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造化图小说网>都市青春>逆水行周> 逆水行周 分节阅读 1158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逆水行周 分节阅读 1158(1 / 1)

d主私下所说的那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投到高家庄的好汉们,对高庄主所说的这两句话深表同意,他们觉得高庄主有见识、有手段,将来河北大地烽烟四起,必然能够带着大家吃香喝辣,所以无一不摩拳擦掌,等着那一日的到来。即便最后没于乱军之中,但在那之前,攻破州郡,一定要让狗官生不如死,然后玩女眷玩个够,也不枉大家到这世上走一遭。众人回到别院,此时正值下午,正是用餐时间,仆人们准备好了饭菜,好汉们纷纷就坐。今天,是李良田下葬的日子,所以酒就不喝了,肉也不吃了,虽然案上都是一些素菜和茶水,但众人毫不在意,见着高必达端起一碗茶水,大家赶紧也端起碗来。“诸位”高必达看着眼前好汉,高声说道:“我高某人,何德何能,得大家追随,深感惭愧,将来若有大富大贵之日,必不敢忘”见着高庄主如此说,好汉们赶紧连称不敢,端着茶水,和高庄主一饮而尽,大家边吃边谈,气氛十分热闹。看着满堂宾客,端坐上首的高必达十分高兴,心中不由得对未来浮想联翩。“占个芦苇荡就敢造反等天子一声令下,老子就把你们药倒,脸上烫了金印,扔上大海船,运到南洋去挖矿”第一百六十八章 天真夜,贝州武城,张府书房,刺史张定发正在翻译密信,以便了解某人最近的动向,这是天子赋予他的特别任务,不足为外人所知。对方所写密信,用了特制药水,在纸上写完之后,过一段时间字迹会消失,他收到信要用毛刷沾上特制的药水去刷信纸,纸上的笔迹才会重新显现出来。这样的保密手段很高明,可以确保信件意外落入他人之手后,对方无法得知信中所写内容是什么,但光有这一个手段还不够。方才,张定发已经让信纸上的笔迹显现出来,然后拿出密文本,对照信上的密文,将真正的意思翻译出来。贝州东北境有一水泊名为“高鸡泊”,方圆数百里,其中芦苇丛生,没有什么村落,向来是群盗藏身之处,张定发对其十分熟悉。三十多年前,当时的张定发很年轻,是高齐权贵斛律光的部曲,后来斛律光被女婿、齐帝高纬所杀,斛律家轰然倒下,部曲、家仆如鸟兽散,张定发就曾躲入高鸡泊。十余年前,时为西阳王府司马的张定发,随同王妃、世子在邺城,结果发生变故,王妃、世子被软禁,而王妃之父尉迟顺放了张定发及王府侍卫出城,张定发当时也是带着侍卫们逃到高鸡泊避难。现在,他做了贝州刺史,自然对极易藏污纳垢的高鸡泊很重视,而天子也很重视,为此定下一个计策,名为“钓鱼”。在高鸡泊一带,培养一个尚任侠、喜欢结交各地江湖好汉的庄主,然后招纳那些亡命之徒,在高鸡泊内静待时机,待得时机成熟时,就一网打尽。这种策略真是不错,比起一味地清剿,能更好的收拾那些亡命之徒。如今,这个策略正进行之中,名为高必达的高庄主,成功的树立了威望,吸引了许多亡命之徒前来投奔,但为了养活这一帮人,张定发可是费了不少心思。如果让暗地里占据高鸡泊的高必达带着队伍出来四处打劫商旅,这不太好,于是在一系列的暗中安排下,过往高鸡泊的镖队和商队,都会花些小钱“买路”,变相的支援高家庄。这么安排,更显得“高庄主”神通广大,对于那些江湖好汉来说,连强势的外地镖队、商队都要给高庄主买路钱,说明高庄主真的是有手段。如今,这封由化名“高必达”的朝廷密探所写密信,就详细说明了近几个月高家庄和高鸡泊的情况,张定发仔细看了几遍,将其烧毁。“高必达”在信中所说内容,简而言之就是高家庄的发展形势一片大好,名声越传越响,若粮价再这么低迷下去,而商社们又大规模租借土地搞新式农场,那就会有更多的人往高鸡泊里钻。张定发知道一旦时机成熟,这些坐着攻掠州郡美梦的人们就会被“打包”,运到南洋做苦力,譬如挖矿。对于这些作着“浑水摸鱼”美梦的亡命之徒,张定发没有半点怜悯之心,虽然朝廷确实是故意压低河北粮价,弄得农户种地收入减少,不得不出租土地去做工养家糊口。但朝廷与此同时组织大量商家招工,以确保永济渠沿岸地区有足够的用工需求,尽量确保绝大部分农民能找到活干,靠着工钱养家糊口。或者,胆子大些的人,沿着永济渠北上,到了幽州地区走桑干水入海,入海口处的燕津,如今是北洋贸易公司大力经营的贸易港口,那里同样有很多机会。若将来辽东开发,河北地区的物资,肯定要走永济渠北上,从燕津出海去辽东,燕津的发展会很快,只要努力做事,不愁发不了家。胆子再大些,还可以出海做海贸,只要运气好,不出数年,就能挣下不小的家业,比起靠着一亩三分地看天吃饭好多了。这么多机会都不愿意考虑,连正经活都不愿意干,成日里想着浑水摸鱼、打家劫舍搞造反的那些亡命之徒,落得个被船运到南洋做苦力的下场,不是活该是什么还以为时局一乱,就能出人头地、称王称霸太天真了张定发如是想,准备好密写药水,拿起笔,开始写密信。“高必达”要定期向他汇报高鸡泊的情况,而他,同样要定期向天子汇报高鸡泊的情况。张定发不清楚天子如此关注高鸡泊的主要原因,但能猜得出来个大概:永济渠穿越高鸡泊地区,如果这里群盗聚集,对于永济渠漕运、航运会是不小的威胁。所以,天子必须未雨绸缪。。。。。。。夜,长安皇宫,御书房内,宇文温正在看密信,密信来自沧州,信中所写内容,是关于盐碱洼地豆子的情况。豆子,位于冀州总管府沧州东南境的沿海地区,襟带海渤海河黄河,是一片广袤的盐碱洼地的意思就是咸水洼,自高齐以来,多为群盗栖身之处。如今,朝廷鹰犬密探,已经成功打入这个江湖好汉聚集之地,对于其中的小团体构成及当地的庇护者有了较为清楚的了解。一旦有需要,这些密探可以作为内因,随时里应外合,协助官军剿灭藏在豆子里的亡命之徒,将可能发生的变乱,扼杀在摇篮之中,保得沧州地区平安。保得长芦等沿海盐场平安,保得新兴贸易港口燕津平安。与此同时,贝州境内的水泊“高鸡泊”,宇文温也做了布置,用“钓鱼执法”的方式,立了个“义薄云天”的“高庄主”,吸引各地江湖好汉来投。待得时机成熟,这些“聚义”高鸡泊的好汉们,就会被“打包”运到南洋做苦力。宇文温如此布局,当然是基于一个不足为外人所知的秘密:历史上的隋末农民大起义,高鸡泊、豆子这两处地方,就是最大的策源地之二。他提前做准备,当然是不想让历史重演,但却没打算对小小贝州清河郡里长窦建德等人动手,来个“防患于未然”。道理很简单,时势造英雄,只有当天下大乱时,诸如窦建德这样的人杰或者枭雄,才有了逐鹿天下的机会。那是原本历史里的事情,如果现在,宇文温能够保证天下百姓有一口饭吃,那么绝大部分人就不会冒着生命危险造反,即便有几个野心勃勃之辈挑头,也很快会被扫平。若他像隋炀帝杨广那般,好大喜功,不恤民力,把开大运河、征突厥、征高句丽都挤在短短十年时间里做,弄得百姓家破人亡,活不下去了,自然遍地烽火。届时即便他提前杀了窦建德,还会有千千万万个窦建德站出来。总而言之,天下会不会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问题不在于杀掉几个曾经历史上的人杰、枭雄,关键在于他这个“当家人”,能不能确保大部分百姓的温饱。只要宇文温不乱来,不搞什么“百万大军征辽东”,就不会有“无向辽东浪死歌”;不搞什么半年完工“永济渠”,就不会弄得沿岸百姓家破人亡。百姓的要求其实很低,就只是想活下去而已,如果做良民都活不下去,自然就会奋力一搏,这种时候,做皇帝的总不能说“朕所作所为,俱是为了江山社稷,尔等草民要顾全大局”,活不下去的百姓,是不会听什么大道理的。所以宇文温认为,把窦建德等历史上的人杰、枭雄提前干掉就能高枕无忧的想法,实在是太天真了。身为一国之君的他,真要小心提防的潜在对手,某种意义上来说,实际上应该是一个人。第一百六十九章 不死将军林登万古今中外,没有不灭的王朝,没有不死的帝王将相,却有一名将军不死不灭,带领部下与当权者作战,此人被称为“不死将军林登万”。不死将军林登万,反抗军的传奇领袖,民族随意,籍贯随意,信仰随意,政治观点随意,身份随意,但必然能力出众,意志坚强,能做到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只要哪里有压迫,哪里就会有反抗军,而反抗军的领袖,名字全都是林登万eader one。“林氏家族豪杰众,老大林登万,老二林登图,老三林登随”宇文温今晚心情不错,所以用一个游戏梗来形容自己要对付的对手,看着眼前的河北地区舆图,看着那条代表永济渠的粗线,琢磨着如今的河北局势。毫无疑问,在他的策动下,河北地区已经进入了一种特殊的战争状态,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已经开始了,因为粮价持数年走低,“谷贱伤农”的现象,在永济渠沿岸地区已经很普遍。大量农民被迫出租土地给外来商社,自己则去做工,养家糊口。农民变成手工业从业者,如此转变,不是自然进程导致,纯属认为,作为始作俑者的宇文温,如此行事当然有自己的考虑。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产量,是一个国家稳定的基础,而在这个生产力及其低下相对后世而言的时代,让大量农民“转业”成工人,一旦玩脱,造成粮食产量大跌,就会酿出人间惨剧。所以,宇文温算是在玩火,一不留神,不死将军林登万就出现,带着各地百姓揭竿而起。这样的结局,不是宇文温想看到的,所以当初他在制定政策的时候,就考虑到多种可能。首先,他这么折腾,目的是为了瓦解门阀政治的经济基础庄园经济,要想达到目的,必须靠经济手段,那就是大规模、长期倾销粮食、布匹,压低布价、粮价。如此来,就会造成土地的变相贬值,直接让世家大族、强宗著姓的收入锐减,久而久之,无以为继。但在那之前,首先撑不住的是普通农民,其中就包括自耕农。普通农民的生产模式就是男耕女织,自己耕种自己的土地,或者租别人的地来耕种,分散式经营,生产力低下,抗灾害能力差。一旦出现天灾人祸,普通农民首先倒霉,然后土地被大地主兼并,自己沦为佃农,或者奴仆,成为大地主名下隐户。为了避免“造福”大地主,宇文温在搞粮食倾销、压低粮价的同时,要给普通百姓另外的选择,不然百姓连人带地都会成为大地主的美食。若到了走投无路的地步,不死将军林登万就会出现。宇文温为农民准备的选择,就是保住土地的所有权,将使用权出租给商社,获取稳定的地租,然后自己去做工,养活一家人。这样的选择,比起向大地主卖地卖身,要好得多。第一步,如今在永济渠沿岸地区算是完成,接下来的第二步,就是确保粮食产量,让永济渠沿岸地区有充足的粮食供应。风调雨顺的时候,从外地运粮到河北销售,确实可以保证粮食的供应,可凡事就怕万一,要想保得河北稳定,那么河北当地的粮食产量就不能低,以便发生灾害时能保持最基本的自救能力。所以租地经营“新式农场”的商社,必须让名下农场保持一定的粮食种植面积。这是宇文温画的红线,谁敢违反谁就要倒霉,以目前的情况来看,因为有了马耕、轮犁、轮种的各种耕作、种植技术,新式农场的盈利前景是不错的,毕竟宇文温敢在河北实行这样的经济政策,是因为先有了山南、河南、两淮地区的成功经验。新式农场的出现,可以在总的耕地面积变化不大情况下,减少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而土地产出却稳中有升,这样一来,就算是变相的“解放生产力,提高生产效率”。不需要“发明”化肥,不需要发明“杂交水稻”,宇文温就是利用现有的条件,将小农经济变成农场经济,勉强实现“解放生产力,提高生产效率”的附加目标。当然,这样的改革,具体效果好得有限,但足以达到宇文温最初目的:用新式农场,挤垮“闭门为市”的庄园经济,瓦解门阀政治的经济基础。为了这个目标,他可是殚尽竭虑,布置多年,如今到了开花结果的时候,却不能掉以轻。因为不死将军林登万随时会出现。对于普通农户来说,土地就是一切,有了土地,才有粮食,才有与此同时,贝州境内的水泊“高鸡泊”,宇文温也做了布置,用“钓鱼执法”的方式,立了个“义薄云天”的“高庄主”,吸引各地江湖好汉来投。待得时机成熟,这些“聚义”高鸡泊的好汉们,就会被“打包”运到南洋做苦力。宇文温如此布局,当然是基于一个不足为外人所知的秘密:历史上的隋末农民大起义,高鸡泊、豆子这两处地方,就是最大的策源地之二。他提前做准备,当然是不想让历史重演,但却没打算对小小贝州清河郡里长窦建德等人动手,来个“防患于未然”。道理很简单,时势造英雄,只有当天下大乱时,诸如窦建德这样的人杰或者枭雄,才有了逐鹿天下的机会。那是原本历史里的事情,如果现在,宇文温能够保证天下百姓有一口饭吃,那么绝大部分人就不会冒着生命危险造反,即便有几个野心勃勃之辈挑头,也很快会被扫平。若他像隋炀帝杨广那般,好大喜功,不恤民力,把开大运河、征突厥、征高句丽都挤在短短十年时间里做,弄得百姓家破人亡,活不下去了,自然遍地烽火。届时即便他提前杀了窦建德,还会有千千万万个窦建德站出来。总而言之,天下会不会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问题不在于杀掉几个曾经历史上的人杰、枭雄,关键在于他这个“当家人”,能不能确保大部分百姓的温饱。只要宇文温不乱来,不搞什么“百万大军征辽东”,就不会有“无向辽东浪死歌”;不搞什么半年完工“永济渠”,就不会弄得沿岸百姓家破人亡。百姓的要求其实很低,就只是想活下去而已,如果做良民都活不下去,自然就会奋力一搏,这种时候,做皇帝的总不能说“朕所作所为,俱是为了江山社稷,尔等草民要顾全大局”,活不下去的百姓,是不会听什么大道理的。所以宇文温认为,把窦建德等历史上的人杰、枭雄提前干掉就能高枕无忧的想法,实在是太天真了。身为一国之君的他,真要小心提防的潜在对手,某种意义上来说,实际上应该是一个人。第一百六十九章 不死将军林登万古今中外,没有不灭的王朝,没有不死的帝王将相,却有一名将军不死不灭,带领部下与当权者作战,此人被称为“不死将军林登万”。不死将军林登万,反抗军的传奇领袖,民族随意,籍贯随意,信仰随意,政治观点随意,身份随意,但必然能力出众,意志坚强,能做到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只要哪里有压迫,哪里就会有反抗军,而反抗军的领袖,名字全都是林登万eader one。“林氏家族豪杰众,老大林登万,老二林登图,老三林登随”宇文温今晚心情不错,所以用一个游戏梗来形容自己要对付的对手,看着眼前的河北地区舆图,看着那条代表永济渠的粗线,琢磨着如今的河北局势。毫无疑问,在他的策动下,河北地区已经进入了一种特殊的战争状态,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已经开始了,因为粮价持数年走低,“谷贱伤农”的现象,在永济渠沿岸地区已经很普遍。大量农民被迫出租土地给外来商社,自己则去做工,养家糊口。农民变成手工业从业者,如此转变,不是自然进程导致,纯属认为,作为始作俑者的宇文温,如此行事当然有自己的考虑。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产量,是一个国家稳定的基础,而在这个生产力及其低下相对后世而言的时代,让大量农民“转业”成工人,一旦玩脱,造成粮食产量大跌,就会酿出人间惨剧。所以,宇文温算是在玩火,一不留神,不死将军林登万就出现,带着各地百姓揭竿而起。这样的结局,不是宇文温想看到的,所以当初他在制定政策的时候,就考虑到多种可能。首先,他这么折腾,目的是为了瓦解门阀政治的经济基础庄园经济,要想达到目的,必须靠经济手段,那就是大规模、长期倾销粮食、布匹,压低布价、粮价。如此来,就会造成土地的变相贬值,直接让世家大族、强宗著姓的收入锐减,久而久之,无以为继。但在那之前,首先撑不住的是普通农民,其中就包括自耕农。普通农民的生产模式就是男耕女织,自己耕种自己的土地,或者租别人的地来耕种,分散式经营,生产力低下,抗灾害能力差。一旦出现天灾人祸,普通农民首先倒霉,然后土地被大地主兼并,自己沦为佃农,或者奴仆,成为大地主名下隐户。为了避免“造福”大地主,宇文温在搞粮食倾销、压低粮价的同时,要给普通百姓另外的选择,不然百姓连人带地都会成为大地主的美食。若到了走投无路的地步,不死将军林登万就会出现。宇文温为农民准备的选择,就是保住土地的所有权,将使用权出租给商社,获取稳定的地租,然后自己去做工,养活一家人。这样的选择,比起向大地主卖地卖身,要好得多。第一步,如今在永济渠沿岸地区算是完成,接下来的第二步,就是确保粮食产量,让永济渠沿岸地区有充足的粮食供应。风调雨顺的时候,从外地运粮到河北销售,确实可以保证粮食的供应,可凡事就怕万一,要想保得河北稳定,那么河北当地的粮食产量就不能低,以便发生灾害时能保持最基本的自救能力。所以租地经营“新式农场”的商社,必须让名下农场保持一定的粮食种植面积。这是宇文温画的红线,谁敢违反谁就要倒霉,以目前的情况来看,因为有了马耕、轮犁、轮种的各种耕作、种植技术,新式农场的盈利前景是不错的,毕竟宇文温敢在河北实行这样的经济政策,是因为先有了山南、河南、两淮地区的成功经验。新式农场的出现,可以在总的耕地面积变化不大情况下,减少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而土地产出却稳中有升,这样一来,就算是变相的“解放生产力,提高生产效率”。不需要“发明”化肥,不需要发明“杂交水稻”,宇文温就是利用现有的条件,将小农经济变成农场经济,勉强实现“解放生产力,提高生产效率”的附加目标。当然,这样的改革,具体效果好得有限,但足以达到宇文温最初目的:用新式农场,挤垮“闭门为市”的庄园经济,瓦解门阀政治的经济基础。为了这个目标,他可是殚尽竭虑,布置多年,如今到了开花结果的时候,却不能掉以轻。因为不死将军林登万随时会出现。对于普通农户来说,土地就是一切,有了土地,才有粮食,才有与此同时,贝州境内的水泊“高鸡泊”,宇文温也做了布置,用“钓鱼执法”的方式,立了个“义薄云天”的“高庄主”,吸引各地江湖好汉来投。待得时机成熟,这些“聚义”高鸡泊的好汉们,就会被“打包”运到南洋做苦力。宇文温如此布局,当然是基于一个不足为外人所知的秘密:历史上的隋末农民大起义,高鸡泊、豆子这两处地方,就是最大的策源地之二。他提前做准备,当然是不想让历史重演,但却没打算对小小贝州清河郡里长窦建德等人动手,来个“防患于未然”。道理很简单,时势造英雄,只有当天下大乱时,诸如窦建德这样的人杰或者枭雄,才有了逐鹿天下的机会。那是原本历史里的事情,如果现在,宇文温能够保证天下百姓有一口饭吃,那么绝大部分人就不会冒着生命危险造反,即便有几个野心勃勃之辈挑头,也很快会被扫平。若他像隋炀帝杨广那般,好大喜功,不恤民力,把开大运河、征突厥、征高句丽都挤在短短十年时间里做,弄得百姓家破人亡,活不下去了,自然遍地烽火。届时即便他提前杀了窦建德,还会有千千万万个窦建德站出来。总而言之,天下会不会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问题不在于杀掉几个曾经历史上的人杰、枭雄,关键在于他这个“当家人”,能不能确保大部分百姓的温饱。只要宇文温不乱来,不搞什么“百万大军征辽东”,就不会有“无向辽东浪死歌”;不搞什么半年完工“永济渠”,就不会弄得沿岸百姓家破人亡。百姓的要求其实很低,就只是想活下去而已,如果做良民都活不下去,自然就会奋力一搏,这种时候,做皇帝的总不能说“朕所作所为,俱是为了江山社稷,尔等草民要顾全大局”,活不下去的百姓,是不会听什么大道理的。所以宇文温认为,把窦建德等历史上的人杰、枭雄提前干掉就能高枕无忧的想法,实在是太天真了。身为一国之君的他,真要小心提防的潜在对手,某种意义上来说,实际上应该是一个人。第一百六十九章 不死将军林登万古今中外,没有不灭的王朝,没有不死的帝王将相,却有一名将军不死不灭,带领部下与当权者作战,此人被称为“不死将军林登万”。不死将军林登万,反抗军的传奇领袖,民族随意,籍贯随意,信仰随意,政治观点随意,身份随意,但必然能力出众,意志坚强,能做到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只要哪里有压迫,哪里就会有反抗军,而反抗军的领袖,名字全都是林登万eader one。“林氏家族豪杰众,老大林登万,老二林登图,老三林登随”宇文温今晚心情不错,所以用一个游戏梗来形容自己要对付的对手,看着眼前的河北地区舆图,看着那条代表永济渠的粗线,琢磨着如今的河北局势。毫无疑问,在他的策动下,河北地区已经进入了一种特殊的战争状态,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已经开始了,因为粮价持数年走低,“谷贱伤农”的现象,在永济渠沿岸地区已经很普遍。大量农民被迫出租土地给外来商社,自己则去做工,养家糊口。农民变成手工业从业者,如此转变,不是自然进程导致,纯属认为,作为始作俑者的宇文温,如此行事当然有自己的考虑。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产量,是一个国家稳定的基础,而在这个生产力及其低下相对后世而言的时代,让大量农民“转业”成工人,一旦玩脱,造成粮食产量大跌,就会酿出人间惨剧。所以,宇文温算是在玩火,一不留神,不死将军林登万就出现,带着各地百姓揭竿而起。这样的结局,不是宇文温想看到的,所以当初他在制定政策的时候,就考虑到多种可能。首先,他这么折腾,目的是为了瓦解门阀政治的经济基础庄园经济,要想达到目的,必须靠经济手段,那就是大规模、长期倾销粮食、布匹,压低布价、粮价。如此来,就会造成土地的变相贬值,直接让世家大族、强宗著姓的收入锐减,久而久之,无以为继。但在那之前,首先撑不住的是普通农民,其中就包括自耕农。普通农民的生产模式就是男耕女织,自己耕种自己的土地,或者租别人的地来耕种,分散式经营,生产力低下,抗灾害能力差。一旦出现天灾人祸,普通农民首先倒霉,然后土地被大地主兼并,自己沦为佃农,或者奴仆,成为大地主名下隐户。为了避免“造福”大地主,宇文温在搞粮食倾销、压低粮价的同时,要给普通百姓另外的选择,不然百姓连人带地都会成为大地主的美食。若到了走投无路的地步,不死将军林登万就会出现。宇文温为农民准备的选择,就是保住土地的所有权,将使用权出租给商社,获取稳定的地租,然后自己去做工,养活一家人。这样的选择,比起向大地主卖地卖身,要好得多。第一步,如今在永济渠沿岸地区算是完成,接下来的第二步,就是确保粮食产量,让永济渠沿岸地区有充足的粮食供应。风调雨顺的时候,从外地运粮到河北销售,确实可以保证粮食的供应,可凡事就怕万一,要想保得河北稳定,那么河北当地的粮食产量就不能低,以便发生灾害时能保持最基本的自救能力。所以租地经营“新式农场”的商社,必须让名下农场保持一定的粮食种植面积。这是宇文温画的红线,谁敢违反谁就要倒霉,以目前的情况来看,因为有了马耕、轮犁、轮种的各种耕作、种植技术,新式农场的盈利前景是不错的,毕竟宇文温敢在河北实行这样的经济政策,是因为先有了山南、河南、两淮地区的成功经验。新式农场的出现,可以在总的耕地面积变化不大情况下,减少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而土地产出却稳中有升,这样一来,就算是变相的“解放生产力,提高生产效率”。不需要“发明”化肥,不需要发明“杂交水稻”,宇文温就是利用现有的条件,将小农经济变成农场经济,勉强实现“解放生产力,提高生产效率”的附加目标。当然,这样的改革,具体效果好得有限,但足以达到宇文温最初目的:用新式农场,挤垮“闭门为市”的庄园经济,瓦解门阀政治的经济基础。为了这个目标,他可是殚尽竭虑,布置多年,如今到了开花结果的时候,却不能掉以轻。因为不死将军林登万随时会出现。对于普通农户来说,土地就是一切,有了土地,才有粮食,才有与此同时,贝州境内的水泊“高鸡泊”,宇文温也做了布置,用“钓鱼执法”的方式,立了个“义薄云天”的“高庄主”,吸引各地江湖好汉来投。待得时机成熟,这些“聚义”高鸡泊的好汉们,就会被“打包”运到南洋做苦力。宇文温如此布局,当然是基于一个不足为外人所知的秘密:历史上的隋末农民大起义,高鸡泊、豆子这两处地方,就是最大的策源地之二。他提前做准备,当然是不想让历史重演,但却没打算对小小贝州清河郡里长窦建德等人动手,来个“防患于未然”。道理很简单,时势造英雄,只有当天下大乱时,诸如窦建德这样的人杰或者枭雄,才有了逐鹿天下的机会。那是原本历史里的事情,如果现在,宇文温能够保证天下百姓有一口饭吃,那么绝大部分人就不会冒着生命危险造反,即便有几个野心勃勃之辈挑头,也很快会被扫平。若他像隋炀帝杨广那般,好大喜功,不恤民力,把开大运河、征突厥、征高句丽都挤在短短十年时间里做,弄得百姓家破人亡,活不下去了,自然遍地烽火。届时即便他提前杀了窦建德,还会有千千万万个窦建德站出来。总而言之,天下会不会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问题不在于杀掉几个曾经历史上的人杰、枭雄,关键在于他这个“当家人”,能不能确保大部分百姓的温饱。只要宇文温不乱来,不搞什么“百万大军征辽东”,就不会有“无向辽东浪死歌”;不搞什么半年完工“永济渠”,就不会弄得沿岸百姓家破人亡。百姓的要求其实很低,就只是想活下去而已,如果做良民都活不下去,自然就会奋力一搏,这种时候,做皇帝的总不能说“朕所作所为,俱是为了江山社稷,尔等草民要顾全大局”,活不下去的百姓,是不会听什么大道理的。所以宇文温认为,把窦建德等历史上的人杰、枭雄提前干掉就能高枕无忧的想法,实在是太天真了。身为一国之君的他,真要小心提防的潜在对手,某种意义上来说,实际上应该是一个人。第一百六十九章 不死将军林登万古今中外,没有不灭的王朝,没有不死的帝王将相,却有一名将军不死不灭,带领部下与当权者作战,此人被称为“不死将军林登万”。不死将军林登万,反抗军的传奇领袖,民族随意,籍贯随意,信仰随意,政治观点随意,身份随意,但必然能力出众,意志坚强,能做到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只要哪里有压迫,哪里就会有反抗军,而反抗军的领袖,名字全都是林登万eader one。“林氏家族豪杰众,老大林登万,老二林登图,老三林登随”宇文温今晚心情不错,所以用一个游戏梗来形容自己要对付的对手,看着眼前的河北地区舆图,看着那条代表永济渠的粗线,琢磨着如今的河北局势。毫无疑问,在他的策动下,河北地区已经进入了一种特殊的战争状态,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已经开始了,因为粮价持数年走低,“谷贱伤农”的现象,在永济渠沿岸地区已经很普遍。大量农民被迫出租土地给外来商社,自己则去做工,养家糊口。农民变成手工业从业者,如此转变,不是自然进程导致,纯属认为,作为始作俑者的宇文温,如此行事当然有自己的考虑。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产量,是一个国家稳定的基础,而在这个生产力及其低下相对后世而言的时代,让大量农民“转业”成工人,一旦玩脱,造成粮食产量大跌,就会酿出人间惨剧。所以,宇文温算是在玩火,一不留神,不死将军林登万就出现,带着各地百姓揭竿而起。这样的结局,不是宇文温想看到的,所以当初他在制定政策的时候,就考虑到多种可能。首先,他这么折腾,目的是为了瓦解门阀政治的经济基础庄园经济,要想达到目的,必须靠经济手段,那就是大规模、长期倾销粮食、布匹,压低布价、粮价。如此来,就会造成土地的变相贬值,直接让世家大族、强宗著姓的收入锐减,久而久之,无以为继。但在那之前,首先撑不住的是普通农民,其中就包括自耕农。普通农民的生产模式就是男耕女织,自己耕种自己的土地,或者租别人的地来耕种,分散式经营,生产力低下,抗灾害能力差。一旦出现天灾人祸,普通农民首先倒霉,然后土地被大地主兼并,自己沦为佃农,或者奴仆,成为大地主名下隐户。为了避免“造福”大地主,宇文温在搞粮食倾销、压低粮价的同时,要给普通百姓另外的选择,不然百姓连人带地都会成为大地主的美食。若到了走投无路的地步,不死将军林登万就会出现。宇文温为农民准备的选择,就是保住土地的所有权,将使用权出租给商社,获取稳定的地租,然后自己去做工,养活一家人。这样的选择,比起向大地主卖地卖身,要好得多。第一步,如今在永济渠沿岸地区算是完成,接下来的第二步,就是确保粮食产量,让永济渠沿岸地区有充足的粮食供应。风调雨顺的时候,从外地运粮到河北销售,确实可以保证粮食的供应,可凡事就怕万一,要想保得河北稳定,那么河北当地的粮食产量就不能低,以便发生灾害时能保持最基本的自救能力。所以租地经营“新式农场”的商社,必须让名下农场保持一定的粮食种植面积。这是宇文温画的红线,谁敢违反谁就要倒霉,以目前的情况来看,因为有了马耕、轮犁、轮种的各种耕作、种植技术,新式农场的盈利前景是不错的,毕竟宇文温敢在河北实行这样的经济政策,是因为先有了山南、河南、两淮地区的成功经验。新式农场的出现,可以在总的耕地面积变化不大情况下,减少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而土地产出却稳中有升,这样一来,就算是变相的“解放生产力,提高生产效率”。不需要“发明”化肥,不需要发明“杂交水稻”,宇文温就是利用现有的条件,将小农经济变成农场经济,勉强实现“解放生产力,提高生产效率”的附加目标。当然,这样的改革,具体效果好得有限,但足以达到宇文温最初目的:用新式农场,挤垮“闭门为市”的庄园经济,瓦解门阀政治的经济基础。为了这个目标,他可是殚尽竭虑,布置多年,如今到了开花结果的时候,却不能掉以轻。因为不死将军林登万随时会出现。对于普通农户来说,土地就是一切,有了土地,才有粮食,才有与此同时,贝州境内的水泊“高鸡泊”,宇文温也做了布置,用“钓鱼执法”的方式,立了个“义薄云天”的“高庄主”,吸引各地江湖好汉来投。待得时机成熟,这些“聚义”高鸡泊的好汉们,就会被“打包”运到南洋做苦力。宇文温如此布局,当然是基于一个不足为外人所知的秘密:历史上的隋末农民大起义,高鸡泊、豆子这两处地方,就是最大的策源地之二。他提前做准备,当然是不想让历史重演,但却没打算对小小贝州清河郡里长窦建德等人动手,来个“防患于未然”。道理很简单,时势造英雄,只有当天下大乱时,诸如窦建德这样的人杰或者枭雄,才有了逐鹿天下的机会。那是原本历史里的事情,如果现在,宇文温能够保证天下百姓有一口饭吃,那么绝大部分人就不会冒着生命危险造反,即便有几个野心勃勃之辈挑头,也很快会被扫平。若他像隋炀帝杨广那般,好大喜功,不恤民力,把开大运河、征突厥、征高句丽都挤在短短十年时间里做,弄得百姓家破人亡,活不下去了,自然遍地烽火。届时即便他提前杀了窦建德,还会有千千万万个窦建德站出来。总而言之,天下会不会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问题不在于杀掉几个曾经历史上的人杰、枭雄,关键在于他这个“当家人”,能不能确保大部分百姓的温饱。只要宇文温不乱来,不搞什么“百万大军征辽东”,就不会有“无向辽东浪死歌”;不搞什么半年完工“永济渠”,就不会弄得沿岸百姓家破人亡。百姓的要求其实很低,就只是想活下去而已,如果做良民都活不下去,自然就会奋力一搏,这种时候,做皇帝的总不能说“朕所作所为,俱是为了江山社稷,尔等草民要顾全大局”,活不下去的百姓,是不会听什么大道理的。所以宇文温认为,把窦建德等历史上的人杰、枭雄提前干掉就能高枕无忧的想法,实在是太天真了。身为一国之君的他,真要小心提防的潜在对手,某种意义上来说,实际上应该是一个人。第一百六十九章 不死将军林登万古今中外,没有不灭的王朝,没有不死的帝王将相,却有一名将军不死不灭,带领部下与当权者作战,此人被称为“不死将军林登万”。不死将军林登万,反抗军的传奇领袖,民族随意,籍贯随意,信仰随意,政治观点随意,身份随意,但必然能力出众,意志坚强,能做到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只要哪里有压迫,哪里就会有反抗军,而反抗军的领袖,名字全都是林登万eader one。“林氏家族豪杰众,老大林登万,老二林登图,老三林登随”宇文温今晚心情不错,所以用一个游戏梗来形容自己要对付的对手,看着眼前的河北地区舆图,看着那条代表永济渠的粗线,琢磨着如今的河北局势。毫无疑问,在他的策动下,河北地区已经进入了一种特殊的战争状态,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已经开始了,因为粮价持数年走低,“谷贱伤农”的现象,在永济渠沿岸地区已经很普遍。大量农民被迫出租土地给外来商社,自己则去做工,养家糊口。农民变成手工业从业者,如此转变,不是自然进程导致,纯属认为,作为始作俑者的宇文温,如此行事当然有自己的考虑。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产量,是一个国家稳定的基础,而在这个生产力及其低下相对后世而言的时代,让大量农民“转业”成工人,一旦玩脱,造成粮食产量大跌,就会酿出人间惨剧。所以,宇文温算是在玩火,一不留神,不死将军林登万就出现,带着各地百姓揭竿而起。这样的结局,不是宇文温想看到的,所以当初他在制定政策的时候,就考虑到多种可能。首先,他这么折腾,目的是为了瓦解门阀政治的经济基础庄园经济,要想达到目的,必须靠经济手段,那就是大规模、长期倾销粮食、布匹,压低布价、粮价。如此来,就会造成土地的变相贬值,直接让世家大族、强宗著姓的收入锐减,久而久之,无以为继。但在那之前,首先撑不住的是普通农民,其中就包括自耕农。普通农民的生产模式就是男耕女织,自己耕种自己的土地,或者租别人的地来耕种,分散式经营,生产力低下,抗灾害能力差。一旦出现天灾人祸,普通农民首先倒霉,然后土地被大地主兼并,自己沦为佃农,或者奴仆,成为大地主名下隐户。为了避免“造福”大地主,宇文温在搞粮食倾销、压低粮价的同时,要给普通百姓另外的选择,不然百姓连人带地都会成为大地主的美食。若到了走投无路的地步,不死将军林登万就会出现。宇文温为农民准备的选择,就是保住土地的所有权,将使用权出租给商社,获取稳定的地租,然后自己去做工,养活一家人。这样的选择,比起向大地主卖地卖身,要好得多。第一步,如今在永济渠沿岸地区算是完成,接下来的第二步,就是确保粮食产量,让永济渠沿岸地区有充足的粮食供应。风调雨顺的时候,从外地运粮到河北销售,确实可以保证粮食的供应,可凡事就怕万一,要想保得河北稳定,那么河北当地的粮食产量就不能低,以便发生灾害时能保持最基本的自救能力。所以租地经营“新式农场”的商社,必须让名下农场保持一定的粮食种植面积。这是宇文温画的红线,谁敢违反谁就要倒霉,以目前的情况来看,因为有了马耕、轮犁、轮种的各种耕作、种植技术,新式农场的盈利前景是不错的,毕竟宇文温敢在河北实行这样的经济政策,是因为先有了山南、河南、两淮地区的成功经验。新式农场的出现,可以在总的耕地面积变化不大情况下,减少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而土地产出却稳中有升,这样一来,就算是变相的“解放生产力,提高生产效率”。不需要“发明”化肥,不需要发明“杂交水稻”,宇文温就是利用现有的条件,将小农经济变成农场经济,勉强实现“解放生产力,提高生产效率”的附加目标。当然,这样的改革,具体效果好得有限,但足以达到宇文温最初目的:用新式农场,挤垮“闭门为市”的庄园经济,瓦解门阀政治的经济基础。为了这个目标,他可是殚尽竭虑,布置多年,如今到了开花结果的时候,却不能掉以轻。因为不死将军林登万随时会出现。对于普通农户来说,土地就是一切,有了土地,才有粮食,才有与此同时,贝州境内的水泊“高鸡泊”,宇文温也做了布置,用“钓鱼执法”的方式,立了个“义薄云天”的“高庄主”,吸引各地江湖好汉来投。待得时机成熟,这些“聚义”高鸡泊的好汉们,就会被“打包”运到南洋做苦力。宇文温如此布局,当然是基于一个不足为外人所知的秘密:历史上的隋末农民大起义,高鸡泊、豆子这两处地方,就是最大的策源地之二。他提前做准备,当然是不想让历史重演,但却没打算对小小贝州清河郡里长窦建德等人动手,来个“防患于未然”。道理很简单,时势造英雄,只有当天下大乱时,诸如窦建德这样的人杰或者枭雄,才有了逐鹿天下的机会。那是原本历史里的事情,如果现在,宇文温能够保证天下百姓有一口饭吃,那么绝大部分人就不会冒着生命危险造反,即便有几个野心勃勃之辈挑头,也很快会被扫平。若他像隋炀帝杨广那般,好大喜功,不恤民力,把开大运河、征突厥、征高句丽都挤在短短十年时间里做,弄得百姓家破人亡,活不下去了,自然遍地烽火。届时即便他提前杀了窦建德,还会有千千万万个窦建德站出来。总而言之,天下会不会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问题不在于杀掉几个曾经历史上的人杰、枭雄,关键在于他这个“当家人”,能不能确保大部分百姓的温饱。只要宇文温不乱来,不搞什么“百万大军征辽东”,就不会有“无向辽东浪死歌”;不搞什么半年完工“永济渠”,就不会弄得沿岸百姓家破人亡。百姓的要求其实很低,就只是想活下去而已,如果做良民都活不下去,自然就会奋力一搏,这种时候,做皇帝的总不能说“朕所作所为,俱是为了江山社稷,尔等草民要顾全大局”,活不下去的百姓,是不会听什么大道理的。所以宇文温认为,把窦建德等历史上的人杰、枭雄提前干掉就能高枕无忧的想法,实在是太天真了。身为一国之君的他,真要小心提防的潜在对手,某种意义上来说,实际上应该是一个人。第一百六十九章 不死将军林登万古今中外,没有不灭的王朝,没有不死的帝王将相,却有一名将军不死不灭,带领部下与当权者作战,此人被称为“不死将军林登万”。不死将军林登万,反抗军的传奇领袖,民族随意,籍贯随意,信仰随意,政治观点随意,身份随意,但必然能力出众,意志坚强,能做到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只要哪里有压迫,哪里就会有反抗军,而反抗军的领袖,名字全都是林登万eader one。“林氏家族豪杰众,老大林登万,老二林登图,老三林登随”宇文温今晚心情不错,所以用一个游戏梗来形容自己要对付的对手,看着眼前的河北地区舆图,看着那条代表永济渠的粗线,琢磨着如今的河北局势。毫无疑问,在他的策动下,河北地区已经进入了一种特殊的战争状态,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已经开始了,因为粮价持数年走低,“谷贱伤农”的现象,在永济渠沿岸地区已经很普遍。大量农民被迫出租土地给外来商社,自己则去做工,养家糊口。农民变成手工业从业者,如此转变,不是自然进程导致,纯属认为,作为始作俑者的宇文温,如此行事当然有自己的考虑。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产量,是一个国家稳定的基础,而在这个生产力及其低下相对后世而言的时代,让大量农民“转业”成工人,一旦玩脱,造成粮食产量大跌,就会酿出人间惨剧。所以,宇文温算是在玩火,一不留神,不死将军林登万就出现,带着各地百姓揭竿而起。这样的结局,不是宇文温想看到的,所以当初他在制定政策的时候,就考虑到多种可能。首先,他这么折腾,目的是为了瓦解门阀政治的经济基础庄园经济,要想达到目的,必须靠经济手段,那就是大规模、长期倾销粮食、布匹,压低布价、粮价。如此来,就会造成土地的变相贬值,直接让世家大族、强宗著姓的收入锐减,久而久之,无以为继。但在那之前,首先撑不住的是普通农民,其中就包括自耕农。普通农民的生产模式就是男耕女织,自己耕种自己的土地,或者租别人的地来耕种,分散式经营,生产力低下,抗灾害能力差。一旦出现天灾人祸,普通农民首先倒霉,然后土地被大地主兼并,自己沦为佃农,或者奴仆,成为大地主名下隐户。为了避免“造福”大地主,宇文温在搞粮食倾销、压低粮价的同时,要给普通百姓另外的选择,不然百姓连人带地都会成为大地主的美食。若到了走投无路的地步,不死将军林登万就会出现。宇文温为农民准备的选择,就是保住土地的所有权,将使用权出租给商社,获取稳定的地租,然后自己去做工,养活一家人。这样的选择,比起向大地主卖地卖身,要好得多。第一步,如今在永济渠沿岸地区算是完成,接下来的第二步,就是确保粮食产量,让永济渠沿岸地区有充足的粮食供应。风调雨顺的时候,从外地运粮到河北销售,确实可以保证粮食的供应,可凡事就怕万一,要想保得河北稳定,那么河北当地的粮食产量就不能低,以便发生灾害时能保持最基本的自救能力。所以租地经营“新式农场”的商社,必须让名下农场保持一定的粮食种植面积。这是宇文温画的红线,谁敢违反谁就要倒霉,以目前的情况来看,因为有了马耕、轮犁、轮种的各种耕作、种植技术,新式农场的盈利前景是不错的,毕竟宇文温敢在河北实行这样的经济政策,是因为先有了山南、河南、两淮地区的成功经验。新式农场的出现,可以在总的耕地面积变化不大情况下,减少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而土地产出却稳中有升,这样一来,就算是变相的“解放生产力,提高生产效率”。不需要“发明”化肥,不需要发明“杂交水稻”,宇文温就是利用现有的条件,将小农经济变成农场经济,勉强实现“解放生产力,提高生产效率”的附加目标。当然,这样的改革,具体效果好得有限,但足以达到宇文温最初目的:用新式农场,挤垮“闭门为市”的庄园经济,瓦解门阀政治的经济基础。为了这个目标,他可是殚尽竭虑,布置多年,如今到了开花结果的时候,却不能掉以轻。因为不死将军林登万随时会出现。对于普通农户来说,土地就是一切,有了土地,才有粮食,才有与此同时,贝州境内的水泊“高鸡泊”,宇文温也做了布置,用“钓鱼执法”的方式,立了个“义薄云天”的“高庄主”,吸引各地江湖好汉来投。待得时机成熟,这些“聚义”高鸡泊的好汉们,就会被“打包”运到南洋做苦力。宇文温如此布局,当然是基于一个不足为外人所知的秘密:历史上的隋末农民大起义,高鸡泊、豆子这两处地方,就是最大的策源地之二。他提前做准备,当然是不想让历史重演,但却没打算对小小贝州清河郡里长窦建德等人动手,来个“防患于未然”。道理很简单,时势造英雄,只有当天下大乱时,诸如窦建德这样的人杰或者枭雄,才有了逐鹿天下的机会。那是原本历史里的事情,如果现在,宇文温能够保证天下百姓有一口饭吃,那么绝大部分人就不会冒着生命危险造反,即便有几个野心勃勃之辈挑头,也很快会被扫平。若他像隋炀帝杨广那般,好大喜功,不恤民力,把开大运河、征突厥、征高句丽都挤在短短十年时间里做,弄得百姓家破人亡,活不下去了,自然遍地烽火。届时即便他提前杀了窦建德,还会有千千万万个窦建德站出来。总而言之,天下会不会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问题不在于杀掉几个曾经历史上的人杰、枭雄,关键在于他这个“当家人”,能不能确保大部分百姓的温饱。只要宇文温不乱来,不搞什么“百万大军征辽东”,就不会有“无向辽东浪死歌”;不搞什么半年完工“永济渠”,就不会弄得沿岸百姓家破人亡。百姓的要求其实很低,就只是想活下去而已,如果做良民都活不下去,自然就会奋力一搏,这种时候,做皇帝的总不能说“朕所作所为,俱是为了江山社稷,尔等草民要顾全大局”,活不下去的百姓,是不会听什么大道理的。所以宇文温认为,把窦建德等历史上的人杰、枭雄提前干掉就能高枕无忧的想法,实在是太天真了。身为一国之君的他,真要小心提防的潜在对手,某种意义上来说,实际上应该是一个人。第一百六十九章 不死将军林登万古今中外,没有不灭的王朝,没有不死的帝王将相,却有一名将军不死不灭,带领部下与当权者作战,此人被称为“不死将军林登万”。不死将军林登万,反抗军的传奇领袖,民族随意,籍贯随意,信仰随意,政治观点随意,身份随意,但必然能力出众,意志坚强,能做到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只要哪里有压迫,哪里就会有反抗军,而反抗军的领袖,名字全都是林登万eader one。“林氏家族豪杰众,老大林登万,老二林登图,老三林登随”宇文温今晚心情不错,所以用一个游戏梗来形容自己要对付的对手,看着眼前的河北地区舆图,看着那条代表永济渠的粗线,琢磨着如今的河北局势。毫无疑问,在他的策动下,河北地区已经进入了一种特殊的战争状态,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已经开始了,因为粮价持数年走低,“谷贱伤农”的现象,在永济渠沿岸地区已经很普遍。大量农民被迫出租土地给外来商社,自己则去做工,养家糊口。农民变成手工业从业者,如此转变,不是自然进程导致,纯属认为,作为始作俑者的宇文温,如此行事当然有自己的考虑。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产量,是一个国家稳定的基础,而在这个生产力及其低下相对后世而言的时代,让大量农民“转业”成工人,一旦玩脱,造成粮食产量大跌,就会酿出人间惨剧。所以,宇文温算是在玩火,一不留神,不死将军林登万就出现,带着各地百姓揭竿而起。这样的结局,不是宇文温想看到的,所以当初他在制定政策的时候,就考虑到多种可能。首先,他这么折腾,目的是为了瓦解门阀政治的经济基础庄园经济,要想达到目的,必须靠经济手段,那就是大规模、长期倾销粮食、布匹,压低布价、粮价。如此来,就会造成土地的变相贬值,直接让世家大族、强宗著姓的收入锐减,久而久之,无以为继。但在那之前,首先撑不住的是普通农民,其中就包括自耕农。普通农民的生产模式就是男耕女织,自己耕种自己的土地,或者租别人的地来耕种,分散式经营,生产力低下,抗灾害能力差。一旦出现天灾人祸,普通农民首先倒霉,然后土地被大地主兼并,自己沦为佃农,或者奴仆,成为大地主名下隐户。为了避免“造福”大地主,宇文温在搞粮食倾销、压低粮价的同时,要给普通百姓另外的选择,不然百姓连人带地都会成为大地主的美食。若到了走投无路的地步,不死将军林登万就会出现。宇文温为农民准备的选择,就是保住土地的所有权,将使用权出租给商社,获取稳定的地租,然后自己去做工,养活一家人。这样的选择,比起向大地主卖地卖身,要好得多。第一步,如今在永济渠沿岸地区算是完成,接下来的第二步,就是确保粮食产量,让永济渠沿岸地区有充足的粮食供应。风调雨顺的时候,从外地运粮到河北销售,确实可以保证粮食的供应,可凡事就怕万一,要想保得河北稳定,那么河北当地的粮食产量就不能低,以便发生灾害时能保持最基本的自救能力。所以租地经营“新式农场”的商社,必须让名下农场保持一定的粮食种植面积。这是宇文温画的红线,谁敢违反谁就要倒霉,以目前的情况来看,因为有了马耕、轮犁、轮种的各种耕作、种植技术,新式农场的盈利前景是不错的,毕竟宇文温敢在河北实行这样的经济政策,是因为先有了山南、河南、两淮地区的成功经验。新式农场的出现,可以在总的耕地面积变化不大情况下,减少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而土地产出却稳中有升,这样一来,就算是变相的“解放生产力,提高生产效率”。不需要“发明”化肥,不需要发明“杂交水稻”,宇文温就是利用现有的条件,将小农经济变成农场经济,勉强实现“解放生产力,提高生产效率”的附加目标。当然,这样的改革,具体效果好得有限,但足以达到宇文温最初目的:用新式农场,挤垮“闭门为市”的庄园经济,瓦解门阀政治的经济基础。为了这个目标,他可是殚尽竭虑,布置多年,如今到了开花结果的时候,却不能掉以轻。因为不死将军林登万随时会出现。对于普通农户来说,土地就是一切,有了土地,才有粮食,才有与此同时,贝州境内的水泊“高鸡泊”,宇文温也做了布置,用“钓鱼执法”的方式,立了个“义薄云天”的“高庄主”,吸引各地江湖好汉来投。待得时机成熟,这些“聚义”高鸡泊的好汉们,就会被“打包”运到南洋做苦力。宇文温如此布局,当然是基于一个不足为外人所知的秘密:历史上的隋末农民大起义,高鸡泊、豆子这两处地方,就是最大的策源地之二。他提前做准备,当然是不想让历史重演,但却没打算对小小贝州清河郡里长窦建德等人动手,来个“防患于未然”。道理很简单,时势造英雄,只有当天下大乱时,诸如窦建德这样的人杰或者枭雄,才有了逐鹿天下的机会。那是原本历史里的事情,如果现在,宇文温能够保证天下百姓有一口饭吃,那么绝大部分人就不会冒着生命危险造反,即便有几个野心勃勃之辈挑头,也很快会被扫平。若他像隋炀帝杨广那般,好大喜功,不恤民力,把开大运河、征突厥、征高句丽都挤在短短十年时间里做,弄得百姓家破人亡,活不下去了,自然遍地烽火。届时即便他提前杀了窦建德,还会有千千万万个窦建德站出来。总而言之,天下会不会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问题不在于杀掉几个曾经历史上的人杰、枭雄,关键在于他这个“当家人”,能不能确保大部分百姓的温饱。只要宇文温不乱来,不搞什么“百万大军征辽东”,就不会有“无向辽东浪死歌”;不搞什么半年完工“永济渠”,就不会弄得沿岸百姓家破人亡。百姓的要求其实很低,就只是想活下去而已,如果做良民都活不下去,自然就会奋力一搏,这种时候,做皇帝的总不能说“朕所作所为,俱是为了江山社稷,尔等草民要顾全大局”,活不下去的百姓,是不会听什么大道理的。所以宇文温认为,把窦建德等历史上的人杰、枭雄提前干掉就能高枕无忧的想法,实在是太天真了。身为一国之君的他,真要小心提防的潜在对手,某种意义上来说,实际上应该是一个人。第一百六十九章 不死将军林登万古今中外,没有不灭的王朝,没有不死的帝王将相,却有一名将军不死不灭,带领部下与当权者作战,此人被称为“不死将军林登万”。不死将军林登万,反抗军的传奇领袖,民族随意,籍贯随意,信仰随意,政治观点随意,身份随意,但必然能力出众,意志坚强,能做到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只要哪里有压迫,哪里就会有反抗军,而反抗军的领袖,名字全都是林登万eader one。“林氏家族豪杰众,老大林登万,老二林登图,老三林登随”宇文温今晚心情不错,所以用一个游戏梗来形容自己要对付的对手,看着眼前的河北地区舆图,看着那条代表永济渠的粗线,琢磨着如今的河北局势。毫无疑问,在他的策动下,河北地区已经进入了一种特殊的战争状态,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已经开始了,因为粮价持数年走低,“谷贱伤农”的现象,在永济渠沿岸地区已经很普遍。大量农民被迫出租土地给外来商社,自己则去做工,养家糊口。农民变成手工业从业者,如此转变,不是自然进程导致,纯属认为,作为始作俑者的宇文温,如此行事当然有自己的考虑。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产量,是一个国家稳定的基础,而在这个生产力及其低下相对后世而言的时代,让大量农民“转业”成工人,一旦玩脱,造成粮食产量大跌,就会酿出人间惨剧。所以,宇文温算是在玩火,一不留神,不死将军林登万就出现,带着各地百姓揭竿而起。这样的结局,不是宇文温想看到的,所以当初他在制定政策的时候,就考虑到多种可能。首先,他这么折腾,目的是为了瓦解门阀政治的经济基础庄园经济,要想达到目的,必须靠经济手段,那就是大规模、长期倾销粮食、布匹,压低布价、粮价。如此来,就会造成土地的变相贬值,直接让世家大族、强宗著姓的收入锐减,久而久之,无以为继。但在那之前,首先撑不住的是普通农民,其中就包括自耕农。普通农民的生产模式就是男耕女织,自己耕种自己的土地,或者租别人的地来耕种,分散式经营,生产力低下,抗灾害能力差。一旦出现天灾人祸,普通农民首先倒霉,然后土地被大地主兼并,自己沦为佃农,或者奴仆,成为大地主名下隐户。为了避免“造福”大地主,宇文温在搞粮食倾销、压低粮价的同时,要给普通百姓另外的选择,不然百姓连人带地都会成为大地主的美食。若到了走投无路的地步,不死将军林登万就会出现。宇文温为农民准备的选择,就是保住土地的所有权,将使用权出租给商社,获取稳定的地租,然后自己去做工,养活一家人。这样的选择,比起向大地主卖地卖身,要好得多。第一步,如今在永济渠沿岸地区算是完成,接下来的第二步,就是确保粮食产量,让永济渠沿岸地区有充足的粮食供应。风调雨顺的时候,从外地运粮到河北销售,确实可以保证粮食的供应,可凡事就怕万一,要想保得河北稳定,那么河北当地的粮食产量就不能低,以便发生灾害时能保持最基本的自救能力。所以租地经营“新式农场”的商社,必须让名下农场保持一定的粮食种植面积。这是宇文温画的红线,谁敢违反谁就要倒霉,以目前的情况来看,因为有了马耕、轮犁、轮种的各种耕作、种植技术,新式农场的盈利前景是不错的,毕竟宇文温敢在河北实行这样的经济政策,是因为先有了山南、河南、两淮地区的成功经验。新式农场的出现,可以在总的耕地面积变化不大情况下,减少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而土地产出却稳中有升,这样一来,就算是变相的“解放生产力,提高生产效率”。不需要“发明”化肥,不需要发明“杂交水稻”,宇文温就是利用现有的条件,将小农经济变成农场经济,勉强实现“解放生产力,提高生产效率”的附加目标。当然,这样的改革,具体效果好得有限,但足以达到宇文温最初目的:用新式农场,挤垮“闭门为市”的庄园经济,瓦解门阀政治的经济基础。为了这个目标,他可是殚尽竭虑,布置多年,如今到了开花结果的时候,却不能掉以轻。因为不死将军林登万随时会出现。对于普通农户来说,土地就是一切,有了土地,才有粮食,才有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