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造化图小说网>都市青春>逆水行周> 逆水行周 分节阅读 1361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逆水行周 分节阅读 1361(1 / 1)

d,那为什么,诚心礼佛的另一个武帝,也不得好死”“这个问题,我一定要好好问问天下高僧”梁书初稿完成,天子看过之后,对于崇佛、敬佛的梁武帝居然落得如此下场感到不解,想问问,为什么佛祖不保佑这位皇帝,不保佑大建佛寺的梁国。一篇文章,需要一个楔子来引出正文,而梁书的初稿,就是这个楔子。第五百三十三章 地狱所设,正为是人年末将至,新年越来越近,家家户户都在筹备年货,准备过个好年,邺城里一片喜气洋洋,然而对于皇后尉迟炽繁来说,气氛有些不对。此刻,她坐在殿内靠窗的位置发呆,今日阳光明媚,但她心情不好,眉头紧锁。前几日,太史丞傅奕上表奏请天子废除佛教,也就是“罢佛”。尉迟炽繁是佛门信徒,当然不希望建德年间灭佛一事重演,但她也知道一旦崇佛过度变成佞佛,会对国家造成恶劣影响。然而,眼下全国各地并未有佞佛的风气,朝廷严格控制各地寺庙及僧人数量,未经官府许可,不仅不许新建寺庙,甚至连扩建寺庙、新铸佛像都不行。与此同时,百姓出家,也得有官府许可方能剃度,出家之后须持度牒,方才是“合法”的僧人,若寺庙收容无度牒的僧人,一经查实,寺庙必受重罚。除此之外,官府对寺庙的田地、产业数量进行限制,超过限制的田地要缴纳田租、户调,为寺庙耕作田地的佃农,同样要承担朝廷的租庸调。可以说,自明德元年以来,朝廷已经对佛寺加强管理和限制,虽然没有禁止百姓信佛,没有强令出家人还俗,但历经将近二十年的“限佛”政策,已经让许多寺庙无力养活过多僧人。所以,当今天下不仅佛寺数量、规模受限,还有许多僧人还俗,所谓的“佞佛”根本就不是事实。这种情况下,忽然有人跳出来,上表请求天子为江山社稷着想,行“罢佛”之事,让尉迟炽繁觉得有些蛮不讲理。如果可以的话,她真想当面问问太史丞傅奕,如今天下到底哪里有佞佛的情况,信佛怎么了,怎么就祸国殃民了。而这不行,因为她辩才不行,万一落得个词穷的结果,只会贻笑大方。确实有这种风险,因为就在昨日,虔诚信佛的中书舍人萧瑀,就和傅奕爆发了一场激烈的争论,争来争去,差点演变成冲突。傅奕声称,来自西域的佛教,没有君臣父子之分,还用六道轮回、因果报应恐吓无知百姓,骗取钱财,又声称追寻前生罪过,窥求来生福报,以至于有些坐牢的人还在狱中诵佛,以求免罪,真是荒唐。傅奕又说,自从三皇五帝以来,华夏不曾有过佛法,君明臣忠,所以年祚长久。佛教于前汉传入中原,直到后汉明帝时才开始有寺庙,但当时的朝廷严令禁止百姓剃度,只许西域来的番僧讲解佛法。直到永嘉之乱后,中原板荡,主庸臣佞,政虐祚短,佛教由此兴盛起来。正如人身体虚弱才会被外毒侵体一样,佛教是“趁虚而入”。同样是落水着凉,身体强健的人不过咳嗽几声,而身体虚弱的人就会因此染上肺病,不治身亡。傅奕认为佛教之所以大兴,就是因为中原身处乱世,再没有朝廷能够对其加以限制,所以才有机会迷惑人心。而极其信奉佛教的君主,如梁武帝萧衍、齐襄帝高澄,生前特别的信佛,却没落得一个好下场,所以天子当引以为戒。若天下百姓都想着出家为僧为尼,成日里诵经拜佛,国家岂有不亡之理对此,萧瑀进行了激烈的反驳,然而驳了许久,居然驳不倒对方,以至于气急败坏之下,发了诅咒:“地狱所设,正为是人”这句话的意思是“世间之所以有地狱,就是为你这种人准备的”其实就是诅咒对方死后下地狱。能说出这种话,可见当时萧瑀有多愤怒,然而辩论辩不倒对方,就只能放狠话,实际上有些失体统。不过尉迟炽繁觉得萧瑀这句话说得好,说得解恨,但光靠诅咒没用,事情没那么简单。无风不起浪,之前默默无闻的太史丞傅奕,忽然跳出来请求罢佛,必然是揣摩上意,所以甘为马前卒。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宇文温,是宇文温又开始“搞事”了。前不久,史官编撰梁书、陈书、北齐书完毕,将初稿上呈御览,宇文温看过之后,忽然有感而发,在不同场合向不同官员感慨,说为何梁武帝那么崇佛,却落得如此下场。皇帝质疑梁武帝萧衍崇佛却没得好下场,言下之意就是对佛教颇为不满和,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尉迟炽繁知道太史丞傅奕不会是唯一一个跳出来请求朝廷罢佛的人。尉迟炽繁陪伴宇文温三十多年,当然知道这位不信佛,甚至对于佛教有些负面看法,以至于平日里说起佛教,经常说一些轻佻的笑话。什么“一个字便是僧,两个字是和尚,三个字鬼乐官,四字色中饿鬼”,还经常调侃,说某些寺庙之所以能让女信徒求子如愿,无非是和尚们亲自肉身布施。虽说确实有某些败类败坏佛门清誉,但尉迟炽繁觉得这是极个别现象,正如不能说黄州有人作奸犯科,就把黄州所有人都说成人渣那样,几个败类做坏事,怎么就能扯到佛教祸国殃民呢然而她可说服不了宇文温,现在宇文温一旦对佛教又产生敌意,真要做出灭佛之事,谁也拦不住。尉迟炽繁信佛,所以害怕夫君得罪佛祖,导致出现意外,她之前就听过流言,说当年武帝周武帝宇文邕之所以会英年早逝,就是因为灭佛导致佛祖震怒。所以流言说武帝死后下地狱,为生前所作所为赎罪。她不想宇文温出意外,更不希望宇文温死后下地狱,所以不希望灭佛一事重演,然而她知道自己说服不了夫君。正纠结间,一个人影宛若鬼一般无声无息“飘”了进来,之所以说“飘”,是因为那人双脚明明不动,身体却能够移动。如此诡异情景,惊得尉迟炽繁脑袋一片空白。定睛一看,却是宇文温来了,因为穿着制作精良的滑轮鞋,所以才能做到无声无息的“飘进来”。以为自己白日见鬼、吓得心都要停跳的尉迟炽繁气得不行,却见一个小小的身影跟了进来,再仔细一看,却是孙子宇文旭。原来是宇文温带着孙子玩轮滑,爷孙玩得高兴,直接就从外面“溜”进殿里,尉迟炽繁见着孙子激动万分的模样,哪里还气得出来。宇文温认为小孩子应该有个快乐的童年,所以他的儿子们都有快乐的童年,现在轮到孙子,也该快乐起来。所以宇文旭玩滑轮鞋玩得及其娴熟,跟着祖父在殿内转来转去,动作灵活,如同一只小鸟欢快的穿梭在林间一般。两人和尉迟炽繁打了招呼,很快便“溜”出殿外,即便是门槛,也无法减缓两人移动的速度。尉迟炽繁见着宇文温离去的身影,忽然眼睛有些湿润。她不想宇文温得罪佛祖,以至于英年早逝。地狱,是为罪大恶极之人所设,宇文温不该在其中。第五百三十四章 地狱所设,正为是人续翌日,皇后尉迟炽繁在行宫召见英国公杨济,杨济因为如今领了差遣,负责美洲作物果玉米的栽培工作,所以人称“玉米使”。其实杨济一开始被人讹传为“御米使”,后来经过解释,大家都知道了“玉米”一词。然而因为带回来的美洲玉米其“真容”过于磕碜,许多人都不看好这一作物在中原的栽培前景。尉迟炽繁知道玉米,其实她对玉米不感兴趣,今日之所以召见杨济,当然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先是大概问了一下玉米的情况,得知这种原产于美洲的作物耐旱,又能在山地种植,做惊讶状。又问起有司如何选育玉米,以及选育玉米的成果最快多少年能够看到,一番感慨之后,话锋一转:“英国公,不知佛家典籍里,是否记载着玉米这种作物”杨济即便不是人精,也和人精差不多,听到这里,当然知道皇后想说什么,但他不好装聋作哑,必须做出正面回应。“回殿下,微臣不才,平生所见佛学典籍,其中未见玉米或类似作物的记载。”“况且,此物自古未见于中原、西域、天竺、南洋,想来和佛家并无瓜葛,若轻易和佛家典故联系,恐怕会惹来陛下诘难。”尉迟炽繁听到这里,明知故问:“哦为何英国公如此说”“殿下,陛下当年治理地方,常见佛门败类以佛学术语欺诈百姓,所以素来厌恶把什么东西都和佛门扯上关系。”尉迟炽繁做不平状:“唉,天下间确实有些许败类玷污佛门清誉,然而这不过是极少数人的恶行,如何能说佛门藏污纳垢呢”“殿下说的是,臣也以为如此,而陛下,也时常这么说。”“嗯英公曾听陛下这么说”“是的,陛下常言瑕不掩瑜,佛门出了败类,那就把败类清除即可,若以此为由要灭佛,那就过了。”尉迟炽繁怀疑杨济是在糊弄她,却不好说破,只能揣着明白装糊涂:“可是,为何陛下看了梁书之后,忽然有感而发”“殿下,梁武帝不顾民生疾苦佞佛,又宠溺宗室,使得国内隐患重重,后来引狼入室,为太清之难侯景之乱发生的原因,陛下想来是要发人深省,故有感慨。”尉迟炽繁反复暗示:“可是,陛下似乎对佛门多有不满”“殿下,微臣以为,人生艰辛,多有不如意的时候,无论是佛也罢、道也罢,百姓总要有个由头,到庙里焚香祷告,祈求神灵保佑自己、家人,陛下不至于连这点需求都要禁掉”杨济觉得这种对话很累,皇后揣着明白装糊涂,他也是如此,然后双方说一些绕来绕去的话,真是累得慌。皇后无端端召他入宫,不问别的却问玉米,又扯到佛学典籍,其实都是为了之前太史丞傅奕上表奏请罢佛一事。皇后现在求助于他,杨济不好装傻,又不想介入,两难之际,就只能旁敲侧击,尽可能化解皇后心中的忧虑。很明显,当今天子不信佛,甚至对于佛教有些负面看法,这种看法一是源自其本人的好恶,其次是源自一国之君的本能反应。历尽历史的杨济,当然知道历史上的“三武一宗灭佛”,也知道出现这种事的根本原因在于佛教过度发展佞佛之后,对国家构成了直接的威胁。僧人数量剧增、大量寺庙出现,信徒不断向寺庙捐赠田产,无数铜料被铸造成佛像,直接导致国力衰退。加上确实有败类败坏佛门清誉,所以不出事才怪。杨济是佛门信徒,当然不想看到灭佛一事重现,但他根据种种迹象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宇文温不太可能灭佛,最多就是时不时敲打一下。现在,就是借题发挥的时候,到了一定程度,自然就会收手,所以,皇后没必要心急如焚。杨济知道皇后是想动员他去劝谏皇帝,但杨济觉得皇帝既然不打算灭佛,他又如何阻止一件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他不好就这么直接说,只能想办法“暗示”皇后自己去劝皇帝,这种事实际上是夫妻俩之间的事,一个外人多嘴的话,反倒会起反作用。眼见着皇后装糊涂、不依不饶一定要他表态,杨济有些无奈,硬着头皮说:“殿下,可曾听说过以柔克刚”。。。。。。夜,宇文温和尉迟炽繁对坐,相对无言,良久,他看着“誓死卫教”的“佛门女护法”,无奈揉了揉太阳穴,直接问:“谁跟你说,我要灭佛的”见对方泪眼汪汪的不吭声,宇文温“啪”的一声拍在书案上:“梁武帝诚心礼佛,即便有什么地方做错了,佛祖也该只让他一人受报应,不该对千千万万江南百姓生灵涂炭袖手旁观”“侯景乱梁,江南生灵涂炭,那么多平日里虔诚诵经礼佛的百姓,死于兵荒马乱之中,未得佛祖庇佑,总不能说是这些人前世作孽了,活该今生遭此大难”“朝廷向百姓收保护费收税赋,就必须承担相应的职责、义务,兴修水利、架桥铺路、保一方平安,关键时候该赈灾赈灾、该抵御外敌就要抵御外敌,如果做不到,就是改朝换代的下场。”“收钱就得办事凭什么佛门反倒可以随心所欲““哦,平日里收香油钱收得手发软,关键时刻轻飘飘说一句前世作孽,今世报应就能置身事外哪有这么好的事”“这事情没完,必须有个说法”尉迟炽繁只是啜泣,泪眼朦胧扯着宇文温的袖子。此即绝世神功:以柔克刚。然而宇文温不吃这一套。佛教自南北朝期间在中原快速发展,其势已成,历史上“三武一宗”灭佛之后,才把佛教训得服服帖帖,所以他绝不能掉以轻心。三武一宗的第一个“武“,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一宗,是后周的周世宗郭荣柴荣,四次灭佛,前后跨度近五百年,可见这一时期佛教的生命力之顽强。他知道灭佛是不可能的,因为现实生活里,人们需要精神依托,而佛教恰逢其时。但是尉迟炽繁见着宇文温离去的身影,忽然眼睛有些湿润。她不想宇文温得罪佛祖,以至于英年早逝。地狱,是为罪大恶极之人所设,宇文温不该在其中。第五百三十四章 地狱所设,正为是人续翌日,皇后尉迟炽繁在行宫召见英国公杨济,杨济因为如今领了差遣,负责美洲作物果玉米的栽培工作,所以人称“玉米使”。其实杨济一开始被人讹传为“御米使”,后来经过解释,大家都知道了“玉米”一词。然而因为带回来的美洲玉米其“真容”过于磕碜,许多人都不看好这一作物在中原的栽培前景。尉迟炽繁知道玉米,其实她对玉米不感兴趣,今日之所以召见杨济,当然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先是大概问了一下玉米的情况,得知这种原产于美洲的作物耐旱,又能在山地种植,做惊讶状。又问起有司如何选育玉米,以及选育玉米的成果最快多少年能够看到,一番感慨之后,话锋一转:“英国公,不知佛家典籍里,是否记载着玉米这种作物”杨济即便不是人精,也和人精差不多,听到这里,当然知道皇后想说什么,但他不好装聋作哑,必须做出正面回应。“回殿下,微臣不才,平生所见佛学典籍,其中未见玉米或类似作物的记载。”“况且,此物自古未见于中原、西域、天竺、南洋,想来和佛家并无瓜葛,若轻易和佛家典故联系,恐怕会惹来陛下诘难。”尉迟炽繁听到这里,明知故问:“哦为何英国公如此说”“殿下,陛下当年治理地方,常见佛门败类以佛学术语欺诈百姓,所以素来厌恶把什么东西都和佛门扯上关系。”尉迟炽繁做不平状:“唉,天下间确实有些许败类玷污佛门清誉,然而这不过是极少数人的恶行,如何能说佛门藏污纳垢呢”“殿下说的是,臣也以为如此,而陛下,也时常这么说。”“嗯英公曾听陛下这么说”“是的,陛下常言瑕不掩瑜,佛门出了败类,那就把败类清除即可,若以此为由要灭佛,那就过了。”尉迟炽繁怀疑杨济是在糊弄她,却不好说破,只能揣着明白装糊涂:“可是,为何陛下看了梁书之后,忽然有感而发”“殿下,梁武帝不顾民生疾苦佞佛,又宠溺宗室,使得国内隐患重重,后来引狼入室,为太清之难侯景之乱发生的原因,陛下想来是要发人深省,故有感慨。”尉迟炽繁反复暗示:“可是,陛下似乎对佛门多有不满”“殿下,微臣以为,人生艰辛,多有不如意的时候,无论是佛也罢、道也罢,百姓总要有个由头,到庙里焚香祷告,祈求神灵保佑自己、家人,陛下不至于连这点需求都要禁掉”杨济觉得这种对话很累,皇后揣着明白装糊涂,他也是如此,然后双方说一些绕来绕去的话,真是累得慌。皇后无端端召他入宫,不问别的却问玉米,又扯到佛学典籍,其实都是为了之前太史丞傅奕上表奏请罢佛一事。皇后现在求助于他,杨济不好装傻,又不想介入,两难之际,就只能旁敲侧击,尽可能化解皇后心中的忧虑。很明显,当今天子不信佛,甚至对于佛教有些负面看法,这种看法一是源自其本人的好恶,其次是源自一国之君的本能反应。历尽历史的杨济,当然知道历史上的“三武一宗灭佛”,也知道出现这种事的根本原因在于佛教过度发展佞佛之后,对国家构成了直接的威胁。僧人数量剧增、大量寺庙出现,信徒不断向寺庙捐赠田产,无数铜料被铸造成佛像,直接导致国力衰退。加上确实有败类败坏佛门清誉,所以不出事才怪。杨济是佛门信徒,当然不想看到灭佛一事重现,但他根据种种迹象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宇文温不太可能灭佛,最多就是时不时敲打一下。现在,就是借题发挥的时候,到了一定程度,自然就会收手,所以,皇后没必要心急如焚。杨济知道皇后是想动员他去劝谏皇帝,但杨济觉得皇帝既然不打算灭佛,他又如何阻止一件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他不好就这么直接说,只能想办法“暗示”皇后自己去劝皇帝,这种事实际上是夫妻俩之间的事,一个外人多嘴的话,反倒会起反作用。眼见着皇后装糊涂、不依不饶一定要他表态,杨济有些无奈,硬着头皮说:“殿下,可曾听说过以柔克刚”。。。。。。夜,宇文温和尉迟炽繁对坐,相对无言,良久,他看着“誓死卫教”的“佛门女护法”,无奈揉了揉太阳穴,直接问:“谁跟你说,我要灭佛的”见对方泪眼汪汪的不吭声,宇文温“啪”的一声拍在书案上:“梁武帝诚心礼佛,即便有什么地方做错了,佛祖也该只让他一人受报应,不该对千千万万江南百姓生灵涂炭袖手旁观”“侯景乱梁,江南生灵涂炭,那么多平日里虔诚诵经礼佛的百姓,死于兵荒马乱之中,未得佛祖庇佑,总不能说是这些人前世作孽了,活该今生遭此大难”“朝廷向百姓收保护费收税赋,就必须承担相应的职责、义务,兴修水利、架桥铺路、保一方平安,关键时候该赈灾赈灾、该抵御外敌就要抵御外敌,如果做不到,就是改朝换代的下场。”“收钱就得办事凭什么佛门反倒可以随心所欲““哦,平日里收香油钱收得手发软,关键时刻轻飘飘说一句前世作孽,今世报应就能置身事外哪有这么好的事”“这事情没完,必须有个说法”尉迟炽繁只是啜泣,泪眼朦胧扯着宇文温的袖子。此即绝世神功:以柔克刚。然而宇文温不吃这一套。佛教自南北朝期间在中原快速发展,其势已成,历史上“三武一宗”灭佛之后,才把佛教训得服服帖帖,所以他绝不能掉以轻心。三武一宗的第一个“武“,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一宗,是后周的周世宗郭荣柴荣,四次灭佛,前后跨度近五百年,可见这一时期佛教的生命力之顽强。他知道灭佛是不可能的,因为现实生活里,人们需要精神依托,而佛教恰逢其时。但是尉迟炽繁见着宇文温离去的身影,忽然眼睛有些湿润。她不想宇文温得罪佛祖,以至于英年早逝。地狱,是为罪大恶极之人所设,宇文温不该在其中。第五百三十四章 地狱所设,正为是人续翌日,皇后尉迟炽繁在行宫召见英国公杨济,杨济因为如今领了差遣,负责美洲作物果玉米的栽培工作,所以人称“玉米使”。其实杨济一开始被人讹传为“御米使”,后来经过解释,大家都知道了“玉米”一词。然而因为带回来的美洲玉米其“真容”过于磕碜,许多人都不看好这一作物在中原的栽培前景。尉迟炽繁知道玉米,其实她对玉米不感兴趣,今日之所以召见杨济,当然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先是大概问了一下玉米的情况,得知这种原产于美洲的作物耐旱,又能在山地种植,做惊讶状。又问起有司如何选育玉米,以及选育玉米的成果最快多少年能够看到,一番感慨之后,话锋一转:“英国公,不知佛家典籍里,是否记载着玉米这种作物”杨济即便不是人精,也和人精差不多,听到这里,当然知道皇后想说什么,但他不好装聋作哑,必须做出正面回应。“回殿下,微臣不才,平生所见佛学典籍,其中未见玉米或类似作物的记载。”“况且,此物自古未见于中原、西域、天竺、南洋,想来和佛家并无瓜葛,若轻易和佛家典故联系,恐怕会惹来陛下诘难。”尉迟炽繁听到这里,明知故问:“哦为何英国公如此说”“殿下,陛下当年治理地方,常见佛门败类以佛学术语欺诈百姓,所以素来厌恶把什么东西都和佛门扯上关系。”尉迟炽繁做不平状:“唉,天下间确实有些许败类玷污佛门清誉,然而这不过是极少数人的恶行,如何能说佛门藏污纳垢呢”“殿下说的是,臣也以为如此,而陛下,也时常这么说。”“嗯英公曾听陛下这么说”“是的,陛下常言瑕不掩瑜,佛门出了败类,那就把败类清除即可,若以此为由要灭佛,那就过了。”尉迟炽繁怀疑杨济是在糊弄她,却不好说破,只能揣着明白装糊涂:“可是,为何陛下看了梁书之后,忽然有感而发”“殿下,梁武帝不顾民生疾苦佞佛,又宠溺宗室,使得国内隐患重重,后来引狼入室,为太清之难侯景之乱发生的原因,陛下想来是要发人深省,故有感慨。”尉迟炽繁反复暗示:“可是,陛下似乎对佛门多有不满”“殿下,微臣以为,人生艰辛,多有不如意的时候,无论是佛也罢、道也罢,百姓总要有个由头,到庙里焚香祷告,祈求神灵保佑自己、家人,陛下不至于连这点需求都要禁掉”杨济觉得这种对话很累,皇后揣着明白装糊涂,他也是如此,然后双方说一些绕来绕去的话,真是累得慌。皇后无端端召他入宫,不问别的却问玉米,又扯到佛学典籍,其实都是为了之前太史丞傅奕上表奏请罢佛一事。皇后现在求助于他,杨济不好装傻,又不想介入,两难之际,就只能旁敲侧击,尽可能化解皇后心中的忧虑。很明显,当今天子不信佛,甚至对于佛教有些负面看法,这种看法一是源自其本人的好恶,其次是源自一国之君的本能反应。历尽历史的杨济,当然知道历史上的“三武一宗灭佛”,也知道出现这种事的根本原因在于佛教过度发展佞佛之后,对国家构成了直接的威胁。僧人数量剧增、大量寺庙出现,信徒不断向寺庙捐赠田产,无数铜料被铸造成佛像,直接导致国力衰退。加上确实有败类败坏佛门清誉,所以不出事才怪。杨济是佛门信徒,当然不想看到灭佛一事重现,但他根据种种迹象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宇文温不太可能灭佛,最多就是时不时敲打一下。现在,就是借题发挥的时候,到了一定程度,自然就会收手,所以,皇后没必要心急如焚。杨济知道皇后是想动员他去劝谏皇帝,但杨济觉得皇帝既然不打算灭佛,他又如何阻止一件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他不好就这么直接说,只能想办法“暗示”皇后自己去劝皇帝,这种事实际上是夫妻俩之间的事,一个外人多嘴的话,反倒会起反作用。眼见着皇后装糊涂、不依不饶一定要他表态,杨济有些无奈,硬着头皮说:“殿下,可曾听说过以柔克刚”。。。。。。夜,宇文温和尉迟炽繁对坐,相对无言,良久,他看着“誓死卫教”的“佛门女护法”,无奈揉了揉太阳穴,直接问:“谁跟你说,我要灭佛的”见对方泪眼汪汪的不吭声,宇文温“啪”的一声拍在书案上:“梁武帝诚心礼佛,即便有什么地方做错了,佛祖也该只让他一人受报应,不该对千千万万江南百姓生灵涂炭袖手旁观”“侯景乱梁,江南生灵涂炭,那么多平日里虔诚诵经礼佛的百姓,死于兵荒马乱之中,未得佛祖庇佑,总不能说是这些人前世作孽了,活该今生遭此大难”“朝廷向百姓收保护费收税赋,就必须承担相应的职责、义务,兴修水利、架桥铺路、保一方平安,关键时候该赈灾赈灾、该抵御外敌就要抵御外敌,如果做不到,就是改朝换代的下场。”“收钱就得办事凭什么佛门反倒可以随心所欲““哦,平日里收香油钱收得手发软,关键时刻轻飘飘说一句前世作孽,今世报应就能置身事外哪有这么好的事”“这事情没完,必须有个说法”尉迟炽繁只是啜泣,泪眼朦胧扯着宇文温的袖子。此即绝世神功:以柔克刚。然而宇文温不吃这一套。佛教自南北朝期间在中原快速发展,其势已成,历史上“三武一宗”灭佛之后,才把佛教训得服服帖帖,所以他绝不能掉以轻心。三武一宗的第一个“武“,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一宗,是后周的周世宗郭荣柴荣,四次灭佛,前后跨度近五百年,可见这一时期佛教的生命力之顽强。他知道灭佛是不可能的,因为现实生活里,人们需要精神依托,而佛教恰逢其时。但是尉迟炽繁见着宇文温离去的身影,忽然眼睛有些湿润。她不想宇文温得罪佛祖,以至于英年早逝。地狱,是为罪大恶极之人所设,宇文温不该在其中。第五百三十四章 地狱所设,正为是人续翌日,皇后尉迟炽繁在行宫召见英国公杨济,杨济因为如今领了差遣,负责美洲作物果玉米的栽培工作,所以人称“玉米使”。其实杨济一开始被人讹传为“御米使”,后来经过解释,大家都知道了“玉米”一词。然而因为带回来的美洲玉米其“真容”过于磕碜,许多人都不看好这一作物在中原的栽培前景。尉迟炽繁知道玉米,其实她对玉米不感兴趣,今日之所以召见杨济,当然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先是大概问了一下玉米的情况,得知这种原产于美洲的作物耐旱,又能在山地种植,做惊讶状。又问起有司如何选育玉米,以及选育玉米的成果最快多少年能够看到,一番感慨之后,话锋一转:“英国公,不知佛家典籍里,是否记载着玉米这种作物”杨济即便不是人精,也和人精差不多,听到这里,当然知道皇后想说什么,但他不好装聋作哑,必须做出正面回应。“回殿下,微臣不才,平生所见佛学典籍,其中未见玉米或类似作物的记载。”“况且,此物自古未见于中原、西域、天竺、南洋,想来和佛家并无瓜葛,若轻易和佛家典故联系,恐怕会惹来陛下诘难。”尉迟炽繁听到这里,明知故问:“哦为何英国公如此说”“殿下,陛下当年治理地方,常见佛门败类以佛学术语欺诈百姓,所以素来厌恶把什么东西都和佛门扯上关系。”尉迟炽繁做不平状:“唉,天下间确实有些许败类玷污佛门清誉,然而这不过是极少数人的恶行,如何能说佛门藏污纳垢呢”“殿下说的是,臣也以为如此,而陛下,也时常这么说。”“嗯英公曾听陛下这么说”“是的,陛下常言瑕不掩瑜,佛门出了败类,那就把败类清除即可,若以此为由要灭佛,那就过了。”尉迟炽繁怀疑杨济是在糊弄她,却不好说破,只能揣着明白装糊涂:“可是,为何陛下看了梁书之后,忽然有感而发”“殿下,梁武帝不顾民生疾苦佞佛,又宠溺宗室,使得国内隐患重重,后来引狼入室,为太清之难侯景之乱发生的原因,陛下想来是要发人深省,故有感慨。”尉迟炽繁反复暗示:“可是,陛下似乎对佛门多有不满”“殿下,微臣以为,人生艰辛,多有不如意的时候,无论是佛也罢、道也罢,百姓总要有个由头,到庙里焚香祷告,祈求神灵保佑自己、家人,陛下不至于连这点需求都要禁掉”杨济觉得这种对话很累,皇后揣着明白装糊涂,他也是如此,然后双方说一些绕来绕去的话,真是累得慌。皇后无端端召他入宫,不问别的却问玉米,又扯到佛学典籍,其实都是为了之前太史丞傅奕上表奏请罢佛一事。皇后现在求助于他,杨济不好装傻,又不想介入,两难之际,就只能旁敲侧击,尽可能化解皇后心中的忧虑。很明显,当今天子不信佛,甚至对于佛教有些负面看法,这种看法一是源自其本人的好恶,其次是源自一国之君的本能反应。历尽历史的杨济,当然知道历史上的“三武一宗灭佛”,也知道出现这种事的根本原因在于佛教过度发展佞佛之后,对国家构成了直接的威胁。僧人数量剧增、大量寺庙出现,信徒不断向寺庙捐赠田产,无数铜料被铸造成佛像,直接导致国力衰退。加上确实有败类败坏佛门清誉,所以不出事才怪。杨济是佛门信徒,当然不想看到灭佛一事重现,但他根据种种迹象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宇文温不太可能灭佛,最多就是时不时敲打一下。现在,就是借题发挥的时候,到了一定程度,自然就会收手,所以,皇后没必要心急如焚。杨济知道皇后是想动员他去劝谏皇帝,但杨济觉得皇帝既然不打算灭佛,他又如何阻止一件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他不好就这么直接说,只能想办法“暗示”皇后自己去劝皇帝,这种事实际上是夫妻俩之间的事,一个外人多嘴的话,反倒会起反作用。眼见着皇后装糊涂、不依不饶一定要他表态,杨济有些无奈,硬着头皮说:“殿下,可曾听说过以柔克刚”。。。。。。夜,宇文温和尉迟炽繁对坐,相对无言,良久,他看着“誓死卫教”的“佛门女护法”,无奈揉了揉太阳穴,直接问:“谁跟你说,我要灭佛的”见对方泪眼汪汪的不吭声,宇文温“啪”的一声拍在书案上:“梁武帝诚心礼佛,即便有什么地方做错了,佛祖也该只让他一人受报应,不该对千千万万江南百姓生灵涂炭袖手旁观”“侯景乱梁,江南生灵涂炭,那么多平日里虔诚诵经礼佛的百姓,死于兵荒马乱之中,未得佛祖庇佑,总不能说是这些人前世作孽了,活该今生遭此大难”“朝廷向百姓收保护费收税赋,就必须承担相应的职责、义务,兴修水利、架桥铺路、保一方平安,关键时候该赈灾赈灾、该抵御外敌就要抵御外敌,如果做不到,就是改朝换代的下场。”“收钱就得办事凭什么佛门反倒可以随心所欲““哦,平日里收香油钱收得手发软,关键时刻轻飘飘说一句前世作孽,今世报应就能置身事外哪有这么好的事”“这事情没完,必须有个说法”尉迟炽繁只是啜泣,泪眼朦胧扯着宇文温的袖子。此即绝世神功:以柔克刚。然而宇文温不吃这一套。佛教自南北朝期间在中原快速发展,其势已成,历史上“三武一宗”灭佛之后,才把佛教训得服服帖帖,所以他绝不能掉以轻心。三武一宗的第一个“武“,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一宗,是后周的周世宗郭荣柴荣,四次灭佛,前后跨度近五百年,可见这一时期佛教的生命力之顽强。他知道灭佛是不可能的,因为现实生活里,人们需要精神依托,而佛教恰逢其时。但是尉迟炽繁见着宇文温离去的身影,忽然眼睛有些湿润。她不想宇文温得罪佛祖,以至于英年早逝。地狱,是为罪大恶极之人所设,宇文温不该在其中。第五百三十四章 地狱所设,正为是人续翌日,皇后尉迟炽繁在行宫召见英国公杨济,杨济因为如今领了差遣,负责美洲作物果玉米的栽培工作,所以人称“玉米使”。其实杨济一开始被人讹传为“御米使”,后来经过解释,大家都知道了“玉米”一词。然而因为带回来的美洲玉米其“真容”过于磕碜,许多人都不看好这一作物在中原的栽培前景。尉迟炽繁知道玉米,其实她对玉米不感兴趣,今日之所以召见杨济,当然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先是大概问了一下玉米的情况,得知这种原产于美洲的作物耐旱,又能在山地种植,做惊讶状。又问起有司如何选育玉米,以及选育玉米的成果最快多少年能够看到,一番感慨之后,话锋一转:“英国公,不知佛家典籍里,是否记载着玉米这种作物”杨济即便不是人精,也和人精差不多,听到这里,当然知道皇后想说什么,但他不好装聋作哑,必须做出正面回应。“回殿下,微臣不才,平生所见佛学典籍,其中未见玉米或类似作物的记载。”“况且,此物自古未见于中原、西域、天竺、南洋,想来和佛家并无瓜葛,若轻易和佛家典故联系,恐怕会惹来陛下诘难。”尉迟炽繁听到这里,明知故问:“哦为何英国公如此说”“殿下,陛下当年治理地方,常见佛门败类以佛学术语欺诈百姓,所以素来厌恶把什么东西都和佛门扯上关系。”尉迟炽繁做不平状:“唉,天下间确实有些许败类玷污佛门清誉,然而这不过是极少数人的恶行,如何能说佛门藏污纳垢呢”“殿下说的是,臣也以为如此,而陛下,也时常这么说。”“嗯英公曾听陛下这么说”“是的,陛下常言瑕不掩瑜,佛门出了败类,那就把败类清除即可,若以此为由要灭佛,那就过了。”尉迟炽繁怀疑杨济是在糊弄她,却不好说破,只能揣着明白装糊涂:“可是,为何陛下看了梁书之后,忽然有感而发”“殿下,梁武帝不顾民生疾苦佞佛,又宠溺宗室,使得国内隐患重重,后来引狼入室,为太清之难侯景之乱发生的原因,陛下想来是要发人深省,故有感慨。”尉迟炽繁反复暗示:“可是,陛下似乎对佛门多有不满”“殿下,微臣以为,人生艰辛,多有不如意的时候,无论是佛也罢、道也罢,百姓总要有个由头,到庙里焚香祷告,祈求神灵保佑自己、家人,陛下不至于连这点需求都要禁掉”杨济觉得这种对话很累,皇后揣着明白装糊涂,他也是如此,然后双方说一些绕来绕去的话,真是累得慌。皇后无端端召他入宫,不问别的却问玉米,又扯到佛学典籍,其实都是为了之前太史丞傅奕上表奏请罢佛一事。皇后现在求助于他,杨济不好装傻,又不想介入,两难之际,就只能旁敲侧击,尽可能化解皇后心中的忧虑。很明显,当今天子不信佛,甚至对于佛教有些负面看法,这种看法一是源自其本人的好恶,其次是源自一国之君的本能反应。历尽历史的杨济,当然知道历史上的“三武一宗灭佛”,也知道出现这种事的根本原因在于佛教过度发展佞佛之后,对国家构成了直接的威胁。僧人数量剧增、大量寺庙出现,信徒不断向寺庙捐赠田产,无数铜料被铸造成佛像,直接导致国力衰退。加上确实有败类败坏佛门清誉,所以不出事才怪。杨济是佛门信徒,当然不想看到灭佛一事重现,但他根据种种迹象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宇文温不太可能灭佛,最多就是时不时敲打一下。现在,就是借题发挥的时候,到了一定程度,自然就会收手,所以,皇后没必要心急如焚。杨济知道皇后是想动员他去劝谏皇帝,但杨济觉得皇帝既然不打算灭佛,他又如何阻止一件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他不好就这么直接说,只能想办法“暗示”皇后自己去劝皇帝,这种事实际上是夫妻俩之间的事,一个外人多嘴的话,反倒会起反作用。眼见着皇后装糊涂、不依不饶一定要他表态,杨济有些无奈,硬着头皮说:“殿下,可曾听说过以柔克刚”。。。。。。夜,宇文温和尉迟炽繁对坐,相对无言,良久,他看着“誓死卫教”的“佛门女护法”,无奈揉了揉太阳穴,直接问:“谁跟你说,我要灭佛的”见对方泪眼汪汪的不吭声,宇文温“啪”的一声拍在书案上:“梁武帝诚心礼佛,即便有什么地方做错了,佛祖也该只让他一人受报应,不该对千千万万江南百姓生灵涂炭袖手旁观”“侯景乱梁,江南生灵涂炭,那么多平日里虔诚诵经礼佛的百姓,死于兵荒马乱之中,未得佛祖庇佑,总不能说是这些人前世作孽了,活该今生遭此大难”“朝廷向百姓收保护费收税赋,就必须承担相应的职责、义务,兴修水利、架桥铺路、保一方平安,关键时候该赈灾赈灾、该抵御外敌就要抵御外敌,如果做不到,就是改朝换代的下场。”“收钱就得办事凭什么佛门反倒可以随心所欲““哦,平日里收香油钱收得手发软,关键时刻轻飘飘说一句前世作孽,今世报应就能置身事外哪有这么好的事”“这事情没完,必须有个说法”尉迟炽繁只是啜泣,泪眼朦胧扯着宇文温的袖子。此即绝世神功:以柔克刚。然而宇文温不吃这一套。佛教自南北朝期间在中原快速发展,其势已成,历史上“三武一宗”灭佛之后,才把佛教训得服服帖帖,所以他绝不能掉以轻心。三武一宗的第一个“武“,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一宗,是后周的周世宗郭荣柴荣,四次灭佛,前后跨度近五百年,可见这一时期佛教的生命力之顽强。他知道灭佛是不可能的,因为现实生活里,人们需要精神依托,而佛教恰逢其时。但是尉迟炽繁见着宇文温离去的身影,忽然眼睛有些湿润。她不想宇文温得罪佛祖,以至于英年早逝。地狱,是为罪大恶极之人所设,宇文温不该在其中。第五百三十四章 地狱所设,正为是人续翌日,皇后尉迟炽繁在行宫召见英国公杨济,杨济因为如今领了差遣,负责美洲作物果玉米的栽培工作,所以人称“玉米使”。其实杨济一开始被人讹传为“御米使”,后来经过解释,大家都知道了“玉米”一词。然而因为带回来的美洲玉米其“真容”过于磕碜,许多人都不看好这一作物在中原的栽培前景。尉迟炽繁知道玉米,其实她对玉米不感兴趣,今日之所以召见杨济,当然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先是大概问了一下玉米的情况,得知这种原产于美洲的作物耐旱,又能在山地种植,做惊讶状。又问起有司如何选育玉米,以及选育玉米的成果最快多少年能够看到,一番感慨之后,话锋一转:“英国公,不知佛家典籍里,是否记载着玉米这种作物”杨济即便不是人精,也和人精差不多,听到这里,当然知道皇后想说什么,但他不好装聋作哑,必须做出正面回应。“回殿下,微臣不才,平生所见佛学典籍,其中未见玉米或类似作物的记载。”“况且,此物自古未见于中原、西域、天竺、南洋,想来和佛家并无瓜葛,若轻易和佛家典故联系,恐怕会惹来陛下诘难。”尉迟炽繁听到这里,明知故问:“哦为何英国公如此说”“殿下,陛下当年治理地方,常见佛门败类以佛学术语欺诈百姓,所以素来厌恶把什么东西都和佛门扯上关系。”尉迟炽繁做不平状:“唉,天下间确实有些许败类玷污佛门清誉,然而这不过是极少数人的恶行,如何能说佛门藏污纳垢呢”“殿下说的是,臣也以为如此,而陛下,也时常这么说。”“嗯英公曾听陛下这么说”“是的,陛下常言瑕不掩瑜,佛门出了败类,那就把败类清除即可,若以此为由要灭佛,那就过了。”尉迟炽繁怀疑杨济是在糊弄她,却不好说破,只能揣着明白装糊涂:“可是,为何陛下看了梁书之后,忽然有感而发”“殿下,梁武帝不顾民生疾苦佞佛,又宠溺宗室,使得国内隐患重重,后来引狼入室,为太清之难侯景之乱发生的原因,陛下想来是要发人深省,故有感慨。”尉迟炽繁反复暗示:“可是,陛下似乎对佛门多有不满”“殿下,微臣以为,人生艰辛,多有不如意的时候,无论是佛也罢、道也罢,百姓总要有个由头,到庙里焚香祷告,祈求神灵保佑自己、家人,陛下不至于连这点需求都要禁掉”杨济觉得这种对话很累,皇后揣着明白装糊涂,他也是如此,然后双方说一些绕来绕去的话,真是累得慌。皇后无端端召他入宫,不问别的却问玉米,又扯到佛学典籍,其实都是为了之前太史丞傅奕上表奏请罢佛一事。皇后现在求助于他,杨济不好装傻,又不想介入,两难之际,就只能旁敲侧击,尽可能化解皇后心中的忧虑。很明显,当今天子不信佛,甚至对于佛教有些负面看法,这种看法一是源自其本人的好恶,其次是源自一国之君的本能反应。历尽历史的杨济,当然知道历史上的“三武一宗灭佛”,也知道出现这种事的根本原因在于佛教过度发展佞佛之后,对国家构成了直接的威胁。僧人数量剧增、大量寺庙出现,信徒不断向寺庙捐赠田产,无数铜料被铸造成佛像,直接导致国力衰退。加上确实有败类败坏佛门清誉,所以不出事才怪。杨济是佛门信徒,当然不想看到灭佛一事重现,但他根据种种迹象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宇文温不太可能灭佛,最多就是时不时敲打一下。现在,就是借题发挥的时候,到了一定程度,自然就会收手,所以,皇后没必要心急如焚。杨济知道皇后是想动员他去劝谏皇帝,但杨济觉得皇帝既然不打算灭佛,他又如何阻止一件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他不好就这么直接说,只能想办法“暗示”皇后自己去劝皇帝,这种事实际上是夫妻俩之间的事,一个外人多嘴的话,反倒会起反作用。眼见着皇后装糊涂、不依不饶一定要他表态,杨济有些无奈,硬着头皮说:“殿下,可曾听说过以柔克刚”。。。。。。夜,宇文温和尉迟炽繁对坐,相对无言,良久,他看着“誓死卫教”的“佛门女护法”,无奈揉了揉太阳穴,直接问:“谁跟你说,我要灭佛的”见对方泪眼汪汪的不吭声,宇文温“啪”的一声拍在书案上:“梁武帝诚心礼佛,即便有什么地方做错了,佛祖也该只让他一人受报应,不该对千千万万江南百姓生灵涂炭袖手旁观”“侯景乱梁,江南生灵涂炭,那么多平日里虔诚诵经礼佛的百姓,死于兵荒马乱之中,未得佛祖庇佑,总不能说是这些人前世作孽了,活该今生遭此大难”“朝廷向百姓收保护费收税赋,就必须承担相应的职责、义务,兴修水利、架桥铺路、保一方平安,关键时候该赈灾赈灾、该抵御外敌就要抵御外敌,如果做不到,就是改朝换代的下场。”“收钱就得办事凭什么佛门反倒可以随心所欲““哦,平日里收香油钱收得手发软,关键时刻轻飘飘说一句前世作孽,今世报应就能置身事外哪有这么好的事”“这事情没完,必须有个说法”尉迟炽繁只是啜泣,泪眼朦胧扯着宇文温的袖子。此即绝世神功:以柔克刚。然而宇文温不吃这一套。佛教自南北朝期间在中原快速发展,其势已成,历史上“三武一宗”灭佛之后,才把佛教训得服服帖帖,所以他绝不能掉以轻心。三武一宗的第一个“武“,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一宗,是后周的周世宗郭荣柴荣,四次灭佛,前后跨度近五百年,可见这一时期佛教的生命力之顽强。他知道灭佛是不可能的,因为现实生活里,人们需要精神依托,而佛教恰逢其时。但是尉迟炽繁见着宇文温离去的身影,忽然眼睛有些湿润。她不想宇文温得罪佛祖,以至于英年早逝。地狱,是为罪大恶极之人所设,宇文温不该在其中。第五百三十四章 地狱所设,正为是人续翌日,皇后尉迟炽繁在行宫召见英国公杨济,杨济因为如今领了差遣,负责美洲作物果玉米的栽培工作,所以人称“玉米使”。其实杨济一开始被人讹传为“御米使”,后来经过解释,大家都知道了“玉米”一词。然而因为带回来的美洲玉米其“真容”过于磕碜,许多人都不看好这一作物在中原的栽培前景。尉迟炽繁知道玉米,其实她对玉米不感兴趣,今日之所以召见杨济,当然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先是大概问了一下玉米的情况,得知这种原产于美洲的作物耐旱,又能在山地种植,做惊讶状。又问起有司如何选育玉米,以及选育玉米的成果最快多少年能够看到,一番感慨之后,话锋一转:“英国公,不知佛家典籍里,是否记载着玉米这种作物”杨济即便不是人精,也和人精差不多,听到这里,当然知道皇后想说什么,但他不好装聋作哑,必须做出正面回应。“回殿下,微臣不才,平生所见佛学典籍,其中未见玉米或类似作物的记载。”“况且,此物自古未见于中原、西域、天竺、南洋,想来和佛家并无瓜葛,若轻易和佛家典故联系,恐怕会惹来陛下诘难。”尉迟炽繁听到这里,明知故问:“哦为何英国公如此说”“殿下,陛下当年治理地方,常见佛门败类以佛学术语欺诈百姓,所以素来厌恶把什么东西都和佛门扯上关系。”尉迟炽繁做不平状:“唉,天下间确实有些许败类玷污佛门清誉,然而这不过是极少数人的恶行,如何能说佛门藏污纳垢呢”“殿下说的是,臣也以为如此,而陛下,也时常这么说。”“嗯英公曾听陛下这么说”“是的,陛下常言瑕不掩瑜,佛门出了败类,那就把败类清除即可,若以此为由要灭佛,那就过了。”尉迟炽繁怀疑杨济是在糊弄她,却不好说破,只能揣着明白装糊涂:“可是,为何陛下看了梁书之后,忽然有感而发”“殿下,梁武帝不顾民生疾苦佞佛,又宠溺宗室,使得国内隐患重重,后来引狼入室,为太清之难侯景之乱发生的原因,陛下想来是要发人深省,故有感慨。”尉迟炽繁反复暗示:“可是,陛下似乎对佛门多有不满”“殿下,微臣以为,人生艰辛,多有不如意的时候,无论是佛也罢、道也罢,百姓总要有个由头,到庙里焚香祷告,祈求神灵保佑自己、家人,陛下不至于连这点需求都要禁掉”杨济觉得这种对话很累,皇后揣着明白装糊涂,他也是如此,然后双方说一些绕来绕去的话,真是累得慌。皇后无端端召他入宫,不问别的却问玉米,又扯到佛学典籍,其实都是为了之前太史丞傅奕上表奏请罢佛一事。皇后现在求助于他,杨济不好装傻,又不想介入,两难之际,就只能旁敲侧击,尽可能化解皇后心中的忧虑。很明显,当今天子不信佛,甚至对于佛教有些负面看法,这种看法一是源自其本人的好恶,其次是源自一国之君的本能反应。历尽历史的杨济,当然知道历史上的“三武一宗灭佛”,也知道出现这种事的根本原因在于佛教过度发展佞佛之后,对国家构成了直接的威胁。僧人数量剧增、大量寺庙出现,信徒不断向寺庙捐赠田产,无数铜料被铸造成佛像,直接导致国力衰退。加上确实有败类败坏佛门清誉,所以不出事才怪。杨济是佛门信徒,当然不想看到灭佛一事重现,但他根据种种迹象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宇文温不太可能灭佛,最多就是时不时敲打一下。现在,就是借题发挥的时候,到了一定程度,自然就会收手,所以,皇后没必要心急如焚。杨济知道皇后是想动员他去劝谏皇帝,但杨济觉得皇帝既然不打算灭佛,他又如何阻止一件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他不好就这么直接说,只能想办法“暗示”皇后自己去劝皇帝,这种事实际上是夫妻俩之间的事,一个外人多嘴的话,反倒会起反作用。眼见着皇后装糊涂、不依不饶一定要他表态,杨济有些无奈,硬着头皮说:“殿下,可曾听说过以柔克刚”。。。。。。夜,宇文温和尉迟炽繁对坐,相对无言,良久,他看着“誓死卫教”的“佛门女护法”,无奈揉了揉太阳穴,直接问:“谁跟你说,我要灭佛的”见对方泪眼汪汪的不吭声,宇文温“啪”的一声拍在书案上:“梁武帝诚心礼佛,即便有什么地方做错了,佛祖也该只让他一人受报应,不该对千千万万江南百姓生灵涂炭袖手旁观”“侯景乱梁,江南生灵涂炭,那么多平日里虔诚诵经礼佛的百姓,死于兵荒马乱之中,未得佛祖庇佑,总不能说是这些人前世作孽了,活该今生遭此大难”“朝廷向百姓收保护费收税赋,就必须承担相应的职责、义务,兴修水利、架桥铺路、保一方平安,关键时候该赈灾赈灾、该抵御外敌就要抵御外敌,如果做不到,就是改朝换代的下场。”“收钱就得办事凭什么佛门反倒可以随心所欲““哦,平日里收香油钱收得手发软,关键时刻轻飘飘说一句前世作孽,今世报应就能置身事外哪有这么好的事”“这事情没完,必须有个说法”尉迟炽繁只是啜泣,泪眼朦胧扯着宇文温的袖子。此即绝世神功:以柔克刚。然而宇文温不吃这一套。佛教自南北朝期间在中原快速发展,其势已成,历史上“三武一宗”灭佛之后,才把佛教训得服服帖帖,所以他绝不能掉以轻心。三武一宗的第一个“武“,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一宗,是后周的周世宗郭荣柴荣,四次灭佛,前后跨度近五百年,可见这一时期佛教的生命力之顽强。他知道灭佛是不可能的,因为现实生活里,人们需要精神依托,而佛教恰逢其时。但是尉迟炽繁见着宇文温离去的身影,忽然眼睛有些湿润。她不想宇文温得罪佛祖,以至于英年早逝。地狱,是为罪大恶极之人所设,宇文温不该在其中。第五百三十四章 地狱所设,正为是人续翌日,皇后尉迟炽繁在行宫召见英国公杨济,杨济因为如今领了差遣,负责美洲作物果玉米的栽培工作,所以人称“玉米使”。其实杨济一开始被人讹传为“御米使”,后来经过解释,大家都知道了“玉米”一词。然而因为带回来的美洲玉米其“真容”过于磕碜,许多人都不看好这一作物在中原的栽培前景。尉迟炽繁知道玉米,其实她对玉米不感兴趣,今日之所以召见杨济,当然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先是大概问了一下玉米的情况,得知这种原产于美洲的作物耐旱,又能在山地种植,做惊讶状。又问起有司如何选育玉米,以及选育玉米的成果最快多少年能够看到,一番感慨之后,话锋一转:“英国公,不知佛家典籍里,是否记载着玉米这种作物”杨济即便不是人精,也和人精差不多,听到这里,当然知道皇后想说什么,但他不好装聋作哑,必须做出正面回应。“回殿下,微臣不才,平生所见佛学典籍,其中未见玉米或类似作物的记载。”“况且,此物自古未见于中原、西域、天竺、南洋,想来和佛家并无瓜葛,若轻易和佛家典故联系,恐怕会惹来陛下诘难。”尉迟炽繁听到这里,明知故问:“哦为何英国公如此说”“殿下,陛下当年治理地方,常见佛门败类以佛学术语欺诈百姓,所以素来厌恶把什么东西都和佛门扯上关系。”尉迟炽繁做不平状:“唉,天下间确实有些许败类玷污佛门清誉,然而这不过是极少数人的恶行,如何能说佛门藏污纳垢呢”“殿下说的是,臣也以为如此,而陛下,也时常这么说。”“嗯英公曾听陛下这么说”“是的,陛下常言瑕不掩瑜,佛门出了败类,那就把败类清除即可,若以此为由要灭佛,那就过了。”尉迟炽繁怀疑杨济是在糊弄她,却不好说破,只能揣着明白装糊涂:“可是,为何陛下看了梁书之后,忽然有感而发”“殿下,梁武帝不顾民生疾苦佞佛,又宠溺宗室,使得国内隐患重重,后来引狼入室,为太清之难侯景之乱发生的原因,陛下想来是要发人深省,故有感慨。”尉迟炽繁反复暗示:“可是,陛下似乎对佛门多有不满”“殿下,微臣以为,人生艰辛,多有不如意的时候,无论是佛也罢、道也罢,百姓总要有个由头,到庙里焚香祷告,祈求神灵保佑自己、家人,陛下不至于连这点需求都要禁掉”杨济觉得这种对话很累,皇后揣着明白装糊涂,他也是如此,然后双方说一些绕来绕去的话,真是累得慌。皇后无端端召他入宫,不问别的却问玉米,又扯到佛学典籍,其实都是为了之前太史丞傅奕上表奏请罢佛一事。皇后现在求助于他,杨济不好装傻,又不想介入,两难之际,就只能旁敲侧击,尽可能化解皇后心中的忧虑。很明显,当今天子不信佛,甚至对于佛教有些负面看法,这种看法一是源自其本人的好恶,其次是源自一国之君的本能反应。历尽历史的杨济,当然知道历史上的“三武一宗灭佛”,也知道出现这种事的根本原因在于佛教过度发展佞佛之后,对国家构成了直接的威胁。僧人数量剧增、大量寺庙出现,信徒不断向寺庙捐赠田产,无数铜料被铸造成佛像,直接导致国力衰退。加上确实有败类败坏佛门清誉,所以不出事才怪。杨济是佛门信徒,当然不想看到灭佛一事重现,但他根据种种迹象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宇文温不太可能灭佛,最多就是时不时敲打一下。现在,就是借题发挥的时候,到了一定程度,自然就会收手,所以,皇后没必要心急如焚。杨济知道皇后是想动员他去劝谏皇帝,但杨济觉得皇帝既然不打算灭佛,他又如何阻止一件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他不好就这么直接说,只能想办法“暗示”皇后自己去劝皇帝,这种事实际上是夫妻俩之间的事,一个外人多嘴的话,反倒会起反作用。眼见着皇后装糊涂、不依不饶一定要他表态,杨济有些无奈,硬着头皮说:“殿下,可曾听说过以柔克刚”。。。。。。夜,宇文温和尉迟炽繁对坐,相对无言,良久,他看着“誓死卫教”的“佛门女护法”,无奈揉了揉太阳穴,直接问:“谁跟你说,我要灭佛的”见对方泪眼汪汪的不吭声,宇文温“啪”的一声拍在书案上:“梁武帝诚心礼佛,即便有什么地方做错了,佛祖也该只让他一人受报应,不该对千千万万江南百姓生灵涂炭袖手旁观”“侯景乱梁,江南生灵涂炭,那么多平日里虔诚诵经礼佛的百姓,死于兵荒马乱之中,未得佛祖庇佑,总不能说是这些人前世作孽了,活该今生遭此大难”“朝廷向百姓收保护费收税赋,就必须承担相应的职责、义务,兴修水利、架桥铺路、保一方平安,关键时候该赈灾赈灾、该抵御外敌就要抵御外敌,如果做不到,就是改朝换代的下场。”“收钱就得办事凭什么佛门反倒可以随心所欲““哦,平日里收香油钱收得手发软,关键时刻轻飘飘说一句前世作孽,今世报应就能置身事外哪有这么好的事”“这事情没完,必须有个说法”尉迟炽繁只是啜泣,泪眼朦胧扯着宇文温的袖子。此即绝世神功:以柔克刚。然而宇文温不吃这一套。佛教自南北朝期间在中原快速发展,其势已成,历史上“三武一宗”灭佛之后,才把佛教训得服服帖帖,所以他绝不能掉以轻心。三武一宗的第一个“武“,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一宗,是后周的周世宗郭荣柴荣,四次灭佛,前后跨度近五百年,可见这一时期佛教的生命力之顽强。他知道灭佛是不可能的,因为现实生活里,人们需要精神依托,而佛教恰逢其时。但是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