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造化图小说网>都市青春>逆水行周> 逆水行周 分节阅读 1343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逆水行周 分节阅读 1343(1 / 1)

d,当年父亲念一段千字文,他就跟着念,虽然不知道自己跟着念的内容有何意思,却能念得朗朗上口。念着念着,就记住了。南朝萧梁时,梁武帝命人从王羲之书法作品中选取一千个不重复的字,命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编纂成韵文,此即为千字文。全文为四字句,对仗工整,条理清晰,文采斐然。千字文如今为幼童开蒙的常见书籍,幼童即便大字不识一个,也能跟着先生朗诵千字文,就如同唱歌一般。念着念着,熟悉了,就开始背诵,然后开始一个字一个字的着认,接着开始练习写。幼童把千字文里的字都写全了、认全了,蒙学就能“毕业”。现在,教室里,一个年轻的先生正带领学童朗诵千字文,房玄龄看得出这位年轻的先生颇为紧张,所以朗诵时的声音有些颤抖,若是在族学里教书,恐怕下课后就得卷铺盖走人。但是,在这里却不会,因为这里是夏口城中不收学费的“公办小学”,又称“实验小学”,免费招收幼童,不限男女,由实习的师范生担任先生,给这些幼童开蒙。而家长们送自家儿女来此,绝不会有多少人奢望儿女能读书成才,无非是把儿女放到这里让人帮看管一下,有个打发时间的去处,顺便吃一顿免费的朝食。至于父母,得了清闲,就忙自己的事情去了。但即便如此,每一位送儿女入公学的家长,都会按着儿女的头,一起向年轻的先生们鞠躬:“我家孩儿若不听话,先生只管打”正因为是免费入学,而教书的先生都是实习的师范生,所以没有家长对先生的青涩表现有意见,只盼先生多用心,让调皮的儿女知道什么是礼节。懵懂幼童们坐在课堂里,被先生摆在案上的戒尺震慑,一个个老老实实,端正坐姿,不管懂不懂,都众口一词跟着先生“唱歌”。幼童的耐性有限,所以公学里每一节课只有三十分钟,然后有十分钟的课间休息时间,让这些懵懂学童可以在室外活动。等上课时间一到,上课钟声一响,大家就得回到各自的教室,继续上课。等到午后,放学时间,家长们会过来接自己的孩子,或者由校方将孩子们组织成一个个小队,在教职工的护送下回家。这样免费给孩童开蒙的实验小学,实行的是“义务教育”,在夏口有好几座,武昌、大冶还有西阳也是如此,甚至在江州湓口、洪州南昌、岳州岳阳、潭州临湘也有不少。除此之外,在安陆、沔阳、江陵、襄阳、上宛、穰城也有。两淮地区,各主要商埠里,类似的实验小学也渐渐增多,扬州广陵亦是如此。实验小学有正副校长,为官府任命,负责学校的日常运转,处理各类杂务,并且监督教学情况,对师范实习生的表现进行评定。各地实验小学都归属学政管理,接受当地官府监管,可不是什么拐卖人口、误人子弟的黑校,所以百姓才会放心。这样的实验小学,因为不收学费,所以是不可能有什么像样收入,又要供应学童每日一餐,还有各类书籍、文具的损耗,以及教室、校区设施的修葺,开支也不小。官府不可能完全承担这样的开支,所以,各地实验小学还得靠各方贤达的踊跃捐款,才得以维持下去。书籍、文具,有书社免费赠送,教书的先生,都是师范学校的实习生,学校只需要管饭、安排住宿,发放一些生活费,至于实验小学的“保安”,各镖行也施以援手,派保镖作为义务校工,维持秩序,看守校园。每日的朝食,多为当地食肆免费供应的粥、炊饼,校园有宿舍,让教职工住宿。这种免费招生、负责开蒙的实验小学,同时也负责培养师范生的教学能力,为青涩的师范生提供绝佳实习场所。师范生通过在公学磨练,可以初步适应什么是“为人师表”,能把脸皮练得“厚”些。实验小学兼顾幼童开蒙教育和师范生实习,经过多年的试行,已经摸索出不错的运营体制,所以朝廷会逐渐在全国各地一些工商业发达的地方进行推广。房玄龄曾经参与这项工作,所以对实验小学再熟悉不过,虽然他出身士族,却认为不分贵贱都有资格接受教育,朝廷推行这样的免费教育,是德政。但他没想到,荆襄、两湖、两淮地区的民间人士如此热情,对于实验小学的支持力度如此之大。给实验小学捐钱、捐物,是刷名声的好机会,所以不缺钱的商贾们乐于做个大善人,各地官府也乐见实验小学传出朗朗读书声,毕竟教化百姓是地方官的职责。可以说,荆襄、两湖、两淮地区的公办教育正在快速发展,无论是官还是民,都对教育投入了大量的资源。一个家境贫寒的幼童,若在公办小学表现出色,会得校方推荐,获慷慨之士资助,进入高一级的学校进行学习,如果表现依旧出色,还可以获得奖学金,继续学业。那么这些慷慨之士是什么样的人呢是那些子弟不成器的商贾,自觉子弟、族人靠考试当官无望,便怀着“奇货可居”的心思,对那些能读书的贫寒学子进行“投资”,资助对方求学深造,然后参加科举。资助的一百个人当中,只要有一个出头,那就是大赚,甚至只要自己资助的学子中了举人,资助者都不吝于将女儿嫁给对方。在荆襄、两湖、两淮地区,教育成了许多商贾“投资”的绝佳领域,因为有无数慷慨之士踊跃捐资捐物,所以这些地区的公办学校体系建设很快,教育水准随之水涨船高。读书改变命运,是一句越来越广为人知的口号,无数为了改变命运而读书的贫寒学子,会源源不断涌入科举这个“战场”,可想而知,科举考试的竞争只会越来越激烈。但这只是开始,房玄龄知道朝廷有长期规划,要让学政惠及天下,因为天子曾言:教育,是朝廷对天下百姓应尽的义务。当义务教育蒙学真的在国内各主要地区实现时,天下会变成什么样子他真希望自己能活到那一天,好亲眼看一看。第五百零五章 蹒跚学步夕阳西下,旷野里,凉棚下,身着官服的房玄龄和几名便装男子坐在长凳上聊天,各自手里还拿着资料,边看边交谈,草棚周围点起了几盘蚊香,袅袅白烟中夹杂着淡淡清香。这种以除虫菊为原料制作的新式蚊香,驱蚊效果很好,味道也不难闻,所以推广起来很快,随着各地的除虫菊种植范围迅速扩大,市面上销售的新式蚊香也越来越多。房玄龄对这种新式蚊香很熟悉,因为长安城里的官宦人家,大多用上了新式蚊香,在夏秋之际蚊虫肆虐的时候,有了蚊香“镇宅”,蚊虫都不敢近身。现在,在这草木丛生的旷野里,临近黄昏就会有许多蚊虫飞舞,能咬得人浑身是包,却因为点起了蚊香,所以凉棚内外近三十余人都悠然自得。天色渐暗,大家待在旷野里不回去,当然不是要等着夜观天象,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在西方,那里,是实验铁路一端“消失”的方向。不久之后,就会有一列“火车”沿着铁路呼啸而来。所谓“火车”,就是以蒸汽动力驱动的车辆,因为行走时,其上蒸汽锅炉烟囱冒火喷烟,故而得名“火车”。房玄龄奉太子之命到夏口公干,任务之一,就是确认火车的研制进度如何。蒸汽机械很复杂,房玄龄之前当然不懂蒸汽机技术,但既然身为太子的佐官,而太子如今负责火车的研制工作,他就必须现学。靠着大半年的熬夜看书,房玄龄大概了解了火车的技术原理和如今面临的技术难题,现在,他在这里,就要亲眼看看使用最新技术改进后的实验火车,能在这实验铁路上达到什么样的速度。他们所处位置,在夏口城南郊,这里有一条圆形铁路,周长四十里,为实验性质的铁路。这道周长为四十里的“铁圈”内,是官府管制的“实验基地”,外围有士兵把守、巡逻,闲杂人等未尽许可不得入内。“实验基地”里宛若小城镇,有工场、宿舍区,住着许多技术人员及相关工作人员。又有数条铁路,和“外圈”铁路连成一个体系,同时有数个技术攻关小组在这些铁路上进行“火车”的研制工作。在实验基地外围的圆形实验铁路上,经常有“火车”行驶,从实验铁路建成到现在,已经过了二十余年,在轨道上行走的火车,也换了许多。以蒸汽动力驱动的火轮船,如今航行在江河湖海里,然而同期“诞生”的火车,却依旧被困在这条实验铁路,宛若一个蹒跚学步的幼童,艰难的挪动脚步。看着外面的花花世界,心中憧憬,却无法迈开步伐走出去。天色渐暗,有技术员点起电石灯,挂在凉棚下,房玄龄借助灯光,翻看着手中资料。这本资料配有插图,记录了火车的研制过程,房玄龄看过许多次,可以说十分熟悉。当天子尚在潜邸时,技术人员们就在研究火车、火轮船,这两种蒸汽机装置,一个在陆上走,一个在水中跑,但火轮船的研制进度要远远领先于火车。问题在哪里在于若想要蒸汽机有足够的动力,就得有足够的蒸汽,这就意味着蒸汽锅炉要大。然而,锅炉的尺寸不可能无限制增加,因为锅炉本身有自重包括锅炉水和燃煤,若锅炉自重增加量超过动力的增加量,火车即便能动,也只能慢慢“走”,很难“跑”起来。重量和动力的矛盾,就如懵懂学徒揉面团般,面多加水、水多加面,控制不好的后果,就是面团越来越大,却始终成不了形。对于船只来说,因为船身足够宽敞,所以对蒸汽锅炉及蒸汽机的尺寸限制相对较小,船用蒸汽锅炉和蒸汽机可以做得大些,动力自然就上去了。但火车就不行,因为车身尺寸受限的缘故,对于蒸汽锅炉和蒸汽机汽缸的尺寸、重量有严格限制。与此同时,蒸汽机运转起来时会产生振动,若无有效的减震结构或者避震、减震装置,来缓解整套动力系统持续不断产生的振动,那么无论是船身还是车身都会受不了。要么结构变形,要么船身车身开裂或散架。然而,船舶因为船身够大,容得下减震结构或者装置,可以大幅缓解振动问题;火车受限于尺寸,留给减震装置的空间有限,由此带来一系列新问题。高效、耐用的减震装置无法“上车”,就只能靠加强车身结构强度来硬扛,然而要加强车身结构,就会导致车身重量大幅增加。与此同时,火车若“跑”起来,对于车轮、车轴的耐用度也提出了严格要求,若是将木制车轮、车轴换成铁制车轮、车轴,重量蹭蹭蹭就上去了。正是因为面临着诸多技术问题,火车的研制一直不顺,几乎是同时研制的火轮船早已实用化,又从明轮推进改良到螺旋桨推进。当火轮船在江河湖海里欢快跑着的时候,火车依旧在夏口城外实验铁路上蹒跚学步。但是,随着火轮船不断改良而完善的蒸汽机技术,已经可以用于火车的改进,在船用蒸汽锅炉基础上“小型化”的车用蒸汽锅炉,在今年开春已经有了原型机。与此同时,随着冶金技术和制造工艺的进步,更轻、更耐用的车用汽缸已经被技术人员制造出来,一系列技术进步的成果,都用在新型号实验火车身上。房玄龄掏出怀表看看时间,如今是下午十八点,远处,传来了机械的轰鸣声。众人抬头望去,只见实验铁路西端,出现了一道不停移动的烟雾,定睛一看,是一列轨道车正在缓缓前进。轨道车前端,是一个喷着浓烟的车辆,这车辆更像是一个装着轮子的卧式锅炉,呼赤呼赤吐着浓烟,拖着后面八节车厢向前走。坐在凉棚里长凳上的人们都站起来,掏出各自的怀表,看着渐渐靠近的火车,又看看怀表上的时间。当火车缓缓经过凉棚前时,房玄龄根据火车走完这一圈的起止时间,很快心算出火车的平均时速,随后走上前,和火车“并肩而行”,向车上“司机”问话:“锅炉情况如何”司机,即掌管蒸汽机之人,也就是火车的“车长”,此时位于车上驾驶室内的“司机”探出头,大声回答:“回参军,锅炉一切正常”“水温如何了”“水温正常”“蒸汽压力呢”“蒸汽压力也正常”房玄龄就这么走着,和走在铁轨上的火车“并肩而行”,其他技术员也跟在旁边,看着这列正常行驶的火车,喜形于色。实验火车,拖着八节车厢,以平均时速十五里的速度,在实验铁路上持续绕圈绕了一昼夜停下加煤、补水的时间不算在内。锅炉正常,车体正常至少看上去正常,这意味着实验火车的耐用性达到了预期目标。而平均时速十五里,意味着实验火车的行驶速度和成年人步行速度差不多。这样的速度,连马拉轨道车都比不过,根本就没有实用化的意义。房玄龄看看左右,见大家点点头,随后大声向火车上的“司机”喊道:“现在开始,加煤,加煤全力行驶”“得令不久之后,就会有一列“火车”沿着铁路呼啸而来。所谓“火车”,就是以蒸汽动力驱动的车辆,因为行走时,其上蒸汽锅炉烟囱冒火喷烟,故而得名“火车”。房玄龄奉太子之命到夏口公干,任务之一,就是确认火车的研制进度如何。蒸汽机械很复杂,房玄龄之前当然不懂蒸汽机技术,但既然身为太子的佐官,而太子如今负责火车的研制工作,他就必须现学。靠着大半年的熬夜看书,房玄龄大概了解了火车的技术原理和如今面临的技术难题,现在,他在这里,就要亲眼看看使用最新技术改进后的实验火车,能在这实验铁路上达到什么样的速度。他们所处位置,在夏口城南郊,这里有一条圆形铁路,周长四十里,为实验性质的铁路。这道周长为四十里的“铁圈”内,是官府管制的“实验基地”,外围有士兵把守、巡逻,闲杂人等未尽许可不得入内。“实验基地”里宛若小城镇,有工场、宿舍区,住着许多技术人员及相关工作人员。又有数条铁路,和“外圈”铁路连成一个体系,同时有数个技术攻关小组在这些铁路上进行“火车”的研制工作。在实验基地外围的圆形实验铁路上,经常有“火车”行驶,从实验铁路建成到现在,已经过了二十余年,在轨道上行走的火车,也换了许多。以蒸汽动力驱动的火轮船,如今航行在江河湖海里,然而同期“诞生”的火车,却依旧被困在这条实验铁路,宛若一个蹒跚学步的幼童,艰难的挪动脚步。看着外面的花花世界,心中憧憬,却无法迈开步伐走出去。天色渐暗,有技术员点起电石灯,挂在凉棚下,房玄龄借助灯光,翻看着手中资料。这本资料配有插图,记录了火车的研制过程,房玄龄看过许多次,可以说十分熟悉。当天子尚在潜邸时,技术人员们就在研究火车、火轮船,这两种蒸汽机装置,一个在陆上走,一个在水中跑,但火轮船的研制进度要远远领先于火车。问题在哪里在于若想要蒸汽机有足够的动力,就得有足够的蒸汽,这就意味着蒸汽锅炉要大。然而,锅炉的尺寸不可能无限制增加,因为锅炉本身有自重包括锅炉水和燃煤,若锅炉自重增加量超过动力的增加量,火车即便能动,也只能慢慢“走”,很难“跑”起来。重量和动力的矛盾,就如懵懂学徒揉面团般,面多加水、水多加面,控制不好的后果,就是面团越来越大,却始终成不了形。对于船只来说,因为船身足够宽敞,所以对蒸汽锅炉及蒸汽机的尺寸限制相对较小,船用蒸汽锅炉和蒸汽机可以做得大些,动力自然就上去了。但火车就不行,因为车身尺寸受限的缘故,对于蒸汽锅炉和蒸汽机汽缸的尺寸、重量有严格限制。与此同时,蒸汽机运转起来时会产生振动,若无有效的减震结构或者避震、减震装置,来缓解整套动力系统持续不断产生的振动,那么无论是船身还是车身都会受不了。要么结构变形,要么船身车身开裂或散架。然而,船舶因为船身够大,容得下减震结构或者装置,可以大幅缓解振动问题;火车受限于尺寸,留给减震装置的空间有限,由此带来一系列新问题。高效、耐用的减震装置无法“上车”,就只能靠加强车身结构强度来硬扛,然而要加强车身结构,就会导致车身重量大幅增加。与此同时,火车若“跑”起来,对于车轮、车轴的耐用度也提出了严格要求,若是将木制车轮、车轴换成铁制车轮、车轴,重量蹭蹭蹭就上去了。正是因为面临着诸多技术问题,火车的研制一直不顺,几乎是同时研制的火轮船早已实用化,又从明轮推进改良到螺旋桨推进。当火轮船在江河湖海里欢快跑着的时候,火车依旧在夏口城外实验铁路上蹒跚学步。但是,随着火轮船不断改良而完善的蒸汽机技术,已经可以用于火车的改进,在船用蒸汽锅炉基础上“小型化”的车用蒸汽锅炉,在今年开春已经有了原型机。与此同时,随着冶金技术和制造工艺的进步,更轻、更耐用的车用汽缸已经被技术人员制造出来,一系列技术进步的成果,都用在新型号实验火车身上。房玄龄掏出怀表看看时间,如今是下午十八点,远处,传来了机械的轰鸣声。众人抬头望去,只见实验铁路西端,出现了一道不停移动的烟雾,定睛一看,是一列轨道车正在缓缓前进。轨道车前端,是一个喷着浓烟的车辆,这车辆更像是一个装着轮子的卧式锅炉,呼赤呼赤吐着浓烟,拖着后面八节车厢向前走。坐在凉棚里长凳上的人们都站起来,掏出各自的怀表,看着渐渐靠近的火车,又看看怀表上的时间。当火车缓缓经过凉棚前时,房玄龄根据火车走完这一圈的起止时间,很快心算出火车的平均时速,随后走上前,和火车“并肩而行”,向车上“司机”问话:“锅炉情况如何”司机,即掌管蒸汽机之人,也就是火车的“车长”,此时位于车上驾驶室内的“司机”探出头,大声回答:“回参军,锅炉一切正常”“水温如何了”“水温正常”“蒸汽压力呢”“蒸汽压力也正常”房玄龄就这么走着,和走在铁轨上的火车“并肩而行”,其他技术员也跟在旁边,看着这列正常行驶的火车,喜形于色。实验火车,拖着八节车厢,以平均时速十五里的速度,在实验铁路上持续绕圈绕了一昼夜停下加煤、补水的时间不算在内。锅炉正常,车体正常至少看上去正常,这意味着实验火车的耐用性达到了预期目标。而平均时速十五里,意味着实验火车的行驶速度和成年人步行速度差不多。这样的速度,连马拉轨道车都比不过,根本就没有实用化的意义。房玄龄看看左右,见大家点点头,随后大声向火车上的“司机”喊道:“现在开始,加煤,加煤全力行驶”“得令不久之后,就会有一列“火车”沿着铁路呼啸而来。所谓“火车”,就是以蒸汽动力驱动的车辆,因为行走时,其上蒸汽锅炉烟囱冒火喷烟,故而得名“火车”。房玄龄奉太子之命到夏口公干,任务之一,就是确认火车的研制进度如何。蒸汽机械很复杂,房玄龄之前当然不懂蒸汽机技术,但既然身为太子的佐官,而太子如今负责火车的研制工作,他就必须现学。靠着大半年的熬夜看书,房玄龄大概了解了火车的技术原理和如今面临的技术难题,现在,他在这里,就要亲眼看看使用最新技术改进后的实验火车,能在这实验铁路上达到什么样的速度。他们所处位置,在夏口城南郊,这里有一条圆形铁路,周长四十里,为实验性质的铁路。这道周长为四十里的“铁圈”内,是官府管制的“实验基地”,外围有士兵把守、巡逻,闲杂人等未尽许可不得入内。“实验基地”里宛若小城镇,有工场、宿舍区,住着许多技术人员及相关工作人员。又有数条铁路,和“外圈”铁路连成一个体系,同时有数个技术攻关小组在这些铁路上进行“火车”的研制工作。在实验基地外围的圆形实验铁路上,经常有“火车”行驶,从实验铁路建成到现在,已经过了二十余年,在轨道上行走的火车,也换了许多。以蒸汽动力驱动的火轮船,如今航行在江河湖海里,然而同期“诞生”的火车,却依旧被困在这条实验铁路,宛若一个蹒跚学步的幼童,艰难的挪动脚步。看着外面的花花世界,心中憧憬,却无法迈开步伐走出去。天色渐暗,有技术员点起电石灯,挂在凉棚下,房玄龄借助灯光,翻看着手中资料。这本资料配有插图,记录了火车的研制过程,房玄龄看过许多次,可以说十分熟悉。当天子尚在潜邸时,技术人员们就在研究火车、火轮船,这两种蒸汽机装置,一个在陆上走,一个在水中跑,但火轮船的研制进度要远远领先于火车。问题在哪里在于若想要蒸汽机有足够的动力,就得有足够的蒸汽,这就意味着蒸汽锅炉要大。然而,锅炉的尺寸不可能无限制增加,因为锅炉本身有自重包括锅炉水和燃煤,若锅炉自重增加量超过动力的增加量,火车即便能动,也只能慢慢“走”,很难“跑”起来。重量和动力的矛盾,就如懵懂学徒揉面团般,面多加水、水多加面,控制不好的后果,就是面团越来越大,却始终成不了形。对于船只来说,因为船身足够宽敞,所以对蒸汽锅炉及蒸汽机的尺寸限制相对较小,船用蒸汽锅炉和蒸汽机可以做得大些,动力自然就上去了。但火车就不行,因为车身尺寸受限的缘故,对于蒸汽锅炉和蒸汽机汽缸的尺寸、重量有严格限制。与此同时,蒸汽机运转起来时会产生振动,若无有效的减震结构或者避震、减震装置,来缓解整套动力系统持续不断产生的振动,那么无论是船身还是车身都会受不了。要么结构变形,要么船身车身开裂或散架。然而,船舶因为船身够大,容得下减震结构或者装置,可以大幅缓解振动问题;火车受限于尺寸,留给减震装置的空间有限,由此带来一系列新问题。高效、耐用的减震装置无法“上车”,就只能靠加强车身结构强度来硬扛,然而要加强车身结构,就会导致车身重量大幅增加。与此同时,火车若“跑”起来,对于车轮、车轴的耐用度也提出了严格要求,若是将木制车轮、车轴换成铁制车轮、车轴,重量蹭蹭蹭就上去了。正是因为面临着诸多技术问题,火车的研制一直不顺,几乎是同时研制的火轮船早已实用化,又从明轮推进改良到螺旋桨推进。当火轮船在江河湖海里欢快跑着的时候,火车依旧在夏口城外实验铁路上蹒跚学步。但是,随着火轮船不断改良而完善的蒸汽机技术,已经可以用于火车的改进,在船用蒸汽锅炉基础上“小型化”的车用蒸汽锅炉,在今年开春已经有了原型机。与此同时,随着冶金技术和制造工艺的进步,更轻、更耐用的车用汽缸已经被技术人员制造出来,一系列技术进步的成果,都用在新型号实验火车身上。房玄龄掏出怀表看看时间,如今是下午十八点,远处,传来了机械的轰鸣声。众人抬头望去,只见实验铁路西端,出现了一道不停移动的烟雾,定睛一看,是一列轨道车正在缓缓前进。轨道车前端,是一个喷着浓烟的车辆,这车辆更像是一个装着轮子的卧式锅炉,呼赤呼赤吐着浓烟,拖着后面八节车厢向前走。坐在凉棚里长凳上的人们都站起来,掏出各自的怀表,看着渐渐靠近的火车,又看看怀表上的时间。当火车缓缓经过凉棚前时,房玄龄根据火车走完这一圈的起止时间,很快心算出火车的平均时速,随后走上前,和火车“并肩而行”,向车上“司机”问话:“锅炉情况如何”司机,即掌管蒸汽机之人,也就是火车的“车长”,此时位于车上驾驶室内的“司机”探出头,大声回答:“回参军,锅炉一切正常”“水温如何了”“水温正常”“蒸汽压力呢”“蒸汽压力也正常”房玄龄就这么走着,和走在铁轨上的火车“并肩而行”,其他技术员也跟在旁边,看着这列正常行驶的火车,喜形于色。实验火车,拖着八节车厢,以平均时速十五里的速度,在实验铁路上持续绕圈绕了一昼夜停下加煤、补水的时间不算在内。锅炉正常,车体正常至少看上去正常,这意味着实验火车的耐用性达到了预期目标。而平均时速十五里,意味着实验火车的行驶速度和成年人步行速度差不多。这样的速度,连马拉轨道车都比不过,根本就没有实用化的意义。房玄龄看看左右,见大家点点头,随后大声向火车上的“司机”喊道:“现在开始,加煤,加煤全力行驶”“得令不久之后,就会有一列“火车”沿着铁路呼啸而来。所谓“火车”,就是以蒸汽动力驱动的车辆,因为行走时,其上蒸汽锅炉烟囱冒火喷烟,故而得名“火车”。房玄龄奉太子之命到夏口公干,任务之一,就是确认火车的研制进度如何。蒸汽机械很复杂,房玄龄之前当然不懂蒸汽机技术,但既然身为太子的佐官,而太子如今负责火车的研制工作,他就必须现学。靠着大半年的熬夜看书,房玄龄大概了解了火车的技术原理和如今面临的技术难题,现在,他在这里,就要亲眼看看使用最新技术改进后的实验火车,能在这实验铁路上达到什么样的速度。他们所处位置,在夏口城南郊,这里有一条圆形铁路,周长四十里,为实验性质的铁路。这道周长为四十里的“铁圈”内,是官府管制的“实验基地”,外围有士兵把守、巡逻,闲杂人等未尽许可不得入内。“实验基地”里宛若小城镇,有工场、宿舍区,住着许多技术人员及相关工作人员。又有数条铁路,和“外圈”铁路连成一个体系,同时有数个技术攻关小组在这些铁路上进行“火车”的研制工作。在实验基地外围的圆形实验铁路上,经常有“火车”行驶,从实验铁路建成到现在,已经过了二十余年,在轨道上行走的火车,也换了许多。以蒸汽动力驱动的火轮船,如今航行在江河湖海里,然而同期“诞生”的火车,却依旧被困在这条实验铁路,宛若一个蹒跚学步的幼童,艰难的挪动脚步。看着外面的花花世界,心中憧憬,却无法迈开步伐走出去。天色渐暗,有技术员点起电石灯,挂在凉棚下,房玄龄借助灯光,翻看着手中资料。这本资料配有插图,记录了火车的研制过程,房玄龄看过许多次,可以说十分熟悉。当天子尚在潜邸时,技术人员们就在研究火车、火轮船,这两种蒸汽机装置,一个在陆上走,一个在水中跑,但火轮船的研制进度要远远领先于火车。问题在哪里在于若想要蒸汽机有足够的动力,就得有足够的蒸汽,这就意味着蒸汽锅炉要大。然而,锅炉的尺寸不可能无限制增加,因为锅炉本身有自重包括锅炉水和燃煤,若锅炉自重增加量超过动力的增加量,火车即便能动,也只能慢慢“走”,很难“跑”起来。重量和动力的矛盾,就如懵懂学徒揉面团般,面多加水、水多加面,控制不好的后果,就是面团越来越大,却始终成不了形。对于船只来说,因为船身足够宽敞,所以对蒸汽锅炉及蒸汽机的尺寸限制相对较小,船用蒸汽锅炉和蒸汽机可以做得大些,动力自然就上去了。但火车就不行,因为车身尺寸受限的缘故,对于蒸汽锅炉和蒸汽机汽缸的尺寸、重量有严格限制。与此同时,蒸汽机运转起来时会产生振动,若无有效的减震结构或者避震、减震装置,来缓解整套动力系统持续不断产生的振动,那么无论是船身还是车身都会受不了。要么结构变形,要么船身车身开裂或散架。然而,船舶因为船身够大,容得下减震结构或者装置,可以大幅缓解振动问题;火车受限于尺寸,留给减震装置的空间有限,由此带来一系列新问题。高效、耐用的减震装置无法“上车”,就只能靠加强车身结构强度来硬扛,然而要加强车身结构,就会导致车身重量大幅增加。与此同时,火车若“跑”起来,对于车轮、车轴的耐用度也提出了严格要求,若是将木制车轮、车轴换成铁制车轮、车轴,重量蹭蹭蹭就上去了。正是因为面临着诸多技术问题,火车的研制一直不顺,几乎是同时研制的火轮船早已实用化,又从明轮推进改良到螺旋桨推进。当火轮船在江河湖海里欢快跑着的时候,火车依旧在夏口城外实验铁路上蹒跚学步。但是,随着火轮船不断改良而完善的蒸汽机技术,已经可以用于火车的改进,在船用蒸汽锅炉基础上“小型化”的车用蒸汽锅炉,在今年开春已经有了原型机。与此同时,随着冶金技术和制造工艺的进步,更轻、更耐用的车用汽缸已经被技术人员制造出来,一系列技术进步的成果,都用在新型号实验火车身上。房玄龄掏出怀表看看时间,如今是下午十八点,远处,传来了机械的轰鸣声。众人抬头望去,只见实验铁路西端,出现了一道不停移动的烟雾,定睛一看,是一列轨道车正在缓缓前进。轨道车前端,是一个喷着浓烟的车辆,这车辆更像是一个装着轮子的卧式锅炉,呼赤呼赤吐着浓烟,拖着后面八节车厢向前走。坐在凉棚里长凳上的人们都站起来,掏出各自的怀表,看着渐渐靠近的火车,又看看怀表上的时间。当火车缓缓经过凉棚前时,房玄龄根据火车走完这一圈的起止时间,很快心算出火车的平均时速,随后走上前,和火车“并肩而行”,向车上“司机”问话:“锅炉情况如何”司机,即掌管蒸汽机之人,也就是火车的“车长”,此时位于车上驾驶室内的“司机”探出头,大声回答:“回参军,锅炉一切正常”“水温如何了”“水温正常”“蒸汽压力呢”“蒸汽压力也正常”房玄龄就这么走着,和走在铁轨上的火车“并肩而行”,其他技术员也跟在旁边,看着这列正常行驶的火车,喜形于色。实验火车,拖着八节车厢,以平均时速十五里的速度,在实验铁路上持续绕圈绕了一昼夜停下加煤、补水的时间不算在内。锅炉正常,车体正常至少看上去正常,这意味着实验火车的耐用性达到了预期目标。而平均时速十五里,意味着实验火车的行驶速度和成年人步行速度差不多。这样的速度,连马拉轨道车都比不过,根本就没有实用化的意义。房玄龄看看左右,见大家点点头,随后大声向火车上的“司机”喊道:“现在开始,加煤,加煤全力行驶”“得令不久之后,就会有一列“火车”沿着铁路呼啸而来。所谓“火车”,就是以蒸汽动力驱动的车辆,因为行走时,其上蒸汽锅炉烟囱冒火喷烟,故而得名“火车”。房玄龄奉太子之命到夏口公干,任务之一,就是确认火车的研制进度如何。蒸汽机械很复杂,房玄龄之前当然不懂蒸汽机技术,但既然身为太子的佐官,而太子如今负责火车的研制工作,他就必须现学。靠着大半年的熬夜看书,房玄龄大概了解了火车的技术原理和如今面临的技术难题,现在,他在这里,就要亲眼看看使用最新技术改进后的实验火车,能在这实验铁路上达到什么样的速度。他们所处位置,在夏口城南郊,这里有一条圆形铁路,周长四十里,为实验性质的铁路。这道周长为四十里的“铁圈”内,是官府管制的“实验基地”,外围有士兵把守、巡逻,闲杂人等未尽许可不得入内。“实验基地”里宛若小城镇,有工场、宿舍区,住着许多技术人员及相关工作人员。又有数条铁路,和“外圈”铁路连成一个体系,同时有数个技术攻关小组在这些铁路上进行“火车”的研制工作。在实验基地外围的圆形实验铁路上,经常有“火车”行驶,从实验铁路建成到现在,已经过了二十余年,在轨道上行走的火车,也换了许多。以蒸汽动力驱动的火轮船,如今航行在江河湖海里,然而同期“诞生”的火车,却依旧被困在这条实验铁路,宛若一个蹒跚学步的幼童,艰难的挪动脚步。看着外面的花花世界,心中憧憬,却无法迈开步伐走出去。天色渐暗,有技术员点起电石灯,挂在凉棚下,房玄龄借助灯光,翻看着手中资料。这本资料配有插图,记录了火车的研制过程,房玄龄看过许多次,可以说十分熟悉。当天子尚在潜邸时,技术人员们就在研究火车、火轮船,这两种蒸汽机装置,一个在陆上走,一个在水中跑,但火轮船的研制进度要远远领先于火车。问题在哪里在于若想要蒸汽机有足够的动力,就得有足够的蒸汽,这就意味着蒸汽锅炉要大。然而,锅炉的尺寸不可能无限制增加,因为锅炉本身有自重包括锅炉水和燃煤,若锅炉自重增加量超过动力的增加量,火车即便能动,也只能慢慢“走”,很难“跑”起来。重量和动力的矛盾,就如懵懂学徒揉面团般,面多加水、水多加面,控制不好的后果,就是面团越来越大,却始终成不了形。对于船只来说,因为船身足够宽敞,所以对蒸汽锅炉及蒸汽机的尺寸限制相对较小,船用蒸汽锅炉和蒸汽机可以做得大些,动力自然就上去了。但火车就不行,因为车身尺寸受限的缘故,对于蒸汽锅炉和蒸汽机汽缸的尺寸、重量有严格限制。与此同时,蒸汽机运转起来时会产生振动,若无有效的减震结构或者避震、减震装置,来缓解整套动力系统持续不断产生的振动,那么无论是船身还是车身都会受不了。要么结构变形,要么船身车身开裂或散架。然而,船舶因为船身够大,容得下减震结构或者装置,可以大幅缓解振动问题;火车受限于尺寸,留给减震装置的空间有限,由此带来一系列新问题。高效、耐用的减震装置无法“上车”,就只能靠加强车身结构强度来硬扛,然而要加强车身结构,就会导致车身重量大幅增加。与此同时,火车若“跑”起来,对于车轮、车轴的耐用度也提出了严格要求,若是将木制车轮、车轴换成铁制车轮、车轴,重量蹭蹭蹭就上去了。正是因为面临着诸多技术问题,火车的研制一直不顺,几乎是同时研制的火轮船早已实用化,又从明轮推进改良到螺旋桨推进。当火轮船在江河湖海里欢快跑着的时候,火车依旧在夏口城外实验铁路上蹒跚学步。但是,随着火轮船不断改良而完善的蒸汽机技术,已经可以用于火车的改进,在船用蒸汽锅炉基础上“小型化”的车用蒸汽锅炉,在今年开春已经有了原型机。与此同时,随着冶金技术和制造工艺的进步,更轻、更耐用的车用汽缸已经被技术人员制造出来,一系列技术进步的成果,都用在新型号实验火车身上。房玄龄掏出怀表看看时间,如今是下午十八点,远处,传来了机械的轰鸣声。众人抬头望去,只见实验铁路西端,出现了一道不停移动的烟雾,定睛一看,是一列轨道车正在缓缓前进。轨道车前端,是一个喷着浓烟的车辆,这车辆更像是一个装着轮子的卧式锅炉,呼赤呼赤吐着浓烟,拖着后面八节车厢向前走。坐在凉棚里长凳上的人们都站起来,掏出各自的怀表,看着渐渐靠近的火车,又看看怀表上的时间。当火车缓缓经过凉棚前时,房玄龄根据火车走完这一圈的起止时间,很快心算出火车的平均时速,随后走上前,和火车“并肩而行”,向车上“司机”问话:“锅炉情况如何”司机,即掌管蒸汽机之人,也就是火车的“车长”,此时位于车上驾驶室内的“司机”探出头,大声回答:“回参军,锅炉一切正常”“水温如何了”“水温正常”“蒸汽压力呢”“蒸汽压力也正常”房玄龄就这么走着,和走在铁轨上的火车“并肩而行”,其他技术员也跟在旁边,看着这列正常行驶的火车,喜形于色。实验火车,拖着八节车厢,以平均时速十五里的速度,在实验铁路上持续绕圈绕了一昼夜停下加煤、补水的时间不算在内。锅炉正常,车体正常至少看上去正常,这意味着实验火车的耐用性达到了预期目标。而平均时速十五里,意味着实验火车的行驶速度和成年人步行速度差不多。这样的速度,连马拉轨道车都比不过,根本就没有实用化的意义。房玄龄看看左右,见大家点点头,随后大声向火车上的“司机”喊道:“现在开始,加煤,加煤全力行驶”“得令不久之后,就会有一列“火车”沿着铁路呼啸而来。所谓“火车”,就是以蒸汽动力驱动的车辆,因为行走时,其上蒸汽锅炉烟囱冒火喷烟,故而得名“火车”。房玄龄奉太子之命到夏口公干,任务之一,就是确认火车的研制进度如何。蒸汽机械很复杂,房玄龄之前当然不懂蒸汽机技术,但既然身为太子的佐官,而太子如今负责火车的研制工作,他就必须现学。靠着大半年的熬夜看书,房玄龄大概了解了火车的技术原理和如今面临的技术难题,现在,他在这里,就要亲眼看看使用最新技术改进后的实验火车,能在这实验铁路上达到什么样的速度。他们所处位置,在夏口城南郊,这里有一条圆形铁路,周长四十里,为实验性质的铁路。这道周长为四十里的“铁圈”内,是官府管制的“实验基地”,外围有士兵把守、巡逻,闲杂人等未尽许可不得入内。“实验基地”里宛若小城镇,有工场、宿舍区,住着许多技术人员及相关工作人员。又有数条铁路,和“外圈”铁路连成一个体系,同时有数个技术攻关小组在这些铁路上进行“火车”的研制工作。在实验基地外围的圆形实验铁路上,经常有“火车”行驶,从实验铁路建成到现在,已经过了二十余年,在轨道上行走的火车,也换了许多。以蒸汽动力驱动的火轮船,如今航行在江河湖海里,然而同期“诞生”的火车,却依旧被困在这条实验铁路,宛若一个蹒跚学步的幼童,艰难的挪动脚步。看着外面的花花世界,心中憧憬,却无法迈开步伐走出去。天色渐暗,有技术员点起电石灯,挂在凉棚下,房玄龄借助灯光,翻看着手中资料。这本资料配有插图,记录了火车的研制过程,房玄龄看过许多次,可以说十分熟悉。当天子尚在潜邸时,技术人员们就在研究火车、火轮船,这两种蒸汽机装置,一个在陆上走,一个在水中跑,但火轮船的研制进度要远远领先于火车。问题在哪里在于若想要蒸汽机有足够的动力,就得有足够的蒸汽,这就意味着蒸汽锅炉要大。然而,锅炉的尺寸不可能无限制增加,因为锅炉本身有自重包括锅炉水和燃煤,若锅炉自重增加量超过动力的增加量,火车即便能动,也只能慢慢“走”,很难“跑”起来。重量和动力的矛盾,就如懵懂学徒揉面团般,面多加水、水多加面,控制不好的后果,就是面团越来越大,却始终成不了形。对于船只来说,因为船身足够宽敞,所以对蒸汽锅炉及蒸汽机的尺寸限制相对较小,船用蒸汽锅炉和蒸汽机可以做得大些,动力自然就上去了。但火车就不行,因为车身尺寸受限的缘故,对于蒸汽锅炉和蒸汽机汽缸的尺寸、重量有严格限制。与此同时,蒸汽机运转起来时会产生振动,若无有效的减震结构或者避震、减震装置,来缓解整套动力系统持续不断产生的振动,那么无论是船身还是车身都会受不了。要么结构变形,要么船身车身开裂或散架。然而,船舶因为船身够大,容得下减震结构或者装置,可以大幅缓解振动问题;火车受限于尺寸,留给减震装置的空间有限,由此带来一系列新问题。高效、耐用的减震装置无法“上车”,就只能靠加强车身结构强度来硬扛,然而要加强车身结构,就会导致车身重量大幅增加。与此同时,火车若“跑”起来,对于车轮、车轴的耐用度也提出了严格要求,若是将木制车轮、车轴换成铁制车轮、车轴,重量蹭蹭蹭就上去了。正是因为面临着诸多技术问题,火车的研制一直不顺,几乎是同时研制的火轮船早已实用化,又从明轮推进改良到螺旋桨推进。当火轮船在江河湖海里欢快跑着的时候,火车依旧在夏口城外实验铁路上蹒跚学步。但是,随着火轮船不断改良而完善的蒸汽机技术,已经可以用于火车的改进,在船用蒸汽锅炉基础上“小型化”的车用蒸汽锅炉,在今年开春已经有了原型机。与此同时,随着冶金技术和制造工艺的进步,更轻、更耐用的车用汽缸已经被技术人员制造出来,一系列技术进步的成果,都用在新型号实验火车身上。房玄龄掏出怀表看看时间,如今是下午十八点,远处,传来了机械的轰鸣声。众人抬头望去,只见实验铁路西端,出现了一道不停移动的烟雾,定睛一看,是一列轨道车正在缓缓前进。轨道车前端,是一个喷着浓烟的车辆,这车辆更像是一个装着轮子的卧式锅炉,呼赤呼赤吐着浓烟,拖着后面八节车厢向前走。坐在凉棚里长凳上的人们都站起来,掏出各自的怀表,看着渐渐靠近的火车,又看看怀表上的时间。当火车缓缓经过凉棚前时,房玄龄根据火车走完这一圈的起止时间,很快心算出火车的平均时速,随后走上前,和火车“并肩而行”,向车上“司机”问话:“锅炉情况如何”司机,即掌管蒸汽机之人,也就是火车的“车长”,此时位于车上驾驶室内的“司机”探出头,大声回答:“回参军,锅炉一切正常”“水温如何了”“水温正常”“蒸汽压力呢”“蒸汽压力也正常”房玄龄就这么走着,和走在铁轨上的火车“并肩而行”,其他技术员也跟在旁边,看着这列正常行驶的火车,喜形于色。实验火车,拖着八节车厢,以平均时速十五里的速度,在实验铁路上持续绕圈绕了一昼夜停下加煤、补水的时间不算在内。锅炉正常,车体正常至少看上去正常,这意味着实验火车的耐用性达到了预期目标。而平均时速十五里,意味着实验火车的行驶速度和成年人步行速度差不多。这样的速度,连马拉轨道车都比不过,根本就没有实用化的意义。房玄龄看看左右,见大家点点头,随后大声向火车上的“司机”喊道:“现在开始,加煤,加煤全力行驶”“得令不久之后,就会有一列“火车”沿着铁路呼啸而来。所谓“火车”,就是以蒸汽动力驱动的车辆,因为行走时,其上蒸汽锅炉烟囱冒火喷烟,故而得名“火车”。房玄龄奉太子之命到夏口公干,任务之一,就是确认火车的研制进度如何。蒸汽机械很复杂,房玄龄之前当然不懂蒸汽机技术,但既然身为太子的佐官,而太子如今负责火车的研制工作,他就必须现学。靠着大半年的熬夜看书,房玄龄大概了解了火车的技术原理和如今面临的技术难题,现在,他在这里,就要亲眼看看使用最新技术改进后的实验火车,能在这实验铁路上达到什么样的速度。他们所处位置,在夏口城南郊,这里有一条圆形铁路,周长四十里,为实验性质的铁路。这道周长为四十里的“铁圈”内,是官府管制的“实验基地”,外围有士兵把守、巡逻,闲杂人等未尽许可不得入内。“实验基地”里宛若小城镇,有工场、宿舍区,住着许多技术人员及相关工作人员。又有数条铁路,和“外圈”铁路连成一个体系,同时有数个技术攻关小组在这些铁路上进行“火车”的研制工作。在实验基地外围的圆形实验铁路上,经常有“火车”行驶,从实验铁路建成到现在,已经过了二十余年,在轨道上行走的火车,也换了许多。以蒸汽动力驱动的火轮船,如今航行在江河湖海里,然而同期“诞生”的火车,却依旧被困在这条实验铁路,宛若一个蹒跚学步的幼童,艰难的挪动脚步。看着外面的花花世界,心中憧憬,却无法迈开步伐走出去。天色渐暗,有技术员点起电石灯,挂在凉棚下,房玄龄借助灯光,翻看着手中资料。这本资料配有插图,记录了火车的研制过程,房玄龄看过许多次,可以说十分熟悉。当天子尚在潜邸时,技术人员们就在研究火车、火轮船,这两种蒸汽机装置,一个在陆上走,一个在水中跑,但火轮船的研制进度要远远领先于火车。问题在哪里在于若想要蒸汽机有足够的动力,就得有足够的蒸汽,这就意味着蒸汽锅炉要大。然而,锅炉的尺寸不可能无限制增加,因为锅炉本身有自重包括锅炉水和燃煤,若锅炉自重增加量超过动力的增加量,火车即便能动,也只能慢慢“走”,很难“跑”起来。重量和动力的矛盾,就如懵懂学徒揉面团般,面多加水、水多加面,控制不好的后果,就是面团越来越大,却始终成不了形。对于船只来说,因为船身足够宽敞,所以对蒸汽锅炉及蒸汽机的尺寸限制相对较小,船用蒸汽锅炉和蒸汽机可以做得大些,动力自然就上去了。但火车就不行,因为车身尺寸受限的缘故,对于蒸汽锅炉和蒸汽机汽缸的尺寸、重量有严格限制。与此同时,蒸汽机运转起来时会产生振动,若无有效的减震结构或者避震、减震装置,来缓解整套动力系统持续不断产生的振动,那么无论是船身还是车身都会受不了。要么结构变形,要么船身车身开裂或散架。然而,船舶因为船身够大,容得下减震结构或者装置,可以大幅缓解振动问题;火车受限于尺寸,留给减震装置的空间有限,由此带来一系列新问题。高效、耐用的减震装置无法“上车”,就只能靠加强车身结构强度来硬扛,然而要加强车身结构,就会导致车身重量大幅增加。与此同时,火车若“跑”起来,对于车轮、车轴的耐用度也提出了严格要求,若是将木制车轮、车轴换成铁制车轮、车轴,重量蹭蹭蹭就上去了。正是因为面临着诸多技术问题,火车的研制一直不顺,几乎是同时研制的火轮船早已实用化,又从明轮推进改良到螺旋桨推进。当火轮船在江河湖海里欢快跑着的时候,火车依旧在夏口城外实验铁路上蹒跚学步。但是,随着火轮船不断改良而完善的蒸汽机技术,已经可以用于火车的改进,在船用蒸汽锅炉基础上“小型化”的车用蒸汽锅炉,在今年开春已经有了原型机。与此同时,随着冶金技术和制造工艺的进步,更轻、更耐用的车用汽缸已经被技术人员制造出来,一系列技术进步的成果,都用在新型号实验火车身上。房玄龄掏出怀表看看时间,如今是下午十八点,远处,传来了机械的轰鸣声。众人抬头望去,只见实验铁路西端,出现了一道不停移动的烟雾,定睛一看,是一列轨道车正在缓缓前进。轨道车前端,是一个喷着浓烟的车辆,这车辆更像是一个装着轮子的卧式锅炉,呼赤呼赤吐着浓烟,拖着后面八节车厢向前走。坐在凉棚里长凳上的人们都站起来,掏出各自的怀表,看着渐渐靠近的火车,又看看怀表上的时间。当火车缓缓经过凉棚前时,房玄龄根据火车走完这一圈的起止时间,很快心算出火车的平均时速,随后走上前,和火车“并肩而行”,向车上“司机”问话:“锅炉情况如何”司机,即掌管蒸汽机之人,也就是火车的“车长”,此时位于车上驾驶室内的“司机”探出头,大声回答:“回参军,锅炉一切正常”“水温如何了”“水温正常”“蒸汽压力呢”“蒸汽压力也正常”房玄龄就这么走着,和走在铁轨上的火车“并肩而行”,其他技术员也跟在旁边,看着这列正常行驶的火车,喜形于色。实验火车,拖着八节车厢,以平均时速十五里的速度,在实验铁路上持续绕圈绕了一昼夜停下加煤、补水的时间不算在内。锅炉正常,车体正常至少看上去正常,这意味着实验火车的耐用性达到了预期目标。而平均时速十五里,意味着实验火车的行驶速度和成年人步行速度差不多。这样的速度,连马拉轨道车都比不过,根本就没有实用化的意义。房玄龄看看左右,见大家点点头,随后大声向火车上的“司机”喊道:“现在开始,加煤,加煤全力行驶”“得令不久之后,就会有一列“火车”沿着铁路呼啸而来。所谓“火车”,就是以蒸汽动力驱动的车辆,因为行走时,其上蒸汽锅炉烟囱冒火喷烟,故而得名“火车”。房玄龄奉太子之命到夏口公干,任务之一,就是确认火车的研制进度如何。蒸汽机械很复杂,房玄龄之前当然不懂蒸汽机技术,但既然身为太子的佐官,而太子如今负责火车的研制工作,他就必须现学。靠着大半年的熬夜看书,房玄龄大概了解了火车的技术原理和如今面临的技术难题,现在,他在这里,就要亲眼看看使用最新技术改进后的实验火车,能在这实验铁路上达到什么样的速度。他们所处位置,在夏口城南郊,这里有一条圆形铁路,周长四十里,为实验性质的铁路。这道周长为四十里的“铁圈”内,是官府管制的“实验基地”,外围有士兵把守、巡逻,闲杂人等未尽许可不得入内。“实验基地”里宛若小城镇,有工场、宿舍区,住着许多技术人员及相关工作人员。又有数条铁路,和“外圈”铁路连成一个体系,同时有数个技术攻关小组在这些铁路上进行“火车”的研制工作。在实验基地外围的圆形实验铁路上,经常有“火车”行驶,从实验铁路建成到现在,已经过了二十余年,在轨道上行走的火车,也换了许多。以蒸汽动力驱动的火轮船,如今航行在江河湖海里,然而同期“诞生”的火车,却依旧被困在这条实验铁路,宛若一个蹒跚学步的幼童,艰难的挪动脚步。看着外面的花花世界,心中憧憬,却无法迈开步伐走出去。天色渐暗,有技术员点起电石灯,挂在凉棚下,房玄龄借助灯光,翻看着手中资料。这本资料配有插图,记录了火车的研制过程,房玄龄看过许多次,可以说十分熟悉。当天子尚在潜邸时,技术人员们就在研究火车、火轮船,这两种蒸汽机装置,一个在陆上走,一个在水中跑,但火轮船的研制进度要远远领先于火车。问题在哪里在于若想要蒸汽机有足够的动力,就得有足够的蒸汽,这就意味着蒸汽锅炉要大。然而,锅炉的尺寸不可能无限制增加,因为锅炉本身有自重包括锅炉水和燃煤,若锅炉自重增加量超过动力的增加量,火车即便能动,也只能慢慢“走”,很难“跑”起来。重量和动力的矛盾,就如懵懂学徒揉面团般,面多加水、水多加面,控制不好的后果,就是面团越来越大,却始终成不了形。对于船只来说,因为船身足够宽敞,所以对蒸汽锅炉及蒸汽机的尺寸限制相对较小,船用蒸汽锅炉和蒸汽机可以做得大些,动力自然就上去了。但火车就不行,因为车身尺寸受限的缘故,对于蒸汽锅炉和蒸汽机汽缸的尺寸、重量有严格限制。与此同时,蒸汽机运转起来时会产生振动,若无有效的减震结构或者避震、减震装置,来缓解整套动力系统持续不断产生的振动,那么无论是船身还是车身都会受不了。要么结构变形,要么船身车身开裂或散架。然而,船舶因为船身够大,容得下减震结构或者装置,可以大幅缓解振动问题;火车受限于尺寸,留给减震装置的空间有限,由此带来一系列新问题。高效、耐用的减震装置无法“上车”,就只能靠加强车身结构强度来硬扛,然而要加强车身结构,就会导致车身重量大幅增加。与此同时,火车若“跑”起来,对于车轮、车轴的耐用度也提出了严格要求,若是将木制车轮、车轴换成铁制车轮、车轴,重量蹭蹭蹭就上去了。正是因为面临着诸多技术问题,火车的研制一直不顺,几乎是同时研制的火轮船早已实用化,又从明轮推进改良到螺旋桨推进。当火轮船在江河湖海里欢快跑着的时候,火车依旧在夏口城外实验铁路上蹒跚学步。但是,随着火轮船不断改良而完善的蒸汽机技术,已经可以用于火车的改进,在船用蒸汽锅炉基础上“小型化”的车用蒸汽锅炉,在今年开春已经有了原型机。与此同时,随着冶金技术和制造工艺的进步,更轻、更耐用的车用汽缸已经被技术人员制造出来,一系列技术进步的成果,都用在新型号实验火车身上。房玄龄掏出怀表看看时间,如今是下午十八点,远处,传来了机械的轰鸣声。众人抬头望去,只见实验铁路西端,出现了一道不停移动的烟雾,定睛一看,是一列轨道车正在缓缓前进。轨道车前端,是一个喷着浓烟的车辆,这车辆更像是一个装着轮子的卧式锅炉,呼赤呼赤吐着浓烟,拖着后面八节车厢向前走。坐在凉棚里长凳上的人们都站起来,掏出各自的怀表,看着渐渐靠近的火车,又看看怀表上的时间。当火车缓缓经过凉棚前时,房玄龄根据火车走完这一圈的起止时间,很快心算出火车的平均时速,随后走上前,和火车“并肩而行”,向车上“司机”问话:“锅炉情况如何”司机,即掌管蒸汽机之人,也就是火车的“车长”,此时位于车上驾驶室内的“司机”探出头,大声回答:“回参军,锅炉一切正常”“水温如何了”“水温正常”“蒸汽压力呢”“蒸汽压力也正常”房玄龄就这么走着,和走在铁轨上的火车“并肩而行”,其他技术员也跟在旁边,看着这列正常行驶的火车,喜形于色。实验火车,拖着八节车厢,以平均时速十五里的速度,在实验铁路上持续绕圈绕了一昼夜停下加煤、补水的时间不算在内。锅炉正常,车体正常至少看上去正常,这意味着实验火车的耐用性达到了预期目标。而平均时速十五里,意味着实验火车的行驶速度和成年人步行速度差不多。这样的速度,连马拉轨道车都比不过,根本就没有实用化的意义。房玄龄看看左右,见大家点点头,随后大声向火车上的“司机”喊道:“现在开始,加煤,加煤全力行驶”“得令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