例很高,一来防火性能不错,二来经久耐用,不需要隔一段时间就检查是否有木料被虫蛀。也不需要时不时更换一些腐朽的木料。说白了,这种建筑风格,根本就不是中原的传统建筑风格,可以说是现代水泥砖石当然,这种“安静”是相对而言,不是说这一时期黄河就没有水灾,相反,在春秋时期黄河下游就改道过。到了西汉,黄河开始躁动,从史籍记载就能看到西汉时期黄河水患频仍,甚至出现了五次改道。这一状况,持续到东汉,东汉朝廷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治理黄河,治水专家王景主持这项庞大的工程,指挥数十万人修建各种水利设施,最后终于将躁动不安的黄河“安抚”下来。这次安抚,让黄河“安静”了近八百年。虽然这期间,黄河也发过大水,若单纯以频率而言,并不比西汉时期少,但水灾的严重程度却远低于西汉时期。而且,这八百年中,还包括了南北朝、晚唐藩镇割据的漫长时期,当中原战火纷飞的时候,没有中央朝廷来治理黄河,黄河却还那么“安静”,可见东汉王景治水的功劳有多大。这一切,到了北宋时戛然而止,那时的黄河,下游部分河段的河床甚至已经高过地面,成为悬河,于是开始不安分起来。黄河安流的局面,就此一去不复返。想到这里,宇文温有些感慨,感慨的是很可能在他的“任期”内,像今年这般大规模的洪水极有可能不会再发生,感慨的是黄河中游的水土流失,最后使得本来已经安静下来的黄河暴躁起来。黄河为什么会有八百年的安流,学术界有争论,若单纯把功劳全归于王景治水,好像说服力不足。但对于北宋时起黄河暴躁的原因,大家的意见倒是相对统一:自唐以来黄河中游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曾经郁郁葱葱的高原变成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黄河含沙量剧增,于是下游地区泥沙淤积速度加快,河床就渐渐提升。加上关中残破,经济、政治中心转移到通济渠汴渠的物资转运枢纽开封,为了保证通济渠的航运,统治者不得不拼命维持黄河水位,不停地加高河堤,于是出现了悬河。水往低处流是自然规律,当河床高过周围地区时,这条大河变得暴躁不安,动不动就发大水,动不动就改道,甚至有了夺淮入海的灾难性后果,难道不是很正常的现象所以,滥砍滥伐导致的水土流失,才是黄河暴躁的根本原因,到了这个时候,即便王景再世,也无法安抚这条狂暴的“巨龙”。自宋以来,历朝都有治水能臣,但能臣再能干,也无法将黄河安抚下来,所以想要治本,就得从保护环境、避免水土流失做起。然而,想要制止滥砍滥伐,谈何容易。当黄河中游地区人口增多,需要大量燃料,需要大兴土木,于是樵采、伐木规模扩大,越来越多的青山变秃,没有了植被的保护,水土流失自然就越来越严重。但是,官府不可能封山,首先木质建筑隔一段时间就得修补,有时候失火还得重建,这就决定了每年的伐木量不可能低。其次,各地百姓需要燃料生火做饭、照明,还要驱寒。如果不许百姓樵采,等同于让百姓在饥寒交迫中死去,大家活不下去,就会揭竿而起。当百姓吃不饱饭、生存都成问题时,环境、民生二选一,统治者该选哪个,答案不言而喻,即便知道滥砍滥伐不好,也只能视若无睹。宇文温的思绪愈发扩散,渐渐走神,以至于那位讲解的官员请示时,他居然都没听见,待得旁边宦官低声提醒,才回过神,却有些茫然。宛若一个上课开小差的学生,被老师点名叫起来回答问题,却连问题都不知道是什么。中书令王頍见着天子走神,赶紧救场:“陛下,此次黄河汛期,虽然未造成巨大损失,但治水大使建言,酌情减轻各地今年的租调”“嗯”宇文温沉吟着,做思考状,以便拖延时间好捋顺思路,思来想去,索性把皮球踢回去:“关于此事,诸位卿家有何看法”第四百二十九章 成本修“宇文化及病重,看来是不行了,朕要让其风光大葬,还要厚待其妻儿,赏赐良田、奴婢、牲口,你有何看法”“陛下,此事理所当然,微臣觉得十分妥当。”“没什么补充”“微臣没有补充。”“当真”“当真。”“呐,你”“陛下请看这边”宇文温的话被杨济打断,却无任何不悦之色,按着杨济所指方向,看着眼前亮堂堂的“主圣坛”。主圣坛,是教堂里的重要位置,其上后侧有透光窗,上面有透光穹顶,所以室外的光线全都投射在主圣坛上,和教堂里阴暗的位置一比,显得十分神圣。然后成婚的新人,站在圣坛前,在牧师的主持下,开始经典流程:某某先生,你愿意娶某某女士为妻么宇文温收回思绪,看着眼前的圣坛。或者说教学黑板放置处。这座新建的砖砌建筑,为砖石结构,用了拱券承重结构,虽然外表看起来像教堂,还是经典的哥特风格教堂,但实际上是军校的新教室。学员们在这里上课,即便坐在最后一排,也能很清楚的看清圣坛教学黑板上的字迹。与此同时,教员在讲台讲课,声音也能够清楚传到最后一排,这都是巧妙的室内设计使得讲话声没有回音,又能清晰传到每一个角落。至于这教室外表为何有尖尖的塔状物,以至于容易遭雷劈,宇文温的解释是“宛若刀矛耸立”,毕竟军校建筑带着杀气没什么不对劲。现在,宇文温对新教室很满意,尤其这教学黑板所处位置,正好有阳光投下,乍一看去,仿佛圣光降临,要是有位宝相庄严的高僧盘腿坐在这地方大概会有无数信徒焚香、虔诚祷告吧。宇文温如是想,新教室完工,他前来视察,兼职承担教室设计师的杨济,按照他绘制的草图,完美实现了设想中的光影效果。而这个风格奇特的教室只是开始,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砖砌建筑出现在长安城里。这样的建筑不需要什么百年树木来做承重柱或者承重结构,建筑材料中砖石的比例很高,一来防火性能不错,二来经久耐用,不需要隔一段时间就检查是否有木料被虫蛀。也不需要时不时更换一些腐朽的木料。说白了,这种建筑风格,根本就不是中原的传统建筑风格,可以说是现代水泥砖石当然,这种“安静”是相对而言,不是说这一时期黄河就没有水灾,相反,在春秋时期黄河下游就改道过。到了西汉,黄河开始躁动,从史籍记载就能看到西汉时期黄河水患频仍,甚至出现了五次改道。这一状况,持续到东汉,东汉朝廷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治理黄河,治水专家王景主持这项庞大的工程,指挥数十万人修建各种水利设施,最后终于将躁动不安的黄河“安抚”下来。这次安抚,让黄河“安静”了近八百年。虽然这期间,黄河也发过大水,若单纯以频率而言,并不比西汉时期少,但水灾的严重程度却远低于西汉时期。而且,这八百年中,还包括了南北朝、晚唐藩镇割据的漫长时期,当中原战火纷飞的时候,没有中央朝廷来治理黄河,黄河却还那么“安静”,可见东汉王景治水的功劳有多大。这一切,到了北宋时戛然而止,那时的黄河,下游部分河段的河床甚至已经高过地面,成为悬河,于是开始不安分起来。黄河安流的局面,就此一去不复返。想到这里,宇文温有些感慨,感慨的是很可能在他的“任期”内,像今年这般大规模的洪水极有可能不会再发生,感慨的是黄河中游的水土流失,最后使得本来已经安静下来的黄河暴躁起来。黄河为什么会有八百年的安流,学术界有争论,若单纯把功劳全归于王景治水,好像说服力不足。但对于北宋时起黄河暴躁的原因,大家的意见倒是相对统一:自唐以来黄河中游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曾经郁郁葱葱的高原变成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黄河含沙量剧增,于是下游地区泥沙淤积速度加快,河床就渐渐提升。加上关中残破,经济、政治中心转移到通济渠汴渠的物资转运枢纽开封,为了保证通济渠的航运,统治者不得不拼命维持黄河水位,不停地加高河堤,于是出现了悬河。水往低处流是自然规律,当河床高过周围地区时,这条大河变得暴躁不安,动不动就发大水,动不动就改道,甚至有了夺淮入海的灾难性后果,难道不是很正常的现象所以,滥砍滥伐导致的水土流失,才是黄河暴躁的根本原因,到了这个时候,即便王景再世,也无法安抚这条狂暴的“巨龙”。自宋以来,历朝都有治水能臣,但能臣再能干,也无法将黄河安抚下来,所以想要治本,就得从保护环境、避免水土流失做起。然而,想要制止滥砍滥伐,谈何容易。当黄河中游地区人口增多,需要大量燃料,需要大兴土木,于是樵采、伐木规模扩大,越来越多的青山变秃,没有了植被的保护,水土流失自然就越来越严重。但是,官府不可能封山,首先木质建筑隔一段时间就得修补,有时候失火还得重建,这就决定了每年的伐木量不可能低。其次,各地百姓需要燃料生火做饭、照明,还要驱寒。如果不许百姓樵采,等同于让百姓在饥寒交迫中死去,大家活不下去,就会揭竿而起。当百姓吃不饱饭、生存都成问题时,环境、民生二选一,统治者该选哪个,答案不言而喻,即便知道滥砍滥伐不好,也只能视若无睹。宇文温的思绪愈发扩散,渐渐走神,以至于那位讲解的官员请示时,他居然都没听见,待得旁边宦官低声提醒,才回过神,却有些茫然。宛若一个上课开小差的学生,被老师点名叫起来回答问题,却连问题都不知道是什么。中书令王頍见着天子走神,赶紧救场:“陛下,此次黄河汛期,虽然未造成巨大损失,但治水大使建言,酌情减轻各地今年的租调”“嗯”宇文温沉吟着,做思考状,以便拖延时间好捋顺思路,思来想去,索性把皮球踢回去:“关于此事,诸位卿家有何看法”第四百二十九章 成本修“宇文化及病重,看来是不行了,朕要让其风光大葬,还要厚待其妻儿,赏赐良田、奴婢、牲口,你有何看法”“陛下,此事理所当然,微臣觉得十分妥当。”“没什么补充”“微臣没有补充。”“当真”“当真。”“呐,你”“陛下请看这边”宇文温的话被杨济打断,却无任何不悦之色,按着杨济所指方向,看着眼前亮堂堂的“主圣坛”。主圣坛,是教堂里的重要位置,其上后侧有透光窗,上面有透光穹顶,所以室外的光线全都投射在主圣坛上,和教堂里阴暗的位置一比,显得十分神圣。然后成婚的新人,站在圣坛前,在牧师的主持下,开始经典流程:某某先生,你愿意娶某某女士为妻么宇文温收回思绪,看着眼前的圣坛。或者说教学黑板放置处。这座新建的砖砌建筑,为砖石结构,用了拱券承重结构,虽然外表看起来像教堂,还是经典的哥特风格教堂,但实际上是军校的新教室。学员们在这里上课,即便坐在最后一排,也能很清楚的看清圣坛教学黑板上的字迹。与此同时,教员在讲台讲课,声音也能够清楚传到最后一排,这都是巧妙的室内设计使得讲话声没有回音,又能清晰传到每一个角落。至于这教室外表为何有尖尖的塔状物,以至于容易遭雷劈,宇文温的解释是“宛若刀矛耸立”,毕竟军校建筑带着杀气没什么不对劲。现在,宇文温对新教室很满意,尤其这教学黑板所处位置,正好有阳光投下,乍一看去,仿佛圣光降临,要是有位宝相庄严的高僧盘腿坐在这地方大概会有无数信徒焚香、虔诚祷告吧。宇文温如是想,新教室完工,他前来视察,兼职承担教室设计师的杨济,按照他绘制的草图,完美实现了设想中的光影效果。而这个风格奇特的教室只是开始,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砖砌建筑出现在长安城里。这样的建筑不需要什么百年树木来做承重柱或者承重结构,建筑材料中砖石的比例很高,一来防火性能不错,二来经久耐用,不需要隔一段时间就检查是否有木料被虫蛀。也不需要时不时更换一些腐朽的木料。说白了,这种建筑风格,根本就不是中原的传统建筑风格,可以说是现代水泥砖石当然,这种“安静”是相对而言,不是说这一时期黄河就没有水灾,相反,在春秋时期黄河下游就改道过。到了西汉,黄河开始躁动,从史籍记载就能看到西汉时期黄河水患频仍,甚至出现了五次改道。这一状况,持续到东汉,东汉朝廷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治理黄河,治水专家王景主持这项庞大的工程,指挥数十万人修建各种水利设施,最后终于将躁动不安的黄河“安抚”下来。这次安抚,让黄河“安静”了近八百年。虽然这期间,黄河也发过大水,若单纯以频率而言,并不比西汉时期少,但水灾的严重程度却远低于西汉时期。而且,这八百年中,还包括了南北朝、晚唐藩镇割据的漫长时期,当中原战火纷飞的时候,没有中央朝廷来治理黄河,黄河却还那么“安静”,可见东汉王景治水的功劳有多大。这一切,到了北宋时戛然而止,那时的黄河,下游部分河段的河床甚至已经高过地面,成为悬河,于是开始不安分起来。黄河安流的局面,就此一去不复返。想到这里,宇文温有些感慨,感慨的是很可能在他的“任期”内,像今年这般大规模的洪水极有可能不会再发生,感慨的是黄河中游的水土流失,最后使得本来已经安静下来的黄河暴躁起来。黄河为什么会有八百年的安流,学术界有争论,若单纯把功劳全归于王景治水,好像说服力不足。但对于北宋时起黄河暴躁的原因,大家的意见倒是相对统一:自唐以来黄河中游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曾经郁郁葱葱的高原变成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黄河含沙量剧增,于是下游地区泥沙淤积速度加快,河床就渐渐提升。加上关中残破,经济、政治中心转移到通济渠汴渠的物资转运枢纽开封,为了保证通济渠的航运,统治者不得不拼命维持黄河水位,不停地加高河堤,于是出现了悬河。水往低处流是自然规律,当河床高过周围地区时,这条大河变得暴躁不安,动不动就发大水,动不动就改道,甚至有了夺淮入海的灾难性后果,难道不是很正常的现象所以,滥砍滥伐导致的水土流失,才是黄河暴躁的根本原因,到了这个时候,即便王景再世,也无法安抚这条狂暴的“巨龙”。自宋以来,历朝都有治水能臣,但能臣再能干,也无法将黄河安抚下来,所以想要治本,就得从保护环境、避免水土流失做起。然而,想要制止滥砍滥伐,谈何容易。当黄河中游地区人口增多,需要大量燃料,需要大兴土木,于是樵采、伐木规模扩大,越来越多的青山变秃,没有了植被的保护,水土流失自然就越来越严重。但是,官府不可能封山,首先木质建筑隔一段时间就得修补,有时候失火还得重建,这就决定了每年的伐木量不可能低。其次,各地百姓需要燃料生火做饭、照明,还要驱寒。如果不许百姓樵采,等同于让百姓在饥寒交迫中死去,大家活不下去,就会揭竿而起。当百姓吃不饱饭、生存都成问题时,环境、民生二选一,统治者该选哪个,答案不言而喻,即便知道滥砍滥伐不好,也只能视若无睹。宇文温的思绪愈发扩散,渐渐走神,以至于那位讲解的官员请示时,他居然都没听见,待得旁边宦官低声提醒,才回过神,却有些茫然。宛若一个上课开小差的学生,被老师点名叫起来回答问题,却连问题都不知道是什么。中书令王頍见着天子走神,赶紧救场:“陛下,此次黄河汛期,虽然未造成巨大损失,但治水大使建言,酌情减轻各地今年的租调”“嗯”宇文温沉吟着,做思考状,以便拖延时间好捋顺思路,思来想去,索性把皮球踢回去:“关于此事,诸位卿家有何看法”第四百二十九章 成本修“宇文化及病重,看来是不行了,朕要让其风光大葬,还要厚待其妻儿,赏赐良田、奴婢、牲口,你有何看法”“陛下,此事理所当然,微臣觉得十分妥当。”“没什么补充”“微臣没有补充。”“当真”“当真。”“呐,你”“陛下请看这边”宇文温的话被杨济打断,却无任何不悦之色,按着杨济所指方向,看着眼前亮堂堂的“主圣坛”。主圣坛,是教堂里的重要位置,其上后侧有透光窗,上面有透光穹顶,所以室外的光线全都投射在主圣坛上,和教堂里阴暗的位置一比,显得十分神圣。然后成婚的新人,站在圣坛前,在牧师的主持下,开始经典流程:某某先生,你愿意娶某某女士为妻么宇文温收回思绪,看着眼前的圣坛。或者说教学黑板放置处。这座新建的砖砌建筑,为砖石结构,用了拱券承重结构,虽然外表看起来像教堂,还是经典的哥特风格教堂,但实际上是军校的新教室。学员们在这里上课,即便坐在最后一排,也能很清楚的看清圣坛教学黑板上的字迹。与此同时,教员在讲台讲课,声音也能够清楚传到最后一排,这都是巧妙的室内设计使得讲话声没有回音,又能清晰传到每一个角落。至于这教室外表为何有尖尖的塔状物,以至于容易遭雷劈,宇文温的解释是“宛若刀矛耸立”,毕竟军校建筑带着杀气没什么不对劲。现在,宇文温对新教室很满意,尤其这教学黑板所处位置,正好有阳光投下,乍一看去,仿佛圣光降临,要是有位宝相庄严的高僧盘腿坐在这地方大概会有无数信徒焚香、虔诚祷告吧。宇文温如是想,新教室完工,他前来视察,兼职承担教室设计师的杨济,按照他绘制的草图,完美实现了设想中的光影效果。而这个风格奇特的教室只是开始,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砖砌建筑出现在长安城里。这样的建筑不需要什么百年树木来做承重柱或者承重结构,建筑材料中砖石的比例很高,一来防火性能不错,二来经久耐用,不需要隔一段时间就检查是否有木料被虫蛀。也不需要时不时更换一些腐朽的木料。说白了,这种建筑风格,根本就不是中原的传统建筑风格,可以说是现代水泥砖石当然,这种“安静”是相对而言,不是说这一时期黄河就没有水灾,相反,在春秋时期黄河下游就改道过。到了西汉,黄河开始躁动,从史籍记载就能看到西汉时期黄河水患频仍,甚至出现了五次改道。这一状况,持续到东汉,东汉朝廷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治理黄河,治水专家王景主持这项庞大的工程,指挥数十万人修建各种水利设施,最后终于将躁动不安的黄河“安抚”下来。这次安抚,让黄河“安静”了近八百年。虽然这期间,黄河也发过大水,若单纯以频率而言,并不比西汉时期少,但水灾的严重程度却远低于西汉时期。而且,这八百年中,还包括了南北朝、晚唐藩镇割据的漫长时期,当中原战火纷飞的时候,没有中央朝廷来治理黄河,黄河却还那么“安静”,可见东汉王景治水的功劳有多大。这一切,到了北宋时戛然而止,那时的黄河,下游部分河段的河床甚至已经高过地面,成为悬河,于是开始不安分起来。黄河安流的局面,就此一去不复返。想到这里,宇文温有些感慨,感慨的是很可能在他的“任期”内,像今年这般大规模的洪水极有可能不会再发生,感慨的是黄河中游的水土流失,最后使得本来已经安静下来的黄河暴躁起来。黄河为什么会有八百年的安流,学术界有争论,若单纯把功劳全归于王景治水,好像说服力不足。但对于北宋时起黄河暴躁的原因,大家的意见倒是相对统一:自唐以来黄河中游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曾经郁郁葱葱的高原变成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黄河含沙量剧增,于是下游地区泥沙淤积速度加快,河床就渐渐提升。加上关中残破,经济、政治中心转移到通济渠汴渠的物资转运枢纽开封,为了保证通济渠的航运,统治者不得不拼命维持黄河水位,不停地加高河堤,于是出现了悬河。水往低处流是自然规律,当河床高过周围地区时,这条大河变得暴躁不安,动不动就发大水,动不动就改道,甚至有了夺淮入海的灾难性后果,难道不是很正常的现象所以,滥砍滥伐导致的水土流失,才是黄河暴躁的根本原因,到了这个时候,即便王景再世,也无法安抚这条狂暴的“巨龙”。自宋以来,历朝都有治水能臣,但能臣再能干,也无法将黄河安抚下来,所以想要治本,就得从保护环境、避免水土流失做起。然而,想要制止滥砍滥伐,谈何容易。当黄河中游地区人口增多,需要大量燃料,需要大兴土木,于是樵采、伐木规模扩大,越来越多的青山变秃,没有了植被的保护,水土流失自然就越来越严重。但是,官府不可能封山,首先木质建筑隔一段时间就得修补,有时候失火还得重建,这就决定了每年的伐木量不可能低。其次,各地百姓需要燃料生火做饭、照明,还要驱寒。如果不许百姓樵采,等同于让百姓在饥寒交迫中死去,大家活不下去,就会揭竿而起。当百姓吃不饱饭、生存都成问题时,环境、民生二选一,统治者该选哪个,答案不言而喻,即便知道滥砍滥伐不好,也只能视若无睹。宇文温的思绪愈发扩散,渐渐走神,以至于那位讲解的官员请示时,他居然都没听见,待得旁边宦官低声提醒,才回过神,却有些茫然。宛若一个上课开小差的学生,被老师点名叫起来回答问题,却连问题都不知道是什么。中书令王頍见着天子走神,赶紧救场:“陛下,此次黄河汛期,虽然未造成巨大损失,但治水大使建言,酌情减轻各地今年的租调”“嗯”宇文温沉吟着,做思考状,以便拖延时间好捋顺思路,思来想去,索性把皮球踢回去:“关于此事,诸位卿家有何看法”第四百二十九章 成本修“宇文化及病重,看来是不行了,朕要让其风光大葬,还要厚待其妻儿,赏赐良田、奴婢、牲口,你有何看法”“陛下,此事理所当然,微臣觉得十分妥当。”“没什么补充”“微臣没有补充。”“当真”“当真。”“呐,你”“陛下请看这边”宇文温的话被杨济打断,却无任何不悦之色,按着杨济所指方向,看着眼前亮堂堂的“主圣坛”。主圣坛,是教堂里的重要位置,其上后侧有透光窗,上面有透光穹顶,所以室外的光线全都投射在主圣坛上,和教堂里阴暗的位置一比,显得十分神圣。然后成婚的新人,站在圣坛前,在牧师的主持下,开始经典流程:某某先生,你愿意娶某某女士为妻么宇文温收回思绪,看着眼前的圣坛。或者说教学黑板放置处。这座新建的砖砌建筑,为砖石结构,用了拱券承重结构,虽然外表看起来像教堂,还是经典的哥特风格教堂,但实际上是军校的新教室。学员们在这里上课,即便坐在最后一排,也能很清楚的看清圣坛教学黑板上的字迹。与此同时,教员在讲台讲课,声音也能够清楚传到最后一排,这都是巧妙的室内设计使得讲话声没有回音,又能清晰传到每一个角落。至于这教室外表为何有尖尖的塔状物,以至于容易遭雷劈,宇文温的解释是“宛若刀矛耸立”,毕竟军校建筑带着杀气没什么不对劲。现在,宇文温对新教室很满意,尤其这教学黑板所处位置,正好有阳光投下,乍一看去,仿佛圣光降临,要是有位宝相庄严的高僧盘腿坐在这地方大概会有无数信徒焚香、虔诚祷告吧。宇文温如是想,新教室完工,他前来视察,兼职承担教室设计师的杨济,按照他绘制的草图,完美实现了设想中的光影效果。而这个风格奇特的教室只是开始,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砖砌建筑出现在长安城里。这样的建筑不需要什么百年树木来做承重柱或者承重结构,建筑材料中砖石的比例很高,一来防火性能不错,二来经久耐用,不需要隔一段时间就检查是否有木料被虫蛀。也不需要时不时更换一些腐朽的木料。说白了,这种建筑风格,根本就不是中原的传统建筑风格,可以说是现代水泥砖石当然,这种“安静”是相对而言,不是说这一时期黄河就没有水灾,相反,在春秋时期黄河下游就改道过。到了西汉,黄河开始躁动,从史籍记载就能看到西汉时期黄河水患频仍,甚至出现了五次改道。这一状况,持续到东汉,东汉朝廷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治理黄河,治水专家王景主持这项庞大的工程,指挥数十万人修建各种水利设施,最后终于将躁动不安的黄河“安抚”下来。这次安抚,让黄河“安静”了近八百年。虽然这期间,黄河也发过大水,若单纯以频率而言,并不比西汉时期少,但水灾的严重程度却远低于西汉时期。而且,这八百年中,还包括了南北朝、晚唐藩镇割据的漫长时期,当中原战火纷飞的时候,没有中央朝廷来治理黄河,黄河却还那么“安静”,可见东汉王景治水的功劳有多大。这一切,到了北宋时戛然而止,那时的黄河,下游部分河段的河床甚至已经高过地面,成为悬河,于是开始不安分起来。黄河安流的局面,就此一去不复返。想到这里,宇文温有些感慨,感慨的是很可能在他的“任期”内,像今年这般大规模的洪水极有可能不会再发生,感慨的是黄河中游的水土流失,最后使得本来已经安静下来的黄河暴躁起来。黄河为什么会有八百年的安流,学术界有争论,若单纯把功劳全归于王景治水,好像说服力不足。但对于北宋时起黄河暴躁的原因,大家的意见倒是相对统一:自唐以来黄河中游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曾经郁郁葱葱的高原变成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黄河含沙量剧增,于是下游地区泥沙淤积速度加快,河床就渐渐提升。加上关中残破,经济、政治中心转移到通济渠汴渠的物资转运枢纽开封,为了保证通济渠的航运,统治者不得不拼命维持黄河水位,不停地加高河堤,于是出现了悬河。水往低处流是自然规律,当河床高过周围地区时,这条大河变得暴躁不安,动不动就发大水,动不动就改道,甚至有了夺淮入海的灾难性后果,难道不是很正常的现象所以,滥砍滥伐导致的水土流失,才是黄河暴躁的根本原因,到了这个时候,即便王景再世,也无法安抚这条狂暴的“巨龙”。自宋以来,历朝都有治水能臣,但能臣再能干,也无法将黄河安抚下来,所以想要治本,就得从保护环境、避免水土流失做起。然而,想要制止滥砍滥伐,谈何容易。当黄河中游地区人口增多,需要大量燃料,需要大兴土木,于是樵采、伐木规模扩大,越来越多的青山变秃,没有了植被的保护,水土流失自然就越来越严重。但是,官府不可能封山,首先木质建筑隔一段时间就得修补,有时候失火还得重建,这就决定了每年的伐木量不可能低。其次,各地百姓需要燃料生火做饭、照明,还要驱寒。如果不许百姓樵采,等同于让百姓在饥寒交迫中死去,大家活不下去,就会揭竿而起。当百姓吃不饱饭、生存都成问题时,环境、民生二选一,统治者该选哪个,答案不言而喻,即便知道滥砍滥伐不好,也只能视若无睹。宇文温的思绪愈发扩散,渐渐走神,以至于那位讲解的官员请示时,他居然都没听见,待得旁边宦官低声提醒,才回过神,却有些茫然。宛若一个上课开小差的学生,被老师点名叫起来回答问题,却连问题都不知道是什么。中书令王頍见着天子走神,赶紧救场:“陛下,此次黄河汛期,虽然未造成巨大损失,但治水大使建言,酌情减轻各地今年的租调”“嗯”宇文温沉吟着,做思考状,以便拖延时间好捋顺思路,思来想去,索性把皮球踢回去:“关于此事,诸位卿家有何看法”第四百二十九章 成本修“宇文化及病重,看来是不行了,朕要让其风光大葬,还要厚待其妻儿,赏赐良田、奴婢、牲口,你有何看法”“陛下,此事理所当然,微臣觉得十分妥当。”“没什么补充”“微臣没有补充。”“当真”“当真。”“呐,你”“陛下请看这边”宇文温的话被杨济打断,却无任何不悦之色,按着杨济所指方向,看着眼前亮堂堂的“主圣坛”。主圣坛,是教堂里的重要位置,其上后侧有透光窗,上面有透光穹顶,所以室外的光线全都投射在主圣坛上,和教堂里阴暗的位置一比,显得十分神圣。然后成婚的新人,站在圣坛前,在牧师的主持下,开始经典流程:某某先生,你愿意娶某某女士为妻么宇文温收回思绪,看着眼前的圣坛。或者说教学黑板放置处。这座新建的砖砌建筑,为砖石结构,用了拱券承重结构,虽然外表看起来像教堂,还是经典的哥特风格教堂,但实际上是军校的新教室。学员们在这里上课,即便坐在最后一排,也能很清楚的看清圣坛教学黑板上的字迹。与此同时,教员在讲台讲课,声音也能够清楚传到最后一排,这都是巧妙的室内设计使得讲话声没有回音,又能清晰传到每一个角落。至于这教室外表为何有尖尖的塔状物,以至于容易遭雷劈,宇文温的解释是“宛若刀矛耸立”,毕竟军校建筑带着杀气没什么不对劲。现在,宇文温对新教室很满意,尤其这教学黑板所处位置,正好有阳光投下,乍一看去,仿佛圣光降临,要是有位宝相庄严的高僧盘腿坐在这地方大概会有无数信徒焚香、虔诚祷告吧。宇文温如是想,新教室完工,他前来视察,兼职承担教室设计师的杨济,按照他绘制的草图,完美实现了设想中的光影效果。而这个风格奇特的教室只是开始,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砖砌建筑出现在长安城里。这样的建筑不需要什么百年树木来做承重柱或者承重结构,建筑材料中砖石的比例很高,一来防火性能不错,二来经久耐用,不需要隔一段时间就检查是否有木料被虫蛀。也不需要时不时更换一些腐朽的木料。说白了,这种建筑风格,根本就不是中原的传统建筑风格,可以说是现代水泥砖石当然,这种“安静”是相对而言,不是说这一时期黄河就没有水灾,相反,在春秋时期黄河下游就改道过。到了西汉,黄河开始躁动,从史籍记载就能看到西汉时期黄河水患频仍,甚至出现了五次改道。这一状况,持续到东汉,东汉朝廷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治理黄河,治水专家王景主持这项庞大的工程,指挥数十万人修建各种水利设施,最后终于将躁动不安的黄河“安抚”下来。这次安抚,让黄河“安静”了近八百年。虽然这期间,黄河也发过大水,若单纯以频率而言,并不比西汉时期少,但水灾的严重程度却远低于西汉时期。而且,这八百年中,还包括了南北朝、晚唐藩镇割据的漫长时期,当中原战火纷飞的时候,没有中央朝廷来治理黄河,黄河却还那么“安静”,可见东汉王景治水的功劳有多大。这一切,到了北宋时戛然而止,那时的黄河,下游部分河段的河床甚至已经高过地面,成为悬河,于是开始不安分起来。黄河安流的局面,就此一去不复返。想到这里,宇文温有些感慨,感慨的是很可能在他的“任期”内,像今年这般大规模的洪水极有可能不会再发生,感慨的是黄河中游的水土流失,最后使得本来已经安静下来的黄河暴躁起来。黄河为什么会有八百年的安流,学术界有争论,若单纯把功劳全归于王景治水,好像说服力不足。但对于北宋时起黄河暴躁的原因,大家的意见倒是相对统一:自唐以来黄河中游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曾经郁郁葱葱的高原变成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黄河含沙量剧增,于是下游地区泥沙淤积速度加快,河床就渐渐提升。加上关中残破,经济、政治中心转移到通济渠汴渠的物资转运枢纽开封,为了保证通济渠的航运,统治者不得不拼命维持黄河水位,不停地加高河堤,于是出现了悬河。水往低处流是自然规律,当河床高过周围地区时,这条大河变得暴躁不安,动不动就发大水,动不动就改道,甚至有了夺淮入海的灾难性后果,难道不是很正常的现象所以,滥砍滥伐导致的水土流失,才是黄河暴躁的根本原因,到了这个时候,即便王景再世,也无法安抚这条狂暴的“巨龙”。自宋以来,历朝都有治水能臣,但能臣再能干,也无法将黄河安抚下来,所以想要治本,就得从保护环境、避免水土流失做起。然而,想要制止滥砍滥伐,谈何容易。当黄河中游地区人口增多,需要大量燃料,需要大兴土木,于是樵采、伐木规模扩大,越来越多的青山变秃,没有了植被的保护,水土流失自然就越来越严重。但是,官府不可能封山,首先木质建筑隔一段时间就得修补,有时候失火还得重建,这就决定了每年的伐木量不可能低。其次,各地百姓需要燃料生火做饭、照明,还要驱寒。如果不许百姓樵采,等同于让百姓在饥寒交迫中死去,大家活不下去,就会揭竿而起。当百姓吃不饱饭、生存都成问题时,环境、民生二选一,统治者该选哪个,答案不言而喻,即便知道滥砍滥伐不好,也只能视若无睹。宇文温的思绪愈发扩散,渐渐走神,以至于那位讲解的官员请示时,他居然都没听见,待得旁边宦官低声提醒,才回过神,却有些茫然。宛若一个上课开小差的学生,被老师点名叫起来回答问题,却连问题都不知道是什么。中书令王頍见着天子走神,赶紧救场:“陛下,此次黄河汛期,虽然未造成巨大损失,但治水大使建言,酌情减轻各地今年的租调”“嗯”宇文温沉吟着,做思考状,以便拖延时间好捋顺思路,思来想去,索性把皮球踢回去:“关于此事,诸位卿家有何看法”第四百二十九章 成本修“宇文化及病重,看来是不行了,朕要让其风光大葬,还要厚待其妻儿,赏赐良田、奴婢、牲口,你有何看法”“陛下,此事理所当然,微臣觉得十分妥当。”“没什么补充”“微臣没有补充。”“当真”“当真。”“呐,你”“陛下请看这边”宇文温的话被杨济打断,却无任何不悦之色,按着杨济所指方向,看着眼前亮堂堂的“主圣坛”。主圣坛,是教堂里的重要位置,其上后侧有透光窗,上面有透光穹顶,所以室外的光线全都投射在主圣坛上,和教堂里阴暗的位置一比,显得十分神圣。然后成婚的新人,站在圣坛前,在牧师的主持下,开始经典流程:某某先生,你愿意娶某某女士为妻么宇文温收回思绪,看着眼前的圣坛。或者说教学黑板放置处。这座新建的砖砌建筑,为砖石结构,用了拱券承重结构,虽然外表看起来像教堂,还是经典的哥特风格教堂,但实际上是军校的新教室。学员们在这里上课,即便坐在最后一排,也能很清楚的看清圣坛教学黑板上的字迹。与此同时,教员在讲台讲课,声音也能够清楚传到最后一排,这都是巧妙的室内设计使得讲话声没有回音,又能清晰传到每一个角落。至于这教室外表为何有尖尖的塔状物,以至于容易遭雷劈,宇文温的解释是“宛若刀矛耸立”,毕竟军校建筑带着杀气没什么不对劲。现在,宇文温对新教室很满意,尤其这教学黑板所处位置,正好有阳光投下,乍一看去,仿佛圣光降临,要是有位宝相庄严的高僧盘腿坐在这地方大概会有无数信徒焚香、虔诚祷告吧。宇文温如是想,新教室完工,他前来视察,兼职承担教室设计师的杨济,按照他绘制的草图,完美实现了设想中的光影效果。而这个风格奇特的教室只是开始,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砖砌建筑出现在长安城里。这样的建筑不需要什么百年树木来做承重柱或者承重结构,建筑材料中砖石的比例很高,一来防火性能不错,二来经久耐用,不需要隔一段时间就检查是否有木料被虫蛀。也不需要时不时更换一些腐朽的木料。说白了,这种建筑风格,根本就不是中原的传统建筑风格,可以说是现代水泥砖石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