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造化图小说网>都市青春>逆水行周> 逆水行周 分节阅读 1355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逆水行周 分节阅读 1355(1 / 1)

d叶城平顶山煤矿,大多是从事采矿多年的老手。大冶地区的铁矿、煤矿,是在宇文温当年地方官任下得到大规模发展,后来有一批人调到叶城平顶山去开采煤矿,所以如今在抚顺煤矿主持工作的技术人员,有许多人算是宇文温当年的老部下。老部下远离家乡,来到遥远的辽东开矿、定居支边,宇文温既然出巡辽东至此,自然要召集老部下座谈,嘘寒问暖,听听大家的心声。问大家在辽东是否住得惯,过冬情况如何,和家乡通邮方不方便等等。宇文温做过多年地方官,所以对于实务很熟悉,问的问题都是和技术人员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听得大家说在辽东过得很好,宇文温很满意。随后又问那些年轻的技术人员们,东海婢如何。东海婢,是来自东海百济、新罗以及高句丽、倭国的婢女,统称“东海婢”。中原的商人,从东海诸国商人手中购买这些穷苦人家出身的婢女,好吃好喝调养,然后教汉语、礼仪,转卖给中原有钱人,这样的买卖已经成规模。如今东海婢和昆仑奴并称,在中原大受欢迎。在大庭广众下问这个问题,确实有点那什么,更何况是天子亲口问,宇文温自己却无所谓,毕竟这也算是关心臣子,然而在场年轻的技术员们答也不是,不答也不是,一个个面红耳赤,尴尬得不行。几个年长的技术员见着如此情形,赶紧出来救场:“陛下,东海婢能做家务,能体贴人,能暖榻,好得很。”“那就好,家里就是得有人操持。”宇文温点点头,对于这些年轻人的尴尬很理解,“大家白日里上班,在矿区累死累活,总不能回到家,还得自己做事。”“男人嘛,总是要成家的,然后有了儿女,才好对父母、对祖宗有个交代,不然大家千里迢迢来到辽东支援大开发,结果奔波多年依旧孤零零一个人,这像什么话”宇文温是男人,当然理解男人的需求,虽然“支边青年”们不一定真的找不到媳妇,但朝廷适当给予“帮助”,解决个人需求,这也是“人性化执政措施”。中原的年轻男女比例还没到失调的地步,但对于“支边青年”支援边疆开发的有为年青人来说,愿意跟着他“支边”的女子未必好找。所以,表现出色、年终考核优秀的人,官府以婢女进行奖赏的做法,很能调动人员的积极性,至于奖赏的婢女是普通婢女还是东海婢,其实都没什么。而在辽东,东海婢成了官府奖励表现出色吏员、技术人员的“奖品”,让许多远离中原家乡到辽东为朝廷效命的人员有了生活伴侣。至于这“生活伴侣”会成为正妻还是小妾,那是“获奖者”自己的事情。实际上,朝廷就是用这种办法解决“支边青年”的婚姻问题,让这些人身边有个伴,有人伺候着,那么日子就不会难熬。对于宇文温来说,这就是一石二鸟的手段,一来向国内引入年轻女性,解决“支边青年”的婚姻问题,二来釜底抽薪,让百济、新罗乃至高句丽损失大量年轻女性,进而影响国内人口增长速度。虽然东海婢的来源都是各国穷苦女子,其国内贵族、豪族们不会缺女人,但年轻女性的大量流失,会让普通百姓的成婚率下降,每年的新生儿减少,持续个二三十年,负面效果就出来了:作为国家税基实物税、劳役的普通平民,其总人数增长缓慢,意味着国力的增长放慢,若国家连年征战导致大量青壮损失,想要恢复人口就会变得越来越困难。半岛三国:高句丽、百济、新罗连年征战,国内百姓苦不堪言,许多农民纷纷破产,要么沦为佃农,要么卖身为奴,而卖女儿当“东海婢”,就成了许多人家的无奈选择。随着大量年轻女性的流失,越来越多的贫穷青年找不到老婆,又面临越来越严酷的压迫和剥削,于是偷渡之风愈演愈烈。这就是宇文温的浑水摸鱼之策,挑动半岛三国混战,但三国之中任何一国却无法突破僵局,就这么干耗着,然后他偷偷在后面挖墙脚,用经济手段导致各国人口流失。虽然这样做的效果有限,但终归是有效果的,三国混战,只会越来越虚弱,与此同时周国和三国做买卖赚钱,抓紧时间开发辽东,让辽东地区的实力快速增长。此消彼长之下,彻底解决高句丽乃的时机就会渐渐成熟。。。。。。。抚顺城内,权做行宫的驿馆里,燕王宇文维翰向父亲宇文温汇报此次东巡鸭绿水的情况,夏初,他作为观察使抵达辽东之东的鸭绿水流域,巡视各地驻军和定居点,听取军民的心声,如今汇总后上呈御览。“父亲,因为有了火轮船,还有各地的支援,鸭绿水一线的要塞、城池,日子都过得不错,军屯、商屯都发展起来了,许多地方已经开始自给自足。”“鸭绿水的修船场已经投入使用,借助中原送来的备件,能够对各类火轮船进行大修,如此一来,可以确保鸭绿水航运,支撑起鸭绿水炮船队,随时支援沿岸堡垒,对来犯之敌进行反击。”“鸭绿水南岸,军屯、商屯也做得有声有色,官军的前沿堡垒群已成体系,即便高句丽骑兵袭扰,也很难渗透官军的数道防线。”“再过得数年,鸭绿水南岸各堡垒就能基本实现自给自足,朝廷的负担减轻,待得辽东真正发展起来,靠着就近转运辽东粮草,足以支撑朝廷收复并控制汉四郡故地。”汉四郡故地,只要朝廷有能力,那就必须收复,这是宇文温的信念,也是他不断向儿子们灌输的信念,实行起来却要讲究策略。收复汉四郡,就得把高句丽乃至百济灭掉,这在军事上不算难,因为原本历史里,唐朝就做到了这一点。问题是马上打江山,不能马上治江山,军事上虽然收复了汉四郡,但要守住汉四郡故地,却不能一味靠打仗。唐朝收复汉四郡,还设州县、安东都督府进行直接统治,结果呢朝廷财力无法支撑大量驻军驻守半岛,加上西面要对突厥、吐蕃用兵,迫使唐廷将军队主力投入西线,于是新罗开始搞事。趁着唐军主力回国,挑唆高句丽、百济遗民造反,趁着唐军平叛自顾不暇之际,直接派兵袭扰唐境。等到唐军主力东进,新罗赶紧收缩兵力,然后遣使求和。一来二往,唐廷承受不了反复调兵东进平叛、退敌的开销,只能渐渐收缩国境,以至于新罗最后奸计得逞,将鸭绿水以南高句丽、百济故地悉数收入囊中。唐朝辛辛苦苦干掉高句丽、百济,结果到头来好处全给新罗拿去了。宇文温可不想重蹈如此覆辙,他觉得既然要做事,那就得把事做好,不留任何后患。他放下手中资料,问儿子:“大郎,依你之见,时机到了么”宇文维翰答道:“父亲,时机未到,最好再等上数年。”“哦为何”“父亲,辽东开发历时近八年,好不容易打开局面,越来越多的中原百姓开始闯辽东,如果东征战事起,恐怕百姓会有疑虑,担心到了辽东后被官府征发随军出征,于是纷纷打消念头,若真如此,那可不好。”“灭高句丽之后,百济必然敌意大增,所以皇朝迟早要灭百济,如此一来必然连年用兵,若等中原的电报线路铺设完毕,直达鸭绿水畔,届时官军水、陆并进,协同作战,如虎添翼。”“其次,北司如今正张罗着东海婢买卖,还变着法子鼓励百济、新罗乃至高句丽国内贫苦青壮偷渡,此事初见成效,但要达到预期效果,还需要时间。”“那些偷渡耽罗乃至中原的三国贫苦青年,只要皇朝好好笼络、加以培养、利用,将来官军横扫半岛,他们就是最好的通事、向导和协从军。”“将来朝廷在汉四郡故地设州县,委任这些人坐镇地方,他们必然害怕三国旧贵族、豪族反扑,所以会相对忠于朝廷忠诚。”“但培养协从军也需要时间,而时间在皇朝这边,所以孩儿以为,灭高句丽的时机从总体而言还不成熟,朝廷不用急。”儿子所说,正符宇文温心意,他知道周国的国力日新月异,所以对于完全收复汉四郡一事,根本就不需要急。汉四郡故地不仅要收复,还要能够完全“消化”,不然一旦消化不良,迟早被迫“吐”出来。李唐灭高句丽、百济,赫赫武功之后,却是渤海国出现、新罗渔翁得利,这又是何苦来哉前车之鉴,绝不能重蹈覆辙。第五百二十五章 泽被后世辽泽旁,宇文温看着无边无际的沼泽,顿生无力之感:若要将这片沼泽化为良田,得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耗时多年才能见效。辽泽有东西二百余里的泥淖,夏秋之际蚊虫漫天,人马穿行其中十分艰难,直接导致辽东、辽西之间的交通受限。历史上隋唐的辽东之役,就是因为辽泽的作梗,导致陆路行军十分艰难,进而影响到后勤运输,使得远征辽东的大军只有夏秋两季的作战时间,中原大军空有庞大兵力,却被辽泽所掣肘。虽然宇文温在各类公文、军报上看过官员、将领对辽泽的描述,如今亲临此地,才切实感受到辽泽的情况是多么不乐观。辽泽是多种地貌的综合体,不仅有丛生芦苇或其他水草的沼泽,而且河流纵横,又有大大小小的湖泊遍布其间,形成河流、沼泽、湖泊自然交错的综合体。又因为位于辽水水系的中下游低洼地区,所以夏秋之际一旦辽水水位高涨,就会有大量河水涌入辽泽,到了冬春季节辽水水位下降,这些多出来的水就留在辽泽,构成了大小湖泊、沼泽。若要治理,将沼泽排干、围湖造田,首先得围绕辽水水系修建一系列水利设施,断了辽泽水的来源,然后开凿排水沟,佐以蒸汽抽水机不停排水,排干沼泽以及湖泊。这种做法,正如朝廷之前推行的汉沔地区大开发一样,通过围湖造田、排干沼泽的方法向云梦泽故地要良田。但汉沔地区之前就已经有了历时数百年的初步开发,又紧靠人口稠密的荆襄地区,所以能较为方便的进行深度开发,但要以此经验开发辽泽就会难许多。辽东人烟稀少,尚有许多较易开发的大片荒地没有开发,所以,与其把宝贵的人力物力投入到时间长、见效慢的辽泽开发,还不如采取先易后难的策略,把其他地区先开发好。等到辽东地区的人口增加到一定数量,开始出现人少地多的问题后,再对辽泽进行改造。这个目标要是想实现,可能要花上至少两、三代人的时间,所以,宇文温是看不到了么未必。辽泽的开发,困难确实摆在眼前,但宇文温认为,这不是他把问题留给下一代解决的理由。辽泽,不该“泽被后世”。要开发辽泽,可以将其当做一个巨大的沼泽地,这里不缺水,反倒是因为水泛滥才形成大片沼泽,而沼泽底部有厚厚的腐殖质,若排干水,或者控制水位,完全可以将其开垦为水田,种植冷水稻。这件事现在就开始做,严格执行规划方案,持续二十年,辽泽变成粮仓就不会是梦想。也许那时候我还活着也说不一定。宇文温如是想,看着眼前辽泽,干劲十足。他在陪同官员的引领下,走到一旁的高脚屋建筑群,这些高脚屋整齐排列着,又有通道连接,整体而言如同一个“丰”字形布局的村落。这是出现在辽泽边缘东部的新村落,其即将入住的居民,都是开发辽泽的“先锋”。高脚屋,是气候湿润、雨量充沛的亚热带地区一种十分普遍的民居形式,在南洋地区很常见,宇文温对此印象深刻。。一般的高脚屋分上、下两层,为竹子盖建,也可以用木材搭建,屋的上层住人,下层无墙,只有数根木桩竹桩,用于放置家具和其他物品。若这高脚屋位于沼泽地区,下层自然是沼泽或者水田。高脚屋的搭建,对地基要求很低,南洋各地都有高脚屋,将其引进辽东,对于开发辽泽这种沼泽地区很有帮助。而住在里面的人,当然也是引进的外国劳工:有南洋奴工,也有生靺鞨或者毛人虾夷。一切,都是参考汉沔大开发的成功经验,第一期开发,投入大量奴工,将沼泽、湖泊地区初步整理,清除芦苇、水草,挖沟渠、修建水利设施排水、防洪,打好基础。这个过程很辛苦,夏秋之际蚊虫毒蛇叮咬,冬春季节踩在水里冰冷刺骨,所以人的伤亡很高,虽然按照后世的道德观来看,此举十分不人道,但在这个时代,奴工伤亡大根本就不算事。靠着奴工打开局面,然后调集大量劳动力修建田埂、堰坝,将沼泽、湖泊“网格化”,每一个“格子”里的地块都会变成水田。当然,考虑到水系的自然调节,必须保留适当的湖泊,雨季蓄水,旱季放水。一开始,这样的水田产量很低,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稻谷和苜蓿轮作,提高土地利用率,然后增加肥力。在辽东,水稻一年一季,水稻收割后排干水,种植苜蓿,来年将苜蓿根茎翻耕埋入途中,然后注水变成水田,种植水稻。如此轮作,只要数年时间,新开垦的农田其肥力就会有显著增加,粮食“哦为何”“父亲,辽东开发历时近八年,好不容易打开局面,越来越多的中原百姓开始闯辽东,如果东征战事起,恐怕百姓会有疑虑,担心到了辽东后被官府征发随军出征,于是纷纷打消念头,若真如此,那可不好。”“灭高句丽之后,百济必然敌意大增,所以皇朝迟早要灭百济,如此一来必然连年用兵,若等中原的电报线路铺设完毕,直达鸭绿水畔,届时官军水、陆并进,协同作战,如虎添翼。”“其次,北司如今正张罗着东海婢买卖,还变着法子鼓励百济、新罗乃至高句丽国内贫苦青壮偷渡,此事初见成效,但要达到预期效果,还需要时间。”“那些偷渡耽罗乃至中原的三国贫苦青年,只要皇朝好好笼络、加以培养、利用,将来官军横扫半岛,他们就是最好的通事、向导和协从军。”“将来朝廷在汉四郡故地设州县,委任这些人坐镇地方,他们必然害怕三国旧贵族、豪族反扑,所以会相对忠于朝廷忠诚。”“但培养协从军也需要时间,而时间在皇朝这边,所以孩儿以为,灭高句丽的时机从总体而言还不成熟,朝廷不用急。”儿子所说,正符宇文温心意,他知道周国的国力日新月异,所以对于完全收复汉四郡一事,根本就不需要急。汉四郡故地不仅要收复,还要能够完全“消化”,不然一旦消化不良,迟早被迫“吐”出来。李唐灭高句丽、百济,赫赫武功之后,却是渤海国出现、新罗渔翁得利,这又是何苦来哉前车之鉴,绝不能重蹈覆辙。第五百二十五章 泽被后世辽泽旁,宇文温看着无边无际的沼泽,顿生无力之感:若要将这片沼泽化为良田,得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耗时多年才能见效。辽泽有东西二百余里的泥淖,夏秋之际蚊虫漫天,人马穿行其中十分艰难,直接导致辽东、辽西之间的交通受限。历史上隋唐的辽东之役,就是因为辽泽的作梗,导致陆路行军十分艰难,进而影响到后勤运输,使得远征辽东的大军只有夏秋两季的作战时间,中原大军空有庞大兵力,却被辽泽所掣肘。虽然宇文温在各类公文、军报上看过官员、将领对辽泽的描述,如今亲临此地,才切实感受到辽泽的情况是多么不乐观。辽泽是多种地貌的综合体,不仅有丛生芦苇或其他水草的沼泽,而且河流纵横,又有大大小小的湖泊遍布其间,形成河流、沼泽、湖泊自然交错的综合体。又因为位于辽水水系的中下游低洼地区,所以夏秋之际一旦辽水水位高涨,就会有大量河水涌入辽泽,到了冬春季节辽水水位下降,这些多出来的水就留在辽泽,构成了大小湖泊、沼泽。若要治理,将沼泽排干、围湖造田,首先得围绕辽水水系修建一系列水利设施,断了辽泽水的来源,然后开凿排水沟,佐以蒸汽抽水机不停排水,排干沼泽以及湖泊。这种做法,正如朝廷之前推行的汉沔地区大开发一样,通过围湖造田、排干沼泽的方法向云梦泽故地要良田。但汉沔地区之前就已经有了历时数百年的初步开发,又紧靠人口稠密的荆襄地区,所以能较为方便的进行深度开发,但要以此经验开发辽泽就会难许多。辽东人烟稀少,尚有许多较易开发的大片荒地没有开发,所以,与其把宝贵的人力物力投入到时间长、见效慢的辽泽开发,还不如采取先易后难的策略,把其他地区先开发好。等到辽东地区的人口增加到一定数量,开始出现人少地多的问题后,再对辽泽进行改造。这个目标要是想实现,可能要花上至少两、三代人的时间,所以,宇文温是看不到了么未必。辽泽的开发,困难确实摆在眼前,但宇文温认为,这不是他把问题留给下一代解决的理由。辽泽,不该“泽被后世”。要开发辽泽,可以将其当做一个巨大的沼泽地,这里不缺水,反倒是因为水泛滥才形成大片沼泽,而沼泽底部有厚厚的腐殖质,若排干水,或者控制水位,完全可以将其开垦为水田,种植冷水稻。这件事现在就开始做,严格执行规划方案,持续二十年,辽泽变成粮仓就不会是梦想。也许那时候我还活着也说不一定。宇文温如是想,看着眼前辽泽,干劲十足。他在陪同官员的引领下,走到一旁的高脚屋建筑群,这些高脚屋整齐排列着,又有通道连接,整体而言如同一个“丰”字形布局的村落。这是出现在辽泽边缘东部的新村落,其即将入住的居民,都是开发辽泽的“先锋”。高脚屋,是气候湿润、雨量充沛的亚热带地区一种十分普遍的民居形式,在南洋地区很常见,宇文温对此印象深刻。。一般的高脚屋分上、下两层,为竹子盖建,也可以用木材搭建,屋的上层住人,下层无墙,只有数根木桩竹桩,用于放置家具和其他物品。若这高脚屋位于沼泽地区,下层自然是沼泽或者水田。高脚屋的搭建,对地基要求很低,南洋各地都有高脚屋,将其引进辽东,对于开发辽泽这种沼泽地区很有帮助。而住在里面的人,当然也是引进的外国劳工:有南洋奴工,也有生靺鞨或者毛人虾夷。一切,都是参考汉沔大开发的成功经验,第一期开发,投入大量奴工,将沼泽、湖泊地区初步整理,清除芦苇、水草,挖沟渠、修建水利设施排水、防洪,打好基础。这个过程很辛苦,夏秋之际蚊虫毒蛇叮咬,冬春季节踩在水里冰冷刺骨,所以人的伤亡很高,虽然按照后世的道德观来看,此举十分不人道,但在这个时代,奴工伤亡大根本就不算事。靠着奴工打开局面,然后调集大量劳动力修建田埂、堰坝,将沼泽、湖泊“网格化”,每一个“格子”里的地块都会变成水田。当然,考虑到水系的自然调节,必须保留适当的湖泊,雨季蓄水,旱季放水。一开始,这样的水田产量很低,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稻谷和苜蓿轮作,提高土地利用率,然后增加肥力。在辽东,水稻一年一季,水稻收割后排干水,种植苜蓿,来年将苜蓿根茎翻耕埋入途中,然后注水变成水田,种植水稻。如此轮作,只要数年时间,新开垦的农田其肥力就会有显著增加,粮食“哦为何”“父亲,辽东开发历时近八年,好不容易打开局面,越来越多的中原百姓开始闯辽东,如果东征战事起,恐怕百姓会有疑虑,担心到了辽东后被官府征发随军出征,于是纷纷打消念头,若真如此,那可不好。”“灭高句丽之后,百济必然敌意大增,所以皇朝迟早要灭百济,如此一来必然连年用兵,若等中原的电报线路铺设完毕,直达鸭绿水畔,届时官军水、陆并进,协同作战,如虎添翼。”“其次,北司如今正张罗着东海婢买卖,还变着法子鼓励百济、新罗乃至高句丽国内贫苦青壮偷渡,此事初见成效,但要达到预期效果,还需要时间。”“那些偷渡耽罗乃至中原的三国贫苦青年,只要皇朝好好笼络、加以培养、利用,将来官军横扫半岛,他们就是最好的通事、向导和协从军。”“将来朝廷在汉四郡故地设州县,委任这些人坐镇地方,他们必然害怕三国旧贵族、豪族反扑,所以会相对忠于朝廷忠诚。”“但培养协从军也需要时间,而时间在皇朝这边,所以孩儿以为,灭高句丽的时机从总体而言还不成熟,朝廷不用急。”儿子所说,正符宇文温心意,他知道周国的国力日新月异,所以对于完全收复汉四郡一事,根本就不需要急。汉四郡故地不仅要收复,还要能够完全“消化”,不然一旦消化不良,迟早被迫“吐”出来。李唐灭高句丽、百济,赫赫武功之后,却是渤海国出现、新罗渔翁得利,这又是何苦来哉前车之鉴,绝不能重蹈覆辙。第五百二十五章 泽被后世辽泽旁,宇文温看着无边无际的沼泽,顿生无力之感:若要将这片沼泽化为良田,得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耗时多年才能见效。辽泽有东西二百余里的泥淖,夏秋之际蚊虫漫天,人马穿行其中十分艰难,直接导致辽东、辽西之间的交通受限。历史上隋唐的辽东之役,就是因为辽泽的作梗,导致陆路行军十分艰难,进而影响到后勤运输,使得远征辽东的大军只有夏秋两季的作战时间,中原大军空有庞大兵力,却被辽泽所掣肘。虽然宇文温在各类公文、军报上看过官员、将领对辽泽的描述,如今亲临此地,才切实感受到辽泽的情况是多么不乐观。辽泽是多种地貌的综合体,不仅有丛生芦苇或其他水草的沼泽,而且河流纵横,又有大大小小的湖泊遍布其间,形成河流、沼泽、湖泊自然交错的综合体。又因为位于辽水水系的中下游低洼地区,所以夏秋之际一旦辽水水位高涨,就会有大量河水涌入辽泽,到了冬春季节辽水水位下降,这些多出来的水就留在辽泽,构成了大小湖泊、沼泽。若要治理,将沼泽排干、围湖造田,首先得围绕辽水水系修建一系列水利设施,断了辽泽水的来源,然后开凿排水沟,佐以蒸汽抽水机不停排水,排干沼泽以及湖泊。这种做法,正如朝廷之前推行的汉沔地区大开发一样,通过围湖造田、排干沼泽的方法向云梦泽故地要良田。但汉沔地区之前就已经有了历时数百年的初步开发,又紧靠人口稠密的荆襄地区,所以能较为方便的进行深度开发,但要以此经验开发辽泽就会难许多。辽东人烟稀少,尚有许多较易开发的大片荒地没有开发,所以,与其把宝贵的人力物力投入到时间长、见效慢的辽泽开发,还不如采取先易后难的策略,把其他地区先开发好。等到辽东地区的人口增加到一定数量,开始出现人少地多的问题后,再对辽泽进行改造。这个目标要是想实现,可能要花上至少两、三代人的时间,所以,宇文温是看不到了么未必。辽泽的开发,困难确实摆在眼前,但宇文温认为,这不是他把问题留给下一代解决的理由。辽泽,不该“泽被后世”。要开发辽泽,可以将其当做一个巨大的沼泽地,这里不缺水,反倒是因为水泛滥才形成大片沼泽,而沼泽底部有厚厚的腐殖质,若排干水,或者控制水位,完全可以将其开垦为水田,种植冷水稻。这件事现在就开始做,严格执行规划方案,持续二十年,辽泽变成粮仓就不会是梦想。也许那时候我还活着也说不一定。宇文温如是想,看着眼前辽泽,干劲十足。他在陪同官员的引领下,走到一旁的高脚屋建筑群,这些高脚屋整齐排列着,又有通道连接,整体而言如同一个“丰”字形布局的村落。这是出现在辽泽边缘东部的新村落,其即将入住的居民,都是开发辽泽的“先锋”。高脚屋,是气候湿润、雨量充沛的亚热带地区一种十分普遍的民居形式,在南洋地区很常见,宇文温对此印象深刻。。一般的高脚屋分上、下两层,为竹子盖建,也可以用木材搭建,屋的上层住人,下层无墙,只有数根木桩竹桩,用于放置家具和其他物品。若这高脚屋位于沼泽地区,下层自然是沼泽或者水田。高脚屋的搭建,对地基要求很低,南洋各地都有高脚屋,将其引进辽东,对于开发辽泽这种沼泽地区很有帮助。而住在里面的人,当然也是引进的外国劳工:有南洋奴工,也有生靺鞨或者毛人虾夷。一切,都是参考汉沔大开发的成功经验,第一期开发,投入大量奴工,将沼泽、湖泊地区初步整理,清除芦苇、水草,挖沟渠、修建水利设施排水、防洪,打好基础。这个过程很辛苦,夏秋之际蚊虫毒蛇叮咬,冬春季节踩在水里冰冷刺骨,所以人的伤亡很高,虽然按照后世的道德观来看,此举十分不人道,但在这个时代,奴工伤亡大根本就不算事。靠着奴工打开局面,然后调集大量劳动力修建田埂、堰坝,将沼泽、湖泊“网格化”,每一个“格子”里的地块都会变成水田。当然,考虑到水系的自然调节,必须保留适当的湖泊,雨季蓄水,旱季放水。一开始,这样的水田产量很低,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稻谷和苜蓿轮作,提高土地利用率,然后增加肥力。在辽东,水稻一年一季,水稻收割后排干水,种植苜蓿,来年将苜蓿根茎翻耕埋入途中,然后注水变成水田,种植水稻。如此轮作,只要数年时间,新开垦的农田其肥力就会有显著增加,粮食“哦为何”“父亲,辽东开发历时近八年,好不容易打开局面,越来越多的中原百姓开始闯辽东,如果东征战事起,恐怕百姓会有疑虑,担心到了辽东后被官府征发随军出征,于是纷纷打消念头,若真如此,那可不好。”“灭高句丽之后,百济必然敌意大增,所以皇朝迟早要灭百济,如此一来必然连年用兵,若等中原的电报线路铺设完毕,直达鸭绿水畔,届时官军水、陆并进,协同作战,如虎添翼。”“其次,北司如今正张罗着东海婢买卖,还变着法子鼓励百济、新罗乃至高句丽国内贫苦青壮偷渡,此事初见成效,但要达到预期效果,还需要时间。”“那些偷渡耽罗乃至中原的三国贫苦青年,只要皇朝好好笼络、加以培养、利用,将来官军横扫半岛,他们就是最好的通事、向导和协从军。”“将来朝廷在汉四郡故地设州县,委任这些人坐镇地方,他们必然害怕三国旧贵族、豪族反扑,所以会相对忠于朝廷忠诚。”“但培养协从军也需要时间,而时间在皇朝这边,所以孩儿以为,灭高句丽的时机从总体而言还不成熟,朝廷不用急。”儿子所说,正符宇文温心意,他知道周国的国力日新月异,所以对于完全收复汉四郡一事,根本就不需要急。汉四郡故地不仅要收复,还要能够完全“消化”,不然一旦消化不良,迟早被迫“吐”出来。李唐灭高句丽、百济,赫赫武功之后,却是渤海国出现、新罗渔翁得利,这又是何苦来哉前车之鉴,绝不能重蹈覆辙。第五百二十五章 泽被后世辽泽旁,宇文温看着无边无际的沼泽,顿生无力之感:若要将这片沼泽化为良田,得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耗时多年才能见效。辽泽有东西二百余里的泥淖,夏秋之际蚊虫漫天,人马穿行其中十分艰难,直接导致辽东、辽西之间的交通受限。历史上隋唐的辽东之役,就是因为辽泽的作梗,导致陆路行军十分艰难,进而影响到后勤运输,使得远征辽东的大军只有夏秋两季的作战时间,中原大军空有庞大兵力,却被辽泽所掣肘。虽然宇文温在各类公文、军报上看过官员、将领对辽泽的描述,如今亲临此地,才切实感受到辽泽的情况是多么不乐观。辽泽是多种地貌的综合体,不仅有丛生芦苇或其他水草的沼泽,而且河流纵横,又有大大小小的湖泊遍布其间,形成河流、沼泽、湖泊自然交错的综合体。又因为位于辽水水系的中下游低洼地区,所以夏秋之际一旦辽水水位高涨,就会有大量河水涌入辽泽,到了冬春季节辽水水位下降,这些多出来的水就留在辽泽,构成了大小湖泊、沼泽。若要治理,将沼泽排干、围湖造田,首先得围绕辽水水系修建一系列水利设施,断了辽泽水的来源,然后开凿排水沟,佐以蒸汽抽水机不停排水,排干沼泽以及湖泊。这种做法,正如朝廷之前推行的汉沔地区大开发一样,通过围湖造田、排干沼泽的方法向云梦泽故地要良田。但汉沔地区之前就已经有了历时数百年的初步开发,又紧靠人口稠密的荆襄地区,所以能较为方便的进行深度开发,但要以此经验开发辽泽就会难许多。辽东人烟稀少,尚有许多较易开发的大片荒地没有开发,所以,与其把宝贵的人力物力投入到时间长、见效慢的辽泽开发,还不如采取先易后难的策略,把其他地区先开发好。等到辽东地区的人口增加到一定数量,开始出现人少地多的问题后,再对辽泽进行改造。这个目标要是想实现,可能要花上至少两、三代人的时间,所以,宇文温是看不到了么未必。辽泽的开发,困难确实摆在眼前,但宇文温认为,这不是他把问题留给下一代解决的理由。辽泽,不该“泽被后世”。要开发辽泽,可以将其当做一个巨大的沼泽地,这里不缺水,反倒是因为水泛滥才形成大片沼泽,而沼泽底部有厚厚的腐殖质,若排干水,或者控制水位,完全可以将其开垦为水田,种植冷水稻。这件事现在就开始做,严格执行规划方案,持续二十年,辽泽变成粮仓就不会是梦想。也许那时候我还活着也说不一定。宇文温如是想,看着眼前辽泽,干劲十足。他在陪同官员的引领下,走到一旁的高脚屋建筑群,这些高脚屋整齐排列着,又有通道连接,整体而言如同一个“丰”字形布局的村落。这是出现在辽泽边缘东部的新村落,其即将入住的居民,都是开发辽泽的“先锋”。高脚屋,是气候湿润、雨量充沛的亚热带地区一种十分普遍的民居形式,在南洋地区很常见,宇文温对此印象深刻。。一般的高脚屋分上、下两层,为竹子盖建,也可以用木材搭建,屋的上层住人,下层无墙,只有数根木桩竹桩,用于放置家具和其他物品。若这高脚屋位于沼泽地区,下层自然是沼泽或者水田。高脚屋的搭建,对地基要求很低,南洋各地都有高脚屋,将其引进辽东,对于开发辽泽这种沼泽地区很有帮助。而住在里面的人,当然也是引进的外国劳工:有南洋奴工,也有生靺鞨或者毛人虾夷。一切,都是参考汉沔大开发的成功经验,第一期开发,投入大量奴工,将沼泽、湖泊地区初步整理,清除芦苇、水草,挖沟渠、修建水利设施排水、防洪,打好基础。这个过程很辛苦,夏秋之际蚊虫毒蛇叮咬,冬春季节踩在水里冰冷刺骨,所以人的伤亡很高,虽然按照后世的道德观来看,此举十分不人道,但在这个时代,奴工伤亡大根本就不算事。靠着奴工打开局面,然后调集大量劳动力修建田埂、堰坝,将沼泽、湖泊“网格化”,每一个“格子”里的地块都会变成水田。当然,考虑到水系的自然调节,必须保留适当的湖泊,雨季蓄水,旱季放水。一开始,这样的水田产量很低,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稻谷和苜蓿轮作,提高土地利用率,然后增加肥力。在辽东,水稻一年一季,水稻收割后排干水,种植苜蓿,来年将苜蓿根茎翻耕埋入途中,然后注水变成水田,种植水稻。如此轮作,只要数年时间,新开垦的农田其肥力就会有显著增加,粮食“哦为何”“父亲,辽东开发历时近八年,好不容易打开局面,越来越多的中原百姓开始闯辽东,如果东征战事起,恐怕百姓会有疑虑,担心到了辽东后被官府征发随军出征,于是纷纷打消念头,若真如此,那可不好。”“灭高句丽之后,百济必然敌意大增,所以皇朝迟早要灭百济,如此一来必然连年用兵,若等中原的电报线路铺设完毕,直达鸭绿水畔,届时官军水、陆并进,协同作战,如虎添翼。”“其次,北司如今正张罗着东海婢买卖,还变着法子鼓励百济、新罗乃至高句丽国内贫苦青壮偷渡,此事初见成效,但要达到预期效果,还需要时间。”“那些偷渡耽罗乃至中原的三国贫苦青年,只要皇朝好好笼络、加以培养、利用,将来官军横扫半岛,他们就是最好的通事、向导和协从军。”“将来朝廷在汉四郡故地设州县,委任这些人坐镇地方,他们必然害怕三国旧贵族、豪族反扑,所以会相对忠于朝廷忠诚。”“但培养协从军也需要时间,而时间在皇朝这边,所以孩儿以为,灭高句丽的时机从总体而言还不成熟,朝廷不用急。”儿子所说,正符宇文温心意,他知道周国的国力日新月异,所以对于完全收复汉四郡一事,根本就不需要急。汉四郡故地不仅要收复,还要能够完全“消化”,不然一旦消化不良,迟早被迫“吐”出来。李唐灭高句丽、百济,赫赫武功之后,却是渤海国出现、新罗渔翁得利,这又是何苦来哉前车之鉴,绝不能重蹈覆辙。第五百二十五章 泽被后世辽泽旁,宇文温看着无边无际的沼泽,顿生无力之感:若要将这片沼泽化为良田,得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耗时多年才能见效。辽泽有东西二百余里的泥淖,夏秋之际蚊虫漫天,人马穿行其中十分艰难,直接导致辽东、辽西之间的交通受限。历史上隋唐的辽东之役,就是因为辽泽的作梗,导致陆路行军十分艰难,进而影响到后勤运输,使得远征辽东的大军只有夏秋两季的作战时间,中原大军空有庞大兵力,却被辽泽所掣肘。虽然宇文温在各类公文、军报上看过官员、将领对辽泽的描述,如今亲临此地,才切实感受到辽泽的情况是多么不乐观。辽泽是多种地貌的综合体,不仅有丛生芦苇或其他水草的沼泽,而且河流纵横,又有大大小小的湖泊遍布其间,形成河流、沼泽、湖泊自然交错的综合体。又因为位于辽水水系的中下游低洼地区,所以夏秋之际一旦辽水水位高涨,就会有大量河水涌入辽泽,到了冬春季节辽水水位下降,这些多出来的水就留在辽泽,构成了大小湖泊、沼泽。若要治理,将沼泽排干、围湖造田,首先得围绕辽水水系修建一系列水利设施,断了辽泽水的来源,然后开凿排水沟,佐以蒸汽抽水机不停排水,排干沼泽以及湖泊。这种做法,正如朝廷之前推行的汉沔地区大开发一样,通过围湖造田、排干沼泽的方法向云梦泽故地要良田。但汉沔地区之前就已经有了历时数百年的初步开发,又紧靠人口稠密的荆襄地区,所以能较为方便的进行深度开发,但要以此经验开发辽泽就会难许多。辽东人烟稀少,尚有许多较易开发的大片荒地没有开发,所以,与其把宝贵的人力物力投入到时间长、见效慢的辽泽开发,还不如采取先易后难的策略,把其他地区先开发好。等到辽东地区的人口增加到一定数量,开始出现人少地多的问题后,再对辽泽进行改造。这个目标要是想实现,可能要花上至少两、三代人的时间,所以,宇文温是看不到了么未必。辽泽的开发,困难确实摆在眼前,但宇文温认为,这不是他把问题留给下一代解决的理由。辽泽,不该“泽被后世”。要开发辽泽,可以将其当做一个巨大的沼泽地,这里不缺水,反倒是因为水泛滥才形成大片沼泽,而沼泽底部有厚厚的腐殖质,若排干水,或者控制水位,完全可以将其开垦为水田,种植冷水稻。这件事现在就开始做,严格执行规划方案,持续二十年,辽泽变成粮仓就不会是梦想。也许那时候我还活着也说不一定。宇文温如是想,看着眼前辽泽,干劲十足。他在陪同官员的引领下,走到一旁的高脚屋建筑群,这些高脚屋整齐排列着,又有通道连接,整体而言如同一个“丰”字形布局的村落。这是出现在辽泽边缘东部的新村落,其即将入住的居民,都是开发辽泽的“先锋”。高脚屋,是气候湿润、雨量充沛的亚热带地区一种十分普遍的民居形式,在南洋地区很常见,宇文温对此印象深刻。。一般的高脚屋分上、下两层,为竹子盖建,也可以用木材搭建,屋的上层住人,下层无墙,只有数根木桩竹桩,用于放置家具和其他物品。若这高脚屋位于沼泽地区,下层自然是沼泽或者水田。高脚屋的搭建,对地基要求很低,南洋各地都有高脚屋,将其引进辽东,对于开发辽泽这种沼泽地区很有帮助。而住在里面的人,当然也是引进的外国劳工:有南洋奴工,也有生靺鞨或者毛人虾夷。一切,都是参考汉沔大开发的成功经验,第一期开发,投入大量奴工,将沼泽、湖泊地区初步整理,清除芦苇、水草,挖沟渠、修建水利设施排水、防洪,打好基础。这个过程很辛苦,夏秋之际蚊虫毒蛇叮咬,冬春季节踩在水里冰冷刺骨,所以人的伤亡很高,虽然按照后世的道德观来看,此举十分不人道,但在这个时代,奴工伤亡大根本就不算事。靠着奴工打开局面,然后调集大量劳动力修建田埂、堰坝,将沼泽、湖泊“网格化”,每一个“格子”里的地块都会变成水田。当然,考虑到水系的自然调节,必须保留适当的湖泊,雨季蓄水,旱季放水。一开始,这样的水田产量很低,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稻谷和苜蓿轮作,提高土地利用率,然后增加肥力。在辽东,水稻一年一季,水稻收割后排干水,种植苜蓿,来年将苜蓿根茎翻耕埋入途中,然后注水变成水田,种植水稻。如此轮作,只要数年时间,新开垦的农田其肥力就会有显著增加,粮食“哦为何”“父亲,辽东开发历时近八年,好不容易打开局面,越来越多的中原百姓开始闯辽东,如果东征战事起,恐怕百姓会有疑虑,担心到了辽东后被官府征发随军出征,于是纷纷打消念头,若真如此,那可不好。”“灭高句丽之后,百济必然敌意大增,所以皇朝迟早要灭百济,如此一来必然连年用兵,若等中原的电报线路铺设完毕,直达鸭绿水畔,届时官军水、陆并进,协同作战,如虎添翼。”“其次,北司如今正张罗着东海婢买卖,还变着法子鼓励百济、新罗乃至高句丽国内贫苦青壮偷渡,此事初见成效,但要达到预期效果,还需要时间。”“那些偷渡耽罗乃至中原的三国贫苦青年,只要皇朝好好笼络、加以培养、利用,将来官军横扫半岛,他们就是最好的通事、向导和协从军。”“将来朝廷在汉四郡故地设州县,委任这些人坐镇地方,他们必然害怕三国旧贵族、豪族反扑,所以会相对忠于朝廷忠诚。”“但培养协从军也需要时间,而时间在皇朝这边,所以孩儿以为,灭高句丽的时机从总体而言还不成熟,朝廷不用急。”儿子所说,正符宇文温心意,他知道周国的国力日新月异,所以对于完全收复汉四郡一事,根本就不需要急。汉四郡故地不仅要收复,还要能够完全“消化”,不然一旦消化不良,迟早被迫“吐”出来。李唐灭高句丽、百济,赫赫武功之后,却是渤海国出现、新罗渔翁得利,这又是何苦来哉前车之鉴,绝不能重蹈覆辙。第五百二十五章 泽被后世辽泽旁,宇文温看着无边无际的沼泽,顿生无力之感:若要将这片沼泽化为良田,得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耗时多年才能见效。辽泽有东西二百余里的泥淖,夏秋之际蚊虫漫天,人马穿行其中十分艰难,直接导致辽东、辽西之间的交通受限。历史上隋唐的辽东之役,就是因为辽泽的作梗,导致陆路行军十分艰难,进而影响到后勤运输,使得远征辽东的大军只有夏秋两季的作战时间,中原大军空有庞大兵力,却被辽泽所掣肘。虽然宇文温在各类公文、军报上看过官员、将领对辽泽的描述,如今亲临此地,才切实感受到辽泽的情况是多么不乐观。辽泽是多种地貌的综合体,不仅有丛生芦苇或其他水草的沼泽,而且河流纵横,又有大大小小的湖泊遍布其间,形成河流、沼泽、湖泊自然交错的综合体。又因为位于辽水水系的中下游低洼地区,所以夏秋之际一旦辽水水位高涨,就会有大量河水涌入辽泽,到了冬春季节辽水水位下降,这些多出来的水就留在辽泽,构成了大小湖泊、沼泽。若要治理,将沼泽排干、围湖造田,首先得围绕辽水水系修建一系列水利设施,断了辽泽水的来源,然后开凿排水沟,佐以蒸汽抽水机不停排水,排干沼泽以及湖泊。这种做法,正如朝廷之前推行的汉沔地区大开发一样,通过围湖造田、排干沼泽的方法向云梦泽故地要良田。但汉沔地区之前就已经有了历时数百年的初步开发,又紧靠人口稠密的荆襄地区,所以能较为方便的进行深度开发,但要以此经验开发辽泽就会难许多。辽东人烟稀少,尚有许多较易开发的大片荒地没有开发,所以,与其把宝贵的人力物力投入到时间长、见效慢的辽泽开发,还不如采取先易后难的策略,把其他地区先开发好。等到辽东地区的人口增加到一定数量,开始出现人少地多的问题后,再对辽泽进行改造。这个目标要是想实现,可能要花上至少两、三代人的时间,所以,宇文温是看不到了么未必。辽泽的开发,困难确实摆在眼前,但宇文温认为,这不是他把问题留给下一代解决的理由。辽泽,不该“泽被后世”。要开发辽泽,可以将其当做一个巨大的沼泽地,这里不缺水,反倒是因为水泛滥才形成大片沼泽,而沼泽底部有厚厚的腐殖质,若排干水,或者控制水位,完全可以将其开垦为水田,种植冷水稻。这件事现在就开始做,严格执行规划方案,持续二十年,辽泽变成粮仓就不会是梦想。也许那时候我还活着也说不一定。宇文温如是想,看着眼前辽泽,干劲十足。他在陪同官员的引领下,走到一旁的高脚屋建筑群,这些高脚屋整齐排列着,又有通道连接,整体而言如同一个“丰”字形布局的村落。这是出现在辽泽边缘东部的新村落,其即将入住的居民,都是开发辽泽的“先锋”。高脚屋,是气候湿润、雨量充沛的亚热带地区一种十分普遍的民居形式,在南洋地区很常见,宇文温对此印象深刻。。一般的高脚屋分上、下两层,为竹子盖建,也可以用木材搭建,屋的上层住人,下层无墙,只有数根木桩竹桩,用于放置家具和其他物品。若这高脚屋位于沼泽地区,下层自然是沼泽或者水田。高脚屋的搭建,对地基要求很低,南洋各地都有高脚屋,将其引进辽东,对于开发辽泽这种沼泽地区很有帮助。而住在里面的人,当然也是引进的外国劳工:有南洋奴工,也有生靺鞨或者毛人虾夷。一切,都是参考汉沔大开发的成功经验,第一期开发,投入大量奴工,将沼泽、湖泊地区初步整理,清除芦苇、水草,挖沟渠、修建水利设施排水、防洪,打好基础。这个过程很辛苦,夏秋之际蚊虫毒蛇叮咬,冬春季节踩在水里冰冷刺骨,所以人的伤亡很高,虽然按照后世的道德观来看,此举十分不人道,但在这个时代,奴工伤亡大根本就不算事。靠着奴工打开局面,然后调集大量劳动力修建田埂、堰坝,将沼泽、湖泊“网格化”,每一个“格子”里的地块都会变成水田。当然,考虑到水系的自然调节,必须保留适当的湖泊,雨季蓄水,旱季放水。一开始,这样的水田产量很低,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稻谷和苜蓿轮作,提高土地利用率,然后增加肥力。在辽东,水稻一年一季,水稻收割后排干水,种植苜蓿,来年将苜蓿根茎翻耕埋入途中,然后注水变成水田,种植水稻。如此轮作,只要数年时间,新开垦的农田其肥力就会有显著增加,粮食“哦为何”“父亲,辽东开发历时近八年,好不容易打开局面,越来越多的中原百姓开始闯辽东,如果东征战事起,恐怕百姓会有疑虑,担心到了辽东后被官府征发随军出征,于是纷纷打消念头,若真如此,那可不好。”“灭高句丽之后,百济必然敌意大增,所以皇朝迟早要灭百济,如此一来必然连年用兵,若等中原的电报线路铺设完毕,直达鸭绿水畔,届时官军水、陆并进,协同作战,如虎添翼。”“其次,北司如今正张罗着东海婢买卖,还变着法子鼓励百济、新罗乃至高句丽国内贫苦青壮偷渡,此事初见成效,但要达到预期效果,还需要时间。”“那些偷渡耽罗乃至中原的三国贫苦青年,只要皇朝好好笼络、加以培养、利用,将来官军横扫半岛,他们就是最好的通事、向导和协从军。”“将来朝廷在汉四郡故地设州县,委任这些人坐镇地方,他们必然害怕三国旧贵族、豪族反扑,所以会相对忠于朝廷忠诚。”“但培养协从军也需要时间,而时间在皇朝这边,所以孩儿以为,灭高句丽的时机从总体而言还不成熟,朝廷不用急。”儿子所说,正符宇文温心意,他知道周国的国力日新月异,所以对于完全收复汉四郡一事,根本就不需要急。汉四郡故地不仅要收复,还要能够完全“消化”,不然一旦消化不良,迟早被迫“吐”出来。李唐灭高句丽、百济,赫赫武功之后,却是渤海国出现、新罗渔翁得利,这又是何苦来哉前车之鉴,绝不能重蹈覆辙。第五百二十五章 泽被后世辽泽旁,宇文温看着无边无际的沼泽,顿生无力之感:若要将这片沼泽化为良田,得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耗时多年才能见效。辽泽有东西二百余里的泥淖,夏秋之际蚊虫漫天,人马穿行其中十分艰难,直接导致辽东、辽西之间的交通受限。历史上隋唐的辽东之役,就是因为辽泽的作梗,导致陆路行军十分艰难,进而影响到后勤运输,使得远征辽东的大军只有夏秋两季的作战时间,中原大军空有庞大兵力,却被辽泽所掣肘。虽然宇文温在各类公文、军报上看过官员、将领对辽泽的描述,如今亲临此地,才切实感受到辽泽的情况是多么不乐观。辽泽是多种地貌的综合体,不仅有丛生芦苇或其他水草的沼泽,而且河流纵横,又有大大小小的湖泊遍布其间,形成河流、沼泽、湖泊自然交错的综合体。又因为位于辽水水系的中下游低洼地区,所以夏秋之际一旦辽水水位高涨,就会有大量河水涌入辽泽,到了冬春季节辽水水位下降,这些多出来的水就留在辽泽,构成了大小湖泊、沼泽。若要治理,将沼泽排干、围湖造田,首先得围绕辽水水系修建一系列水利设施,断了辽泽水的来源,然后开凿排水沟,佐以蒸汽抽水机不停排水,排干沼泽以及湖泊。这种做法,正如朝廷之前推行的汉沔地区大开发一样,通过围湖造田、排干沼泽的方法向云梦泽故地要良田。但汉沔地区之前就已经有了历时数百年的初步开发,又紧靠人口稠密的荆襄地区,所以能较为方便的进行深度开发,但要以此经验开发辽泽就会难许多。辽东人烟稀少,尚有许多较易开发的大片荒地没有开发,所以,与其把宝贵的人力物力投入到时间长、见效慢的辽泽开发,还不如采取先易后难的策略,把其他地区先开发好。等到辽东地区的人口增加到一定数量,开始出现人少地多的问题后,再对辽泽进行改造。这个目标要是想实现,可能要花上至少两、三代人的时间,所以,宇文温是看不到了么未必。辽泽的开发,困难确实摆在眼前,但宇文温认为,这不是他把问题留给下一代解决的理由。辽泽,不该“泽被后世”。要开发辽泽,可以将其当做一个巨大的沼泽地,这里不缺水,反倒是因为水泛滥才形成大片沼泽,而沼泽底部有厚厚的腐殖质,若排干水,或者控制水位,完全可以将其开垦为水田,种植冷水稻。这件事现在就开始做,严格执行规划方案,持续二十年,辽泽变成粮仓就不会是梦想。也许那时候我还活着也说不一定。宇文温如是想,看着眼前辽泽,干劲十足。他在陪同官员的引领下,走到一旁的高脚屋建筑群,这些高脚屋整齐排列着,又有通道连接,整体而言如同一个“丰”字形布局的村落。这是出现在辽泽边缘东部的新村落,其即将入住的居民,都是开发辽泽的“先锋”。高脚屋,是气候湿润、雨量充沛的亚热带地区一种十分普遍的民居形式,在南洋地区很常见,宇文温对此印象深刻。。一般的高脚屋分上、下两层,为竹子盖建,也可以用木材搭建,屋的上层住人,下层无墙,只有数根木桩竹桩,用于放置家具和其他物品。若这高脚屋位于沼泽地区,下层自然是沼泽或者水田。高脚屋的搭建,对地基要求很低,南洋各地都有高脚屋,将其引进辽东,对于开发辽泽这种沼泽地区很有帮助。而住在里面的人,当然也是引进的外国劳工:有南洋奴工,也有生靺鞨或者毛人虾夷。一切,都是参考汉沔大开发的成功经验,第一期开发,投入大量奴工,将沼泽、湖泊地区初步整理,清除芦苇、水草,挖沟渠、修建水利设施排水、防洪,打好基础。这个过程很辛苦,夏秋之际蚊虫毒蛇叮咬,冬春季节踩在水里冰冷刺骨,所以人的伤亡很高,虽然按照后世的道德观来看,此举十分不人道,但在这个时代,奴工伤亡大根本就不算事。靠着奴工打开局面,然后调集大量劳动力修建田埂、堰坝,将沼泽、湖泊“网格化”,每一个“格子”里的地块都会变成水田。当然,考虑到水系的自然调节,必须保留适当的湖泊,雨季蓄水,旱季放水。一开始,这样的水田产量很低,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稻谷和苜蓿轮作,提高土地利用率,然后增加肥力。在辽东,水稻一年一季,水稻收割后排干水,种植苜蓿,来年将苜蓿根茎翻耕埋入途中,然后注水变成水田,种植水稻。如此轮作,只要数年时间,新开垦的农田其肥力就会有显著增加,粮食“哦为何”“父亲,辽东开发历时近八年,好不容易打开局面,越来越多的中原百姓开始闯辽东,如果东征战事起,恐怕百姓会有疑虑,担心到了辽东后被官府征发随军出征,于是纷纷打消念头,若真如此,那可不好。”“灭高句丽之后,百济必然敌意大增,所以皇朝迟早要灭百济,如此一来必然连年用兵,若等中原的电报线路铺设完毕,直达鸭绿水畔,届时官军水、陆并进,协同作战,如虎添翼。”“其次,北司如今正张罗着东海婢买卖,还变着法子鼓励百济、新罗乃至高句丽国内贫苦青壮偷渡,此事初见成效,但要达到预期效果,还需要时间。”“那些偷渡耽罗乃至中原的三国贫苦青年,只要皇朝好好笼络、加以培养、利用,将来官军横扫半岛,他们就是最好的通事、向导和协从军。”“将来朝廷在汉四郡故地设州县,委任这些人坐镇地方,他们必然害怕三国旧贵族、豪族反扑,所以会相对忠于朝廷忠诚。”“但培养协从军也需要时间,而时间在皇朝这边,所以孩儿以为,灭高句丽的时机从总体而言还不成熟,朝廷不用急。”儿子所说,正符宇文温心意,他知道周国的国力日新月异,所以对于完全收复汉四郡一事,根本就不需要急。汉四郡故地不仅要收复,还要能够完全“消化”,不然一旦消化不良,迟早被迫“吐”出来。李唐灭高句丽、百济,赫赫武功之后,却是渤海国出现、新罗渔翁得利,这又是何苦来哉前车之鉴,绝不能重蹈覆辙。第五百二十五章 泽被后世辽泽旁,宇文温看着无边无际的沼泽,顿生无力之感:若要将这片沼泽化为良田,得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耗时多年才能见效。辽泽有东西二百余里的泥淖,夏秋之际蚊虫漫天,人马穿行其中十分艰难,直接导致辽东、辽西之间的交通受限。历史上隋唐的辽东之役,就是因为辽泽的作梗,导致陆路行军十分艰难,进而影响到后勤运输,使得远征辽东的大军只有夏秋两季的作战时间,中原大军空有庞大兵力,却被辽泽所掣肘。虽然宇文温在各类公文、军报上看过官员、将领对辽泽的描述,如今亲临此地,才切实感受到辽泽的情况是多么不乐观。辽泽是多种地貌的综合体,不仅有丛生芦苇或其他水草的沼泽,而且河流纵横,又有大大小小的湖泊遍布其间,形成河流、沼泽、湖泊自然交错的综合体。又因为位于辽水水系的中下游低洼地区,所以夏秋之际一旦辽水水位高涨,就会有大量河水涌入辽泽,到了冬春季节辽水水位下降,这些多出来的水就留在辽泽,构成了大小湖泊、沼泽。若要治理,将沼泽排干、围湖造田,首先得围绕辽水水系修建一系列水利设施,断了辽泽水的来源,然后开凿排水沟,佐以蒸汽抽水机不停排水,排干沼泽以及湖泊。这种做法,正如朝廷之前推行的汉沔地区大开发一样,通过围湖造田、排干沼泽的方法向云梦泽故地要良田。但汉沔地区之前就已经有了历时数百年的初步开发,又紧靠人口稠密的荆襄地区,所以能较为方便的进行深度开发,但要以此经验开发辽泽就会难许多。辽东人烟稀少,尚有许多较易开发的大片荒地没有开发,所以,与其把宝贵的人力物力投入到时间长、见效慢的辽泽开发,还不如采取先易后难的策略,把其他地区先开发好。等到辽东地区的人口增加到一定数量,开始出现人少地多的问题后,再对辽泽进行改造。这个目标要是想实现,可能要花上至少两、三代人的时间,所以,宇文温是看不到了么未必。辽泽的开发,困难确实摆在眼前,但宇文温认为,这不是他把问题留给下一代解决的理由。辽泽,不该“泽被后世”。要开发辽泽,可以将其当做一个巨大的沼泽地,这里不缺水,反倒是因为水泛滥才形成大片沼泽,而沼泽底部有厚厚的腐殖质,若排干水,或者控制水位,完全可以将其开垦为水田,种植冷水稻。这件事现在就开始做,严格执行规划方案,持续二十年,辽泽变成粮仓就不会是梦想。也许那时候我还活着也说不一定。宇文温如是想,看着眼前辽泽,干劲十足。他在陪同官员的引领下,走到一旁的高脚屋建筑群,这些高脚屋整齐排列着,又有通道连接,整体而言如同一个“丰”字形布局的村落。这是出现在辽泽边缘东部的新村落,其即将入住的居民,都是开发辽泽的“先锋”。高脚屋,是气候湿润、雨量充沛的亚热带地区一种十分普遍的民居形式,在南洋地区很常见,宇文温对此印象深刻。。一般的高脚屋分上、下两层,为竹子盖建,也可以用木材搭建,屋的上层住人,下层无墙,只有数根木桩竹桩,用于放置家具和其他物品。若这高脚屋位于沼泽地区,下层自然是沼泽或者水田。高脚屋的搭建,对地基要求很低,南洋各地都有高脚屋,将其引进辽东,对于开发辽泽这种沼泽地区很有帮助。而住在里面的人,当然也是引进的外国劳工:有南洋奴工,也有生靺鞨或者毛人虾夷。一切,都是参考汉沔大开发的成功经验,第一期开发,投入大量奴工,将沼泽、湖泊地区初步整理,清除芦苇、水草,挖沟渠、修建水利设施排水、防洪,打好基础。这个过程很辛苦,夏秋之际蚊虫毒蛇叮咬,冬春季节踩在水里冰冷刺骨,所以人的伤亡很高,虽然按照后世的道德观来看,此举十分不人道,但在这个时代,奴工伤亡大根本就不算事。靠着奴工打开局面,然后调集大量劳动力修建田埂、堰坝,将沼泽、湖泊“网格化”,每一个“格子”里的地块都会变成水田。当然,考虑到水系的自然调节,必须保留适当的湖泊,雨季蓄水,旱季放水。一开始,这样的水田产量很低,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稻谷和苜蓿轮作,提高土地利用率,然后增加肥力。在辽东,水稻一年一季,水稻收割后排干水,种植苜蓿,来年将苜蓿根茎翻耕埋入途中,然后注水变成水田,种植水稻。如此轮作,只要数年时间,新开垦的农田其肥力就会有显著增加,粮食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